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智障儿童学习特点与随班就读教学基本策略

轻度智障儿童学习特点与随班就读教学基本策略
轻度智障儿童学习特点与随班就读教学基本策略

轻度智障儿童学习特点与随班就读教学基本策略

何为智障?智障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

一、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

(一)生理特点

1.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身体素质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

2.有的智障儿童特别兴奋,经常活动不停、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3.有的智障儿童表现为少动,或者说经常萎靡不振,这类儿童好像整天睡不醒似的,一坐下来就想睡,表现为过分的安静。

4.智障儿童有特殊面容。有的肥大、有的眼睛斜视或对视等。

(二)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很弱,感知过程不积极,难以区分相似的东西。

2.注意力易分散。记忆的速度慢,记忆的内容不准确且不牢固。

3.思维频发、刻板,对数量、时间、空间等抽象慨念领会迟钝,一形象思维为主。

4.情绪反应降低,挫折的耐受力低。他们受了挫折之后往往容易悲观,产生过激的行为。

5.学习兴趣低弱、词语贫乏不连贯。

6.行为固执、刻板、墨守成规,缺乏动力。

(三)学习特点

认知:

1.缺乏统整能力。没法把一件事完全统整,因此,了解事情都是一部份、一部份,且每个部份皆独立。

2.短期记忆拙劣。短期记忆是认识事物之后立即记住的能力,短期记忆加强后会转变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差的原因是脑部信息处理的速度太慢。

3.后设认知与抽象思维障碍。后设认知就是做完一件事情后,事后自己回忆、监督、检讨、改进。智力障碍的孩子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缺乏的原因正是孩子短期记忆的拙劣,刚做过的事马上就忘掉了,因此,没有办法把自己刚完成的行为进行事后检讨、改进。

智力障碍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事实上,中重度的孩子连抽象思维都没有,因为抽象思维需要脑神经发展至相当高的程度。

4.序列处理优于平行处理。

序列处理是按部就班,依时间序列一步一步的处理事物,平行处理是一段时间内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我们教导孩子时,应尽可能的用序列性的交代,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完成事情。

5.缺乏辨认的能力。

孩子分辨同一事件在不同环境及情景下区别的能力不足。也就是孩子常分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做这件事,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这件事。

6.注意力的缺陷。

我们常认为智能障碍者的注意力过度分散,其实这是以我们师长、家长的立场来看,就孩子本身而言,他是注意力非常集中,集中

在他有兴趣的地方。

人格:

1.自我中心倾向。自我中心就是认为别人所想的,跟我一样。我认为怎么样,你一定也认为怎么样,以自我中心在思考,智力障碍的孩子因发展的限制,所以一直处在自我中心期里。

2.依赖倾向。智力障碍者常有依赖的倾向,家长、师长应避免孩子过分的依赖。

行为模式:

1.直接行为。例如:我要直走,前有障碍物,一般人会绕道,智力障碍的孩子会把障碍物推开,是人就把人推开,是东西就把东西推开。这种直接的行为常会被家人、老师解释为攻击、破坏行为,其实孩子被误解了,他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地,而不巧的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有障碍物,仅此而已。

2.非统整的行为。智力障碍的孩子像路边草一样窜来窜去,他没有一个主题,找不到中心,他只注意事物的某个部份。例如:走在路上看到那边吸引他的地方、东西,他走过来,所以在街上常会迷失、走错地方。

环境因素:

1.学生自身的限制

2.教养态度的错误

在孩子的发展阶段中,大人常因不了解而使用错误的教养方法,因而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甚至导致孩子发展的停滞现象。孩子

的能力、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问题是从小有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他。

二、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随班”是安置形式,“读”才是实质。怎么样来读?读写什么?怎么评价读的质量?

国办发【2014】1号:《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中指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体现,重视特殊教育,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最合适的教育,培养特殊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根据此提升计划,我国目前确立了几种针对特殊儿童少年教育实施的安置形式: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特殊教育班、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其中,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

(一)随班:教育安置形式

国家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弱智教育,城市可以在普通小学、残疾儿童福利机构分散办班或随班就读,也可以集中办校;农村实行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加强个别辅导;有条件的县乡镇也可以办班或建校。

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明确规定: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公国和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新格局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是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

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其中第三条:入学里的7到10小条指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应当就近入学,在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相对集中在制定学校就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一1至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把任务落实到乡镇和学校,切实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普通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

这些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就读:读的实质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要求:培养目标是又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中,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特殊儿童少年生活能力,发展谁经验为主。但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培养目标如果不针对特定对象设立的话,特殊儿童就很难达到一般儿童的学习水平,容易让特殊儿童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更不可能达到自理自强,自力更生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个性化,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更需要我们认着的思考、发掘。

学校应当安排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

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当对残疾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校风和班风。

1.怎么读?

教师在随班就读班级的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应当以集体教学为主,并要对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各科教学应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生理缺陷的矫正、补偿。

在面向普通学生的同时,必须兼顾残疾学生,课堂教学应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负责。

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基本的共性。这是“随”的前提。同时又有其特殊性,解决好“读”的问题。

(1)教学中给随读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

(2)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实施个别化教学,才能使残疾儿童享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所需要的教学;

(3)加强针对性辅导;

(4)加强直观教学,为残疾儿童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

2.读得怎么样?

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估,应当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

正和补偿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此项工作应该有利于残疾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不要简单套用对普通学生的考试方法。即有横向的与同学的比较,也有与自身发展的比较。

因人而异,不能用同样的尺度去评价全体学生,只能以个别教育计划为效标,结合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

3.随班就读的教师

随班就读班级的任课教师,应当遴选热爱残疾学生,思想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他们应当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应当包括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并应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学生付出的劳动。

各乡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奖励和补贴的办法,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随班就读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当给予表彰。

附:政策文件

1. 国办发【2014】1号:《特殊教育2014—2016提升计划》

2.《中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

3.《贵州省中长期教育展纲要》

4.黔府办函【2014】96号:贵州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5.黔教基【2015】153号:省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

6.铜残联发【2016】28号:铜仁市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方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4号

《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智障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三班特殊学生个案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王永婷,女,出生于2005年1月9日,2014年9月入学。现为海晏县寄宿制民族小学三年级三班随班就读学生。该生智力低下,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上课经常走神、发呆,经检查鉴定为言语残疾随班就读生。 1、家庭情况。 该生一岁时父母离异,一直由父亲和爷爷奶奶抚养,加之近来孩子父亲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责任就完全落到了两位老人身上。两位不识字的老人,既要种地,又要负责照看孩子的起居、学习,这样的条件,使得该生形成了自卑、内向的消极心理。 2、生理、心理及智力情况。 该生在身高、体重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生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平常能与周围同学交流,但行走太方便;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上行为缺乏自控,课堂上,他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到课堂上,自制力、记忆力差,理解和反映迟缓,时常不自觉地发呆或课堂中乱走动。 3.学习能力分析。 该生语言能力差,读书不连贯。回答问题时好长时间才能说出一句,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所学生字只能记住简单的几个,句子几乎不能自己完整地说完,语法掌握地比较差。简单的重复性抄写作业能够自觉完成,较难的题目则会乱做,但该生学习态度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该生没有自信心,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低于正常儿童,行动迟缓等特点,确定矫正目标为: 1.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 如自信心、行为习惯等,使其能正常参加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主要是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上课时多留意她,每当她出现发呆走神、教室里乱走动的情况及时帮助她收回注意力,并且尽量多提醒她,使她能够遵守课堂纪律。 2.有计划地开发智力因素。 如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等。具体为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句子,只要能够会听、会读三四个字即可。掌握简单书写规范,要求会写字。 三、具体教学措施 1.与家长多交流、配合。 多与该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汇报该生在时各方面的情况,

浅谈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浅谈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摘要:有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在家庭努力下已经顺利进入小学随班就读,但有的孩子虽然程度不错但却一直被幼儿园或小学拒之门外、有的在进入小学一段时间后又被各种原因劝退,这些深深的苦恼着这些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康复机构训练后将何去何从?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的专用名词,指在普通教育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如果残疾儿童不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不能称之为随班就读。但是,如果残疾儿童虽然在普通教育机构里,却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也只能是看作肢体性随班或社会性随班。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

一、轻度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指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判断一个儿童是不是智力残疾必须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智力残疾儿童则是这个群体中最需要人关注的特殊群体。那么对于轻度智力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呢?目前为止绝大 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家长都希望选择在普通学校普通班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开 题报告 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儿童踏入了特殊学校的大门。一方面反映出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特殊教育研究的相对滞后,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研究。 近几年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聋生生源逐渐减少智障学生生源越来越多,而在招收的智障学生中,中重度的比率占到 90%以上。因为自身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且家庭对这类残疾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加强研究,重视智障学生特别是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和塑造。为此我们提出开展“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寻求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并在我校的教学与活动中实施这些策略与方法,逐渐改善我校中度智障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目前关于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与塑造的研究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十分稀少,能够查阅到的仅为极少数心理学方面的零星论文,而与本课题相似或相近的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或者说系统研究几乎属于空白。究其原因可能是智障学生的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障碍,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 35-40 至 50-55 之间,约占智力落后儿童总数的 20%。通过学习他们通常可以形成基本的交际技能和生活自理技能。但学术能力有限,其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经过训练也只能达到小学一、二年级水平。多数中度智力落后者有明显的器质性异常,普通人通过观察其行为和身体的外部特征就可以较容易地判断其异常。例如,他们 的语言能力较差、社交能力也很有限、运动能力有缺陷、有特殊的面容等。对这类儿童

静待花开。轻度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

附件2: 绍兴市2017年特殊教育案例评选参评表

静待花开 —轻度智力低下学生的随班就读 智力低下儿童的教育形式大多是随班就读,如何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质量,使他们不至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是当前每一位普通教育者都应关注和深思的一个问题。从教多年来,接触了不少智力低下儿童,如何教育和培养这些特殊的孩子呢? 杨某,女,普校五年级随读生,轻度智力低下。以前在离家较远的一所培智学校读书,由于上学路途太远,家人没时间接送,于四年级上半学期转入离家较近的一所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该生适应性行为轻度低下,智力障碍导致数学逻辑思维差,抽象概括能力差,起初仅会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机械识记稍好,日常交流、活动、运动、自理能力都接近正常儿童。据该生家长反映,该生在普校很乖、很听话,就是学习上不去,不合群;在家却很任性,吼家长、推搡家人,经常借故让家长请假不上学。转入新学校后,开始也不愿意来,缠着妈妈接送、陪读,不爱说话,与人对视眼神怯怯的,没来几天就想请假。 案例分析: 该生主要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成绩不好导致自卑、孤僻、不合群,以致失去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儿童活泼好动,同龄小伙伴是他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低年级学生间分化不严重,孩子感受不太明显;随着年龄增长,成绩与同龄伙伴差距拉大,内心也越敏感。同学的疏远、老师的顾及不周,孩子逐渐封闭自我,虽身处一个正常人群,却得不到正常的交流、友谊和快乐。表面貌似很乖,内心却孤独、排斥这种氛围,而又无力改变现状,往往回到家发泄或逃避现实、请假不上学。 对该生,担任随班就读的老师扬其长避其短。其短处是学习能力弱,老师在文化课教学上本着基础和实用的目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训练简单计算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其长处则是学习以外的事,如:她有劳动热情,可以安排她值日、帮助整理讲台、收发作业本;集体活动、体育运动、文娱活动时,不对她带任何偏见,正常孩子能做的她完全可以做,哪怕表现平平也善于发现闪光点,多鼓励、表扬,还表扬她所在组的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最全版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壹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壹半之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当下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1-2]。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且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且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壹存在,但大多数是合且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讨。 1.1案例1唐唐,女,20岁,智商38,中度智力残疾。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见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壹周来喜欢去男厕所见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见,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壹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和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计划每周约谈3次,每次60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且进壹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唐唐男女俩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见见唐唐此行为应立即给予终止,如果当天没有发生此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在辅导过程中唐唐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经过壹周的约谈后,唐唐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坐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叫;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或哭或笑。情绪问题维持几天仍难以控制,和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唐唐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通过观察,唐唐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小结:智障儿童需要层次发展缓慢,达到的水平低,对较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少,而原始的本能需要亢进,性行为异常在智障学生中比较常见。智障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智力缺陷重度较重的智障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就公然手淫,令教师很棘手;智障女孩中仍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性行为异常[3];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比较常见。此例中唐唐已成年,开始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异常,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干预后得到改善。但由

关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案

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智障儿童的教育培训 一、智障的定义与分类: (一)智障的定义: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中的定义: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 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二)智障的分类(依据智商IQ程度): 1.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这类儿童经过正确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接近正常。这类学生就是咱们随班就读的对象。 2.中度智障:智商介乎35-49;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之形成一定生活能力。 3.重度智障:智商在20—34;在专门训练下,也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上两类儿童到是我们特教中心培智班就读。 4.极重度智障:智商在20以下。这类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对其终生监护,我们特教中心的老师定期送教上门。 二、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简单了解)。 (一)智障儿童认知特点: 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的起点迟;2、生长的速度慢;3、达到的水平低。 (二)具体表现:

1、智障儿童的感知特征。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 2、智障儿童的注意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 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 4、思维特征:思维灵活性缺乏,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 5、语言特征。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 6.情感特征: ①不稳定、不深刻。(表现为他们的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 ②情感反应和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不相符合。(如老师讲课不好笑的内容会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真正十分引人发笑的内容,他们却不发笑) 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如当他们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 ④有病态性的情感。(如细小的刺激引起兴奋爆发的反应;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兴趣爱好,感情淡漠,对生活、对人漠不关心) 7.行为特征: ①主动性不足。(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 ②不可遏止的冲动性。(如常常攻击别人)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论文

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赵玉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专业) 摘要 运用文献研究法, 从研究者来源和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对近二十年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者地域分布不均, 东、中、西部差异较大;研究者单位分布不均, 单位间合作少、学段分布不平衡; 研究内容分布不均, 教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多、行为和支持研究少; 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 由关注安置模式转向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智力残疾儿童 随班就读 研究 现状与反思 随班就读是我国吸收西方全纳教育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而自创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自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开始进行试点实验, 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60. 99%[ 1] 。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中, 智力残疾儿童高达216756人[ 2] , 约占全国普小随班就读学生总数的57. 99%, 远远高于听障和视障儿童的随班就读人数。因此, 可以看到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他们在进入普通班级后, 是否受到了所需要的教育, 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而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进行摸索和研究, 因此, 涌现了大

量的研究成果。本文检索了中国知网的相关资料, 力图从一个新的层面来梳理分析和反思近二十年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工 【3】 作提供借鉴、参考和启发。 1 智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意义 在1988年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 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指出: “为了加快特殊教育的步伐, 必须改革过去只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单一模式。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格局。这样做, 既有利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又有利于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与发展, 从而逐步形成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发展的路子。”何东昌同志的讲话, 从某个方面说明了特殊儿童从自己狭小的天地里回到普通社会中来, 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并扼要说明了随班就读的意义。第一、实施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可以迅速普及智力落后教育,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第二、实施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重要意义。第三、实施智力落后儿 【4】 童随班就读有利于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 2随班就读研究结果分析 2.1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2.1.1研究内容分布不均, 教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多,行为和支持 研究少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1-2]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与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唐唐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唐唐此行为应立即给予终止,如果当天没有发生此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在辅导过程中唐唐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经过一周的约谈后,唐唐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坐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叫;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 , 或哭或笑。情绪问题维持几天仍难以控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唐唐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通过观察,唐唐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小结:智障儿童需要层次发展缓慢,达到的水平低,对较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少,而原始的本能需要亢进,性行为异常在智障学生中比较常见。智障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智力缺陷重度较重的智障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就公然手淫,令教师很棘手;智障女孩中还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性行为异常 [3] ;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比较常见。此例中唐唐已成年,开始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异常,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干预后得到改善。但由于她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行为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压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通过心理辅导难以见效,最终借助药物得以改善。此例也说明对于智力水平低下学生的严重情绪行为问题必要时应考虑联合药物来进行控制。 1.2 案例 2 巍巍,男, 14 岁,智商 61 ,轻度智力残疾。因逃学 2 天 1 夜、说谎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制定本制度。1. 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检测和鉴定的程序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由医疗部门、残疾儿童康复部门或当地盲、聋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对智力残疾(特别是轻度)儿童少年的确认一定要慎重。一般先由家长或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提出名单,经家长同意,在家长和班级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请旗级以上专业鉴定机构进行严格的鉴定并形成书面鉴定报告。对被确认为智力残疾的儿童少年,要定期复查,如发现有误,必须立即纠正。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鉴定结论,仅作为对其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依据,不得移作他用。其姓名和档案材料应该严格保密,仅由有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掌握、不得在学生中扩散。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以1至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2. 保障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的学习、活动权利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学校要安排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当对残疾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精

神。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校风和班风。学校应针对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康复训练活动,积极探索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配合专业机构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矫治或治疗。 3. 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给予适当的照顾和管理学校应建立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和家庭情况、残疾鉴定、个别教学计划、学业、考核评估等资料。每年一次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进行统计,上报旗教育局备案。学校和班级教师应当与残疾学生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学校如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让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不得剥夺残疾儿童参加考试的权利。对因残疾影响学习的残疾儿童的学业成绩另行评价。学校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应包括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学生付出的劳动。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奖励和补贴的办法,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随班就读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免除残疾儿童的书本费等学习费用,残疾儿童的书本等学习费用纳入区内慈善资助保障体系之中。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制度 大岭中学 2013年3月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意见word版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XX-XX年)》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残疾儿童少年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b5E2RGbCAPkl fHYJ6c EUqPAs thvQVF NqwK3w9lbpXh3ITFLb TLbiyT dmvcyA blHU2U OvErzK0eX9MR yOvkWa tvRDwH1XMAeB z8GZ。 二、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对象。随班就读的对象: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自闭症及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对象一般为各类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象的认定:凡年满6周岁的残疾儿童到义务教育服务范围内学校就近入学登记前,应到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或残联指定的有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鉴定,由家长持鉴定证明向所在学区的普通学校提出入学申请。p1EanqFDPwH97TYY ioVMLh gXsH62GIu3yZ xXq9T5C3MQat akR5lN PVd7KG IFjDX62DB8m0x8vP9H vqMZxL aBnGeC MpcJrd LZ6FOx。 二是合理安置学生。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并在座次安排、课桌椅、教学器具、生活设施等方面满足其特殊需求。以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一、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弱智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发展的起点迟;生长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 现将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按心理现象分类分别叙述如下: 1.弱智儿童的感知特征。 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 苏联心理学家K.N·维列索茨卡娅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画有儿童熟悉的物体的图片(如苹果、桌子、猫、铅笔等图片)给接受实验的人看,要他们认出图片上的物体。接受实验的人分成三组: 成人组、正常儿童组(普通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弱智儿童组(辅读学校一年级学生)。 第一次图片呈现时间为22微秒(1微秒=1/1000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2%的物体,正常儿童能正确认出57%。弱智儿童不能正确认出任何一个物体。第二次图片呈现时间增加到42微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全部物体,正常儿童能认出95%的物体,而弱智儿童只能正确认出55%物体。弱智儿童的感知速度几乎比正常儿童慢一半。我们发现有些弱智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唐老鸭)电视,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弱智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 弱智儿童感知范围窄、容量小。如用速示器以10秒时距呈现无意义的音节或符号,正常儿童可正确感知7个,弱智儿童只能感知 3、"4个。通过窗户看城市风景,正常儿童一眼望去,可同时“捕捉”到许多物体,而弱智儿童可看到的物体比正常儿童要少。

弱智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弱智儿童这一特点,在教读生字、课文时都必须放慢速度。 2.弱智儿童的注意特征。 在他们做某件事时,往往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一段时间,他们常常东张西望,摸这触那,或离开座位、或和他人讲话、打骂嘻闹,以致影响学习成效。他们也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吸引而分心,如窗外的风吹草动、鸟叫虫鸣;室内的电扇声、开抽屉声、甚至指导者所戴的耳环、项链、衣着等,都会不断成为他们注意的焦点。除非是他们深感兴趣的事物,否则很不容易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维持在特定东西上。他们往往像无头苍蝇般的瞎忙、胡忙,很少有特定目标存在。 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 人的记忆,从信息进来到牢记于头脑的过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就是说,当刺激停止时,在极短的时间(约1--2秒)内头脑中停留的映象。瞬时记忆是感知觉留下的直接映象,转瞬即逝。如经特别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不超过1分钟。例如,在电话本上查找电话号码,在你拔打后,就忘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多次反复或编码,对信息加以组织化、联想化、意义化,就成为长时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如圆周率n为 3.",查出后要长久记住可用把它意义化的方法帮助记忆,可记为“伞已撕,已无救而漏”。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在记住一件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而进到长时记忆。而注意、复述、意义化、联想化策略的应用,是进到长时记忆所必须的。很多研究指出,弱智儿童注意力不佳,不善于主动地使用复述策略和自行组织所接受的信息,是记忆速度慢、遗忘快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长期记忆方面和平常人并无多大差异。因此,将学习材料加以组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内容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能让智力障碍儿童不必去离家很远的培智学校或特殊学校去上学,可以就近去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这样即省去了在路上耽误的时间,也避免了家长担心孩子进入特殊学校,客观上被贴了标签,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还增加了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学生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对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好处;此外,也为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学会关心、爱护及帮助他人,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儿童就是智力发育低于一般儿童的水平。那么,到底什么算是智力发育水平底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智力发育水平低下,也称智力落后,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障碍。智力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发育时期的智力残疾,也就是正处在智力发育阶段的儿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大脑组织的发育障碍,所以,这些儿童的智力比别的孩子差,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障碍。在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落后;在学龄期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较轻的智力障碍者一般

只能接受小学教育,很难接受初中教育。 通俗的说,凡是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龄人智力的儿童就是智力障碍儿童。但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智力障碍的概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涉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智力障碍的定义有多种。最早、最直观的对智力障碍的描述是由杜尔(Doll)提出的,他认为:“智力障碍的特征为社会无能,智力低常,发生在发育时期,成熟以后定型,起源于身体原因,无法医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障碍的定义越来越全面、统一、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美国智障协会早在1921年就首次提出了智力障碍的定义,此后又做过九次修订。最近一次,即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是:“智力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个方面存在显著限制而表现的一种障碍。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以前。”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儿童是否智力障碍,必须考虑三方面: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则是这个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 那么,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呢?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都选择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行随读,就是我们常说的随班就读。那么,到底什么是随班就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随班就读的定义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在家长的搀扶下一瘸一拐的走来,近观,嘴有点歪,眼有点斜,这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班的贾超同学。一位随班就读的残疾智障儿童。我的工作除了要让贾超被正常学生接受外,还要让他们之间互动,形成一种友爱的氛围,同时培养正常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考虑到我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将贾超同学放到我班和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给残障儿童贾超提供了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同时我在班中为贾超同学提供了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为一体,从而使残障儿童具有更多的康复和行为校正机会。 二、案例描述 (一)个案简介 姓名:贾超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1月25日 个人状况:贾超同学属于一级脑瘫,是早产儿,双胞胎,妹妹出生一个星期后缺氧死去,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眼睛斜视、散光、弱视。膝关节过深,两腿弯曲,不能伸直,右侧较重,不能自己走路,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艰难行走。右手不灵活,

经过康复训练后,能握笔写字了,左手力量大。性格孤僻,喜欢上学,但课堂上胆小,不爱发言,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没有,需要老师给予不断的鼓励,提示。 家庭状况: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疼爱她,母亲为了照顾贾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没有出外参加工作。父亲一人工作养活全家。 (二)问题行为表现 性格胆小。在学校从来不主动与老师同学说话玩耍。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也不吭一声。即使学习用具丢失也不敢给老师或同学提出获得帮助。 (三)行为原因剖析 因为贾超爸爸妈妈获得贾超时年龄较大,又因为贾超是独生子女,天生残疾,贾超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家里,爸爸妈妈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方面,爸爸妈妈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贾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而在学习方面,爸爸是高中毕业,妈妈是初中毕业,都有文化,希望贾超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在贾超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的调研报告 陈杨办羊村庙小学史红艳内容摘要: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家长认识不到位,普通学校的师资不能满足面对这些特殊的个体的需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齐心协力,关注残疾儿童的成长。 关键词:残疾儿童各方关注健康成长 教育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规定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对象,主要是指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轻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包括中度)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试行办法总则中认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有利于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提高。但是事实上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现状: 我所在的小学位于城郊结合部,有普通教学班17个,随班就读残疾儿童5名,其中肢残儿童1名,智力残疾儿童4名(上到五年级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不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应该算是重度智力残疾儿童吧,事实上家长没人愿意去做智力、智商的测定,这种现象在农村具有普遍性)分别就读于3~5年级。其中肢残儿童为女童,就读于四年级一班,智力正常,只是日常行动需要其家人或同学的帮助才能完成,学习成

绩优异。4名智力残疾儿童中的分别就读于三年级一班和三班,五年级一班和三班。三年级一班就读的为男生,每天由其家人送入学校,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用其班主任的话说就是两个字:睡觉。无论冬夏每一节课他都在睡觉,醒来就一个人玩,完全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每次考试成绩也全部为0分,放学后由家长按时接回家;另外一个女生就读于三年级三班,家长告诉老师只要不让她出事,安安全全就可以了,学习可不用管,考试成绩大部分时候在0~9分之间。五年级一班就读的是男生,每天在学校做得最多的事是提着垃圾篓捡拾垃圾,学校对他来说好像就是干这个的,教室、同学对他来说好像不存在,当然学习成绩对他来说肯定也不存在。每天看着他孤寂的背影游荡在学校,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五年级三班就读的是名女童,在教室小便对她来说好像是很自然的事,什么对她都没有约束感,老师对她也束手无策。 现状反思: 教育部关于参加儿童随班就读试行办法,规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目的是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地成长,但是文件中也规定是轻度残疾才可以随班就读,而这几个让老师头疼不已的孩子显然已经不是轻度残疾儿童了,如果这几个孩子这样完成义务教育,又会有什么收获呢?对这些孩子的成长,长大融入社会又有何益处? 那么家长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把这样的孩子送入普通学校呢? (1)肢残儿童家长:因为孩子行动不便,小学离家里近,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学后感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学后感 目前我国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形式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等。其中,随班就读作为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我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1、随班就读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与智障教育的融合实现教育融合也是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班就读能为智障儿童提供受最少限制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融入社会主流。 2、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由于随班就读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教育方法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使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难以真正受到符合其残障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出现了“随班就坐”和“随班混读”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特殊儿童的发展。如: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智障儿童存在许多不足,在潜力上比不上普通儿,这种认识给师生在沟通上造成了障碍;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对智障儿童的发展期待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对他们一味迁就,课堂上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能学多少算多少,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在时间划分上 理解“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还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照顾智障,就多让智障学生回答问题,可是有的问题并不适合他们回

答,为了让智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等待,而置大多数普通学生于不顾,占去课堂上不少时间。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搞“一刀切”的多,照顾差异的少,普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多,智障学生参与机会少。这些做法都影响了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需加强师资培训。有研究认为校长和行政人员对于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该校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 的教育质量。领导越是重视,态度越是积极,该校的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越好,反之随班就读工作则难以开展。因此可以首先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特殊教育培训,使其从观念上发生转变,重视随班就读教育,这样对于广大的普校老师是一个榜样和促进。针对普通学校教师与特殊学校教师针对随班就读持有更消极的态度,应组织进行适当学习,使其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开展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相信以后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障碍会越来越少。也相信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为了特殊儿童的教育能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儿童才会有良好的发展。

智障学生 公开课教案

智障学生《物品的分类》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物品的分类 设计意图: 智障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极低;他们更加能接受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因此,他们对实际操作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思维发展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存在瞬时记忆、瞬时遗忘的状态,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尽可能的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通过对物品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观察、辨别,从生活实际、借助在游戏活动中认知物品的特征,学会如何分类。 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水果(苹果、梨、香蕉、橘子)蔬菜(白菜、菠菜、土豆、黄瓜)零食(方便面、饼干、面包)学习用具(文具盒、书、作业本)日用品(毛巾、牙膏、牙刷、洗发水、牙刷)等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物品的形状,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培养学生自觉观察,辨别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那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去逛逛超市。 PPT,说说这是什么超市? 师:在逛超市之前,老师交代给小朋友们一任务,请你们说说你在里面看到什么东西?它都和什么摆放在同一个地方。 小结:超市管理员把怎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同样的) 引出:把同类的东西放一起,我们就叫分类。(板书)

二、展开 1.学习按单一标准分类 ①第一次合作分类 引入:知道了什么叫分类后,我们来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小虎。(出示图片)下午他急着去打球,请你帮他找找篮球在哪里?运动衣在哪里?矿泉水呢?(用手指出) 问:好找吗? 生:不好找,太乱了,要分类。 师:这个主意真好!那就请你们帮他分分类,把东西分类摆放在四个柜子里。东西都在你们的白色信封里。我们来比赛看哪一队放得又快又好。 ②生活动,教师巡视 ③投影反馈 师:说说每个柜子里的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小结:像刚同学们那样按照每个东西的用处这一个标准把物品进行分类,我们在活动里就说他们是按照一个标准分类。(板书: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师:分类分好了,那现在我们再来找找东西好不好?要马上说出来哦。 生:好 师:运动衣、运动衣在哪里?生:衣柜里。 师:矿泉水、矿泉水在哪里?生:食品柜里。 师:篮球、篮球在哪里?生:玩具柜里。 小结:分类有什么好处呢?(方便寻找) 2.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 师:现在老师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所有的铅笔都带上,握在手里,举起来让老师看看。 想知道带这么多干什么吗? ……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将铅笔也分分类。 点明课题并板书:分类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观察比较 师:请两人一组把你们的铅笔放在一堆里,认真地看一看,再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汇报(长短、颜色、橡皮头……)

特殊需要儿童及其随班就读安置模式

特殊需要儿童及其随班就读安置模式 一、认识特殊需要儿童 特殊需要儿童的涵义 如果一个儿童具有学习困难,而该困难需给予特殊教育条件才能克服的,则该儿童就具有特殊教育需要。而“学习困难”是指具备下列三项之一的学生: (1)相比同龄的大多数儿童来说有明显更大的困难; (2)具有某种障碍,妨碍或干扰其像地方学区学校中其他同龄儿童一样使用教育资源; (3)5岁以下符合条件(1),或者5岁以上符合条件(2),或者那些如果不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就会如此的学生。 1、听觉障碍儿童 听力障碍,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视力障碍 视力残疾标准包括盲及低视力两类,在低视力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属于一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低于0.3属于二级低视力.如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如果视野<5度或<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够以上标准就属于视力残疾人。. 3、肢体障碍 因四肢残疾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4、智力障碍 第一次抽样调查的智力残疾概念:智力显著低于平均智力水平,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发病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这个定义需要注意一下方面: 第一,IQ在70分以下(韦克斯勒量表) 第二,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第三,发病在18周岁以前显著低于:低于两个标准差。 第二次智力残疾调查标准 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障儿童的特征:智障兒的認知世界;智障兒的行為世界;智障兒的語言世界;智障兒的感情世界。)5、情绪行为障碍儿童( Emotionally Disordered and SocialBehaviorally Children)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通常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与一般同龄儿童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的儿童,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影响教育、明显而持续的特点: (1)学习能力不足,但不能用智力、感觉和身体的原因加以解释; (2)不能与同龄人和教师建立或保持良好关系; (3)对正常环境缺乏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4)心境弥漫性不愉快或抑郁; (5)容易出现与个人学习困难有关的生理症状或恐惧反应。 (情绪行为障碍的特征:情障兒的認知世界;情障兒的感情世界。) 多动症(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e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譯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1.注意力难集中 2.活动量过多 3.控制冲动力差 4.心智及协调发展失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