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瞿介明课题组博士后招聘启事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1952年成立,已逾60载。为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科室名称也经历了从结核科、肺科、呼吸科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变迁。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始终从临床实际出发,潜心于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确立了科室在我国呼吸界的学术地位。1992年国内率先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2001年成立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2004年成立瑞金医院感染病和呼吸病研究所,2009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中心,2017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

学科内人才济济,拥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导师5人。科内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候任主委、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委等学术要职。学科目前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美国PCCM在上海唯一的专科医师培养基地、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全国最佳专科排名始终位居前10名,2017年更跃升到第7名。

近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973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重

大疾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几十项,在国际主流杂志Lancet Respir Med、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J Allergy Clin Immunol、Eur Respir J、Stem Cells、Chest、Sleep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有关哮喘和睡眠呼吸疾病研究分别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瞿介明课题组

本课题组研究微生物毒力、耐药等与感染相关治疗及机制作用;宿主对药物的代谢;对抗微生物多肽的调节;对巨噬细胞固有免疫激活的影响等。课题组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937项目等。国家级研究经费累计超过684万,在STEM CELL,AJRCCM,CHEST等干细胞和呼吸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通讯作者论著。

博士后招聘条件:

应聘者35周岁以下,具有临床医学、微生物、生物信息、药学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熟练掌握微生物毒力、耐药监测分析等相关技术、熟悉芯片、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免疫学技术,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 论文,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并对科学研究具有长期的热情。

请申请者提供详细的中英文简历发送至:

瞿介明:jmqu0906@https://www.360docs.net/doc/af10745110.html,

刘嘉琳:fillelibra@https://www.360docs.net/doc/af10745110.html,

医院和实验室会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指导和科研环境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年薪30万左右(包括基本工资18万,及绩效工资)。如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激励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中国博士后创新

人才支持计划,基本工资就高不就低,同时享受瑞金医院绩效工资(上不封顶)。

详细政策可以联系瑞金医院科技发展处刘老师、徐老师:64370045转665879分机或64333414。

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评定细则.doc

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评定细则 三级医院是跨区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服 务等功能的医疗机构。承担着提供专科(包括特殊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急重症 和疑难复杂疾病,接受二级医院转诊,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的任务,承担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省市级以上科研任务。加强呼吸学科建设已成为三级 医院最重要的问题。 本标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卫生部(卫生计生委)《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 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016 年修订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临床技术标准(2011 年版)》、《国家临床重点 专科呼吸内科评分标准》制定,同时参照国际现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 科)的建制和体系。PCCM科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涵盖科室业务建制、人员建 制、设施建制、管理建制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广泛征求的意见后,形成本建设和评定标准(试行版)。并根据我国国情,在三级医院PCCM科设立培育、合 格、优秀和示范单位四级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业务建制至少包括专科门诊、专科病房、内 科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MICU)或呼吸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肺功能室、 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呼吸内镜室等业务建制组成,并具有相应的管理架构。具体要求如下: (一)医疗能力 1、硬件设施

(1 )病房:设立专门的PCCM科,设立隶属PCCM科的内科危重症监护治 疗病房(MICU )或呼吸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 (2)门诊:设立普通呼吸专科门诊、呼吸专病/ 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 烟等)和专家门诊,附设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并配置专科护士。 (3) ICU 病房:有隶属于PCCM科的 MICU 或 RICU,并具备相应的硬件设 施、技术和人力资源(包括医师、呼吸治疗师、专科护士等)条件。 ( 4)呼吸内镜室:PCCM科拥有独立的呼吸内镜室,有经过呼吸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应用各级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呼吸专科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5)肺功能室:设立有肺功能室,有单独的检查室及相应的检测设备,有专职的肺功能医师及肺功能技师。 (6)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由经过专业培训、拥有睡眠呼吸障碍(SBD)相关诊疗知识的专职人员负责,开展睡眠呼吸监测与SBD治疗。 2、诊治疾病和相关诊疗技术 PCCM科具备独立、规范处理常见疾病、疑难疾病、危重症的条件和能力,特别是疑难危

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修招生

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修招生简章 一、基地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由我国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奠基人之一吴绍青教授于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肺科发展而来。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挂靠单位,兼管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PCCM学科规范化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呼吸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成为首批国家试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8年6月24日,中山医院以现场评审全国前十的优异成绩,获评全国PCCM 科室规范化建设项目三级示范单位。2019年1月19日中山医院还被认定为全国PCCM专修基地以及6个专科单项规范化进修基地。 二、基地主任: 宋元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上 海市教委特聘教授,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 务委员,上海市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呼吸病学会感染学组组长。 担任Respirology副主编,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副主编, Am J Physiology-lung 编委。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973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参与自然 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150余篇,SCI论文130余篇,引用5000余次,申请到专利7项,转化2项,参与制定诊治共识三项,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参编教材3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招生简章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招生简章 一、科室简介 1、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建设情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分别为创建于1892年的成都仁济医院内科及创立于1937年的成都肺病疗养院,1953年合并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1975年设立内科呼吸组,1984年正式成立呼吸内科,2012年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是我国第一批被批准的硕士点,第三批被批准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学科,以及2011年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排名全国第三。连续5年,在复旦版最佳专科声誉评比中排名全国第四,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呼吸病学第二、结核病学第四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有1病房、18病房、结核病房、呼吸ICU,上锦院区、温江院区共6个病房,合计床位292张,下设有肺功能室、呼吸内镜中心、呼吸病学研究室等,并与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已开设专科门诊及亚专业组包括:慢阻肺、哮喘与气道疾病、肺血管病、间质性肺部、肺结节与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罕见病、肺移植、以及戒烟门诊。目前我科每年平均诊治门诊病人十余万人次,住院病人万余人次。对于内科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内科重症、以及罕见病与少见病的诊治水平居国内前列。拥有独立的

内科ICU病房,备有最先进的机械通气和其他监护、抢救设备,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病学研究室为国家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是“985”工程建设平台的重要成员,由国际知名的研究人员从事该领域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先后完成了数百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卫生部、四川省的多项重大课题的科研任务,以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多项重大课题。 具有百年优良传统的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医护队伍,使我科的医疗、护理质量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有医、教、研等各类人才近20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人。94.7%的医生拥有硕士以上学位,70%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我科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多家大型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绝大多数医师均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经历。与国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使我科医疗技术与科研水平同步发展。 我科承担了华西临床医学院大量的教学任务,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呼吸治疗系、口腔、法医、基础、护理等专业本科生教学,以及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1997年在我国率先创立了“呼吸治疗”大学本科专业,在2014年设立呼吸治疗系。我科至今已培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 计划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规范化建设项目2018年计划 南京 2018.1.17

目录 1.项目介绍及2017年总结 2.PCCM学科建设标准及参与流程 3.2018年PCCM会议计划

项目背景及目标 ?推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参照国际现代PCCM 科完整建制与体系, 把我国PCCM 科建设成为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新高度?全面建设我国PCCM 专科医师的人才梯队,显著提高我国PCCM 科整体水平,满足 日益严峻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需求?由CACP 、CTS 、健促会共同发起,推进PCCM 科规范化建设 项目背景 项目目标 ?呼吸系统疾病是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危险因素之一,成立独立而规范的呼吸与危重 症医学科至关重要。?2016年12月30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会,PCCM 入选国家 专培首批三个试点专科之一,建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成为国家意志。?我国PCCM 科建设面临不规范、不完善、不均衡的发展现状,推动学科的规范化 和现代化建设培训学科人才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制定综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标准 ?二级医院PCCM 科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级医院PCCM 科规范化建设标准 1.制定标准 2.参访 3.科室建设 4.监督考核 5.认证授牌 2.示范中心参访 ?2年内组织1000家医院赴参访基地实地 参访一周 ? 参访人员要求:必须为科主任或副主任 3. 提交申请,规范科室建设 ?各单位完成参访后,参访结束后,可自愿 申请参加审核认定 ?根据PCCM 科的建设标准,返回原单位进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建设 5. 认证& 授牌 ?3-6个月建设期,之后由专家组进行审核, 依照PCCM 科规 范化建设标准,医院线上申报结合专家组实地核查,根据审核 情况确定评定等级 ?由CACP 、CTS 、健康教育促进会、国家呼吸病质控中心、呼吸专科医联体共同挂牌认定 PCCM 科规范化建设项目计划 ? 各单位应如实在协会平台中月度上报PCCM 科室建设进展 4. 监督& 考核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 专修及单修招生简章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为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医疗卫生系统重点专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大重点发展学科、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暨南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以及是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我科现有2个普通呼吸病区、老年呼吸病区、南沙分院呼吸病区共160张,1个RICU、1个负压病房和6个附属功能单位(包括肺功能、呼吸内镜、呼吸专科/专病门诊、呼吸睡眠监测室和呼吸实验室、门诊呼吸诊疗室)。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及市级课题。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主编教材《临床肺部感染病学》,参与制定多项指南及专家共识,发表的核心期刊100余篇,SCI论文10余篇。科室注重教学工作、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承担医学院的多项教学任务,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专修基地,科室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至今“呼吸实用诊疗新技术学习班”已举办9届,为全国各级医院培养众多技术骨干。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专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是呼吸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拟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进修(简称PCCM专修),依照PCCM专培的核心内容,将专培的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制定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进修培训基地认定细则(试行)》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进修培训内容与细则(试行)》,并成立PCCM专修单修基地。目前国家PCCM专培评审中,将医生有无通过PCCM专修单修培训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全国首批PCCM专修基地和肺功能、呼吸治疗和RICU 单修基地,为了使更多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能更专业化地开展呼吸内科诊疗技术,拟向全国招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技术进修医生。此次各科目均设招生计划,为切实保障专修单修培训质量,招生名额有限。符合课程招生要求的医师、护士和技师均可报名,录取的学员将完成统一培训内容和结业考核,考核合格后将由行业协会统一颁发证书。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细则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细则 (试行) 根据《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 ,为保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以下简称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顺利开展,中国医师协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委员会特制定本基地认定细则。 一、专科基地的基本条件 (一)专培基地(医院)的基本条件 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同时为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 2.综合医院应为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 (二)专科基地(科室)基本条件 1.自愿申请成为专科基地。 2.已正式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3.所在专培基地(医院)是呼吸病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 4.国家临床呼吸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单位(科室)为优先条件。 (三)科室规模 1.基本床位数≥50张(不包括MICU或RICU床位数)。 2.科室年出院患者数≥1,300人次,年门诊量≥15,000人次,病种覆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见及疑难危重疾病。 3.需具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所属MICU或RICU。MICU和(或)RICU

床位数总和≥15张,年收治患者数≥400例;除MICU或RICU外,医院中尚有床位要求≥30张的外科ICU及其他ICU。 4.需具有明确的亚专科方向划分和相应人员、床位配置。其中必需的亚专科方向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系感染、呼吸危重症与呼吸支持、呼吸系肿瘤、间质性肺疾病与职业性肺病、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睡眠呼吸障碍、介入呼吸病学。每个亚专科方向至少有一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科医师(可兼任)。 (四)疾病诊疗范围及基本数量 1.应具备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常见诊疗技术的设备与人员条件,包括肺功能、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气管插管与呼吸支持、胸腔插管、中央静脉插管、动脉插管、睡眠呼吸监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2.每年支气管镜检查数量应≥300例,支气管镜活检≥150例,气管插管上机≥150例,多导睡眠呼吸监测≥100例。 (五)设备和设施条件 1.临床诊疗设备:需具备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常见诊疗技术的设备条件,包括肺功能仪、支气管镜、呼吸机、床旁超声、ECMO设备(可选)、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设备数量应满足培训内容与细则中操作数量要求。 2.模拟培训设备:需具备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常见诊疗技术模拟培训的设备条件,包括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模拟培训设备、气管插管模拟培训设备、呼吸机气道管理模拟培训设备、中心静脉插管模拟培训设备、动脉插管模拟培训设备。如果本院不具备模拟设备,必须与可提供模拟设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细则试行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细则(试 行) 按照八部委《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 号)要求,制定本细则。 一、培训对象 满足下列条件并自愿参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的医师: 1.完成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临床工作的医师或需要进一步整体提升专业水平的医师。 2.具备中级及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需要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 3.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培训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严格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使专培医师从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内科住院医师成长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能够独立完成呼吸内科疾病及常见危重症的基本操作和临床诊疗工作,同时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 三、培训模式 培训时间为 3 年(36 个月),以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为主,同时接受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和有关临床科研和教学训练。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轮转要求 1.呼吸疾病的诊疗与会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与处 理。(1)第一年在病房担任高年资住院医师。

(2)自第二年培训起不再书写大病历,可负责书写会诊报告。 (3)第二年起,听取住院医师进行新患者汇报,并制定初步诊疗方案;带领住院医师完成早查房,上级医师查房时负责汇报诊疗方案。 2.参加病区值班。 3.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规定的临床操作。 4.参与本科室教学工作,协助上级医师完成教学查房。 5.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准备教学会议。 6.对本人、上级医师、下级医师进行定期评价。 7.完成年度考核及毕业考试。 8.参加全国、国际或地区学术会议。 (二)培训内容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招生简章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招生简章 科室简介 1、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建设情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分别为创建于1892年的成都仁济医院内科及创立于1937年的成都肺病疗养院,1953年合并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1975年设立内科呼吸组,1984年正式成立呼吸内科,2012年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是我国第一批被批准的硕士点,第三批被批准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学科,以及2011年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排名全国第三。连续5年,在复旦版最佳专科声誉评比中排名全国第四,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呼吸病学第二、结核病学第四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有1病房、18病房、结核病房、呼吸ICU,上锦院区、温江院区共6个病房,合计床位292张,下设有肺功能室、呼吸内镜中心、呼吸病学研究室等,并与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已开设专科门诊及亚专业组包括:慢阻肺、哮喘与气道疾病、肺血管病、间质性肺部、肺结节与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罕见病、肺移植、以及戒烟门诊。目前我科每年平均诊治门诊病人十余万人次,住院病人万余人次。对于内科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内科重症、以及罕见病与少见病的诊治水平居国内前列。拥有独立的内科ICU病房,备有最先进的机械通气和其他监护、抢救设备,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病学研究室为国家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是“985”工程建设平台的重要成员,由国际知名的研究人员从事该领域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先后完成了数百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卫生部、四川省的多项重大课题的科研任务,以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多项重大课题。 具有百年优良传统的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医护队伍,使我科的医疗、护理质量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有医、教、研等各类人才近20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人。 94.7%的医生拥有硕士以上学位,70%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我科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多家大型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绝大多数医师均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经历。与国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使我科医疗技术与科研水平同步发展。 我科承担了华西临床医学院大量的教学任务,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呼吸治疗系、口腔、法医、基础、护理等专业本科生教学,以及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1997年在我国率先创立了“呼吸治疗”大学本科专业,在2014年设立呼吸治疗系。我科至今已培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共约500余名。每年均有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进修医师来我科学习、深造,至今已有1000余名进修医师在我科圆满完成学业并取得合格证书。 二、进修专业介绍

呼吸危重症培训细则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细则 (试行) 按照八部委《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要求,制定本细则。 一、培训对象 满足下列条件并自愿参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的医师: 1.完成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临床工作的医师或需要进一步整体提升专业水平的医师。 2.具备中级及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需要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 3.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培训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严格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使专培医师从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内科住院医师成长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能够独立完成呼吸内科疾病及常见危重症的基本操作和临床诊疗工作,同时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 三、培训模式 培训时间为3年(36个月),以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为主,同时接受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和有关临床科研和教学训练。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轮转要求 1. 呼吸疾病的诊疗与会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与处理。 (1)第一年在病房担任高年资住院医师。

(2)自第二年培训起不再书写大病历,可负责书写会诊报告。 (3)第二年起,听取住院医师进行新患者汇报,并制定初步诊疗方案;带领住院医师完成早查房,上级医师查房时负责汇报诊疗方案。 2. 参加病区值班。 3.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规定的临床操作。 4.参与本科室教学工作,协助上级医师完成教学查房。 5.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准备教学会议。 6.对本人、上级医师、下级医师进行定期评价。 7.完成年度考核及毕业考试。 8.参加全国、国际或地区学术会议。 (二)培训内容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进修班招生简章中日医院呼吸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进修班招生简章 中日医院呼吸病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呼吸中心)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是国家呼吸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也是国家呼吸疾病与危重症的诊治与预防,呼吸病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呼吸中心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首任会长、中日医院院长王辰教授担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隶属呼吸中心,包括呼吸一 四部,汇聚了以王辰院士、林江涛教授、曹彬教授、代华平教授、詹庆元教授等诸多知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所组成的专家团队和由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梯队。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下属各部特色鲜明(见表1),依托中日医院和呼吸中心强大的综合实力,逐渐形成集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为培养更多的呼吸专科人才,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启动对外招收专科进修医师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修医师招收条件 1.进修医师的选送单位原则上为三级医疗机构(特殊情况由我院临床科室决定)。 2.进修医师必须是选送单位的业务骨干,年龄原则上在45岁以下,无医疗事故记录。 3.临床科室进修医师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按一级学科分)工作四年(含)以上者;或大学专科学历、具有主治医师(含)以上职称。凡要求进修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已在当地医疗管理机构注册。 二、申请程序 1.拟进修人员需填写《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医师申请表》(见附件),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邮寄或递交我院,同时附个人简历、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执业医师(技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复印件、最高职称证书复印件(复印件一律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2.教育处将符合初选条件的进修人员名单提交给各相关科主任,由科主任根据工作需要,拟定进修人员名单。 三、进修课程安排 1.每周一次系统讲课,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呼吸系统的常用诊断技术,呼吸疾病常用治疗方法,呼吸系统疑难、罕见病的诊治,呼吸疾病的研究进展,呼吸疾病国内外指南解读等(讲课内容见课表,具体课程时间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安排)。 2.每周三上午呼吸中心疑难病例大查房 3.每周三下午举行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 4.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每周二上午疑难病例/教学查房 5.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每周四中午进行感染及肺血管病的文献学习 6.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每周五中午进行典型病例的教学查房 7.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每周一、四疑难病例查房 8.每两月举办间质性肺疾病等呼吸疑难病多学科协作病例讨论,将邀请院外、院内各相关科室参加 9.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每月一次流行病学和科研方法讲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瞿介明课题组博士后招聘启事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1952年成立,已逾60载。为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科室名称也经历了从结核科、肺科、呼吸科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变迁。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始终从临床实际出发,潜心于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确立了科室在我国呼吸界的学术地位。1992年国内率先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2001年成立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2004年成立瑞金医院感染病和呼吸病研究所,2009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中心,2017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 学科内人才济济,拥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导师5人。科内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候任主委、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委等学术要职。学科目前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美国PCCM在上海唯一的专科医师培养基地、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全国最佳专科排名始终位居前10名,2017年更跃升到第7名。 近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973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重

大疾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几十项,在国际主流杂志Lancet Respir Med、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J Allergy Clin Immunol、Eur Respir J、Stem Cells、Chest、Sleep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有关哮喘和睡眠呼吸疾病研究分别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瞿介明课题组 本课题组研究微生物毒力、耐药等与感染相关治疗及机制作用;宿主对药物的代谢;对抗微生物多肽的调节;对巨噬细胞固有免疫激活的影响等。课题组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937项目等。国家级研究经费累计超过684万,在STEM CELL,AJRCCM,CHEST等干细胞和呼吸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通讯作者论著。 博士后招聘条件: 应聘者35周岁以下,具有临床医学、微生物、生物信息、药学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熟练掌握微生物毒力、耐药监测分析等相关技术、熟悉芯片、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免疫学技术,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 论文,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并对科学研究具有长期的热情。 请申请者提供详细的中英文简历发送至: 瞿介明:jmqu0906@https://www.360docs.net/doc/af10745110.html, 刘嘉琳:fillelibra@https://www.360docs.net/doc/af10745110.html, 医院和实验室会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指导和科研环境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年薪30万左右(包括基本工资18万,及绩效工资)。如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激励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中国博士后创新

二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标准 一、硬件设施 1、呼吸病房:设立单独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床位数至少大于30张; 2、呼吸门诊:设立呼吸专科门诊,附设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并配置专科护士,力争开设专病/专项门诊,用于哮喘、慢阻肺、戒烟等的规范化防治,有条件设立专家门诊; 3、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或呼吸抢救室:设立隶属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MICU/RICU 或呼吸抢救室,并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技术和人力资源(包括医师、呼吸治疗师、专科护士等)条件; 4、呼吸内镜室:拥有独立的呼吸内镜室,能开展常规的支气管镜诊疗操作,有条件的可开展内科胸腔镜; 5、肺功能室:拥有独立的肺功能实验室,配备肺功能测定设备,有专职的肺功能医师和技师。有条件的可开展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 6、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建立隶属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开展睡眠呼吸障碍的监测与治疗。 二、主要病种和诊疗技术 1、能独立规范化诊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2、能诊疗部分疑难和危重症疾病 3、接受下级医疗主要病种和诊疗技术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

4、能开展针对上述疾病的各种诊疗技术 5、主要病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 上下呼吸道感染、肺结核 肺部结节和肿块、支气管-肺部肿瘤、咯血 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 肺栓塞、间质性肺疾病 烟草依赖、睡眠呼吸障碍 ARDS、急慢性呼吸衰竭 6、诊疗技术 病原学诊断、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床旁监护、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灌洗术、胸腔置管引流术、无创机械通气、多导睡眠监测、心肺脑复苏、雾化吸入技术、吸入药物装置使用技术。 示范单位还应具备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有创机械通气、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内科胸腔镜技术、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FeNO检测等相关技术。 三、专科学组 1、根据二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治的主要病种或诊疗技术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组学组由高年资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负责人; 2、重点关注常见疾病或技术:慢性气道疾病(哮喘、慢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议(转载) 发布时间:2011-9-9 14:28:22 浏览次数:1925次 现代呼吸病学呈迅猛发展之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近三十年来,对呼吸衰竭的监测与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危重症救治中日显其突出重要性,这种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结合。坚定地实施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交融式)发展模式已成为现代呼吸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方略。呼吸衰竭的救治是呼吸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无法规范地、高水平地救治呼吸衰竭的呼吸科不是一个合格的呼吸科,一名不懂得、不擅于呼吸衰竭救治的医生同样难以成为合格的呼吸专业医师。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呼吸衰竭救治之所,呼吸科建制中必须包括ICU,一般为内科ICU(Medical ICU,MICU)或至少呼吸ICU(Respiratory ICU,RICU)。没有ICU,将无法以现代医学技术对重症呼吸衰竭实施规范救治。没有ICU的呼吸科,将难以履行其学科的基本医疗职能。为体现这种现代呼吸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与建制,使学科名实相符,呼吸科应当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下设MICU或RICU,

承担呼吸疾病诊治与内科危重症的救治工作。呼吸学科与危重症学科的捆绑式发展格局既有利于呼吸学科发展,亦有利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是对两个学科的壮大与深化。必须认识到,这种格局是对危重症学科的加强,而不是削弱,一支最熟悉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最善于对危重症中最常见的呼吸衰竭救治的有生力量因此而加入到危重症学科中。事实上,在北美,传统呼吸科的建制在20余年来早已普遍变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制,呼吸专业医师已成为MICU的主导力量。自1994年始,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呼吸病学专业杂志《美国呼吸疾病评论》正式更名为《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呼吸病学领域的另一著名杂志《胸科》也明确将杂志定位于报道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内容。近年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医院亦开始将传统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内许多医院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在呼吸科或内科 中设立内科监护室或呼吸监护室,即MICU或RICU的雏形。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呼吸学界的有识、有志、有为之士大力呼吁、推进、实践这一现代呼吸病学发展模式,即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现代机械通气等关键生命支持技术,建立了大批MICU或RICU,培养了众多的内科危重症救治专业人才。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符合学科发展规律,适合中国情况。已创刊多年的《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也是对这一学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基地介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基地介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省医学支撑学科、浙江省创新学科、国家卫计委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呼吸内科临床药物试验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试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国家PCCM首批专修基地和“呼吸危重症、介入呼吸病学、肺功能”单修基地。 现开放床位190张,其中RICU床位27张。临床上以肺癌和呼吸介入技术、呼吸危重病和呼吸道感染诊治、慢性气道疾病为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开展各种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包括复杂气道狭窄的硅酮支架置入、良性炎症性气道疾病的介入技术。呼吸介入技术名列全国前十。学科现拥有浙江省中医药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介入肺脏病学重点实验室、温州市呼吸循环重点实验室、温州市介入肺脏病学重点实验室。 PCCM科室有核心师资25人,涵盖PCCM医学的各个亚专业方向:感染、呼吸重症、肺癌、呼吸介入、肺血管病和慢性气道疾病、肺间质病和危重症、急诊医学和麻醉。核心师资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医学博士6名。科

室成员中有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才1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2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浙江省151人才5名、温州市551人才6名。2008年至今获国家自然基金12项、省部级课题10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科研重点方向为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机制研究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子机制。王良兴教授牵头完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机制研究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子机制”获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黄晓颖教授牵头完成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及中西医综合防治”获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项目首席负责人陈成水教授负责的项目“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慢阻肺危险因素、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获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资助。陈成水教授牵头完成的“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新发现及其诊治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特等奖。 专培基地负责人 李玉苹,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浙

2018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参访学习周(解放

2018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 参访学习周(解放军总医院) 日程安排(2018/4/22-2018/4/29) 2018/4/22 周日 全天报到 2018/4/23周一 08:00-08:20 参访学习周开幕式 解立新主任致辞 08:20-08:40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介绍 –--崔俊昌 08:40-09:00 参访学习周具体日程介绍及分组安排–--高晓方 全体学员分成2组:1、2、3 参访模块共5个:A - 门诊及辅诊(专病门诊、专家门诊、诱导痰检查、吸入装置培训、呼吸训练室、门诊及病区肺功能室、睡眠监测)(授课老师:陈一冰,曹璐,吴杰) B -实验室+气管镜室(参观北京市及全军重点实验室、观摩气管镜及介入检查)(授课老师:李春笋,贾艳红,王慧霜,李丽娜,张兴荣) C – RICU(授课老师:赵世峰,谢菲,闫鹏,圣朝军) D - 病房(二病区、四病区)(授课老师:胡红,佘丹阳,高晓方,段智梅;汪建新,管希周,孙军平,曹江涛) E - 病房(一病区、三病区)(授课老师:赵铁梅,梁志欣,王平,许阳;崔俊昌,张歆刚,张伟华,杨晓丹) 09:00-12:00 分组分模块参访:1-C,2-D,3-E 12:00-14:30 午餐+休息 14:30-15:30 讲座:肺真菌病诊治- 张歆刚 15:30-16:30 讲座:脓毒症诊治进展- 谢菲 16:30-17:30 讲座:肺栓塞诊疗- 张伟华 2018/4/24 周二 08:00-12:00 分组分模块参访:1-B,2-C,3-D 12:00-14:30 午餐 14:30-15:30 讲座:HAP诊治中的新问题-佘丹阳 15:30-16:30 讲座:肺部感染诊疗思路-管希周 16:30-17:30 讲座:疑难病例讨论-梁志欣 2018/4/25 周三 08:00-09:30 讲座: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CAP--天使还是魔鬼 解立新 09:30-12:00 呼吸科PCCM教学查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