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寺庙与道观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寺庙与道观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在这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建筑的国家里,寺庙和道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寺庙代表着佛教文化的繁荣,而道观则象征着道教的深厚底蕴。
这两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一、寺庙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它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与社会伦理和宗教理念相结合。
寺庙不仅仅是用来供奉佛像和诵经的场所,更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和信众心灵净化的场所。
寺庙一般包含多个建筑群,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和鼓楼等。
每个建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寺庙。
1. 山门山门是寺庙的入口,也是寺庙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通常位于整个寺庙的正门,由两边的围墙、两根高耸的门柱和门楼组成。
门楼上雕刻有佛教的象征性图案和精美的彩画,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内最主要的建筑,供奉着佛像。
它是寺庙中最高大宏伟的建筑,通常是由木头建造而成。
大雄宝殿的屋顶呈翘角状,象征着佛法的高深和智慧的开启。
殿内的佛像一般是由金属或者石雕制成,雕工精湛,栩栩如生。
3. 藏经楼藏经楼是寺庙中用于存放佛经和经文的地方。
它一般位于寺庙的侧面,是一个安静且宁静的地方,供信众们学习和诵经使用。
藏经楼通常以木结构为主,外观简洁大方,内部设有书架和阅读区,供人们学习佛法。
4. 钟楼和鼓楼钟楼和鼓楼一般位于寺庙的侧面或者广场上,它们用于告示时间和召唤信众前来祈福。
钟楼上悬挂着巨大的钟,通常在每天定时敲响,传达佛法的教诲和慈悲。
而鼓楼则用于演奏佛教音乐,增添了寺庙的庄严气氛。
二、道观道观是道教建筑的代表,它体现了道教追求自然和练习修道的理念。
道观通常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配以林木茂盛的自然环境,让人沉浸于静谧与舒适之中。
道观的建筑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更加强调平衡和和谐。
1. 三清殿道观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三清殿,供奉道教的三位最高神明,也是道教追随者祈福和参拜的地方。
浅议我国佛教寺庙建筑

式、 形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带有较强的中国文化 筑。 印度佛教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带有“ 塔式” 风格 , 的特 色 。 和西方 宗 教建 筑相 比 , 二 者具 有 明显不 同的文 塔因此成为印度佛教建筑的集 中体现。 因而 , 早期中国 化 意蕴 。 佛教 寺庙 因袭 了印度 佛教 寺 庙建 筑 的这一 特点 ,也 带 有塔 , 并 且往往 将 塔放 在 中心 的位 置 。 魏 晋南 北朝 时期 的佛教寺庙基本上都是以“ 塔” 作为中心建筑的, 例如, “ 寺庙" 的 由来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寺庙 ,通常指的都是一种 白马寺中心就是一个大型的木塔 ,在其周围建有各种 宗教活动场所 ,但从历史上来看 , “ 寺庙 ”是分解开来 殿 堂等 。 2 . 殿 式寺庙 建 筑 时期 。 的。所谓 “ 寺” ,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 当时普遍把 这 一时 期 主要是 指唐 朝 及其 以后 的朝 代 。随着 佛 官府接待外员的场所称为“ 寺” , 是一种官署名称。 到了 教在 中国的传播 , 佛教文化和建筑逐渐融人中国元素 , 东汉 时 期 , 由于 佛教 引入 我 国 , 当 时把从 印 度来 的佛 教 高 层安 置 的地方 也称 为 “ 寺” , 久 而久 之 , “ 寺” 就 成 为佛 体 现在佛 教 寺庙 的建 筑 上 ,就是 塔 为 中心 的佛 教寺 庙 家寺庙建筑的代名词。 而对于“ 庙” 一词 , 《 说文解字》 中 逐 渐受 到冷 落 ,而殿 式佛 教 寺庙 建筑 逐渐 受 到上 至天 下 至普通 百姓 的认 可 和追捧 。 因此 , 自唐朝 开始 , 佛 给 出 了这样 的解 释 : “ 祭祀 祖先 的地 方 , 即祖庙 。 ” 可见 , 子、 教 寺 庙 建 筑 经 历 了塔 殿 并 存— —殿 为 主 体 的 演 变 过 “ 庙” 最初用来指供奉祖先的神圣之地。随着历史的发 著名的河南少林寺 , 就是佛教殿为主体建筑 展, 具有佛家意蕴的“ 寺” 和具有供奉祖先 、 神灵意味的 程。例如 , “ 庙” 逐 渐结 合在 一起 , 慢慢 演变 成 了寺庙 这 一称谓 。 的寺庙代表 。在少林寺中 , 佛殿就是主体建筑 , 而佛塔 中 国历 史上 第 一座 佛教 寺庙 ,可 以追 溯 至东汉 时 均 被安 置在 少林 寺之外 。 期 。 当时 , 佛 教 开始 传 人我 国 , 也有 印度 的高僧 来我 国 弘 扬佛 法 , 宣 传佛 教 。 摄 摩 腾和 竺法 兰就是 较 早 的两位 三、 中国佛 教寺庙建筑的形制特点 来 我 国宣扬 佛教 的高僧 , 当时 , 两位 高 僧被 安 置在鸿 胪 佛 教寺 庙是 佛 教 中人用 来修 行 、供奉 神 灵和 僧侣 寺内 , 后来 , 官府在雍 门外的街道旁为这两位高僧建立 们休息 、 居住的场所 , 因此 , 不 同的佛教寺庙建筑都带 了专 门的住 所 和宣扬 佛 法 的场 所 。这 就是 我 国历史 上 有一定的文化及地域特点。 考察中国的佛教寺庙建筑 , 著名的白马寺 ,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建筑 。 不 难发 现 ,在我 国境 内 ,基 本存 在 三种类 型 的寺 庙建 筑, 即汉 地佛 教 寺庙 、 藏 地佛 教寺 庙 和汉藏 混 合佛 教寺 二、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的历史演 变 庙。 每一 类 型的佛 教寺 庙 的建筑形 制都 有不 同 的特点 。 1 . 汉地佛教 寺庙 。 众 所周 知 , 佛教 发 源 于印度 , 我 国的佛 教也 是从 印 度“ 舶来 ” 的, 因此 , 我 国最早 的寺 庙 建 筑 , 较 为 明显 地 所 谓汉 地佛 教 寺庙 , 顾 名思 义 , 就是 以汉 族 为主体 带有外来佛教建筑的色彩 ,后来随着和中国文化的不 聚居地 的佛教寺庙。 汉地佛教寺庙分布范围较广 , 其建 断结合 , 佛教建筑逐渐与 中国文化形成有机融合 。 综合 筑形制呈现以下特点 : ( 1 ) 以中轴线为准 , 寺庙殿堂和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 中国佛寺建筑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
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增房。
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
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
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
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一般常见的殿堂有(一)山门(或三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
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
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二)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五)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
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
以三佛同殿居多。
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
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
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
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七)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
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
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罗汉堂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
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
古老庙宇领略悠久历史的庙宇建筑风格

古老庙宇领略悠久历史的庙宇建筑风格庙宇建筑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老的庙宇不仅是信仰之所,更是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和见证物。
庙宇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区的文化特点。
进入这些庙宇,就仿佛穿越时空,领略悠久历史的魅力。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古老庙宇的建筑风格。
一、宋代古庙风貌宋代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庙宇建筑风格简洁明快,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比如位于河南的郑州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宋代的精髓。
寺庙主体建筑以严谨规整、线条简练的木结构建筑为主,檐口装饰采用精美的彩绘,楼阁层次感强烈,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二、明代古庙风貌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庙宇建筑风格统一、规整,宏伟壮丽。
比如北京的天坛,作为明代皇帝祭天之地,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明代的工艺水平。
天坛的主体建筑为独特的圆形三层建筑,整体色调为浅蓝色,象征天空。
建筑采用了许多明代工艺特点,如台基上的祭坛、石阶与石轩等,凸显了明代的庄严气派。
三、清代古庙风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这个时期的庙宇建筑风格更加注重规模和细节的处理,形象深入人心,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而华美。
比如位于四川的峨眉山,建于清代的峨眉山金顶寺是中国佛教丛林寺庙中的瑰宝。
寺庙仿佛嵌在峨眉山的山脉之中,整体气势磅礴,建筑风格上以清代的典型工艺为基础。
寺庙内部的彩绘、雕刻和壁画都十分精美,展示了清代工艺达到的高度。
四、现代古庙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庙宇建筑风格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现代的古庙建筑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力求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注入新的元素。
比如位于上海的豫园,作为一座重要的传统园林,其庙宇建筑既有古代传统的建筑形式,也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
庙宇建筑造型精致,雕刻精美,结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古老庙宇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建筑赏析

中国古建筑赏析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传统的智慧,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古建筑广泛分布于江南水乡、北方平原、西南山脉等地,形态各异,风格独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1、寺庙与道观寺庙与道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它们以静谧的氛围和庄重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北京的灵光寺、杭州的灵隐寺等,它们以高大的殿堂、雄伟的塔楼和精美的壁画著称。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2、古城与城墙中国古代的城池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防御意识的深厚积淀。
如西安的明城墙、北京的故宫城墙等,它们通过高大厚实的城墙、壮丽的城楼和巍峨的城门,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辉煌与权威。
这些城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仍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美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3、园林与庭院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南方园林最为著名,如苏州的留园、扬州的个园等。
这些园林以巧妙的构造、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打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在园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诗词、书画、雕刻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宫殿与庙宇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魄力的代表。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而对外宣誓牢固的防务使国家除了在内外因素都非常和平稳定。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这些建筑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威和奢华,庙宇建筑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仪式感。
这些建筑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5、民居与茶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独特形态,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如四川的木构建筑、南方水乡的白墙黑瓦、北方平原的院落等,它们以简洁、实用和环境融合为特点。
寺庙木构件的建筑艺术鉴赏

寺庙木构件的建筑艺术鉴赏寺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木构件也是建筑艺术的重要方面。
木构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价值。
木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起源早、发展快、规模大、类型多,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寺庙木构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寺庙具有宗教意义和特殊的历史价值,寺庙木构件的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寺庙木构件既是建筑结构的承重组成部分,也是寺庙建筑的美学形态。
寺庙木构件是寺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建筑艺术形式,从寺庙建筑的规模和形制、建造的工艺和技术、构件的造型和装饰、神像的制作和安置等诸方面都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是寺庙建筑的重要建筑艺术形式之一。
寺庙木构件的建筑艺术鉴赏,不仅探究了寺庙木构件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还探讨了木构件的技术特点和美学特色。
寺庙木构件的美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型特点寺庙木构件的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构件的外形和构造上。
寺庙木构件在造型上注重“彩瓦青瓦墙,飞檐斗拱杆”的线条美,造型上讲究高低递进,营造出一种庄严、神秘的感受。
寺庙木构件的构造形式多样,包括梁、柱、脊、檩、斗栱、斗拱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构件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木结构。
二、色彩特点寺庙木构件的色彩特点与建筑材料有关。
当时的寺庙通常使用坚硬木料构筑,根据木材的不同,色泽也会有所不同。
寺庙木构件常以红木、龙骨木等硬质木头为主要材料,其色彩呈现深红色、深黄色、黑色等,非常沉稳美丽。
三、装饰特点寺庙木构件的装饰特点也非常重要,这是体现其美学特色的重要方面。
主要的装饰手法包括雕刻、彩画和鎏金等,这些手法不仅可以美化寺庙的建筑结构,也可以表达教义和宗教信仰。
雕刻是寺庙木构件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雕刻内容主要以佛教故事、神话传说等为题材,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雕刻技艺精湛。
四、艺术风格寺庙木构件的艺术风格是其美学特色的综合体现。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贡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钟。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简述悬空寺的建筑特点

简述悬空寺的建筑特点
悬空寺位于中国山西省的山西省阳泉市峨眉山脚下,是一座以佛教为主题的寺庙。
悬空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建筑特点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悬空寺以其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造型而闻名。
寺庙的主体建筑与山崖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仿佛漂浮在空中的错觉。
这种悬挂建筑的设计对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它需要精确地平衡和固定建筑物,以确保其不会从峭壁上滑落。
其次,悬空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元素。
寺庙内有佛教、道教和儒教的雕塑和壁画,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这种综合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并不常见,使悬空寺成为一座独特的宗教建筑。
此外,悬空寺的建筑结构采用了木质结构和悬索技术的结合。
寺庙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由大型悬索和木梁支撑,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承受外部重力,还能够吸收地震的冲击力。
这种创新的建筑技术使得悬空寺能够在峭壁上安全地存在了千年之久。
最后,悬空寺的建筑设计非常精美。
寺庙内部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度水平。
尤其是寺庙的主殿,装饰着金光闪
烁的佛像和华丽的壁画,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总之,悬空寺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其悬挂在峭壁上、综合了不同宗教元素的设计、采用了木质结构和悬索技术的结合以及精美的装饰,使得悬空寺成为了一座既壮观又神秘的建筑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引言: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
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社会历史的变革。
正文: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及之后的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特别是开辟了寺庙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巨大价值的艺术道路。
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从北魏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到达了顶峰,而往后的明清时期则有着大量的修建。
相比于很多的皇家建筑因为朝代的更迭和战争而被破坏甚至消失的惨状,寺庙建筑被大量的保存下来。
而且由于寺庙建筑的大量涌现,使得其艺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了顶峰。
一、中国寺庙建筑观念总的来说,中国的寺庙建筑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它的总体设计风格有意识的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
中国的寺庙建筑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中,这是因为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有很多的室外空间,它们并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气”,寺庙更是融合了天地之灵气,所以寺庙的选址往往是集天气、地气、水气、人气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好地方。
所以在造屋建庙的时候都会考虑山川形势以及方位,以寻求气之所在而且能够藏得住气的地点,集万物之灵。
由此再决定建筑的坐落和朝向。
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
特别是其中的寺庙建筑,彰显了佛教寺庙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有这样一种说法“台山归来不看庙,庙里乾坤贯古今”,由此可以看出寺庙建筑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
五台山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的显通寺是我国砖砌结构中的杰作,而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联璧合。
寺庙和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优秀艺术作品,同时在世界建筑文化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寺庙的布局特色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因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例如,承德避暑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围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
这组寺庙群是对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充分融合的体现,联合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它们集体反映出了承德历史上的辉煌。
寺庙建筑虽然星罗棋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避暑山庄为中心,与山庄建设遥相呼应。
这些寺庙建筑的坐落和方位与避暑山庄呈现出中心散射状,体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承德避暑山庄的地位。
承德市区的寺庙,无论是敕建、官建还是民建,都是经过封建帝王之间或者间接的许可的。
在寺庙的布局上顺应自然,体现了强烈的自然气息,具备强烈的对称均衡感和秩序感。
这与清代皇帝利用宗教政策,团结各族人民,以达到“和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有着不可分开的密切联系。
在建筑风格上,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建筑的辉煌壮丽与山庄青砖灰瓦、朴素淡雅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此也突出了避暑山庄,从而实现了建筑布局的和谐统一。
而单座寺庙的本身设计也是顺应了一定的规律,古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门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阁。
在正中路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僧房和斋堂。
当然其中大雄宝殿是每座佛寺中最重要和庞大的建筑。
三、各朝代古寺庙建筑建构变迁在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兴建寺庙,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
在历经了不同的朝代的兴衰之后,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之中。
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寺庙建筑,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寺庙建筑文化。
五台山可以说集结了各年代的优秀寺庙建筑,自从佛教传入五台山后,南北朝起,历代帝王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于是在五台山陆续兴建了许多寺庙。
从五台山的寺庙研究可以看出个时代的生活水平、生产水平以及由此造成的各时代的建筑风格的特点。
五台山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殿内的壁画、石刻,殿外的经幢、墓塔等等都是古代的遗物,极具价值。
佛光寺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一院最低,三院最高。
整个大殿气度不凡,十分壮丽。
佛光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说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断言。
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在全寺最后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外观大方简朴,涂满了朱红,也正是唐木结构的建筑的代表。
从佛光寺的东大殿来看,唐代寺庙建筑的基本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真棂窗,整体的建筑风格庄重朴实,美观大方。
在佛光寺前院北侧的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
殿内使用了减柱法,全殿前后只用了四根金柱。
随着金柱的减少,殿内的梁架发生了变化。
前后槽用了内额,其上架四椽袱及平梁。
该殿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人字柁架的先例。
这座殿堂设计结构新颖,是金代的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
显通寺是中国第二座寺庙,是明代寺庙建筑不可多得的瑰宝。
显通寺的原名为大孚灵鹫寺,寺庙的中轴线上有七重大殿。
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座罕见的汉白玉石砌成的“无梁殿”。
无梁殿的意思是整个殿堂的砌成没有用一根柱子。
它的建造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外观是两层结构,实际是个一层的穹窿拱洞。
而整个殿由三个拱洞构成,拱洞由一块块青砖垒砌,扶摇直上,边上边缩。
拱璧即为山墙,墙上开有拱门,串通三洞,没有一根梁柱。
这座大殿的建筑形状奇特,其外部充分体现了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气质,同时内部又雕刻精湛,设计别出心裁,是一座现有的砖券建筑。
显通寺的建造充分反映了明代人们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从“无梁殿”的建筑看来,明代的木结构建筑与前代相比较变化很大。
在殿宇的布局上,主体建筑多在中轴线上,其余建筑十分强调左右对称,结构十分规矩严谨。
梁架结构多用于通柱,屋内不论有没有天花板,都采用了明栿做法,加工细腻。
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是另一个独具特点的寺庙。
该寺寺始建于元代,在明成祖永乐五年扩充。
其中被称为大白塔寺的舍利塔,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之后显得格外醒目。
人们常把大白塔寺看作为五台山的标志。
从此寺中可以看出在元代寺庙建筑中,梁架结构出现了斜梁构件,多采用减柱法。
四、中国古寺庙建筑的建筑艺术寺庙建筑的艺术特色融合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特别是在屋顶的修葺和装饰上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
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之意。
开间越多,等级则越高,比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
其余大殿则一般是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鉴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寺院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古寺庙建筑的一大特色。
屋顶的建造大体利用木结构的特点做成了曲面形,寺院屋顶的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等。
在屋顶的型式上常有斗拱和彩画。
斗拱造型精巧变化复杂多端,具有很高的装饰效果。
它是在屋顶和屋身交接的部分设置一个木构件,这在古寺庙建筑中十分常见。
斗拱主要起支撑巨大屋顶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
而彩画原是为了木结构仿佛,之后慢慢成为了寺院建筑艺术必不可少的装饰。
明清建筑彩绘的主要形式是梁枋上的旋子彩画,用琢磨、大点金、雅五墨绘成的龙锦的图案、旋花、翎毛花卉与寺庙的整体色彩相互配合,具有鲜明的对比感,把整体建筑装点得炫彩夺目。
屋顶上的飞檐也是寺庙建筑的独特的风景线。
向外和向上翘起的屋角使得高耸的屋顶显得生动而精巧。
檐角上常排列一对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要根据寺庙宫殿的等级来决定。
小兽的排列或是象征着吉祥安定,能灭火消灾,或是正义公道的化身,能铲除邪恶。
这些小兽的装饰不仅仅有着这些深刻的寓意同时也是寺院屋顶装饰的亮点。
总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而寺庙建筑文化作为其中不可不被提及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瑰宝。
寺庙建筑艺术的变迁展现了各个朝代的艺术文化的变革,透过寺庙建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人们生活水平、认知观念、审美情趣等等各方面的提高。
寺庙建筑对于人们了解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社会变迁等等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