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武坑玉界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临海市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武坑玉界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临海市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武坑玉界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临海市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武坑玉界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桃渚风景名胜区地处浙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是浙江省第三批批准的3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以抗倭古城与奇特熔岩为特色,融山海风光为一体,风景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区内景点多达200多处,开发潜力巨大,并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宜于开展观光旅游、科普教学、休闲度假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按照一九九九年编制的《桃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抗倭古城、武坑玉界、碧云芙蓉、珊瑚珍岩、龙湾海滨、童燎碧波六个景区。

此次编制详细规划的武坑玉界景区是桃渚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它北靠桃渚古城,西连芙蓉景区,南接童燎景区。区内景点相对集中,景色秀美,沟深谷幽,峰奇岩特。临海市委、市政府把该区作为开发桃渚风景区的重点。已经修建了从屯寺至武坑、桃渚至石柱下的两条入口道路;拟建游客中心,并修筑了从仙人担、七姐妹峰至石柱峰的山间游步道。尽管如此,因为建设与起步较晚,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大,游客量少,客源地域较窄,加之管理呈无序状态,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较为不利。为了合理保护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使之得到可持续的开发,特编制武坑玉界景区的详细规划,以指导景区的建设,从而达到使区内外有关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院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接受临海市人民政府、临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的委托,承担编制临海市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武坑玉界景区详细规划的任务。

为满足近期建设的需要,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桃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与临海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合编)编制完成后,随即编制武坑玉界景区详细规划。根据建设项目的计划,在详细规划中具体落实并进一步深化、完善、补充总体规划,提供各个主要景点的设计方案。

在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和对相关单位及领导的咨询,克服了原始资料不全的困难。多次现场踏勘,并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且将之贯彻到设计中,终于完成了方案。在此,谨向关心指导此项规划的各有关单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桃渚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接雁荡,北连溪口、天台,西临仙居,是浙东浙南旅游线的交汇点。武坑玉界景区位于风景区内连盘乡北部,工业东接东洋,上盘两镇,南邻市场乡,西连杜桥镇,界于东经121O30′~121O40′,北纬28O45′~28 O53′之间,该区距离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市区50多公里,距台州市区仅20余公里,本次规划范围约5km2。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本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峰石柱峰海拔142米,地区高差范围为2~142米不等。区内以果林及松林为主,地被为蕨类。北部地表水汇入桃渚港,南部汇入海。景区以侵蚀堆积地貌最为发育。层状火山岩和由断裂构造与垂直节理发育形成的峭壁峰丛,是景区自然景观的主要景素,构成了独特的溶岩、谷地、峰林、石林等景观。

2、气候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夏长春秋短。不利气候因素有台风、梅雨。全年平均气温为16-17C0之间,最冷月份为一月,平均气温为5.8 C0,最热月份为7月,

平均气温为27.8 C0,全年无霜期为257天,无冻期达265天以上。每年12月下旬初雪,3月中旬终雪,无雪期达3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2200小时之间。年降水量为1600-1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增。夏天主导风向为多偏南风,冬天多偏北风。梅雨期多为5-6月,台风雨期为8-9月,每年丰水期暴雨集中,可造成大面积的内涝积水。区内常年水位为2.1米,百年一遇的潮水位为3.45 米。

(三)社会经济

景区所在地域的大部分地区属临海市连盘乡辖区,另一部分属桃渚镇,其范围皆属临海市。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传统果林为柑桔、杨梅。有部分渔业,基本无工业,粮、渔等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风景区已成立管理委员会,驻武坑玉界景区北入口处。景区东南两端分布有石柱下、屯峙和武坑等几个行政村。

二、规划依据

本次编制桃渚风景名胜区武坑玉界景区详细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4、《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7、《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8、《临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9、《临海县志》;

10、《桃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1、编制《桃渚风景名胜区武杭班界景区详细规划》协议合同书;

1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3、省市有关领导专家的要求及意见;

14、1:10000、1:2000武坑玉界景区地形图。

三、开发条件及开发战略与措施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浙江省以发展旅游业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的开发战略指导下,浙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者。临海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决定开发桃渚风景名胜区,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发展以旅游的接待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来带动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把握旅游区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宏观分析武坑玉界景区的开发条件及开发的战略措施。

(一)开发条件分析

1、风景旅游资源分析:

(1)优美的自然环境

山景:

突兀的手掌峰、石柱峰、七姐妹等海拔不高,但相对高度大,尤显挺拔,迭峰连云,劈地摩天,变化无穷。它们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逐渐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似人物走兽飞禽,栩栩如生,加之神话传说的着意渲染,更增加了景区的游览情趣。玉屏峰、龙斩腰等岩群的火山熔岩地貌及种类丰富的化石,在地质学、考古学方面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是一部珍贵的科考、科教和考古的自然教科书。

●水景:

桃渚之名源于桃江十三渚。在石柱峰脚下,桃渚古城东面,由天然的河溪围成十三个小岛,人们称之为桃江十三渚,景区内景观独特,河水清澈见底,河溪相接,水中有岛,岛中有水,波光秀色,绿野沙洲,相映成趣,是开展水上游乐和观光的重要资源。

●植物:

景区内以大面积的灌木丛林、次生草被、经济林植被为主,覆盖率在到85%以上。植被疏密有致,区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美味佳肴

桃渚东临东海,近海鱼场有品种繁多、营养丰富的海生支物,更有适宜河海交汇处生长的特殊品类;景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柑桔、杨梅,可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海鲜及美果佳茗。

●田园风光:

规划区内及周边地区,分布有大片的农田耕地,果林星罗棋布,映落其中,一派浓郁的田园风光景色,适宜开展以田园风光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

●便利的交通条件:

景区距台州市中心区20多公里,临海市区50余公里,规划有一级公路通过,交通便捷,故称之台州市的后花园。

2、人文景观

受中日韩佛教文化交流的影响,临海民间历来就有崇尚佛教的传统,仅武坑玉界景区内就散布着多家佛家寺庙和道教洞天。这一方面映射出中华佛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景区自然风光的秀丽。有信仰崇拜宗教活动的景区的客源往是稳定且递增的。

景区之西相毗邻的桃渚古城,始建成于明朝,是明代浙东南用于抗倭的四十一个卫所中,保存罕见完好的一个,属省级文保单位,并正在报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屡败倭寇,战绩辉煌,并留下了烽火台、点将台、校场等古迹,而与戚继光等抗倭人物相关的真实故事和传说也丰富了本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3、开发优势、发展前景与制约因素

通过对武坑玉界景区的区域关系分析,考虑景区开发建设的前景,总结景区开发条件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1)开发优势及发展前景

●强大的区域旅游整体规模

浙江省是全国旅游资源大省之一,风景名胜区数量居全国首位,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九十年代以来,旅游业由重点城市向一般地区发展。本区北连溪口、天台,东濒东海,西接仙居,南临雁荡,区内旅游资源分布各有特色,将形成强大的旅游规模优势。

●丰富的旅游资源

景区内环境优美,峰峦叠翠。石柱峰嵯峨嶙峋,气势雄伟,与低岗相连又酷似骆驼静卧;峰下十三渚,逶迤弯曲,水抱桃渚,状如九龙戏珠;秀美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武坑峰林属亿年前火山熔岩形成,宛如琼台玉阁、人间仙境。山不高而峰奇,路不陡而崖峻,小巧中显奇秀,平缓间见雄壮,且桃渚古城在浙江

有一定知名度,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

●优越的地理位置

风景区距离有机场的台州市区仅二十公里,浙江甬台温高速公路擦边而过,景区内规划有一级公路通过。近期开发可依托桃渚镇,目前桃渚镇电力、电信、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用于加速景区的开发建设所需的管理服务、动力来源都能得到保证。

●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重视,当地民众也认同、支持、热情很高。

(2)建设发展的不利制约因素

●旅游业起步晚,不发达,旅游设施几乎为空白,游客少,特色优势没有

发挥出来。

●对外宣传不够,国内外游人对此景区了解程度不高,客源面窄,主要来

自台州、临海、三门等地。

●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旅游管理基础薄,建设的基础工作不充分。

●人才资源缺乏。

(二)开发战略与举措

1、解放思想,突破原有观念,转变经济职能,以旅游开发为主体,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风景旅游度假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2、借鉴他人的开发经验,健全景区的开发管理制度。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分片有序开发,广开投资渠道,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有效开发模式,协调好内、外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高速完善的开发建设。

3、加强宏观调控和建设管理,改变经济结构。景区内以道路沿线为重点,依托桃渚古城,建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旅、工、农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4、打破区域性分割,加强行业领导;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市场化的产品体系、产业化的管理体系;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五个一起上;从市场的角度抓好旅游产品开发;从依法治旅的角度进行行业管理;坚持高起点,创精品、重效益;坚持山水观光与现代旅游一起上,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两手抓,以精品意识求长远效益。

四、总体规划

(一)规划期限

根据桃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临海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确定规划期限为

近期 2000年-2005年开发建设初创期

中远期 2005年-2015年开发建设配套发展期

远景 2015年-2025年开发建设完善期

(二)武坑玉界景区的形象策划和规划设计理念

武坑景区,人称“小雁荡”。与雁荡山相比,有奇峰怪石幽洞,唯缺飞瀑。然其周边有桃江十三渚回环广阔的滩泽之美,兼有明代抗倭古城的文物风采。因此,在开发上要扬其长,补其短,突出特色,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以“城-水-山”一体化开发为原则,形成桃渚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应是规划的立足点。如此既能特色鲜明,又能满足各旅游要素的要求,同时又能占据旅游和景区进一步开发的战略制高点。

●古城

由《桃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之“规划布局及旅游体系规划”可以看出二日游、三日游的出发点均在桃渚古城,这就自然确立了桃渚古城在景区开发中的战略位置。同时也提到“开辟古城特色旅游接待基地和仿古商业街”。在开发初期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应当在关键部位投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把古城作为整个景区的服务中心开发,有一石三鸟之效。

(1)保护古城,并改善古城的旅游环境,同时改善城内居民的生活条件。(2)形成有特色的旅游接待中心,尤其吸引上海等大城市的游客和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有利于旅游宣传和改善游客结构。

(3)以少量投入形成整个桃渚风景区的核心区,从而迅速带动武坑、芙蓉、珊瑚岩、龙湾景区的旅游。

●桃江十三渚

十三渚是不可多得的水景资源,这在总体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

其水色青蓝,有石柱峰等不寻常的山形为背景;近景、中景上植被丰富,远景上又有青冥之山色;水面平阔,衬映天象,变幻奇妙;湖岸平缓(虽然由于耕地缘故,出现裸岸,但能容易地以植物覆盖);湖面有渔舟点缀,小岛;迴还,层次丰富。

如此胜景,在全国十分罕见,具有新奇之美,比千岛湖多一份自然天趣,如能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开发旅游,则可成为独具特色的滩泽景观。

●武坑

在考虑与古城、十三渚旅游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对武坑景区进行开发,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入口:

(1)应考虑水路(由古城出发,经十三渚抵石柱峰下),设码头。

(2)石柱峰下,设入口广场和服务设施。应充分考虑借景将军岩,对景十三渚和石柱峰。并以水井为眼,布置小品。

(3)建立地质科普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

游步道:

(1)上山道沿溪而行,左迂右绕,依山就势,从而使十三渚、玉柱峰、将军岩可以多角度对景,丰富视觉效果。

(2)尽量利用砍柴山路,不宜走山脊,以免直露,加强幽秘深邃,与豁然开朗的对比。

(3)利用山上泉眼,设置节点,成为游人休憩处。

(4)漏月洞处,道路以不规则为美,宜窄,一人通过即可。

(5)石柱峰上的游道,以有惊无险的原则,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和下上的视线关系,切忌零乱。

建筑:

(1)追求轻灵的效果,可采用古民居风格依山就势而建,不必规则。

(2)建筑材料,路面铺石与古城相同,尚质朴。

(3)明霞洞服务建筑以浙南民居风格利用洞穴建造,以保护洞形完整为

原则,不必规则,洞内筑香案、烛台,塑佛像。

(4)拆象鼻岩下的平台。不要构筑平台,观景或休息点设条石凳即可,利用自然岩石更好。如必须筑台,则应修兼作石凳的栏杆,并以植物遮阴。

(5)景区东侧建小规模的桃源山庄,其他少量景观建筑宜在地势低处的视线之处,否则由于近大远小,过大的体量将影响石峰的景观。建筑屋顶墙面的材质要严格控制,以求与环境协调。

游线组织:

(1)石柱峰景区环线:

(2)武坑-桃源景区环线:

(3)滴水岩主题旅游: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根据国家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的基本方针,结合本次规划景区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以下指导思想和原则;

(1)在规则的整体构思上,强调“以和谐为纲”的规划原则。在规划设计中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使游人寄情于山水而流连忘返,使建筑融合于环境之中而充满诗意,洋溢着强烈的场所精神。

(2)强调以人为本,以自然为基础的原则;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利于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3)强调规划的整体性与发展的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临海短缺的景观和广受欢迎的多样化游览设施和娱乐活动;选择符合该区的开发模式,使建设具有较大的弹性,以适应其可能的变化。(四)景区的性质、规模

1、性质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作竞争加剧,生活在拥挤与喧嚣都市中的人们更加向往到宁静、幽美、开阔、充满绿色的郊外和自然环境中去放松心情。

根据武坑玉界景区丰富的景观资源条件、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及其国内独特而罕见的火山地质构造,此区的规划宜从其本身的特征开发,紧扣“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这一主题,从而将其规划为“雄、奇、险、秀”的以山海熔岩风光为特色,以登高远眺、陶治性情、科学考察、回归自然的绿色旅游为主题,适当兼顾休养、度假功能,辅以地方性民俗活动的省级旅游胜地。

2、规模

(1)环境容量

为了合理开发和保护风景资源,顺确定一个合理的环境容量。

面积容量计算法:武坑玉界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要是山岳景观地带,按1000人/平方公里,则可容纳5000人。

线路容量计算法:游览主道长5公里,按每人占用5米道路计,约1000人,次道约10公里,按每人占用10米计则约容1000人,合计2000人。

比较两种方法估计合理容量在3500左右,游人逗留时间按半天计,周转率为2,则日容量为3500×2=7000(人)

(2)接待规模

规划景区内桃源山庄为80床位,可满足一个旅游团队,床位不足由桃渚古

城及东洋镇接待点补偿,这样就对景区影响较小且运营经济。

(3)景区内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近期规划中控制其发展,逐步改善居住环境,尤其是景区联系路西侧要控制出30-50米的绿化带,形成荫蔽感,景区联系路内侧的居民点远期考虑逐步迁出。

石柱下村规划成游览型村落。作为风景区的农居点,规划要求除满足农居功能外,其本身要成为风景区和旅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时注重生态环境和本地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个有地方性、游览性、文化型的生态观光村。

五、规划布局

(一)功能分区

根据景区景观资源特征,总体布局可分为五个小景区,即桃渚田园区、石柱擎天区、玉台锦帐区、华盖峰林区、月光印翠区。在功能分区、旅游的组织、空间地域、环境条件、景观特征等方面,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规划要求,均有一定的独立性,利于分期开发。整个规划结构追求布局合理,突出山体、水网和大地景观等自然因素,同时也注重少量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二)组景设想

1、石柱擎天区:

规划沿景区联系道透过北入口与将军岩对景。整个入口空间不太开阔,两面依山,故在入口右侧设一科普展馆和服务中心,沿路侧建停车场,入口广场左侧设管理房与入口标志,适量布置管理及商业用房,沿湖侧规划游船码头。

外围通过几组建筑群围合成外广场,而通过山体、科普馆与游步道组成虚内庭,在半山五路交叉处设一景亭,由亭、观景台、内庭广场、码头及江渚上的小品组成一景观暗轴线。

于石柱峰设一双坡休息亭,既可供游人休息用,又可兼作票房(因事实上承包给个人)同量也为此处游客攀顶设一过渡空间。

整治双龙潭,沿四周广种乔木,以保护此山仅有的水源,为山体增添水景。

在明霞洞处增设游人服务次中心,主要内容有茶室、工艺品、展室等,整个建筑体量不大,傍山而建。绿化以草坪、灌木为主,使景区险峻、自然的风格得以保留。

2、玉台锦帐区

自石柱擎天区沿山边小径步行约15分钟,可达景区的交通中心玉屏茶庄。此段因沿途景致不多,宜广种树木,采用铺砌路面,使游人在幽静中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调整。景区交通中心玉屏茶庄南可达武坑,东可至华盖峰林景区,利用它可以组织多条游线,且位置适中,地形较为平坦。玉屏茶庄四周,设自摘果园、杨梅园等,以增加游人游览内容和兴致,此处增加一公厕,以方便游客。

从玉屏中心南行游线距离较长,规划在玉屏峰对面山峰设一碧云亭。玉台小景区景点集中,山高坡陡,规划两处观景台,东可揽华盖峰林并远眺东海,西可瞻芙蓉睛翠。为便于青少年活动的开展,于东侧山坡规划一个野营地;西侧台地设一茶室,依山而建。建筑风格与南入口建筑一致且采用统一的色调和材质,以协调整个小景区的大环境,提高浏览区的档次。南入口以两条不对称

轴线组合一内庭,主轴对景为锦帐六角亭;围合建筑为管理用房、门房、工艺品展卖室;各个建筑以仿古城墙串连,城墙的做法以桃渚古城墙为基准。

规划南入口停车场于道路东侧,便于人流与车流的分离。

3、华盖峰林区

华盖峰林区景观独特,用地开阔且幽深,规划八十床桃源山庄。山庄设计用坡顶,在用色、用材上与环境尽可能协调,在屋顶处理上变化丰富,从而减少其体量感,使之亲切宜人。山庄前留有一定的空地,以求空间环境有驰有张,在入口广场设一景石,以点景名;以游览道将自摘果园和各景点串联,并与玉屏中心相连,以拓展游览线路层次。在景点线路交汇处规划休息点,四周辅以乔木掩映。

4、月光映翠区

该区范围较大,以增添游步道、加植树木为主,保持山野情趣,给游人有寻幽探奇的天地。

5、桃江田园区

利用由桃渚江水陆迴环形成的水上迷宫,开辟水上公园,使之与石柱峰相呼应。

六、专顶规划

(一)绿化规划:

1、绿化原则:

以面为主,点线结合。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发挥植物的多功能优势,改善风景区的生态和环境。维护原生种群,保护古树名木和现有大树,培育地带性树种,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

树种以乡土树种及适生树种为主,主要植被为常绿及针叶阔叶混交林,色叶树种以银杏为基调。各岩石景点区绿化配置要注意与景观特色相结合,以衬托为原则,大面积的山地绿化应注意疏密结合,合理安排乔、灌木及地被、藤本植物,从生态发展角度充分保护自然环境。

2、景区绿化及林相调整规划

(1)石柱擎天区

此区以松柏植物为主,山坡植马尾松、黑松、桧柏、侧柏、枫香、银杏、香樟、合欢、苦槠、鹅掌楸等,下木植粗榧、桂花、鸡爪槭、杜鹃、山茶、桅子花、火棘、枸骨等,地被可植吉祥草、蕨类等,使山林郁郁葱葱。

在面上绿化中,本区以绿色为基础色,点缀以银杏秋色叶的金黄,鸡爪槭的红叶等,再加上各种果花植物,使郁郁葱葱的绿林中,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点缀着各种艳丽的色彩,丰富山林的色相,增加感染力,给游人以艺术享受。

在石柱峰、将军岩、生物化石壁、龙斩腰、玉壶岩等高大岩石景点附近,可散点植乔木,如樟树、枫香、黑松、马尾松、银杏等,主要以花灌木及藤蔓植物进行绿化修补,可选用杜鹃、火棘、桅子、山茶、枸骨、迎春、蜡梅、雀梅藤、薜荔、常春藤、沿阶草、吉祥草、酢浆草、马蹄金、蕨类等使高耸挺拔的岩石与植物形成高与低的强烈对比,使游人得到很大的满足。既丰富了林相,又增加了植物群落层次,对突出岩石的气势,起到了很好的陪衬作用。

双龙潭、明霞洞、漏月洞、明霞服务中心,在保留原有乔木的基础上,以香樟、枫香、厚朴、广玉兰、国槐、银杏、合欢、桂花、红枫、毛竹、杜鹃、火棘、山茶、桅子、枸骨、凤尾兰、薜荔、葱兰、酢浆草、马蹄金、常春藤、紫藤等树种植,配植上注意植物造景的漏透,增加上下透景,产生幽邃的效果,充分体现自然山林的气氛。

(2)玉台锦帐区

除原有高大乔木,需整理灌木、藤木,自然栽植紫藤、桂鹃、粗榧、火棘、十大功劳、海桐、卫矛、红叶李、桅子、蜡梅、竹、山茶等,以常春藤覆盖于露岩裸崖之表,但应避免蔓延至崖石刻上。使本区达到四季繁花似锦,充满生机。

(3)华盖峰林区

绿化以翠、苍、劲为原则,除原有高大乔林外,植枫香、马尾松、黑松、侧柏、香樟、国槐、银杏、苦槠、板栗、竹、枸骨、继木、雪柳、蜡梅、桂花、杜鹃、桅子、山茶等,地面铺以沿阶革、酢浆草,情人岩可点植红豆,并注意疏密结合,创造一个四季葱郁、山花烂漫的环境,进一步丰富林相和季相。

(4)月光印翠区

创造一个清新的环境空间,以疏林为主,常绿乔木为基调,补种无患子、枫香、枫杨、红枫、卫矛、小蜡、迎春、凤尾兰、杜鹃、桃树、竹、合欢、紫薇、乌桕、桂花、桅子花、蜡梅、山茶、葱兰等,以添野趣。

(5)野营地

以密林为主,体现大自然的幽深、神秘感,留以适当疏林地及草坪,可供游客憩息野餐,绿化以耐火性较好的阔叶林为主,植以银杏、厚皮香、国槐。再辅以广东玉兰、山茶、石楠、海桐、火棘、茶梅、杜鹃、凤尾兰等,适当点植针叶树种,创造一个山林葱郁、山花烂漫、幽深古朴的游憩环境。

(6)游步道、景亭、观景台、休息点

游步道结合环境与地形,进行绿化配置,在满足遮荫功能的前提下,采取有韵律的散点植,树木间相互呼应,疏密有致,前后错落,三五成群,自然添趣。在各种游览道路上,充分利用道旁原有林木,这样,通过带状绿化把各景点统一在景区绿化的基调上,又可使游人在不同的路段感受到各个景点的不同特色。此外,在道旁隙地、林缘、空地、转折处适度植以耐荫灌木与草花,景亭、观景台、休息台自然栽植乔灌木及草花,避免单调呆板,形成枝叶相交的林荫夹道,移步换景的山间曲径,以增游览兴致,消除游人游览路途之疲劳感,可采用“野趣之路”、竹径、花径等方式,如枫杨、香樟、紫叶李植成三五成丛的自然式树丛;不等距地种植马尾松、香樟等,加上茂林修竹;在曲折而上的道路中,一侧种上大乔木如香樟和朴树,另一侧只是二、三株杏花,富有自然乡野风味;利用山坡曲折,遮挡视线,在坡上种高大浓密的乔木,如枫香、麻栎、沙朴、刺槐等,株距在0.5-4米,树与路边线的距离为0.3-1.5米。形成郁闭的小山道等等。

(7)入口及建筑

北入口沿河公路一侧种植香樟、垂柳,码头附近栽植水杉、池杉、点植枫香,并辅以各种花色不同的杜鹃及黄馨、地被铺以三叶亭。停车场周围植以香

樟、松柏类等常绿树种、点缀以枫香、鹅掌楸等色叶树种。火山展览馆以龙柏为背景。建筑前种杜鹃花,借“杜鹃啼血“之意,以杜鹃花鲜红的色彩表达后入对抗倭英魂的敬仰与哀思。建筑入口丛植蜡梅,景石旁丛植孝顺竹,整个入口点植香樟、桂花、石榴等乔灌木及花草,以爬山虎立面绿化。

东入口桃源山庄以桃为主,点缀香樟、冬青、樱花、竹、梅、紫薇、迎春、匍地柏以及薜荔,使整个环境优雅,做到林木茂盛、荫翳蔽日、藤蔓相连,繁花似锦。入口处种植广玉兰、侧柏、桅子、海棠、毛竹、酢浆草。桃源山庄后自摘果园可种植银杏、李、桃等果木。

南入口种植广玉兰、雪松等乔木,与建筑物构成优美的立体轮廓线,大乔木下有小乔木,如耐荫的桂花、山茶。屋旁种植南天竹、蜡梅等,墙基与地面的交接处则种以沿阶草,丰富了层次,做到浓荫覆院,环境古朴幽雅。

服务中心植物配置做到了四季有景,建筑四角植物各有不同,西南角种樱花与黄馨,体现春景;西北角种鸡爪槭三株体现秋景;东北角种冬青和梅花体现冬景;东南角以石榴为主,体现夏景。以常绿大乔木为主,地被可植马蹄金。

明霞服务中心点植枫香、香樟、以银杏为背景树。建筑周围栽植蜡梅、桂花、迎春、杜鹃、火棘、山茶、桅子、葱兰、沿阶革、紫藤等。玉屏茶庄以绿色为主色调,种植如香樟、冬青、含笑、桂花、山茶等,再点以色叶树种如紫叶李、红枫等创造清新淡雅的品茶环境。公厕周围用珊瑚树、竹等植物,建筑以南形成自摘果园和杨梅林。

(二)道路交通规划

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考虑到从椒江沿海进入游客较多,因而规划中分设三个入口,以紧密联系客流方向。结合每个入口于适当位置配置停车场,景区外建议设加油站、修车点等设施,同时限制社会车辆进入景区。

景区外围交通可通过城市交通和旅游专线进行组织和联系;景区内各小景区和景点,由武坑至石柱下的景区联系道和水路交通联系;各山体及景点之间有登山道相连。整个景区内外交通脉络清晰、选择性强。

游览线以联系各不景区的主道辅以穿插其间的次道,形成完整的游览道路系统。游览线除了强调各小景区之间联系便利外,还着重考虑对人流的引导和景观的影响。把游人的类型分为通过型和驻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设计说明--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词 (1) 外文摘要 (1) 外文关键词 (1) 地理位置 (1) 景区评价 (1) 存在问题及对策 (2) 规划立意 (2) 景区布局与结构 (3) 竖向设计 (4) 绿化规划 (5) 交通与游览路线规划设计 (5) 景观分析 (6) 视线分析 (6) 景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摘要]“苏州城外寒山寺”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胜区。本设计主要是依托寒山寺及其周边的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民居,用风景园林的规划予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满足游客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当代人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需求结合起来,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美学情趣的游憩综合空间。 [关键词]小桥-流水-人家 Design Of Fengqiao Scenic Area [Abstract]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s a most famous. Through the “ancient temple”, ”ancient gate”,” ancient bridge”, ”ancient town”, ”ancient village”, the design are there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planning. The theory of the planning to intends to melt together the nature and the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is education tour and sightseeing. [Key Words] Xiaoqiao- Liushui- Rengjia 1.地理位置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5公里的古运河畔,东临寒舍别墅区、南至金门路、西至大运河、北至上塘河,自苏州设新区和吴县市撤市建区后,景区已在城区范围之内,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千百年来,枫桥古镇、寒山寺一直是极具特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 2.景区评价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枫桥古镇、古刹寒山寺为主体,枫桥、江村桥铁铃关、古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其特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寒山寺自古以来为吴中名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张继“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以其钟声诗韵闻名中外,知名度极高,每年除夕,中外游人云集寺内外,聆听钟声,形成特有旅游活动。 两桥景点,横跨枫江两岸枫桥、江村桥,都是历史悠久,造型古朴雅典的名桥。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件: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工出版社,1999 2.《风景名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园林》杂志 4.《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建工出版社,2003 8.《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峨眉山》、《庐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建工出版社,1995 相关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25839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25839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25839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258394.html,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风景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明确风景区的性质、目标和途径 3.组织景物、调动景感潜能 4.确定风景区结构布局框架 5.完善风景游赏系统 6.对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风景区范围确定 1.确定风景区范围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风景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的规定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三方面) ●风景区发展的自身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融汇审美与生态,文化与科技价值于一体的风景区域; 2.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风景名胜区规划》考试题培训资料

《风景名胜区规划》 考试题

[名词解释] 1.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3.保护培育规划: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育原则。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4.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景观资源,特别是对整体景观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评价,从强化景观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特有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占有量及稀缺程度,揭示各种构景成分在景观结构和时空配置中的关系,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5.典型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建筑风貌、植物景观、历史文化保护。

6.风景资源: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 7.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8.典型景观规划:按照风景资源评价的结果,将其最突出的特色归纳出来,对一部分最重要的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所要求的深度会比其他专项规划更为详细,图纸比例会更大些。图纸表现上应有一定数量的规划意向效果示意图。典型景观规划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整个风景区的风貌特征。9.景区规划布局: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区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各系统相互联系、制约。 10.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 第2章术语 第3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4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 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风景名胜的景观规划是保护自然和历史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任务和内容,并分析了目前规划中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名胜景观规划原则内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3)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环境容量原则。环境容量原则也叫环境承载力原则,其意义在于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的管理,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和报批,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以及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位于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纳入城市规划。 第五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的风景名胜区总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六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由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总规前应当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对规划纲要进行现场调查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编制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报批文件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四个部分。 第九条规划文本是实施风景名胜区总规的行动指南和 规范,应以法规条文方式书写,直接表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 规划结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应当作出强制性规定,对 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作出引导和控制性规定。 规划文本条文内容应明确简练,利于执行,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条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总则;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某旅游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9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 第三章旅游规划 第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 第七章游览设施规划 第八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植被规划 第十章基础工程规划 第十一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十二章分期发展规划 第十三章实施措施 第二部分说明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组成 二、西山景区在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地位 三、以往规划编制情况及实施回顾 四、本次规划编制背景 五、本次规划总体思路 第二章景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及资源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社会经济 第三章景观资源概况与评价 一、景观资源概况 二、景观资源评价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与性质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参考 三、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四、规划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五、规划期限 六、性质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 一、总体布局 二、景点规划 第六章旅游规划 一、景区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二、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三、旅游市场开拓 四、游览路线组织 五、旅游环境容量 第七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一、土地资源分析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三、土地利用原则 四、土地利用分配 五、景区用地平衡表 第八章专项规划 一、保护培育规划 二、典型景观规划 三、游览设施规划 四、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五、植被规划 六、基础工程规划 七、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八、分期发展规划 第九章实施措施 第三部分图件 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区域位置图 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图 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总图 4、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观功能分析图 5、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6、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图 7、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保护培育规划图 8、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图 9、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图 10、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植被规划图 1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 1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供电电信工程规划图 1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发展规划图

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城〔2001〕8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局、园林局: 根据国办发〔2000〕25号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部《关于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查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的请示》规定,现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00一年四月二十日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和审批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位于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纳入城市规划。 第四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建设部组织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 第五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第六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由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范围、总体布局和公用服务设施配套,划定严格保护地区和控制建设地区,提出保护利用原则和规划实施措施。 第八条编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应当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确定总体规划的目标、框架和主要内容。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按本规定的审查重点对规划纲要进行现场调查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编制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对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重要笔记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内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范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范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1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 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大地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 (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2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