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合集下载

【莫言小说评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莫言小说评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65【名著赏析】试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单丽娟(齐齐哈尔大学党办,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童年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莫言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

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其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他只能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

关键词:童年;饥饿;孤独中图分类号:I 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1)08-0065-02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简介:单丽娟(1982),女,黑龙江庆安人,助教,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

对一个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记忆,童年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莫言的童年记忆就如烙印一样难忘,他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

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莫言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寂寥的他只能和大自然对话,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他的感觉描写特别形象与传神。

同时,童年是其最不堪回首的梦,却又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头和不竭源泉。

如此悖反的两方面时常折磨着作家的内心,其二元对立创作方法可能与此有关,这种矛盾性在他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存在。

莫言曾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

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

”[1]49确实,童年记忆带给莫言难以磨灭的印象,童年留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饥饿的痛苦感。

莫言生于五十年代中期,刚刚懂事就赶上国家物质生活最困难期。

挨饿、吃不饱饭是常有之事,吃过树叶、树皮,也啃过树干,为了有饭吃还扮过财神。

最极端之举是吃过煤块,作家对这件事的叙述态度是,“我们为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物品而欢欣鼓舞。

莫言童年经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

莫言童年经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

童年经验对莫言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韩丽梅内容摘要:童年经验是莫言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童年经验是莫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父亲的严格管教,母爱的救赎,极度饥饿与寂寞是莫言童年经验的几个重要要素。

莫言的童年经验不仅直接进入到创作中,成为原型,还深刻地左右了莫言创作的整体风格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童年经验父亲母爱饥饿寂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莫言就挟着一股“狂气”和“雄风”席卷中国文坛,他的创作突破了已有的成就、规范,解脱束缚,开始了独特的闯荡。

莫言的小说独步当代,在世界文坛上创造了有独特风格的这一个。

探究莫言独特的创作心理,追寻创作的重要源泉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

几乎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作是创作的重要源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生养他的父母,有养育他的故乡,有属于他的特殊的成长心路历程和大大小小的故事。

每一位成名的作家都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经验在他的事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

”[1]这种童年经验在作家内心深藏,轻易不会翻动,但一旦有外部的刺激与巨大触动,让作家不得不动用其中的深层矿藏的话,就一发不可收拾。

莫言曾自述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莫言在多个场合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谈到,到目前为止,他写作的素材还仅仅取材于二十岁以前的经验。

莫言对自己的童年经验进行过痛苦又诙谐的总结,话语的背后承载着对童年经验的巨大无奈和无助,现代人不再拥有这份感伤。

“由于我相貌丑陋,喜欢尿床,嘴馋手懒。

在家庭里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再加上生活贫困,政治压迫长辈们心情不好,所以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惧,饥饿伴随我成长。

”[2]伴随莫言成长的是一段难忘的灰色童年记忆。

童年正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关键时刻,这一段灰色的童年记忆导致莫言形成内向、敏感、耽于幻想的性格。

童年记忆的世界——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童年记忆的世界——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童年记忆的世界——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如同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的,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存在着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冲突。

儿童世界——即黑孩儿的世界——是审美的,叙述人通过塑造这个孩子对声音、色彩的独特感受,构建出一个独异而自由的空间。

而成人的世界则是现实的,这个世界充满着暴力、冷漠和人情冷暖。

而孩子的世界就在成人世界的不断挤压中被逐渐摧毁。

成人的世界因此是反审美的。

显然,莫言小说这种空间的塑造形式具有明显的象征色彩。

而我们的问题则是,作者的叙述形式,对这种世界的塑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两个世界我们注意到,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至少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黑孩儿在工地上干活,发现了透明的红萝卜,然后努力去寻找被小铁匠毁灭掉的红萝卜。

一条是小石匠、小铁匠还有菊子姑娘之间的感情纠葛及其悲剧结局。

两条线索相互纠缠,互相牵制,并在叙述层面上形成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的冲突。

其实莫言小说的情节性并不强,故事结构也并不复杂,这一特点在这部小说中就显示得十分清楚。

但莫言更注意故事的塑造方式,通过转换故事讲述的视角塑造一种阅读的惊奇。

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叙述人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叙述视角的跳动,尤其是当谈到黑孩儿的时候,叙述常常会转移成为孩子的视角,也只有如此,小说中色彩斑斓的世界的出现才具有叙述的合理性。

这个世界与成人世界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关系:对立的、复合的、协调的等等。

小说中黑孩儿的世界存在于成年人世界的缝隙中,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空白之处,也是在成人的世界之外,黑孩儿世界的审美价值才具有独特的意义。

但是这种叙述视角往往又会被成人世界的视角打断,这时,粗粝的现实世界就会凸显出来,而将审美世界流放了。

莫言十分注意对感觉世界的塑造,尤其是刻意放大叙述的主观感受,从而塑造出一个光怪陆离、不同寻常的声、光、色、味的世界。

有评论者很早就指出莫言的小说世界是一个“植根于农村的童年记忆中的世界,一种儿童所独有的看待世界的全新眼光”,在莫言最优秀的篇章中都表现出了“儿童所惯有的不定向性和浮光掠影的印象,一种对幻想世界的创造和对物象世界的变形,一种对圆形和线条的偏好。

中国文坛的_彼得_潘_莫言创作的_儿童视角_心理剖析

中国文坛的_彼得_潘_莫言创作的_儿童视角_心理剖析

[作者简介]解孝娟,女,山东沂南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文坛的“彼得・潘” ———莫言创作的“儿童视角”心理剖析○解孝娟(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 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儿童视角”始终是其作品的内核。

本文从童年经验、拒绝长大的心理动机、救赎愿望三个层面对莫言执著于“儿童视角”的创作心理作一浅尝的剖析。

[关键词] 莫言;彼得・潘;儿童视角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4)05-0022-03 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极富才情与创造力的作家。

从激情摇曳的《红高粱》到复调狂欢的《丰乳肥臀》再到语言之坝构筑的《四十一炮》,莫言的作品不断给人欢欣和惊奇。

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莫言对其创作的“儿童视角”有种绵绵的关注与爱恋,笔者试从心理的角度对此作一种努力但或浅尝的剖析。

“彼得・潘”是西方名著中的一个有着美丽翅膀、永远长不大的小飞神,他统治着一个美丽的小岛,特别爱偷听妈妈给孩子讲的故事。

以儿童视角创作时的莫言就是彼得・潘。

诚然,“儿童视角”是一种叙述策略,一种莫言式的创新,以至于莫言说:“将近二十年过去以后,我对《红高粱》仍然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小说的叙述视角,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这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1](p20)它表明莫言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他是个被记忆缠绕的人。

当川端康成淡宛秀丽的乡土故事开启他的创作之门时,童年时的故事就像一只大狗,呼呼地跑来,拦也拦不住。

童年与乡土密不可分,在莫言开辟的”高密东北乡”的王国里,儿童的在场并充当将领是自然的。

而童年的无意识忧伤积淀在偶然的触动时会冒出来,像《石磨》、《五个饽饽》、《枯河》、《爆炸》等作品。

与童年的饥饿、孤独、缺少关爱相对的是儿童时的自由与欢快,当童年的莫言在山坡上放羊时,面对充满生机的大地,他常常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他想诉说却无人倾听,诉说时总是惹祸。

试论文学叙述方式中的童年视角

试论文学叙述方式中的童年视角

试论文学叙述方式中的童年视角有些评论家认为:叙事观点是创作小说的基本方法。

帕西·路伯克说:“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

”他在《小说技巧论》一书中就以自己的天才和卓见仔细地论述了各种叙事观点问题。

他说,小说家既能以公正的或带偏见的旁观者的身份从外部来刻画人物,也可以提出无所不知者的架势从内部去描绘他们;既可以把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而对其余人物动机一无所知,也可采取别的折衷态度处理。

当作家以一个孩子的身份进入文学创作,把自己的童年经验揉进文学创作,结果就是作品所呈现的童年视角。

以儿童作为故事的叙事者,以儿童的眼睛来审察世界,会带给读者不一般的感受,现当代作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它的重要。

在文学世界里,童年视角始终是作家眺望世界的一扇独特的窗,它的运用,使作品呈现独特的美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视角的运用并不是文学作品的主客观叙述与人称划分机械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也不能把童年视角与作品的叙述对象是儿童混为一谈。

文学作品的叙述者的人称是否儿童并不重要,只要该文学作品在最大程度上是以儿童的心灵来描述,儿童的内在心理和外在处境成为它的表现中心,那么这就是该文学作品运用了童年视角的最重要素质。

通过童年视角,读者在作家的文学作品里,以儿童的心理,进行着一次次具有强烈真实感的精神旅程。

一、童年视角的运用,会为作者带来自然生动、独特新鲜的语言文学语言是现实生活中被人类遗忘的、普遍的象征语言,它受到社会意识层的正常(日常)语言的压抑和影响。

语言与审美体验的疏离,常常使作家感到言不尽意,感到“语言的痛苦”。

他们想寻找一种更贴近人的心灵、能够丰富地表达作家的审美体验的语言,一种带着生命原初的新鲜汁液的语言,一种具有最高的朴素而蕴含无限的语言。

而日常生活中儿童的语言,往往具有文学的意义,如两岁的幼儿会把衣服上圆圆的扣子称作太阳,而并不理会这个扣子的颜色、大小等物理形态,会把绿颜色称为“苹果的颜色”,而不把它称为“绿色”等等。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浅谈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整理人:胡波汉语言文学二班(一) 作者简介:莫言(1955- )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

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更是备受文坛关注。

下面是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

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

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傍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

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

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

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

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同年,女儿管笑笑出生。

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1983年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受到孙犁赏识,赞其有空灵之感。

1984年在《长城》杂志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短篇《岛上的风》和中篇《雨中的河》,在《解放军文艺》第七期发表了短篇《黑沙滩》。

同年,莫言得到著名作家徐怀中的赏识,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届学生。

1985年,莫言30岁。

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

同年,在《收获》第五期发表中篇《球状闪电》,在《钟山》第一期发表中篇《金发婴儿》,在《人民文学》第十二期发表中篇《爆炸》,并在多家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大风》、《三匹马》、《秋水》等多篇。

莫言儿童形象总结

莫言儿童形象总结简介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作品以真实生动的儿童形象而著称。

莫言的儿童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塑造儿童形象,莫言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对莫言的儿童形象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探讨其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儿童形象小麦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的主角之一,小麦是一个善良聪明的男孩。

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小麦面对种种困难,展现了坚强和乐观的一面。

他不仅敢于发声,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权益,还对社会不公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小麦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农村儿童的智慧和勇气,让读者感受到希望的力量。

公孙析木《丰乳肥臀》中的主要人物,从婴儿成长为少年的公孙析木展现了对爱和亲情的追求。

公孙析木在家庭中承受着诸多压力和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纯真和善良的内心。

通过公孙析木的眼睛,莫言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使得读者对亲情和社会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小兵在莫言的短篇小说《蛙》中,小兵是一个被无情剥削的农村儿童形象。

小兵的父母是农村的佃农,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将小兵卖到城市去打工。

小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最终却被农民工黑心老板骗走了报酬。

小兵被迫成为一个流浪儿童,生活艰辛而无望。

小兵的形象引起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让人们反思城乡差距和儿童权益保护的问题。

形象特点真实感莫言的儿童形象给人一种真实感,他们身上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都与实际生活中的儿童相吻合。

莫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喜悦和痛苦,使他们能够产生共鸣。

多面性莫言的儿童形象不是单纯的、机械的人物,他们拥有丰富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他们既有天真纯真的一面,又有独立思考和勇敢面对挑战的一面。

这种多面性使得莫言的儿童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批判性莫言通过儿童形象传递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塑造儿童的视角,揭示了社会问题背后的真相。

《透明的红萝卜》中童年视域下的生存表达-文档资料

《透明的红萝卜》中童年视域下的生存表达童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没有受到教条观念的影响,对生活的表达纯真而客观。

童年经验也是莫言小说的重要源泉,莫言的创作中重视童年经验,他要通过作品中的儿童视角来陈述生活,展示不同的心灵空间。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之作,小说通过对童年艰辛生存的书写,使作品布满了生命的张力。

《透明的红萝卜》中描写了“文革”期间发生在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为了贯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公社从各村抽调出两百多名劳力,突击进行滞洪闸的加宽工程。

被抽调来的人员有老年、有少壮、有妇女、有儿童。

在寒冷的季节里,这些人饿着肚子,用简陋的工具从事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们吃着粗陋的食物,睡在桥洞里,女性们也不会因为年龄和性别得到任何关照。

小主人公黑孩就夹杂在这个人群中,他是个年仅12岁的孩子,父亲远走他乡谋生,他和继母留守家中而受尽继母的虐待。

在黑孩衣食无着、生计得不到保障的时候,队长把他派到坝上干活充数,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给孩子一条生路,让他不至于在无人关照的情况下饿死;另一方面可以应付上方的公差,还可以节约生产队的壮劳力。

于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语境之中,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过早地迈进到成人世界,从而开始用他纯洁的眼睛来观看丑恶的成人世界,用他幼小的心灵来体会人生的艰难。

一《透明的红萝卜》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可以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艰难处境是作者写作的背景,莫言把一个孩子放置于这样的生存状态里,让他同成人一样面临恶劣的生产活动与生存条件,让他的生存一样没有保障,就更加深了生存环境的恶劣感。

实际上,大坝上全是重体力活,这些本应由男性承担的繁重劳作,现在却压在了未成年的孩子和青年女性的身上。

工地上无法提供最起码的生活设施,使劳作者除了繁重的工作之外,还要承受生存的艰难,在最下限的生存条件下存活。

吃的条件是:离村近的回家吃,离村远的在临时来的伙房里吃工地上最粗堪的食物。

住的条件是:离村近的回家睡,离村远的睡桥洞。

浅谈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儿童视角

浅谈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儿童视角浅谈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儿童视角09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王莹 40908229摘要儿童视角是莫言的文学创作中最为独特的风格,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他变幻多端、神奇莫测的文笔。

莫言文学创作中儿童视角的选择,是其亲身经历的再现与升华,其所达到的文学效果是其他角度无法超越的,在现当代文学中,被称为“莫言式叙述”。

关键字莫言儿童视角效果叙事特征引言80年代初,《透明的红萝卜》的发表引起了文坛极大的注意,继而《红高粱》《满园》《丰乳肥臀》等的发表在文坛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轩然大波,作家莫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笔在现当代文学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人们不禁称其独特的儿童视角和神奇的文笔为“莫言式叙述”。

正文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洛夫说:“视角的重要性应属小说创作技巧的首位。

在文学中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曾处理的事件打交道。

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

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视角便产生两个不同的事实。

事物的各个方面都由时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角所决定。

”①莫言延续了鲁迅开创的儿童视角文学,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①茨维坦·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转引自王泰来《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界,将原本蒙着层层面纱的现实生活逐一显露出原形,另一方面,这也是莫言童年生活的文学再现,他把对童年的感知以艺术的方式,形象的展示给读者。

莫言的小说常给人以复杂多变却又新奇的感觉,研究莫言作品的人最终常会发现,破解那变幻莫测的钥匙,便是儿童的视角。

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牵动着读者心弦的儿童形象,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枯河》中的小虎、《拇指铐》中的阿义、《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等等,以这些孩子的懵懂无邪的眼光来记录特定年代对人们的心灵造成的创伤,更深入到人性的本质层面。

很显然,这种效果是其他视角很难达到的。

一、亲身经历的升华文学是作家生命本能的升华,一个作家的生命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自我的建构——莫言小说中“儿童形象”研究

自我的建构——莫言小说中“儿童形象”研究作者:车瑞来源:《湖湘论坛》2016年第03期摘要:莫言小说中的儿童叙事,使他笔下的儿童群象常常脱离世俗的道德禁忌和伦理规约,他们命运多舛,被成人世界遗弃,却在未来性向度中转变成少年英雄;他们乳臭未干,又备受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

这些儿童群像以一种憨态可掬的叙事口吻、不动声色的叙事态度、复调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莫言独特的儿童母题,再现着成人社会的原生态面貌,并在一去不复返的现代性时间维度里重新建构莫言的童年失乐园。

关键词:莫言;儿童叙事;童神;俄狄浦斯情结;成人本位莫言的小说常常使用“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

这种叙事视角能够使叙述人站在未成年的角度反观成人世界,使读者在成人与儿童世界的对立中感知真实与虚伪、严肃与戏谑、同化与异化、文明与禁忌、道德与僭越之间的张力。

莫言以儿童视阈建构的儿童形象群弥补了中国文学中儿童书写的单向尴尬,拓展了中国文学中儿童形象走向现代性的多元叙事维度。

一、自我实现的欲望与冲动莫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多是乳臭未干的孩子,他们命运多舛却精力充沛、地位低下又天生叛逆、食不果腹又穷坑难满、滔滔不绝(莫言字之日“炮孩子”)却耽于幻想、夸强说会却做事颟顸。

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却意指着共同的潜意识心理——自我实现的欲望与冲动。

莫言笔下的儿童大多遭受了悲苦的童年,或者说是被成人世界抛弃的童年。

《透明的红萝卜》里黑孩是母爱缺失父爱阙如长期受继母虐待的儿童。

《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五岁时便因父亲与人私奔成为被抛弃的孩子,而当父亲忍辱负重回归不久又陷入与村长兰继祖的恩怨,最终劈死发妻自己身陷囹圄,罗小通和妹妹双双成为孤儿。

《铁孩》中的铁孩和“我”是被大炼钢铁的父母遗弃的孩子,饱受饥饿最终以铁块和铁筋为食。

《红耳朵》里的王十千虽出身巨贾之家,却因为硕大的耳朵被父亲抛弃成为衣衫褴褛的乞丐。

《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出生之日养父上官寿喜便遭日本人杀戮,受洗之时生父马洛亚也跳楼身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