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

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 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 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 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 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2 ng/ml,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 ng/ml。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

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的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HBsAg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IU/m1抗HBs为对HBV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HBs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HBe、抗HBc等。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 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其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H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可表现为阳性。

HBeAg与病毒Dane颗粒、HBV DNA具有伴随关系,是HBV复制活跃的血清学指标,血清HBeAg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急性乙肝病人血清HBeAg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疾病慢性化倾向。

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sAg(-)、抗HBs(+)、HBeAg(+)的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HBsAg的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4.抗HBe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5.总抗HBc和抗HBc IgM

从机体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来看,最早出现的是对HBc Ag的细胞免疫应答(HBc Ag 的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对HBcAg的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HBc。总抗HBc包括抗HBc IgM、IgA、IgG和IgE等。抗HBc IgM可以说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抗体,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 IgM滴度(以及抗HBc IgA)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则常表明病人乙肝有慢性化倾向。研究表明,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循环中,抗HBc IgM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6.乙肝“两对半”检测应用的误区

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检测应用极为常见,并且常将不同的阴阳性模式与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或过程联系起来,有的甚至进行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测定,以判断乙肝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这中间存在对“两对半”结果应用的较大的误区,是对这些病原体感染者体内相应抗原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治疗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所致。目前针对感染性疾病抗病原体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类:一是杀灭,如梅毒和结核病的抗菌素应用治疗;二是抑制,如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当治疗有效时,前者表现为病原体的消失,后者表现为病原体数量的动态性降低。因此,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是病原体的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的多少。而抗体,因其是机体对病原体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免疫应答的产物,既使是病原体因抗菌或抑病毒药物的应用已消失或大大减少,其也可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持续存在,

其与病原体的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无正相关关系。也许有同仁要问,那么病原体抗原呢?其不是病原体上的一部分吗?应该说其含量高低与病原体之间有正相关了吧。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上面提到的HBsAg和HBeAg就不行,因为HBsAg在乙肝患者血循环中以三种形式存在,即圆形颗粒、管形颗粒和Dane颗粒。其中只有Dane颗粒中存在乙肝病毒,但其仅占所有HBsAg的0.2%,其它绝大部分为空的圆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所以HBsAg和乙肝病毒之间自然就缺乏正相关。而HBeAg通常与乙肝病毒存在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其也是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的一个主要血清学指标。按理其应该可以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观察指标,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由于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前C区常易出现点突变,使得HBeAg表达缺失,此时血清HBeAg测定为阴性,但病原体仍大量存在。因此,HBeAg也不能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观察的指标。

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量测定价值的只有抗HBs。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HBs定量超过10 mIU/ml,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力及持续时间与抗HBs含量高低应成正比。

总而言之,“两对半”结果的实质其实只是机体感染HBV后免疫应答结果的反映,与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因为绝大部分HBV感染者并不出现肝炎症状,而只是表现为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的产生,而得到不同的“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两对半”结果的阳性,反映的只是感染了HBV,与临床病情轻重之间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

二、HBV DNA测定的临床意义

我们知道,HBV DNA检测是乙肝病毒抗病毒治疗唯一有效的监测指标。目前国内用于HBV DNA定量测定的方法基本上为聚合酶链反应(PCR),并以外标准作为定量依据。在临床检验中,任何一种临床检验方法对同一份病人标本在不同的测定批次、检测某种指标均有一定的结果差异,不可能完全一样。就象打靶一样,同一个人用同一把枪,枪再准,人素质再高,也是这次打10环,下次就是9.5环,再次又是10.2环,再或又是10环或只有9环。每次差异的多少跟枪和人有很大关系,像奥运会冠军,每枪间的环数差异就小,象普通人,则差异就很大。临床检验也是如此。PCR用于HBV DNA定量检测,如是使用外部标准进行定量,再加上HBV DNA定量数值大,往往不同测定批次间差异会较通常的检验项目大,一般量值变化在一个数量级内均可视为没有变化。因此,当一个HBV DNA PCR定量检验结果为7.2E+08拷贝/ml(7.2E+08为7.2′108的意思)的乙肝患者,用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治疗,两周后,再检测,如结果为5.2E+08拷贝/ml,再两周后,结果为9.0E+08拷贝/ml,检测数据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变化,说明结果没有变化,抗病毒治疗无效果。

乙肝病毒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判断可以采用PCR方法,动态检测患者血循环中HBV DNA。当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HBV DNA含量持续下降,然后维持在低水平,或低至方法能检出的含量(测定下限)以下,则说明治疗有效。观察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能凭两三次检测结果来判断,必须多次动态观察,每次检测的间隔天数不宜太短,一般为两周左右。可采用作图的方法来判断是否有效。如图1的HBV DNA含量动态变化则说明治疗无效,图2变化则为有效。如一急性乙肝患者,HBV DNA PCR定量检测,含量为5.2E+08拷贝/ml,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两周后,HBV DNA含量降为3.2E+05拷贝/ml;又两周后,降为1.8E+03拷贝/ml;再两周后,检测结果为小于1.0E+03拷贝/ml,同时肝功能也恢复正常。也许有人要说,该患者乙肝转阴了,其实不然。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病毒仍没有找到有效的杀灭方法,只能是用抑制病毒的药物如拉米夫定等治疗。而HBV一旦感染机体,体内将终身携带该病毒,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转阴”。使用PCR没有检出来,只是说明血液中病毒的含量低于所用方法能检出的量而已。

小知识:

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人类对于病毒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杀灭方法,仍停留在抑制病毒复制治疗的阶段。α—干扰素(IFN-α)曾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但它的适应症有限,疗效较差,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国外有一些药厂研制了许多核苷类似药物,如拉米夫定、喷昔洛韦或其口服制剂泛昔洛韦、Adefovir及Lobucavir等,其对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国内以拉米夫定的应用最为广泛。

拉米夫定为口服核苷类似药物,化学全称为2’,3’-双脱氧-3-硫胞嘧啶核苷,简称3TC。因其对逆转录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最先用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3TC抑制HBV 复制的作用机理,系药物在细胞内经磷酸化后,由于其与脱氧胞嘧啶核苷(dCTP)类似,因而其可与dCTP竞争而进入合成中的DNA链,进而使DNA不能继续延伸而终止复制。

这种终止复制的作用对HBV DNA负链和正链均有效。服用3TC无严重不良反应。但长期服用可产生耐药性。耐药产生的机理系因其多聚酶基因区发生点突变所致。多聚酶C区的亚结构域是HBV进行逆转录的活性部位,由酪氨酸(Y)-蛋氨酸(M)-天门冬氨酸(D)-天门冬氨酸(D)即YMDD组成,是3TC干扰HBV复制的结合位点。当YMDD中的第552位的蛋氨酸可被缬氨酸(V)或异亮氨酸(I)取代,生成YV552DD或YI552DD,导致亚结构域的空间构型改变,从而阻碍与3TC的结合。YIDD变异可单独存在;而YVDD 则常伴有多聚酶B区第528位的亮氨酸(L)由蛋氨酸(M)取代。HBV发生变异后的临床意义不清楚。但3TC长期效果取决于耐药毒株发生率。3TC并非治疗HBV感染的理想药物。除会产生耐药外,3TC只能阻断肝细胞内HBV复制中的反转录过程,对已整合入染色体的HBV DNA毫无影响,并且对染色体外的游离基因模板即共价闭环DNA (cccDNA)也毫无作用。有人提出将3TC与其它核苷类药物或IFN-α联合应用,但效果不会太好。总而言之,目前对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 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适用范围和目的 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 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而《乙肝诊断标准》则强调疾病感染状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三)诊断分类 1995年国家标准中,基于临床治疗的需要,将乙肝分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1、3、7或2、3、7) (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摘要]如何正确理解医院检验科发出地关于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 [关键词]乙肝整合突变缺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地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地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地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地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地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地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地,乙肝病毒地感染率超过了,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地乙肝病毒感染检测地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地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地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地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抗)、乙肝抗原()、乙肝抗体(抗)和乙肝核心抗体(抗)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对其真正地含义,由于认识过程地原因,加之个人理解地不足仍有不少误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于年由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地“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存在于地外壳部分.有一个特异地共同抗原决定簇“”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和“/”,最常见地血清型为、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为主,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地本地民族几乎全为.血清中检出是乙型肝炎地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周,至恢复期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出现.但有部分患者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地地区段和肝细胞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 乙肝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这类人通常称为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含量在~μ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地携带者最低含量为.含量高者可达μ以上.但有少部分感染者血清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地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为主,很少或不合成,从而使外周血中无.地前基因编码,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地不同分为、、和.决定簇具有很高地免疫原性,在地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可引起抗应答.如基因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地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决定簇地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地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和抗.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地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地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区丢失突变(氨基酸~)是引起阴性地感染地重要原因,启动子位于前,是合成地调节元件,前地丢失突变则会影响启动子地功能,进而影响地合成. 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地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 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仅为感染地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地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抗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地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抗是一种中和抗体,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 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 BV感染的标志。血清中的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的HBcAb一般是指HBcAb-IgG,是最用的两对半中最先出现的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检出HBcAb,因此临床将此阶段称为窗口期。HBcAb和HBsAb一样也可以

持续多年存在。HBcAb-IgM仅出现在急性期,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DNAP)DNAP位于HBV核心部分,有逆转录酶活性,是HBV复制的直接指标。 [基因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主的发展,应用DNA分子杂交和PCR技术可以检测出血清、体液和组织中HBV DNA 的存在情况,是直接、准确的病原学诊断证据。使用PCR及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是乙肝诊断的重大进步。 1.HBV DNA检测或定量检测(病毒载量): (1)灵敏度提高:WANG等对206名HBsAg阴性、ALT 阴性的健康供血者用PCR方法检测HBV DNA,检出阳性9例,占4%。这说明HBsAg虽然是HBV的感染的标志,但由于S 基因的变异或低水平表达,而常规方法难以检出,会导致漏

乙肝检测的意义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 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 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 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2 ng/ml,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 ng/ml。 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的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HBsAg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IU/m1抗HBs为对HBV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HBs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HBe、抗HBc等。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其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H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可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得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得病原学诊断最初、也就是最常用得就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 b)、HB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 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得多角度了解患者HB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就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1、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与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得大分子HBsAg就是完整病毒得必需条件。血清HBs Ag得出现,意味着HBV得现症感染,就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得指标。HBsAg虽然只就是HBV存在得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得最常用也就是最重要得指标,主要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得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与前S2紧随H 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与HBV-DNA相关。 2、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得保护性抗体,HBsAb就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 BsAg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就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得。常与HBcAb同时存在,

而很难与H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就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得。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得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就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 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就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得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就是HBV传染性得重要指标。HBcAg就是HBV复制得标记,而HBeAg就是HBV 正在复制得标记。 4、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得检出意味 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核心抗体(HBcAb):由病毒C区编码得HBcA g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 BV感染得标志。血清中得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得HBcAb一般就是指HBcAb-IgG,就是最用得两对半中最先出现得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 1. 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BsAg是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是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 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

乙肝表现及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

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部分病人发生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乳头色素沉着,乳房可触及界限清楚的硬块。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及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转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碱性磷酸酶也升高。胆碱酯酶及胆固醇明显减低时常提示肝损害严重。靛青绿留滞试验及餐后2h血清胆汁酸测定可较灵敏地反映肝脏病变。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寿期较短,能及时反应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常减少。部分病人可出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狼疮细胞等阳性。 肝外系统表现可发生于病毒性肝炎的任何病期,以慢性肝炎为多见。消化系统可有胆囊炎、胆管炎、胃炎、胰腺炎等;呼吸系统可有胸膜炎、肺炎;肾脏可有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循环系统可有结节性多动脉炎、心肌炎、心包炎等;血液系统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皮肤可见痤疮、婴儿丘疹性皮炎(Gianotti病)、过敏性紫癜、面部蝶形红斑等;神经系统可有脑膜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还可

乙肝实验室管理注意事项

乙肝实验室管理 原则:避免样品污染,避免人员感染 一、人员衣着 1.禁止佩戴手表、首饰,不得化妆,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洗手并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洗手采用流动水,用肥皂洗手3-5分钟。 3.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离开实验室前要做好消毒清洁工作,避免 传染性物质带出实验室。 4.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里,实验室工作区域不得储存食 品和饮料,严禁在存放实验品的冰箱内存放食物。 二、实验室工作 1.需要保存的样品,应按规定条件保存,血培养瓶不得冷藏或冷冻。 2.试剂样品标本严格按照指定的位置摆放,不得带出实验室,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 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 3.做好实验室温湿度控制的控制与记录,确保实验室条件稳定。 4.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对所使用的仪器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消毒。 5.加样等直接接触血清的操作一定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废弃物要按规定处理(分类存 放,污染性废弃物要经处理后再丢弃)。 6.防止锐器刺伤,用过的针器等废弃物置于指定位置,统一处理。 三、污染控制 1.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 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的情况,保存相关记录。 2.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 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准备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 3.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实验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被被针头刺伤时,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再用0 . 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尽早进行抗体检测,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 . 06 m g /kg ( 24 h),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阴性者注射全套乙型肝炎疫苗, 对发生意外暴的实验室人员科室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处理和预防用药, 进行详细登记,并及时上报单位保健科, 进行医学追踪观察, 同时对受伤者给予关心爱护, 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四、人员培训 1.从事乙肝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应按照规定接种乙肝疫苗。 2.实验室主管负责整个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并在工作中。督促大家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并将防护工作纳入考核内容, 对违反操作规程, 不自觉采取防护措施的实验室人员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所有实验室人员都应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 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编写者:宿金涛 日期:2012年3月1日 一.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 )将没有紫红色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e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e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e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eAg抗体-HBeAg-HBe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eAg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 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b,HBcAb检测试剂才有竞争抑制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血清或血浆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随之标本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标 本中含有相应的抗体,贝U同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竞争与预包被在金标粒子的相应抗体反

急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的诊断标准 急性肝炎的发病率比慢性乙肝相对较少,因绝大多数急性乙肝属于自限性疾病,省慢性乙肝的治疗和预后不问,应加以鉴别。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分黄疽型及无黄疽型,其基本病变相同。 急性乙肝病毒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以下五个标准: (1)病原菌感染或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有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或血液感染史。 (2)症状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有尿色发黄或肝区胀痛,可兼有发热。 (3)休征患者可有巩膜及皮肤黄染或肝区压痛及叩击痛,肝轻度肿大,少数患者脾轻度肿大等。 (4)辅助检查化验检查计功能异常,主要为ALT显着升高,AsT轻度增高,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B超检查:肝回声异常,可提示肝脾轻度肿大。 (5)经查乙肝五项指标病原感染指标阳性,血清HBv—DNA阳性。 凡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病原学检查五项中三项明显阳性,其中应包括化验和病原菌指标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明显阳性或化验及症状阳性者,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确诊为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如何定义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乙肝专业地定义为“持续HBV感染引起肝脏慢性坏死炎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当被体检人具备以下四点:一是HBsAg阳性大于6个月; 二是血清HBV DNA大于10的5次方copy/ml; 三是持续或间隙性ALT/AST水平升高; 四是肝活检提示慢性肝炎(炎症坏死评分≥4分);即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医学界将HBV感染的诊断标志归结四个方面, 一、血清学标志(乙肝三对半):HBsAg持续存在>6个月提示HBV慢 性感染,HBeAg是HBV复制的标志之一;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日平均60~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 (1)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 2.淤胆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3.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显著,ALT持续或反复升高,麝浊明显异常,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可阳性。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虽然病史较短,症状轻,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近年随着HBV-DNA前C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现有的学者主张按HBeAg及抗-HBe情况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种:①HBeAg阳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乙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其病程经过中有HBeAg阳性和抗-HBe阳性两个阶段。符合既往的看法,HBeAg阳性代表体内HBV复制活跃,血清中HBV-DNA阳性,肝功能损害且有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当HBeAg转阴,抗-HBe转阳,代表HBV复制减弱或停止,血清中HBV-DNA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变改善。②抗-HBe阳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乙型肝炎)认为由HBV前C基因突变株感染所致。其血清中HBeAg阴性、抗-HBe阳性,体内HBV-DNA仍进行复制,肝脏显示进展的严重病变,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显著消化道症状,如严重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腹胀,于发病后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多数于病后3~5日首先出现兴奋、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 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 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 1.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 BsAg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要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 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

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 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 BV感染的标志。血清中的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的HBcAb一般是指HBcAb-IgG,是最用的两对半中最先出现的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检出HBcAb,因此临床将此阶段称为窗口期。HBcAb和HBsAb一样也可以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市疾控中心白志永 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样品保存、运送 一、HIV抗体检测筛查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 快速检测(RT) (建议配备合格的快速检测试剂,灰区。) 二、筛查程序 初筛和复检流程(图1) 样品 筛查试剂 初筛试验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原有试剂+另一不同原理 (或厂家)试剂或另外两种 不同原理(或厂家)试剂 复检试验 均阳性反应一阴一阳均阴性反应 确证试验报告阴性 图1 HIV抗体筛查检测流程 三、筛查试验结果的报告(建议用修改后报告单附表3)(例) HIV抗体筛查试验用附表1、2进行报告,阴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阴性(-)”;阳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待复检”。

四、 HIV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策略及流程 1、适用围 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幼儿;已满18个月的婴幼儿,其母亲HIV感染状态不详,儿童出现H IV相关临床表现,临床怀疑HIV感染的儿童。 2、检测程序 图4 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流程 五、样品的保存、运送 1、样品的保存 用于抗体和抗原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短期(1周)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2~8℃,一周以上应存放于-20℃以下。 2、样品的运送(例) (1)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2)应采用三层容器对样品进行包装。

第一层容器:直接装样品,应防渗漏。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在试管的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 第二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可以装若干个第一层容器。要求不易破碎、带盖、防渗漏、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 第三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二层容器的运输用外层包装箱。外面要贴上醒目的标签、联系方式,还应易于消毒。 (3) 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和血浆样品应在冻存条件下运送。 质量控制 一、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统计学室质量控制 1、试剂盒部对照 即试剂盒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用于判断实验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室质控品使用,部对照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2、室质控品 为非试剂盒组份的外部质控品,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而设置的,包括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质控血清。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弱阳性质控,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作用:判断该批临床样品检测的有效性,每次实验必须包含室质控品,其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