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综述
072.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

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王玉琢摘要:随着城市通讯、交通等新技术的冲击,城市人口、物资、信息的流动日益频繁,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丰富,城市结构特征更加复杂多变。
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如城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乏、场所认知度降低……这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城市活力消解的难题。
如何“以人为本”地识别并城市空间问题、重塑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城市空间活力形成过程、主客体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深入解析,确定了城市空间活力以人群活动为外在表征、以空间特征为内在机制的双重内涵,从人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建构了城市空间活力理论框架,并从空间的静态维度、时间的动态维度及主体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提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对后续城市空间活力的实证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活力,城市空间活力1引言在当今城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群活动需求、优化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城市以人为本”是当代众多城市亟待解决却又常被忽略的问题。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重塑活力空间,为多样化的人群活动提供舒适的、充足的、优质的物质环境,建构以人为本的生活秩序是建设健康、生机、魅力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何认识城市空间活力的现状、探索空间活力的营造要素及内在机制,进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目前,已有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视角局限在微观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
本文以广义上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活力的形成机理入手,对城市空间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定义与内涵解析,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
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逐渐透露出其复杂性和动态性。
近些年来,一系列关于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论文、研究报告和学术会议被相继发表,为深入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进行综述。
商业空间结构理论商业空间结构理论是解释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工具。
众所周知,商业活动有其固有的空间特性,并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商业区。
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考虑商业区的空间相对位置、经济及社会因素等。
Krugman(1991)提出的新地理经济学模型是商业空间结构理论的典型代表。
其核心假设是国际贸易和城市化的增长本质上是由特定的区位和基础设施优势所引导的。
而商业区形成和扩散是由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角度阐述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理论:地域经济学角度地域经济学角度观察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主要强调城市商业区规模经济和空间外部性等经济因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
高质量的路网、水电气通和雾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商业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意义重大。
同时,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因地制宜和统筹城乡发展,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角度产业组织理论角度重点分析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中企业行为的影响,强调市场规模和行业竞争成为影响商业区规模和业态的主要因素。
金融、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给城市商业空间一定的特殊性和竞争优势,这些业态在特定的贸易区扩展形成了相互从属的关系。
社会地理学角度社会地理学角度考察城市中的人与其环境直接关系产生的特殊空间性质,是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影响最为微观的考察方法。
社会地理学角度主要研究商业空间结构发生何种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形成和演化等问题。
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展望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广泛涉及了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其研究领域和内容较为复杂。
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理论建构还比较薄弱,需要多方合力推进研究。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当今,都市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而其中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综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历史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其发展源于20世纪初,当时人们在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时,开始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框架。
其中,最早的理论是由查尔斯贝尔提出的“辐射型”城市空间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城市空间发达是以中心地段为主,逐渐向外地段辐射散开。
随后,威廉马歇尔提出了以“半径型”城市空间理论,即城市空间发展以中心地段为中心,以多条半径线给出定量的空间结构,并由此形成环形空间结构。
后来,有关城市空间的研究理论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其中又孕育出了马歇尔的“投影型”理论,即城市空间发展为一些正交网格,按照它们储藏的功能,由较小的空间结构“投射”到各种空间结构形成一个大型“千载”空间结构,并可以广泛分布在城市多个街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几何建构在城市空间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以空间结构、元素结构、功能结构三大结构的协同发展为特征的一个复合系统。
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地理空间表象的外部三维形态,其中包括空间网络结构(如道路、街道等)、建筑正反结构(如住宅、商业、文化和公共设施等)以及物理建筑结构(如绿化、城市湿地、水域等)。
元素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的元素空间特征,包括城市元素的空间分布、模式、格局及其关系;功能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的实际功能,主要指居住、工作和娱乐的空间分布。
三、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根据近年来海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美城市在空间发展方面所按照的模式。
西欧城市,如伦敦、巴黎,以辐射型模式为主,其核心区域以中央商业区为主,将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的空间结构放在某一处,形成半径型空间结构;美国城市则以“投影型”空间结构为主,其中条纹型结构将空间结构正反边单独分开,但具有较高的功能交通性,从而形成有机的综合空间结构。
边缘空间设计与城市活力研究

边缘空间设计与城市活力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越来越显得珍贵而紧张。
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土地资源匮乏,人口稠密,各种设施竞相占据有限的空间。
然而,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尤其是旧工业区和废弃区域等被遗弃的地段,却存在着许多尚未被发掘和利用的潜力空间。
边缘空间设计的兴起,为城市活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边缘空间的概念与特点边缘空间是指城市中位于核心功能区之外的地带,与城市中心相对,常以较低的土地价值和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为特征。
这些地区的空间可能是废弃的厂房、停车场、露天垃圾堆放场等。
与传统意义上的“边缘”概念不同,边缘空间并不是单纯的城市外围,它也可以是城市中心的一部分。
边缘空间的设计与改造可从多个层面出发,以满足城市的多样需求。
例如,在空间设计中可以注重绿色环境的打造,提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交通规划中,可以新增公共交通线路,加强边缘地区与城市中心的连接;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引进创新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二、边缘空间设计的价值和意义1. 增加城市的多样性与魅力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创造多样性和魅力。
而边缘空间的利用恰恰具备这样的潜力。
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改造,这些被废弃的地区可以成为独特的文化场所,涵盖艺术、音乐、娱乐等领域,吸引来自不同背景和兴趣的人们,为城市增添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2.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边缘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这些地区通常存在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建筑物。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改造,可以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城市农场、再生材料生产基地等,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城市不同社会群体交汇聚集的地方。
通过边缘空间的设计和利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交流和互动,打破不同社区之间的壁垒,增进了解与合作,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共享。
三、成功案例与启示在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成功的边缘空间设计案例。
例如,纽约的高线公园,将一条废弃的铁路改造成为一个架空的公园,成功地将城市废弃资源转化为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社交场所;伦敦的泰晤士河滨步行街,通过修建多个文化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更多创意型企业进驻,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形象的提升和经济的繁荣。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中国与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就像四海一家的开放的大门,穿越学界的各色旗帜,探讨个体与宏观的切边,试图寻找一种更完善的、更易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
下面我们将框架下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综述,总结中国与国外之间的主要差异。
一、研究常用框架1、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采用模糊时空梯度作为研究方法。
从空间结构上对社会规划研究,首先从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从时空角度研究城市的变化,结合建筑规划、空间形态、街道网络和景观设计,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下每个细胞的实质内容。
其次,重点将基于建成环境的街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挖掘城市格局,建设全新的细致的空间结构,在价值、意义及其生存环境的数量分析之上,更好的表达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布模式。
2、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采用定量识别与细节建模的综合研究方法,主要运用GIS 空间智能计算及数据获取系统,通过计算和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现象、交通路网、空间布局和其他复杂地理景观要素,以量化方法描述城市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影响。
二、主要差异1、方法上的差异中国研究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更多采用结构性和规模观点,而国外多采用人地关系、气候环境和数据统计的观点研究城市空间结构。
2、内容上的差异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结构及时空表达,而国外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更多,注重人空间关系与社会文化。
三、结论中国与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有着明显的差异,即研究内容、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等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力合作,探究空间结构研究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进展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进展李圣岚1,张春英2,李倩1,张育茂1(1•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空间活力很大程度代表了人们对城市的体验感受,是城市精神风貌的直观反映,活力的研究对未来的城市更新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阐述了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梳理现有文献的研究尺度、内容和方法,并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活力;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U984.il+3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功能,是城市活力的体现⑷。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内部空间被过度开发,交通堵塞、邻里冷漠等城市化问题日渐突出。
同时在消费社会和现代媒体的影响下,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逐渐被标准化城市取代。
这些城市化发展问题导致人与公共空间互动不足,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不少学者和设计者开始意识到要更加准确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2],对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激活投入更多的有效的设计。
在当今城镇转型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从外延的扩张,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品质提升、增量存量结合并逐渐以存量为主的城市环境营造和集约化、精细化和人文化转变。
且在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提出“活力城乡,美好人居”的新方向、新愿景,来满足新时代居民的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在此背景下变成一个关键又具体的命题。
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归纳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相关研究方法和内容,延伸未来发展趋势。
以期为之后营造更加有活力的城市和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_些理论基础。
1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公共空间是对大众普遍开放的,可进行公共活动的,已建成区域中的物质空间⑶。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研究及提升策略

及提升策略2023-11-03•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概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提升策略•实证研究——以某城市为例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休闲、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其景观活力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普遍不足,存在诸多问题,如景观设计单一、缺乏特色,设施老化、功能不全等,亟待研究和提升。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提升策略,为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标准、提升策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
研究框架本研究将遵循“概念界定-问题分析-策略提出-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内容与框架02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概述景观活力的概念与特征景观活力概念景观活力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在物质、社会、文化及生态方面的整体健康和活力表现。
景观活力特征包括整体性、复合性、动态性和地域性。
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如绿地、水体、山林、广场、公园等。
物质要素指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及互动,如休闲娱乐、交流社交等。
社会要素指城市公共空间所蕴含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内涵。
文化要素包括生物多样性、绿地覆盖率、生态服务功能等。
生态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构成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自然环境因素人文因素设计和规划因素使用和管理因素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
如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公共空间布局等。
如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活动组织、管理维护等。
03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研究景观活力评价应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安全性、艺术性和文脉性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
城市活力测度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城市活力测度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城市活力描述了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多样性和可达性等方面特征,能反映出当地人群活动与空间实体的交互作用、居民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活动,还能够体现城市高质量生活的基本要素,因此与良好的城市形态、发达的城市功能和充足的城市活动紧密相关。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活力的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的地理数据和信息数据便于人们从不同角度捕捉城市的发展。
本文利用兴趣点(POIs)、签到记录等大数据,结合现有研究,建立评价城市活力的指标体系,以期能够在更精细的空间尺度中对城市活力进行研究。
一、城市活力指标构建(一)指标选取本文以城市活力理论为基础,借鉴已构建的简指数框架,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和我国城市现实情况,对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将其分为集中性指标、多样性指标、连接性指标、可达性指标和虚拟活力指标五部分,加权求和,从而得到城市活力指数(UV)。
1.多样性指标(DS)土地利用多样化是影响城市活力的第一个条件,城市活力理论认为,土地主要用途最好由两种以上充分混合,■ 姜奕帆作者简介:姜奕帆(1995—),浙江临海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管理。
住宅、办公场所、小商店和仓库,以及其他功能的场所,都是同等必要的。
本文通过计算POI点的密度和混合程度进行衡量。
POI点所包含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地块信息更多,POI密度(P oi D)可以反映出区域提供不同类型城市服务的潜力,POI点混合度(P oi H)越高则表示城市功能越丰富。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其中N j表示网格j内POI点的数量,A j为网格面积。
POI点混合度计算公式参考了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P ij表示网格j内第i种类型POI点数量m占该网格POI点总数M 的比重。
2.集中性指标(CS)简指数框架强调人口集中的重要性,人在街道上的生活构成了城市活力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综述尹静贤(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空间活力的定义,总结归纳了有关城市空间M力的研究方法,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多地从社会人文角度切入&探究社会关系、文化氛围、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活力的潜在影响机制,以及关注怎样将研究结果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城市建设中。
$关键词】城市活力;活力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TU984.11+3我国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期,期间也了很多城市问题:超大街区,空城现象,,冷&,信息媒的冲,传统的城市与生活模式开始瓦解,现代化标准都市的表皮掩盖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内&种性尺度的城市建设最的是城市生活的衰弱,城市”活力”亟需激发。
以上,试图归纳有关城市空间活力的研究方法,以期为的提供一&1“活力”的定义“活力”在生物学上表示酶、细胞等的促进反应的能力,是生生存的能力。
将“活力”引入城市,则内涵更为广泛,其英文有多种解释:"Vitality,Activity,vigor,vi-tality”,代表生气、生命力、性、精力。
对于城市空间活力的学有统一定论,以下是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空间力的阐述(表1)&表1国内外学者对”活力”的阐述代表学者“活力”阐述凯文林奇(1936)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技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⑴路易斯•沃思(1948)城市规模、密度和异质性3个因素的得分越高,城市中包含的社会角色专门化和功能差异性越大,城市的多样性越多,城市活力越高[2]简•雅各布斯(1961)城市的力来多性&生多性的4个必要条件,即主要用途的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和密度的保证(3)杨•盖尔(1992)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以及人们的活动(4)伊恩•本特利(2002)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5)蒋涤非(2007)活力即蓬勃的生命力,是指城市能够为市民营造人性化生存的能力&高密度是产生活力的重要源泉(6)可以看出,活力的定义在不断变化完善,但可以从上表中找到的词:生存能力,人的,多性。
从一步明确城市空间活力的三大特征:活力的目标是类$文献标志码】A延续生存的能力,活力的表征即为空间中人的活动,活力构成的因素是空间功能与主体的多样性。
城市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是城市的内动力,城市空间活力的特征、因及评价是后续空间设区的础。
2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力”是一个实体的,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类型的因子的整合是难点。
本对献的,将从人的行为度,空间设度力定量评价角度的理论与方法& 2.1人的行为活动角度力的产生开人的,空间中为的特征一直是规划学界一个重要的&环境心理学实地观的行为来了的需求。
Perm(1970)提了“行为”的:“一个人类学程学设计,跟的行为,他们在房间、房、街、以及城市范围内的日生目的,以了的为需的理类、协助或启用”(7)&实地与是最直接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小尺度空间的活力评价中。
(2016)以老为为切入点,提老:体为轨迹中的环境元素,环境元素对老年人户外的程度,提老化环境元模式[8]&(2013)鉴环境行为学的调研方法,运用跟、行为地图录法等调研了大连城市街力现状,街质环境特个维度的量化数据,并提出营造街力的两大原则:可达性原则、交混原(9)&(2010)空间注的方了市广,街地等空间中的动特征,探索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总结了3类力聚集点:具有休憩雌的休憩性活力点;具有景观小品或较[定稿'期)2019-0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608451)[作者简介]尹静贤(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学&好的景观性活力点;可提供开敞性活力点[10]&地理学和城乡学空间环境感知的主要方法是语义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简称SD法),SD法被广泛运用环境活力评价中。
苟爱(2011)等:SD法对街道空间活力价,了街力的因素可分为3类,即建筑单体、街环境的活动(11)&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是一种测度多种耦合的社会学方法,后来被地理学和城乡学广泛地用空间布局特价。
何正强(2014)借助SNA,通过对居民交往活动调查,基于公共空间、生活、社络三者的,进行改造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性评价(12)&2.2空间设计角度对空间活力的开对空间物质形态的分析,现阶段运用较多的分析方法是空间句法。
姜璐(2017)运用空间对居住街区的开放度对街区活力的了,得出空间街区道路空间形态特征、定量的开放程度的数值,为老旧居住街区的改造和新开放街区的提出参性(13)&等(2016)空间句法理论,对历史街区3个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量描述分析,阐释了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对街区活力的[14]&空间元素对活力的作用,可以为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王墨(2015)鉴了一外优秀以及成果,对街道边缘空间的构成元了分析,归纳营造富有生机的街道边缘空间的良好模式和方(15)&青(2012)等以英丁汉地区的空间改造为例,探索了将消极空间转换为积极空间的,对历史地空间活力营造以及历史城区或活力复兴具有实验(16)& 2.3活力定量评价角度蒋《城市空间形态论》中,将城市活力分为经济活力、社力力,并分别从了力的影响因素,为续的活力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2年,、蒋表《城市空间活力评价》(17)—文,也是内第一个最完善的城市空间活力评价&大量问 ,从感官、社、4个度了空间活力因素,助统计学方筑了活力评价模型,价等级与评价流程的&黎(2010)等合爛值理论与模糊物元理论,建立了基权的城市活力评价模元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省15个县级城市的活力评价"打此模型为城市活力提供了一种多因素的综合方法,但需大量的统计数据。
除了上述大尺度成果,目前最常见的是某一特定空间的活力评价。
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和模合评价用于街道、广空间活力的中。
陈菲(2016)了寒城市空间,活力,在大量实地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价指力,最终建立一套力评价,并提3个的活力评价模型:差异、空间差异、年龄差异(1()&丹妮(2009)主成分分析缺点,即得出的指标易与居的理解形成较大差异。
她选择专家访来具,用模合价对城市宜居社区[20]&由龙沈尧(2015)提出街道城市主义,他建立了以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模拟的框架,对成都的街力了量化分析,构建了城市街力定量评价,探索了功能的活力因子对功能街道的大小(21)&大数据的应用是学术的热点之一,对城市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地对城市空间活力量。
宁-(2016)数据获取地区实流量信息,导地图的点(P0I)获度的土地利用信息,定量分析土地混合利用对城市活力的,证明了增加土地利用的混合度能够提高城市的活力。
基于DMSP/0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可以作为评价城市水平及城市活力分布的重要价方法(22)&梦(2018)选市5年的灯光数据,价了城市的水度,并比了城市及阶,对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了评价(23)&可以看出,对城市空间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构建,建价模型为主。
度从街大到整个城市区域&但此类定量方法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趋势&3对城市空间活力研究进展的思考几十年,城市空间活力一直是城乡的研究热,对力的越来越完善,活力的意义也已经从城市设面到城市区域吸引力层面,出现了多角度的方法,活力因子也从单因子转向多因&但当前对活力的着眼点仍然主要聚集的行为与空间的上,许多成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具有普遍性。
未来科技的以及大数据的应用对空间活力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新的要求,“力”的也会随着时代的新月异。
的方向需多地从社.度切入,社、围、意形态对城市空间力的 。
另外,城市空间活力的评价有效转用于城市建设中,这也是需的问题。
参考文献[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路易斯•沃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J].都市文化研究,2007.[3].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4]V.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本特利.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纪晓海,高颖,译.大理工大学社,2002.[6]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Peen, C.With Man in Mind.Cambridge,MA:MIT Per.1970.(下转第57页)排放径流雨水,并对水,也可用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
植草沟断面宜为倒线形、三形、梯形,纵坡不应大于4%,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沟内植被宜控制在100~200mm。
植草沟适用于广场、道路等不透水面周边,可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
植草沟具有建设用低,易与合,但易地。
(6)管/渠:指具有功能的雨水管渠,可用穿孔塑料管、凝管渠等组成。
渗管/渠的开孔率应控: 1%~3%,敷设坡度排水要求。
渗管/渠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地内雨水转输流量较小的区域,用地下水位高、径流污重的区域。
渗管/渠对场地空间要求较小,但建设费用较高,易塞,困难。
(7)期雨水弃流设施:一方法或将在期冲应、污重的期径流弃除,以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弃流雨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理,弃流形式控弃流、流、雨落管弃流、弃流池等。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他雨水开发设施的重预处理设施,主用面雨水、径流雨水等集中入口的前端。
初期水弃流设施占地面积小、建设费用地,可降低续设施的管理费用,但径流污流量不易控制。
低水开发设施的选择应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根据城市、及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设施的主要功能、性、适用性、景等因素选择最优的单项设施及合系统。
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控制目对应:缺水地区以雨水用为主要目,可先选用以雨水集蓄利用主要功能的雨水设施;内重的地区以径流峰值控制为主要目,可选用峰值的雨水等技术;水丰富的地区以径流污染控径流值控为主目,可选用水值功能的雨水截污、等技术。
以投资成最低,合设施的环境社。
对控水径流总量作用较强的设施有:透水砖铺装、绿色屋顶、式地、生滞留设施、、井、、水湿地、蓄水池、渗管/渠;对控水径流峰值作用较强的设施有:、雨水地、池/塘;对控水径流污染作用较强的设施有: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地、湿式草沟、植被缓冲带、初期水弃流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