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学术思想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十多年前,程宝书教授曾经对我说过:近现代中医著作,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值得一读。

我当即购书回来,可惜诊务繁忙,竞然一直未能读完。

这次疫情,居家七十余日,终于将这本巨著(110多万字)通读一遍,并且作了详细的笔记。

感悟颇多。

择其要者,与读者分享。

衷中参西,意在固守中国文化传统本源,参考学习西方文化。

就医学而言,就是以中医为本,参考学习西医。

这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际,国内绝大部分文化人的共同选择。

张锡纯的夫人曾经留学日本,张师本人也略通英文,担仼过代数和几何学教师,所以他的思想并不保守。

他还积极学习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学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大胆尝试中西结合,中西并用。

阿司匹林,安知必林(乙酰苯胺)、非那西汀、奎宁、乌洛托品、稀盐酸、硫酸镁、甘汞、水合氯醛、几阿苏、胃蛋白酶,碘酒、导尿法…他都经常使用。

可以说,张锡纯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鼻祖。

对于西方文化,还有另外两种态度,一派是全盘西化,对于传统的一律打倒。

这一派社会影响不大,可以不论。

另一派是坚决拒绝,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而且越古老,越优秀。

这一派往往打着民粹的旗号,在社会上颇有市场。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

就中医学而言,我个人赞同衷中参西。

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是考虑哪种方法最适合患者。

如果中医的方法好,就去中医;如果西医的方法好,就去西医。

毕竟很少有极端的人绝对认为中医不好或者西医不好。

什么病要用中医治疗,什么病要用西医治疗,什么时候治疗好(或者什么时候用西医治疗好),医生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中医和西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解决病人的痛苦,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好方法。

中西医有很多思想可以互相借鉴。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整体思维、动中施治、三因制宜、顾护胃气、中病则止、药简力专、以平为期、以人为本、攻心为上”等等。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张锡纯(1860一1933),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于明朝迁居河北盐山。

张锡纯先生毕生以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以济世活人为矢志,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勤于实践,诸多学术思想恩泽后人。

其对脑病诸候论述精辟,见解独特,并创立了诸多盖世良方,迄今用之而不衰,为后世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很有指导意义。

1、脑病诸候、莫衷一由、虚实有别、脉症资鉴脑病之候繁杂,诸如眩晕头痛、昏仆厥逆、肢体偏枯颓废,皆责之于脑。

夫其症虽同而病机实有虚实之别。

张锡纯先生认为:实者为“气血上冲”于脑则成脑充血之证;虚者为:“宗气不足”脑失所养而成脑贫血之证。

二者虽均有上述诸症而兼症炯异。

脑充血证多兼阳热实证如面目红赤、头痛而胀、痛及两目、脉弦长或洪长。

而脑贫血证则兼见一派虚弱之象:呼吸短促或面黄唇白或心中怔忡,头与目或间有作痛但不若脑充血之胀痛,似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痛,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

所以临症须详审其症,细辨其脉方不致谬误矣。

2、脑充血之由乃“气血上冲”于脑,法应“引血下行、清火平肝”张锡纯先生宗《内经.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论,认为“气血上冲”是脑充血病机之所在,并进一步阐述,老年调养失慎,肝火内盛或伤于七情,心火内炽,心肝火旺挟气血上冲于脑,轻者脑中血管受冲膨胀至头痛眩晕,重者血管之血隔血管渗出或血管少有罅隙,甚至破裂而致偏瘫昏迷乃至死亡。

适其病机,张氏提出“引血下行、清火平肝”的治疗法则。

疏方谴药以怀牛膝、生杭芍、生龙牡、生赭石、元参、龙胆草诸药。

正如张氏所述:“诚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无尚之妙品。

”生龙牡、生赭石、龙胆草平冲降逆、敛戟肝火,元参、芍药敛阳柔肝,诸药合用可使火敛冲平,用之临床多获良效,张氏所录数案为佐。

3、脑贫血之源乃“宗气不足”,治宜“峻补宗气兼滋养精血”《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张氏认为:“上气不足”即是脑贫血病机关键之所在。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标签:张锡纯;方法创新;大气学说;思想体系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医学巨擘,以善用石膏等闻名于世,其《医学衷中参西录》理义颇精,论证精详,颖悟之处让人叹息而为之观止,后代医者受其影响者甚众。

兹将其创新的思想体系阐述如下。

1 思想体系的突出特点1.1 精确定义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就是其科学方法,力求精确。

此思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充分体现。

如对于石膏,治疗外感发热重用石膏,或单用或复用。

以单用为例:(其长子)“七岁时,感冒风寒,四五日间,身大热,舌苔黄而带黑,孺子苦服药,强与之则呕吐不止,遂用生石膏两许,煎取清汤,分三次温饮下,又煎生石膏二两,亦徐徐温饮下,病又见愈,又煎汤生石膏三两,徐徐饮下如前,病遂痊愈。

”论述石膏善清瘟疹之热病,其后又辅以奉天友人之哲嗣文治“出疹甚稠密,脉象洪数……”之医案。

于石膏能清咽喉之热下附录“沧州友人董寿山,年三十余,初次感冒发颐……”之案、于石膏善清头面之热下附录“一军士年二十余,得瘟疫,三四日间,头面悉肿,其肿处皮肤内含黄水……”之案,其阐发《伤寒论》白虎汤的功用,很少有空言,句句有实案。

对石膏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谓能治腹痛亦有阐发,并附以相关医案。

1.2 基于经典论述,结合实体解剖和功能概括解释中医名词《素问·痿论篇》有“五脏使人痿”,张氏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篇》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首先考察一头猪,“曾见一猪,其两前腿忽然不能动,须就其卧处饲之,半月后始渐愈。

又旬余解此猪,见其肺上新愈之疮痕宛然可辨,且有将愈未尽愈者。

即物测人,此即《内经》所谓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者”。

治一妇人因夏令当风所袭,半身麻木者,“其麻木之边,肌肤消瘦”,即所谓肢体痿废也。

以此说明中风能致肢体痿废。

治本邑一妇人,“年五旬,于仲冬之时忽然昏倒不识人,其胸中似有痰涎,大碍呼吸……此痰瘀能成痿废之明征。

”治疗本邑一室女,“素本虚弱,医者用补敛之药太过,月事闭塞,两腿痿废……此血瘀能成痿废之明征”。

张锡纯个体化医疗思想的研究探索

张锡纯个体化医疗思想的研究探索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34192投稿邮箱:sjzxyx88@·中医中药·0 引言著名的中医体质学专家、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指出:个体化诊疗是未来医学的方向。

人体因生活的地方、环境、体质等个体化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体征,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证型;因此作为医者应该因人的个体化差异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体化医疗特征。

1 张锡纯个体化医疗思想概述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鲜明的个体化特征。

它注重人因体质、禀赋、社会环境、七情及自然环境的不同。

张氏继承了中医学传统个体化医疗思想,同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体会,研究和总结出自己的个体医疗。

张氏总体上主张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西药不尽宜于中人、善用生药等个体化思想。

张氏[1]尝思用药所以除病,所服之药病当之,非人当之也。

如:张氏[1]曾治疗西安县张子禹腿疼,其人身体强壮,三十未娶。

服热药则加剧,服凉药则平平,医治年余无效。

张氏分析其病机:两腿肿疼出皆有热像,此乃相火炽盛;热盛协湿下注,则出现小便不利;脉象洪实以右为甚,为热盛之象。

张氏重用生石膏二两以清实热,连翘、茅根皆可清热利湿。

根据其病情,张氏后用石膏半斤;连服数剂,共用生石膏十七斤,患者病情痊愈。

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张氏对西药的研究也颇为深刻,亦有自己的见解。

张氏提出了西药不尽宜于中人总的理论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张氏[1]每兼用西药之时,必细审其原质本未含有毒性,且其性近和平,原具有极猛烈性质,实不敢于轻似,且其药味虽多,至以之治病似仍未全备,如人之气血原并重,而西药中但有治贫血之药,毫无治贫气之药。

张氏自拟良方百余首,多以生药见长。

如张氏[1]所著石膏生用直同金丹煅用即同鸩毒;因火煅后,原石膏所含的硫、氧、氢皆被煅烧,原有的宣散之性丢失而变为收敛之性。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引言:中医学自古以来便奉行“治病求本”的原则,强调全面观察病情,修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张锡纯先生作为中医临床大家,在络病学术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提出的络病学说强调通过活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的特点,以及他提出的“活络效灵丹”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一、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1.强调内外兼顾:张锡纯先生强调了内外兼顾,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身体的络脉是内外联系的桥梁,在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张锡纯先生不仅注重调理内脏,还重视疏通络脉,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强调总揽全局:张锡纯先生独特的感召术,使他能够从患者的诸多细节和疾病的发展趋势中洞悉病情。

他强调了总揽全局的重要性,主张在治疗中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根据个体病情定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强调阴阳协调:张锡纯先生深入研究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阴阳关系紊乱的结果。

他强调在治疗中要调节阴阳平衡,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他的疗法往往通过调理经络来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二、活络效灵丹的实验研究:张锡纯先生在络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活络效灵丹的疗法。

活络效灵丹是一种草药配方,通过内服外用的方式,利用活血化瘀、调理经络的功效来治疗疾病。

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选择40只实验动物进行研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活络效灵丹组。

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和生活环境,模型组使用刺激剂诱导疾病模型,活络效灵丹组则在模型基础上给予活络效灵丹治疗。

2.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活络效灵丹组在病情恢复和体能提升方面显著优于模型组。

同时,活络效灵丹组的经络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阴阳平衡得到调节。

3.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活络效灵丹对于失去平衡的阴阳有调节作用。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际医学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中西医 汇通思想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
一步发展。
培养跨学科人才: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 想提倡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
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人才。
YOUR LOGO
THANK YOU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 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将 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中西医优 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 极影响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知与借鉴 激发医学界对创新思维的追求与实践
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张锡纯 首次提出中西 医汇通思想, 为中西医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
张锡纯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思想,强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全面治疗和调理。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巩克波;高磊;武志华;孙晓卫【摘要】张锡纯先生继承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借鉴西医知识,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中医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发展与创新.张锡纯发展了中风的外风与内风理论,将内中风定位于脑,并倡心脑共主神明,既切合临床实际又不背离传统理论,并将内中风按虚实不同分为脑充血证和脑贫血证,分证论治,重视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重视脉诊,重视预防,使中医诊疗中风病更精准科学,并创新一系列方剂,配伍用药精巧合理,对后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9【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张锡纯;中风;学术思想;脑充血证;脑贫血证【作者】巩克波;高磊;武志华;孙晓卫【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中医科,济南25002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日照 276800;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济南250022;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张锡纯先生系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名中医,堪称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先驱,为中西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力主“衷中参西”、“中西医汇通”,不仅精研中医理论,而且对西医学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

这些理论在保留传统中医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将西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纳入,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许多问题[1]。

对很多疾病的认识及论治均有阐发及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毕生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汇集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现将张锡纯先生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讨于下。

中国古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认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之前主张外风说,多以内虚邪中为论,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收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认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

张锡纯温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温病学术思想探析
膜, 阻塞气 化之 升 降流通 , 能暗生 内热 , 即 迨至 内热 积 为伏 气 化 热 . 放胆 投 以治 温病 之 重 剂 . 以其 热遂 永 是
而益深 . 又兼 春 回 阳生触 发 其热 , 或更 薄受 外 感 以激 留 胃腑 致 生他 病 ” 《 ( 医学 衷 中参 西 录 . 伏 气 化热 未 论 发 其 热 . 以热 自内暴 发 为 温病 , 是 即后 世方 书所 谓伏 显然 成 温病 者 之治 法 》 。“ 石 膏煎 汤 。 凉 散之 力 ) 盖 其 气 温病也 ” 历来 研 究者都 将 张 氏的这段 表述 视为其 皆息息 由毛孔 透达 于 外 . 与人 参并 用 . 其 凉散 之 若 则 对 伏邪学 说 的主要看 法 。从 这 则资料 来看 . 伏之 邪 力 , 人 参 补 益 之力 互 动 化 合 . 施 转 于 脏腑 之 问 . 所 与 能
点 。笔者不 揣鄙 陋 , 张氏温病 学术 思想探讨 如 下 就
1 邪 内伏 . 面 的资料所 表述 上
的有其 特殊 的语 境 , 能全 面反 映张 氏 的伏 邪观 在 不 明末 至 清 中叶是 中医史 上 又一 个 思想 活 跃 的时 医案 温病 门“ 温兼伏 气化 热 ” 案所 附说 明 中 . 氏 秋 一 张
对 于 温 病 发 于 新感 ( 氏称 为 “ 张 外感 ” . 氏认 动 , 证蜂 起 而成 危 候 , )张 变 惟有 扼 守 阳 明 , 防邪 内陷 . 透 为其 病初 在 足太 阳经 . 而太 阳阳 明二 经之 病 “ 互 相 邪外 出 。 可扭转 病机 而使病 情 向愈 恒 方 连带 . 能 划 然 分 为 两界 ” 且 太 阳病 化 热 入 于 阳 明 不 . 张 氏独 重 阳 明 , 崇 白虎 汤 . 以 白虎 汤 加 减 , 推 喜 极 速 , 太 阳 阳 明合 病 . 纯 为 阳 明 经证 . 外 感 之 尤 其擅 用 生 石膏 .称 石 膏 为 “ 阳 明 胃腑 实热 之圣 或 或 故 清 邪为 温 . 阳明 经证 为其 常见 之证 药 ” 如 张 氏认 为 “ 凡伏 气 化 热之 病 . 当 治 以 白虎 原 对 于温 病发 于伏 邪 , 病机 张 氏曾归 为 : 伤 于 汤 , 其 冬 脉有 数 象 者 , 白虎 加 人参 汤 ” 《 ( 医学 衷 中参 西 录 ・ 寒 , 轻者 不 能 即病 , 由“ 其 邪 皮肤 内侵 , 潜伏 于三 焦脂 深研 白虎 汤之 功用 》 但 是 , 是 以治 之者 恒 不 知其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功能: 张氏认为大气 即胸 中之宗气 , 具有推动脏腑功能, 呼 行 吸、 贯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2 大气下陷证 的病 因病机 : () 关于大
气 下陷 证 的病 因 , 为 由 “ 认 力小 任 重 , 或枵 腹 力 作 …… ” 多 种 原 等 因形 成 。( ) 气 下 陷证 的临 床 表 现 :其 病 之 现 状 , 呼 吸 短 气 3大 “ 有 者 , 心 中怔 忡 者 , 淋 漓 大 汗 者 , 神 昏健 忘者 … … ” 有 有 有 种种 病 状, 实难 悉 数 。 4大 气下 陷 证 的 治疗 立 法 及 方 药 : 氏 对 气虚 而 () 张 大 气 下 陷者 , 以补 气 升 提 之 法 , 治 自创 升 陷 汤治 疗 。针对 不 同证 型 还有 回 阳升 陷 汤 、 郁 升 陷 汤 、 理 醒脾 升 陷汤 可 供选 用 , 现 了 体
之名方“ 玉液汤 ” 滋膊饮” 2 治重中焦调理升降。治疗 以健 和“ 。( )
脾益气 、 脾 阴、 补 化食 助 脾 , 善 于 运 用 怀 山 药 、 内 金等 。3 集 并 鸡 () 成 单 方 创 立新 方 。如 “ 滋膊 饮 ” 张锡 纯 取 单 服 山 药 和单 服 生 猪 是 胰 子 可 治愈 消渴 的单 方 及 诸家 本 草 内金 能 治 消 渴之 说 。 4 中 西 () 融 合 独辟 蹊 径 。张 锡 纯 融 中西 医学 为 一 体 , 立 新 说 , 为 消 渴 创 认 的 发病 “ 中焦 膊 病 , 累 及 于脾 也 。 ( ) 古遵 旨又 不 泥 古 。 因 而 ”5 承 张 锡 纯继 承 了前 人 治疗 消渴 的经 验 , 治疗 上 消 用 人 参 白虎 汤 , 消 中 用 调 胃承 气 汤 , 消 用 八 味 肾气 丸 。 在 临床 应 用 时 师古 而不 泥 下 但 古, 随机 应 变 , 活 化 裁 。() 用 酸 收封 固 肾关 。 锡纯 在 治 疗 灵 6善 张
张 氏辨 证 论 治 的 精 当 。吴 爱 华 等 对 张锡 纯 在 中医 肝胆 理 论 的
消渴时常配伍选用五味子 、 山萸 肉之类酸收之品, 为用这些药 认
“ 其 酸 收 之 性 , 能 封 固 肾关 , 使水 饮 急 于 下 趋 也 。 ( ) 守 取 大 不 ”7谨 病 机 随证 治 之 。 为 治疗 消渴 虽 然 重 视 大气 , 更重 要 的 是谨 守 认 但
【 摘要 】 本文从《 医学衷中参西 录》 的学术观点研究 、 杂病辨治经验研究 、 用药经验和组方特点研究几方面论
述 了 张锡 纯 学 术 思想 的研 究 现 状 。
【 关键词】 张锡 、 中风 、 喘证 、 咽喉病 、 温病 、 癫狂 、 痹症 、 脱证 、 肢体痿废 、 月经病 、 瘸瘕 、 胃疾病等 。 脾 如高加亮 叙述了张锡纯

16 ・ 18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0年 7月 第 】 9卷 第 7期 JT M.u.0 0 V 11 , . E C J12 1 , o. 9No7

医 籍 研 习

张锡纯学术思想 的研究 现状
张会文 指 导 沈 鹰
中 图分类 号 : 2 9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75 2 1 )7—16 R4 A 10 4 X(0 0 0 18—0 3
3 7% 。 4.
床施治。( ) 2 治宜降 胃为要 。 氏认为“ 张 治吐衄之证 , 当以降 胃为
主 , 降 胃之 药 , 以赭 石 为 最 效 ” 对 于赭 石 的用 量 , 而 实 , 多在 八 钱 至 一 两 之 间 。( ) 审病 因辨 证施 治 。 氏治 疗 吐 衄在 以 胃气 上 3细 张 逆 为 病 , 宜 降 胃为 要 的 基础 上 , 调 辨证 求 因 , 因论 治 , 治 强 审 即 “ 审 其 胃气 不 降之 所 以然 , 相 当之 药 品辅 之 ” 林 上 助 论 述 细 而 。 了张锡 纯 治 疗 消 渴 的 学术 特 色 : 1倡 补 大 气 升气 举 津 。 认为 气 () 虚下陷, 气不 生津 是 消 渴 病 发 生 的 主要 病 理 特 点 , 创 制 治 消渴 并
1 学 术 观 点研 究 学 术 观 点研 究 目前 主 要集 中在 以下 几 方 面 :张锡 纯 大 气 下
陷证 学 术 思 想探 讨 、 张锡 纯 中西 汇 通 思想 研 究 、 张锡 纯 脾 胃思 想 的学 术 特 色 、 张锡 纯 “ 心脑 共 主神 明 ” 、 说 张锡 纯 对 《 寒 论 》 研 伤 之 究、 张锡 纯 对 中 医肝 胆 理 论 的 创新 等 。 赵 文 明 等 …论 述 了 张 氏 如 所创立的“ 大气 下 陷 ” 论 , 临 床 颇 具 指 导意 义 : 1 大 气 的生 理 对 ()
病机 , 辨证 论 治 。8 重 视 调 摄 饮食 宜忌 。 锡纯 对 消 渴 的 治疗 重 () 张
论 治 吐衄 心 法 : 1 胃气 上逆 为病 。张 氏 对 吐衄 发 病 的 论述 , () 遵 《 内经 》 阳 明厥 逆 衄 呕 血 ” “ 为要 旨 , 有 执 简 驭 繁 的特 点 , 于临 具 便
张 锡 纯 (80—13 ) 近 代 中 西 汇通 医家 , 对 崇古 泥古 , 16 93 , 反 固步 自封 , 崇 尚 实验 , 生从 事 临 床 与 研究 著 述 , 著 《 学衷 并 毕 所 医 中参 西 录 》 响颇 大 。 内中 医药 期 刊 2 0 初 至 20 影 国 0 4年 0 9年 底共 发 表 有关 张锡 纯 学 术 思想 论 文 约 10 ,其 中学 术 观 点研 究 占 6篇 4 . % ;杂 病 辨 治 研 究 占 2 . % ;用 药 经 验 和 组 方 特 点 研 究 28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