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合集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刍议13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刍议13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刍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言传身教,热爱生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讲究互动。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这种互动传递给学生。

教师要以生为本,以生命为本,要全身心地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了解、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赢得学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阅读感悟,珍视生命生命教育,光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

在语文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阅读教学,我们不能忽视这块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时,我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深入理解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从而唤起学生对死的正确理解。

让学生在教学中总结出:有无数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的死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而流芳百世、万古长青。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认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逐渐被重视和普及。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生物知识的教育,更包括对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生命教育,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成长,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作品、故事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悟。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有关自然界的作品,如《鸟语花香》、《大自然的声音》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微妙而美好的生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例如通过朗读《童言无忌》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言行对他人及自身的影响。

二、关注情感的培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

我们可以注重情感教育,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

同时,老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情感因素的作文题目,如《我眼中的小草》、《我记得的那位英雄》等,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力量。

三、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作品,如《小兔子找萝卜》、《孟姜女哭长城》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思考,让学生明白善良、正直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注重实践与行动生命教育实践和行动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施一些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并关心他人。

例如,组织课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奇妙与宝贵。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和他人的意识,让生命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切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与奇迹。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文学作品等文本,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例如,通过儿歌、童谣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丽,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生动和情感的丰富,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关于生命的话题。

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植物生长的文章,让他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明白生命从无到有的奇迹。

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动物保护的问题,引导他们关注动物的权益,懂得保护和爱护动物。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讨论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例如,让学生了解伟大科学家的贡献,激发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普通人的励志故事,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奇妙和宝贵。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地,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自然界的生命。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义务植树、关爱留守儿童等,让他们感受到关爱生命、回报社会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才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希望借助语文教学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策略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生命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本文将从现状和策略两个方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策略。

一、现状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的局限性传统的语文教材中,往往更多着重于文字的词义、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忽略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渗透。

教材内容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于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的主题,很少有主动的引导。

2. 老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多以讲解、习题训练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

老师往往缺乏对生命教育的意识和引导,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

3. 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生命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生物知识的层面,缺乏对生命的深层理解和尊重。

在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所需的责任感、感恩之心等情感品质的培养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

如何优化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策略探讨1. 优化教材内容,注入生命元素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优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注入更多关于生命的文本、课文和阅读材料。

教材中的选文,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有关生命的主题和情感,例如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关爱动物等。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有关生命的积极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

2. 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针对老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点评、生活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珍贵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

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是一门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各方面的教育。

关于生命教育,不仅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是当代教育的趋势。

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让学生得到人性的滋润,应有的温情。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自觉地把生命教育融合到语言文字教学中去,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生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呢?一、注重人文关怀,体验生命意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可见关注人的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任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现代观念的语文教育,就是能借助教材中隐藏着能体现生命意识教育的零星信息,来教育人的生命的语文。

语文教学是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达到珍惜生命的教学过程。

1.唤醒学生的本性。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内有嘉祐年间留下的“明伦堂”,每年都会在“明伦堂”为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笔礼,就是在孩子的额头上点上朱砂的仪式,意味着为孩子开启蒙昧,启发觉醒,走上寻求心智觉醒的通道。

儿童是最纯真的,可以说是一层不染的白纸。

他的成长取决于教育他的种种因素。

在他们的生命发展中存在有许多变数。

当我们面对儿童,我们的心里常常涌动着怜惜,处于教师的本能总有一种要保护好他们的欲望。

因此,面对学生我们要换位于儿童的角度,面对他们的骄横无礼、脆弱撒泼、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和生命力,我们在教育中要尽可能地保护他们这些美好的天性,又要使他们得到更好地发展。

2.唤醒学生的自觉。

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正是与学生日常交往的过程,教师要把握时机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蹲下来看待学生,教会学生懂得分辨是非的能力,做敢于保持自己观点的人;教育学生要心胸宽广,善解人意,宽厚待人,对人生要充满希望;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导言:生命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珍视。

语文教学作为传授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也可以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一、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教育
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材料。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阅读和讨论经典文学作品,向学生传递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例如,通过《小燕子》、《草房子》等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关怀。

二、生活实践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它还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来强化。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环保、关爱动物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保护生命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和尊重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锻炼和休息习惯。

三、古诗词中的生命教育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有关生命的古诗词,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和李白的《将进酒》等,通过赏析和讲解,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文学作品、生活实践以及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受到丰富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关爱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当提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和方法:爱护生命: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培养保护动物与植物的意识。

通过教学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现场观察和学习各种生物的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尊重生命:教育学生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

通过教学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描述,引导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价值。

教育学生要友善相待,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努力。

寓教于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课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探索的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等,从而激发他们对生命的好奇心。

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命救助志愿活动,如植树造林、动物保护等。

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可以为生命做出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关注并参与到社区的生命教育活动中去。

培养情感体验: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学生们的亲身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传承。

教育学生明白生命短暂而宝贵,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敬畏生命、珍惜时间、关注他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品质。

这些都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观念当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文字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

首先,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来传递生命的价值观。

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人物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例如,《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带给我们对于友谊、责任、善良与爱的思考,《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勇敢与仁爱的重要性。

通过带入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其次,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文字,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多样性。

例如,通过课堂上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群、不同生物以及不同生命形式的存在。

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尊重他人与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他们对生命多样性的认知。

此外,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关注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写作、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这种表达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生命的意义,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自信心和创造力。

最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和家长应该形成合力,让生命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生命故事或者一些寓言故事,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多样化的文字表达和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感和思考能力。

这样的教育将为孩子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发表时间:2010-09-03T17:23:47.42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冯加永[导读]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

冯加永(渠县巨光乡中心学校四川渠县635200)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

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指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
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1.正确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没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语文教学,无论是文本,还是学生、教师,都是最富生命意义的,因此最能也最应该张扬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使生本教学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与完善。

语文可以看成是学生生命的“营养”,语文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吸收语文的“营养”,从而完善自我的生命历程。

构成语文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就要研究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必然联系。

用生命来解释生命,用生命来碰撞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这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小学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

但是,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2.积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在教师,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用师爱调动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这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此,我主要进行了“五优先”的尝试,即问题优先,板演优先,个别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质疑优先,应该说这很好地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生命的活力,哺育每一个学生完整的生命。

用情绪感染学生。

老师的情绪,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所以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用语言鼓舞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语非常重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

在这方面,我主要学习了用幽默的语言来宽松活跃教学气氛,这是在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后给我们的启发,“要上有意思的课”,幽默的语言无疑是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觉得上课也是那么“有意思”。

用评价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已被普遍采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师生共享成功乐趣的情感交流,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在生命化教育中,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更要在评价得以体现,它能张扬生命的个性。

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的,学生对教师的好恶往往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

努力去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一课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

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

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4.科学把握语文与生活沟通的途径语文学习不仅仅就是认识汉字,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表情达意。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之中。

其实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是语文老师发现的。

因为语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写写日记,做一些命题作文,在这一倾诉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倾吐自己心中的不快,这个时候语文老师不仅要做一个工具性的老师,更要做一个人文性的老师,及时的疏导儿童心理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如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定会使学生得不到心理疏导而出现心理过错,影响到他一生的生活。

语文教学提倡综合性学习,就要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美丑,把握生活的正确方向,不要让幼小的心灵迷失航向。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在当前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6-20-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