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

合集下载

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引言中国式英语,也称为“Chinglish”,是指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出现的语言习惯上的错误或表达不准确的现象。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差异较大,许多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难免会受到母语影响而产生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原因以及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中国式英语的特点中国式英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法错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不同,中国学生常常将中文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于英语中。

例如,他们可能会说“Yesterday I go to park”,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Yesterday I went to the park”。

2.词汇误用: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把中文词汇直接翻译成英文,而不考虑英语的习惯用法。

这导致了一些意思不明确或者错误的表达。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会说“Please make a line”来表示“请排队”,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Please queue up”。

3.发音问题:中英两种语言的发音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中国学生在发音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会将英文单词的音标读错,或者在发音时加入一些与中文发音相关的语音特点。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会将“th”音发成“s”音,将“w”音发成“v”音。

4.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中文文化的影响,进而在表达方式上出现与英语习惯不符的情况。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在邮件中过分客气地使用大量的感谢词,而这在英语中并不常见。

中国式英语的原因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倾向于注重英语的书面语言能力,忽视英语口语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只注重记忆单词和语法规则,而忽略了对于发音和表达方式的练习。

2.母语影响:由于中文和英语的差异较大,中国学生往往会将中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直接应用到英语中。

这种母语影响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对比及学习策略探究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对比及学习策略探究
“ 中国英语"与 “ 中式英语”
张 楠
( 华 大 学 师 范 分 院 ,吉林 吉林 12 1 ) 北 0 5 5
摘 要: “ 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 色的英语 变体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 “ 中国英语”和 “ 中式英语”从
概 念 、特 点 、关 系等 方 面作 出对 比和 分析 , 旨在理 清 “ 中国英 语 ”这一 概 念 ,帮助 传
l 中国英语 和中式英语
( 转 第6 页) 下 5
71
错 误实 际是学 习过程 中不可避 免 的、积极 的一部 分 ,对 于 语 言实践 中所犯 的错误 要有 正确的 认识 ,因为不 知道才犯 错 误 ,而 在知道 了错误 以后如 果能及 时改 正错误 ,那就等 于从错误 中学到了 自己不知道 的知识 。 ( )课 堂 互动 有利 于提 高 学生 英语 技 能 自主建 构 能 2 力 。P c 等 研究者 证实 ( 9 7 ia 18 ),互动 性输 入 比简 化输入 更 有助 于理解 ;杨雪燕 对西 方外语课 堂研 究总结 出 :课 堂 互 动是教 学大 纲、教材 和教 学法 的实施 过程 ,是 语言交 际 的过程 ,为学生练习使用语言提供机会 ,而语言实践对于 掌 握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 “ 课堂互动 ”在外语 教学中有着非 常 重要 的作用 。 “ 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互动 过程 才能进行 ’ ’。 他 指 出 要 获 得 外 语 教 学 成 功 就 必 需 成 功 地 管 理 课 堂 互 动—— 由师生共 同来管 理 ;学生可通 过参与 管理 课堂互动 来 管理 自己的学习过程 。至 于课堂 互动与 “ ”的关系 , 学 A 1r g t&B i e 是这样概 括的,如图所示: 1w i h aly
准 备过程 是学 生 自助建构 英语技 能的一个 良好机会 。在课 堂 上 ,学 生在展示 自己英 语任务 的过 程 中,如果学生 能养 成 记笔记 的习惯 ,将教师 的一些评价 、建议及 补充知识及 时记下来 ,课后进 行及 时整 理 、总结 ,在下 一次 的活动 中 有 意识取 长补短 ,那么英语 技能建 构的过程 就会进入 到一 个 良性 的循 环过程 ,这种 学习 习惯有 助于提 高学生 的英语 知识 自主建 构能力。 4 结语 语言 的主要功 能在于交 际 ,语言 知识只有 在不断 的使 用和 交 际过 程 中才 会被消化 吸收并 内化为活 的语言机制 。 随着 外语水 平 、互 联 网及现 代信 息技 术应用水 平的提 高, 学 生可 以接 触到 更加逼真 的外语环境 ,从而拥 有与教师 同 等 丰富 的信 息资源 。因此 ,在外语课 堂上 ,教师要充 分发 挥 课堂 的主导作 用 ,为此 教师除 了不断提 高 自己的业 务水 平之 外 ,还 要不 断反思 自己的教学 ,进行大量 的课堂 实践 和科 研实 践 ,在研 究教学 内容、课堂 策略 、课 堂行为 的同 时,更要研 究教 学的对象学 生 ;学 生是学 习的主体 ,他们 学 习语言 的 目的不仅是为 了学习语 言知识 ,更 重要 的是运 用 所学 的知识进行 语言交流 ,所 以教师应 引导学生在 学中 用 、在用 中学 ,这样才 能帮助学 生不断提 高他 们 的英语 技 能 自主 建构 能 力 ,从 而提 高 学生 的英 语 语 言综合 运 用 能 力 ,为他们今后 的发展奠定 良好 的基础 。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作者:索微微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8期【摘要】随着英语在中国的广泛学习和使用,出现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两个概念。

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英语,而中式英语是规范英语在中国的错误使用。

这是两个不同又极易混淆的概念。

文章将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成因、特征、所造成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两者的区别。

【关键词】英语;中式英语英语已成为全球性的语言。

英语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英语本土化的问题,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新英语。

中国英语产生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接触的过程,它不仅包含了标准英语的规范形式,又汲取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汉语的养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自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后,国内先后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对比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并非是规范的语言文字。

李文中将它定义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介语现象。

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成因区别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当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表达时,我们往往采取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方法按照已有的汉语格局创造一些英语新词,也就产生了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中国特有文化和英语相结合的一种英语变体,它以规范英语为基础,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而中式英语的主要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对目标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强,受母语思维和文化的影响,在用英语表达时生搬硬套母语的语言规则、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的结果。

中式英语有悖于英语语言规则和英语国家文化习惯,因而是规范英语在中国的误用,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

中西方语言差异

中西方语言差异

中西方语言差异中西方语言差异一、地理位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

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

而在西方则相反。

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等。

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

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

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

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

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horse 。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 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作者:卢刚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11期【摘要】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国际语言或世界语言,英语的繁荣和扩散及其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带来了英语教育的相应变化和发展。

本文分析了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概念旨在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角度来探讨中国英语【关键词】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会遇到一些与英语有关的名词概念,如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等。

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被混淆,为了更好的加以区分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

一、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和作为外语的英语按照社会功能,英语主要划分为三大形式:(1)母语/本族语(ENL);(2)第二语言(ESL);(3)外语(EFL)。

这种划分也许不够确切,但是这三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复杂的英语形势。

如上所说,ENL国家指的是那些历史上将英语作为母语或本族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有其共同的传统文化和英语语言基础;ESL国家指的是那些曾经被英国殖民的国家(如印度、尼日利亚、新加坡等);EFL国家指的是那些用英语与说英语的本族人和外国人交流的国家。

Kachru作了与以上三种英语形式相对应的分类:他把世界英语分为三个同心圈(three concentric circles):内圈(the Inner Circle)、外圈(the Outer Circle)和扩展圈(the Expanding Circle),他们代表了不同文化情景中的英语发展形式、英语习得模式和英语的功能分配。

内圈人所说的英语是“提供准则”(norm-providing),外圈人所说的英语是“发展准则”(norm-developing),扩展圈人所说的英语是“依赖准则”(none-dependent)(P356)。

汉英笔译基础教程第16章 中式英语

汉英笔译基础教程第16章 中式英语


16.2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
老一辈翻译家庄绎传认为,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 主要有:对原文理解不透,只顾字面上对应;对 英语特点不熟,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庄绎 传: 2002)例如:“你怎么看待中国近年来的 发展?”中式英语翻译: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 正确译文: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
中式英语是由于英汉语言、文化及思维方式差 异、译者翻译能力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在中国人习得英语的过程中,中式英语不可避免, 它是一种中介语,具有客观性和一定的系统规律性 。故而对其进行搜集归类分析有助于探寻对策、 帮助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在汉英翻译中避免中式 英语。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
1.汉语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 “任何人学英语, 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母语的习惯 套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有时就套错了,那些母语 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会套错。”例如,受汉语 的影响,我们有些学生将“他的两只眼睛瞎了。 ”直译为“His two eyes are blind.”而正确 的翻译应是“He is blind completely”或 “He has lost his eyesight. ” 2.英语教师及教材的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 都缺乏和外国人直接接触的机会,他们的英语知识 主要来源于本国教师以及本国人编写的语言教材, 深受影响,并不自觉地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

汉英行文语篇布局习惯的不同
按照原文,是“黄龙是一美妙去处”,而“黄龙 ”之所以美妙,应该不只因为“苍翠树林”。由 编者改译的译文三,将第二句话的主语处理为代 词“It”,代表前文的“黄龙”,这样意思就回归 为“黄龙美妙”,而不是“树林美妙”;主语前 后衔接一致也符合英语行文习惯。 另外,译文三 把“潺潺流水”由bubbling streams改译为 babbling streams, 把“鸟声婉转”由 songbirds改译为singing birds。

浅析中文句法对英文句法的影响——兼论“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关系

浅析中文句法对英文句法的影响——兼论“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关系

学 界大 多认 为跨文 化交 际需要 一个 普遍 的媒

介, 即共 同语 。如 今英 语 正 充 当 着 这 一 角色 。有

中文句法对“ 中国英语" 的影响
研究 表 明 ,0世纪末 , 2 2 近 0亿 人 有能 力 自由使 用 英语 , 中非英 语 国家 的人 将 超过 23, 其 / 大大 高 于
“ 中式英语 ” 的句法特征 上。以“ 中国英语” 和“中式英语 ” 的句法为 出发点 , 分析 中文句法对英 文句法 的影响 ,
总结从 中得到 的启 示, 以更好 地服务 于英语语 言教 学。
关键词 :“ 中国英语” “ ; 中式英语” 句法特征 ;
中图分 类号 : 16 3 H 1 . H 4 ./ 3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2 8 2 1 )l一 10— 4 17 54 (0 2 0 0 2 0
第2 2卷第 1期
V0 _ 2 No 1 l2 . 四川文理 学 院学报
S c u n Unv ri fArsa d S in eJ u n l ih a ie st o t n ce c o r a y
21 0 2年 1月
J n 2 1 a .02
浅析 中文句法对英文句法 的影响
作者简介 : 邓
l0 2
霖 (9 7 ) 女 , 18一 , 四川达州人 硕 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 究。
邓 霖 : 浅析 中文 句法对英文句法的影响—— 兼论 “ 中国英语 ” 中式英语” 与“ 的关 系
21 0 2年第 1期
及 中 国文化 的 干 扰 。 “ 国 英 语 ” 中 以标 准 英 语 为 基础 , 被纳 入英 语 词汇 当 中 。 并 从 这些 “ 中国英 语 ” 的定 义 中 , 们 可 以 总 结 我 出一些 “ 中国英语 ” 的特 点 。第 一 , 中 国英 语 ” “ 是 被 中 国人 所 使 用 的 ~ 种 英 语 , 中 国 英 语 ”的语 “ 言、 文化 认 同感 与 中文 的运用 , 映 出 中国人 民生 反 长 于 中 国社 会 及 其 文 化 背 景 下 , 英 语 国家 的 交 与 流 ; 二 , 中国英语 ” 第 “ 以标 准英 语 为 基 础 ( 准 英 标 语 指英 国 与美 国人 使 用 的英 语 ) 也 就是 说 , 与 , 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5期Vol.26,No.5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 2007年10月

Oct.2007

收稿日期:2007-05-06

作者简介:夏新蓉(1970—),女,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英语及语言理论研究。

・外语研究・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夏新蓉(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 四川雅安 625014)

摘 要:根据中国当前英语使用及学习的现状,本文探讨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差异。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的使用型英语变体,是对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中性信息媒介;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使用的一种过渡语言体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必经的一种心理和语言现象。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过渡语;变体;干扰中图分类号:H31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7)05-0102-03

AStudyon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EnglishandChinglishXIAXin2rong(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πan,Sichuan,625014)

Abstract:Basedonthepresent2dayEnglishlearningandusinginChina,thispaperexplores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EnglishandChinglish.ChineseEnglish,asaperformancevariety,isaneutralmediumusedmainlyf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communicationbetweenChineseandnon2Chinesepeople,whileChinglish,alinguistictermusedinEnglishteaching,isasystemofinter2languagebetweenthenativeandthetargetlanguagesusedbyEnglishlearnersoftheChinesewhentheyhavenπtmasteredstandardEnglish.Chinglishembodiestheinevitablementaldispositionandlinguisticphenomenonoflanguagelearningprocess.Keywords:ChineseEnglish;Chinglish;inter2language;variety;interference

一、前言葛传 (1983)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榕培(1991)从“跨文化”角度提出的“国别变体”的概念,张培成

(1995)则把中国英语定位为国际交流中的使用型变体,谢之

君(1995)则强调了中国英语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的独特作用。从这些对中国英语的讨论和争鸣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语学习经历了从80年代努力学习地道的外国语言和熟知外国文化发展到90年代重视英语表达中的中国式特点的这样一个过程。然而,随着对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的特征及其属性的深入探索,人们又提出更多的质疑:1.同样是中国语言、思维、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的影响,为什么有些(有时)称之为中国英语的“特色”,有些(有时)却被称之为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2.如何分析在中国使用的英语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3.在中国使用的英语到底代表谁的文化?4.如何确定中国英语在世界诸英语中的学术地位?总的看来,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手段和国内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被学习的对立之中。因此要想更全面地探究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的特征和性质,首先要认清目前英语在中国使用的现状,然后从中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目的入手,并分别从外语教学中的英语和国际交流中的英语这两个方面探讨。二、中国英语在世界诸英语中的学术地位当今世界上的英语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专有,而是一种世界语,被当作国际交往的工具。现实使用英语的目的并非主要与英语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际,而更多的则是非英语民族互相之间的国际事务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保持一种共同的标准和范式是必然的,否则双方就会因为表达的内涵不一而造成无法沟通,进而失去了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工具作用。但英语国际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本土化(nativazation)。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被当作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英语,属于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地位相等的国别变体系列。英语诸多变体的客观存在导致了英语标准与范式的多元化,从而使非本族英语者所说英语的可理解性第5期夏新蓉: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 与可接受性的外延被逐渐扩展,更具包容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决定了各国都有各自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需要表达。无论哪一种民族在使用英语时都很难以其固有形式完全准确地表达本民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特有事物。中西民族之间思维、语言、文化的相异,英语在涉及中国社会文化的时候,也只能用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来弥补其不足,从而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如大跃进(greatleapforward)、四人帮(gangoffour)、文化大革命(greatculturalrevolution)、双百方针(twohundredpolicies)、二胡(erhu)。这些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特有事物,由于国人长期和广泛的使用,逐渐被英美人士所认同,补充并丰富了标准英语。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B.B.Kachru将众多变体分为制度化变体(institutionalizedvariety)和使用型变体(performancevariety)。前者指的是英语在一些国家已经具有法定地位,成为国家内部的一种通用语言,后者则完全用于国际交流。从我国使用英语的目的及英语在我国的功能来看,英语主要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而其在国内交流方面几乎为零,所占部分极小。按照这种划分,中国英语应归类于使用型变体范畴,其变异具有较大的不定性,常随说话人的不同环境、语言水平,以及受话人的不同态度或具体反应而变化。为此只有依附规范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保证其交际效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规范主要来自英、美英语。三、中国英语的双重属性使用英语的中国人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的熏陶下,不可避免地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造成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使英语蒙上一层中国色彩,从而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这种用于国际交流中、带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的英语就是所谓的“中国英语(ChineseEnglish)”,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愈加理解和尊重。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廉政建设(constructcleanpolitics)、风水(fengshui),气功(qigong)、功夫(kungfu)、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等中国独有的事物、意念和传统文化,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社会。这些带有中国特点的中国英语文化,大大发展丰富了英语文化和世界文化。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appropriacy)所取代。但是,我们并不能借口“适宜性”与“中国特点”,就任意编造新词或新句型,把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统统认为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属于使用型变体,由于交际目的的限制,具体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是以英语本族人或与表达者(说话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理解为标准。它的使用是出于群体需要,借用汉式思维,遵守英语规范,创造性地将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融合,具有独特性、表意准确、不可替代、淘汰率低等特点。因此,符合英语一般的语言规范,保证语言的可理解与可接受性,是中国使用英语的总前提。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中性信息媒介,从其性质上来说,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标准英语是其核心;另一方面,中国特点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英语是渐进的文化输出,世界正在熟悉和接纳中国文化,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提供了最大的关联性原则的环境。我们必须将中国英语的双重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承载了本国社会文化,又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四、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属不同语言使用范畴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提出疑问:同样是中国语言、思维、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的影响,为什么有些(有时)称之为中国英语的“特色”,有些(有时)却被称之为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大多数学者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对中国式英语持否定态度,但他们之间的界限何在,却莫衷一是。中国英语作为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国际间交流及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往。它具有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点的双重性质。以规范英语为核心保证了其作为中性信息媒介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其中国特点则弥补了英语在涉及中国社会文化时的相对欠缺,反映了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英语不仅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特色,也融入了英语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起着积极作用。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使用的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体系。其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的汉语语言和文化迁移现象,在以教授英美规范英语为目的的英语教学中被视为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学习者通过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交叉对比作用以及假设检验手段,不断重建和重组语言与形式的相互对应关系,逐渐向近似英语本族语的水平接近。中国式英语是第二语言习得创造性构造过程中的发展性语言,体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民族心理和语言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都是中国人使用的英语,都涉及到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迁移现象,因而在表层语言表达形式上有交叉之处,但它们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目的及适用范围。前者是语用交际术语,后者是第二外语习得术语,属不同语言使用范畴,具有各自的使用价值,不具可比性,不能盲目地肯定一样而否定另一样。五、结论中国外语教学应面向中国。其目的是利用外语,谈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