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邓滨雁

(铁岭电大 112000 辽宁铁岭)

内容摘要:继续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地方经济,服务于社会,积蓄继续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继续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以立德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继续教育的方式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继续教育是体现大学职能的又一重要手段,继续教育的进行使得高校和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线学生们能够进行双向的交流,与社会接触密切,能够更快的掌握社会上的信息,对高校的各项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高校可以尽快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为社会服务的新型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也因能知晓高校的专业知识,接触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而受益无穷。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在企业招聘中,受过继续教育的人员占比逐年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种方式更新知识,为自己的就业或再就业创造条件,也说明社会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明确。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体现着国家教育战略的延续和提升。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和当代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紧密相连。

一.继续教育的价值体现

教育改革的车轮前行至今,继续教育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学生和大学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继续教育既为在过去的时间中不能接受教育的成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了专业素质和职业创新能力。

(二)形成全员广泛参与的多样化办学格局

目前继续教育的种类多、队伍大。继续教育本质上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占比逐渐变小,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继续教育面对的人群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远程教育,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方式。广播、电视、网络在继续教育中均有应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为社会人员进行不受时间、地点及学习方式限制的继续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社区教育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

自2001年教育部确定首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蓬勃发展。各

实验区紧紧围绕社区建设总目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继续教育的质量诉求

继续教育不受重视,有些机构将继续教育当成创收的手段,对于继续教育没有持续的、高效的投资。教师教学力不从心,教师的信心越来越不足,教育水平低下。现代社会注重文凭的风气造成了继续教育观念的落后,接受继续教育人员大多并不真正想学习知识,只是想拿文凭。学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在未来的就业上帮助也不大。总体导致继续教育处在一个低端的位置上,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不能从继续教育的人员中得到满足。

市场化属性是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显著区别,继续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具有市场属性,适合公司化的机制,是一个市场领域。对继续教育市场属性的认识不足限制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立德树人是继续教育的崇高使命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正本清源的重要命题。是在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基础上,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继续教育做到立德树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全面融入宏观教育体系

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依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和部署,努力办理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够稳固教育基础、促进教育的公平、协调发展教育。归根结底,完善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尊重学生成长的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并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教育要遵循十八大精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促进德育、体育、美育和智育的高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全民公共道德素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需要学校在各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着想,营造更好的环境机制。将继续教育系统的立德树人辐射至社会各界,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让继续教育能够创建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和平安校园,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三.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

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培养人才。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立德。我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们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中为高校师德建设明确了方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立德树人既是教之本,必为师之范。

最为核心的是打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教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

育人岗位要求教师既具备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所有教职工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根本任务,体现在工作岗位上和言行举止中,言传身教。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中要有“德”,以敬业精神、严谨学风、求真精神感染学生,要尽到教育学生了解和理解科研诚信、学术伦理、职业道德的职责。教师的精神在于默默付出,乐于奉献。爱国爱校,爱岗爱生,教师的品德以爱为起点,以爱为核心,真正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让学生感怀于心的优秀教师。

师德是教师从教之本,教师的职业能力对于办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教师要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弘扬师德、关爱学生;努力钻研、开拓创新;联系实际、教学相长。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育部门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关注和规划,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师资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和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继续教育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中心地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不断探索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育学生从做合格公民的基础要求做起,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贯穿到全部教育环节中。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内涵式发展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规模是“大而不强”,今后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静下心来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不能用工具主义的质量观来谈质量,确立素质为本的质量观是提高质量的前提。教育教学改革的动能来自于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新思维应当贯穿在学校办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根本目标。将教育公平落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兴趣,努力为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终身学习为其自身创造价值、通过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创造价值。

内涵式发展是强化特色的发展。学校是一个无形的文化环境,积淀着这所学校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特定的人物和故事,积蕴出学校独具的风格和气质、特属的光荣与梦想,也形成了特别的文字性表征、制度性安排和物化的载体。学校的特色根源于其文化特质,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教育特色发展的逻辑起点。促进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并能够促使我国经济、政治的长远发展,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之本,立德树人。继续教育要长期、稳定、有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终身学些习的观念对于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促进意义,立德树人这个传

统理念更是应该被运用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坚守“立德树人”之本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2010

[2]毛金波,胡锐.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与创新策略[J].继续教育,2010,(12)

[3]刘广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春天为何没有到来[N].科学时报,2011

[4] 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 2013.02

作者简介:

邓滨雁:1966年02月出生、男、汉族,辽宁人,副教授。在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德育研究。铁岭广播电视大学工作。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英文标题】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nal's All-ro und Development SHI Shu-ch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 g 071002,China 【作者】石书臣【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摘要题】人学探讨【英文摘要】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 ics of modern society,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Hum 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text. 【关键词】人/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being/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2-0010-05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引入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应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具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6)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经典性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涵义: 1.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关。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主要指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等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机体,不能离开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根本标志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

追求精致教育,促进内涵发展精致城市的内涵

追求精致教育,促进内涵发展精致城市的内涵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适应教育形势、打造学校品牌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学校整体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必须精益求精,并使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武平三中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2388人(其中城乡生源各占50%,留守儿童占21%),生源复杂、参差不齐,学校现有设施不完整,没有食堂、宿舍、围墙、操场等设施,乡下借读生部分租住民房。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提出“追求精致教育,促进内涵发展”的口号,着力从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德育综治安全、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使办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学校连续五年“四率一分”评比居全县公立学校第一名。 一、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努力打造“精品”校园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对环境的主导作用,同时又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反作用。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各具特色的学校楼馆,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能使师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有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塑

造美好的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我校创办于1995年,原为“平川初级中学”,原设计规模为18个教学班,xx年改为武平三中后扩大到42个教学班。面对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面积的拓展,学校的许多设施功能已不适应、不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去年九月学校聘请规划设计人员着手对校园规划进行修改,高起点、高规格规划,使其更加合理,功能更齐全,同时充分考虑每一个细节,如画廊的位置、教学楼之间与综合楼的连廊如何连接,教师办公室的分布、楼梯出入口、教学楼卫生间的位置,楼梯扶手的材料、路灯开关的设置、花草树木的种植等都提早规划,考虑周详,无一遗漏,真正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慎密思维。并将规划制作成鸟瞰图,印成年画,在学校办公室、接待室张贴,使全校师生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目标非常清楚,让全校师生注重于学校的今天,更着眼于学校的明天。 学校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细微处入手,规范各处室、年段办公室的桌椅、橱柜摆放,更换了年段教师的办公桌椅,教师办公面貌焕然一新;教室的“十有”建设,做到统一制作,风格各异,大力营造“教室文化”;德育环境的“十二有”建设进行重新科学有序布置;在办公区、教学区走廊及通道被科学地加以利用,张贴“文明用语”牌,悬挂名人画像,张贴著名治学、做人、教育的名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会

学习《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心得体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我认为这个文件会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需要认真领会,扎实落实。如果能够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关心教育,把顶层设计和群众探索结合起来,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5篇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坚持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决定你成就如何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态度。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 学习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已经有十三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过学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员大会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动员大会,深有体会。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总之,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如果不常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因为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别人,充实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四、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因而,应从类整体与个人这两个层面去规定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类特性、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从个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个人的类特性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着差别,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首先就必须对全面发展所受的主体人这一概念的涵加以规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这一概念,既不仅仅是指类,也不仅仅是指各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就是说,它既可以指人类整体或总体,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整体或总体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指区别于物,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族类,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族类的各个单个的个人。同时,在类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族类或类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族类或对族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人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它既反映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又反映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仅仅表征着人类整体而排斥单个个人的人或不包括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用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取代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如果我们把类

整体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各个个人看作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功能以及系统质并不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个要素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机械总和。这就是说,用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每个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去代替类整体的发展,就象用排斥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去取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样,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侧面。这两个侧面各有自己的特殊涵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结,相互渗透。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我们既不能用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规定,也不能用一方排斥或取代另一方的片面性思维的程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确实在不少地方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藉此而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同样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类或代表着类的一般人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论述。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又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只有通过最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可见,马克思不仅在多处直接使用了类的发展或全面发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内涵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内涵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要发展,要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实现提升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价值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点成绩。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新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深入研究教学的热情,提升了素质,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拓宽研修渠道,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把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纳入区域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建立、健全了专业的、稳定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和谐、有序发展。不断强化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基层学校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促进区域培训、教研、科研、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更好地履行学习中心、资源中心的职能,更好地发挥服务支撑作用。 二、加强专业引领,开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话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在教师自身,根本动力在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没有教师的理解和主动参与,没有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只会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 教师继续教育,强调了组织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们充分利用这一

平台,每学期定期开展骨干教师论坛,新教师论坛等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达到交流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教师与文本、与大师对话中了解教育理论,在接受、感悟、实践过程中丰富、修正个人的实践理论。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就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 三、制定区域教师的评价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转型 教师专业发展注重的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进而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和平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充分地调研,我们提出了合格教师的标准,即:一是在本学科领域有深厚广博的知识。二是能随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三是能督促、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成绩。四是具有课堂问题解决能力和对问题的反思、研究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既有教的技能,又有指导学生学的技能。可以说教师专业化的愿景在和平区正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正经历着转型。 总之,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教委文件和规划的要求,继续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 贵州兴义敬南镇李波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学生从

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树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终身学习,为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样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立德树人,我们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创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以爱育人 立德树人

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王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而且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弘扬“以爱育人,立德树人”的科学精神,把崇高的师德播撒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以爱心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以“热爱教育”为事业标杆 热爱教育,忠诚党的事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在教育教学中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言行,奉公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做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我们教师应该率先高举“知荣明耻”的大旗,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修养,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充分展现教师高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赢得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同时要关心集体的发展,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死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借鉴,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会反思,与同事的合作中对话成长,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以“奉献师爱”为育人目标 德育为先,坚持正确育人。“德”与“才”作为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不是平行、并列的,德更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因而学生成长的首要前提是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在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感恩观、劳动观、法制观,热爱真善美,痛恨假恶丑,做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开创立德树人工作新局面。 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楷模。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学生学习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爱心呵护,教导学生成长。师德的核心问题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崇高的师爱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品德的困难生,更要多给他们一

教师关于立德树人演讲稿6篇

教师关于立德树人演讲稿6篇 爱心立德奉献树人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心立德奉献树人》2001年, 我从学校走进学校,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这三尺讲台和我 接下了不解之缘。弹指一挥间,12年的岁月就在绘声绘色的讲课中,就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下,就在上课铃与下课铃的交替声中滑过,生活因教师这一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而精彩。 《左传》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强有 力的教育力量,它夯实了教师,立德树人的基础—爱心。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踏上三尺教台,我正为实现这一切而 努力着,我们带着一颗为学生的爱心走上讲台,学生犯错误了,老 师与之谈心,有难处了,老师帮助解决,我们不断地向学生“提醒 幸福”,而学生也不断地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有了一颗爱心,才会有一张笑脸。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给学生一张笑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 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 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 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教师精神,铸成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核心—奉献。

带给他们无限欢乐! 我们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共同 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腔热 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我无悔我的选择。“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我们的奉献应该是赤诚的奉献、无私的奉献、崇高的奉献。 我们的奉献像火把,是无怨无悔的燃烧,是至死不渝的真情。 我们的奉献像一泓清泉,是长年的流淌,是不计名利的付出。 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我依然坚守在这儿,守着我们的乐士,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日子就这样过着,平凡却不平淡。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唯一变化的是我日益衰老的容颜,与之沉淀的,是我依旧年轻 不变的情怀! 爱心立德,奉献树人,将使我们教师拥有充实的人生,我相信,当我们离开这三尺讲台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天空没有留下我 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尊敬的各位评委、给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站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演讲稿,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做爱的使者》。 曾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今天,它终于结出果实,我也成为 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因而,应从类整体与个人这两个层面去规定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类特性、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从个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个人的类特性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着差别,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首先就必须对全面发展所受的主体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规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这一概念,既不仅仅是指类,也不仅仅是指各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就是说,它既可以指人类整体或总体,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整体或总体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指区别于物,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族类,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族类的各个单个的个人。同时,在类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族类或类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族类或对族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人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它既反映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又反映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仅仅表征着人类整体而排斥单个个人的人或不包括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用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取代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如果我们把类整体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各个个人看作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功能以及系统质并不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个要素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机械总和。这就是说,用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每个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去代替类整体的发展,就象用排斥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去取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样,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侧面。这两个侧面各有自己的特殊内涵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结,相互渗透。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我们既不能用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规定,也不能用一方排斥或取代另一方的片面性思维的程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确实在不少地方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藉此而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同样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类或代表着类的一般人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论述。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又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只有通过最大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

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魏传光 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概念,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但一所名校的成长离不开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正所谓“名校的一半是文化”,它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外在美观程度,制度文化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优质化,而精神文化则成为学校的“主心骨”,体现了学校成长的价值和实质,也就是我们平常从管理学角度所讲的“环境反映文化”、“制度决定成败”、“学校精神创造持久生产力”。可见,我们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的学校才是创办优质教育的窗口,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状况,我认为,要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应因地制宜,因校而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让“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 学校内涵的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体师生共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人本化、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并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积极宣传倡导学校精神,以此激励师生努力进取。并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实教育资源中提取有特点的基因,使之升华为学校共识的价值标准。并积淀为学校优良的教育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以此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 我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认真落实五年规划,努力实现“把孙镇一小办成全市教育现代化的窗口、教育科研的基地、素质教育的典型”的总体办学目标。 二、让“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的高楼大厦和管理的规范化并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其文化底蕴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

立德树人 数学何为

立德树人数学何为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充分强调了其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以道德教育所饱受诟病的,并不是其重要性而是其实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践行几乎都在不自觉的反复演绎着一个不等式,即?教书≥育人?。虽然数学没有语文、历史等文科的育人优势,但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我们作为?立德?的实践者应该努力提升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那么,立德树人之于数学教学的任务何在? 如果说数学是一个真理的集合,那么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属 ?真?;而有价值的数学也就是好的数学即为?善?;数学中所表现出的简洁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对称性、艺术性等皆为数学的?美?。如何从抽象的数学教学中挖掘德育内容呢?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学科德育》一书中,把数学德育内容概括为三大类:理性精神、人文精神、道德品质。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情感、态度?中的各目标点,都可以对接到张先生所描述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当中:(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良好好奇心和求知欲(人文精神);(2)在数学学

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人文精神);(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理性精神);(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人文精神);(5)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而道德品质教育,则应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目标。 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视野下的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浓浓的?数学的特质和数学教育的特点,主要在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上着力。 一、?求真?——在对数学理性的追寻中获得?真?的知识 真是为人的根本,即指做事要讲诚信,交往要讲真话。而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这种学科特性,为引导学生?求真?提供了独有的载体。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结论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细心的计算后才能获得,但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存在学习的惰性,想寻找机会直接照抄同伴的答案,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真养成懒散、依赖别人的习惯了。为此,教师在工作中,首先要与家长密切沟通,让家长对孩子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让他上网查找答案或与同学对答案,对还没深入思考就向家长求助的孩子要坚决不予以理睬;其次,在校学习时,优生提前得出答案后,让他暂缓公布结果,给予其他学生思考的空间;再次,学生间除了教师指定可以向同伴求助咨询的对象外,其他学生不得私自与别的同学交流作业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培养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得到增强,并培养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从学

“立德树人”活动方案

城内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阶段的新的划分所提示的特征和规律为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以未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为教育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积极的探索小学阶段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凸现个性,培养一代新人。 二、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内容 所谓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点: 三、明确责任分工 1、校长办公室及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办好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发动。 2、政教处:健全多种育人途径,组织好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体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评比考核。表彰优秀学生、文明班级。

3、教导处:加强学生上课、自习的行为养成教育。 四、明确管理工作 1、明确目标,健全制度。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行为规范养成的管理制度。 2、全面教育,强化训练。各年级围绕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开展各类专题系列活动;学校重抓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充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干部作用,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模式,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调查与研究。积极探索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训练特色,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培养研究型德育骨干,并起辐射作用。 五、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3)能给予积极的评价(4)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5)能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能积极发言。(2)善于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3)课前能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2010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0,2010 第26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26(总238期) Tota lN o 238 收稿日期:2010 05 26 作者简介:高 娜(1964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B159。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 娜 (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向往的未来社会人的理想目标,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道德完善、审美判断等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道德完善;审美判断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10)10 0081 0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向往的未来社会人的 理想目标,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其全部意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全面发展的个人将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就是达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 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 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的克服,使人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共同财富,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依赖于物,人失去了主体性和个性自由。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才逐步成为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主人,自由个性得以形成。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最一般的涵义,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包括道德完善、审美判断等的全面性、普遍性的发展。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是人对本质的全面占有,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对象指向具有丰富多样性,内涵上具有多重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 求和最高价值取向。[2] 结合我国实际,人的全面发展是阶段性和前进性的统一,目前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能力、道德完善、审美 判断等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的能力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作为生产主体出现而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个人的生产能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马克思 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 的同时,预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的生产能力即 表现为个人 特性的主观的生产力![3] 将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发挥极大作用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 产力!,[3] 而个人生产能力的发展有赖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 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3]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把人逐渐从自然界的束缚和制约中解放出来,更大程度地获得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物质前提,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才能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料并在劳动活动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才能获得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从而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进行自由创造活动。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通过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 81

以教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教学特色推进学校发展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教学特色工作汇报 近年来,学校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身心健康,品学优良,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工作,实现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打造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亮点,形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鲜明特色。 教学研究——创新研究方式,实现研究常态化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教师往往认为,研究只是业务干部与骨干教师等少数人的事情,常常是被动参与。学校创新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展问题研究、叙事研究等有效的研究,吸引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享受到研究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使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需要。 1、研究内容化整为零——开展问题研究,让教师人人能够研究。教师缺少的不是研究的欲望与热情,而是缺少研究的知识与技能,不懂得从何处入手进行研究。于是,学校在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的同时,将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细化,化整为零,开展基于学科教学的问题研究,让教师感到自己也可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这样的研究。结合学校承担的市级以上研究课题,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的问题,由教导处、学生处进行汇总,教科室组织骨干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汇集了一些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库”。“大课题”转化为教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就使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也能研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依托教研组、年级组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组长的问题研究小组,将“问题库”中的问题分解落实到不同的教师团队,以“小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攻关研究。这样,学校课题组就下设了以“小问题”为研究内容的若干个子课题组。问题研究小组与教研组、年级组有机融合,基于基层的教研组、年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