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未破裂的动脉瘤到底需不需要治

合集下载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0.5% - 5%,在脑卒中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虽然没有急性出血的危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随访过程中,其疾病进展、复发率、以及与自身及其他病变的关系等问题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技术、手术技术等不断更新,使得其治疗效果逐渐得到改善。

因此,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其临床随访,更需要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和临床随访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与治疗进行梳理,总结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案。

2.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包括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等,对其进行仔细的筛选和归纳。

2. 对文献中所涉及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方案等进行整理和总结。

3. 进一步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处理方法等进行数据分析。

4.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论: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2.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治疗选择。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和薄弱,可能导致脑出血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主要根据病变的特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下面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指南。

1.病变特征评估: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以获取详细的病变信息。

评估病变的大小、形状、位置、壁厚度和动脉瘤颈的直径等特征,以确定治疗的可行性和方案选择。

2.共性指征:a. 动脉瘤直径>7mm:大直径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更高,建议选择治疗;b.女性:女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对较高,需慎重考虑治疗;c.年龄:年轻患者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要重视;d. 动脉瘤伴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如颈部宽度>10mm、长宽比≤1.6、父动脉直径缩减、颈部非对称等,需密切关注并考虑治疗;e.科学证据的缺乏:对于没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特定病变,应进行个体化评估并权衡治疗风险和效益。

3.治疗选择:a.保守随访:对于病变较小、无高风险特征、患者拒绝治疗或禁忌证的情况,可以选择保守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b.高流速输注治疗:通过导管经股动脉插管,注射高流速的血栓剂或线圈等来堵塞瘤内血流,进而促使血栓形成,达到阻断动脉瘤供血的目的;c.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在颈部夹闭动脉瘤,阻止其供血,以达到治疗目的;d.跳动脉腔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放置在颅内动脉与四肢大动脉之间的狭窄或闭塞部位,以恢复血流,改善症状;e.血管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放置支架或支架加塞。

4.术后管理:a.术后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颅内压,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b.对于选用夹闭术或跳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后血压控制,以避免术后的血管痉挛;c.术后定期复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术后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监测可能的复发情况。

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1_例诊治分析

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1_例诊治分析

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1例诊治分析郝晨宇1,陈学丛2,栾慧文1,张彬2,汤佳1,时宝林21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2 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摘要:目的 总结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总结其诊治经历。

结果 患者女,49岁,因“左侧头面部疼痛1个月,加重伴眼睑下垂7天”收入院。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头痛,主要表现为左侧额部、颜面部疼痛不适,可向右侧及下颌放射,昼轻夜重,伴头部昏沉。

7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头痛剧烈,伴左侧耳后和颈部疼痛,以持续性针刺痛为主,并出现左眼上睑下垂。

门诊以“头痛”收入院。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颈内动脉C5~C6段团状血管影,双侧皮层少量腔隙性梗死灶。

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可见一瘤样凸起,大小约11.4 mm × 9.0 mm × 6.2 mm。

根据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结合病情和个人意愿,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动脉瘤未再显影、远端血流通畅。

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左眼上睑下垂明显改善,现预后良好,无其他不适。

结论 该例颅内动脉瘤以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起病隐匿,以同侧头面部疼痛为首发症状,可通过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现预后良好,无其他不适。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霍纳综合征;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1.018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1-0075-04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形成、高血压性脑出血[1]。

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刻不容缓

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刻不容缓

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刻不容缓发表时间:2014-05-26T16:14:34.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王永哲[导读] 治疗可去除动脉瘤破裂的隐患,但若治疗前患者无任何症状,如何保证治疗后不出现任何并发症王永哲(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 473400)【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广泛应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ntracranial unruptured aneurysm)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相应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是积极治疗或是保守观察各抒己见,尚未达成共识。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278-01临床上常把颅内动脉瘤比喻一枚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出血会造成较高的致残,而侥幸生存者还会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出血,所造成的后果通常是一次比一次严重。

因此,一旦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论是医师还是患者,对动脉瘤的治疗,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以便去除隐患。

1 治疗还是保守观察治疗可去除动脉瘤破裂的隐患,但若治疗前患者无任何症状,如何保证治疗后不出现任何并发症。

就目前采用的干预手段,无论是血管内栓塞还是开颅夹闭动脉瘤,均难以做到万无一失。

若进行观察,动脉瘤不破裂还算侥幸;一旦破裂,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就迫使我们干预之前总要思考,如果治疗,因此而带来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的概率有多大?而观察,动脉瘤又会存在多大的破裂出血概率?对这一问题作深一步的考虑,则就某个具体的患者而言,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概率及可能生存的年限都不确定,也就是说哪怕是1%的概率,但要发生到单一体身上就成了100%。

因此,一旦发现了未破裂的动脉瘤后,是治疗好,还是观察好,成为困扰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脑动脉瘤怎样治疗

脑动脉瘤怎样治疗

脑动脉瘤怎样治疗凭借当前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往许多不易被检测出或得到治疗的疑难杂症基本上都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脑动脉瘤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当代医疗技术的支持下下,对已经确诊断的脑动脉瘤患者,没有应该遵循怎样的医疗原则对治疗方案进行设计,使之达到病情控制或彻底治愈的医疗目的,也是解决脑动脉瘤疾病导致死亡率上涨问题的合理诉求。

那么针对脑动脉瘤患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方式呢?一、什么是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也叫做颅内动脉瘤,主要是在人体脑中的动脉内腔里出现了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问题,导致动脉内壁出现类似瘤状的突起物。

通常情况下,脑动脉瘤大多都是因为人体脑动脉管壁局部存在先天性缺陷或者动脉内腔压力增高导致的囊性膨胀,同时也是导致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

二、脑动脉瘤的治疗原则在选择脑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是主要是以脑动脉瘤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参考条件。

由于脑动脉瘤方为未破裂和已破裂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脑动脉瘤选择的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

1、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的脑动脉瘤还未出现破裂症状,采取治疗方式时最主要的一点是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瘤体出现破裂和出血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对没有破裂的脑动脉瘤主要有开颅夹臂和弹簧圈两种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治疗方法指的是对患者的脑袋进行开颅手术,在脑动脉出现动脉瘤的具体位置找到肿瘤的根部进行结扎处理,能够让瘤体失去血液供应,消灭脑动脉瘤存在破裂的风险。

而另一种方式则是在颅内动脉瘤瘤体内放置弹簧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栓塞治疗”,采取这种治疗方式能够降低血流对脑动脉瘤瘤体血管壁的冲击力度,减少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采取开颅夹闭的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治愈脑动脉瘤,但由于开颅手术实施的难度较大,还要结合脑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对开颅位置进行判断,因此使用开颅夹闭的治疗方法导致的手术危险性也更高。

虽然弹簧圈疗法的操作风险远远低于开颅夹闭,但使用弹簧圈疗法需要花费更多的医疗费用而且达不到彻底治疗的目的。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导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形成的病变,其主要危险在于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尚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无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三、治疗原则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提出了以下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型、高危动脉瘤或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修复动脉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某些患者。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护理、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血压等。

定期随访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

五、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治疗1.颅内动脉瘤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

适用于下述情况:①病人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③病人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控制血压。

预防及治疗脑动脉痉挛,使用钙拮抗药如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

用经颅超声监测颅内动脉,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

根据病情退热、抗感染、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心血管功能。

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

对昏迷病人需加强特殊护理。

(1)控制性低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宜降得过多,最好用经颅超声监测。

因为出血后颅内压增高,若再伴有动脉痉挛,脑供血已相应减少,血压降得过低会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引起损害。

通常降低10%~20%即可。

高血压患者则降低收缩压原有水平的30%~35%,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如有头晕、意识恶化等缺血症状,应予适当回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积水,应用甘露醇、脑室引流、维生素E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降低颅内压:甘露醇不仅能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量,推迟血-脑脊液屏障损害并减轻脑水肿,还能增加手术中临时阻断脑动脉的时间。

动物试验证实甘露醇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在其保护下,缺血脑组织的脑电波能恢复得较好。

维生素E加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有很强的抗水肿作用。

如再加上人造血效果更佳。

给蛛网膜下腔出血的Ⅱ及Ⅳ级病人可使用甘露醇,每小时给20%甘露醇1.5mg/kg,以后2天增加20%,临床症状显著进步,在24h即恢复到Ⅰ或Ⅱ级。

甘露醇保护脑组织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动物试验阻断局部脑血流30s,出现可逆性变化;阻断120min,则出现神经细胞的皱缩,星形细胞膨大;12h星形细胞崩溃;24h神经细胞即已破坏,出现大量粒性白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提高,在体检或者检查其他疾病的过程中,会发现平时看起来很健康的人,颅内竟长有动脉瘤,医生可能会告诉你,动脉瘤象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严重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

从你检查出颅内动脉瘤的那一天开始,可能就会为治不治疗有多纠结,治疗吧,没有任何症状,况且医生说了,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即便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不治吧,万一动脉瘤破裂,后果与命运真的不在自己手中掌握。

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使临床医生很纠结,每年开学术会的时候也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达成部分共识,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手术干预:
①曾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
②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
③直径大于7mm的动脉瘤;
④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
⑤有症状的动脉瘤;
⑥后循环动脉瘤;
⑦年轻患者;
⑧心理压力巨大的患者。

单从动脉瘤大小来说,大于7mm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较大,是要及时治疗的,可临床发现比这小的动脉瘤也存在破裂的风险,将这个标准降至5mm,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更小的颅内动脉瘤会破裂,每年都会遇到很多直径在2mm左右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病例,有的出血量还很大,病情相当危重。

而且这么小的动脉瘤介入与手术治疗的难度都相对大些。

因此,我个人认为,不能完全以动脉瘤的大小去判断,还要看动脉瘤的形态及部位,如果动脉瘤形态好、位置处于非血流冲击面的小动脉瘤可以进一步动态观察。

如果动脉瘤形态不好,如动脉瘤呈分叶状,或者瘤体上有小的突起,或者位于血流冲击特别大的部位等,就有必要考虑行介入或者手术治疗。

即便你选择保守观察,也不能听之任之,要控制好血压,禁烟酒,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紧张情绪或便秘,并且要定期做相关影像检查,了解动脉瘤的发展趋势,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