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辽代时“农谷充羡”,农业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京道、西京道、东京道等中原汉地和渤海地区,上京道、中京道的农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金代时东京、咸平路的农业最为发达,上京路等地的农业也较发达。元代时东北地区农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蒙古人在东北地区主要是屯田耕种,集中在肇州、咸平府、复州等地,尤以辽阳最为发达。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之所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除了统治者的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之外,人文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统治者具有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

辽金元时期,尽管统治者为游牧民族,但也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辽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早在耶律阿保机之前,皇祖匀德实“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仲父述澜“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辽太祖阿保机“弭兵轻赋,专意于农”;辽太宗诏有司“劝农桑,教纺绩”;辽圣宗时下诏“诸道劝农”,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辽兴宗即位就“遣使阅诸道禾稼”;辽道宗也进行一些劝农桑的措施[1]。从以上所列事实不难看出,辽代统治者确实都对农业给予高度重视。

金代帝王也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据文献记载,金献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垦树艺,始筑室”;金太祖率军进达鲁古城时,“得其耕具数千以给诸军”;金太宗也曾下诏:“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熙宗“以禁苑隙地分给百姓”,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海陵王完颜亮也比较重视农业的开发和利用,曾“以励官守、

务农时、慎刑罚、扬侧陋、恤穷民、节财用、审才实七事诏中外”;金世宗对农业更加重视,规定:“能劝农田者,每年谋克赏银绢十两匹,猛安倍之,县官于本等升五人。三年不怠者猛安谋克迁一官,县官升一等。田荒及十之一者笞三十,分数加至徒一年。三年皆荒者,猛安谋克追一官,县官以升等法降之”[2]。从上述可以看出金代帝王对农业之重视。

元朝统治者也重视农业发展。忽必烈即位后,“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变了毁农田为牧场的做法,规定:“行大司农司、各道劝农营田司,巡行劝课,举察勤惰,岁具府、州、县劝农官实迹,以为殿最。路经历官、县尹以下并听裁决。或怙势作威侵官害农者,从提刑按察司究治”。元成宗时“诏以农桑水利谕中外”。元武宗时也“诏谕大司农司劝课农桑”。元仁宗也认为:“农桑衣食之本”。元顺帝也十分重视农业,在至元元年,“申命廉访司察郡县劝农官勤惰,达大司农司以凭黜陟”[3]。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元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正是由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为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统治者采取得当的发展农业措施(一)移民屯田

移民屯田是促进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辽代时有大量移民进入了东北地区。关于此方面记载比比皆是,如辽太祖天赞初年“南攻燕、蓟,以所俘人户散居潢水之北”,设置了临潢县。辽县等也是移民设置的[3]。

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孙立梅

(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依据考古资料及史料记载,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除了统治者的重视及采取的一些措施外,诸如优秀地方官员的作用、汉文化的传播等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辽代;金代;元代;农业;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K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0)02-0024-03

[收稿日期]2010-01-09

[作者简介]孙立梅(1973-),女,吉林梨树人,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辽宋金元史。

第2期2010年3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2Mar.2010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0.02.006

24——

金代移民屯田的史料记载也较多。如金太祖时“其居宁江州者,遣拾得、查端、阿里徒欢、奚挞罕等四谋克,挈家属耕具,徙于泰州,仍赐婆卢火耕牛五十”;金世宗时“诏于速频、胡里改两路猛安下选三十谋克为三猛安,移置于率督畔窟之地,以实上京”;此外还有移民迁入沈州的记载:“迁、润、来、隰四州人徙于沈州者,俟毕农各复其业”[4]。

元代移民屯田的史料记载也较多。根据元代法律,“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如元仁宗“命分简奴儿干流囚罪稍轻者,屯田肇州”[2]。从至元二十一年以来,元朝政府多次派蒙古、汉、女真等族军民在东北地区的茶剌罕、剌怜、肇州等地屯田①。

正是辽金元时期往东北地区大量的移民屯田,促进了农业的开发。

(二)保护农田和农业

辽金元统治者都颁布了一些保护农田和农业的措施和法令。如辽太宗会同九年,“诏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辽圣宗时期更是屡次颁布法令来保护农业,统和十四年“诏诸军官毋非时畋猎妨农”。开泰三年,“诏南京管内毋淹刑狱,以妨农务”[5]。

金代统治者也颁布了一些保护农业法令。金太祖阿骨打曾下诏:“诸州部族归附日浅,民心未宁。今农事将兴,可遣分谕典兵之官,无纵军士动扰人民,以废农业”。金太宗也下诏:“新降之民,诉讼者众,今方农时,或失田业,可俟农隙听决”。金世宗也曾下诏:“猛安谋克之民,今后不许杀生祈祭。若遇节辰及祭天日,许得饮会。自二月一日至八月终,并禁绝饮燕,亦不许赴会他所,恐妨农功。虽闲月亦不许痛饮,犯者抵罪,可遍谕之”[4]。

元代统治者也颁布了一些保护农田法令。元世祖“诏禁戍边军士牧践屯田禾稼”。元武宗时下诏“围猎飞放,毋得搔扰百姓,招诱流移人户”。元成宗时“申禁诸路军及豪右人等,毋纵畜牧损农”[2]。

这些保护农田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在灾荒之年辽金元统治者还通过减少租税等办法来减轻农民负担,以保护农业生产。如辽圣宗统和元年九月,“以东京、平州旱、蝗,诏振之”[3]。元世祖中统二十九年,“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雹害稼,免田租七万七千九百八十八石”[6]。同时在灾荒之年,借贷给农民粮食、种子等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如辽圣宗开泰元年,诏曰:“朕惟百姓徭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田园芜废者,则给牛、种以助之”[7]。

此外,辽金元统治者还设立劝农机构和劝农官员管理农业。《辽史》、《金史》中常见统治者遣使“劝农”的记述②。元代统治者也多次下诏“诸路劝课农桑”,还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劝农机构体系,这些机构以劝课农桑为基本指导思想,依靠国家的力量进行劝农活动,以保证对农业、农民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开发和发展,与统治者重视农业和采取一些发展农业措施有着密切关系。当然辽金元统治者发展东北地区农业措施,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金元时期多次发布“驰禁”的诏令,而辽代较少见③。金元时期有村社组织,辽代较少见到相关记载④。上述也表明:金元时期比辽时东北地区农业有所发展。

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文化因素

(一)地方官员及士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中汉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辽代的韩延徽就是这样一个汉人,他帮助契丹人“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1]。这种为安置汉民而创置的州县很多,汉民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元代时耶律楚材、姚枢、郝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耶律楚材曾“陈时务十策,曰: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8]。

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中地方官员及士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以辽代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发挥作用的地方官员加以说明:如马人望“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襁”[9]。赵匡禹知临海军节度使时,“覃信惠,去繁苛,劝农桑”。耶律宗政在清宁五年任辽兴军节度,平泺营观察使时,“军政戒之而后备,农事劝之而后修”。泰州乐康县的孟有孚,在知乐康县时,“甚有佳政”,被百姓拥护,提升为知泰州军州事。王裕任顺州刺史,也曾起学劝农[10]。

(二)汉文化影响

1、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游牧民族的农业意识

①《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记载:元世祖时“以新附军千人屯田合思罕关东旷地,官给农具牛种”;《元史》卷100《兵志三·屯田

条》:“金复州万户府屯田: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五月,发新附军一千二百八十一户,于忻都察置立屯田。三十年,以玉龙帖木儿、塔失海牙两万户新附军一千三百六十户,并入金复州,立屯耕作,为户三千六百四十一,为田二千五百二十三顷”;《元史》卷19《成宗纪二》:元成宗时“肇州万户府立屯田,给以农具、种、食”。

②如《辽史·圣宗纪八》记载:太平八年正月“甲子,诏州县长吏劝农”;再如《金史·世宗纪下》记载: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五月“癸

卯,遣使临潢、泰州劝农”。

③如《金史》卷4《熙宗亶纪》记载金熙宗时“以京西鹿囿赐农民”。《金史》卷10《章宗纪二》记载金章宗时“谕点检司,行宫外地及

围猎之处悉与民耕,虽禁地,听民持农器出入”。《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记载元世祖时“敕弛辽阳渔猎之禁,惟毋杀孕兽”。

④如《金史》卷46《食货志一·户口条》载:“京府州县郭下则置坊正,村社则随户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

桑”。《元史》卷41《顺帝纪四》记载:元政府把北方一些地区农民生产互助而自发组织的“锄社”加以推广,在全国普遍实行,建立农村村社组织。“守令选立社长,专一劝课农桑”。

25

——

The Reason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ern Region

in the periods of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S UN Li -mei

(History Depantment Bai Cheng Normal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Jilin 137000,China )

[Abstract ]

T he agriculture had a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ern Region in the periods of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A s to factors of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s guidelines ,the excellent officials and Han cultural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Key words ]

Liao Dynasty;Jin Dynasty;Yuan Dynasty;Agriculture;Northeastern Region

大量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的思想和统治经验、科学技术、文学等介绍到了游牧民族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辽代的皇帝和普通契丹人多仰慕汉文化,辽代很多皇帝汉文化修养都很高,宋朝人的诗文受到契丹人的欢迎,据苏辙《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记载:“及至中京,度支使郑颛押宴,为臣辙言:先臣洵所为文字中事迹,颇能尽其委曲。……臣等因此料本朝印本文字,多已流传在彼”[11]。

尤其是在辽朝任职的汉官向契丹统治者介绍儒家思想和帝王的统治经验。辽太祖时对中原文化就有所吸收,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等。其后的辽兴宗、辽圣宗、辽道宗等都学习和吸收儒家经典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内容,并用修订法令和制定礼仪的方式加以贯彻执行。金代皇帝也都注意吸收儒家思想,尤其金世宗、金章宗时“方兴儒术”。元代皇帝也很注意学习和吸收儒家经典,如元仁宗就是“通达儒术”的一个帝王。而儒家文化是主张重农的,辽金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吸收,会加强其重农意识。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正是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契丹、女真、蒙古人的农耕意识,从而有利于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2、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播促进了农业发展

中原先进的铁制农具得到推广和普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我国东北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元时期的镐、锄、铧、镰等铁制农具,其中绝大多数与中原地区的铁制农具形制相同。在辽宁“昌图八面城(辽时韩州)、阜新红帽子古城(辽成州)和赤峰等地出土了铸铧铜范。出土的铁锄都是由锄钩和锄板二部组成,同近代铁锄大体相似”。东北地区也出土了金代许多农具,在黑龙江省肇东县八里城遗址出土了犁

铧、犁子、耥头、锄、镰、手镰、锹、铡草刀、垛叉、渔叉等农业及渔猎工具五十多件。吉林省前郭县发现金代犁铧。辽宁省大连市附近发现铁镰、铁铧、犁镜、耥头、铜铧范、铜犁镜范、铜耥头范。在东北地区也发现了元代的许多铁制农具,尤其在今辽宁地区。如鞍山陶官屯、新民县前当铺、绥中县城后村、开元老城镇等地都出土了大批元代铁制农具①。

此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传播,如辽代中京道就采用了先进的耕种方法,

“所种皆从垅

上,虞吹沙所壅”[12],既能防止禾苗被风沙湮没,又能使多旱的土地保持较好的墒情。这应该是从中原地区传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应用的一个体现。

[参考文献]

[1]脱脱.辽史·食货志上卷59[M].北京:中华书局,1974.[2]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宋濂.元史·王结传卷178[M].北京:中华书局,1976.[6]脱脱.辽史·圣宗纪一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74.[7]宋濂.元史·世祖纪十四卷17[M].北京:中华书局,1976.[8]叶隆礼.契丹国志·并和部落卷2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

[9]宋濂.元史·耶律楚材传卷146[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脱脱.辽史·能吏传·马人望卷105[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11]陈述.全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苏辙.栾城集·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道·论北朝所见于

朝廷不便事卷4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薛柏成]

①参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肇东县博物馆《黑龙江肇东县八里城清理演示文稿》(《考

古》1960/02);刘景文《吉林省前郭县出土的金代犁铧》(《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01);许明纲《旅大市发现金元时期文物》(《考古》1966/02);徐秉锟《辽宁鞍山发现金元时代住宅遗址一处》(《文参》1955/02);王增新《辽宁省新民县前当铺金元遗址》(《考古》1960/07);王增新《绥中县城后村金元遗址》(《考古》1960/02);冯永谦《辽宁开元老城镇出土的元代铜器和铁器》(《文物资料丛刊》)

26——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

比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元,比去年增加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收购干叶吨,比上年增长% ,实现总产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 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预习目标】 1、 根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 础知识。 2、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预习内容】 一、地理条件 1 (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区???? ? 分布地区:? 平原、三江平原、辽河 平原主要作物:玉米、? 、小麦、水稻

(2)林业和 特产区 ????? 分布:大、小兴安岭和?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特产:长白山区——? 、人参等 珍贵药材;延边——苹果梨;辽东低 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柞蚕茧; 辽南——苹果 (3)畜牧 业区??? ?? 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 草地 主要良种:三河马、三河牛、○21 发展趋势:○22 养畜业发展较快,并 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提出疑惑】 我的疑惑 1. 。 2. 。 3. 。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文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讲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原始农业阶段 1、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动机:环境变化引起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 产生:驯化野生动植物 标志:“神农氏”的出现(约6000年前) 过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2、原始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 3、原始动物的驯养 (1)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2)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3)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和鸡在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4)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1)产生:奴隶制后期至蒸汽机发明之前时期。 (2)内涵: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用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

培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性和耕性,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种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逐步地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3)特点: 1、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 2、畜牧业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3、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三、石油农业发展阶段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 后果: 1、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由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2、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美国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农村钦用水中63%被农药污染。 3、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单一作物种植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病虫害加重。 4、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5、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竹山县大庙乡四庄坪村---吴胜波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庙乡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大庙乡共有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3270人,农村劳动力10800人,现有耕地面积3.85万亩,播种2.8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1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 21万吨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000万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5元,同比增长10.1%。(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

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茶叶、烟叶、核桃、”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铁炉沟、鲁家坝村、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乡种植烤烟面积1000亩,收购烟叶5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8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4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0万元。以黄兴村、全胜村、大庙村为主的茶叶种植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乡种植面积1000亩,比上年增长50%,年绿茶产量0.5吨,比上年增长56.6% ,实现总产192.09万元。为大庙乡茶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四庄坪村、万兴村、大营盘村为主的核桃种植取得了显著成绩,现有种植管护核桃面积1800亩,预计年产值达300万元,并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加大市场占有量。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宽带的目标。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XX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哈市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4530栋;规模化果蔬生产基地3个。XX年第一产业产值亿元,较上年增加亿元;增加值亿元,较上年增加%。露天蔬菜和日光节能温室蔬果种植总产量达万吨,产值达亿元,蔬菜自给率%,较上年增长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我市以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先进农机推广为抓手,不断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做法 加强政策扶持,搭建发展平台。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做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新增蔬菜基地验收、基地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扶持推进万庄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

设光伏与设施农业相结合的蔬果种植项目,落实省级补助资金300万元,在新堉专业合作社实施智能温室建设,大力探索发展低碳、绿色的循环现代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培植特色农业”的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种养结构进一步合理,规模不断扩大。种植业方面,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万亩;油料作物万亩;蔬果种植面积(含复种)万亩;饲草万亩;枸杞面积达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枸杞产量15388吨,较上年增加1284吨;产值万元,较上年增加万元。畜牧业生产方面,积极指导养殖结构调整,稳定畜牧业生产。全市各类草食牲畜存栏万头/只;出栏万头/只,牲畜出栏率达49%,肉产量达5900吨。奶产量达3321吨,蛋产量达800吨。 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队伍作用,强化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采取集中培训、观摩学习等形式,向农民群众“手把手”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共举办各类理论和技术指导培训班27期,培训农牧民2890人(次)。积极引进新品种,生产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蔬菜,草莓、西瓜、葡萄、油桃、平菇、双孢菇等无公害果蔬30余种,果蔬生产布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地形条件:)周围山地环绕,宜林地区广。(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科技 (一)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最古老、最悠久的产业,也是永不衰退、不断推陈出新的母亲产业。至今为止,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以刀耕火种为标志的原始农业、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传统农业和各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正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给出这样的定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化、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足性。传统农业长期处在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状态,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现代农业实现了商品化,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

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二是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然性。打破了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状态,走出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手段武装改造提升农业,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快速发展和抗御风险能力。 三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改变了传统农业单兵挺进,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路径,打破了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有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农业的链条得到了不断延伸,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四是现代农业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分割性。传统农业组织管理手段明显表现为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现代农业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五是现代农业的一元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缘性。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壁垒森严,阻碍了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农村但不排斥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二)现代农业科技 1.现代农业科技的特征 农业科技发展的交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通过与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创造新物种、构建人工环境和数字农业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大跨度交融,更新我国传统农业科学(如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畜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 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 1.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 学会运用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2.(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10:16来源: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 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 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 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 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 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 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 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 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 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 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 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 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

关于潍坊等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

关于潍坊等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

关于潍坊等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 受伍杰忠副市长委托,湛江市委党校一行7人赴山东潍坊、寿光、青州、昌邑、烟台、青岛等地考察调研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一)思想观念新。潍坊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

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三)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

(完整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地和历史地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地东西,而是一个具体地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地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地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地过程包括两方面地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地物质条件和技术地现代化,利用先进地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地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现代农业地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地,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地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地现代产业.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地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地产业形态和多功能地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美国 美国地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地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吨地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地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地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万个农场,每年创造地农业产值多亿美元,其中由个大农场贡献,由中等规模地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万个农场贡献. 、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地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地品质很高;日本地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地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地,成为出口创汇地主要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