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

合集下载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摘要: 英语写作历来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的句法篇章规律缺乏了解, 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

本文从思维方式、词汇、句法、语法四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大都句式单调、简单句堆砌甚至错误百出, 遣词造句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 这便是母语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最常用英语词语辨析

最常用英语词语辨析

常用英语词语辨析单词辨析对于做完型填空,包括作文时对词语选用很有帮助哦!1.elder 与elderly两者都为“年老的”,但有细微的差别。

elderly 指中年与暮年之间的年龄,表示人已过中年,因此,这词常用来代替old。

如:an elderly gentleman. 一位年长的绅士。

elder指年龄稍长者,适用于家庭的兄弟姐妹之间。

如:Tom is the elder of the two. 汤姆是两个孩子中较大的一个。

2.precious 和expensiveexpensive 表示“昂贵的”。

如:The drink was cheap , but the food was very expensive . 饮料很便宜,但食物很贵。

precious 表示“珍贵的,宝贵的”。

如:The children are precious to me . 孩子们对我来说很重要。

3.regret to do 和regret doingregret doing 表示“做了某事而感到遗憾或后悔”,v-ing 动作发生在regret 之前。

如:I regretted missing the train. 我为没有赶上火车而感到很懊恼。

regret to do 指“当时或现在遗憾地做什么”。

如:I regret to tell you that we can't stay here any longer. 我遗憾地告诉你,我们不能在这儿多呆了。

4.day by day 和day after day两词组意思很近,但有区别:day by day 只用作状语,表示“一天天地”, 有逐渐转变的意思。

如:Day by day she seems to grow a little taller.她似乎一天天地长高了。

day after day 可作主语,宾语等,亦可作状语,表示“一天又一天”,强调动作的重复,表示时间的长久。

辨析“双言”和“双语”的异同

辨析“双言”和“双语”的异同

辨析“双言”和“双语”的异同第3O卷第6期2011年1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J.xiaDUniv.ofArch.&Tech.(Socia1ScienceEdition)V o1.3ONo.6Dee.2011辨析”双言”和”双语”的异同蓝翠艳(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摘要:双语在中国一直是个热门而敏感的话题,有些地区和人们往往误解了国家推行的双语制和双语教育,缘于他们对双语缺乏的了解.通过双言和双语的异同进行分析,让国人更好的了解”双言”和”双语”异同,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国家实行双语制和双语教育的目的和苦心.关键词:语言;双言;双语;高变体;低变体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192(2011)06—0098—03 AnAnalysisontheDifferentiationbetween DiglossiaandBilingualismLANCui—yan(QinghaiUniversityforNationality,XiningQinghai810007,China) Abstract:DespiteahotandsensitivetopicinChina,thepracticeandeducation ofbilingualismhas beenoverlookedinsomeareasbecausepeoplehaslittlesenseofit.Thispaperis todifferentiatethe diglossiaandthebilingualismtomakeitclearthatitisimportanttoputintopract icethebilingualismandbilingualeducationinpartsofChina.Keywords:language;diglossia;bilingualism;highvariety;lowvariety,弓—.口双语在中国一直是个热门而敏感的话题,有些地区和人们往往误解了国家推行的双语制和双语教育,如在在粤语区推行双语制,在藏区推行双语的教育,都引起了当地部分人们不少的异议,这都是缘于他们对双语缺乏了解或是混淆了”双言”和”双语”.”语言适用于人类交际的,任意的,有声的符号系统”l_1].”Languageisa systemofcommunicationthatenableshumansto cooperateandhumansuseittoexpressthem—selvesandtomanipulateobjectsintheirenviron—ment.”(Wikipedi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更好的沟通交流才能促使一个国家迅速和谐地发展起来,语言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中国地大物博,语言也是丰富多彩,如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各地方言和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语等等.中国要健康的发展就少不了有一种统一的语言帮助人们更好的沟通交流,但又收稿日期:2011-09—29作者简介:蓝翠~(1979一),女,广东广州人,青海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第6期蓝翠艳:辨析”双言”和”双语”的异同不能淹没各地的文化特色和语言,这就促使中国推行了双语制和双语教育.二,双言和双语在很多国家里,有许多说话人使用一种语言或一种以上的语言.这就出现了双言(diglossia)和双语(bilingualism),多语(multilingualism),洋泾浜语(Pidgins)和克里奥尔语(Creoles)等等.Diglossia和bilingualism在中国分别被译成双言和双语.它们既有联系,相似点又有区别.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辨析双言和双语的异同.1.概念区分(1)双言(diglossia).希腊语言学家和通俗文字专家IoannisPsycharis最早采用了法语词“diglossie”.根据《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一个社团内同时存在两种语言或语言的两种变体.用于不同的目的,称作双言制.通常情况下一种比较标准,称高标准语言(变体),用于政府,新闻媒介,教育和宗教活动.另一种一般为无声望的语言,称低标准语言(变体),用于家里,朋友之间,购物时等等[3]2”.”弗格森(Ferguson)对双言的定义为:”双言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语言状况,除了这种语言的基本方言(可能包括一种标准语或几种地方标准语)还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高度规范的(语法上往往更复杂的)上加变体.这种变体是较早时期的或另一社区的大量书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基本上要通过正是教育才能学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谈话,但在该社区的日常会话中并不使用它.]..”(2)双语(bilingualism).根据《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个人或群体使用至少两种语言或方言,如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居民.双语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标准]6.”更详细地说,双语指个人或社区群体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标准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国家与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地区是多民族居住的,或者是移民社会.2.使用范围的不同(1)双言.弗格森发表于期刊《词语》(1959)的《双层语言》~文,认为双层语言是特定社会中存在两种语言的现象,其中之一被称为highvari- ety缩写成”H”,即威望较高的变体,另一语言被称为lowvariety缩写成”L”,即威望较低的变体.通常H是书面语,L是口头语.在正式场合人们使用H,在非正式场合人们使用L.更具体的讲,”高变体可以用于布道和正式演讲,特别是在国会和立法机构,发表政治演说,在广播电视播新闻,以及写诗,纯文学和报纸的编者等.相反,低变体可以用于训导从事底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或家里的佣人,与熟悉的人谈话,用于肥皂剧或广播中的通俗节目,为报纸漫画配词,或民间文学”[4¨.许多威望较低得语言具有比相应威望较高的语言更复杂的特性.如瑞士德语方言中有/el,/o/和//,但标准德语只有/o/音.世界上,含有双言的语言情境有:阿拉伯语,瑞士德语,海地语和希腊语.其中,在阿拉伯语中有两种变体:古典阿拉伯语(H)和各种地区通俗语(L);在瑞士,有标准德语(H)和瑞士德语(L);在海地,有标准法语(H)和海地克里奥尔语(L);在希腊,有纯正希腊语(H)和通俗希腊语(L)]1. (2)双语.而双语则简单很多,双语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全国范围内的双语现象,比如新加坡,每个公民都会使用英语和本民族语;二是区域性的,比如马来西亚的少数民族被要求学习国家语言马来语,但同时他们也被允许学习本民族语言,因此马来西亚的双语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民族中,比如马来华人.或者比如说在加拿大的魁北省有英语和法语;在温哥华有英语和粤语; 香港的英语和粤语;广州的粤语和普通话.但是,双语现象中并没有像双言那样清楚地划分说一种是威望高的变体,而另一种则是威望低的变体.双语中的两种变体都是具备平等的地位,同等的威望性,都可以用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3.举例在过去二千年中,中国人一直以文言文为上层方言和标准书面用语.多种方言则各自变化, 10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第3O卷成为下层方言.l910年代白话文诞生,以现代标准汉语为基础,用于任何规范的沟通.中国采用白话文以来,官话使用者的双层语言问题不再严重.在不使用官话的地区,白话文与标准语仍然是上层方言.在香港,粤语是口语沟通的主要语言,但正式书面语仍是白话文.粤语的特点,在于它有独特的书写形式.但它没有标准用语而变得不一致,所以只是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汉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书写系统汉字是意音文字,也是少数仍使用此种文字的语言.看着同样的汉语文本,使用不同方言的汉语使用者都可以用各自的语音朗读.根据上述的例子,粤语使用者读白话文文本时,用了异于标准汉语的语音.他把文本转变成粤语口语时,甚至连用字和文法都变了.白话文:请你给我他的书.汉语拼音:QingnIg黾iw6tddeshu粤语拼音:Cing2nei5kaplngo5taaldiklsyul粤语口语:唔该(请)你畀(给)但本书(他的书)我.粤语拼音;M4goilnei5bei2keoi5bun2syulngo5一般来说,粤语使用者能够明白书面语的粤语读音.这种基于普通话的粤语处于较高的语域(register),是粤语地区的上层方言,相对于一般粤语口语.例如,在香港,政府公文,路标,商店招牌,以至大部分产品说明,都是中英对照的,就是双语(bilingualism)的一个典型.同时,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是粤语,但是正规的书面语却是用基于普通话的标准白话文,把粤语口语写成文字会被看为粗俗.这种粤语和白话文之间的关系就是双层语言(diglossia).三,结语本文通过”双言”和”双语”的概念,使用范围以及举例说明这三个方面,清楚辨析了”双言”和“双语”的异同.双言是双语其中的一种,其条件是两种语言或方言有紧密联系,其中一种威望较高,用于正式文本中,另一种威望较低,作为方言口头使用.而双语则是地位平等,威望无分高低,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都可以使用的两种语言.因此,中国推行的双语和双语教育并不是要把普通话变成高变体,而别的语言或者方言变成低变体.我们国家语言政策的推广一是为了使中国各个地方的和人们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和外界接触,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使国家繁荣健康和谐地发展;二是保留各个地区和人们的语言和文化.这对实施属于和双语教育的地区和人们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参考文献[1]高文成.语言学精要与学习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E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2010:1.[3]JACKC,RICHARDS.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罗纳德?沃德华.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五版)[M].雷洪波,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英语词语辨析(三)

高中英语词语辨析(三)

can 与 be able to这两个词都能够表示“能够”。

can 往常用来表示此刻的一般能力。

如:Look, I can do it.嗨,我会做这事啦。

而当表示未来能力时,一般要用will be able to 。

别的,be able to 还表示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做到的事。

如:If I concentrate on the work, I'll be able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假如我集中思想于工作的话,我就能够想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I'll be able to speak French in another few months. 再过几个月我就能够说法语了。

call on与 visitcall on:“拜见”,为交际用语,重申较正式的接见。

如:I hope to call on you at your office at three o'clocktoday. 我希望今日下午三点钟到办公室去拜见你。

visit:“接见,观光”,指为必定目的去接见某人或观光某地。

如: Professor Li is often visited by his students.学生们常去探望李教授。

注意:call at 与 call on 都能够作“接见”解,但 call at 后接地址;call on 后接人。

如:I called at the bank anddrew some money today. 今日我去银行取了些钱。

care about与 care for这是两个动介型短语动词,后接名词或代词作其宾语。

在表示“为...担忧”的意思时,二者可交换使用。

care about 主要用来表示“对 ...感兴趣;关怀;在意”的意思。

如:I don't much care about going. 我其实不很想去。

I don't care about what people think. 我不在意人们怎么以为。

2024中考备考英语重难点01 易混名词辨析(解析版)

2024中考备考英语重难点01 易混名词辨析(解析版)

重难点01 易混名词辨析中考英语对名词的考查集中在单项选择题,单词题、完型填空、短文填空题。

考查重点包括:名词词义辨析、名词的数和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本专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易混名词,明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用法。

名词词义辨析题主要考查结合语境区分名词词义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掌握常用名词的基本意义,注意一词多义和熟词生义;养成推敲句子的含义以及对语境理解的习惯。

(2023中考真题建议用时:15分钟)1.(2023·辽宁鞍山·中考真题)—Why does Mary get good grades each time?—I think that’s because she puts most of her ________ into her schoolwork.A.energy B.practice C.exercise D.process2.(2023·内蒙古·中考真题)—The model plane is wonderful! How did you make it?—It’s easy. Follow the ________ and you can do it, too.A.discussion B.education C.conditions D.instructions3.(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As a student, you should keep a ________ between your schoolwork and yourhobbies.A.diary B.record C.secret D.balance4.(2023·湖北襄阳·中考真题)—Mr. Fan runs at least half an hour every day.—What a good ________! No wonder he looks healthy.A.habit B.question C.article D.prediction5.(2023·湖北黄石·中考真题)—Could you tell me the ________ of making such tasty dumplings?—Well, I just follow the steps on Tiktok.A.cost B.method C.time D.menu6.(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High-speed trains are seen as one of the new Four Great ________ of China.A.Inventions B.Advantages C.Environments D.Technologies7.(2023·江苏常州·中考真题)After she was brought back to China, the sick giant panda Ya Ya received good ________ in her new home and got better.A.education B.communication C.entertainment D.treatment8.(2023·江苏南通·中考真题)—________ are easily made, but not easily kept.—That’s true. Once you make one, be sure to keep it.A.Speeches B.Decisions C.Promises D.Suggestions9.(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The main ________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 (大运河) is history and culture.A.attraction B.pollution C.invention D.situation10.(2023·青海·中考真题)A taxi driver prevented (阻止) an _________ when he saw a car with serious problems travelling across Huangnan.A.accident B.interview C.advertisement11.(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Before flying a plane, a ________ must take a lot of training.A.policeman B.musician C.nurse D.pilot12.(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How did you fix up the machine, dad?—It’s easy. I just followed the ________.A.instructions B.inventions C.interviews D.influences13.(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Of all the ________, I love summer best.A.seasons B.subjects C.colours D.hobbies14.(2023·辽宁丹东·中考真题)Mary’s parents are interested in ________, so they often take her to concerts.A.sports B.music C.science D.movies15.(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The girl’s beautiful pronunciation caught our ________ in yesterday’s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Yes, many students couldn’t help cheering for her.A.condition B.attention C.invention D.position16.(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Good news! The Chinese women table tennis team won a gold and a silver again.—Great! No matter who wins the medals, it is the ________ of our country.A.price B.pioneer C.pride D.pain17.(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Although our school life is a little busy, it is full of ________.A.pain B.sadness C.laughter18.(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Which movie would you like to watch, Tracy?— Um…it’s hard to make a ________.A.survey B.choice C.call D.wish19.(2023·辽宁·中考真题)Thanks to the teacher’s help, I solved all the ________ easily.A.chances B.problems C.habits D.grades20.(2023·辽宁营口·中考真题)Scientists who are full of ________ always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bring great changes to our life.A.instruction B.instrument C.invention D.introduction1.A【详解】句意:——为什么玛丽每次都取得好成绩?——我想那是因为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功课上了。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之辨析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之辨析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而处于变化之中。

古英语由盎格鲁萨克逊语发展而来,而盎格鲁撒克逊语则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方言融合低地西日耳曼语形成。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英语这门语言法语、拉丁语以及中东地区方言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和表达。

当前,英语全球化势不可挡,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通用语言。

与此同时,英语本土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不再仅仅只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两种变体,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例如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等。

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世界上的语言种类有6,900种之多,使用人数最多的就是汉语普通话,作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角色的英语排名第三位,而在中国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人口。

所以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因为使用人数多,所以中国人说的英语必然会对英语的使用产生很大影响。

这就出现了中国式英语。

一、中国英语在中国,中国英语最早是由葛传椝1980年在其著作《漫谈有汉译英问题》提出。

那时候有外国人评价中国的出版物中出现了若干不符合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词语,就将其统一称作Chinese English 或 Chinglish.葛先生认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该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

” 不过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相同的特殊情况。

以中国为例,不论在旧中国或是新中国,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都会有很多中国独一无二的的东西需要表达。

在明代和清代,提及和“知识分子”有关的词汇,就一定会想到“四书(Four Books )”、“五经(Five Classics )”、“科举(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 )”、“翰林院(Hanlinyuan 或 Imperial Academy )等名称。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辨析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辨析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辨析作者:徐瑾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2期【摘要】中国英语代表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经济、政策等,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的,与中式英语有着重要区别。

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为了机械地复制别人的语言,在学习好规范语言的基础上,应做到不依附于英式英语或是美式英语而独立存在,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加以灵活运用。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英语教学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在2012年题型和内容发生改革之后,很多学生都发现考试中的翻译一题的考查内容更倾向于对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例如中国剪纸或茶叶等。

因此更多的同学开始关注中国英语的学习,为了更加得体的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特有文化。

这时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界定就成为了学习者们的一个难题,有些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但有些却被视为受到了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

因此区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将成为教学应用中的一大重点。

由于中国英语是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既反映了以语言结构理论和句法研究为核心的纯语言学和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和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名词和概念。

因此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可为国内英语教学者提供可供参考的观点,从而推动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1980年葛传槼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

他提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瀚林院”(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Democracy)、“德先生”(Mr.Science)、“白话文”(Mr.,baihua wen或baihua)、“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这些并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

第一章汉英词语对比与翻译

第一章汉英词语对比与翻译

scissors differences/gap;
bull market
2.交叉式(intersection)
翻译的魅力
3无对应
humor 阴阳虚假对应。Guangxi(关系)
力戒虚假对应
1 外延意义不对应 红茶;白酒;红眼 2 内涵意义不对应 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
第一章 汉英词语对比与翻译
一、汉英词义差异对比 二、汉英词语的语义关系 三、译词的参照规范 1、理解词义 1)灵活性
2)辨析词义 3)选择词语 四、文化参照 五、词语翻译方法 1.省略法(减词法) 2.增词法 3.转换法 4.变序法
试译下列网络热词(buzzwords)
零帕族,考碗族,代排族,抢抢族,恐归族,蚁族 一名之立,旬月踯躅diction Stress/pressure-free/-proof /Zero-Pascal Clan Gold-rice-bowl seeker;stable job seeker Hired queuer 抢抢族:抢着参加有奖(freebie)促销活动的人 Freebie/freebee mongers/cravers/grabbers Festival-reunion phobe -phobe:person who dislikes sth. Antizen,city ants
由“族”的翻译说开去
Clan, tribe,-er, monger,freak
why?
一、对应关系
1.对应式,契合式(equivalence)
可译性基础translatability
不可译论
公积金,剪刀差,牛市
Public accumulation fund,reserve fu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
摘要: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广泛的本土化。

一批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如:日本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这其中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出现的变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发展并弘扬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93-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其传播地生根发芽,并受当地语言、文化、习俗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其名称也由单一的“english”变成了“world englishes”(kachru,1990)。

在英语本土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出现成为了客观存在,学界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甚至有很多人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混为一谈。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的背景、成因、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积极承认“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大力发扬推广的意义,进而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标。

一、英语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
英语自19世纪进入中国以来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洋泾浜英语
(chinese pidgin english)、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一)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
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时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夹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等,而语法结构是广东话。

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更加普遍。

“洋泾浜英语”没有严格规范的语音、语法系统,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有人认为“洋泾浜英语”就是中国人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介语”,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洋泾浜英语”是在母语环境下由外来语加母语借用形成的一种混杂语,最终随着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束而消亡。

而中介语是在母语环境下使用目标语时受到母语干扰而产生的一种过渡语,它会随着使用者的交际需要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逐渐离开本族语而接近目的语。

因此“洋泾浜英语”并不是“中介语”。

实际上,随着英语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出现的“中国式英语”才能称之为“中介语”。

(二)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中国式英语就是指“中式英语”(chinglish)。

“中式英语”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中,它是因脱离了英语形成使用的特定语言环境而形成的特殊语言现象。

除了英语本族语之外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之前,已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并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就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格
局,即一个内在的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被selinker(1972)称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

从他对中介语的定义来看,二语学习者既受到目的语的影响也受到其母语用法的影响,所使用的语言往往偏离二者的语言规范。

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这就意味着英语受汉语的影响大,再加上语言环境的缺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缺失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种“不土不洋”、“不伦不类”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就出现了。

(三)中国英语
1980年,葛传槼教授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中国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实用性,对这一英语变体现象给予了更多的正面关注。

综合诸家观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中国英语是由母语非英语的中国人使用的,它的核心仍然是规范英语,中国英语是用来表达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的,且中国英语能够正常进入交际。

从以上几点来看,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想要弘扬中国文化,语言这个载体是关键要素,所以分清“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是极其必要的。

二、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简要对比分析
“中国英语”在语音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音位音段上,主要
包括重音、音调、语调、音度、弱化、同化、连续等。

而“中式英语”具体表现大致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的错误。

“中国英语”在词汇方面的表现最为集中和突出,涉及面也最广。

主要表现在汉语借词上(chinese borrowing)。

随着中国与外国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多,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名称经由音译、译借、直译、语义再现等手段创造出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影响英语本族语者
理解的词汇,例如ying yang(阴阳)、tai chi(太极)、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草药)、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seek truth from facts(实事求是)、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等。

这些词汇具有很浓的中国特色但又不违背英语语法规范,这与“中国式英语”的词汇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在句法方面,我们发现对于举证在这一层面上也存在中国英语这一观点时例证虽少但却证明有力,如:“在对外宣传和交际中,由于汉语句式经常采用缩略形式,以达到简明扼要的目的,反映在中国英语中,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短句式,如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the higher authorities have policies and the localities have their
counter-measures(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文中,1993)。

这些句式并没有违反语法规范,但却更贴切的表达了其中的中国特色,是成功的。

而“中国式”英语在句法层面上的表现为不顾句法结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拿英语单词直接套用汉语句式结构而出现的错误用法。

在语篇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英语时是否有所体现成为判断中国英语的主要标准。

比如,受到赞美时,中国人表现得自谦、羞怯;外国人却坦然地表示感谢。

中国人说话含蓄委婉措辞严谨,外国人则坦白直率用词简洁明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有很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行文时就会有所体现。

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时常忽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等不够了解,因而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情况,如:打招呼、告别;称呼语等,这也会在语篇层面上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式英语”代表的是个体语言特征,而“中国英语”则是群体语言特征的表现。

“中国式英语”具有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中国英语”却是合理而必然的。

“中国英语”的使用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流。

“中国英语”的存在对中国、对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尤其在对外翻译当中,“中国英语”更能准确、流畅地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这就可以促进中国悠久文化和思想在国际的传播,从而无形当中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得以增强。

因此,我们要不断充实并发扬“中国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琼·平卡姆,姜桂华.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陈晓燕.论英语本土化及中国英语的研究和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9):163-168.
[4]胡晓丽.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外语,2008,(3):27-35.
[5]李雪芳,张思锐.中国情境下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98-100.
[6]刘冬.中国英语—世界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j].燕山大学学报,2006,(4):97-101.
[7]郑晓梅.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5):67-69.
[8]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3):209- 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