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论通析
6.1《老子》四章(课件)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2019)

情境导入
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侍坐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等,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感受到先哲圣人的德行境界。现在高二 年级要举办班级辩论会,正方辩题是“中国社会更需要儒家思想”, 反方辩题是“中国社会更需要道家思想”。为了这次辩论会,反方 代表认真查阅资料,仔细斟酌理论角度,拟从时代背景、社会体制、 风俗人情和历史沿革等角度深挖。翻阅《老子》《庄子》等道家经 典著作进行阅读,现在先让我们走进老子的精神世界,一起学习 《老子》四章。
环节三:入情入境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 者不处。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 走不稳③见:同“现”④彰:彰显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 思,自我夸耀。⑥长:长久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⑩处:为,做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 涵广博。
环节一: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
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 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 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 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环节三:入情入境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 者不处。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老子》对“道”之“体”及其“用”之原则的阐释

、
名 。 “ 隐 无 名 。 ”道 ”
“ ” 道 虽无名 , 无法把握 , 却有其 实在性 : 道之为物 , 惟恍惟 惚。惚 兮 恍兮 , 中有 象 , 兮 惚兮 , 中有 物 。窈 兮 冥 兮 , 中有 精 , 精 甚 真 , 其 恍 其 其 其 其 中 有 信 。 ( 第二 十一 章 》) 《 “ 惚 , 形 不 系 之叹 。 “ 恍 无 ” 以无 形 始 , 不 系 成 物 , 物 以 始 以 成 而 不 物 万
关于老莱子与太史儋 , 史记 》 《 记载 , 或 日, 莱子 亦楚人 也, 书十五 “ 老 著 篇, 言道家之用 , 与孔子 同时云。 或 日儋 即老子 , 日非 也, …‘ 或 也莫知其然
否 。 ”
关于老子其书, 司马迁说 :老子修道德 , “ 其实以 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 久之, 见周之衰 , 隧去 。至关 , 令尹喜 日 : 子将 隐矣 , 关 ‘ 强为 我著书 。 于 ’ 是老子及著书上下篇 , 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 言 , 莫知 其所终 。 一 般认为 , ” 魏 晋后 通 行 的 《 子 》 不是 《 子 》 老 已 老 的原 始 之 文 本 。 数千年来 , 于老子其人及其 书的各种争论一直存在 , 关 且各种学说均 没有充分的依据 , 到最近考 古学的发 现才使这 一问题有 望获得 解决。 直 17 9 8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 幕出土 了甲 、 两种 帛书本《 乙 老子 》 9 3 。19 年湖北荆 门郭店楚墓 出土 了竹 简本 《 老子》, 考证它 大概 写于公 元前 据 30年左右 , 0 尽管仍无法判定确切的时间 , 但可 以肯定《 老子》 成书于春秋 晚期 与 战 国前期 这 一 段 时 间 , 由此 , 以认 为 老 子就 是老 聃 。 可 老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 对后 世的影响也是 巨大 , 长远 目多 方面的 , . 与帛书本相 比, 其竹简本更值得我们重视 , 管如 此 , 尽 当前学术 界对郭店 《 老子》 仍有很多 的问题有待讨 论与解决 。因此 , 文在浅述 《 本 老子 》 对 “ 之体用 的阐述时 , 道” 仍征 引与竹简本及帛本 书有差异的通行本《 老子》 ( 即王 弼 注本 ) 毕竟 , 响 中国 思 想 文化 的老 子 思 想是 该 文 本 。 , 影 二 、 老子》 道” 《 对“ 之体 的 阐释 在 迄 今 出 土 的 甲骨 文 中 尚 未 发 现 “ ” , 金 文 中 , 道 ” 原 形 一 道 字 在 “ 的 般是“ 字 中间夹一个“ 字 , 行” 首” 在郭店楚幕出土竹简《 老子》 “ 字 中, 道” 是“ 字中间夹一个 “ ” 其字形都 是人在路 上行走 , 意义 即如《 行” 人 , 其 说 文》 所谓 :所行道也 ” “ 也就是说 , 道”即道 路。之后 “ ” 引 申为规 “ 道 才 律、 道理等意 , 才有哲学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 , 子将“ ” 升为最高哲学 范畴 , 以 “ ” 老 道 提 并 道 为其 整 个
道德经《二十五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二十五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二十五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经中老子对人性本质的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中老子对人性本质的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老子对人性本质的论述是该经典的关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原文出发,解析老子对人性本质的理解。
一、原文解析道德经的第一章中,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被认为是道德经的核心之一,也是对人性本质的阐述。
首先,老子提到“道”,他将其视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终极真理,即超越一切有形之物的永恒存在。
在他看来,道难以被言语所描述,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范围,因此“名可名非常名”,无法用言语概括真正的道。
其次,老子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母体。
在这个观点中,人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存在,也源自于道。
二、老子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基于以上原文的解析,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性本质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的本质是道。
根据道德经中的论述,人性的本质与宇宙的本质一脉相承,都源自于道。
老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具备着与宇宙相通的特质。
因此,人的本质可以被视为道的一部分。
2. 人性的本质是无名的。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无名之物。
按照老子的观点,人性的本质也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
这意味着,人性的本质是超越感官认知和语言表达的,它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难以被外界准确捕捉和理解。
3. 人性的本质是母体。
老子谈到“有名万物之母”,意味着人性的本质具有孕育、滋养万物的能力。
这个解释可以理解为,人性具备着创造力、包容性和亲和力,能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并与之产生联系。
三、对人性本质的反思老子对人性本质的论述,对我们当代人的思考和反思有一定的启示:首先,人性的本质是超越物质和社会观念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往往将人性局限于外在表现和社会角色,忽略了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应该学会回归内心,寻找并理解自己的本质。
其次,人性的本质是共通的。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

姓名:让么学号:************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杨翰卿老师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摘要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
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
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发展看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从义素分析看《老子》哲学“道”

福德 同时 提 出语 义 成 分 分 析 论 , 使 用 这 种 方 法 为 并 转换 生成 语法 寻求 语 义特 征 。与 此 同 时 , 国 的 高 我 名凯 先生 于 16 年 和 16 91 9 2年撰 文 著 书 阐述 了“ 素 位理论 ” 。此后许 多 国家 的语 义 学 派 都研 究 并 运 用 语 义成 分分 析法 , 西欧 和 苏 俄 则 使 用义 素分 析法 这
的整 个 理 论 系 统 就 是 由 “ ” 观 念 开 展 出来 的。 道 的
现代 语义 学 的解 释语 义学 和生 成语 义学 等学 派
都 将义 位 定 义 为 “ 组 语 义 成 分 的 集 合 , 义 素 的 一 是
综合体 ” 因此 , , 在这个语义场里进行义素分析 以获
得 义位 合乎 理论 前 提 。我们 选择 小语 境作 为 义素分
18 99年版) 为样 本 , 作 其他版本作 为参考 。在王弼 本的《 老子》 一文中 , 出现了七十三个 “ 字, 共 道” 它
们分 布于 全文 的三 十六 章 中 。本文要 研 究 的是哲 学
意义上 的道 , 因此 要 排 除 以下 两 种 “ ” 第 一 章 的 道 :
第 二个 “ ” “ 出” 道 是 说 的意 思 , 词 , 是 老 子 哲 学 动 不 的专有 名词 ; 五 十九章 “ 生久 视之 道 ” 道 ” 第 长 的“ 是
非 完 全 相 同。 笔 者 采 用 结构 主 义语 言 学 的 义 素 分 析 法 对 这 些 “ ” 行 义 素 分 析 , 道 进 以找 出 它 们 的 语 义 特 征 , 纳 它 归
们的义位 , 最终说 明《 老子》 文是 一个以“ 为词位的 以本原之道 、 一 道” 规律之道 、 境界之 道为义位的 多义聚合 系统。 关键词 : 义素 ;老子》; 学“ 《 哲 道” 中图分类号 : 0 1 H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4 2 1 ) 1 0 1 — 5 10 5 4 (0 1 0 — 0 1 0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作者:杨君指导教师:吴媛媛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
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
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
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Jing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引言“道”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道,所行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 2 0 1 3— 7— 5
作者简介 : 谢扬 举 , 安徽无为人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 副所长 、 博 导。
・
36 ・
在老子之前 , “ 道” 字 已有一定 的抽象用法 , 例如 : 用“ 有道” 、 “ 无 道” 总评社 会政治状态合 理与否 、
所不包” , 即相当于“ 大全” , 是说其无所不包 , 具有 普遍性 、 遍在性 。但是它不是空无 , 《 第二十一章》
说: “ 道之为物 , 惟 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有象 ;
恍兮惚兮 , 其中有物 ; 窈兮冥兮 , 其中有精 ; 其精甚
真, 其中有信。 ” “ 独立而不改 ” 、 “ 周行而不殆 ” , 只
场上, 置身其 中的是夏 、 商、 西周三代 以来 主导性 的中国文化传统 , 思考 的是 当时 中国文化 的大趋
势 。 因此 , 其 思想 的发 生 有 复杂 的原 因 , 既 不是 某
想家 , 其最大的创造就是有关道的系统论述 。
本论 题 中 的“ 道论” 指 的是老 子 以道 为 最 高范 畴 的思想 体 系 。“ 道” 见于金文 , 本 指 人 们 所 行 的 道路 。“ 道” 还 可 以 表 示 言说 , 在 老 子 之 前 已经 习见 。二 者是 “ 道” 的 常规用 法 。应该 注 意的是 ,
分 析社 会历 史 变 迁 的原 因 、 衡 量 社 会 文 化 变 化 的 趋 势 。另 有 “ 天 道 ”( 或“ 天之道 ” ) 、 “ 人道” ( 或 “ 人 之道 ” ) 的用 法 , 前 者偏 向 自然 事 物 及 其 性 质 , 后 者偏 向人 群 的关 系 和 规 范 , 一 般 比较 笼 统 ; 天道
中图分类 号 : B 2 2 3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X X X X —X X X X ( 2 0 1 3 ) 0 4— 0 0 3 6— 0 7
作 为东周 王朝 史 官 , 老 子站 在 天下 本 位 的立
诸子 百家 中任 何 一 家 比 , 他 都 是 一 位 创 造 性 的思
本 中 出现 了 7 4次 , 散见于 3 7章 , 老子其它 概念 、
去想象它 , 道实际上是指形而上的终极存在 。 老子又说 “ 是 以万物莫不尊道 而贵德 ” ㈢( 第
五 十一章 ) , “ 万 物 恃 之 而 生 而 不 辞 ”( 第 三 十 四
第2 O卷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西 安 翻译 学 院学 报
J o u mM o f Xi ’ a n F a n y i U n i v e  ̄i t y
V0 1 . 2 O No . 4
De c . 2 0 1 3
◎史哲新论
老 子 的道 论 通 析
① 在《 老子》 中, “ 天下 ” 一 词共有 5 5见 , 涉及 2 9章 。战
国时代诸侯割据愈演愈烈 , 有 些思想 家开始 以言必 称
个地域文化 的产物 , 也不是特定 的某些时代 因素
决 定 的。他 精 通 夏 商 周 以来 古 代 文 化 典 籍 , 其 中 包 含许 多前 道 家 思 想 因素 , 这 些 为 老 子 思 想 的孕
谢 扬 举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 化研 究所 , 陕西 西安
摘
要: 道论 是老 子哲 学最大的创新 , 纯粹之道 的提 出代表 着老子 哲学 的高度 , 需要 重新认识 。为力求 较
为完整地诠释老子道论哲学体 系 , 本文提 出: 道是 根本存在 , 具有本体论 意 义 ; 道是 宇宙 本源 , 道的宇 宙论包 括 万物生存的过程 、 模式 和具 体化 ; 道 的本质是 自然 , 自然是老子思想乃 至整个 中国哲 学的核心范畴 , 老子 的 自然 不能等同于 自然事物 、 自然 主义或 自然规律 ; 道具有辩证 性 , 含有宏 观和微观 辩证环 节 , 离开 了辩 证性 , 老子 的 道则不可能包罗多重含义和功能 ; 道是有和无 的统一 , 有和无是 老子思想 结构 的纲领 , 自有观 无和 自无观有 体 现 了老子认识论 的原则 。 关键词 : 老子 ; 道; 本体论 ; 宇 宙论 ; 辩证法
天下为迂 阔而 以诸侯 国为本位 。这一 点在 解 释战 国
思想 家的思想 和叙述 的变迁 方面不可忽视 。
② 参见 : 《 散 氏盘铭 文》 ( 该 盘亦 称 “ 矢人 盘” , 是 盛水 的
盘子 , 西周末期 厉 王 时器物 , 乾 隆初 年 出土 于陕 西凤
翔, 今存台湾 故 博物 院 ) , 盘 中铭文 3 5 7字 , 是勒 记
能“ 强 为之 名 ” , 可见 “ 道” 是 自足 的 永 恒 的 、 不 变 的、 运动 不 息 的 , 是 概 念 化 不 可 穷 尽 内涵 的 实在 。 所以, “ 有物” 相 当于 : 有 某个 x, 它是存在的, 但 x 是什 么我 们 不 知 道 , 不 能 拿 任 何 已知 的某 个 事 物
育提供了种 子 , 是老子思想 源头之一。作为春秋 末期的思想家 , 受大变革时代激荡 , 老子思想兼有 许多新 旧观念过渡 的特征 , 三代 以来 的文化价值 观在他那里 有不少保存 , 而新兴 的社会批 判为其 提供了新思考 、 新选 择。总的说来 , 他 以“ 道” 和 “ 德” 为基准 , 开启了重新构造合理社会和健康社 会 的方向。可 以说 , 老子思想是在 对三代 以来文 化传统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春秋 战国
中甚至包含对意志化 、 神秘化 的“ 天” 的崇拜 和迷
信成 分 ; “ 人道” 主 要 包 括 社 会 习惯 、 价值 规 范 , 还 没有 多少 人 性事 实与 本质 的 内容 。
哲学意义上的最普遍 的“ 道” 本身 、 纯粹 的道 是老子首次提出来 的, 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 , 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