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东民俗文化与山东旅游发展

合集下载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山东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而饱满。

截至2018年,山东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相比于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相邻省份,山东的非物质文化处于优势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占优。

如下表1所示,是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1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类别代表遗产数量传统音乐聊斋俚曲、鲁西南鼓吹乐、鲁南五大调等14舞蹈海阳大秧歌、莺歌柳书、山东落子等11传统戏剧山东梆子、茂腔、道情戏、柳子戏等28曲艺山东大鼓、山东快书、莺歌柳书等8体育、杂技与竞技聊城杂技、蹴鞠、宁津杂技4传统美术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21传统手工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6民间文学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15传统医药东阿阿胶制作技艺12民俗祭礼大典、泰山石敢当习俗、胡集书会11合计130资料来源: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及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总结之后。

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之路中的阻碍(一)开发流于表面,文化挖掘疲于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群众,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契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样化的形式,在现代文明中彰显。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通过文化艺术馆、文化旅游等形式,盘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开发形式同质化严重,文化开发流于表面,对于文化内涵本质的挖掘不彻底,存在形式化等问题。

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开发到挖掘,均处于表面层次,在深度、广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当前,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民俗旅游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但都处于起步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旅游相结合,考验一个地方的文化素养,也强调文化为载体的旅游资源构建,应通过文化的多维度展示,以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才是文化与旅游联姻的目的。

很显然,山东在非物质文化旅游领域,应进一步从深层次挖掘,将文化的独特内涵展现出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创新程度不够在文化旅游日益“溢出”的情况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传旅游开发,也面临旅游商品同质化、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文化领域发展质量。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扩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若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方国文化为标尺,可将贯通古今的山东地域文化概分为先齐鲁方国文化,齐鲁方国文化与后齐鲁方国文化,其中自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一.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一是太皞(又号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对于这些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与圣王的想象与纪念,不仅深植于齐鲁文化的观念层,孳生出诸多民俗节庆典礼,其物质性表现也构成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齐鲁风物因此沾溉神圣气韵.今天,在博物馆中徜徉,在文化遗址上信步,凝神谛听那些文物传达的历史脉动,我们仿佛可以超迈时空的阻隔,得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亲切照面.倘去济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庙,到曲阜城东凭吊少昊陵,抚今追昔,基于华夏民族想象性认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会油然而生.齐鲁古都遗址迄今犹存,两国长达八九百年的历史更是遗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史迹.考古发掘已经探明,齐鲁故城皆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铜铁冶炼与制陶制骨的作坊遗址尚存,城墙的断壁残垣迤逦可辨,宫观古台痕迹依稀,故城内外墓冢累累.尽可想象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繁华,体味依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定制的鲁城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设计的精巧与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惊佩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着东周殉马坑,汉画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迹所指示的方向,去遥想古人的生存样态,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你还可以登临胶州穆陵雄关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鞌之战的战场马鞍山,华不注山,前往莘县的马陵道古战场,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平度即墨古城,寻访那些著名战役的遗迹,于残阳斜照时感慨历史行进的惨烈悲壮;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临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阙里故宅,和他带领学生习武的矍相圃,讲习诗礼的杏坛,以及颜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邹城的孟母三迁处,优入圣域,探询儒门圣哲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在邹城峄山的孔子小鲁处,泰山的孔子登临小天下处,放眼四望,体味一代哲人的宽广胸襟与心灵境界.于是,往圣先贤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纵横议论,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便都在穿越时空隔阂的知识意义追寻和情感体验中浮现出来.孔庙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其构成是我国历代的庙堂格局,以殿堂为主,廊庑为配;以台阁为变化,门坊为中轴,墙垣为区划,大成门,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结构规整,布局严谨.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给人以肃穆庄严,博大宏深之感.细致考量,孔庙建筑群实是土木写就的强调礼乐和谐的伦理学.就基本格局说,孔庙的中轴线意识十分强烈,八进序列,使整个建筑群的纵深感很强,加强了崇祀即礼的意义,大成殿规模最巨,历代陪祀者居于两庑,孔子妻屈尊寝殿,也无不显示着主次分明的礼的秩序;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群又呈现出一种左右匀齐之绝对对称布局,使其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具有乐的意蕴,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这是重视理性,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典范体现,充满了内向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静穆,壮阔,伟大.蓬莱阁建筑群座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吕祖殿,蓬莱主阁等六个建筑单体组成,每个建筑单体又由许多别具风格的亭台楼阁所簇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建筑技术极尽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间更多有历代名人楹联字画,堪称人文萃聚,但蓬莱阁旅游的文化基点却是齐文化空灵特质所构筑起的神仙世界.登临蓬莱阁,或许你能幸运地看到神仙显市的奇景,如苏轼《登州海市》所描绘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海市蜃楼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无尽想象;漫步于吕祖殿和仙人桥,令人悠然神往的则是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而倘在雾天伫立于主阁明廊之上,凭栏四顾,看楼台殿阁在雾霭中时隐时现,便不禁顿生置身仙境,出尘超凡之感.蓬莱因此被视为仙山的代称,"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神仙世界似乎触手可及.海外神山传说和蓬莱仙话的文化积淀使得蓬莱阁建筑群充满着轻盈飘逸的气息,而人间仙境的成型则体现了齐文化精神空灵和行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庄,宏丽.泰山有日出云海松涛飞瀑等极为壮美的自然景观,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岳之首,号称岱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却更仰赖于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早在上古时代,泰山就已经受到东夷部族的顶礼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后亡魂都归泰山神管辖,因而是归宗神山.齐,鲁两国都承东夷旧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却有差异.齐国更多受到东夷原始自然崇拜遗风的影响,盛行祭祀自然神;鲁国更多周礼文化的影响,注重祭山中的等级名分.两国文化的融汇便造就了泰山的一体两面形象,一为宗教性的神山,一为伦理性的圣山.这便构成以后泰山封禅的信仰基础,进而,齐文化的兼容并包导致了多元综合的封禅典礼,鲁文化的尊尊亲亲构建了封禅典礼的象征意义,而齐,鲁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识则铸就了国泰民安的封禅主题.于是,围绕上述信仰,意义展开的封建帝王的封禅设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题咏,黎庶百姓踏访寻根,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宗教建筑遍布全山,碑铭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浑的自然胜聚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的泰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二.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早在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齐鲁封建之后,齐国较好地整合了东夷文化与商周文化传统,"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通商惠工,尊贤尚功,具有商品经济的鲜明色彩;鲁国则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传统,对东夷文化传统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史记·鲁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礼重教,延续和加强了小农经济形态.商业繁荣的齐人"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史记·苏秦列传》),而以农立国的鲁人"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汉书·地理志》).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齐人的疏阔多智和鲁人的俭啬好礼便至今犹有印记.不过,随着孔孟儒家学说在西汉中叶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而齐人至少在唐代中后期也以忠义闻名于世,所谓"化青齐为邹鲁","风近邹鲁"于是便长期被高悬为评价各地民俗的准则.山东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的差别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各具观赏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你可以去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渔村海岛,体验滨海文化的神奇瑰丽;你可以去东营,惠民一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感受母亲之河的丰厚馈赠;你可以沿京杭运河山东段巡行,体味运河民俗的迷人风情,从漕运习俗,商业经营习俗,造船习俗,城镇集市习俗,行帮会馆习俗中感叹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微山湖,东平湖的渔船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别样风致;你可以在泰山,千佛山的山会庙会上观览山岳文化的民俗画卷,亲身感受深深楔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阳谷,郓城等地欣赏精彩的武术表演,上景阳岗,黄泥岗,狮子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怀想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轰轰烈烈……这些琳琅满目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旅游的民俗层面,其中活跃着的是山东人的精神信念和伦理情怀,并说到底是山东人个性气质隐喻性或象征性体现.。

山东峡山地区玉皇演驾民俗研究

山东峡山地区玉皇演驾民俗研究

山东峡山地区玉皇演驾民俗研究山东峡山地区玉皇演驾民俗是一项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和传承。

玉皇演驾民俗是指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特定日子里,在山东省峡山地区举行的一系列神话传说的演绎活动。

玉皇是道教中的主神,相传是掌管天地万物的神灵。

玉皇演驾民俗源自民间信仰,主要表达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丰收幸福生活的期盼。

活动通常由各村民自愿组织,集结各种演出团队,包括舞狮、杂耍、魔术等。

玉皇演驾民俗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起驾祈福、巡游演出和还馆祈福。

起驾祈福是指在正月十五的早晨,各村民在村口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玉皇保佑村庄平安、丰收。

巡游演出阶段是活动的重头戏,各村庄组织的演出团队,身穿各种华丽的戏剧服装,扮演各类神仙、神兽等形象,在村庄的街道上巡游表演,以集市、剧场、马戏团等各类形式展示各种精彩的演出节目。

还馆祈福是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一种感恩的仪式,各村团队回到自己村庄的神龛或寺庙,向玉皇敬献感恩祭品,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玉皇演驾民俗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信仰和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民俗活动代表了峡山地区人民对丰收、幸福和神秘力量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通过对玉皇演驾民俗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玉皇演驾民俗研究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挖掘和宣传玉皇演驾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也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物和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山东峡山地区玉皇演驾民俗是一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的传统活动。

通过深入研究和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繁荣助力。

山东文旅常识

山东文旅常识

山东文旅常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拥有26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岸线曲折,有海滨、海岛、山峰和水道等多样的自然景观。

山东的自然风光是多样丰富的,大海、山川交相辉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光。

在山东旅游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山东省还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孔子的故乡。

山东省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在山东,游客可以参观泰山、崂山、嵩山等著名的山川胜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辉煌。

山东省还是一个美食之乡,这里的鲁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到山东,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鲁菜,体验到浓厚的食文化氛围。

在山东省的旅游中,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比如泰山的日出、崂山的茶文化、孔庙的祭孔仪式等,都是山东独有的旅游体验。

山东省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比如青岛的栈桥、威海的刘公岛、济南的大明湖、泰安的天街、曲阜的孔庙孔府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都值得游客前去一游。

山东省是一个兼具自然风光和古老文化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山东旅游,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领略到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山东文旅常识正是展现山东独特魅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篇示例:一、山东概况山东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背靠大山,自古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山东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

山东省的省会是济南市,而最大的城市则是青岛市。

二、山东的文化山东还是中国传统的“落花流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传统文化形式。

在山东的山河之间,传承下来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戏剧和音乐作品,展现出了山东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山东的旅游资源山东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名胜。

山东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及对策

山东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及对策

山东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及对策1. 引言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址、文物古迹、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东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关注重点。

本文将介绍山东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山东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2.1 文化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山东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泰山、孔庙孔府等,还有众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在山东的各个地区,包括济南、青岛、烟台等主要城市以及乡村地区。

2.2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近年来,山东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许多文化资源被改建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山东得到快速发展,涉及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文化衍生品等领域。

2.3 存在的问题尽管山东文化资源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需要开放和利用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护其独特性和完整性。

此外,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

同时,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短缺、融资难等问题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 对策3.1 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政府应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和管理制度。

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立公益性文化基金会,进行资金投入和协调管理。

3.2 促进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到乡村地区进行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加强人才培养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同时,支持科研机构对山东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淄博的民俗与传统节日

淄博的民俗与传统节日

淄博的民俗与传统节日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反映了淄博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成为了淄博独特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淄博的民俗及其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一、传统民俗1. 百年婚俗淄博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婚俗文化。

新娘出嫁时,往往有多种仪式,如过门、拜堂等。

新郎和新娘的父母还要进行献茶、敬烟等礼仪,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

此外,在婚庆过程中,还有一些古老的习俗,如搞爬高、逛街等,充满了欢声笑语。

2. 包头莲花淄博地区有一项独特的手工艺——包头莲花。

这是一种用纸折叠成莲花状的艺术品,其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包头莲花在淄博民间广泛流传,常用于装点庭院、供奉神佛等活动,被视为吉祥之物。

3. 乡村旱地梯田淄博地区的农村地势多为山坡,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旱地梯田。

这些梯田以其曲线美、防止水土流失的特点而闻名,不仅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美化了乡村风景,成为淄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节日1. 淄川庙会淄川庙会是淄川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初八举行。

庙会期间,淄川人民会聚集在寺庙周围,欣赏传统戏曲演出、参观灯会和摊位,并品尝各种美食。

庙会上还有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

2. 姜津花会姜津花会是淄博市张店区的传统节日,源于明代。

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五期间,人们会在姜山上举办盛大的花会活动。

姜津花会以展示姜津区独特的杏花和梨花为主,同时还有农耕文化展览、传统民俗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3. 史圣会史圣会是淄博市临淄区的重要节日,始于北宋时期。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孔庙举行纪念孔子诞辰的庆祝活动。

史圣会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传统文化表演等活动,展示淄博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孔子思想的影响力。

总结:淄博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是淄博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山东旅游创新的建议

山东旅游创新的建议

山东旅游创新的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加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山东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可以发展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如农家乐、民宿、体验游等,让游客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挖掘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山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孔子故里、孟子故里、孔庙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山东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推动当地旅游的发展。

可以举办一些文化节庆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山东可以发展一些以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品和项目,如文化衍生品、文化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的游客。

支持当地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从业人员,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这不仅可以丰富山东的旅游产品,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旅游市场的营销和推广营销和推广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山东可以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可以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开展促销活动,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

可以举办一些旅游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山东旅游。

五、加强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需要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

山东可以加强政府协调,形成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

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山东旅游业的规模和质量。

山东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祭祀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它是当地居民对海神的信仰和敬仰的体现,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人们对海洋资源的感恩和尊重。

这种海神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也就是农历的中元节。

据传说,在这一天,海神一般会从海洋中归来,接受人们的祭祀。

人们会提前准备各种仪式用品,如供奉海神的神龛、祭拜的祭台等。

还会准备各种饮食,如饭、酒、鱼、蛋糕等,以供奉海神。

在祭祀活动开始前,人们会先摆放好祭拜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烧香,焚烧纸钱等,以示对海神的尊敬。

接下来,大家会合唱祭祀歌,然后以舞龙舞狮等形式展开表演。

有时候,还会进行划龙船、放爆竹等热闹的场面。

在祭拜结束后,人们会将供奉的食物分发给在场的居民,以示祥瑞。

大家还会游玩,观赏各种民俗表演和游乐设施。

在这一天,整个沿海地区都会沐浴在热闹的氛围中,人们纷纷争相参与共同庆祝海神归来。

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居民对海神的崇敬之情,也是他们对海洋资源的感恩之心的体现。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祭祀过程中向海神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海神祭祀还成为当地人民团结一心的象征,正是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使得他们能够共同生活和共同奋斗。

海神祭祀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沿海地区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他们来参与祭祀活动,感受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对于各地政府来说,更应加强对海神祭祀的宣传和推广,将其打造成区域特色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山东民俗文化的内涵,

重视山东民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的效益。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端午节“小长假”即将来临,济南很多景区,纷纷策划推出与民俗有关的活
动。工作人员为游客精心扎制香囊,并制作端午粽子美食,还组织划船比赛,邀
请演艺团体进行歌舞表演等,庆祝古老的端午节[1]。可见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
旅游业的一大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民俗文化旅游,
尤其是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它的发展是怎样,对经济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1、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
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具备民族地域性、审美观赏价值、民族文化内涵
三大特点。
2、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岁时节
日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2]。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
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
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
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出求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
目,充分体现了民俗的娱乐性[3]。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宏伟,
会让游客内心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充分满足了精神需求。
3、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不过,在民俗文化
开发过程中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像深圳开发了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
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24
个村寨全部按照1比1的比例修建,他们从基层机构到每个村寨的头头,都是名
副其实的民俗专家,表演者和操作者大都是原汁原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活动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
而且各地的民俗旅游内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难全面、确切地描述山东民俗
旅游开发现状。参照山东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笔者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山东
民俗旅游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馆旅游
这是比较易于操作的民俗旅游形式。它主要是把各种民俗器物陈列、展览给旅
游者观赏。主要有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
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下蕴藏着许多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为各
具特色的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山东省已经有170多个博物馆,不仅
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名列前茅,而且种类齐全。各类综合性博物馆,历史、自然、
科技、艺术、人物、民俗及遗址博物馆应有尽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
的“博物馆旅游网”。除了上文提及的外,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青岛
海军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也
是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

(二)节庆民俗旅游
这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主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益最好。其下
又可分为传统节庆旅游,现代节庆旅游、新兴节庆旅游、假日旅游(如双休日、
黄金周等)。山东主要的旅游节庆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济南千佛山庙会、趵突泉
灯会、大明湖荷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
节、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青岛海云
庵糖球会、天后宫民俗文化庙会、荣成国际渔民节等。

(三)婚俗旅游
对于旅游者来说,婚俗旅游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参观博物馆等景点陈列的有
关婚姻习俗的器物,二是观赏婚俗表演,三是亲自参与婚俗活动。新婚旅游是
山东婚俗旅游中的主体,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旅游者表演山东传
统婚礼,二是为旅游者举办山东传统的结婚典礼,它富有乡土气息,具有浓郁
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独具特色。新郎家设在孔府饭店,新娘家设
在阙里宾舍,按鲁国传统婚仪举行婚礼,一路吹吹打打,欢天喜地,煞是热闹。
微山湖举办和表演水上人家的婚礼。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和青云山民俗旅乐
园等地也为游客操办婚礼,表示抢新娘等活动。

(四)渔家乐
“渔家乐”在长岛、威海和日照开展得较好。长岛县是山东唯一海岛县,其“渔
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品渔家生活风情,游客还可
以参观渔民网箱养鱼和筏式养殖项目,观看和参与渔民舞龙、扭秧歌、吹渔家
号子、尝渔家风味小吃等民俗活动。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则推出了以“吃渔
家饭,乘渔家船,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威海的环翠区、
荣成河口、石岛等地也开展了“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垂钓、赶海等渔家生活
民俗旅游。

(五)农家乐
山东的“农家乐”民俗旅游颇负盛名,旅游者可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做农家
活,欣赏农家小戏,参观民俗博物馆,体察民风乡情,领略田园风光。“农家乐”
在泰安、枣庄、临沂开展得较好。地处内陆地区的安丘、泰安、枣庄、临沂等
地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家乐”民俗旅游。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推出的“住
农家房、吃农家饭、做农家活、随农家俗”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泰安的埠阳庄也开展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民俗旅游活动。近年来,枣
庄、临沂也开展示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如峄城“万亩石榴园”内的
王府山村、蒙阴的桃花峪村和八达峪村等。

(六)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
本类以民居建筑为基础,包括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形式。比如济
南的朱家峪、九顶塔民俗游乐园,潍坊的杨家埠、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淄博的
原山等地。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在山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或景区还
不多,但发展潜力很大。

4、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模式
1、积极推进城市公园、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免费向游客开放。
各重点旅游城市需率先建成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增强科技支
撑和游客自助服务功能。在城市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消费街区等城市旅游集散地
科学布局旅游厕所,设置多语种的旅游交通标识,

2、乡村旅游方面,打造一批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旅游业将带头保
护一批原生态的海岸、湖泊、山岳、乡村类项目,以高度的生态自觉积极融合环
保、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住房建设等部门和行业,打造山东生态旅
游的新形象、新优势。

3、发展旅游经济,即眼球经济和形象经济,“泉城济南”、“中华泰
山天下泰安”、“仙境烟台”、“文化济宁”、“走遍四海还是威海”、“亲情
沂蒙”、德州“中国太阳城”、聊城“江北水城”、莱芜“航空运动之城”等一
批城市旅游形象品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
力。

5、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的经济效益、
在山东,旅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连续四年数千亿元的旅游投资开始产生综合效
益,旅游业拉动内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山东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满足消费需求,全省累计完成旅游投资1230亿元,枣庄台儿庄古城、青岛方特
欢乐世界、海泉湾、德州齐河泉城极地海洋世界、济南万达城市综合体、恒隆广
场、烟台亚沙会配套项目建成开业。与此同时,山东越来越注重深化与大旅行社
的战略合作,“好客山东贺年会”、“好客山东休闲汇”的成功创办,成为旅游
引导消费的品牌节事。2012年的贺年会,每天拉动各类消费收益超10亿元,带
动交通、文化、商贸、体育等消费快速增长。

6、山东民俗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1、山东潍坊围绕风筝、年画、剪纸等主打产品,在品种、花色和规格等方面进

行了突破,获取不错的经济利益,尝到了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甜头。

2
、山东青岛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胶州的明代城隍庙、崂山的道教文化等;民
间艺术丰富多彩,胶州秧歌,胶南剪纸等,节庆活动众多,像海云庵糖球会,天
后宫庙会,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市内拥有众多的德式建筑,
还有“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称的八大关建筑群。青岛的名俗文化旅游带动了青岛
经济的发展,使青岛为众人所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