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合集下载

2023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

2023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

2023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真题部分)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共8页,有五个语文学习活动,15个题目,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温馨提示:全卷含书写分5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规范、工整。

一、学校开展“寻踪美丽宁波领略甬城文化”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26分)【第一站】甬之湖寻山水之诗1. 下面是同学们研学时所说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2. 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

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

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站】甬之阁觅园林书香3. 同学们在天一阁研学后,搜集了以下材料,打算向某杂志“园林书香——历代藏书楼博览”专栏投稿,请你参与。

【材料一】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 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明代的敕和敕谕

明代的敕和敕谕

明代的敕和敕谕发布日期:2016-03-02陈时龙明代皇帝最常用的两种公文是诏和敕。

凡重大的、需要百姓周知的事情用诏书,一般的事情如指示和任命则用敕。

诏须公开,而敕相对私密,乃是针对小范围群的体。

在实际用途上,敕的应用比诏更广泛、更常见。

然而,关于敕尚有许多问题并不清楚。

人们也经常将敕命、敕和敕谕混为一谈。

例如,明人徐师曾(1 517-1580)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今制诸臣差遣,多予敕行事,详载职守,申以勉词。

而褒奖责让亦用之,词皆散文。

又,六品已下官赠封,亦称敕命,始兼四六,亦可见古文兴复之渐云。

”[1]在徐师曾的这段话中,实际上将涉及授官任命的敕、褒奖责让的敕谕以及考满赠封的敕命放到一齐讨论了。

当然,至于敕、敕谕、敕命三种文书在渊源上是否有一定的关联,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就实际公文运作上看,敕、敕谕与敕命在形制及行文格式上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敕命保存的实物较多,一般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起首,与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起首的诰命属于同一类文书,比较容易辨析,且在政治运作中的实际意义不大。

以下仅就敕和敕谕这两种在明代行政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文书进行分析。

一敕与敕谕,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用宝上,都有区别。

明人叶盛(1420-14 74)《恭题家藏敕书外封后》记载说:皇朝凡敕旨下颁,出自圣制亲御翰墨者有数。

褒嘉封赠诰敕有定制,此外多词臣代言,中书舍人报笔,用内造金龙笺书,御宝各因其事而不同。

制谕方白纸书,识“制诰之宝”。

次则皆龙文缘边黄纸书。

敕谕识“敕命之宝”,敕识“广运之宝”,而敕谕纸稍宽。

其外封纸袋则悉识牙刻丹符,其文曰:“丹符出验四方”。

若吏部升官手敕,亦识“广运之宝”,制俱小,不封,止用纸围外,或署上字,则上所亲授。

洪武中有敕、符、手诏,今所见惟此,尊称之者,通曰敕书云。

臣盛自兵科都给事中正统十四年十一月被敕开封公干,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成化三年九月以礼部之命敕召还朝,中几二十年,所奉御敕颇多,然多即时缴进,亦有同事之臣所同受命,以故多留他所。

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情景默写二、诗歌鉴赏2.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

①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

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3.同学们在天一阁研学后,搜集了以下材料,打算向某杂志“园林书香——历代藏书楼博览”专栏投稿,请你参与。

【材料一】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

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

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共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

所谓“仁人”便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材的社会功能。

从官藏来看,早在老子主管周藏室时,便曾热情地接待孔子来查阅百二十国史记,彼此还进行了学术研讨。

魏晋时期,国家藏书还曾应读者的借阅要求而赠书,如西晋皇甫谧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应求赠书一车。

唐宋各代也将官藏作部分开放,如北宋的官藏即向一些官员开放,如因工作需要还可经过一定手续外借。

清代尤其注重官藏利用问题,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前,多位学者就有机会抄录官藏《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有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学者全祖望、徐松等都做过抄录工作,而《宋会要辑稿》之类的重要典籍因此得以流传。

《永乐大典》还被《四库全书》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四库全书》修成后,不仅北京文渊阁可有条件地备人参阅,更在南北要地分建六阁,以便各地士人就近抄用,嘉惠士林,保存和普及文化,所尽仁人之心,功不可没。

公藏如书院之藏书本以供士子阅读为主旨,自不待言。

至私藏之体现仁人之心更为显著。

东汉末年学者蔡邕私藏近万卷,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好学之士,虽然其女蔡琰也颇有学识,但他还是将藏书数千卷赠予王粲以培育人材。

宋晃公武之所以能写出一部私家目录名著——《郡斋读书志》,也是得力于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五十箧,使晃公武合个人私藏去重后得24500余卷,乃录诸书要旨而成书,体现了藏书文化的仁人效果。

[转载]存世58科明代进士登科录版本与馆藏地汇总表

[转载]存世58科明代进士登科录版本与馆藏地汇总表

[转载]存世58科明代进士登科录版本与馆藏地汇总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附录一存世58科明代进士登科录汇总表
笔者按:此表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骆兆平《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载《文献》第20辑1984年)、屈万里辑《明代登科录汇编》所载进士登科录名录、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所载明代进士登科录目录、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一文所载明代进士题名录目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和《中国科举录汇编》等书的目录以及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代稀书》目录制成。

p.s.博主按:
1、此表数据系博主我本人制定而成,如有讹误,责任由本人一力承担。

2、此表数据已历经笔者和吴宣德研究员八年明代科举研究实践检验,暂时没有发现错误,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3、《万历三十八年登科录》确实收藏于台湾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链接如下:。

明代乡试录武举乡试录的版本及庋藏

明代乡试录武举乡试录的版本及庋藏

明代乡试录\武举乡试录的版本及庋藏作者:陈长文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06期摘要国内外现存明代乡试录共333种,其中孤本291种(部),浙江宁波天一阁现存272种,其中孤本233种(部)。

天一阁所藏种类占存世种类的81.68%,其孤本种类占存世种类的69.97%。

另外,现存明代武举乡试录11种,其中天一阁藏8种,且皆为孤本。

无论收藏的种类,还是孤本数量,天一阁在国内外都处于独尊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明代科举乡试录武举录版本早在1984年,《文献》第20辑刊登了浙江宁波天一阁骆兆平先生的《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一文。

该文首次据天一阁藏书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及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武举录、武举乡试录作了较为系统的爬梳,得出乡试录有324种,武举乡试录有10种。

1998年,沈登苗先生发表了《也谈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与骆兆平、李大东先生商榷》一文,也谈及了“现存明代登科录概况”,认为骆兆平先生所言“现存明代科举录的百分之八十收藏在宁波天一阁里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应当是“现存明代登科录的80%的孤本及75%的善本和种类在天一阁”。

限于条件,他们没有利用更多的书目文献,没有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等统计在内,包括16种乡试录和1种武举乡试录。

1969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明代登科录汇编》(22册),影印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现藏的明代66种科举题名文献,包括31种乡试录和2种武举乡试录。

近年,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又陆续整理影印了《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8函50余种,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和《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6函38种,宁波出版社,2007年版),使大量珍贵的明代科举文献得以重见天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明史资料简介

明史资料简介

1、《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内府刊本)国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撰。

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书成,表进。

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一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录》四卷。

其《进表》有曰:“仰惟圣祖仁皇帝搜图书於金石,罗耆俊於山林。

创事编摩,宽其岁月,盖康熙十八年始诏修《明史》,并召试彭孙等五十人,入馆纂修。

以纪载浩繁,异同岐出,递相考证,未遽定也。

”又曰:“我世宗宪皇帝重申公慎之旨,载详讨论之功。

臣等於时奉敕充总裁官,率同纂修诸臣,开馆排辑。

十五年之内,几经同事迁流,三百馀卷之书,以次随时告竣。

盖雍正二年诏诸臣续蒇其事,至是乃成书也。

”又曰:“签帙虽多,牾互见。

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

进在彤帏,颁来秘阁。

首尾略具,事实颇详。

爰即成编,用为初稿。

”盖康熙中户部侍郎王鸿绪撰《明史稿》三百十卷,惟《帝纪》未成,馀皆排比粗就,较诸家为详赡,故因其本而增损成帙也。

其间诸《志》,一从旧例,而稍变其例者二:《历志》增以图,以历生於数,数生算,算法之句股面线,今密於古,非图则分寸刂不明;《艺文志》惟载明人著述,而前史著录者不载。

其例始於宋孝王《关中风俗传》,刘知几《史通》又反覆申明,於义为允。

唐以来弗能用,今用之也。

《表》从旧例者四,曰《诸王》,曰《功臣》,曰《外戚》,曰《宰辅》;创新例者一,曰《七卿》。

盖以废左右丞相,而分其政於六部,而都察院纠核百司,为任亦重,故合而七也。

《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

盖貂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

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

闯、献二寇,至於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

至於土司,古所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戴建国提要:本文对宁波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官品令》进行了考证,认为此书正是久已湮没的宋代法律典籍《天圣令》。

作者详细考证了这部残存令典的体例、篇目以及它所保存的《唐开元二十五年令》原文,指出这个残本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北宋的典章制度和人口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唐史研究,尤其是唐令的研究和复原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唐宋600多年历史中,统治者曾修纂过无数部法律典籍。

然而,除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唐律疏议》、《宋刑统》和《庆元条法事类》外,似乎全都失传无闻。

最近,我因整理点校《庆元条法事类》而翻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史部职官类中见到一条著录曰:“《官品令》三十卷,明抄本,存十卷,二十一至三十。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根据法律史常识判断,此书不会是明代所撰,很有可能是唐宋时期的法律典籍。

通过朋友的帮助,我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翻阅了此书。

一是书仅一册,残本。

挂签著录云:“官品令三十卷,明□□□撰,存十卷,卷二十一至卷三十。

乌丝栏钞本。

”书签题“官品令”(脱落)。

白口,单黑鱼尾,双边栏,无室名、页码,亦无题识跋语。

每半页10行,行18字,双行小字注,字尚工整。

篇目及篇次如下:田令卷第二十一 赋令卷第二十二(卷终云“赋役令卷第二十二”) 仓库令卷第二十三 厩牧令卷第二十四 关市令卷第二十五(捕亡令附) 医疾令卷第二十六(假宁令附) 狱官令卷第二十七 营缮令卷第二十八 丧葬令卷第二十九(丧服年月附) 杂令卷第三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天一阁冯贞群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篇》曰:“《官品令》,政书,存十卷,一册。

”将其归入政书类。

翻检是书,通书所载都是法律令文。

毫无疑问,这是部令典。

明《大明令》以尚书六部分篇,无《官品令》篇目,因历 史 研 究1999年第3期 此可以排除是书为《大明令》的可能。

在中国法律史上,与《官品令》相关的令典,晋、北魏、南梁、隋、唐、宋、金等朝都编修过。

据《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载,隋《开皇令》第一篇为《官品令》,唐《开元令》首篇亦是《官品令》。

其后宋《天圣令》及金《泰和令》首篇皆为《官品令》①。

然而,历代书目中从未见有以《官品令》之著录。

因此可以判定,这部令典的真正名称不应是《官品令》,《官品令》仅是这部令典的一个篇目。

既然如此,那么它的真正书名是什么呢?我们先考察这部令典的朝代属性,继之再搞清其书名。

为方便行文,以下仍暂称此书为《官品令》。

是书卷二七《狱官令》第14条载:“诸犯罪应配居作者,在京分送东西八作司,在外州者,供当处。

”考仁井田 《唐令拾遗・狱官令》第17条,同样的内容作:“诸犯徒应配居作者,在京送将作监,……在外州者,供当处官役。

”天一阁藏《官品令》修改了唐《狱官令》,将“送将作监”改为“分送东西八作司”。

经查,东西八作司是宋代的官署名。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七载:“东西八作司旧分两使,止一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分两司。

景德四年(1007年)并一司,监官通掌。

天圣元年(1023年)始分置官局,东司在安仁坊,西司在安定坊。

”其他朝代不见有东西八作司官署记载。

显然《官品令》规定的是宋代的制度。

《官品令》卷二七《狱官令》第48条载有关于刑杖的规定: 诸杖皆削去节目,官杖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得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

小杖长不得过四尺五寸,大头径六分,小头径五分。

讯囚杖长同官杖,大头径三分二厘,小头径二分二厘。

令文的规定与《唐六典》、《通典》等书所载唐制不合。

唐制:常行官杖大头阔二分七厘,小头径一分七厘。

笞(小)杖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二分,小头一分半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乾德元年三月癸酉条载北宋制曰: 旧据《狱官令》用杖,至是定折杖格,常行官杖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过九分。

小杖不过四尺五寸,大头径六分,小头径五分。

……讯[囚]杖如旧制。

宋制定这一制度的时间是在建立政权的第四年,其所谓“讯[囚]杖如旧制”的“旧制”应该是指唐制。

《通典》卷一六八《刑法》六载唐制曰:“讯囚杖,大头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

”据此,我们已完全得知宋代常行官杖、小杖和讯囚杖的刑具规度。

而天一阁藏《官品令》记载的也正与此制同。

这表明此书所规定的刑具规度也是宋代的。

此书卷二六所附《假宁令》有两条令文云: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天圣编敕》;《金史》卷四五《刑志》。

②杜佑:《通典》卷一六八《刑法》六。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 天庆、先天、降圣、乾元、长宁、上元、夏至、中元、下元、腊等,即各给假三日。

天祺、天 、人日、中和节、春秋、三月上巳、重(五)[午]、三伏、七夕、九月朔、授衣、重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诸大忌日及每旬并给休假一日。

两条令文规定的都是节假日休假之制。

证诸史籍,这与宋代制度极为吻合。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一五载:国初休假之制皆按令、式,岁节、寒食、冬至各给假七日,休务五日。

圣节、上元、中元各假三日,休务一日。

春秋二社、上巳、重午、重阳、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假一日。

……其后或因旧制,或增建庆节,旬日赐沐,皆令休务者,并著于令。

宋代的这些休假制度是载入法令的。

从中不难看出其与天一阁藏《官品令》所载《假宁令》条文的一致性。

《官品令》所谓天庆、先天、降圣、天祺、天贶等节是北宋前期创立的国定假日。

宋人赵升《朝野类要》卷一《诸节》载:自唐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国朝因之,以正月三日为天庆节(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书降),四日为开基节(周显德七年正月四日太祖皇帝登位),四月一日为天祺节(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降),六月六日为天贶节(大中祥符三年六月六日天书降),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后唐天成元年七月一日圣祖轩辕皇帝降),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大中祥符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天书降)。

是日禁屠宰行刑,注为令甲。

《官品令》所载乾元节和长宁节是宋仁宗时所立节日。

《宋会要辑稿》礼五七之一六曰:“乾兴元年(仁宗已即位,未改元)二月二十六日宰臣丁谓等上言,请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

从之。

……十一月九日诏以正月八日皇太后降诞日为长宁节。

”宋仁宗之后制定的圣节尚有许多,如宋英宗即位后设立的寿圣节,以及治平四年(1067年)设立的同天节等①,但《官品令》却没有涉及。

某一皇朝所规定的某些节假日,尤其是依据皇帝或皇太后生日以及特殊事件设立的“圣节”,是这一朝代所特有的制度,其后代之而起的朝代不可能全盘沿用。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所谓《官品令》一书为宋仁宗在位时所修之令典。

众所周知,宋代的避讳制度十分严格,下面我们试从避讳角度来验证一下《官品令》的朝代属性。

是书卷二二《赋役令》第32条:“诸春季附者课役并理,夏季附者免课[从]役。

(从)秋季以后附者课役俱免。

其诈冒隐避以免课役,不限附之早晚,皆理当发年课役。

逃亡者附亦同。

”其中“理”字,《通典》卷六《食货・赋役下》载①《宋会要辑稿》礼五七之一七。

唐令原文作“徵”。

显是《官品令》为避宋仁宗赵祯嫌名讳,改“徵”为“理”①。

所避“徵”例,又见于《官品令》卷二五附《捕亡令》第11条:“诸纠捉贼盗者,所[理]倍赃皆赏纠捉之人。

家贫无财可理及依法不合理(借)[倍]赃者,并计所得正赃,准为五分,以二分赏纠捉人。

”这一令文沿用了唐制。

其中的“理”字,《宋刑统》卷二八《捕亡律》将吏追捕罪人条引唐《开元令》作“徵”。

《宋刑统》修成于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时尚无避仁宗赵祯嫌名讳“徵”之事。

而《官品令》则避“徵”改为“理”字。

除此外,《官品令》还避“通”字讳。

其卷二二《赋役令》第31条“诸田有水旱虫霜不熟之处,据见营之田,州县检实,具帐申省。

……其应损免者,兼计麦田为分数。

”同卷第45条:“诸丁匠岁役……兼正役并不得过五十日。

”这两条令文中的“兼”字,唐开元令均作“通”②。

《官品令》改“通”作“兼”,乃是避宋真宗刘皇后父刘通之讳。

此避讳规定是在仁宗时定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九乾兴元年(1022年)十月己酉条载:“礼仪院请避皇太后父、祖讳。

诏唯避父彭成郡王讳。

仍改通进司为承进司。

”③《官品令》虽避仁宗讳,但不避英宗讳。

此书卷二二《赋役令》第9条曰:“(谐)[诸]县令须亲知所部富贫、丁中多少、人身强弱。

每因外降户口,即作五等定簿,连署印记。

”其中“署”字,并没有因宋英宗赵曙嫌名讳而改字。

《庆元条法事类》卷三《名讳・文书式》列有赵曙嫌名共25字,其首即为“署”字。

在宋代,自英宗朝始,签署之“署”皆避改为“书”④。

天一阁藏《官品令》并没有改避“署”字。

不避“署”字讳例,还见于是书《田令》第7条、《仓库令》第23条、《狱官令》第20条及第36条。

据上述《官品令》避“徵”和“通”字讳而不避“署”字讳例,可以确知此书修成于宋英宗前的仁宗朝,要无疑义。

接下来我们再考其书名。

仁宗天圣时期曾有过一次修令的立法活动。

《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四载:(天圣七年)五月十八日详定编敕所(止)[上]删修令三十卷。

诏与将来新编敕一处颁行。

先是诏参知政事吕夷简等参定令文,乃命大理寺丞庞籍、大理评历 史 研 究①②③④如《庆元条法事类》卷六《批书・考课令》条:“诸命官批书印纸及取会应报己事者,听免签书。

”刘皇后父名通,见《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上・章献明肃刘皇后传》。

避刘皇后父名讳制不久便停罢。

〔日〕仁井田 :《唐令拾遗》第二十三《赋役令》第11条和第4条据《白氏六帖事类集》及《唐会要》复原。

《庆元条法事类》卷三《名讳・文书式》载宋仁宗赵祯嫌名有“徵”字。

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事宋郊为修令[官],判大理寺赵廓、权少卿董希颜充详定官。

凡取唐令为本,先举见行者,因其旧文参以新制定之。

其今不行者亦随存焉。

又取敕文内罪名轻简者五百余条,著于逐卷末,曰“附令敕”。

至是上之。

吕夷简等人删修的令,即宋代法律史上的《天圣令》。

王应麟《玉海》卷六六《天圣新修令》引《书目》云:“《天圣令》文三十卷。

时令文尚依唐制,夷简等据唐旧文斟酌众条,益以新制,天圣十年行之。

”不过,《天圣令》的颁布却是在天圣七年(1029年)五月①。

据上述两条史料所载,可以得知,宋天圣七年制定的《天圣令》是以唐旧令为本,参以当时的新制而成。

在新定令的同时,对于没有沿用的唐旧令,以附录的方式予以保存。

此外,令文后还附有从编敕中移录出来的“附令敕”。

我们以此来对照一下天一阁藏本《官品令》。

《官品令》卷二七《狱官令》共收有68条令文,在第56条令文后有一指令性的说明,云:“右并因旧文,以创新制参定。

”在此说明之后尚列有12条令文,末尾云:“右令不行。

”纵观是书残存的其他9篇令文,体例莫不如此。

亦即每一篇令文皆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令,“并因旧文,以创新制参定”。

即《宋会要辑稿》所说的“因其旧文参以新制定之”,是以唐令为本,根据宋代实际情况参以新制修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