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0.5% - 5%,在脑卒中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虽然没有急性出血的危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随访过程中,其疾病进展、复发率、以及与自身及其他病变的关系等问题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技术、手术技术等不断更新,使得其治疗效果逐渐得到改善。
因此,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其临床随访,更需要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和临床随访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与治疗进行梳理,总结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案。
2.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包括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等,对其进行仔细的筛选和归纳。
2. 对文献中所涉及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方案等进行整理和总结。
3. 进一步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处理方法等进行数据分析。
4.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论: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2.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治疗选择。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和薄弱,可能导致脑出血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主要根据病变的特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下面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指南。
1.病变特征评估: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以获取详细的病变信息。
评估病变的大小、形状、位置、壁厚度和动脉瘤颈的直径等特征,以确定治疗的可行性和方案选择。
2.共性指征:a. 动脉瘤直径>7mm:大直径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更高,建议选择治疗;b.女性:女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对较高,需慎重考虑治疗;c.年龄:年轻患者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要重视;d. 动脉瘤伴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如颈部宽度>10mm、长宽比≤1.6、父动脉直径缩减、颈部非对称等,需密切关注并考虑治疗;e.科学证据的缺乏:对于没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特定病变,应进行个体化评估并权衡治疗风险和效益。
3.治疗选择:a.保守随访:对于病变较小、无高风险特征、患者拒绝治疗或禁忌证的情况,可以选择保守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b.高流速输注治疗:通过导管经股动脉插管,注射高流速的血栓剂或线圈等来堵塞瘤内血流,进而促使血栓形成,达到阻断动脉瘤供血的目的;c.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在颈部夹闭动脉瘤,阻止其供血,以达到治疗目的;d.跳动脉腔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放置在颅内动脉与四肢大动脉之间的狭窄或闭塞部位,以恢复血流,改善症状;e.血管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放置支架或支架加塞。
4.术后管理:a.术后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颅内压,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b.对于选用夹闭术或跳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后血压控制,以避免术后的血管痉挛;c.术后定期复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术后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监测可能的复发情况。
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刻不容缓

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刻不容缓发表时间:2014-05-26T16:14:34.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王永哲[导读] 治疗可去除动脉瘤破裂的隐患,但若治疗前患者无任何症状,如何保证治疗后不出现任何并发症王永哲(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 473400)【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广泛应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ntracranial unruptured aneurysm)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相应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是积极治疗或是保守观察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278-01临床上常把颅内动脉瘤比喻一枚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出血会造成较高的致残,而侥幸生存者还会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出血,所造成的后果通常是一次比一次严重。
因此,一旦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论是医师还是患者,对动脉瘤的治疗,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以便去除隐患。
1 治疗还是保守观察治疗可去除动脉瘤破裂的隐患,但若治疗前患者无任何症状,如何保证治疗后不出现任何并发症。
就目前采用的干预手段,无论是血管内栓塞还是开颅夹闭动脉瘤,均难以做到万无一失。
若进行观察,动脉瘤不破裂还算侥幸;一旦破裂,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就迫使我们干预之前总要思考,如果治疗,因此而带来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的概率有多大?而观察,动脉瘤又会存在多大的破裂出血概率?对这一问题作深一步的考虑,则就某个具体的患者而言,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概率及可能生存的年限都不确定,也就是说哪怕是1%的概率,但要发生到单一体身上就成了100%。
因此,一旦发现了未破裂的动脉瘤后,是治疗好,还是观察好,成为困扰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
脑动脉瘤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根据脑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和病人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脑动脉瘤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手术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可以通过开颅手术或经导管介入手术来进行。
开颅手术是常规的手术方式,通过开颅手术,医生可以直接清除脑动脉瘤、修复破裂血管。
经导管介入手术方式针对较小的脑动脉瘤比较适用,可以通过导管穿刺,进入血管系统将血管瘤堵塞。
2.介入性治疗:介入性治疗顾名思义,是通过介入血管管道将治疗器具引入体内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比较保守,不需要开刀。
介入性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不仅可以治疗小一些的脑动脉瘤,而且治疗效果非常好。
3. 药物治疗:在脑动脉瘤破裂后,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及时投入的药物有助于抑制脑内炎性反应和降低颅内压。
总之,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个体化情况选取。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病人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24页PPT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未破裂颅 内动脉瘤不 同处理方式 与预 后的关 系
夏 小辉 , 周 昌龙 , 孙晓川
( 1 . 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永川医院神科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神经外科 , 重庆 4 0 0 0 1 6 )
【 摘 要】 目的: 研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u n r u p t u r e d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 s , U I A s ) 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 0 0 6 年6 月到 2 0 0 9 年1 2 月收治的 8 l 例1 0 1 枚U I A s 患者进行 回顾性分析 , 所有患者平均 随访 1 0 . 2 月。其 中夹闭组 1 9 例l 9 枚动
脉瘤 , 介入 栓塞组 l 1 例 1 2枚动脉瘤 , 观察组 5 3例 7 0枚动脉瘤。 影像学随访 5 8 例7 0 枚 动脉瘤 , 其中夹闭组 1 4枚 , 介入栓塞 7 枚, 观察组 4 9 枚 。结果 : 夹闭组均恢 复 日常生活 , 介入栓塞组 2 例轻度残疾 , 观察组死亡 5 例、 中度残疾 4例 、 轻度残疾 1 例。3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 . 1 2 5 ) 。 影像学随访发现 U I A s 多为中小型 ( < 1 0 mm) 。 夹 闭组均完全夹闭 , 介入栓塞 1 枚 大部分栓 塞, 观察组 1 枚瘤 颈增大 、 2 枚 瘤体增大 、 破裂 5枚 , 其 中破 裂动脉瘤均为小动脉 瘤 ( < 5 m m) 。3组之 间差 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 _
0 . 2 7 4 ) 。 结论 : U I A s 多为 中小型 , 其破裂往往发生在小型动脉瘤。 U I A s 处理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学 的发展 , 未破裂颅 内小动脉瘤检 出率 的不断提高 , 将 给动脉瘤 的处理带来新的挑 战。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脑动脉瘤怎样治疗

脑动脉瘤怎样治疗凭借当前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往许多不易被检测出或得到治疗的疑难杂症基本上都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脑动脉瘤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当代医疗技术的支持下下,对已经确诊断的脑动脉瘤患者,没有应该遵循怎样的医疗原则对治疗方案进行设计,使之达到病情控制或彻底治愈的医疗目的,也是解决脑动脉瘤疾病导致死亡率上涨问题的合理诉求。
那么针对脑动脉瘤患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方式呢?一、什么是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也叫做颅内动脉瘤,主要是在人体脑中的动脉内腔里出现了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问题,导致动脉内壁出现类似瘤状的突起物。
通常情况下,脑动脉瘤大多都是因为人体脑动脉管壁局部存在先天性缺陷或者动脉内腔压力增高导致的囊性膨胀,同时也是导致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
二、脑动脉瘤的治疗原则在选择脑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是主要是以脑动脉瘤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参考条件。
由于脑动脉瘤方为未破裂和已破裂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脑动脉瘤选择的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
1、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的脑动脉瘤还未出现破裂症状,采取治疗方式时最主要的一点是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瘤体出现破裂和出血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对没有破裂的脑动脉瘤主要有开颅夹臂和弹簧圈两种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治疗方法指的是对患者的脑袋进行开颅手术,在脑动脉出现动脉瘤的具体位置找到肿瘤的根部进行结扎处理,能够让瘤体失去血液供应,消灭脑动脉瘤存在破裂的风险。
而另一种方式则是在颅内动脉瘤瘤体内放置弹簧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栓塞治疗”,采取这种治疗方式能够降低血流对脑动脉瘤瘤体血管壁的冲击力度,减少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采取开颅夹闭的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治愈脑动脉瘤,但由于开颅手术实施的难度较大,还要结合脑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对开颅位置进行判断,因此使用开颅夹闭的治疗方法导致的手术危险性也更高。
虽然弹簧圈疗法的操作风险远远低于开颅夹闭,但使用弹簧圈疗法需要花费更多的医疗费用而且达不到彻底治疗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UIA结果
动脉瘤的大小是破裂的最重要预测因素 动脉瘤所处部位也可预测 非独立的危险因素
人口学特征
动脉瘤破裂外的其他症状 动脉瘤特点 病人生活行为模式 合并症
ISUIA第一部分
ISUIA结果
某些部位的动脉瘤更易破裂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指南与推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约85%为脑动脉瘤破裂 所致,虽仅占所有卒中的3% ,但占卒中死亡的 5%和因卒中减寿的1/4 以上
SAH的病因
囊状动脉瘤 85%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 感染性动脉瘤 外伤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
偶然发现的、小的海绵窦内ICA动脉瘤,没有 治疗的指征 大的、有症状的海绵窦内的动脉瘤,应该考虑 患者的年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进展,以及可 选择的方法 老年患者的治疗风险较高,潜在生存时间较短, 要慎重考虑后再作决定 对那些老年患者的无症状性动脉瘤最好采取观 察、随访的方法
2000年推荐二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谢谢
“金标准” 相关并发症
导管相关并发症:5% 神经疾病并发症:1% 永久神经功能缺损:0.5%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指南
概述 自然史 诊断性检查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方法
动脉内血管造影 MRA CTA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高危人群
•>100
•30-100
•<30
3%
4.6%
8.1%
血管内填塞术
主要材料
电解可脱弹簧圈(GDC) 已出版的早期临床及血管造影结果表明这种方法
的治疗相关并发症较开放型手术要小得多,但是 GDC对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或变大的预防作用尚 未证实
血管内填塞术
诸多研究:
Halbach
缓解未破裂动脉瘤造成的占位效应的症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指南
概述 自然史 诊断性检查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影响UIA自然史及结局的因素
患者因素:既往动脉瘤性SAH病史、患者年龄 以及合并症 动脉瘤本身特点:大小、部位以及形态 处理因素:外科小组及医院的经验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指南
概述 自然史 诊断性检查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某些基因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IA)综合征:2及2个以上的3级
或更近的亲属在影像学检查上发现动脉瘤
若家庭成员中≥2个一级亲属发生SAH,未破裂的
隐藏动脉瘤的出血风险为8%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花费-效益比
并发症发生率为5.1%,当动脉瘤的年破裂率 为0.05%时,理论上病人没有获益,但当年破 裂率≥1%时,病人就可获益。
6.5%
<45岁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动脉瘤特点——大小、形态及部位
大小: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 其余大小:
死亡率
•20%
并发症发生率
•50%
<5mm 6-15mm 15-24mm
<3% <7% 14%
动脉瘤越小,预后越好
12%
3.8%
2.3% 0% 1%
神外手术
特定的危险因素
患者的特点 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
症状 术者经验及患者一般情况
神外手术
特定的危险因素
患者的特点 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
症状 术者经验及患者一般情况
患者的特点
病死率
>65岁
32% 14.4%
病死率
45-65岁
2008年“指南”四
对小于70岁的健康患者偶然发现的直径大于 10mm的动脉瘤应该处理。年龄更大的患者不 一定要处理
2008年“指南”五
外科微创夹闭术而不是血管内栓塞术应该是低 风险病例(年轻患者,位于前循环的小动脉瘤) 的首选治疗措施
2008年“指南”
此外……
非常大和巨大的动脉瘤,以及瘤颈瘤体比较大的
症状性硬膜内动脉瘤不论大小,都应进行处理 有症状的大或巨大动脉瘤的外科手术风险较高,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动脉瘤破裂风险以 及外科医师、手术中心的技术水平综合考虑
2000年推荐三
如果SAH后发现了同时存在的动脉瘤,或者SAH 后遗留的动脉瘤,与之前没有SAH病史的大小相 同的动脉瘤相比,不论动脉瘤大小,动出血的风 险要高,应该积极处理 位于基底动脉尖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 体一般状态及神经功能状态,还要考虑手术的风 险。如果暂不进行特殊干预,仅仅观察,可以定 期进行CT/MRA,也可以选择血管造影。要根据 动脉瘤的大小选择最佳检查方法。
神外手术
特定的危险因素
患者的特点 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
症状 术者经验及患者一般情况
症状
大脑半球或脑干结构占位效应 颅神经受压 缺血/栓塞等现象
夹闭术或 减压术
神外手术
特定的危险因素
患者的特点 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
症状 术者经验及患者一般情况
ISUIA结果
45%
15%
2% 3%
8%
ISUIA第二部分
发表于Lancet 1692名患者 2686个动脉瘤 前瞻性评价
既往无a SAH
• 1077
平均随访4.1年
既往有a SAH
• 615
ISUIA第二部分综合结果
破裂风险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7-12mm 13-24mm ≥25mm 破裂风险
状及体征 Malisch 大动脉瘤 4% 巨大动脉瘤 33% Eskridge及Song 150名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83
未破裂动脉 瘤 67
再出血
3.3%
5%
4.1%
9%
神经功能缺损
治疗方法的选择
尚需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对神经外科开颅术及 血管内填塞术进行比较
2000年推荐一
动脉瘤特点——大小、形态及部位
形态及部位
大动脉瘤或纺锤形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扩张引起的动脉瘤 部分位于海绵窦的动脉瘤 基底动脉中部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在Raaymakers等人的meta分析中后循环动脉瘤 (尤其是巨大动脉瘤)的手术风险最高,患者 的死亡率为9.6%,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9%
2000年推荐五
对于直径≥10mm的无症状性动脉瘤,倾向于 进行处理,要结合患者年龄、一般状态及神经 功能状态,以及治疗相对风险进行综合考虑。
2008年“指南”一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所有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 都应该处理。当手术风险达到25%、存在很 多内科合并症、高龄和动脉瘤的解剖位置都可 能是外科干预的禁忌症。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神经外科微创夹闭术 血管内填塞术
近期一个总结动脉瘤填塞文献的meta分析表 明这种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3.7%), 但动脉瘤不全闭塞率较高(46%)
神经外科微创夹闭术
对于神经外科手术伤残率及死亡率最重要的研 究依然是ISUIA 共798名病人 211名有过其他部位的SAH
2000年推荐四
既往无SAH病史的偶然发现的小动脉瘤 (<10mm),出血的风险较小,一般不支持进行 手术治疗。然而,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要特殊 考虑。同样地,接近10mm的小动脉瘤,如果存 在子瘤或其他特殊血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阳性家 族史,要特殊考虑。 对于那些采取保守治疗方法的患者,要定期对其 进行影像学随访,一旦出现症状,也应进行影像 学检查。如果发现动脉瘤大小或外形发现变化, 就应考虑对其进行处理。
先前无SAH病史
动脉瘤协作研究(the Cooperative Aneurysm Study)
Inagawa 、Yasui、 Asari及Ohmoto Wiebers Rinkel ISUIA:目前为止有关UIA自然史最大、最系统的研究
ISUIA第一部分
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727个UIA患者 平均随访7.5年 回顾性研究
2008年“指南”二
所有偶然发现的直径小于5mm的小动脉瘤应 该保守治疗。但要将那些因为未破裂动脉瘤而 继发严重心理障碍的年轻患者排除在外。这些 患者,特别是已经严重心理失常的,积极处理 是正确的做法。
2008年“指南”三
60岁以上的患者若动脉瘤直径大于5mm,除 非有明显的禁忌症,应该给予处理 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尖的动脉 瘤比起其他位置有更高的破裂风险。因此强烈 建议处理这些部位的动脉瘤,甚至对于健康的 老年人也是如此
8.6%
1.2%
ISUIA第二部分
0.4%
0.15%
先前有SAH病史的病人
ISUIA中第一部分722名 平均随访7.5年 结论:
<10mm 第一年破裂风险为0.5%(10倍) d <10mm 7.5年 d ≥10mm 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