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病态少年”的三副面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1915年陈独秀2、《呐喊》《彷徨》3、柔石典妻4、戴望舒《雨巷》5、19386、鲁藜珍珠7、《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韩常新8、新诗潮探索文学9、河南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1题得1分,共10分)1、D2、C3、A4、B5、D6、C7、B8、C9、A10、D三、多项选择题(每全选对1组得1分,共8分)1、ABCD2、BC3、ABC4、ACE5、ABCD6、BCE7、ABDE8、BCDE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
其具体表现是“自欺欺人”,即在长期的屈辱生活中,不能正视自己的奴隶地位,不寻求正确的反抗,再三用精神上的虚幻胜利来掩盖失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
鲁迅先生通过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2、“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指抗战初期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期间,一部分进步作家在如同“孤岛”一般的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开展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出版进步作品和刊物、戏剧创作和演出、活跃的散文创作三方面。
3、“人像展览式”“人像展览式”是老舍在话剧《茶馆》的中独创的一种戏剧结构形式,是老舍对话剧创作的贡献和创新。
这种戏剧结构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 让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 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大背景下产生联系; 其他人物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
4、陆文婷陆文婷是作家谌容的代表作《人到中年》的主人公,是作家对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的贡献,作家通过她的形象发出了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强烈呼声。
陆文婷是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理想主义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她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忠诚、正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平等待人的精神品格,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题大全

1.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2.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鲁迅1.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的?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
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弟迁坟,为祖母送葬遭流言冷眼,都是鲁迅的遭遇。
C.魏连殳对孩子和青年的殷切关爱和希望,也是鲁迅曾经持有的热烈心态。
2.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辣得多。
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接受,则加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韧度。
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
鲁迅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出版了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又广为涉猎世界文学,具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借鉴。
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 之蕴含何在。
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
B.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形考任务一题目1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铸剑》中“三头并葬”,直至“大出丧”、大狂欢,表达了鲁迅一贯的对不觉悟的庸众的批判,是《呐喊》、《彷徨》的流风余韵,也可以看做是对“三头相搏”的悲壮意义的消解。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正确获得5.00分中的5.00分标记题目题干【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69届初中生》答案1《八月骄阳》答案2《传奇》答案3《红蝗》答案4《李家庄的变迁》答案5反馈正确答案是:《69届初中生》→王安忆, 《八月骄阳》→汪曾祺, 《传奇》→张爱玲, 《红蝗》→莫言, 《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题目3正确获得5.00分中的5.00分标记题目题干请匹配下列小说与小说中的人物《桥·灯笼》答案1《边城》答案2《在酒楼上》答案3《铸剑》答案4《子夜》答案5反馈正确答案是:《桥·灯笼》→琴子, 《边城》→傩送, 《在酒楼上》→吕纬甫, 《铸剑》→眉间尺, 《子夜》→吴荪甫题目4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判断】废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被学者们称为三十年代海派小说的鼻祖。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鲁迅于1911年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狂人日记》。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正确获得5.00分中的5.00分标记题目题干【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会餐》答案1《金发婴儿》答案2《封锁》答案3《福贵》答案4《幽冥钟》答案5反馈正确答案是:《会餐》→阿城, 《金发婴儿》→莫言, 《封锁》→张爱玲, 《福贵》→赵树理, 《幽冥钟》→汪曾祺题目7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判断】显然主调是悲壮的、崇高的,副调是荒谬的、嘲讽的。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附答案)一、真题1. 论述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2. 分析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 结合巴金的《家》谈谈家族伦理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4.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
5. 比较《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与《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形象差异。
二、答案1. 论述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答案:《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以及人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精神困境。
在艺术上,鲁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为现代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狂人日记》以白话文写成,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变革,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分析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他具有以下形象特点:具有开拓精神,敢于挑战旧势力;具有正义感,关注民族命运;具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无法摆脱封建束缚。
在小说中,吴荪甫的形象展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旧社会中的困境,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他的形象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3. 结合巴金的《家》谈谈家族伦理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答案:《家》是巴金“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高家三兄弟的故事。
在小说中,家族伦理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
家族伦理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体命运的束缚,而时代变迁则意味着旧有伦理观念的瓦解和新思想的崛起。
小说通过描述家族成员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家族伦理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
这种演变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揭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
4.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
答案:在《边城》中,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复杂而微妙。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小说鉴赏人物形象类课件(33张)

人物形象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识记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类型; 2.熟练掌握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类试题;
一.小说中人物的重要性:
文学及人学,回望当代文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路程,尤其作为叙事性文学创作的小说,不断给 社会和读者奉献众多的优秀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为 我们提供了独特、突出的审美价值。其中,一些 人物形象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影响着一个 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
练1.
老者的礼物 (美)马林·汤普森
我18岁的时候,离开了在美国的家,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读书。
入校后不久,我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不能接受这个事 实——在英国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还没有适应周围的一切, 就要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一天,我在超市买东西时,发现一位老者一手拎着一袋苹果,
②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 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③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 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 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 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相 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 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 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 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 展。
(4)间接描写---引发读者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特 点。
例1.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1、老舍被人称为____小说的鼻祖。
A. 北京市民诗人B. 京味C. 京派D. 海派2、1961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____A. 《四世同堂》B. 《老张的哲学》C. 《正红旗下》D. 《我这一辈子》3、《正红旗下》中,“他请安最好看,坐着好看,走道儿好看,骑马好看,随便给孩子们摆个金鸡独立,或骑马蹲档式就特别好看。
”这个人是____。
A. 大哥B. 二哥福海C. 大姐夫D. 大舅4、《梅雨之夕》中的“我”在梅雨天气里喜欢打伞的原因之一是____。
A. 怕雨衣滴水湿了鞋B. 穿雨衣不便观景C. 用暂时安逸的心境看都市雨景D. 雨衣比伞价格贵5、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的恼了起来道:“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这段话是表明 ____。
A. 柳原本想与流苏结婚,但做不了主。
B.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谁也不想结婚。
C. 柳原不想与流苏结婚,只把她当作情人。
D. 流苏不愿与柳原结婚。
6、老舍《正红旗下》的人物最受亲友欢迎的是。
A. 大姐夫B. 二哥福海C. 大舅妈D. 二姐夫7、张爱玲《倾城之恋》所引用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名句出自。
A. 《论语》B. 《诗经》C. 《孟子》D. 《易经》8、下列人物,不属于《倾城之恋》的是。
A. 阿毛B. 范柳原C. 白流苏D. 阿栗9、在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里,“气不死”这一外号属于。
A. 阎喜福B. 刘广聚C. 阎恒元D. 李有才10、《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的外号在什么时候起的。
A. 祥子卖了骆驼之后B. 买了第一辆车之后C. 进城拉洋车之后D. 偷骆驼之前11、《骆驼祥子》的评价正确的是A. 《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B. 《骆驼祥子》是一部京味小说。
现当代文学大题

《林家铺子》人物分析林老板:一个很有个性的小商人形象,熟谙生意经,刻苦耐劳。
为了营生,不得不巴结逢迎。
虽然他身处困难,仍苦苦挣扎把生意做下去,担心朱三太在铺面上嚷闹,太丢脸,“对于营业的前途很有影响”,但是那样的社会,终将导致这一切的幻灭。
于是当自身利益难保时,作为一个旧式商人,他的自私自利的一面暴露了出来:“在此满街人人为了上海的战事而没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时候,林先生始终在筹虑他的正事”,俨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后来他又不顾比他可怜的张寡妇、朱三太等的死活,卷款逃走:“林先生淌着眼泪点头”,心中百般不舍,但翻身实属无望,只得痛苦离去。
林先生代表了懦弱的小资产阶层,对于外来打击、剥削,没有有效地反抗活动,只是采取躲避的消极方式。
林太太: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有两点:一、疼爱女儿,舍不得她受半点委屈,面对朴局长的“求婚”,她将女儿许配给寿生,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宁愿粗食布衣为人妻,不愿锦衣玉食作人妾”的高贵的传统心理。
其二、病态的身体。
打呃的次数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增加或减少。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关键时刻果断决绝,让林先生携女儿先走,自己留下小心对付。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她的自私的一面:“她什么都祷告了,就只差没有祷告菩萨要上海的战事再扩大再延长,好多些逃难人”。
这是她人性中薄弱的环节。
但相较而言,她比丈夫更有果断,更坚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林小姐: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中,从小衣食无忧,自然养成娇惯的性格,但其本质是好的,对于黑麻子之类就有一种几乎发于本能的憎恶,而当娘将其许配给寿生时,“她的泪痕中含着一丝笑意”,全然没有攀龙附凤的等级差别,这一点是可喜的。
寿生:精明能干,忠诚,林老板的左右手。
当林家铺子面临关闭之际,他对当时的反动统治集团没有任何幻想,劝林老板出走,这是其微弱“反抗”的表现,至于出走后怎么办,却并无“远见”,这也是作为一个小店员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对他那个阶层来说,还是有一定进步性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作家被誉为“现代派小说的鼻祖”?()A. 鲁迅B. 茅盾C. 张爱玲D. 巴金答案:C2. 以下哪部作品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A. 《骆驼祥子》B. 《围城》C. 《茶馆》D. 《边城》答案:C3. 以下哪位作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A. 徐志摩B. 郭沫若C. 闻一多D. 胡适答案:A4. 《边城》这部小说的作者是?()A. 钱钟书B. 沈从文C. 林语堂D. 冰心答案:B5. 以下哪部作品是巴金的“家”三部曲之一?()A. 《雾》B. 《雨》C. 《电》D. 《家》答案:D6. 以下哪位作家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A. 刘心武B. 张抗抗C. 韩少功D. 张贤亮答案:A7. 以下哪部作品是王蒙的代表作?()A.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B. 《活动变人形》C. 《夜幕下的哈尔滨》D. 《平凡的世界》答案:B8. 以下哪位作家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A. 余华B. 莫言C. 苏童D. 刘震云答案:A9. 《红楼梦》的作者是?()A. 曹雪芹B. 高鹗C. 李纨D. 贾宝玉答案:A10. 以下哪部作品是钱钟书的代表作?()A. 《围城》B. 《猫》C. 《管锥编》D. 《写在人生边上》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______》。
答案:狂人日记2.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以______为背景,描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
答案:上海3. 《边城》中,翠翠的父亲是______。
答案:船夫4. 《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先后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工作。
答案:上海、湖南、四川5.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______》、《______》等。
答案:翡冷翠的一夜、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鲁迅的文学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中将巴黎描写为盛开着“恶”之花的“炼狱、地狱和苦役场”,创造了一个“所有的罪恶都盛开如花”之地,它是如此的虚幻,仅凭文字建构,字里行间的虚拟之城充满了由原罪滋生的幻灭和恐惧感;它又是如此的真实,因为文字中的绝望与虚妄均师出有名,不容置疑。
这种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和感知跨越了时空和文化藩篱,作家们以流淌的文字,在彼此的交相辉映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样,波德莱尔的“巴黎”是郁达夫的靡靡之地,同时也是张爱玲的传奇上海,朱天文的世纪末乌托邦,王小波的未来世界和余华的村落,是黄碧云阴魂不散的香港,白先勇埋葬同性恋爱的台北。
是那些被压抑和虐待的病态少年们,沉溺于欲仙欲死的身体欲望,在情欲的流淌中精神恍惚,夸张变态;那些孤独的病态少年们,在暴烈与沉郁中一发不可收,最终歇斯底里,难得善终;那些酷爱官能破损的痛苦的病态少年,在沦丧与毁灭、荒谬与荒凉中向死而生。
一、弑父与恋父杨经建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父”母题》中对“弑父”话语本身的意指有着这样的阐释:“弑父”是因为对某种父权式专断和既定的秩序法则产生出感情上离合性(与亲和性相对)、心理上的本能抗拒以及由内在恐惧所衍发的文化防卫机制。
从而以逼视的姿态表现出对其的决绝意识和审丑化处置。
”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弑父行为还是弑父臆想(精神弑父)都是难以想象的。
五四时期,新一代青年以批判封建专制和“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观念为己任。
此时,开启民智,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潮流,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等现代启蒙话语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传统政治文化秩序的理论依据。
在这样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子一代不言而喻的是进步、光明、希望、新生的象征,而父性权威作为压制青春生命的力量,在五四启蒙文化中毋庸置疑地处于被审问、被批判的位置,“儿子”反对“父亲”也成为社会进步的一条普遍法则。
例如,石万鹏就在《父与子:中国现代性焦虑的语义场》里,为“弑父”赋予了历史意义,认为它是“在社会文化秩序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掌控着意识形态制导权和话语权的父辈们已经难以继续控制与设计子一辈现实与未来的时候,子辈就将试图反抗或超越父辈,争夺自己的话语表达权”㈣的行为。
可见,无论是恋父还是弑父,子辈与父辈的关系都充满了不可抑制的张力,体现了或反抗或承继的历史更迭关系。
沈从文作品中有很多其父无名的主人公,这些少男少女们的身世大都语焉不详,例如,在《三三》中,少女三三的爸爸在她五岁时,“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
然而,三三仍旧在自然的美好熏陶下美好地成长起来;《边城》中的翠翠则是尚未出生时,父亲就服毒自杀,而母亲在生下她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可是,这些少年们却没有失父的悲哀,反而在大自然的滋养下,健康地成长,并继承了善良纯洁的传统美德,而作为对立面的恰恰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父子关系。
这种精神上的恋父与沈从文作品中那些现代文明的丑陋父亲和儿子,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敌对情绪使他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文明的丑陋父亲,他小心翼翼地把可能从外部世界带来现代文明的父亲消解掉,而对湘西“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他塑造了一个个无父状态下仍在无污染的爱的保护下健康成长的、为“自然既长养且教育”的闪着光辉的、善良纯洁的湘西少男少女。
与沈从文的两极对立不同的是,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弑父与恋父情结宛若一支并蒂莲,休戚与共,同生共长。
在《私语》里,张爱玲就坦率地写道:“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
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候我也喜欢。
”《多少恨》中的家茵,仿佛是张爱玲的代言人,她对于父亲的感情十分复杂。
在张爱玲的笔下,弑父与杀父的情结互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吊诡的和谐感。
《心经》中的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这种病态的情感是一片灰蒙蒙的迷雾;《茉莉香片》中的少年聂传庆憎恶自己的父亲,于是,在病态的幻想中,他把自己当成了母亲的化身,迷恋上了母亲从前的恋人言子夜,可想而知,这种迷恋是极其诡异和危险的。
尽管如此,晚年的张爱玲在多伦多街头看橱窗时,这个当初扬言要用手枪打死自己父亲的少女,却情丝万千地“不禁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带我到飞达咖啡馆去买小蛋糕”的旧事。
对于父亲的复杂情感在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笔下也有出色的呈现。
而这种表达是以一个或一群同性恋少年的流亡故事开始的。
《十七岁的寂寞》和《孽子》或隐晦或坦白地讲述了同性情爱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核不仅仅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白先勇自己也承认:“《孽子》可以说是寻父记吧。
书中的人物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伊甸园,在乐园之外流浪,找自己。
”而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寻找父亲是恋父和弑父的双重情结的结合:一方面是反抗以父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对他们施行的“大义灭亲”;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希望权威的道德体系能都容纳他们的愿望,给他们一个立足的温暖的“家”。
当代作家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里记录了两代父子之间的疏离关系,这是一部体现“父子冲突”的作品。
小说从开始到结尾一直都描写着父亲对儿子的暴力行为,以及父亲对自己父亲的厌恶和斥骂;另外也有儿子对父亲的叛逆和抗争。
“我”为作为儿子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父亲暴力的阴影之下,惊恐的心灵在父亲那里得不到任何安慰,“我”每一天的生活都只是在风雨飘摇中,瑟瑟发抖地煎熬。
作为归宿的家对我而言,已没有任何留恋之处,甚至比不可知的外面世界还要黑暗和冷酷。
父亲对我而言也已经不再是父亲。
父子的关系没有任何好的转机,他们已失去了最基本父子之间的血脉亲情,父亲不曾给过儿子生存的希望,而儿子对于父亲的情感也只是鄙夷和无视。
在余华的“父子冲突”中,父亲对儿子的暴力与残酷,不可避免地具有承载着历史的寓言,它是中国古老封建纲常的一种展现。
而“我”的父亲,面对他自己垂而不死的“父亲”也是诅咒和责骂,余华用这一不安的父子关系建构了一个“杀父”与“杀子”的病态伦理,循环往复,世代相传的图示。
可见看出,余华的文本是关于中国民族历史的一种记录,是关于民族整体无意识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部对抗宗法的斗争史。
在余华笔下,父亲(历史)并不是在它完整性和接连性中呈现自身,相反,却是在它不断地断裂与存在的否定中凸显自己,“寻父与(弑父)的焦虑与渴望总也不能停止。
这成为启动小说叙事最重要的关键。
余华不只处理叙述者父与子间的紧张关系,父亲与他父亲的斗争,也是死而后已。
……更耐人寻味的,是叙述者余华面对这挥之不去的阴影,既逃避又追《呼喊与细雨》写出了父与子间的暴力与媾和的连环套。
”逐,既恐惧又迷惑。
置诸此一架构下,二、暴力与成长在新文学开端,鲁迅用早已借助《狂人日记》夸张封建礼教吃人的暴力行为,大声疾呼封建制度的压迫和伪善。
然而,这场吃人的宴席到了沈从文的笔下,生发出了另一种近乎静谧的震撼。
于是,暴力变成了命中注定,是谁也逃不了的事。
在《传奇不奇》中,两个家族发生了一场近乎儿戏的血战,怀了孩子的巧秀幸存了下来,可是她要与之私奔的恋人却为她而亡:巧秀的妈被人逼迫在颈脖上悬个磨石,沉潭只十六年,巧秀的腹中又有了小毛毛,而拐了她同逃的那个吹唢呐的中砦人,才二十一岁活跳跳的生命即已不再活在世界上,却用另外一种意义更深刻的活在十七岁巧秀的生命里,以及活在这一家此后的荣枯兴败关系中。
暴力循环往复,尽管离奇而荒谬,然而作者却结语道:“想不出还有什么‘人生’比我遇到的更自然更近乎人的本性!”在沈从文那里,暴力不仅仅是外界强加给人的压迫,而是不可摆脱的人性的一面。
暴力行为糅合了原始蛮荒之气,因为蒙上了一层田园诗的自然主义色彩,在《渔》中描写了两个部落的男人之间野蛮血腥的械斗:胜利者用红血所染的巾缠于头上,矛尖穿着人头,唱歌回家,用人做作下酒物,此尤属诸平常事情。
最天真的还是个人把活俘虏拿回,如杀猪把人杀死,洗刮干净,切成方块,用香料盐酱搀入,放大锅中把文武火煨好,抬到场上,一人打小锣,大喊吃肉吃肉,百钱一块。
当然,这毕竟是祖先的传说。
沈从文把一段如此恐怖的杀人食人描写得近乎一场天真的游戏,可见,暴力在凌虐生命的同时也震荡着生命的律动,是原始生命力的彰显,是活鲜鲜的人生。
沈从文虽用暴力的形式,却以反暴力的内容而行之,给生长在田园少男少女的成长带去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而鲁迅小说中的少年闰土却在礼教的压制下变得不再那么纯真可爱了,他的一声“少爷”的问候,使“我”打了一个寒战,这无形的摧残大概比暴力还更可怕。
如果说暴力在鲁迅的笔下是对礼教的控诉,在沈从文的手中则被抒情般地转换成了鲜活的人生,到了余华的作品中,则彻底变成了一场蔚为大观的奇景,暴力是不可名状的突发事《现实一种》这部文集是进入余华暴力写作的不二门径。
件,荒诞是一切血腥行为的存在本质。
其中《现实一种》描写了一个家族荒谬绝伦的杀人与复仇:山岗的四岁儿子摔死了堂弟,弟弟山峰的妻子因此杀死侄子报仇,山岗又杀死弟弟山峰为儿子复仇,最后自己被枪毙,山峰的妻子为了报仇,把山岗的遗体捐给医学院,结果,他的睾丸被移植到一个年轻人身上,不久,年轻人的妻子立刻怀孕,山岗居然后继有人了。
这些病态人物用一场类似玩命的复仇史,承载了后现代的精神分裂式的迷醉与狂喜,即没有人是真正的受害者,每个人都在犯罪,都在舔舐自己的血。
在《古典爱情》中,余华反古典、叛爱情而行之,曼妙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变成了人肉市场的血腥买卖,当柳生以爱情的名义杀死已经没有一条腿的惠小姐时,文本张力顿时爆发而出,“情爱与死亡,暴力与欢乐巡回串演。
偶然与宿命成为一体之两面。
只有在角色痛苦的呻吟中,在他(她)们断臂残躯的最后抽搐中,余华暂时见证了生命的意义――或毫无意义。
”余华对于自己迷恋暴力是这样解释的:“确实如此,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而作为暴力本质的荒诞则是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真实的思考和对常识的怀疑。
就如王小波所说:“人若落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它的价值观就被你转过来了。
”余华用他笔下那些最病态的暴力、最古怪的人物和最凉薄的叙事语言辩证地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总在常理推断之中,事实的价值也并不总是局限于事件之中。
三、弃绝与寻找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在人与世界之间存在一种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使个体能够克服在生活中产生的忧虑、绝望和恐惧,而且这种需求通过各种方法得到满足,“这种种不同的办法表现出来,即是种种不同的热情,诸如爱,关切,对正义、独立与真理的追求,恨,虐待症,被虐待症,破坏性与自恋。
我把这些叫作性格根源的热情――或只是简单的叫作人性热情――因为它们的根是在人性格里面的。
”在苏童和余华以及黄碧云的作品中,弃绝与寻找往往成为其笔下人物病态行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