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至手术治疗结束后患者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一段时间。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如下:1. 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a.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c.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d.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胆道等手术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细菌,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预防用药时机: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给予第二剂。

4. 预防用药疗程: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或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

5. 预防用药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患者个体差异及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4.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二)清洁一污染手术(II类切口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起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污染手术(III类切口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四)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一)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原则》,为进一步规范畴手术期避免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旳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规定,自文献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核,各科室须严格遵循执行。

一、避免用药目旳避免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也许发生旳全身性感染。

二、避免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适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旳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以便及价格相对较低旳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迅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适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照抗菌药物旳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避免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重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状况时可考虑避免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长;2、手术波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不小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避免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避免应用范畴。

四、避免用抗菌药物旳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避免目旳而定。

(1)为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根据手术野污染或也许污染菌种类选用。

7、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定

7、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根据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3〕37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 84号)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范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指南》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手卫生的规范》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特制定本制度一、明确区分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㈠I类清洁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闭合性手术、闭合性创伤手术等;㈡II类清洁污染的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㈢III类污染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新鲜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抢救)。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II类清洁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新的归档病案管理中都属于II类范围)㈣IV类切口(严重污染-污染在新的归档病案管理中属于III类范围):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细菌性感染注解——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针对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对于降低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进行阐述。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必要性1. 降低手术感染率:围手术期是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时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失败的风险。

3. 减少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过度治疗,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严格筛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合理的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实施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风险等,以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24/10/11
<编号>
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究竟一次还是多次给药?
卫生部38号文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常用-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为12h,为保证药物有效浓度能覆盖手术全过程,当手术超过3h,或术中失血超过1500ml应追加第2剂。 若使用半衰期长的抗菌药物头孢曲松无须补充给药。
头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米诺
抗厌氧菌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麦迪霉素等。
主要作用于G+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阿奇霉素:抗菌谱较广,组织中浓度高(肺、扁桃体、前列腺),半衰期>41h。
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浓度依赖性强持续效应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每天1次给药时间依赖性弱持续效应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每天多次给药 其他β-内酰胺类 红霉素、克林霉素 时间依赖性强持续效应 阿齐霉素 每天1~2次给药 万古霉素
手术名称
抗菌药物选择
颅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乳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腹外疝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胃十二指肠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阑尾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术切口类别:Ⅰ类/清洁手术 只有在植入物手术及心脏、血管、脑部等手术才需使 用抗菌药物Ⅱ类/清洁—污染手术 需要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Ⅲ类/污染手术 需要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我院所有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二、组织管理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及临床科室主任组成。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本细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预防性使用原则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使用;(2)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抗菌药物;(3)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药物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4)遵守用药时间,一般为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5)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不超过48小时;(6)加强监测,及时评估预防性使用效果,避免滥用。

2. 以下情况可考虑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1)手术时间短,切口清洁,无菌操作严格;(2)手术部位无感染,患者无发热、无感染迹象;(3)患者年龄小于12个月,或大于60岁,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等;(4)患者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或存在药物禁忌症;(5)其他特殊情况,如患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四、预防性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手术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2. 用药申请:主管医师根据评估结果,填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申请表》,经科室主任审核签字后,提交药剂科审批。

3. 用药执行:药剂科根据审批结果,将抗菌药物配送至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按照用药时间给药。

4. 用药监测:手术室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主管医师及药剂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监控流程

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减少手术部位的感
染,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方案》、《外科手术
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监控流
程。
一、管理制度
1.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领导
下,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工作
2.日常监控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联合进行
3.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是监控的重点,主要监控指
标是:①l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②术前预防使用时
间窗(0.2~2h)合格率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疗程的合理率④手术时间
超过3h,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追加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⑤品种、
剂型、溶媒和给药途径选择的合理性。
4.处方点评工作组定期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
标进行分析点评和公示。
5.各科室对监控出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反馈至抗菌药物
管理工作组。
二、监控流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控流程
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
周质控、月质控、季度检查 统计监控指标 公 示 科室整改 反 馈 查阅围手术期患者病历
I类切品预防使用率
药物选择合理率
时间窗合理率
疗程合理率
术中追加使用情况

院周会通报
月点评公示
季分析公示

提出整改措施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