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报告

中国慢性病报告
中国慢性病报告

中国慢性病报告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

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 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

?从1991年到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肺癌等六种慢性病占了总死亡的35.76%。

?2000 年全国死亡人数731 万,在近600 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 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 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 万(图3),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 和1.2%。

?2000 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140 多万,其中肺癌30 万、肝癌28 万、胃癌26 万、食管癌14 万、白血病4 万、乳腺癌2 万。

?2000 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250 万人,其中脑血管病139.5 万、缺血性心脏病51.5 万,高血压病23.7 万。

?1959 年至2002 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 年至2002 年的10 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 多万。

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高血压发展到后期,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脑血管病、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我国18 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 亿,其中18-59 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1 亿人患病。

?与患病率相同,我国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也明显上升,2002 年我国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比1991 年增加了4.1 和3.3mmHg;女性分别增加了3.6 和4.1mmHg。我国十组人群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会增加46%,冠心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也会相应增加。

?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处于低水平。了解血压升高的人中,有效控制率只有6.1%,仅有约323万人。

如不采取控制措施,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健康带来重要威胁

?2002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18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6.1%、3.7%和1.

8%(图11)。估计全国有糖尿病患者2346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者约1715万人,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主要受害人群。与1996年相比,仅仅6年时间,大城市人群患病率即上升40.0%。

第二部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日益严重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

?2002 年,全国有近3 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1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1992 年至2002 年10 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 亿,其中1 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 和97.2%。

?超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与1985 年相比,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成倍上升,尤以大城市更为突出。?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首次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我国人群血脂资料。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人数1.6 亿,总患病率为18.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9%、1 1.9% 和7.4%。从年龄分布看,中年人的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与老年几乎相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中年组还略高于老年组,各年龄组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相近。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20 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

?身体活动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对慢性病患病的危险性具有协同作用。

?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1/3 以上。目前全国约有3.5 亿吸烟者,2000 年由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近100 万,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的12%。如不采取控制措施,预计到2020 年时这个比例将上升至33%,死亡人数将达到200 万,其中有一半人将在35-64 岁之间死亡。

?膳食不合理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身体活动不足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膳食越不合理,身体活动越不足,患慢性病的危险越大。

?2002 年我国男性吸烟率为66.0%,女性吸烟率为3.08%。与1996 年比,尽管吸烟率略有下降,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吸烟人数仍然增加了3000 万。

?三次全国吸烟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吸烟率上升,目前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 万。

?烟民趋于低龄化,与1984 年比,2002 年开始吸烟的年龄提前4-5 岁。

88% 的人在家庭被动吸烟

?在我国,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尽管她们自己并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危害。55% 的15 岁以上女性每天都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儿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被动吸烟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令人堪忧,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和一项在六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分析,男医生的吸烟率高达50% 以上。他们的行为不仅对患者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增加了全社

会控烟难度。13 中国慢性病报告55% 女性(15岁以上)被动吸烟60%的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

因病损失的工作时间,因病而降低工作能力引起的经济损失,因病而引起的过早死亡损失的工作时间;伴护人员、亲友损失的工作时间。

包括提供服务的费用(医药费、住院费、预防经费)和接受服务的费用(患者及伴护人员的差旅费、伙食费、营养食品费,等等)。慢性病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

?2003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图24)。

?2003 年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两周就诊患者中,劳动力人口约占一半(图25)。?2004 年,全国因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出院的人次数高达1071.76 万人次,占总出院人次数的16.1% ( 图26)。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 倍。2001 年对我国30 个省市大医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调查发现:73% 糖尿病患者患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60% 患者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1/3 合并糖尿病肾病,1/3 合并眼病。慢性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图27)。7% 42% 49% 1% 1%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解读慢性病及我院慢病方案

解读《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做好未来5-10年的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规划》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强调,要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规划》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作为核心目标,提出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并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指标。

《规划》根据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环节,提出八项策略措施。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二是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三是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四是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完善医保和救助政策,保障药品生产供应。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六是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政策环境,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新发展。七是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防治服,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八是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 《规划》的落实,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从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等4个方面,提出保障落实的措施。要求各地区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地方重要民生工程,制定本地区慢性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传染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转变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很多国家。而行为模式的转变, 包括膳食习惯变化、身体活动减少、高水平的男性吸烟率等危险因素是中国疾病模式快速改变的重要原因。其结果,这些本可避免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引发了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显著上升。目前,中国有1.77亿高血压患者,有3.03亿烟民(占了世界烟民的1/3),并有5.3亿人遭受被动吸烟危害。膳食的变化和身体活动的减少,使中国成人及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断上升。大量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慢性病患者的出现,导致医疗费用上升,占用了预防疾病的资源,这给中国正在进行的卫生改革带来了巨大而独特的挑战。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预防和控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人群的健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中国人群的期望寿命明显增加[1]。在很多西 方国家,过去一二百年来,完成了疾病模式的转 变,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从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NCD ;以下简称“慢性病”)。但是,中国则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了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多项卫生干预中国慢性病的挑战与应对 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杨功焕1,3, 孔灵芝2, 赵文华1, 万霞3, 翟屹1, 陈致和4, Jeffrey P. Koplan 5 措施的实施——包括免疫规划的实施、卫生设施和饮水质量的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受教育人群比例的增加、收入的增加、营养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因此,慢性病和伤害的相对重要性突显;同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导致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2],慢性病患病人数也显著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这种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正在加速进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与慢性病发生明确有关的危险因素也在快速出现,如,膳食结构的变化、身体活动的减少、烟草消费的增加、机动车的使用等。过去五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和许多发达国家类似的行为转变。尤其是伴随着过去三十年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转变无论在速度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是史 无前例的。 下面我们使用最新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和疾 病发病、死亡的流行资料,描述中国流行病学模式 的转变。这些对中国人群健康造成重要影响的行为变化,加剧了慢性病的流行,国家卫生服务改革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定义和数据来源 我们使用了1982[3]、1990[4]和2000[5]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和死亡数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普查时点为1982年7月1日)收集了1981年全国所有死亡人数,1990年的人口普查(普查时点为1990年7月1日)收集了1989年和1990年 1月至6月的所有死亡资料,2000年的人口普查 (普查时点为2000年11月1日)收集了2000年11 月1日之前12个月(1999年11月至2000年10 月)的所有死亡资料[6]。 对死亡原因的分析,使用了1973-1975年[7]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 中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3.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4.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5. 美国埃默里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通信作者:杨功焕, yanggh@https://www.360docs.net/doc/b0449764.html,

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2017年版)20170223终稿

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 (2017年版) 2017年2月

前言..............................................1 一、工作目标......................................4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4 三、目标人群......................................5 四、工作流程......................................5 五、工作内容......................................6 (一)宣传发动................................6 (二)知情同意................................6 (三)信息登记................................7 (四)健康风险评估............................7 (五)人群健康管理分类........................7 1.一般人群健康管理............................7 2.高危人群健康管理............................7 3.疾病人群健康管理.............................10 六、质量控制.....................................19 (一)信息审核...............................19 (二)培训指导...............................19 (三)检查和检测............................19 七、考核与评价...................................19 八、附件.........................................23

卫计委发布_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_2015_

14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 F D A)公 布了关于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的药品第一批抽验结果,摘 选如下: ——已完成检验284批,其中检出不合格药品67批,占全部产品的23.6%,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有60批药 品为企业自检不合格,监督抽验结果与企业自检结果一 致。相关企业已采取召回措施并公布了召回信息…… 7月3日,又公布了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保健食品 企业的自查情况:全国共有168家保健食品企业报送了自 查情况。其中,157家企业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了保健 食品,11家企业持有相关批准文号但未生产。企业自检银 杏叶提取物原料359批次,其中328批次合格,13批次不合格,18批次尚在检验中。不合格银杏叶提取物原料涉及8家保健食品企业,分别是大连双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庆缘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杭州太和健康食品有限 公司、浙江省磐安县外贸药业有限公司、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会心堂(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上述企业自检发现不合格银杏叶提取物原料共4847公斤,目前已封存原料2257.02公斤,销毁原料805.67公斤,其他1784.31公斤原料已使用。点评:借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步走策略,首先出台更严厉的惩诫措施,要让企业不敢在产品质量上动歪脑筋。银杏叶提取物事件,药品、保健食品全被波及 Industry New w s 业界动态 9.9%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及以上人9.9%25.2%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5.2%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818岁9.7%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86.6%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年全86.6%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占总全国居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2015年6月30日 上午,《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正式对外 发布,这是继2004年原卫生部发布了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 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后,十年后的又一次发布。 其中,有关慢性病的几组数据值得关注:2012年全国 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 9.7%;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 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 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 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 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 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 亡率为68/10万。 分析原因,可以发现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 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 危险因素——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 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 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 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9.3%,其中男性为11.1%。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点评:慢性病患的基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同时其生存期也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延长。作为直接贴近消费者的终端,零售药店应该在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等方面,借重自身便利、专业、周到的优势而有所作为。

中国慢性病防控策略

中国慢性病防控策略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构成的()? A.76% ? B.80% ? C.85% ? D.87%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下列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 B.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下降 ? C.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 ? D.我国没有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资料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关于我国男性吸烟率正确的是() ? A.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B.位于世界平均水平 ? C.长期位于世界前列 ? D.与我国女性持平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我国提出慢性病防治策略六个转变的时间是()? A.2015年 ? B.2011年 ? C.2008年 ? D.1998年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我国慢性病防治的核心内容是() ? A.222目标、123措施、444重点 ? B.123目标、333措施、444重点 ? C.321目标、212措施、333重点 ? D.123目标、222措施、333重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2015年分级诊疗工作() ? A.以糖尿病、冠心病为突破口 ? B.以高血压、癌症为突破口 ? C.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 ? D.以糖尿病、慢阻肺为突破口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2012年我国居民三个健康素养水平()? A.知识水平高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 ? B.知识水平低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 ? C.知识水平高于行为、行为低于技能 ? D.知识水平低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一阶段行动是()? A.健康一二一行动 ? B.三减和三键行动 ? C.控制体重行动 ? D.控盐行动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双向转诊困难的原因是() ? A.病人愿意去、社区不愿接、医院不愿放 ? B.病人愿意去、社区接不住、医院不愿放 ? C.病人不愿去、社区接不住、医院不愿放 ? D.病人不愿去、社区不愿接、医院不愿放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专家解读版

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 膳食指南(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1 膳食指南(二):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塑造美好生活3 膳食指南(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4 膳食指南(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6 膳食指南(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7 膳食指南(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9 居民膳食指南(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谷物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础,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最经济、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关键推荐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 为什么这么推荐? 每一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只有食物多样,才能满足平衡膳食模式的需要。中国的平衡膳食模式,是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食物资源和饮食特点所设计的理想膳食模式。 这个模式所推荐的食物种类和比例,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并且可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是保障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础。 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我国居民膳食中50%以上的能量、蛋白质、B1、烟酸、锌和镁,40%的B2、铁和30%的钙都是来自谷薯类及杂豆类食物。谷物为主也是最经济、合理能量来源。全谷物富含维生素B、脂肪酸、营养更丰富。杂豆和薯类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所以放于此以满足主食多样化需要。 对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40余种,这些营养素均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人类需要的基本食物一般可分为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和油脂类五大类,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有益膳食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除供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全部营养素。因此,只有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只有一日三餐食物多样化,才有可能达到平衡膳食。 谷类为主,也是中国人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最经济、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提供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在保障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30年来,我国居民膳食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居民的谷类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导致能量摄入过剩;谷类过度精加工导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丢失而引起摄入量不足,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坚持谷类为主,特别是增加全谷物摄入,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可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增加全谷物和燕麦摄入具有改善血脂异

城乡居民门诊特殊慢性病

城乡居民门诊特殊慢性病 一、申报病种(35种)及时限 1、每年5月和11月集中申报的病种(24个) 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脑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系统性硬化病、干燥综合征、肝硬化、重症肌无力、地中海贫血、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强直性脊柱炎、慢性骨髓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孤独症、苯丙酮尿症 2、确诊后即可申报的病种(11个) 慢性很功能衰竭透析、慢性很功能衰竭非透析、恶性肿瘤保守治疗、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血友病、重症精神病、肺结核、慢性重症肝炎抗病毒治疗、脑血管病致瘫、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青少年生长激素缺乏症(确诊后即可申请) 二、申报地点:向所在的乡镇人社中心,肺结核向县疾控中心提出申请 三、提供资料: 1、社会保障卡 2、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诊断证明、诊断依据(各种检查报告单、出院小结、病历等)及所申报病种近半年的诊治资料 3、填写“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乡居民门诊特殊慢性病申请表 4、申办资料为门诊资料的,必须提供原件;申办资料为住院资料的,可提供复印件,但必须标明病案号并加盖经治医院公章 5、未确诊的疾病,不能申办门诊特殊慢性病 四、管理规定 (一)四定管理: 1、定点:选择一家医疗机构就医,一定一年不变(肺结核定点为县疾控中心或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精神病定点为先中医院或宜昌市优抚医院 2、定额:年定额、月定额。当年未用完的部分不累计到下一年度,当月未用完的可转下一月使用(患两种及以上符合准入标准的疾病,按照定额标准最高定额加上第二高病种一半的定额计算) 3、定项:仅支付医保目录内且符合门诊特殊慢性病限定范围规定的药品、诊疗项目 4、定量:门诊特殊慢性病诊疗处方,一次最多不得超过一个月用量,居住偏远地区者可酌情增加用量,患者要求开超量处方的,超量部分患者自费。 (二)因所患疾病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的,住院期间不再享受该病种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待遇。因其他疾病住院的,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可不终止,但住院期间不得重复使用治

解读2017-2025年慢性病规划

解读《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是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规划》的起草背景 《规划》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提出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任务要求,并明确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健康支持性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健康素养逐步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群众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现有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慢性病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为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根据我国慢性病流行和防治状况,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 二、《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了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规划》提出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就是强调要统筹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发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生活。 二是强调个人健康责任。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出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 三是目标明确可操作。《规划》提出了降低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的核心目标,这与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年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发展目标一致。围绕核心目标,《规划》从防治效果、早期发现和管理、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社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结构式问卷对成都市某社区随机选取的1 227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 227名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按病种顺位,位列前4位的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影响该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缺乏锻炼、口味偏咸。结论成都市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已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影响人群生活质量[1]。了解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于2011-02/03对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居民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该社区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该社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最近1年内在该社区居住时间累计达到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抽样方法该研究在成都市某社区随机抽取了12个居民院落,分别对抽中的居民院落中的所有楼栋进行统一编号,以每个院落单数楼栋,单数门牌号作为调查家庭。5万人口以上的社区抽取1 000户家庭[2],该社区人口数在5万以上,因此该调查总共抽取了1 053个家庭,对抽中的这1 053个家庭中所有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共计调查1 227人。 调查方法与内容该研究采用的问卷参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中成熟的社区诊断调查问卷,入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②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医院医生的明确诊断为依据判断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种类包括被调查者所患的所有慢性病;③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主动获取保健知识等情况。

中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

中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 1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 人群死因顺位及死因构成改变,使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明显增加1996年死因统计城市人群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农村达%。由可见,80年代后我国城市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据了总死亡的一半以上,成为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慢性病死亡人数、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由此带来慢性病死亡率、发病率增加从、、、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死亡人数在城市及农村均逐渐增加。1995年有374万人死于上述慢性病,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98万人,净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冠心病事件较冠心病范围广,包括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可疑心肌梗塞、慢性冠心病死亡、冠心病猝死。从、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人群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造成病人不断累积,加之发病率增加,使得患病人数增加,患病率上升。从、可以看出,与1986年相比,1993年我国心脏病患病率增长了%,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长了%,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 恶性肿瘤由于病死率高,病程相对较短,患病率增长不大。1986年~1993年8年间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病人数共计增加了1456万人,年均增长182万人,使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上升,成为医药费用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增加,与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持续上升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既是导致人群死亡的原因,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患肾功能衰竭的机会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导致患者眼睛致盲的机会比非患者高25倍。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80年代以后高血压在我国上升速度也很惊人。据调查,从1959年~1979年的20年间,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140万,而1980年~1991年的12年间,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320万人。

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 篇一:中国慢性病报告 中国慢性病报告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 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 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从1991年到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肺癌等六种慢性病占了总死亡的35.76%。 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

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图3),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 2000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140多万,其中肺癌30万、肝癌28万、胃癌26万、食管癌14万、白血病4万、乳腺癌2万。 200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250万人,其中脑血管病139.5万、缺血性心脏病51.5万,高血压病23.7万。 1959年至20xx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年至20xx年的10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高血压发展到后期,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脑血管病、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其中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1亿人患病。 与患病率相同,我国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也明显上升,20xx年我国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4.1和3.3mmhg;女性分别增加了3.6和4.1mmhg。我国十组人群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会增加46%,冠心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也会相应增加。 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处于

全区建设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全区建设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我区于X年成功创建为X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X建设,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X〕44号)等文件精神,决定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提供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推进健康X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多部门协同配合,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加强健康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引导全民参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打造“三位一体”慢性病防控机制,减少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从而实现减少发病、减轻疾病负担、降低危害、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标。 三、工作内容 (一)政策完善。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慢性病防控融入各部门政策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及评价机制,部门间合作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激励问责、质量控制等基本运行机制,落实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及示范区建设专项工作经费。 (二)环境支持。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建设健康家庭、社区、单位、学校、食堂(酒店)、主题公园、步道、小屋等支持性环境。社区设立自助式健康检测点。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公共体育设施,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工间健身活动,在校学生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开展烟草危害控制,辖区无烟草广告,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全面禁止吸烟,建设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健康机构、无烟学校。 (三)体系整合。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公共卫生服务、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应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

南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管理暂行办法

南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门诊慢性病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妥善解决南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政办〔2016〕)194号)、《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宛政办〔2016〕91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门诊慢性病实行参保地属地管理原则,各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参保人员门诊慢性病的申请、鉴定、监管和基金支付工作。 第三条各经办机构应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开展门诊慢性病的鉴定和治疗工作。 第二章门诊慢性病管理

第四条门诊慢性病是指因患慢性疾病的病人需长期门诊治疗和药物支持,其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保险病种。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医疗专家意见,我市暂把恶性肿瘤等19个病种纳入门诊慢性病管理(见附件1)。终末期肾病等10个重特大疾病门诊病种的管理,按照《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我省城乡居民重特大疾号)执行。15〕2016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豫人社医疗〔. 第五条申请。符合门诊慢性病规定病种的参保人员,须填写《南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申请表》(见附件2),并提供有关病情证明材料,报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或指定部门受理。门诊慢性病种的申请原则上每年两次,集中鉴定。恶性肿瘤、异体器官移植、精神病当月申请,月底集中鉴定,次月享受待遇。肺结核、丙型肝炎、艾滋病抗机会性感染由医疗专家根据相关材料直接确认。 第六条鉴定。(一)门诊慢性病鉴定专家原则上由参保地权威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成,从专家库中遴选(特殊情况下可放宽至主治医师)。鉴定结果由专家签字确认。(二)门诊慢性病鉴定应遵从专家意见,进行审查和体检鉴定。 1.初审:门诊慢性病专家依据鉴定标准对所提供的慢病材料进行初步审核(鉴定标准见附件3)。对所提供材料无法确诊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 范义兵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疾病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主要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不断上升的趋势,导致健康损失、伤残显著增加,健康不公平和社会疾病负担日益严重,遏制慢性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健康促进策略是控制慢性病最有效的策略。健康促进针对两类健康决定因素采取行动:一类是个人无法立即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另一类是个人能够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个人健康行为,这两类健康决定因素与慢性病的中间危险因素和远端的社会决定因素一一对应。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的研究证明,运用健康促进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社会决定因素,慢性病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慢性病控制也提出了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健康促进策略、社区防治策略等综合性策略,并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性病防控策略实施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一是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我国尽管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仍未很好地解决慢性病死亡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问题。二是慢性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病控制危险因素流行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三是慢性病公共政策制定缺失。某些政策制定者,特别是非卫生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并未充分意识到,烟草使用、营养失衡、运动

不足及过量饮酒等在控制慢性病行为和风险因素方面的作用。四是慢性病支持性环境尚未建立。五是还有许多慢性病的病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1)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将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有机结合,只有整合的、控制全人群危险因素水平的综合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流行。。探索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以及社会决定因素的综合性策略。(2)探索整个生命过程尤其是生命早期的环境影响、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3)微生物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4)居民对慢性病干预措施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5)基于大量证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倡议,但是还需要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A. 静态行为对疾病风险的影响。 B. 5岁以下儿童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 C. 孕妇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 D. 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精神疾患等)患者临床治疗所需的身体活动剂量。(6)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比如端粒体、免疫状态、炎性因子等)。(7)如何发挥中医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控模式? 关键词: 慢性病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 定义为那些病程长、通常进展缓慢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慢性病流行和防治情况,特制定《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一、背景 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国内外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逐步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二)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程度,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具体防治目标和控制策略,关注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慢性病管理工作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为建立健全符合我镇社会发展水平的慢性病管理系统,对城乡居民的慢性病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暴露,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贯彻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1、摸清辖区内居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 2、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20XX年建档率30%的基础上,今年要求完成80%,力争100%。 3、通过建档,掌握0~36个月儿童、孕产妇、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基数,并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4、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妥善记录、整理、保存、上报并及时更新各种数据资料。 二、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 1、摸清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基数,各卫生所要登记、造册、保留基数并上报卫生院汇总。 2、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做好记录。 3、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血糖化验,并做好记录。 4、通过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开展村建档率达到95%以上,力争100%,并达到规范化管理。 二、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

1、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及时筛查和发现高血压病人,要求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比例达到95%以上。 2、建立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登记册,实行分类管理,要求开展村建档率均要达到95%以上,力争100%。 3、对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免费血糖化验。 4、对于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每三个月上门随访一次,特殊患者根据病情及时随访,做好随访记录并及时更新档案内容,不得缺项漏项。 5、认真学习服务规范,掌握慢病患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等健康知识,合理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 6、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妥善记录、整理、保存、上报并及时更新各种数据资料。 三、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1、摸清和掌握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数。 2、建立2型糖尿病患者登记册,实行分类管理,并上报、汇总要求开展村建档率均要达到95%以上,力争100%。 3、对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免费血糖化验。 4、对于一般患者每三个月上门随访一次,特殊患者根据病情及时随访,做好随访记录并及时更新档案内容,不得缺项漏项。 5、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妥善记录、整理、保存、上报并及时更新各种数据资料。 四、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 1、摸清和掌握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基数,并登记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