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1938—1948)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现代派的表现技巧1 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观念——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扩展阅读:1./c?word=%BE%C5%D2%B6%3B%CA%AB%C5%C9&url=http%3A//chinese %2Exmu%2Eedu%2Ecn/jpkc/xdd/xiandai/%BE%C5%D2%B6%CA%AB%C5%C9%2Eppt&p=8457d016d9c0 42e408e2962b494d&user=baidu开放分类: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我来完善]“九叶诗派”相关词条:更多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九叶诗派

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
(〈慰劳信集 —从〈鱼目集〉谈起〉,40 年4 月28 日〈大公报〉(香港 版)) 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 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 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 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 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 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 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 “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 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 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 “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
〈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
〈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 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 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
〈中国新诗〉的骨干: 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 〈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 唐是、辛笛
“九叶”的命名
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
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 如 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 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 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 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 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 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 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 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 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 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 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 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 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 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 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象 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 被一团朦胧困守住, ——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 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 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 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 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 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 因它们生命的变幻 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 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 ——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秦楼月本章教学重点:“九叶”诗派的形成及原因,“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戏剧化的艺术策略。
第一节由分散到聚合:“九叶”诗派的形成“九叶”诗派主要由上海诗人群的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和唐湜等,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穆旦、杜运燮、郑敏和袁可嘉等两路诗人组成。
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和天津后,两大诗人群分别居于南方和北方城市,所以又被称为南方诗人群和北方诗人群。
两大诗人群聚合以前已经分别展开了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1947年杭约赫等人在上海集资成立星群出版公司,后创办“诗创造社”,并于当年7月编辑出版《诗创造》杂志,以此为阵地,上海诗人群逐渐向流派汇集。
《诗创造》的作者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臧克家周围的年轻人,如康定、林宏、沈明、田地、劳辛等,二是编者杭约赫的诗友,如陈敬容、辛笛、唐祈、唐湜、方宇晨、马逢华、李瑛等。
他们的编辑方针是兼容并包主义,也无意于形成一个派别,而是为了冲破当时较为寂寞诗坛。
实际上,兼容并包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时代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大多数作家独尊现实主义,很难给现代主义以平等的地位,所以,《诗创造》内部所存在的两种创作倾向就逐渐由兼容走向了分离。
唐湜曾回忆说:《诗创造》“后来在敬容、唐祈与我的参与下,刊物上显现了一些‘现代派’的倾向,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
”于是,上海诗人群的分道扬镳则不可避免了。
很快,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从中分离出来,在辛笛的经济资助下,于1948年6月另行创办《中国新诗》丛刊,由森林出版社出版,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和方敬(未到职)等为编委。
他们与北方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相汇合,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诗歌潮流。
正如唐湜所说:“在《诗创造》中,我与敬容、唐祈关系较好,在辛之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一个四人核心,到了《中国新诗》,南北双方合流(当时攻击我们的批评家们说是‘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合’),北方的TRIO(三星)与可嘉积极来稿支持南方的我们五人,九叶这一流派才算真形成了。
穆旦与九叶诗派

(四)诗艺的探索:
1.对新诗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超越;
2.内在经验转化成内蕴深厚的意象; 3.追求新诗戏剧化。
三、穆旦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文学史地位
(一)简要生平:
原名查良铮,穆旦是他的笔名,著名诗人和 诗歌翻译家。
穆 旦
他祖籍浙江省海宁县,1918年2月24日出生在天津。Leabharlann 艾略特 奥 登里尔克
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当你老了》
—— 叶芝
••• ••• ••• ••• ••• ••• •••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一)九叶诗派:
或称“中国新诗”派,是指 40 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
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九叶”之名得自 1981 年出版的《九叶集》,其中收录了穆旦、唐祈、阵敬容、 杜运燮、杭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等九位40年代诗人
的诗作。
(三) 九叶诗派的资源:
前辈现代主义诗人: 戴望舒 西方现代诗人: 叶 芝
3残缺的我3残缺的我二基本主题二基本主题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2丰富和丰富的痛苦2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三艺术创新三艺术创新1戏剧张力的构造1戏剧张力的构造2用身体来思想2用身体来思想3对传统诗意的反动3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穆旦的反传统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新内涵
二.九叶诗派的聚集,资源与艺术成就
他早熟早慧,不满六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短文习作。 1929年9月,他考进南开中学,开始了现代汉诗的创作。 1940年8月,他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并留校任助教。
九叶诗派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 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 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 新的综合传统。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 ,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同时,九叶诗人也追求冷静隽永的诗风,以饱 含朴素而深邃的哲理赋予诗歌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在艺术表现上,九叶 诗派既具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语言清晰准确,而诗 意朦胧含蓄。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之流进入了一个总 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 功的内在机制。
新诗影响
九叶诗人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这种 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们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 1、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他们是 一群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他们"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 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 同时,他们又对诗歌的艺术性相当尊重,他们希望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 "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 。 2、九叶诗派在诗歌内容上追求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他们的 诗既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掘,又不迷失在自己的狭小世界中;既"抛弃了心爱的 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杭约赫《启示》),又总是通过诗 歌表现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
发展历程
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 1937年7-29,北平沦陷,九叶诗派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 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 长沙临时大学. 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 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 《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 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 期.
穆旦的诗作

穆旦的诗作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被誉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穆旦部分著名诗作。
1.《重阳》:以重阳为主题,抒发了穆旦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无尽的思乡之情。
2.《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赞美》:表达了穆旦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耻辱的悲悯。
4.《诗八首》:通过八首诗歌,展示了穆旦对生活、爱情、友谊等多方面的思考。
5.《冬》:以冬季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6.《爱情》: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7.《理想》:表达了穆旦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8.《友谊》:展示了穆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朋友的情谊。
9.《流吧,长江的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潮汐》:以潮汐为象征,寓意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此外,穆旦还有《探险队》、《旗》、《穆旦诗选》等诗集。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新诗的瑰宝。
九叶诗派

短暂而羸弱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深情地铭刻在心, 好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心中‘不可见地’复活”。
《金黄的稻束》正体现出诗人追寻“大地”的
沉思
,“大地”是什么?大地是根基,是我们的栖息之所,是我 们的存在之根,是一切产生之地又必将回归之地,被践踏被 忽略被遗忘是“大地”的特征。在诗的歌咏中,为苦难所遮 蔽的“大地”被带入澄明,它的伟大、它那不可动摇的坚实 性,在人们心中潜在地复活。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虔敬地 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逼近劳动者卑微存在的尝试。 隐逸、悲悯、闲适的传统田园情怀为充满宗教般谦卑的形而 上沉思所取代,一种不同于“不语婷婷日以昏”的感伤,也 不同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逸的思绪,渗透到 这片有着油画般厚重质地和斑斓色泽的秋野暮色图中,这种 哲理化倾向打造出全诗深邃的意境。
实际上体现了爱的肯定与否定、可能与不可能两个 互相纠缠的方面,它们分别构成了组诗的第一主题 和第二主题。整个组诗就是通过这两个主题之间的 对话和驳难来展开的,正是它们之间时而互相平行、 时而相互交缠的运动构成了这首诗的基本结构线索。
下面七首诗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看做这第一首诗的 比例不等的“放样”。更确切地说,它就像一粒花 种;在其后各诗中,这粒种子逐渐萌蘖、发芽、抽 枝,直到开放为完全的花朵。
纤柔的双手下意识地 放在她们那大起来的 腹部,
那里面怀着两个果实: 一个小孩和一个死。
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联想:
汉语中“盖棺定论” 所谓爱情的盟誓,就是在两个不断变化的、不确定的
主体之间交换誓约,这样的誓约可能是永恒的吗
三 热恋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
兽,
智殿堂,
它和春草一样地呼吸,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
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一)九叶诗派(新现代诗派、中国新诗派)定义九叶诗派是4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一定的组织形式、由相近的艺术追求而聚集起来。
先以1948年创刊的《中国新诗》而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后来又因为1981年出版的九人诗集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也叫新现代诗派。
"九叶"是指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即画家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九个人为代表的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诗作和诗论,在艺术上,表现了现代派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二)九叶诗派的文学史地位九叶诗派的存在,不止于单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他们的超前意识,这个流派的价值和影响在当时不是特别突出,直到80年代九人在40年代的诗歌选集《九叶诗集》出版后,影响才逐渐扩大。
(三)九叶诗派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寻求与构建1、文学观念、诗歌理想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
"综合"是,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
九叶诗人感受到了新文学诞生以来各种思潮的交汇,和西方最新文学思潮的冲击,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有着较为客观和清醒的认识。
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力求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艾青曾经十分精确地概括了九叶诗派的"综合"的特点: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如象征、暗示)和自己的艺术感受,刻画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寻找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构建。
2、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了九叶诗派和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简介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九叶诗派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叶诗派(1938—1948)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代表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袁可嘉发展历程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九叶诗派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九叶诗派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表现技巧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九叶诗派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 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 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 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 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 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 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特点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九叶诗派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 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九叶诗人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