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尔维诺小说的童话思维_杨黎红
论卡尔维诺《月亮与霓虹灯》

论卡尔维诺《月亮与霓虹灯》诗性隐喻的回归有评论曾指出:《马可瓦尔多》不必花费太多的假设和推想就可以愉快进行阅读。
笔者以为这种论调仅触及小说表层,在其简单,朴实的笔调下面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象征、复义、反讽。
卡尔维诺诗性的和行文结构给予其作品足够的距离。
审美距离一语本身可以追溯到爱德华.勃罗的著作和他的论“距离”那篇颇具影响的开拓性文章。
显而易见,这一学说特指课题及其观众的关系,作为空间性隐喻,它建立在固定绝缘客体之上,而客体同观众及其兴趣的分离,则是观念对客体作出审美反应的前提。
卡尔维诺所追求的审美距离要求他以简约的语言叙事,但是这种简约并不是思想内容上的匮乏,语言的简约标志着内涵的减少,却预示着外延的增加。
诗性的行文结构重筑了审美距离,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表达了更大的信息量。
下面让我们细读这部作品来剖析小说的隐性话语:小说开头描写到“GNAC耀眼的光亮持续了二十秒钟后熄灭了。
二十秒钟的瞬息间,整个夜空露出笑脸……”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笑脸”以突出夜空的宁谧,月光的曼妙,此时作者似乎完全陶醉其中。
所以当霓虹灯的明亮吞噬了月光的华彩,作者的笔调显得那么地忧郁和遗憾:“每当它亮的时候,夜空变得平平坦坦、漆黑一片,月亮蓦然惨淡无光,星星失去了光彩。
”耀眼闪亮的霓虹灯与静谧和谐的夜空构成了两个对立的意象。
前者无疑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后者则是自然界的原始性征。
霓虹灯射出的强烈磷光使猫惊恐地逃逸表现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的入侵,暗示着自然界的生物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下无处藏身。
接下来,马可瓦尔多一家登场了。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马可瓦尔多们并不富裕,仅仅“住在霓虹灯对面一幢楼的阁楼里”。
率先出场的是18岁的大女儿伊索丽娜,GANC的闪亮使她“情不自禁地寻味着舞厅里快乐的舞、五彩缤纷的灯光”,她是一个醉心于现代娱乐的女郎。
月光被吞噬并没有让她觉得有什么遗憾,令她兴奋得反而是霓虹灯的闪耀。
伊索丽娜的形象代表着被现代工业俘虏的一批人,他们醉心于工业社会的五光十色、缤纷艳丽,他们被工业文明的衣香鬓影深深吸引。
《意大利童话》读后感

《意大利童话》读后感提到童话,我们往往会想到“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式的美好结局。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感慨“生活不是童话”。
然而,在《意大利童话》中,伊塔洛·卡尔维诺却在《无畏的小乔万尼》这篇故事的开篇就颠覆了这种大团圆模式,给了读者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结局。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
这三部小说都具有童话的特征和写作手法,充满奇幻色彩。
可以说,卡尔维诺对童话这一文学形式有着特殊的热爱。
也正是在完成《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后,卡尔维诺开始着手研究意大利民间故事。
他花费两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并重新编写了近 200 篇民间故事和童话,最终出版了《意大利童话》一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无畏的小乔万尼》这个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小乔万尼是一个胆子极大的人,因此被人们称为“无畏的小乔万尼”。
小乔万尼喜欢游历世界。
有一天,他来到一家小店投宿。
店主说店里没有空房了,但有一幢楼可以住,不过每个住进去的人都没能活着出来,第二天一早就会有修道士带着棺材来收尸。
然而,小乔万尼的胆子出了名的大,他还是决定去那幢楼看看。
夜里,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烟囱里陆续掉下来腿、胳膊、身子和头,最后拼凑成一个巨人。
但小乔万尼并没有被巨人的出场方式吓倒,他跟着巨人来到一个小房间的地下室,找到了三罐金币。
到这里,巨人的魔法失灵了,并且消失了,小乔万尼不仅得到了金币,还成为了这幢楼的主人。
第二天早上,来收尸的修道士自然是一无所获,而小乔万尼正悠然自得地在窗口抽烟。
按照通常童话故事的发展,这里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了,是不是?但并没有,小乔万尼最终却被自己的影子吓死了。
我刚才的叙述比较简短,现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故事。
很多人可能会对小乔万尼被自己的影子吓死的结局感到疑惑:既然小乔万尼胆子特别大,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影子吓死呢?为什么说小乔万尼是无畏的呢?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童话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解读。
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评价

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评价
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类的命运、历史、文化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卡尔维诺的作品常常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历史。
他通过小说情节的转折和悬念,让读者思考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和选择。
他描绘了人类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所经历的困惑、挣扎和追求,以及对自由、真理和幸福的探索。
其次,卡尔维诺的作品也强调文化和道德的多元性。
他反对简单地将人类分为各种群体或文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理解和尊重。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不同文化的描绘和反思,同时也探讨了道德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他提醒人们要尊重不同文化和他人,同时也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此外,卡尔维诺的作品还关注人类的情感和欲望。
他认为情感和欲望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他的作品描绘了人类的喜悦、悲伤、爱、恨等情感,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对权力、财富和自由的追求。
总的来说,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涉及到人类的命运、历史、文化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惊人的想象力,让读者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对人类自身和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211238874_浅析卡尔维诺文学中的轻盈美学

061[摘 要]意大利著名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轻盈的叙述艺术是卡尔维诺文学的重要特征。
卡尔维诺的叙述简化、节奏快、流动感强,同时篇幅短小精悍,由此体现出了一种轻盈美学。
[关 键 词] 卡尔维诺;小说;轻盈美学浅析卡尔维诺文学中的轻盈美学罗晨尹 纪海龙一、引言和传统小说的厚重沉郁不同,卡尔维诺的文学语言观在生存视域层面强调语言的轻盈,期望凭借轻逸的语言描写生命的诗意,主张叙述的简化和动态化。
轻盈并非用来形容文字或是文学的,但用来形容卡尔维诺的作品再合适不过。
我们会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中看到漫天飞舞的光线,翅膀静止滑翔着的燕子,或是澄澈透明的蜻蜓。
这些事物是如此轻逸,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滑入太空之中,神游八荒去了。
二、关于轻盈美学的定义沉重的文学描写苦难,但卡尔维诺文学的轻盈并不等同于欢快、轻松。
同时,想象力丰富、奇幻色彩也不是卡尔维诺文学被形容为轻盈的原因,轻盈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体现是小说的距离感,不仅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也是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以及客观世界的距离感。
如在《帕洛马尔》中,主人公帕洛马尔的妻子就是被弱化了,虽然出现过却只是一笔带过,明明是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夫妻,帕洛马尔和他的妻子却存在着距离感。
在卡尔维诺文学中,推动小说前进的往往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主人公的思考。
主人公大多没有卷入生活的柴米油盐,没有卷入周围世界的矛盾冲突中,因此,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则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而有一种“轻盈感”。
三、卡尔维诺文学的轻盈美学形成原因追求轻盈是卡尔维诺一以贯之的文学理念,他期望可以通过文字使读者去思考摆脱生活枷锁的方式,从而寻找到不会对生命感到沉重的道路。
卡尔维诺强调主人公的思想,而不是主人公和周围世界的联结,最突出的就是主人公的思想独立性。
同时,卡尔维诺也是类似推敲型的作家,每个字用得都很准确,因此作品往往篇幅短小,但几千字的篇幅也能立刻感知到他的特点。
解读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喜欢故事文学与想象力的力量

解读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喜欢故事文学与想象力的力量解读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喜欢故事,文学与想象力的力量卡尔维诺,作为意大利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独特的想象力与魅力。
他的故事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别样的体验,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故事,文学以及想象力的力量呢?首先,故事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故事,我们能够倾听他人的心声,感悟到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
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他人内心世界的窗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样的情感共鸣让我们感到温暖与关怀,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了共鸣。
其次,文学是想象力的狂欢。
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通过文学,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造、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各种奇幻与冒险。
文学的想象力拉开了现实与幻想的距离,让我们进入一个无限辽阔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与神仙、精灵、巫师一起冒险探险,也可以与历史名人、文学巨匠对话。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们获得了超越现实的满足,释放了内心的无限可能。
更重要的是,文学的力量在于它的思辨性与启发性。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探讨人类的生存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不仅从中汲取智慧与哲理,还能够获得内心的力量与勇气。
文学作品鼓励我们去面对困难,勇敢追求梦想,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与正义。
文学的思辨性与启发性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内心的满足与个人的成长。
最后,文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卡尔维诺的作品以其精巧的叙述技巧、诗意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而闻名。
他的文字如同一束清晨的阳光,温柔而明亮,令人陶醉。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丽与力量,享受语言的魅力与韵味。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令人向往,它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提供给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总之,故事、文学与想象力的力量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们追求情感交流、体验冒险、思考生活意义以及享受审美的需求。
精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珍妮姑娘》解读

精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珍妮姑娘》解读《珍妮姑娘》是卡尔维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来探讨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态问题。
本文从精神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分析了小说中体现的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以及人们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的迷惘和探索。
小说以一个关于珍妮姑娘的故事开始。
珍妮姑娘是一个美丽的女孩,被认为是男孩们最喜欢的女孩之一。
然而,珍妮姑娘却一直很寡言少语,对外界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她很容易被击倒,甚至有时候会受到欺负。
但另一方面,珍妮姑娘也拥有很高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她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故事中,珍妮姑娘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矛盾和冲突不断的社会。
这个社会似乎是一个现代的、快节奏的城市,人们都很忙碌,没有太多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感受。
同时,这个社会也充满了威权主义和权力斗争,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很容易感到惶恐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珍妮姑娘就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她在这个社会中感到孤独,没有人愿意倾听她的声音。
她也感到被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她的父母和老师们都希望她能够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但她却无法适应这种期望,无法改变自己的本质。
在故事的结尾,珍妮姑娘离开了这个社会,并遇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
这个人物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对珍妮姑娘的理解和关爱让她感到很温暖和安心。
这个人物引领珍妮姑娘进入了一片美丽的花园,那里没有人类的嘈杂声,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和美景。
在这里,珍妮姑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必拘泥于任何人的期望和限制。
《珍妮姑娘》的故事呈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生态问题,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压抑和扭曲。
而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个边缘人,珍妮姑娘则更加感受到了这种孤独和无助。
但是,小说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那就是通过发掘自己的内在力量和追随自己的内心,人们可以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净土,并在其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快乐。
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的“迅速”品质

CN 5 3—1 2 11 . / G4 I SS N 1 6 74 —56 3 9
J o u r n a l o f Ku n m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儿童 文 学研 究 】
编 者语 : 本 期 栏 目所 载 文 章 分 别 对 作 家 作 品 、 作家 创作 、 童 诗 意境 进 行 研 究 。 其 中 : 对 卡 尔 维 诺 童 话 研 究
杜 鲁 门 ・卡 波 特 小 说 中 成 长 主 题 的研 究 之 文 , 以弗洛 伊德人 格 结构理 论 为研 究视 点 , 剖 析 了作 家 作 品所 表 现
的青春 期少 年 成长 过程 中的孤 独 、 困 惑 和 迷 茫 。 其 后 两 篇 的 中 国 儿 童 文 学 作 家 作 品研 究 的 文 章 , 前 者 以 新 的
而郝莉则未能得到自己理上接第4页许多多几乎同时一闪而过的思想能使人们的心情出卖灵魂的炼金术士的故事等十六个短故事在众多思想形象与感觉之中沉浮让你既不能全部还有寒冬夜行人里那十个只有开头的小短篇抓住它们也不能完全抓住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同时等等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0 1 4, 3 6 ( 5 ) : 1— 4
视 角 探 讨 大 自然 文 学 , 分 析 在 生 态 环 境 中 人 与 自然 的 双 向 互 动 与 相 互 影 响 ; 后 者 从 梅 子 涵 小 说 创 作 叙 述 的 语
态、 神 采 和 内部 深 层 结 构 特 点 等 方 面 探 讨 了 “ 子涵 夜话 ” 和“ 新 小 说 ”的 基 本 特 点 , 透 视 出作家创 作 的新趋 向。 本 期 栏 目最 后 一 篇 是 有 关 童 诗 理 论 研 究 的 论 文 , 其 以色彩 的运 用为切 入 点 , 阐 述 了童 诗 创 作 中 以色 彩 的 艺 术 表 现手 段 营造 童诗 意境 的 审美效 果 , 对色 彩 的 陌生化逻 辑 重组论 述 的学 术 思考具 有 一定 的突破 性 。
卡尔维诺精选作品集(套装23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子爵
城市
集套
骑士
世界
文字
宇宙
卡尔维 诺精选
旅人
童话
故事
月亮
装册
国王
时间
文学
姑娘
小说
童话
内容摘要
《卡尔维诺精选作品集》包含以下23部作品:《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看不 见的城市》《为什么读经典》《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美国讲稿》《宇宙奇趣全集》《意大利童话(套装3 册)》《巴黎隐士》《短篇小说集》《疯狂的奥兰多》《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通向蜘蛛巢的小径》 《烟云阿根廷蚂蚁》《在你说“喂”之前》《美洲豹阳光下》《圣约翰之路》《收藏沙子的旅人》《文字世界和 非文字世界》《文学机器》《论童话》。
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
在空墓穴的周围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卷首语 为什么读经典
《奥德赛》里的多个 奥德赛
色诺芬的《长征记》
奥维德象
3 纳扎米的七公
主
4
《白骑士》
5 《疯狂的奥兰
多》的结构
阿里奥斯托八 1
行诗举隅
杰罗拉莫·卡 2
尔达诺
3 伽利略的自然
之书
4
西拉诺在月球
0 6
一百二十九 猫的童话
0 5
一百二十八 萨拉曼卡学 校
一百三十小鸡
一百三十一做奴隶的 母亲
一百三十二美人鱼妻 子
一百三十三嫁给第一 个过往的人的公主
一百三十四里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岳论丛=Jan .,2008Vo.l 29No .1 2008年1月(第29卷/第1期)(Dong YueT ri bune)[作者简介]杨黎红(1975-),女,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讲师。
论卡尔维诺小说的童话思维杨 黎 红(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当代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童话思维别出心裁而又得心应手地运用,使其创作在后现代的先锋小说中独树一帜。
他一方面高度重视童话思维的幻想品格,保持叙事的诗性气质,一方面以/间离0的方式关注现实,负载起深邃而凝重的审美内涵,从而成功实现了他/轻0的美学理念,为小说在当代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径。
[关键词]卡尔维诺;童话思维;轻 [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1-0085-04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大师0,其创作中层出不穷的先锋因子令读者叹为观止;他还是同时代大师中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文学(尤其是童话)联系最为密切的作家,而童话思维使得卡尔维诺小说独具风格。
一众所周知,儿童是天真纯洁的象征,是未被社会、历史和文化浸染的人类原生态的承载体,是生命力和未来的象征。
儿童的心灵像一张白纸,尚未被圈定任何的条条框框,尚未染上任何色彩,所以有着极大的自由性。
所谓童话思维是指蕴含在童话中的对于世界的一种认识和把握方式,是一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
从发生学意义上考察,童话思维与原始思维或神话思维密切相关。
但是后二者是懵懂无知下的诗性思维,而童话思维是已习惯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成人在文明状态下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故而,在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已高度发达的今天,童话思维仍不失为一种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的思维活动。
以童话思维来写作,就可以拉开与社会实体的距离,突破成人世界的逻辑,轻视或无视外部规范的种种束缚及清规戒律,打破那个由习俗、偏见、虚伪和麻木不仁所构成的牢笼,摆脱成人世界的利益驱动和复杂性,以纯粹的热情,毫无顾虑地面对一些成人羞于启齿、不敢想象甚至惧怕考虑的问题,或是有意无意地避开明确的道德判断,为读者留下思索的空白,或是公正坦率地对世界做出更人性化的价值判断。
再者,童话思维以非经验主义的感知和认知特点为前提,也就拥有了一种另类的认识世界和呈现世界的方式,增加了审美过程的难度和时间长度,造成审美对象的/陌生化0效果,实现了审美感受。
采用童话思维,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非经验主义视角(多表现为儿童视角)和天真叙述。
这种视角对美的捕捉,洋溢着童真的愉悦,使得在成人经验主义视角中已经定了型的事物重新焕发出新鲜灵动的气息。
童话思维保持着对生命最原始、执着的感性追问,能够打破事物的惯常形态,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达到审美的愉悦。
卡尔维诺具有童话思维绝非偶然,他的父母亲皆为植物学家,在其幼年时全家居住在意大利里维埃拉省圣雷莫的一个热带植物研究中心里。
卡尔维诺终日与花草、树木、动物为伴。
与大自然的亲近和对民间故事的天然热爱积淀在他心灵深处,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19世纪50年代,卡尔维诺应出版社之邀,花费近三年时间,发掘和整理了散布于意大利各地的民间故事,编成一部5意大利童话6。
近三年沉浸在童话世界中,使得卡尔维诺获得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童东岳论丛=Jan.,2008Vo.l29No.12008年1月(第29卷/第1期)(Dong YueT ri bune)话思维。
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惶恐失措地强迫自己寻回常规思维,恰恰相反,他放任自己用童话思维指导下形成的艺术视觉去观察世界、把握世界,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认同成为他小说书写的一个隐在的前提。
这使得他的作品大多具有一种童话色彩,一种特殊的艺术美。
巴赫金曾经说过:/小说要负担起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揭穿人与人一切关系中的任何成规,任何恶劣的虚伪的常规。
0¹。
卡尔维诺拥有童话思维,也就拥有了它独具的特点和权利,就是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特殊的世界、特殊的时空体,做这个常规世界的旁观者和局外人。
这种外在化的艺术建构手段,注定了他用另类的眼光观照世界的形式。
二卡尔维诺在文学创作中钟情于童话思维,首先表现在他高度重视文学的幻想品性,而这一特点恰恰是童话思维的本质属性。
卡尔维诺对凝固僵化地认为文学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说法十分不以为然,甚至更进一步宣称:/我认为,作家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甚至最现实主义的作家所写的一切也是童话。
0º他最初走向文坛时,是在战后的四十年代中期,当时卢卡契的文学理论即现实主义理论教条以凌驾一切的姿态大行于世。
同一时期,意大利文学也朝现实主义的方向回归,/新现实主义0运动蓬勃兴起。
这个运动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对意大利文学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但不能讳言,它过于注重思想性和社会性,无形中将文学/工具化0了,其成果的时代性往往高于艺术性。
卡尔维诺虽然早期也被认为是这个运动的跟从者,却从来没有对卢卡契的反映论感到兴趣。
他宣称:/这种将再现当作客观事实的看法从来没有在意大利文学上占据过主导地位。
0»我们可以看到,战后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合谋0,形成一种充满压力的/繁荣0,已经事实上构成了当时意大利文学及文学批评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打破这个/神话0、消除这道阴影,文学和文学批评拥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广阔前景的/真相0就会被遮蔽,只余一条狭隘的小径供人通行。
卡尔维诺的贡献正是在于为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袪魅0。
他本身是一位非常有政治责任感和敏感度的作家,并不反对文学与政治有关联,但是反对/文学专制0,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和奴隶,反对意识形态对文学主体性的干预和掠夺,更反对在政治前提下,强行以真假为维度来判断和衡量艺术作品。
艺术所需要的真实绝不等同于生活真实或称现实真实,后者只能是前者的客体。
艺术所需要的是艺术家在艺术地处理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创造的主观感觉真实、想象真实和情感真实,因此它主要地存在于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
艺术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乃是人的审美需求的体现,因此,它是对现实真实的超越。
作为一个敏锐的艺术家,卡尔维诺看到了这点,因此他反对艺术行为是镜子式的观照的说法。
卡尔维诺反对/镜子说0,主要是因为他高度重视和提倡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主动性。
任何一个个体总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因此世界或生活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无法客观。
对于作家来说,这个世界同样投入了他独特的个性和私密的思考,由此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必然就是一个独特个性和个体逻辑的世界。
所以,任何一部小说折射的都并非是绝对的现实生活,而是作家的想象力和文学智慧,是作家游戏的产物,是词语的狂欢。
即使是最现实主义的作品,也不是作家所处时代与社会语境的忠实记录,而是天才作家的艺术才能和想象力的展示。
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对作家之外的其他人来说,就是童话。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尔维诺认为纯属幻想的5格列佛游记6或者卡夫卡的作品绝不比巴尔扎克的写实小说更不真实。
显而易见,卡尔维诺追求的文学是具有高度想象力的文学,他非常推崇幻想。
在5边界的定义:幻想6一文中,卡尔维诺考查了法、意、英各国语言中幻想的定义。
他发现,在当代法国文学语言中的幻想往往被用于恐怖故事中,要求读者相信他正在读的,要做好受控于一种生理激情(如恐惧、负罪感、痛苦等)的准备,还要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寻求合理的解释。
但是在意大利语中,幻想一词并没有这种使读者陷于文本的要求,正相反,它暗示着一种断裂,一种超然,一种基于文本的另类逻辑的接受,这种幻想是在常识逻辑和主流文学成规之外展开的。
英语中的幻想一词与意大利语中的意思相类似,读者不必去苛责作品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就像卡夫卡的5变形记6的读者一样,幻想的乐趣就在于从玩味这个另类的逻辑中获得快感和惊奇感。
卡尔维诺推崇的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创造性思维,它能打破日常习惯加在人们身上的羁绊和束缚、局限,引导人们从思维定势中超越出来,自由地在理想境界中遨论卡尔维诺小说的童话思维游。
他告诉我们:/文学世界可以与我们昨天、今天或明天生活的世界等同起来。
0¼不过他并是不像巴尔扎克或司汤达那样告诉我们:世界是这样的、人是这样的;而是用艺术的魔杖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展示给我们:世界与人可以是、可能是这样的。
在卡尔维诺那里,想象指向的不仅是已有的存在、未显的潜在,也有幻影式的不在。
他的想象既不像传统小说那样要求建筑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追求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不是完全无视现实的空穴来风式的异想天开,而是源于形而上学思考的想象与可能性的/虚拟0式实现。
它虽好似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并不考虑真实性与否,却往往更能反映本质,也往往更能创造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更为高超的作品。
因此,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似/未在0、/不在0(与外部现实相隔绝)的文学,实际却是朝着/显在0的方向发展,是虚拟现实、重建现实、创造现实、实现现实的无限可能性的文学。
在这个意义上,卡尔维诺认为,童话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对人世浮沉的反复验证。
童话中人物的故事,无人不是人类共同命运的缩影;童话中的文学形象,总是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重复和印证。
卡尔维诺虽然反对小说以再现和社会功用为己任,但他的幻想和想象从来都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注。
他并非社会人生的袖手旁观者,人性的莫测、社会的变革,始终是他创作的引发点。
他只不过是反对那种/政治任务式的文学0,也就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的文学观而已,从来不否认文学具有社会功用。
他认为文学有自己的规律,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不直接的,不能肯定的,偶然性很强0的用法,其影响力之大甚至要远远超过政治语言。
卡尔维诺关注现实,却不愿沉沦于/一地鸡毛0的庸俗与烦杂之中,他把写作看作是一种视野,认为拉得越高,也就愈能看见真实。
避开沉沦的方法只能是疏离和超越,卡尔维诺有意选择了童话式的幻想,为读者创造出一个虚构的奇异意义空间,通过淡化叙述的真实感,增强虚构色彩,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打消读者对真实性进行追问的念头,转而赏析引人入胜的故事,体味其内涵。
卡尔维诺运用童话思维,使他的故事好像发生在另一个世界里,读者可以卸除一切负担,不必去担心真实性问题,也不用急于对号入座,而只是专心欣赏体味故事。
另一方面,看似奇幻的故事里的人物经历,其实就是人类命运的缩影,所以读者也不过是另眼看世界)))换了一种角度、换了一种心情去阅读、去思考,这种阅读和思考因为甩掉了许多重负,而变得更冷静、更客观,也更深入。
其次,/距离产生美0,有了距离之后,就有了超越的理由,就不必陷入琐碎的考据之中,而有了海阔天空任我飞的磅礴气势。
距离使幻想成为可能,而幻想使现实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