呼啸山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摘要:一、呼啸山庄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1.创作时间与地点2.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生平3.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成就二、呼啸山庄的主要人物及关系1.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2.恩肖与林顿家族3.主要角色的爱情与仇恨三、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1.爱情与复仇2.阶级与人性3.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四、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独特的叙事结构2.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与道具3.极富个性的语言风格五、呼啸山庄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1.作品的汉译及研究历程2.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3.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正文:呼啸山庄深度解析《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

自1847年问世以来,该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作品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对《呼啸山庄》进行深度解析。

一、呼啸山庄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呼啸山庄》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英国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创作了《简爱》,妹妹安妮·勃朗特则创作了《艾格尼斯·格雷》。

艾米莉·勃朗特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为世界文学贡献了一部永恒的佳作。

二、呼啸山庄的主要人物及关系《呼啸山庄》以凯瑟琳·恩肖(Catherine Earnshaw)与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之间曲折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恩肖家族与林顿家族几代人的恩怨纠葛。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充满激情,但受到阶级地位与家庭背景的阻碍,最终演变成一场复仇的悲剧。

三、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呼啸山庄》主题丰富,包括爱情与复仇、阶级与人性、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等。

其中,爱情与复仇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爱情的力量以及人性在仇恨与复仇中的扭曲。

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摘要:当”哥特”开始步入文学著作界时,哥特小说逐步引领文学潮流,于18世纪中期风靡整个世界。

本文以《呼啸山庄》这一不朽的哥特式名著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及外部环境描写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分析,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哥特式写作的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故事,他不认识自己父母,被恩肖先生收留。

呼啸山庄是恩肖先生的庄园,环境阴暗,远离外界。

恩肖先生对希斯克利夫很好,但恩肖死后,新主人辛德利欺侮希斯克利夫,把他赶到仆人那里,不让他接受教育,并强迫他像其他雇工一样努力工作。

1.主题的哥特式特征《呼啸山庄》的主题是爱与复仇。

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这是由于《呼啸山庄》整部小说中的爱恨情仇充满了哥特式风格的代表性元素。

在本文中收养希斯克利夫的老人欧肖去世以后,欧肖的儿子辛德雷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但由于辛德雷憎恨和厌恶希斯克利夫,在希斯克利夫失去欧肖的庇护以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仆人,受到很多的侮辱和虐待,并且辛德雷阻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相处,在附近画眉田庄的主人埃德加·林顿向凯瑟琳求婚以后,凯瑟琳答应了嫁给埃德加·林顿,当希斯克利夫知道凯瑟琳嫁给埃德加·林顿以后,伤心欲绝,并离家出走了。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发财回到呼啸山庄一后,他开始对埃德加·林顿和辛德利进行疯狂的报复。

辛德利整日无所事事,挥霍家产,最终将家产全部抵押给希斯克利夫,并成为希斯克利夫的仆人。

希斯克利夫经常去画眉山庄,在这个过程中,埃德加·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并与他私奔。

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埃德加·林顿,对伊莎贝拉进行严酷的折磨,发泄自己的怨愤。

与埃德加·林顿结婚后,凯瑟琳发现了埃德加·林顿的虚伪面孔,看到希斯克利夫与伊莎贝拉在一起,内心感到非常遗憾和悲哀,在生下女婴凯蒂后就去世了。

析《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艺术

析《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艺术

析《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艺术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
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叙事时间艺术为特色,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使整个小说充满着紧张的气氛和激动人心的戏剧性。

小说采用了“时间跳跃”的叙事手法,以及“跳跃式”的时间展示。

在叙事中,作者采用了“跳跃式”的叙事方式,以一种紧张的节
奏来表达情节的发展,从而使读者更加紧张。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作者能够表达出很多深刻的思想,而不必过多地描述细节。

另外,小说也采用了“过渡式”的叙事手法,以一种舒缓的节奏
来表达情节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运用这种方式,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小说中的各种情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总之,《呼啸山庄》运用了多种叙事时间艺术,使小说充满着紧张的气氛和激动人心的戏剧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背景。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呼啸山庄深度解析
(实用版1篇)
目录(篇1)
1.呼啸山庄的背景介绍
2.呼啸山庄的主题分析
3.呼啸山庄的人物解析
4.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5.呼啸山庄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篇1)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 19 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呼啸山庄这个偏远地区的家族恩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呼啸山庄的主题分析是其最为引人入胜之处。

小说的主题涵盖了爱情、复仇、家族、社会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沦丧、社会的不公等问题。

特别是在爱情主题上,小说描绘了一段超越阶级、超越生死的爱情,感人至深。

在呼啸山庄的人物解析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有深深的爱,又有强烈的恨,他的一生都在复仇和追求爱情的道路上。

凯瑟琳则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社会的反叛,都使她成为了小说中最为出彩的角色。

在艺术特色上,呼啸山庄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同时,艾米莉·勃朗特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得呼啸山庄成为了一部文学经典。

呼啸山庄的影响和价值是深远的。

它不仅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起了巨
大的反响,也在后世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和读者。

作为一部探讨人性、社会、爱情等多个主题的深度作品,呼啸山庄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方式。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外国文学史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外国文学史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本文旨在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篇1一、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 1847 年所著的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广受好评。

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并分析其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

二、叙事视角《呼啸山庄》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以洛克乌德先生的视角为开端,通过他在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引出了整个故事。

接着,小说又以丁奈莉的视角,讲述了呼啸山庄过去的故事。

最后,小说以希斯克利夫的角度,呈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三、叙述结构《呼啸山庄》的叙述结构独具匠心。

小说以洛克乌德先生的视角为开端,通过他在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引出了整个故事。

接着,小说又以丁奈莉的视角,讲述了呼啸山庄过去的故事。

最后,小说以希斯克利夫的角度,呈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叙述结构的安排,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叙事手法《呼啸山庄》的叙事手法独具特色。

小说采用了回忆录式的叙事方式,将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深刻。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呈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提到的“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都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五、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对外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多重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的运用,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评析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评析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评析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用诗一般的激情创作了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这部作品深深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以至于在那个时代还曾一度出现“艾米莉热”,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至今也久演不衰,1939年美国著名导演威廉?惠勒将这部作品拍成同名电影《呼啸山庄》(也译《魂归离恨天》),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最佳故事提名奖。

20xx年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再次将《呼啸山庄》搬上银屏,重新用电影艺术演绎那个充满爱情与复仇的离奇故事,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因而电影《呼啸山庄》的创作特色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现代摄影风格的应用在观看《呼啸山庄》这部电影时,观众可能发觉DV级的摄影在不停晃动,清脆盈耳的大自然悦耳声音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电影情节的自然流淌,让观众提不起精神来。

其实这些独具匠心的拍摄方式展现了导演对原著内涵的把握,想通过现代摄影技术和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示小说《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下面就拍摄方法与电影主题思想、导演的观点表达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本部电影影片刚开始时,给观众展现这样的凄迷场景:在荒原上风雨交加、景物凄凉迷茫,这时一个老头(老恩萧)领着一个失落、无助、茫然的小孩(希斯克利夫)回到呼啸山庄。

在以往的电影版本中,塑造老恩萧形象仅仅是影视中很不起眼的一部分,往往将老恩萧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场景人物一闪而过。

可安德里亚?阿诺德版本却用了很长时间和大量细节来描述丰满老恩萧,用在有关涉及老恩萧场面的时间将近达到40分钟,而整部电影时间总长才129分钟,占了整部影片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

为什么安德里亚?阿诺德要这样做呢?本文认为安德里亚?阿诺德意在用电影艺术解读小说《呼啸山庄》文本的一个主题思想:为什么老恩萧对从路边捡过来的流浪儿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甚至胜过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女。

试分析《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试分析《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试分析《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作者:张思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自20世纪以来,她的《呼啸山庄》已经是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在爱情的叙述下,是以充满反抗、压迫,争取斗争精神的艺术作品。

本文立足高中生角度,介绍了《呼啸山庄》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从语言特色、叙事特征和表达特征方面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而深入的解析了这部作品。

关键词:《呼啸山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她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为《呼啸山庄》赋予了新的艺术魅力。

在艾米莉.勃朗特创造《呼啸山庄》的时候,她用一个虚构的世界,将困惑与不安演绎得淋漓尽致,结合象征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了两世的爱与恨。

在语言上朴实而奔放,在叙事方法方面,大量的运用“顺叙加倒敘”的多种角度叙述模式,表达特征上以第一人称为叙述手法,结合象征手法的运用三个反面分析了《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从而更为深刻的理解这部艺术小说。

一、《呼啸山庄》的创作背景艾米莉.勃朗特是个沉默的女作家,她将自身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欲望以文字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复杂而离奇的故事。

在艾米莉.勃朗特朴素、原始、奇妙的想象中构建了一个独具艺术特色的爱情故事,将这样的故事背景放在茫茫荒原中,在朴素迷离的情节之下,融入了象征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风格下,创作出的惊世之作。

荒野是艾米莉.勃朗特真实的生活背景,自然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中,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也影响了她创作的灵感,将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小说内容的结合,从而展现出具有自身风格的艺术作品。

[1]二、《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一)《呼啸山庄》的语言特色对《呼啸山庄》中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以口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

整部作品中,会发现第三代人物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与第二代所用的语言是类似的,将使用的书面与口语加以艺术的形式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

《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解读

《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解读

《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解读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

这位小说家自己性格较为内向,但是其内心非常热情。

她所著的唯一这一本小说不但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而且语言也有别具特色,读后让人身临其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笔者对《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呼啸山庄》;艺术魅力;语言特色;解读一、《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解读在对《呼啸山庄》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什么是“哥特”这种文学体裁,以及哥特的传统浪漫主义手法。

哥特是日耳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非常凶残且好战,后来将暴力和恐怖的情节称为是“哥特”。

在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中,就将“哥特”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这部作品中,艾米莉使用这种手法来对人物进行合理塑造,对气氛进行适当渲染,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在人物塑造方面,运用“哥特”传统主要表现如下:在《呼啸山庄》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名字叫希斯克利夫,他的身体非常强壮,而且有着深色的皮肤,眼睛看起来深不可测。

他经常表现一种阴郁而冷酷的表情,性格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揣测。

这是一个让人同情,又让人鄙视的角色。

事实上,这个人物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爱让他改变,让他充满仇恨,从而进行报复。

从本质上来讲,希斯克利夫是因为社会制度和宗教迷信而受到伤害才变成这样的。

在气氛渲染方面,通过“哥特”手法来对小说主题进行渲染。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表达家族仇恨和争权夺位。

小说的情节是从恩肖一家收养希斯克利夫开始的,自此之后,不幸就开始了,希斯克利夫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不祥之物。

在呼啸山庄,整个家族都不愿意接受他,有些人甚至对其进行虐待和压迫。

正是因为这些遭遇都发生在他身上,所以他对社会就充满了仇恨,进而想对社会进行报复,他心中的仇恨之火开始点燃了。

二、《呼啸山庄》的语言特色解读(一)诗意浓厚的语言《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语言充满诗意。

而这种语言特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创作经历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最佳十部小说”之一。

是“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被当时读者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评论界的某些人甚至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从而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它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问世的,一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它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对于《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引人注目之处究竟在哪儿?一、丰富的艺术想作者以想象的形式描绘出一个危机四伏、荆棘丛生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温情,没有理想,更没有安慰,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仇恨、痛苦和毁灭。

作者虚构了约克郡原野上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

凯瑟琳临终前,希刺克厉夫与她相会的一章可以说是小说中最感人的爱情篇章之一。

刚刚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还有洛克乌德在风雪交加的深夜,透过窗户看到了凯瑟琳的幽灵等情节,无不惊心动魄,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女作家还恰当地表现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样的想象,但都紧紧围绕主题,并不使读者感到不自然。

而也正是这些想象,使《呼啸山庄》体现出具体、悲怆而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

在所有19世纪中叶英国小说家中,艾米莉比较接近浪漫主义。

整个风格蕴含在阴冷暴力,神秘怪诞又隐隐约约透出神圣温情的背景中,整个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孤立的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与荒原,书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爱与恨两种极端,极度的爱中混杂着极度的恨,使小说在颤栗中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戏剧化色彩。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那种超越时空、超越死亡、充满激情的爱情都是女作家艺术想象的产物。

然而作品的悲剧情节又以深厚生活作为基础,建立在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理解之上。

小说注重描写感情,两人最后的独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一种矛盾痛苦而又甜蜜温情的感情。

在凯瑟琳的心目中,即使她因为旧观念而背叛过他,希刺克厉夫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更是深沉而疯狂。

二、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呼啸山庄》是第一部采用倒叙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

女作家放弃了从头说起,原原本本的叙事手法,而是采用了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这在当时是一个创造。

19世纪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写《简·爱》,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都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手法,艾米莉则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

对于当时读惯古典小说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叙事系统是有些吃力的,以致于有人指责此书“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而结构的独创性,在那个世纪之后,才被人所接受并赏识。

艾米莉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错综交繁的故事,采用了戏剧性结构。

作者首先通过洛克乌德先生看到凯瑟琳流连不去的幽灵,带读者走入一个神秘的封闭世界,紧紧抓住读者心弦,使读者急于揭开山庄的神秘。

随着洛克乌德的探询和老仆人的回忆,以倒叙的方式把故事情节铺陈开来。

使文章迭宕起伏,引人入胜,仿佛使读者突然置身万丈悬崖,达到恐惧情绪的顶点时,再缓缓带回。

这不同于当时其它任何文学作品,使一部爱情小说有了侦探及恐怖小说的吸引力,产生特殊的美感。

艾米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审美角度。

另外,小说以洛克乌德先生进入呼啸山庄后的耳闻目睹,从故事中间切入,这时,希刺克厉夫经历了人生苦难和种种精神折磨后,近乎变态地报复两个家族下一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情节层层铺开。

作者采用独创的叙述手法,表现了一个人性冻结——堕落——复苏的过程,歌颂了生活的美与真,表现了被压迫的弱者争取尊严和平等的要求,以及人对友谊、爱情和知识的渴求。

小说的基调全篇都没有变化,阴郁沉闷贯穿始终,没有丝毫幽默感,约瑟夫的话是为了达到讥讽的效果,而洛克乌德的俏皮评语,也仅仅是为了开心而已。

在构成小说的时候,艾米莉像戴着双重面具似的始终隐藏在幕后,让她的人物充分为他们自己说话,她不作半点评论,在故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泄漏出来。

她深入到自己寂寞内心的最底层,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一种创作冲动又使她不得不把这些秘密遮遮掩掩的讲出来,以此卸下心中的负担。

她的人物是通过各自的语言和行动绝对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让读者自己去理三、自然与人物个性的和谐这本书是以十八世纪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也是作者爱米莉·勃朗特的家乡)为背景。

这个地方盛产泥炭,土地贫瘠,大部分都是荒野,还有很多沼泽,气候也很恶劣,经常有大风大雨。

在这样特别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感情的变化比较大,对于爱和恨的感觉往往也比较强烈。

悲剧就是开始于这种和谐的破坏,并在这一和谐重新恢复后结束。

同时,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高度的诗意和象征意义,成为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高踞于贫瘠荒丘之上的呼啸山庄,日夜经受着风暴的侵袭。

这里住着粗犷,暴躁的恩萧家。

山下树木葱笼的峡谷里,则是画眉田庄的主人,文雅、顺从、胆怯的林淳家。

山上、山下,是一种对立而又和谐的关系,自从凯瑟琳违背了天性和林淳结成了勉强的婚姻,和谐被破坏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悲剧也就真正开始了。

在几个主要人物死亡之后,天性相似的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幸福地结合了,住到画眉田庄。

呼啸山庄则留给了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灵魂。

新的和谐重新建立。

全书开头,有一段对于呼啸山庄自然环境的描绘。

“呼啸”的英文词是当地的方言,指暴风席卷而来的时候大自然发出的一片咆哮声。

终年不断的猛烈的北风,不容许山庄的树木向天穹挺伸,强迫它们都得向一边倒去。

那萎靡不振的树木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发育良好的优美体型,“树性”被狂暴的猛风扭曲了。

作品中,树性就是人性的象征。

人性同样终年不断在承受强暴的压力,被残酷地扭曲和摧残了。

小说还体现出浓郁的英国北方的乡土气息。

艾米莉忠实地以她成长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蓝本来描绘人生,这就使其小说具有明显的约克郡地方特色。

正如夏洛蒂说明的:“它从头到尾是乡土气息的。

它带着荒原色彩,野性,像石南的根一样虬结多节。

它也合乎自然地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人,荒原哺育大的孩子。

”艾米莉处理这一恋情,主要是以风景画的背景衬托,以奇幻的梦境渲染。

这也就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艾米莉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一样,乐于也善于描绘自然的美景。

作家通过对景物的热情描绘,将美丽的自然与丑恶的现实作极端的比较,表现这对青年在冲破阻力相爱后的狂喜心情,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如果穿过爱情故事继续深入,立即会接触到更深的一层,那就是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

凯瑟琳对保姆解说自己的梦境时说,天堂不是她的家,在那里,她一心只想回到荒原。

她与希刺克厉夫之所以相像得难解难分,正因为他们同为荒原(也就是大自然)之子,他们同属于尚未被文明驯化、野性十足、保持了更多原始人性与情感的人。

他们的恋情,与荒原上盛开的石楠共生,浑然天成,粗犷奔放,顽强对抗虚伪的世俗文明,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合一。

凯瑟琳背叛希思克厉夫而误嫁林淳,虽使世俗文明稍逞一时之威,并未切断他们之间本质的联系。

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死后,肉体同归泥土,灵魂遨游荒原,代表了人向自然的归复,天人合一的永恒。

这是艾米丽·勃朗特本人宇宙观、世界观的体现。

四、语言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小说的语言体现了浓郁的英国北方的乡土气息。

艾米莉描绘自然的美景时,就用到了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小说的人物语言也异常丰富生动。

希刺克厉夫的专横暴戾,对生活的绝望压抑,女主角凯瑟琳体验到的矛盾痛苦以及对希刺克厉夫的真爱,在文中大量的体现。

此外,丁耐莉——贯穿整个故事的引线,她的语言庄重而沉稳,是作者文中的又一高明之处。

她让丁耐莉也接受了教育,这样就能自然而然的,条理清晰的讲述上一代人的故事了。

此外,从小说的人物语言中,我们还感受到了小凯瑟琳活泼天真的嬉笑,小林淳胆怯而令人生厌的呻吟,老约瑟夫那粗鲁的约克郡方言,所有的这些有机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语言世界,使人物栩栩如生地立在了读者的面前。

艾米莉天才的运用了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与个性特征,使语言成为小说中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有力手段。

关于《呼啸山庄》这部书,在世界文坛上多年来每谈及十九世纪西欧文学,必会涉及《呼啸山庄》的探讨。

有不少著名评论家及小说家都曾有专文论述。

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

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

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

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

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

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

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

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

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而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在长文中最后写道:“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

”总之,《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有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的。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从后来希刺克厉夫再度出现时,林敦建议让他坐在厨房而不必请到客厅里坐,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就铸成了大错,她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罗网。

这就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不惜用残酷手段来进行报复。

他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却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

他没有财产,却掠夺了财产,自己成了庄园主;他自幼被亨德雷嘲弄、贬低、辱骂,被人降到一个乡巴佬的仆人的地位,若干年后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结果他的胜利必然等于他自己精神上的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