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脉 。 颅 内 动 脉 瘤 因 不 同 位 置 、大 小 及 有无 破 裂 导 致 不 同 临 床
表现 。
1 1 未 破 裂 动 脉 瘤 的 临 床 表 现 :小 而 未 破 裂 的 动 脉 瘤 无 . ] 症 状 ,大 于 7mm 的 颅 内动 脉 瘤 可 出 现压 迫 性 局 部 症 状 。其 症 状 因瘤 体 压 迫 的 位 置 不 同 而异 ,巨 大 的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可 引
起 单 眼 盲 ;颈 内一 交 通 动 脉 瘤 可 引 起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海 绵 后 窦 动 脉瘤 可 引 起 外 展 神 经 麻 痹 ;椎 动 脉 和 小 脑 后 下 动 脉 瘤 可 伴 面神 经 麻 痹 等 。
12 动 脉 瘤 破 裂 后 的 临 床 表 现 : 主 要 表 现 为 蛛 网膜 下 腔 . ] 出血 ,表 现 为 突 发 剧 烈 头 痛 、呕 吐 、 意识 障 碍 、癫 痫 样 发 作 利 脑 膜 刺 激 征 等 。 据 统 计 ,约 8 的 患 者 表 现 为 单 纯 蛛 网 5 膜 下 腔 出 血 ,1 为 颅 内血 肿 ,也 可 两者 兼 有 ;约 13的患 5 /
23 经 颅 多 普 勒 ( C 、彩 色 多 普 勒 ( C S 检 查 : . T D) T C) TC 相 对 容 易 操 作 ,而 且 设 备 可 为 便 携 式 。 检 测 颅 内 动 脉 D 瘤 的 敏 感 性 为 8 ~ 8 ,但 血 流 动 力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 明显 改 变 的 较 O 7 小 的 动 脉瘤 ,尤 其 是 < 5mm 的 小 动 脉 瘤 易 漏 诊 。T C C S将
磁 共 振 扫 描 ( I 、数 字 减 影 脑 血 管 造 影 ( S MR ) D A) 等 广 泛 应 用 ,在 我 国 基 层 医 院 颅 内动 脉 瘤 诊 断 例 数 呈 逐 渐 上 升 趋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0.5% - 5%,在脑卒中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虽然没有急性出血的危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随访过程中,其疾病进展、复发率、以及与自身及其他病变的关系等问题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技术、手术技术等不断更新,使得其治疗效果逐渐得到改善。
因此,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其临床随访,更需要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和临床随访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与治疗进行梳理,总结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案。
2.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包括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等,对其进行仔细的筛选和归纳。
2. 对文献中所涉及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方案等进行整理和总结。
3. 进一步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处理方法等进行数据分析。
4.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论: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2.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治疗选择。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3D-TOF-MRA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5,21:445—450 作者单 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 民医院介入 影像 科 通信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 600号 .上海 200233 通 信 作 者 :李梅 (电 子 邮 箱 :baoxinyi51@163 cor n;sun77126@163 com)
aneurysm size—based evaluation.Conclusions: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D—TOF M RA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SAH .
【Abstract】Purpose: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3D—TOF MRA at 3.0T.MRI machine for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patient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or without SAH.M ethods:One hundred
【Key words】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Intracranial aneurysm;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Except f or a slight diference 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based and aneurysm—based evaluation(P=0.037),there were no other signif icant diferences in accuracy,sensitivity,specificity,PP and NPV in patient-based,aneurysm-based and
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炎症反应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炎症反应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一、正常颅内动脉颅内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成。
内膜为面向血管腔并与血流直接接触的最内层,由单层内皮细胞和内皮下ECM组成;糖蛋白、蛋白多糖和弹性蛋白沉积到ECM中,形成将内膜与中膜分开的内弹性层。
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其ECM主要包含Ⅲ型胶原蛋白。
外膜为最外层,由Ⅰ型胶原纤维、弹性蛋白、神经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颅内动脉中不存在将动脉中膜与外膜分开的外弹性层(EEL),这可能使颅内动脉更容易受到血流动力学压力的影响。
VSMC是血管中膜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类型,在维持脑血管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颅外动脉相比,颅内动脉的中膜是构成动脉壁的最主要部分,而外膜弹性纤维较为稀疏,因而更易发生动脉瘤。
颅内动脉壁对机械拉伸的抵抗几乎完全由内弹性层与胶原纤维承担。
内弹性层在血压升高时可发生扩张,而胶原纤维几乎无延展性,仅靠曲张程度维持血管张力,当动脉瘤发生时,内弹性层丧失,外膜胶原纤维则承担了主要的血流压力,并致使胶原纤维曲张程度降低,血管弹性降低,从而容易发生破裂。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壁剪切应力(WSS)可引起内皮细胞破坏及功能障碍,随后,血管炎症可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导致VSMC凋亡和迁移,使脑血管壁弹性进一步减弱,从而更加无法适应血流动力改变。
动脉瘤壁上的胶原纤维重塑是根据血流和内皮细胞层感受到的WSS而定向发生的。
异常的WSS可致内皮细胞损伤,并通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将巨噬细胞募集至高WSS部位。
巨噬细胞浸润可使MMP-2、MMP-9表达升高,破坏内弹性层,并促进胶原蛋白重塑和VSMC增殖,而对IA的生长来说,胶原蛋白重塑和VSMC增殖是必不可少的。
一旦失去弹性层,这种胶原蛋白的重塑决定了动脉瘤壁的强度,也决定了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
随着炎性细胞浸润、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释放,血管壁逐渐退化,最终使IA进展并破裂。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334・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年5月18日第18卷第5期Chin JCerebrovascDis,May18,2021,Vol.18,No.5•综影,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孔繁毅史怀璋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血管痉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研究表明,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动脉瘤的形态学术血流动力学存在显著相关性。
筛选特定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进而指导临床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该文就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综述doi:10.3969/j.issn.1672-5921.2021.05.009Research progress of morphology and hemodynamics on the risk of rupture of intracranialaneurysm Kong Fanyi,Shi Huaizha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hi Huaizhang,Email:huaizhangshi@Abstract: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vasospasm,which has a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rate.The risk of aneurysm rupture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neurysm morphology andhemodynamics.Screening of specific morphological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 that can be used as indexto evaluate the risk of aneurysm rupture,can guide the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aneurysm in clinicalpractic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orphological and hemodynamic factors ofrisk of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Key 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Risk of rupture;Morphology;Hemodynamics;Review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卒中。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导读:本文介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破裂出血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以往因检查手段、经济条件等原因,颅内动脉瘤常在破裂出血后才能得到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神经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日益成熟,由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等发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病例明显增多,但是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仍存在争议。
未破裂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未破裂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未出血的动脉瘤。
对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研究可以提示其每年破裂出血的风险,发现引起破裂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尸检报告和血管造影资料,普通人群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约为 2.3%,男性略低于女性(约为1∶1·3),其中多发性动脉瘤占20%以上。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的早期研究是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尸检结果总结得出的,各家尸检检出率差异较大, 0.2% ~4.5%不等。
Rinkel等对23项研究共 56 304例患者进行了系统评价,其中6 685例 (12% )患者来自15项血管造影研究。
回顾性和前瞻性尸检研究的检出率分别为0.4%和3.6%,回顾性和前瞻性血管造影研究的检出率则分别为3.7% 和6%。
普通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血管造影研究样本量远远少于尸检报告,但总体检出率为5%,明显高于尸检报告,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病例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 因此检出动脉瘤的可能性更大。
在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面,Rinkel等检索到 9项研究共3 907患者·年,年破裂风险为1.9%。
Juvela等对181个未破裂动脉瘤的随访表明,年破裂率为1.4%,从发现动脉瘤到破裂的平均时间为9-6年, 30年累积破裂率为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和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被发现。
目前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获得了重要共识,但仍存在一些不同认识。
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作一综述。
标签: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治疗;进展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被发现。
目前对于UIA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和共识,但仍存在一些争议,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概述
UIA是指没有近期或远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或者没有症状显示与以前出血有关的颅内动脉瘤[1]。
可分为3类:偶发的无症状动脉瘤,即因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动脉瘤;症状性动脉瘤,比如因头晕、头痛等症状而检查发现的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即因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发现的同时存在的未破裂动脉瘤。
2 UIA破裂的危险因素
影响UI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Etminan等[2]将这些危险因素分为三类,即动脉瘤相关危险因素、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和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2.1 UIA的大小动脉瘤的大小是颅内UIA发生SAH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邢国祥[3]等统计资料显示,直径为5~10mm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而直径小于2.5mm的动脉瘤出血概率较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eir等报道约67%的破裂动脉瘤直径25mm者为40%。
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动脉瘤的大小与破裂风险成正相关[4]。
2.2 UIA的位置和形态一般认为,后循环UIA破裂发生率明显大于前循环,这也是被ISUIA的研究结果所证实的,亦有研究认为,前交通动脉及胼缘动脉的UIA更易发生破裂。
Wermer等研究表明,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多叶或伴发子瘤者破裂率更高。
Lall等研究显示,动脉瘤顶径与颈径之比3时其破裂风险极高。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破裂动脉瘤较未破裂动脉瘤有更长的瘤长径和瘤高,并且破裂动脉瘤的AP值(瘤体纵横径比值)明显大于未破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
2.3 UIA的增长最近有学者通过MRA检测颅内UIA增长的发生率,并观
察动脉瘤的特性及何种因素能预示动脉瘤大小的变化。
研究发现动脉瘤增长与最初动脉瘤的大小有关,动脉瘤直径> 9mm并继续增长者有较高的破裂危险。
但Bryce Weir 认为,动脉瘤破裂危险性增高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于动脉瘤的绝对大小,因为有不少动脉瘤在形成后不久就停止增长,随后其破裂的危险性就较低,而一旦发现动脉瘤进行性增长,其破裂的危险性会显著增大。
Ferns等通过研究也認为动脉瘤的生长和再生也是破裂的重要因素。
3 UIA的诊断评估
3.1 UIA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近年来非侵袭性的头CTA、MRA等检查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动脉瘤的诊断中,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DSA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创伤性、潜在的过敏反应及相对高昂的检查费用等,故难以作为筛查手段。
近年来出现的3维DSA技术可做到颅内血管的三维旋转,能够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缩短检查时间并减少射线的暴露剂量[7]。
3.2 UIA的MRA检查MR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为69~100%,特异性为75~100%。
动脉瘤直径是影响MRA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于直径>6mm 的动脉瘤,MRA的敏感性通常在95%以上。
此外,不同的MR硬件、脉冲序列以及数据的显示技术等均影响MRA对动脉瘤的显示,目前新型7.0 Tesla 的磁共振成像可做到对动脉瘤壁的观察[8]。
3.3 UIA的CTA检查CTA 检查较MRA更为快捷方便,它对颅内动脉瘤总检出率与MRA相当,为85~98%。
国内学者利用CTA 检查中的AR 值(瘤体长度/瘤颈宽度)作为评价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在一组研究中发现动脉瘤破裂的临界AR 值为1.135,AR值越大,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9]。
4 UIA的治疗
4.1 开颅手术夹闭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被认为是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方案。
David等报道,135例动脉瘤完全夹闭后随访2.6~9.6年,影像学复发率仅为 1.5%,提示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疗效确切。
但手术夹闭的同时存在相应风险,最近Shibahashi等[10]研究发现,UIA夹闭术后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认知功能,这些认知损害在老年、大型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和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4.2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发展迅速,特别是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术已成为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但血管内介入治疗同样存在与治疗相关的风险,因而对于UIA是否选择介入治疗又成为难题。
Hwang等对1950年~2010年的有关动脉瘤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的病历资料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手术夹闭患者的预后评分明显低于介入栓塞患者,同时手术夹闭患者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
长期研究结果认为,相对于手术夹闭来说,介入栓塞患者的5年死亡率低,而再出血几率相对较高,但风险不大。
目前,尚无直接比较介入栓塞治疗与手术夹闭治疗UI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考虑到介入治疗死亡率、致残率可能相对低于手术夹闭治疗,所以某些指南建议将介入栓塞治疗作为UIA治疗的首选。
5结论
总之,目前UIA的处理尚无统一的标准,需要权衡”危险/效益比”。
最近,关于UIA的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则建议:对于年轻患者(13mm)、症状性动脉瘤以及动脉瘤有增大趋势者采取手术、介入等干预措施;而建议年龄较大(>80岁)、预期寿命<5年者采取保守治疗[2]。
参考文献:
[1]王任直,主译.尤曼斯神经外科学(第二卷)[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19.
[2]Etminan N,Beseoglu K,Barrow DL,et 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on assess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proposal of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group[J]. Stroke,2014,45(5):1523-1530.
[3]邢国祥,刘建民,许奕,等.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与破裂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8):395-401.
[4]Greving JP,Wermer MJ,Brown RD Jr,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PHASES score for prediction of risk of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pooled analysis of six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 Lancet Neurol,2014,13(1):59-66.
[5]谢万福,李传坤,冒平,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参数同破裂风险相关性的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3):201-203.
[6]谢惠,吕发金,张丽娟,等.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瘤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9):1269-1273.
[7]Wong SC,Nawawi O,Ramli N,et al. Benefits of 3D rotational DSA compared with 2D DSA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J]. Acad Radiol,2012,19(6):701-707.
[8] Kleinloog R,Korkmaz E,Zwanenburg JJ,et al. Visualization of the Aneurysm Wall:A 7.0 Tesla MRI Study[J]. Neurosurgery,2014,75(6):614-622.
[9]李剑秋,陈莉,姚开情,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破裂风险CTA 评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5):1552-1555.
[10]Shibahashi K,Morita A,Kimura T. Does a Craniotomy for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Aneurysm Affect Cognitive Function?[J] Neurol Med Chir (Tokyo),2014 ,54(10):786-793.
編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