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
• 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后,便开始注重对国 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 虽然期间泡沫经济导致了经济的萧条,但是这一过程并没 有中断,相反却在努力摆脱萧条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和 凸显出来. • 尤其是在日元升值时期,日本通过企业向海外的大量转移, 为国内的产业调整腾出了一片十分开阔的“产业空间”, 以集中力量发展更先进、附加值更高、属于21世纪的领先 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 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科研水平低,美国的遏制)
在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第一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不仅仅下降,而且在绝对量上也出 现下滑; • 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除汽车制造业能勉强 度日外,都出现严重衰退,到1996年才有所恢复 •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从1985年占GDP比重的 60.7%上升到1998年70.5%: 其中,金融保险和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在泡沫经济时期快 速发展。 而服务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GDP比重快速上升,未受经济衰退 影响;尤其是商务服务,在泡沫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商务服务在 泡沫顶峰时期199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4.2%,在经济萧条时期, 商务服务仍维持较高正增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冯薛张湘赣王建+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劳动力聚集在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阻碍着经济增长。
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与我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联系紧密。
因此,研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全球产业结构一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展半导体、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把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日本和联邦德国由此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第二次是20世纪60—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这些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能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化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进行第三次调整。
发展重点向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及其他的企业服务业。
具体产业结构变化如表1所示。
(一)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美国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工业化前期阶段、工业化早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去工业化阶段。
①工业化前期阶段是农业占主导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大致从美国建国(1776年)到1884年。
在这个阶段美国由一个建国初期的农业国家,开始发展棉纺织业、制铁业、食品加工业、冯薛,1986年生,女,山东青岛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张湘赣,1968年生,男,湖南岳阳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中日产业结构演变比较分析

在 战后恢 复时期 ,日本政府通过 结 构 的调 整 。
式 及 产 业 扶 植 政 策 . 以 尽 快 恢 复 经 2 济 .解 决 国 内供 应 不 足 和 失 业 问 题 。 这 一 阶 段 日本 产 业政 策最 明 显 的 特 点 是 出 台一 系 列 加 强 竞 争 的 产 业 政 策 ,
维普资讯
日产 业 结 构 演
分析
' ■■ ’■ -
重庆 工商大学国 际商学 院
王旭 佳
产 业 结 构 从 广 义 来 讲 就 是 指 各 产 率 增 长 率 标 准 ”确 立 主导 产 业 ,同 时 农业大国 ,三 大产业结构水平甚至还 业在 其经 济活 动 中 形成 的技 术 经 济联 还制订 了一 系列长期经济计划 和产业 低 于 库 兹 涅 茨 所 描 述 的 ” 准 结 构 ” 标 系 与联 系 方 式 。从 狭 义 来讲 是 指 国 民 政 策 ,从 融 资 、税 收 和 贸 易 政 策 等 方 中 最 贫 困 国 家 的 平 均 水 平 。 由 于 政 经济 各 个 产 业 之 间 以及 产 业 内部 的 比 面 支 持 重 化 工 业 的发 展 。 治 、经 济 等 原 因 ,该 时期 的 产 业 政 策 的 主 要 目标 是 为 了对 旧 中 国 留 下 的 原
1 2高速增长时期 .
战后的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时 的 产 业 政 策 , 并 且 采 取 了 倾 斜 式 发 期是 日本经济高 速增长 的时期 .这个 展 。 时期 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 目标是按照
” 求 的 收 入 弹 性 标 准 “和 劳 动 生 产 需
2 3均衡调整 时期 .
目的是 限制 垄 断 .促 进 技 术创 新 ,为 大 概 经 历 了产 业 结 构 建 构 时期 、 以重 稳 定 增 长 。但 16 年 开 始 的 ” 化 大 6 9 文 市 场 提 供 一 个 公 平 竞 争 的 环 境 以适 应 工 业 为 主 导 的 倾 斜 发 展 时期 、各 产 业 革命 却严重干扰和破坏 了经 济运 行 经 济恢 复 。 均 衡调 整 时 期 、产 业结 构 高 级 化 时 期 的正常轨迹 ,使整个 国民经济 陷入 混 等 四个 时期 ,但各阶段没有特别 明确 乱 和 危 机 之 中 。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一、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重工业为主的“花旗纲领”时期,到以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再到以向全球化、服务业、环保为重点的“导航化”时期。
此过程中,政府在组织和监管经济活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逐步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花旗纲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国家投资和财政补贴来推动工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础设施。
此举提高了日本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很多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约束,使得日本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国家财政,使得战后日本的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政府也逐渐改变了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日本政府逐步将减轻企业负担、调整工资和税收政策等诸多手段用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举使得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日本经济也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弹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对进一步发展的压力的增加,日本政府又进一步调整了其产业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举包括了调整劳动力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进绿色环保、扩大国际市场等方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创造了更加丰富和顶尖的发展机会。
二、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从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中,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监管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监管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国家经济活力,还要确保各个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政府应该优化结构,并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业政策中,逐步调整了其重点,注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这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开发新型产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以应对传统产业的一些问题。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 东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保险、地产等。
3. 制造业方面,东京也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
4. 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包括IT、通讯、生物科技等领域。
5. 东京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二、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启示1. 服务业的发展:东京的服务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这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东京的制造业规模不如过去,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
我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旅游业的发展:东京的旅游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对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借鉴1.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尾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借鉴东京都的产业发展经验,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我国能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实力,走向世界。
五、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市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和地产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 除了服务业,东京市也拥有着一定规模的制造业。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在东京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该地区的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依然不可忽视,这也为东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