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微生物最主要的的特点就是体积小,种类多,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以说,凡是它们能够生存的地方,都是它们的家园。当然,微生物聚集最多的地方还是土壤,那里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要素,而且还具有保温性能好、缓冲性强等优点,因此,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土壤中尤以细菌最多,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土壤中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有的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合成细胞中的蛋白质;有的能够分解农作物的秸杆,它们大多是异养菌。除了细菌以外,土壤中数量较多的其它微生物是放线菌(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和真菌,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较少。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在阴湿的土壤、潮湿的朽木、腐烂的植物和堆肥上,还生活着另一些微生物,叫做粘菌。它们是一类营养方式和生活史近似于原生动物,但又近似于真菌的真核微生物,也有人称之为粘菌虫(mycetozoa)。在粘菌的生活史中,有一阶段能形成一块有许多细胞核的象变形虫状的原生质团,这种原生质团能自由生活、外包有无定形的胶质鞘、无细胞壁、内不含叶绿素。它们借助于伪足伸缩来行动,营养方式为吞咽式或吸收式。原生质团生长到某一阶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转变成为颜色艳丽的子实体并产生孢子。发网菌就是粘菌中的一种。水环境包括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以及海洋等咸水环境。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或有机物质,可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因此,水环境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城市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有机物含量高,种类复杂,其中的微生物多数为腐生型细菌和原生动物,能够在天然水体的自净和污水处理中发挥作用。海水中的微生物多为嗜盐菌,有些细菌能发光,对一些化学药剂与毒物敏感,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监测。空气虽然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但土壤、水体、各种腐烂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物、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都可随着气流的运动被携带到空气中去。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稠密地区上空的微生物数量较多。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有各种球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细菌以及对干燥和射线有抵抗力的真菌孢子。在人口稠密、污染严重的城市,尤其是在院或患者的居室附近,空气中还可能有较多的病原菌。空气中的微生物与动植物病害的传播、发酵工业的污染以及工农业产品的霉腐变质有很大关系。各种农产品经常会受到微生物的危害,主要是霉菌,有些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畜危害极大,而且有致癌作用。许多食品、工业产品也经常受到霉腐微生物的侵蚀和破坏,因此,霉腐微生物的防治一直是工业、农业及食品卫生行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人体及动物体上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是有益无害的正常菌群。但当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时,也会成为病原微生物。此外,在植物的体表或体内,还会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存在,例如使植物发生病害的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含答案)

自然界中细菌真菌的分布 1.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这主要是因为( C ) A.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侵入 B.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 C.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没有细菌 D.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细菌无法生存 2.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 )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 3.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 B ) 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 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 4.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主要原因是( C ) A.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B.空气中没有飘浮着的细菌 C.盐分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D.大多细菌是对人类有益的,不会使肉腐烂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______适宜温度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一定水分____、_____适宜的酸碱度___。 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__培养基__; (2)__接种_: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3)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环境或温暖的地方进行___恒温培养___。 7.细菌和真菌是___生物圈__中广泛分布的生物,但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____不同_____,如好气性芽孢杆菌需要___有氧___的环境,而乳酸菌需要___无氧__的环境,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有________________。在经过严格的_灭菌___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细菌 1.细菌的发现者是( A ) A.荷兰人列文虎克B.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C.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C ) A.个体是单细胞的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芽孢是细菌的( B ) A.分泌物B.休眠体C.后代D.生殖细胞 4.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________为标准( D )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5.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6.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__球状___,大肠杆菌呈_______杆状____,小螺菌呈___螺旋状_____。 7.用罐头来保存食物是根据________的实验发明的( C )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 8.细菌的以下特点与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 (1)细菌的个体___为单细胞状态__,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2)进行___分裂__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能形成休眠体___芽孢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____细菌____。 真菌 第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 内容 1.土壤中的微生物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和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水体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淡水微生物 淡水中的微生物多来自于土壤、空气、污水或动植物尸体等,尤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中。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生活在营养稀薄的水中,一部分附着在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物上,一部分随着泥沙或较大的有机物残体沉淀到湖底淤泥中,成不水体中的栖息者,另外也有很多微生物因不能适应水体环境而死亡。因此,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影响很大。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由于水中病原菌数比较少,所以通常采用与其有相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来判断水源被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48h)。 ?海水微生物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土著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海水中的土著微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一些发光细菌等。 3.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并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它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然而,空气中还是含有一定数量来自土壤、生物和水体等的微生物,它是以尘埃、微粒等方式由气流带来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凡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的空气,其中的微生物含量就越高。在医院及公共场所的空气中,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十分有害。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环境中微生物的地检测和分离纯化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姓名:王韬 班级:生76 组号:7-2组 同组人:袁堂谧 实验日期:2009-11-12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配置方法。 2.联系无菌操作技术。 3.学习单菌落划线分离法。 4.通过实验认识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 二、实验原理: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 过程称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是平板分离法。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的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他们适宜 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造成一支其他菌生长而利于此菌生长的环境。 2.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 分散成单个细菌,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 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的一个单细胞。该计数法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 三、实验材料: 土壤悬液(稀释100倍),未知菌菌落平板,无菌水,取液器,培养箱,培养皿,无菌涂棒,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制备(提前准备): 肉汤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 2g 蛋白胨 4g NaCl 2g 蒸馏水 400mL 琼脂 8g 1.称量:按上述配方称量各类物质。 2.溶解:在400mL水中溶解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混合加热溶解。 3.调pH值:调至7.2-7.4 4.过滤(本实验无需过滤) 5.加凝固剂:加入称量好的琼脂,混合均匀。 6.分装 7.包扎和灭菌 8.倒平板 (二)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采土样(已事先准备):选择较肥沃的土壤,铲去表层土,挖5-20cm深度的或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 施研究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于皓 姓名:乔利敏 专业(班级):环境11-2班 学号:1129010211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11-2乔利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控制,已成为各国科学界、公众和立法的注意焦点之一。大气微生物污染是环境污染之一,大气微生物能够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疾病的传播,导致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尤其近年SARA、禽流感、超级细菌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特别是近年来室内污染的加剧,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经济发展[1]。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内外不少学者对大气微生物的污染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本文就国内外大气微生物特性来源、污染分布、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气微生物;分布现状;污染特征;防治措施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man progress, for the control of pol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national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public and the legislature. Airborne microbes pollution is on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airborne microbes can lead to the spread of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and plan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use ro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SARA, avian flu and other diseases prevalent superbugs and outbreak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indoor air pollution intensifie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 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human environmen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microbial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many scholar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origin abroad atmospheric pollution distrib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word: airborne microbes;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us quo;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0:引言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实验3-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健康的需要,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提高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要求,环境工程除用常规的处理设备和构筑物处理污废水外,还与天然的湿地组合处理;后来又发展到用人工湿地处理污废水,或用处理设备,构筑物与人工湿地组合对污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顺应趋势,微生物也逐渐应用到环境保护中。它与物理,化学法相比,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可基本达到无害化。现在浅谈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处理废水,废物,废气的应用: 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处理根据其处理过程中氧的状况,可分为好氧处理系统与厌氧处理系统。 好氧处理系统 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吸附环境中的有机物,并将其氧化分解成无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合成细胞物质。微生物在污水净化过程,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等形式存在。 活性污泥法:又称曝气法,是利用含有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通气下使污水净化的生物学方法。此法是现今处理有机废水的最主要的方法。它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来大量絮凝和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并在氧的作用下,将这些物质同化为菌体的成分,或将其分解为CO2、水等物质,从而达到降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所谓活性污泥是指由菌胶团形成菌、原生动物、有机和无机胶体及悬浮物组成的絮状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在静止状态时,又具有良好沉降性能。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90%~95%。,并多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强的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原生动物起间接净化作用。 活性污泥法根据曝气方式不同,分多种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完全混合曝气法。污水进入曝气池后,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菌胶团絮状体,构成活性污泥骨架,原生动物附着其上,丝状细菌和真菌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颗粒状的活跃的微生物群体。曝气池内不断充气、搅拌,形成泥水混合液,当废水与活性污泥接触时,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很短时间内被吸附到活性污泥上,可溶性物质直接进入细胞内。大分子有机物通过细胞产生的胞外酶将其降解成为小分子物质后再渗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反应,使有机物转化为CO2、H2O等简单无机物,同时产生能量。微生物利用呼吸放出的能量和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细胞物质,使菌体大量繁殖。微生物不断进行生物氧化,环境中有机物不断减少,使污水得到净化。 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模拟自然界中土壤自净的一种污水处理法,它是利用微生物群体附着在固体填料表面而形成的生物膜来处理污水的一种方法。因此,生物膜法又称为固定膜法。生物膜一般呈蓬松的絮状结构,微孔较多,表面积很大,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废水中的有机物流入时,被膜上的微生物吸附,进行生物降解,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生物膜随着微生物群体的生长增加而逐渐增厚,到一定程度时,它会由于受到水力的冲刷而不断剥落,同时又会不断地形成新的生物膜,而达到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功能是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能分解糖被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整章知识结构见附图1。 三、课标要求及对应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

四、要点解析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大气运动的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这样形成的热力环流分别为: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近海面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动物微生物 Lf'' Lr Wl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的分布及特点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有益作用 才掌握菌群失调的原因及菌群失调症 ?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能充分理解无菌操作概念,进而增强无菌意识,具备了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的素质和传染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动物徴生物

十堰市科技学松 主要内容 ?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空气中 的微生物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 ?重点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有益作用掌握菌群失调的原因及菌群失调症 ?难点 -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 动物微生物 动物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的环境适合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种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噬菌体等。其中主要是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孩点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 ?来源 *随土壤、动物的排泄物、动植物残体.垃圾、污水和雨水等汇集到水中。 ?种类 b腐生性细菌.真菌.螺旋体.噬菌体等。 ?分布 b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量多,雨水和雪水含菌数量少。 ?水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水质细菌学检查三项指标 动物微生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 ?种类 6主要是真南和细菌。 ?来源 A人、动植物及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水滴、尘埃、飞沫或喷嚏等微粒一并散布进入,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霉菌的抱子,则能被气流直接吹入空气 中. ?分布 A —般在畜舍、医院、宿舍、城市街道等地空气中含微生物量较高,而在大 洋、高山或极地上空的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就很少. ?检测空气中微生物常用的方法 6主要有滤过法和沉隆法两种。 动物微生物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 概念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的分布 b体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的概念 "菌群失调症:概念原因避免措施 ?无菌动物和无特定病廈体动物 动物微生物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分解者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地球上生命波浪式发展、螺旋式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2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及降解———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 2.1微生物抗毒微生物个体微小、繁殖迅速、数量巨大、代谢能力强速度快、易于突变,它们较其它生物更易适应环境。 2.2转化和降解许多微生物可以对生物外源性物质进行化学转化,使其转变成为毒性较小或易于被其它微生物所降解的化合物。如对杀虫剂DDT和对炸药TNT的转化。 3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的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Biotreatment)也叫生化处理,是指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各种特性来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过程。 3?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3?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 4被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在自身的生产代谢吸收中,降低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杭亮或使无毒化,从而使被污染的环境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5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益环境的产品 5?1生物杀虫剂 现在主要的产品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制成的BT生物杀虫剂。 5?2可以被迅速分解的塑料—多聚羟基烷酸PHA 一类由微生物合成的化合物为聚β-羟基烷酸酯,简称PHA,它们是由许多个β-羟基化的饱 和脂肪酸聚合而成的。 6环境检测的重要指标 对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主要集中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上,如沙门氏菌属、霍乱弧菌及各类容易引起疾病的病毒。通常对饮用水来说,检测大肠杆菌的数量以确定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1)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2)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真菌具有很高的生长速度,菌丝绵延,为重金属吸附提供较多的空间。 7. 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对污染物均用较强、较快的地适应,并可使废气得到降解和转化。同常规的废气处理方法相比,微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设备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安全性好、无二次污染、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中。 (1)煤炭中硫的脱除: 煤的生物脱硫是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常压低于100 ℃的生长条件下,达到脱硫的目的。 (2)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 8.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 8.1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生物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9. 微生物脱臭: 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附着于生物填料上的微生物利用污染物中的臭味成分作为能源,维持生

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监测指征 1.感染暴发或感染流行时,环境因素在感染传播中有流行病学意义。 2.监测潜在的危险环境状况,证明有危险的病原体存在或证明危险的病原体已被成功清除。 3.当某项感染控制措施改变时,评估其效果;或者根据规范要求,仪器设备或系统启用时监测。 4.目标性监测的需要。 5.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二、空气监测(沉降法) (一)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 (二)采样高度:距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三)采样点设置 1.非洁净房间:室内面积≤30 ㎡,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3点。里、外两点位置各距墙1 m;室内面积>30 ㎡,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4点均距墙1 m。9 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 min后送检培养。 2.洁净房间:清洁房间在空态或静态条件下,根据房间的不同清洁级别进行布点,操作按照GB 50333—2002。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30 min后送检培养。 (四)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人员做好手部卫生,佩戴口罩、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进入清洁房间采样须穿洁服。 2.皿盖打开顺序应先内后外;手臂及头不可越过培养皿上方;行走及放置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对空气流动状态的影响;皿盖应扣放,以防污染。 3.采样结束后,由外向内合上皿盖。 4.采样完毕的培养皿应在6 h内培养。 (五)实验室检验 1.培养皿在37℃培养48 h后,进行菌落计数和致病菌检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按照GB/T 4789.28—2003;菌落计数方法按照GB\T 7918.2—1987;致病菌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按照GB/T 4789.11—2003,沙门菌检验按照CB\T 4789.4—2003,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按照GB/T7918.4—198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按照CB\T 7918.5—1987,, 2.计算结果:非洁净房间以100 c㎡的平皿在空气中暴露5 min即相当于10 L 空气中的细菌数,计算公式为: 细菌数(cfu/m3)=1 000÷(A/100×t×10/5)×N=50 000N/At 式中:t——平皿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min);N—一培养后平皿上的菌落数(cfu/平皿);A——所用平皿的面积(c㎡)。 洁净房间直接以“个/(30 min·Φ90)”平皿为单位计算结果。 (六)结果判断: 参照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三、物体表面监测 (一)采样时间: 消毒处理后4 h内。 (二)采样方法 被采样本面积<100 c㎡取全部表面;如采样面积≥100 c㎡,连续采样4个位置(不可有重叠),每个位置采5 cm×5 cm的大小,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不规则的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面积≥30 c㎡ (三)采样注意事项

环境微生物

1、如何从粪便污染的水体中将大肠杆菌群中的四种菌逐一鉴别出来? 答:使用鉴别培养基,大肠埃希氏菌,枸橼酸盐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均能在远藤氏培养基上生长,但它们对乳糖的分解能力不同:前三者能分解乳糖,但分解能力有强有弱,大肠埃希氏菌分解能力最强,菌落呈紫红色带金属光泽;枸橼酸盐杆菌次之,菌落呈紫红或深红色;产气杆菌第三,菌落呈淡红色,副大肠杆菌不能分解乳糖,菌落无色透明。这样,这四种菌被鉴别出来了。 2、专性厌氧微生物为什么不需要氧?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因为专性厌氧微生物一遇到氧就会死亡。在氧气存在时,专性厌氧微生物代谢产生的NADP2和O2反应生成H2O2和NAD,而专性厌氧微生物没有过氧化氢酶,它将被生成的过氧化氢杀死。O2还可以产生游离O-2,由于专性厌氧微生物没有破坏O-2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而被O-2杀死。耐氧的厌氧微生物虽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能耐O2然而它们缺乏氧化氢酶,仍会被氧化氢杀死。 3、蓝细菌与其他光合细菌的代谢特征和特点有什么不同?各自在富营养池塘中的可能作用是什么? 答:(1)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及藻胆蛋白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氧的原核微生物。光合细菌是又一类含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但这些细菌与上述蓝细菌不同,都不含叶绿素,只含有菌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表现在:①它们不能光解水、以水中的质子还原二氧化碳,而是从有机物或水以外的无机物中取得氢。②它们的光合作用不产生氧。③光合作用一般在厌氧条件下进行。 (2)在富营养池塘中,由于存在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引起蓝细菌的恶性增殖,并最终导致“水华”现象。其它光合细菌由于需要厌氧条件才能生存,当蓝细菌水华暴发时,水体会出现溶解氧过饱和现象,不会导致其它光合细菌的大量繁殖,仅在蓝细菌大量死亡,腐烂分解时,由于消耗掉水体中大量氧气,产生厌氧环境时才开始繁殖,并开始进一步分解水体的有机物。 4、在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微生物之间存在哪几种关系?举例说明。 答:种内关系:竞争、互助;种间关系:竞争、原始合作、共生、偏害、捕食、寄生 (1)竞争关系:在好氧生物处理中,当溶解氧或营养成为限制因子时,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关系。 (2)原始合作关系(互生关系):固氮菌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气的能力,但不能利用纤维素作碳源和能源,而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为有机酸对他本身的生产繁殖不利,但当两者一起生活时,固氮菌固定的氮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被固氮菌用作碳源和能源,也为纤维素分解菌解毒。 (3)共生关系: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类、放射虫类、有孔虫类与藻类共生。 (4)偏害关系:乳酸菌产生乳酸使pH下降,抑制腐败细菌生长。 (5)捕食关系:原生动物吞食细菌。 (6)寄生关系:噬菌体在细菌中生物。 5、如何培养活性污泥和进行微生物膜的挂膜? 答:接种污泥应尽量取自处理同类水质的污水处理厂。在这种情况下,活性污泥的培育可以直接在曝气池中进行,一般步骤如下:①将污水泵入曝气池,并按曝气池有效体积的5%~10%投入接种污泥。②在不进水的条件下,连续曝气数天,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③继续保持曝气,以小流量进水,并逐渐提高进水流量,最终达到设计流量。每调整一个流量,一般应保持1周左右的运行时间。注解氧也应随流量的增加而适当提高,最终维持在2~3mg/L。判断活性污泥是否成熟,可以利用镜检的方法。微生物挂膜可分为自然挂膜法和菌种添加挂膜法。自然挂膜法是利用待处理污水中的自然菌种进行生物膜培育的方法。具体做法为:将待处理的污水一次性通往生物反应器,在不进水的情况下连续循环3~7天。之后改为连续进水,流量从小到大,最终达到设计流量。每调整一个流量,一般应保持3~7天左右的运行时间。在这过程中污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附着在填料的表面。生长繁殖,生物量逐渐增加,形成微生物膜。菌种添加挂膜法:为加速生物膜的形成或提高生物膜的降解能力,可向污水中投加优良菌种,如:污水处理厂成熟的活性污泥、生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 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 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中图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练习题 一、选择题 (原创题)城市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人类对地表影响最强烈的地方,致使人地关系表现多 样。据此回答1~3题。 1.如果下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③处进行植树造林,对于城市空气起到的作()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减温 2.中心城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区() A.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B.建筑密集,上升气流强 C.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D.大气中固体尘埃含量低 3.水汽压高低可以反映水汽含量的多少。下图是“某城市近地面水汽压等值线图”,哪种原因可导致等值线 数值自外向内减小() A.城市绿地面积比郊区大 B.城市地面蒸发能力弱 C.城市地面可供蒸发的水分少 D.气旋过境 (原创题)读图,回答4~5题。

4.形成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洋流 5.在图2所示的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中与图1甲地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地区的近地面大气热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A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C,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0.2°C)。回答6~7题。 6.导致图中气温距平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量的变化 B.工业生产的发展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 7.上题所述地区的盛行风最可能是()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原创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或创造能力越来越强。例如2008年8月8日~24日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期间,中央气象台就成功实施了人工消云减雨措施,为保证奥运会的正常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天气条件。如果下图表示“海陆间大循环模式图”,据此回答8~9题。 8.目前,人类水循环各环节中干预最强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北京奥运会期间实施的人工消云减雨措施是针对哪一环节的干预()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阶段检测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A .变质岩 B.沉积岩 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 (2017 ?浙江仿真模拟)日出前天空就已经亮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 散射作用 C.吸收作用 答案 A 多佛白崖(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 )位于英国英吉利海峡比奇角,是一片长达 5公里 2 .组成多佛白崖的石灰岩属于 ( )B.反射作用 D.折射作用 的白色悬崖,由细粒石灰石组成,悬崖的最高点达 110米。某年3月因极端严寒天气突然发 生大面积坍塌,重约数千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巨块岩体掉进海中 (如下图所示)。据 此完成2?4题。

C岩浆岩 3.多佛白崖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4.多佛白崖突然坍塌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震 B.大风天气,风浪破坏 C.雨水进入裂隙,结冰冻胀 D.气候干燥,崖壁干缩开裂 答案2.B 3.D 4.C D.生物岩 A.生物沉积流水侵蚀 B.泥沙沉积风力侵蚀 C.泥沙沉积冰川侵蚀 D.生物沉积海浪侵蚀

(2017 ?浙江教学质量检测)读图回答5?7题。 5.如果该图表示近地面“城-郊”热力环流的气流情况,则 ①甲是城市②乙是城市③甲处气温高④乙处气温高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如果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 甲、乙位于近地面且甲处纬度较乙处高,则甲乙之间的风向是() A.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 东北风 7 .如果该图表示北赤道暖流,则() A.该洋流可能越过赤道 B.该洋流在北印度洋海域不存在 C.甲处可能受来自北方的寒流影响 D.乙处可能受来自北方的寒流影响 答案5.A 6.B 7.D (2017 ?浙江模拟)下图为“ 2016年12月12日8时我国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时刻() A.呼和浩特降水概率大于上海 B.太原气压高于呼和浩特 C.乌兰巴托风速小于上海 D.乌兰巴托风向与呼和浩特相反 9.未来两天内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A.乌兰巴托B .呼和浩特C .上海D .太原 答案8.A 9.D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一.实验原理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很多有价值的菌株。 微生物常用的分离方法是平板分离法,根据某种微生物对生长条件的不同要求供给它适宜的培养环境,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到得到纯菌株。 2.平板菌落计数法 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含的菌落数。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 1.土壤稀释溶液 2.取液器(1000ml 1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 棒,接种环,1000m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三.实验步骤 (一).无菌平板制备 1.采用叠皿法把牛肉冻蛋白膏培养基倒入灭好菌的培养皿中,制作无菌平板 (二).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2.取一平板,分成6个区,做好标记。同一个人同一根手指头按如下要求用力一致进 行操作:分别用未洗过的手指头,自来水打湿的手指头,自来水认真洗过的手指头,洗手液洗过一遍的手指头,洗过两遍的,洗手液洗过又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的手指头 在六个区上涂抹。(平板1) 3.取一平板,分区,分别用使用过的纸巾,硬币,旧纸币,餐卡在不同区拖动。(平 板2) 4.在培养基上方抖动头发数次。(平板3) 5.取一平板,分区,用无菌接种环分别蘸一滴自来水,河水,豆浆在不同区划线。(平 板4) 6.用无菌牙签取一点牙垢在培养基上划线。(平板5) 7.取两个平板,一个打开在实验台上放置30分钟,另一个在酒精灯火焰边打开皿盖1 分钟。(平板6) 8.取一平板,打开盖,咳几下。(平板7) (三).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采土样 2.制备土壤稀溶液 3.涂布 吸取100ml稀释好的土壤稀溶液,较均匀地滴在平板上,再用无菌涂棒涂布均匀,涂1—2分钟 4.培养 将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下培养24小时 5.菌落计数 四.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