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系统建设方案知识讲解
互联互通方案

互联互通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需求。
为了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互联互通方案,以构建更加开放、高效、安全的通信网络。
一、背景介绍互联互通是指不同网络之间能够相互连接、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能力。
当前,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相继涌现,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局域网、城域网等。
然而,这些网络之间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网络协议、通信标准和接口,导致彼此之间无法直接进行通信与资源共享,限制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互联互通的实现。
二、方案目标制定互联互通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以下几点:1. 构建统一的互联互通平台,通过通用的网络协议和接口,实现不同网络系统之间的通信。
2. 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保障互联互通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3.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并确保互联互通的数据安全性。
4. 促进资源共享,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方便用户获取和管理各类网络资源。
三、方案内容1. 统一的网络协议与通信标准制定互联互通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一套统一的网络协议与通信标准,以建立一个公共的通信语言和数据传输规范。
通过与各网络系统制定兼容性协议,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同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网络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如安全性、实时性等进行相应的优化。
2. 云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建设云平台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云平台,不同的网络系统可以将自身的资源发布到云端,供其他网络进行访问和共享。
同时,云平台提供统一的接口和标准,方便用户对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网络安全保护与数据加密在互联互通方案中,网络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采用合适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防火墙来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控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确保互联互通的数据安全性。
互联互通系统建设方案

互联互通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系统集成广西分公司电子公文互联互通2014年10月1.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广西省自治区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目前,广西省自治区区政府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以及互联互通系统已经建设建设完成.本次互联互通系统方案建设,主要是把河池市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与自治区互联互通系统做系统对接,推进全省的业务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2.建设目标根据系统信息化建设阶段的目标要求,一阶段,完成河池市政府办公处的系统接入,实现河池市电子政务办公协同办公业务与区政府办公厅之间公文的传输、收发等功能;在一阶段完成后再慢慢接入其他单位。
3.建设内容1.发文管理,主要包含系统的拟稿发文、数据格式转换、与书生的盖章整合。
2.收文管理,收取公文文件,解封公文封头文件,根据封头文件解析封体文件。
3.提供数据格式间的转换能力,把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数据格式转换成互联互通系统需要的SEP格式,实现互联互通系统对数据的正确解析和使用.。
4.总体设计4.1. 设计原则4.1.1.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方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结构合理、性能优良、运行稳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案,系统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系统,同时保证系统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安全、可靠、及时、准确、完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
充分考虑到在未来若干年内业务发展的需要,所选择的在技术上保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
与此同时,在保证实现系统建设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性能价格比高、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以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高效率、高性能的先进性原则。
4.1.2.经济实用性原则确保用户所购设备真正能物尽其用。
在达到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减少整体投资.4.1.3.可行性、可靠性原则必须保证在系统建立之后,在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在系统结构、设计方案、设备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系统能够持续无故障运行.能确保系统连续7x24不间断运行,并便于维护和修理。
遵循互联互通标准的CBTC 信号系统建设方案(二)

遵循互联互通标准的CBTC 信号系统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信号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安全、可靠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遵循互联互通标准的CBTC(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信号系统建设方案应运而生。
二、工作原理CBTC信号系统基于通信技术,利用无线和有线通信设备,实现列车与地面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运作。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感应环线、漏缆、无线电台等设备,在列车和地面之间传递列车位置、速度、指令等信息,实现列车的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
三、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包括运输需求、线路条件、安全要求等。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CBTC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技术选型:选择合适的感应环线、漏缆、无线电台等通信设备和软件系统。
4.集成测试:对各组成部分进行集成测试,确保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
5.现场安装: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现场安装CBTC系统,并进行调试。
6.试运行:进行试运行测试,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
7.正式运行:经过试运行测试后,正式投入使用,并持续进行监控和维护。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轻轨、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对于已有线路的改造和新线路的建设,均适用。
五、创新要点1.全面采用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交互,提高了列车的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能力。
2.通过感应环线、漏缆、无线电台等多种通信设备,构建了多通道、高可靠性的通信网络,确保了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利用软件系统实现了列车控制、调度、监控等功能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4.通过与其它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六、预期效果1.提高运输效率:CBTC系统能够实现列车的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减少了人工干预和操作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
互联互通方案

互联互通方案概述互联互通方案是指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系统间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和交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互通方案在企业、学校、机构以及个人之间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介绍互联互通的概念、作用、常见方案和注意事项。
互联互通的概念互联互通,又称互联网互通,指的是将不同的网络系统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传输。
互联互通可以是任意系统之间的连接,无论是局域网内部的连接,还是不同地理位置的连接,都可以通过互联互通实现。
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如今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互联互通的作用互联互通方案的实施具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1.数据共享:通过互联互通,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利用率,并且方便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流和协作。
2.资源共享:通过互联互通,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例如,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可以通过互联互通共享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信息交流:通过互联互通,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这有助于加强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推动创新和发展。
4.提高效率:互联互通可以实现系统的集成和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通过互联互通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和销售系统等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方便管理和使用。
常见的互联互通方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互联互通方案:虚拟专用网络(VPN)虚拟专用网络(VPN)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如互联网)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建立安全连接的方案。
VPN可以通过加密和隧道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VPN可以实现远程办公、分支机构间的连接等场景。
局域网互联(LAN Interconnection)局域网互联是指将不同的局域网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进行连接,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互通。
局域网互联可以扩展局域网的范围,提供更大的网络覆盖范围。
数据中心互联(Data Center Interconnection)数据中心互联是指将不同的数据中心通过高速网络进行连接,实现数据、计算和资源的共享。
互联互通平台(2020年10月整理).pptx

在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初具规模的条件下,以信息共享互 联互通平台建设为基础,对不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形成基于共 享的新的应用体系,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充 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原有投入,缩短信息 化建设周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对流程实例的创建、资源的应用、执行的日期、执行的人员、流程的结果等
进行审计。
8.
流程分析与优化
提供流程的统计报表,分析流程运行中的数据(如资源的利用率、成本、时
间等),对流程中影响性能的节点进行优化。同时,提供与不同分析工具的接口。
3.
应用集成系统
1.
概述
应用集成系统(也被称为信息共享和交换的信息服务总线),是集成不同应 用 系统的基础。通过应用集成系统,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形成松耦合连接,实现 信息 交换、路由、分发、转换等功能。应用集成系统主要以消息和异步通讯技 术为手 段,面向服务体系为框架,服务总线为基础,XML 为信息描述语言,实 现各应用
互联互通平台由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管理和监 控系统、安全支撑系统五个基本系统组成。其中,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 应用适配器系统是平台的核心。本部分重点阐述平台的基本结构、各系统的构成 和基本功能,以及核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等。
1.1.1.1 总体结构
互联互通平台采用“三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三横”为流程层的流程 管 理系统,应用层的应用集成系统,数据层的应用适配器系统。“两纵”为支撑“ 三 横”的管理和监控系统及安全支撑系统。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 6-26 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图 “三横两纵”以“三横”为主体,重点解决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数据交换、 应用集成、流程协同三个层次的问题。“两纵”是“三横”实现安全的、可管理 的、可监控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环境的支撑。
互联互通平台

1.1.1互联互通平台在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初具规模的条件下,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建设为基础,对不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形成基于共享的新的应用体系,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能力及水平。
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原有投入,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互联互通平台由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管理和监控系统、安全支撑系统五个基本系统组成。
其中,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是平台的核心。
本部分重点阐述平台的基本结构、各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功能,以及核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等。
1.1.1.1总体结构互联互通平台采用“三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
“三横”为流程层的流程管理系统,应用层的应用集成系统,数据层的应用适配器系统。
“两纵”为支撑“三横”的管理和监控系统及安全支撑系统。
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图6-26 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图“三横两纵”以“三横”为主体,重点解决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数据交换、应用集成、流程协同三个层次的问题。
“两纵”是“三横”实现安全的、可管理的、可监控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环境的支撑。
“三横两纵”遵从松耦合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独立性和耦合性。
独立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独立运行,独立使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共享中的问题。
耦合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集成为统一的互联互通平台。
通过平台内各系统间的整合与协同,解决共享中不同层次的问题。
各系统应提供标准接口,以实现平台内各系统间及不同平台间的快速互联。
无论“三横”各系统采取何种组合模式,管理和监控系统与安全支撑系统都应发挥其支撑作用。
1.1.1.2流程管理系统1.1.1.2.1概述流程管理系统(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缩写为BPMS)是信息交互与管理的中枢,是应用系统间业务流程整合和信息纵横传输的控制中心。
流程管理系统基于应用集成技术和Web服务技术,独立于具体应用之外,提供流程设计、重组、部署、管理、监控、审计、优化的环境。
互联互通政策解读资料讲解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
-6-
电信网间争议处理办法
汇编 p97
适用于:境内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以及其与专用电信网之间发生的争议
争议内容:互联技术方案 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 互联时限 电信业务的提供 网间通信质量 与互联有关的费用 其他
相关市分公司和省公司应保全事故的所有有关材料,以作为事故责任认定和互联争 议协调处理过程中的证据。
出现互联争议、通信故障等问题后,互联双方应根据确定的责任和分工,按照先同 级协调,后逐级上报原则,积极协调解决。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
公用电信网间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汇编 p236
网间通信质量联系人、责任人、通信障碍24小时申告电话、传真电话,有变更的请 及时更新; 协调流程:先本地协调,协调未果时再采用后一级协调;先本网排查,后他网。 申告时,注重收集证据。格式见《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等(236页-259页)。采 用书面形式,紧急时也可先电话协调,后补办。被申告方应在收到申告单一小时后, 回执签收。 故障解决:A、B类故障从收到申告单起,不超过72小时;严重障碍,不超过24小 时,事故、严重事故不超过12小时恢复。 证据:申告材料、测试记录、沟通纪要等存档至少一年。 罚则:对网间障碍不作为、阻扰的,有行政处分、刑事责任。
A类障碍:发端呼损高于20%;受端接通率低于80%;发(受)端呼叫建立时延 大于6秒的概率超过20%;断话、单通、虚假回铃、不振铃等异常超过20%
B类障碍:发端呼损高于40%;受端接通率低于60%;发(受)端呼叫建立时延 大于6秒的概率超过40%;断话、单通、虚假回铃、不振铃等异常超过40%
互联互通平台学习资料

互联互通平台1.1.1互联互通平台在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初具规模的条件下,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建设为基础,对不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形成基于共享的新的应用体系,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能力及水平。
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原有投入,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互联互通平台由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管理和监控系统、安全支撑系统五个基本系统组成。
其中,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是平台的核心。
本部分重点阐述平台的基本结构、各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功能,以及核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等。
1.1.1.1总体结构互联互通平台采用“三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
“三横”为流程层的流程管理系统,应用层的应用集成系统,数据层的应用适配器系统。
“两纵”为支撑“三横”的管理和监控系统及安全支撑系统。
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图6-26 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图“三横两纵”以“三横”为主体,重点解决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数据交换、应用集成、流程协同三个层次的问题。
“两纵”是“三横”实现安全的、可管理的、可监控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环境的支撑。
“三横两纵”遵从松耦合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独立性和耦合性。
独立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独立运行,独立使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共享中的问题。
耦合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集成为统一的互联互通平台。
通过平台内各系统间的整合与协同,解决共享中不同层次的问题。
各系统应提供标准接口,以实现平台内各系统间及不同平台间的快速互联。
无论“三横”各系统采取何种组合模式,管理和监控系统与安全支撑系统都应发挥其支撑作用。
1.1.1.2流程管理系统1.1.1.2.1概述流程管理系统(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缩写为BPMS)是信息交互与管理的中枢,是应用系统间业务流程整合和信息纵横传输的控制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互通系统建设方案互联互通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系统集成广西分公司电子公文互联互通2014年10月1.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广西省自治区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目前,广西省自治区区政府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以及互联互通系统已经建设建设完成。
本次互联互通系统方案建设,主要是把河池市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与自治区互联互通系统做系统对接,推进全省的业务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
2.建设目标根据系统信息化建设阶段的目标要求,一阶段,完成河池市政府办公处的系统接入,实现河池市电子政务办公协同办公业务与区政府办公厅之间公文的传输、收发等功能;在一阶段完成后再慢慢接入其他单位。
3.建设内容1.发文管理,主要包含系统的拟稿发文、数据格式转换、与书生的盖章整合。
2.收文管理,收取公文文件,解封公文封头文件,根据封头文件解析封体文件。
3.提供数据格式间的转换能力,把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数据格式转换成互联互通系统需要的SEP格式,实现互联互通系统对数据的正确解析和使用。
4.总体设计4.1. 设计原则4.1.1.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方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结构合理、性能优良、运行稳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案,系统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系统,同时保证系统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安全、可靠、及时、准确、完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
充分考虑到在未来若干年内业务发展的需要,所选择的在技术上保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
与此同时,在保证实现系统建设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性能价格比高、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以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高效率、高性能的先进性原则。
4.1.2.经济实用性原则确保用户所购设备真正能物尽其用。
在达到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减少整体投资。
4.1.3.可行性、可靠性原则必须保证在系统建立之后,在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在系统结构、设计方案、设备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系统能够持续无故障运行。
能确保系统连续7x24不间断运行,并便于维护和修理。
当系统出现局部故障时,不会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并能尽快地解决并恢复正常运行。
4.1.4.可扩展性原则对此次设计具有优秀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的更新进行弹性扩展,可对服务器、存储、备份等进行扩展,以满足新的需要。
4.2. 实现设计图4.2.1.整体设计交换平台由一个中心节点和部署在各个部门的数据接入控制器组成。
河池内部应用系统只同自己的数据接入控制器通信,完成公文信息的发布、下载以及与其他单位间的协同交互。
4.2.2.交互设计根据互联互通厂商提供的接口交互模式,选择收发件箱方案进行开发设计,收发件箱方案是通过“对接适配器”软件在交换平台与用户对接程序之间模拟出一个邮箱系统,其中包含收件箱和发件箱,来完成用户对接程序和交换平台通信,如下图所示:对接适配器是运行在用户方前置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
前置机是用户单位内部一台服务器。
对接适配器将前置机上的两个文件夹分别模拟为收件箱与发件箱,作为与用户程序对接的接口;适配器实现了HTTPS客户端和SFTP客户端的功能,用以与交换平台做交互。
用户对接程序与交换平台交互的封首信息和封内信息,均以信件的形式通过收发件箱在适配器与交换平台之间做传输。
为了保证对接适配器能够高效稳定地工作,建议将对接适配器与控制器部署在同一局域网中,其间不要穿越城域网、广域网,不要加防火墙或其它网络设备。
通过收发件箱同交换平台对接无需考虑网络通信与通信协议,只需要在业务层面进行开发。
此种开发方式兼具以下优点:既可以让新的业务系统快速上线,还可以使业务系统与交换平台适当的融合为一体。
建议有需要将平台与业务系统进行融合且开发时间上相对较紧的单位选择此种开发方式。
4.3. 平台关键实现4.3.1.公文交互说明公文交互主要实现河池人民政府办公室与广西省办公厅之前的公文交互传输。
收文、发文的角色A向B发文件,则A为发文方,B为收文方。
反之,则B为发文方,A为收文方。
发送和接收的实现机制发送信件一封信件分为封首和封内文件两部分(参见2.1.1节)。
将一封信件发送到数据接入控制器,需要两个步骤:1)将封内文件利用SFTP协议上传到数据接入控制器的SFTP服务器的Upload目录上。
(为了便于今后管理和归档本单位上传的封内文件,建议在Upload目录下按当前日期建立子目录,比如建立Upload/2013-12-1目录。
2)构造封首报文,将封内文件的SFTP路径以及封内文件的MD5校验值填入封首报文的files节点区域,利用HTTPS协议将封首报文对应的字符串作为HTTPS协议的Body,发送到数据接入控制器的XML-RPC/REST Service服务器上。
收取信件使用协议对接方式从数据接入控制器收取一封信件需要四个步骤:1、向数据接入控制器提供的REST Service/XML-RPC服务发送一份“查询缓存信件”的报文(参“/信封范例/缓存信件/查询缓存信件/envelope.xml”)。
该请求的响应是一封查询缓存信件-反馈报文,此报文中将会携带最近未读缓存信件的封首(如果有缓存信件尚未拉取),参考“/信封范例/缓存信件/查询缓存信件-反馈/envelope.xml”。
2、向数据接入控制器提供的REST Service/XML-RPC服务发送一份根据缓存信件封首中的唯一标识符构造的“封首已成功接收的确认信件”(参考“/信封范例/缓存信件/确认封首/envelope.xml”),以通知数据接入控制器将已获取的封首从未获取队列中移除。
如果此步骤失败,则获取的封首不会从为获取队列中移除,在下次进行此步骤时会拉取到相同的封首。
3、解析信件封首中的files节点(如果有),从中提取封内文件的SFTP路径,从数据接入控制器的SFTP服务器上下载对应的封内文件,并做MD5完整性校验。
4、向数据接入控制器提供的REST Service/XML-RPC服务发送一份根据缓存信件封首中的唯一标识符构造的“封内文件已成功接收的确认信件”(参考“/信封范例/缓存信件/确认封内/envelope.xml”)。
数据接入控制器在收到此报文时会向信件发送方发送一封回执信(参考“/信封范例/回执/envelope.xml”),表示信件已成功被接收方获取。
对接程序需要周期性的从数据接入控制器上收取信件,建议间隔时间不低于10秒。
解封与加封加封是将封内文件用交换控制信息包装,然后生成封首文件,最终得到封内文件和封首文件的过程。
加封过程结束后,将封首文件和封内文件放入信件的文件夹中。
其详细步骤如下:1. 创建一个空的新文件夹(文件夹名字不限,建议采用UUID以区别于其它信件);2. 生成业务相关的封内文件(包含交换识别信息和交换主体信息,根据业务需要,封内文件可以包含零个、一个或多个),并将其放入刚创建的文件夹中,如果没有封内文件则跳过此步和第三步;3. 计算封内文件的MD5校验值,和其文件名(不包含其在文件系统中的路径信息)一起填入封首文件;4. 补全封首文件中其它控制信息(参见附录B以及“/信封范例”),将构造好的封首文件放入刚创建的文件夹,并命名为“envelope.xml”;至此,加封过程完毕,即生成一个信件文件夹,可以将其放至发件箱,等待被发送。
解封是加封的逆过程,详细步骤如下:1. 操作一封信件,即一个包含有封首文件和封内文件的文件夹;2. 解析封首文件(envelope.xml),分析交换控制信息,如果有封内文件,则从可以从files节点获取封内文件(如果有)的文件名,在当前文件夹下即可寻找到对应文件;3. 将封内文件交付用户对接程序处理;至此,解封过程结束。
信件的接收与发送中对xml文件的解析发送信件一封信件分为封首和封内文件两部分(参见2.1.1)。
将一封信件发送到数据接入控制器,需要按照加封信件的流程构造一封信件。
适配器能够保证信件在构造过程中不会被发送。
信件发送失败会被移入收件箱根目录下的失败目录(即“.outbox_failed”目录)。
如果发送成功会移入收件箱根目录下的历史目录(即“history”目录)。
用户发送的信件状态会在适配器安装目录下的log/record.xml文件中以XML的形式记录,并实时更新。
其XML格式如下:<?xmlversion="1.0"encoding="UTF-8"?><list><!--信件状态跟踪记录节点,一个节点代表一封信件的跟踪记录。
--><!--identifier是信件的唯一标识符,如果你发送的信件封首中没有填写信件唯一标识符信息(即封首文件中‘/envelope/header/@identifier’属性的值),适配器会自动补全,否则与你发送的信件封首中的唯一标示符值一致。
--><envelope identifier="e8fa4921-1116-49e5-9144-22e67f360349"><!--信件状态,有5种,分别代表对应下面message节点的5种信息。
--><status>no_status、send_success、send_error、receive_success、receive_error</status><!--业务流水号,则此节点的值与你发送的信件封首中的业务流水号值一致。
--> <business_id>9227a98b-0a72-4f53-8bd0-a1f9a1c7703b</business_id><!--信件状态说明,有5种,分别代表对应上面status节点的5种状态。
--><message>“无状态”、“已成功到达接收方数据接入器”、“到达接收方数据接入器失败!”、“接收方已从数据接入器成功获取报文”、“接收方从数据接入器获取报文失败”</message><!--信件记录创建的日期。
--><create_date>2014-06-26-09-35-09</create_date><!--信件记录最后一次更新的日期。
--><update_date>2014-06-26-09-35-10</update_date><dir>信件当前所在路径地址</dir></envelope></list>如果发送方开启了回执信功能(参考5.1.2节),且接收方是使用协议对接或者收发件箱的形式接入平台,则当接收方从数据接入器拉取缓存信件成功时会向发送方发一封回执信表示信件已经被接收,发送方适配器会收到发送的信件对应的回执信,当收到回执信时,会将发送的信件对应状态记录节点中的message信息置为“接收方已从数据接入器成功获取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