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类型及防治策略
恶唑烷酮类抗菌新药~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在体内缓慢代谢为羧酸, 其抗菌作用低。在尿 中排出原型药 $!& , 无活性代谢物 !"& , 粪中排出代谢物 消除半衰期为 ( - ! %"& 。8# 和 8#9 分别为 %’" 和 (" *: 2 *;<, 6 ! - ! 3。 (三)年龄、 性别、 疾病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成人中, 年龄、 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性质没有影响, 无需调 整剂量。在儿童与青少年中, 各年龄组间药代动力学性质亦 无明显差异
[%’] 感染, 利奈唑胺亦有效 。
在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模型中, 利奈唑胺对万古霉素 耐药屎肠球菌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粪肠球菌所致感染有效。 在治疗粪肠球菌软组织感染时,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同样有
[%’] 效 。
四、药代动力学
[), %+] (一)代谢与分布
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利奈唑胺口服吸收 快速且完全, 在%F+J内 ( ! >;:) 达到峰浓度 ( " >;:) , 其平均生 物利用度为 %’#. 。进食可使利奈唑胺峰浓度降低 +#. , 但 对 &10、 利奈唑胺表观分布容积 ! >;:和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 球菌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菌作用 , 对厌氧菌亦具抗菌活性。
革兰阳性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 且耐药性上升迅速, 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糖肽类耐药肠球菌、 青霉素耐药肺 炎链球菌所占比例日益上升, 糖肽类中度敏感葡萄球菌也已 出现。据 %""* 年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资料, 医院内万古
[%] 霉素耐药肠球菌分离比例 - +’. , 重症监护病房 ( /01) 中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Linezolid-详细说明书与重点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Linezolid 【成份】100ml含利奈唑胺0.2g与无水葡萄糖4.6g。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淡褐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非复杂性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
【规格】100ml。
【用法用量】复杂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院内感染的肺炎,11岁以下儿童每8小时,10mg/kg,静注或口服,成人每12小时,600mg静注或口服,疗程10-14天,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及伴发的菌血症,11岁以下儿童每8小时,10mg/kg静注或口服,成人每12小时,600mg静注或口服,疗程14-28天,纯性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5岁:每8小时按10mg/kg口服,5-11岁:每12小时按,10mg/kg 口服。
成人:每12小时口服400mg,青少年:每12小时口服600mg,疗程10-14天。
【不良反应】成人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头痛和恶心。
其他不良事件有呕吐、失眠、便秘、皮疹、头晕、发热、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感染、局部腹痛、消化不良、味觉改变、舌变色、瘙痒。
利奈唑胺上市后见于报道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各类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有的进展至失明)、乳酸性酸中毒。
这些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用药时间过长(超过28天)的患者中。
利奈唑胺合用5-羟色胺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患者中,有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道。
【禁忌】本品禁用于已知对利奈唑胺或本品其他成分过敏的患者。
(利奈唑胺注射液中的非活性成分有:枸橼酸钠、枸橼酸、葡萄糖。
利奈唑胺口服干混悬剂中含苯丙氨酸)。
【注意事项】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利奈唑胺和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利奈唑胺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利奈唑胺引发血液反应不良的特点以及安全用药分析

利奈唑胺引发血液反应不良的特点以及安全用药分析作者:吉别克·努尔孜汗马佳萍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18期[摘要]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用药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服用利奈唑胺。
观察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血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患者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停药情况,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用药时间的关系。
结果220例患者中,发生血液不良反应患者72例,导致停药患者13例;未发生血液不良反应患者148例。
利奈唑胺发生血液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比例比女性高。
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易发生利奈唑胺血液不良反应。
发生血液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液系统受抑、血小板显著降低、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和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血液系统受抑是主要的血液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治疗时间越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
结论临床上使用利奈唑胺治疗会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中需要加强关注患者的治疗情况。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对症下药,确保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的治疗。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安全用药[中图分类号] RR97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c)-0078-03[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matological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linezolid and analyze the safety of drug.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20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22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inezolid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with Linezolid were observed,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system and the drug withdrawal were analyz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duration of medication was explored.Results In 220 patients,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72 patients,and it resulted in discontinuation of the drug in 13 patients;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in 148 patients.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of Linezolid was higher in men than in women.Elderly patients over the age of 70 tended to suffer from Linezolid adverse reactions.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blood adverse reaction was the inhibition of blood system,the obvious decrease of platelets,the obvious decrease of hemoglobin and the obvious decrease of neutrophils,and the inhibition of blood system wa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blood adverse reaction.The longer the treatment time,the higher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Linezolid treatment can cause hematological adverse reactions in clinic,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pay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treatment and nursingof them.For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medical staff should be the right remedy to ensure that patients get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Key words]Linezolid;Blood system;Adverse reaction;Drug safety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唑烷酮类药物,该类药物具有独特的抗病机制,不存在同其他药物交叉耐药的缺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特别是对多种耐药性强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治疗效果更显著[1-2]。
利奈唑胺致血液三系减少1例

利奈唑胺致血液三系减少 1例关键词:利奈唑胺;三系减少;不良反应1病例介绍1.1患者基本情况患者,男,70岁,因“双下肢水肿28天,伴胸闷、憋气8天入院”,患者2020年7月17日当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24h尿蛋白定量5.8g,血清白蛋白19.3g/L,血肌酐198.75umol/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7月21日予甲强龙40mg治疗2天,同时予利尿消肿、补蛋白、护胃等对症治疗,7月23日症状加重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门诊,以“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损伤”收入肾病监护室。
1.2治疗经过患者因肾病综合征入院,建议行肾穿明确病理类型,家属拒绝,予经验性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 1/日抗炎抑制免疫,同时予抑酸护胃、补钙、床旁血滤等对症治疗。
患者大量腹水予腹腔穿刺引流,腹水培养提示头状葡萄球菌,予比阿培南抗感染,后腹水减少、腹水培养阴性,予拔除引流管。
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泌尿系感染,8月3日查尿培养先后提示恶臭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阿沙毛孢子菌、肠球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根据药敏结果先后应用比阿培南、左氧氟沙星氯化钠、伊曲康唑抗感染,8月26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2.08×109 ·L-1,红细胞 5.27×1012 ·L-1,血红蛋白 160g/L,血小板101×109 ·L-1,肝功能:ALT 26.3U/L,AST 24.9U/L),因炎症指标升高,予利奈唑胺抗感染。
9月1日复查血常规出现三系明显下降(血常规:白细胞2.36×109 ·L-1,红细胞 2.43×1012 ·L-1,血红蛋白 74g/L,血小板25×109 ·L-1,肝功能:ALT 50.5U/L,AST 40.6U/L),考虑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停用利奈唑胺,同时予促红素、血小板生成素、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同时尿培养提示产吲哚金黄杆菌,改予注射用磷霉素钠抗感染。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进展

利奈唑胺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潜在相互作用
利奈唑胺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 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V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强 效酶抑制剂和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巴比 妥等。
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常见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 腹泻、头痛等。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对于由MRSA等耐药菌引起的骨髓炎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详细描述
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由耐药菌引起。利奈唑胺对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 的骨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利奈唑胺常与万古霉素等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 菌株的产生。此外,利奈唑胺的口服制剂也广泛应用于骨髓炎的治疗,方便患者使用。
CHAPTER 02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Βιβλιοθήκη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尤其在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通过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在血液感染的 治疗中,利奈唑胺对多种常见的血液感染病原体,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都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的血液感染,利奈唑胺是首选药物之一,能够有 效降低病死率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性质
利奈唑胺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透 过细胞膜,在细胞内达到高浓度,有 效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利奈唑胺的抗菌机制
利奈唑胺的区别

利奈唑胺的定义
• 是继磺胺和喹诺酮后,第三类结构全新的合成抗菌药 • 属于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 • 与其他抗菌药几乎无交叉耐药;
• 良好的抗菌活性,全面覆盖了革兰G+球菌
• 被认为是解决G+菌多药耐药的新方向和新希望
利奈唑胺的抗菌谱
利奈唑胺的用法
区别一
利奈唑胺注射液的价格
恒捷
• 200mg/100ml袋 • 92-106元/袋 • 每次需要600mg,需276-312
元
斯沃
• 600mg/300ml袋 • 需387元
区别二
利奈唑胺注射液的质量
恒捷
• PH值5.0 • 含量102.4% • 杂质0.68% • 渗透压302mosm/kg
斯沃
• PH值4.8 • 含量101.3% • 杂质0.76% • 渗透压292mosm/kg
• 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所致院内获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肺炎
• (包括健康护理相关性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共入选
156个研究中心,
• 入选1225例患者,448例确诊MRSA肺炎,其中339例患
者符合条件纳入首要分析。
• 主要终点是评估PP人群研究结束(EOS)时临床疗效。
• 发表于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影响因子8.9
• 含有晶体稳固剂专利,降低药物降
解
区别三
利奈唑胺注射液的疗效
恒捷
• 因为新药,暂无相关临床研
究,对其疗效做出评估
斯沃
• 有相关文献支持其疗效,列
举如下。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nos ocomial pneumonia caused by methicillin-
利奈唑胺的功能主治

利奈唑胺的功能主治简介利奈唑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内的酯酶系统,阻断真菌合成麦角二酸,从而对真菌产生杀菌活性。
利奈唑胺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良好的药效和安全性,在多种真菌感染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功能主治利奈唑胺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
下面将介绍利奈唑胺在不同真菌感染中的功能主治。
1. 念珠菌感染利奈唑胺对念珠菌感染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念珠菌是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在口腔、阴道等部位引起感染。
利奈唑胺可以通过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利奈唑胺口服片或局部麻痹剂治疗念珠菌感染。
2. 皮肤真菌感染利奈唑胺也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皮肤真菌感染常见症状包括瘙痒、红斑、脱屑等。
利奈唑胺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并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症状,恢复皮肤健康。
临床上常用利奈唑胺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3. 呼吸道真菌感染利奈唑胺在治疗呼吸道真菌感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呼吸道真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例如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利奈唑胺通过口服等途径进入体内,抑制呼吸道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4. 深部真菌感染利奈唑胺还可以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常见于器官移植、白血病等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真菌进入体内并引起感染。
利奈唑胺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杀死真菌并减轻感染症状。
临床上常用利奈唑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5. 其他真菌感染除上述病症外,利奈唑胺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真菌感染病症,如病毒性肺炎、结核病等。
利奈唑胺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可以对多种真菌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病原体及药物耐药情况来确定。
注意事项1.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真菌感染时,应遵医嘱使用,按照药物说明书的剂量和频率进行用药。
2.在使用利奈唑胺的过程中,应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等,以确保药物安全。
3.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应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利 奈 唑 胺PPT课件

2.基础护理:保持静脉通常,避免渗液。尽量使用
深静脉输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1).应每周关注患者全血细胞计数的检查,尤其是用药超过两周 (1).观察患者有无视力损害 (3)血小板减少护理(4)腹泻护理
.
9
L/O/G/O
Thank You!
.
10
No Image
/10/29
氯化钠注射液
.
7
不良反应
1.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皮疹(常见) 2.血小板减少症 3.乳酸酸中毒或低碳酸血症 4.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高血压 5.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有的进展至失明)
.
8
护理
1.用药方法:12h一次,每次600mg。输注时间控制
在60-90min。不可与其他静脉给药串联, 注前后使用5%GS或0.9%NS冲管
.
4
临床应用
适应症
1.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 (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 部感染) 尚无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 2.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 3.院内获得性肺炎, 4.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及
伴发的菌血症 5.单纯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
.
5
临床应用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1.本药可能增强多 巴胺、肾上腺素 药物的升压反应
3
药物介绍
药理
药效学
▪ 本药为噁唑烷酮类抗生素
▪ 对革兰阳性菌(耐甲氧 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屎 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药动学
药峰值
静脉用药:达峰时间0.51h 口服用药:给药后1-1.5h达 血药峰浓度,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起效时间为36-60h
有强大的体液和组织穿透 力,尤其是肺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2期·安全评价·利奈唑胺是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的抗菌药物,其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不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谱较广,临床使用较普遍。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有头痛、腹泻、恶心等,正常情况下可以耐受;而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则有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周围神经病变、乳酸酸中毒、急性肝肾功能衰竭、5-HT综合征等。
为此,我们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将收集到的利奈唑胺所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些建议。
1不良反应类型1.1血小板减少症国内报道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中比例最高的是血小板减少症。
陈芳等[1]报道1例58岁右下肺感染伴两侧胸腔少量积液男性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莫西沙星注射液抗感染治疗4 d后,血小板急剧减少到36×109/L,停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改用注射用万古霉素+莫西沙星继续抗感染。
在停药2 d 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仍持续下降,最低至29×109/L,医师为其进行1U的血小板输注与升血小板胶囊对症治疗,6 d后患者血小板回升至 195×109/L。
周鹏等[2]收集33例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38~95岁,平均(83.5±11)岁,使用利奈唑胺的疗程为4~30 d,用药后平均(8±7)d发生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有研究显示,其致病的机制与其他药物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机制存在类似性,主要有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氧化应激等三种学说[3]。
一般认为利奈唑胺的致病机制为骨髓抑制所致,但也有学者对其骨髓抑制机制产生了质疑。
已有学者通过对78岁老年女性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情况进行研究,经活检其骨髓,其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该患者形成空泡的原始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巨核细胞等较为充足,且采用免疫球蛋白对患者加以治疗,则其血小板减少的速度有所降低。
所以该学者认为,形成空泡的原始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的存在提示氯霉素导致的红细胞生成与利奈唑胺导致的贫血抑制机制较为接近,且巨核细胞数量以及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则提示血小板减少并非由骨髓抑制介导,而是由免疫介导[4]。
而张抗怀等[5]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平均使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 6~8 d时,治疗时间与血小板计数减少情况的发生无显著联系,其更支持免疫机制的观点。
利奈唑胺是致使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高危因素。
有学者研究了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对象为严重感染住ICU患者49例,平均疗程为14.4 d,治疗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有12例,占比为24.5%,且经多变量分析表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过程中,其独立危险因素为血小板水平,即患者血小板≤240.7×109/L时,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几率约为44.4%(8/18),而与其他患者(12.9%,4/31)相比显著较高(P=0.018),该研究表明住院时间较长且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时,会增加其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6]。
目前,在研究利奈唑胺引发的血小板减少方面,其疗程长短是否导致该不良反应风险是否增加,各类研究结果所得到结论大不相同。
已有研究显示[7],随着利奈唑胺治疗疗程的延长,其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并不会增加,且给药的总量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无关。
有研究显示通过对65例整形外科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奈唑胺或者万古霉素进行≥2周的治疗。
其中前2周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改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与单纯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前者血小板减少的几率明显增加,即前者发生率71%(5/7),后者为15%(2/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
另有研究显示[9],如果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时间超过28 d,则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就会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且患者的肾功能受损、高龄(>58岁)、之前使用糖肽类药物、血细胞基础水平等,可能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存在一定关系,而利奈唑胺治疗疗程与其是否存在关系尚未明确。
1.2贫血相关文献报道显示[10],利奈唑胺相关性贫血的产生与应用利奈唑胺的长期治疗(4周~ 6个月)存在关联。
Senneville 等[11]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资料显示,有4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利奈唑胺治疗,每日600 mg,每天2次,7 d后改为口服,给药剂量不变,经过4~16周后有28.9%患者发生了贫血,其平均发生的时间为7.4周,体内血红蛋白均低于 80 g/L。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利奈唑胺长期治疗后所致贫血的危险因素。
选取慢性骨髓炎成年患者55例,采用利奈唑胺静脉滴注后实施序贯口服,疗程为6~36周,平均疗程为15.9周。
治疗开始至贫血发生时间为4~16周,平均时间为7.4周,其中需要输血的患者占比为28.9%。
治疗后未发现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
该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血红蛋白低(<105 g/L)、年龄>58岁是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12]。
许多药物所致的贫血是骨髓抑制作用或通过免疫机制破坏引起,目前利奈唑胺引起贫血的机制尚无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分析,推测其机制有可能是骨髓抑制,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这仍需更多更广更深入的研究。
1.3外周神经损害利奈唑胺引起的外周神经损害,国内报道较少,且经停药和治疗后多数不能痊愈。
魏大臻等[13]报道1例83岁男性,因肺部感染,对其使用利奈唑胺的第14天,患者出现了双下肢麻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类型及防治策略覃燕玲,梁桂才,李肖肖(桂东人民医院,广西梧州543001)【摘要】在临床上,首个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即为利奈唑胺(Linezolid)。
该药物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尤其针对各类革兰阳性球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同时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临床广泛使用。
但由于一些患者需要长疗程使用,再加上临床使用患者数量的增多,导致了一些患者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探讨利奈唑胺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作用机制、类型、特点及防治策略,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利奈唑胺;不良反应;防治策略;综述55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2·安全评价·剌痛感(视觉模拟评分84分),在停药后的50 d,下肢麻木剌痛感明显得到减轻(视觉模拟评分20分)。
刘智等[14]报道16例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有9 例出现末梢神经炎表现,主要为双下肢麻木,大多数症状较轻,予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目前在临床上,对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发生周围神经以及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机制尚未阐明。
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与线粒体16S核糖体RNA结合,可能会对人体合成线粒体蛋白质产生抑制,也可与细菌 50S 亚基上核糖体23S核糖体RNA结合,然后对细菌合成蛋白质产生抑制。
线粒体功能与视神经存在紧密关系,且前者一旦受损,则会严重影响到后者的功能。
而在人体眼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中,利奈唑胺的渗透性相对较强。
因此当利奈唑胺损伤线粒体之后,患者的周围神经以及视神经等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病变。
也有研究显示[15],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所发生的神经病变患者22例中,其中有10例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发生了周围神经病变,且发生时间为10 d~6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4个月;而在6例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其发病间隔时间平均为10个月(1~48个月);而在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病变的患者中,其发病间隔时间平均为11个月(1~56个月)。
因此,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疗程越长,其发生神经病变的几率越大。
因而此类患者在停止用药后,其视神经病变的相关症状完全消失或者改善显著,但是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相关症状均为有效恢复或者改善。
所以,与周围神经病变相比,视神经病变具有更为良好的预后[8]。
因此,临床上建议对于那些感染比较严重,需要长期(大于28 d)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应该注意观察其外周神经病变情况,若部分患者用药时间低于28 d,却也出现了神经病变,在后续使用中应该加强观察监测。
1.4乳酸酸中毒说明书指出,利奈唑胺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这种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长期用药的患者中,停药后乳酸水平缓慢下降。
王楠等[16]报道21例使用利奈唑胺导致的乳酸酸中毒,几乎全部是利奈唑胺长时间治疗。
乳酸酸中毒发生在使用利奈唑胺1~16周,血乳酸的峰值为3.11~29.1 mmol/L。
4例患者的血乳酸值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13例患者的血乳酸值大于正常值6倍以上。
患者体内血乳酸升高的同时,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有5例出现了精神症状,5例出现呼吸困难,3例出现昏迷、休克,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庞昶等[17]报道了1例55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使用利奈唑胺1周后,出现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乳酸也逐步升高,至3周时病情最危重。
血液分析显示严重乳酸性酸中毒,乳酸值8.9 mmol/L, GGT 675 U/L,ALP 2 486 U/L,总胆红素100μmol/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1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7 U/L,血小板减少为60×109/L,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立刻停用利奈唑胺,经过14 d的支持治疗和血液透析,血清乳酸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其他转氨酶水平也缓慢下降至正常范围,血小板亦逐渐正常。
位宁等[18]收集从2000~2015年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描述的557 例利奈唑胺相关不良反应,6例涉及乳酸性酸中毒。
利奈唑胺导致乳酸酸中毒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当前认为其机制与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及线粒体基因多态性有关联。
在利奈唑胺治疗动物的实验中,呼吸链复合体Ⅰ、Ⅲ、Ⅳ的蛋白质数量明显减少,而复合体Ⅱ的蛋白质数量显示正常。
这表明利奈唑胺有可能会直接抑制线粒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组织中高度依赖于氧化磷酸化的细胞能量产生,从而造成乳酸酸中毒[19]。
1.5急性肝衰竭、肾功能衰竭冯静等[20]报道,1例81岁男性患者,因急性肾盂肾炎、前列腺增生,血、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屎肠球菌,多重耐药菌,给予利奈唑胺0.6 g静滴,每12 h一次,连用 7 d后,复查血象: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59×109/L,ALT 514 U/L,AST 410 U/L,乳酸11.6 mmol/L,尿素氮20.5 mmol/L,肌酐141μmol/L,尿酸751 μmol/L,诊断: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高乳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