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顶层规划方案

目录

1顶层设计方案 (1)

1.1需求分析 (1)

1.1.1优势与机遇 (2)

1.1.2挑战与问题 (5)

1.1.3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动态 (6)

1.1.4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 (46)

1.1.5发展新型智慧城市面临的形势 (57)

1.1.6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与主要困难 (66)

1.2规划实施的保障 (108)

1.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拟采用的方法和模型 (108)

1.3.1对新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 (108)

1.3.2拟采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模的方法论 (110)

1.3.3拟采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用模型 (119)

2总体规划方案 (132)

2.1指导思想 (132)

2.2基本原则 (132)

2.3发展原则 (134)

2.4建设目标 (135)

2.5建设内容 (138)

2.5.1概念设计 (138)

2.5.2总体架构 (138)

2.5.3网络架构 (140)

2.5.4数据架构 (141)

2.6重点工程 (145)

2.6.1智慧政务工程 (145)

2.6.2全域智慧旅游工程 (145)

2.6.3城市管理提升工程 (146)

2.6.4智慧交通工程 (147)

2.6.5智慧警务工程 (148)

2.6.6智慧教育工程 (149)

2.6.7大健康智慧医疗工程 (149)

2.6.8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150)

2.6.9城市全能智慧一卡通工程 (151)

2.6.11“智慧小屋”建设推广工程 (152)

2.6.12智慧征信工程 (152)

2.6.13智慧水务工程 (153)

2.6.14智慧环保工程 (153)

2.6.15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工程 (154)

2.6.16智能制造工程 (154)

2.7发展计划 (155)

2.8体制机制设计 (156)

2.8.1组织机制设计 (156)

2.8.2工作机制设计 (158)

2.8.3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设计 (159)

2.9保障体制 (160)

2.9.1加强组织领导 (160)

2.9.2完善政策标准 (161)

2.9.3加强项目管理 (161)

2.9.4保障信息安全 (162)

2.9.6加强宣传引导 (163)

3建设实施方案 (165)

3.1整体建设实施方案 (165)

3.1.1总体实施目标 (165)

3.1.2总体实施方案 (167)

3.1.3建设质量及效果的评估方案 (182)

4项目公司组建方案 (187)

4.1项目公司组织机构 (187)

4.1.1项目公司宗旨 (187)

4.1.2项目公司经营发展方向及目标 (187)

4.1.3PPP项目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189)

4.1.4项目公司管理层级 (190)

4.1.5部门职责 (190)

4.1.6人员组成 (191)

4.1.7项目公司主要岗位要求及职责 (191)

4.1.8方案效力 (201)

4.2项目公司管理制度 (202)

4.2.1行政管理 (202)

4.2.2人力资源管理 (233)

4.2.3财务管理 (252)

5运营方案 (261)

5.1总体运营方案 (261)

5.1.1运营范围 (261)

5.1.2运营管理目标 (263)

5.1.3运营维护的原则 (266)

5.1.4组织保障 (268)

5.2交付类项目的维护方案 (270)

5.2.1运营管理制度 (270)

5.2.2系统运营维护内容 (270)

5.2.3日常维护制度(项目公司支持政府方指定的团队负责实施)

274

5.2.4系统信息安全管理 (278)

5.2.5技术力量和人员配臵 (282)

5.3运营类项目的运营维护方案 (283)

5.3.1全域智慧旅游运营维护方案 (284)

5.3.2智慧教育运营维护方案 (289)

5.3.3无线运营维护方案 (298)

5.3.4城市全能智慧一卡通运营维护方案 (320)

5.3.5智慧停车场运营维护方案 (356)

5.3.6智慧充电桩运营维护方案 (362)

5.3.7智慧小屋运营维护方案 (367)

5.3.8电动车分时租赁运营维护方案 (369)

5.4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 (375)

5.4.1通信保障应急处理预案 (375)

5.4.2数据安全存储及灾备 (383)

5.4.3运营指挥中心应急处理预案 (393)

5.4.4网络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408)

5.5人员培训方案 (413)

5.5.1培训对象 (413)

5.5.2培训内容 (413)

6移交方案 (415)

6.1合同期满终止的移交 (415)

6.1.1移交形式、范围、条件和标准 (415)

6.1.2移交委员会 (417)

6.1.3移交进度安排 (419)

6.1.4主要移交程序和流程 (421)

6.1.5项目性能测试 (421)

6.1.6资产评估 (422)

6.1.7移交验收程序 (422)

6.1.8硬件设备设施移交 (427)

6.1.9技术转让 (428)

6.1.10技术资料移交 (429)

6.1.11维修手册和维修记录 (430)

6.1.12运营维护方案和资产管理方案 (430)

6.1.13保险和承包商保证的转让 (430)

6.1.14合同的取消、转让 (431)

6.1.15建(构)筑物、设备等所有权、权益的移交 (432)

6.1.17人员接收、平稳过渡 (436)

6.1.18准备移交仪式 (436)

6.1.19移交日 (436)

6.1.20移走项目公司的物品 (437)

6.1.21履约保函的解除 (438)

6.1.22技术支持 (438)

6.1.23移交费用 (438)

6.1.24风险转移 (439)

6.1.25移交效力 (439)

6.1.26移交验收相关表单 (439)

6.2提前终止后的移交 (439)

6.3交付使用子项目的移交 (440)

6.3.1交付使用子项目移交范围 (440)

6.3.2交付使用项目移交原则 (440)

6.3.3交接前应具备的条件 (441)

6.3.4运维交接流程 (442)

6.3.6系统交接工作 (444)

6.3.7移交情况汇总 (446)

6.3.8安全协议 (447)

6.3.9应用系统移交工作计划 (447)

6.3.10项目交付品清单 (449)

6.3.11移交工作相关表 (452)

6.3.12执行效力 (461)

6.3.13后续修改和完善 (461)

7产业带动方案 (462)

7.1设立智慧城市研究机构,引导大数据产业发展 (464)

7.1.1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 (465)

7.1.2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466)

7.1.3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工程 (472)

7.2建设通航产业园,促进全域旅游新发展 (480)

7.2.1通航机场及通航产业园建设思路 (480)

7.2.2通航机场及通航产业园效益分析 (490)

1顶层设计方案

1.1需求分析

“十三五”期间,需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坚持科学经营、精细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构建完整、高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网格化和联动化,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切实加快文明城市创建步伐。

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搭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逐步建立数据决策、数据管理的新机制。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智慧城市,积极运用先进传感、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深入实施“三网合一”、应急指挥系统、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数字教育,逐步实现政府、企业、民众三者之间数据共享,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便捷度。实施光纤到村工程,互联网由村村通到户户通升级,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4G无线网络市镇全覆盖,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

——实施智能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建立集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于一体的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实施数字社区工程。充分考虑社区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能家居、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智能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根据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的情况与的具体情况,制定本项目的顶层规划与总体建设规划。

1.1.1优势与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

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在“十三五”时期新的发展环境下,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经济增长的内在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作为兴安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各项优惠政策,发挥产业互补和生产力成本低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加强与东北经济区区域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区域分工地位和内在驱动力,积极承接东北经济区及更广范围的产业转移。

(一)区位优势。我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的第四条欧亚大陆桥和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具有开发利用俄蒙两国资源和市场的区位条件。东北、东南分别与黑龙江省、吉林省相连,南部、西部与北部分别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毗邻,处于伊敏河、霍林河两大能源基地与吉林、辽宁等能源紧缺地区之间,具备承接东北地区产业转移和提供能源供应的有利条件。作为兴安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商贸、物流中心,我市聚集着全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突出。

(二)交通优势。随着“两伊”铁路的通车,-锡林浩特铁路、-霍林河铁路、白城-阿尔山铁路改造、-江桥铁路以及-白城高速公路、-珲春高速公路、-阿尔山一级公路、-阿尔山省道的改建、重新修建的机场投入运营等对内对外通道的建设和扩能改造,使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畅通、便捷的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承载优势。随着大的建设,城市框架将进一步拉大,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集聚要素、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机制日益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功能布局逐步优化,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承载产业、集聚人口提供了支撑。

(四)资源优势。及所在盟内水域面积5万公顷,大小河流200多条,水资源总量51亿立方米,其中,地上水资源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9.8亿立方米,总量位居全区第二位。地区水资源总量为9.4亿立方米,境内有洮儿河、归流河,洮儿河上游的察尔森水库蓄水量为13.6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境内莹石,建筑用砂石,砂质粘土,建筑用岩石分布广泛,储量十分可观。有铜、铁、铅、锌、大理石等多种矿藏,其中铜产量居自治区第二位。

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资源保护完好,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农牧业资源良好,极具生产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农畜产品优势。旅游资源丰富,蒙元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

情浓郁,成吉思汗庙、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周边阿尔山天然温泉群和原始森林等,处在黄金旅游区的核心地带。

(五)政策优势。享受国家构建“蒙东—东北”经济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和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政策,为“十三五”期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为我市扶贫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又享受自治区扶帮兴安盟加快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兴安盟的特殊扶持政策,具有政策叠加的优势,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六)后发优势。经济规模相对小,在重新调整经济布局时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标准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通过技术跨越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对农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我市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逐步显现。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资源要素价格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我市有序承接东北经济区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全面提高在区域分工地位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增强。

1.1.2挑战与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增速放缓,围绕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

主义加剧,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三期叠加过程,国内区域间竞相发展,对生产要素争夺更加激烈。所有这些问题对我市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全区先进旗县相比,特别是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消费拉动较弱,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产业规模不大、层次较低、集聚度不高;四是交通运输、商贸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型业态发展缓慢,旅游业仍处于成长期、带动效应不明显;五是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住房、社区服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关的功能配套尚不完善,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有限;六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七是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乏。这些矛盾与问题在我市“十三五”期间亟需解决。

1.1.3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动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比较突出的有新加坡、韩国首尔、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国内从2010年开始也有很多城市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并着手开始建设,并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目前,全国所有副省级及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

以上城市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截至目前,已有597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

1.1.3.1国外主要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迅猛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相继启动和开展了智慧城市相关建设行动。2008年11月IBM 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进一步激发了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外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大约有200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于2000年启动了“智能城市”建设;新加坡于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7计划”;韩国在2006年确立了u-Korea政策并提出了u-City计划,首尔、釜山、仁川等6个地区已成为u-city示范区;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战略2017”,2010年启动了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等四个试点;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2010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启动了“Smart Grid,Smart City”示范工程,等等。目前,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技术试验、区域小范围或城市局部地区试点、行业特色应用为主,其中欧盟与东亚的智慧城市进展较快。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以及交通、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的作用。日本、韩国在数字化城市(e-city)和泛在

城市(u-city)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智慧城市(i-city)的内涵。建设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改进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1、新加坡

A、城市基本情况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由新加坡岛和附近的63个小岛组成,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人口48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市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是一个街景非常美丽,宛若大花园的城市。城市面积占绝大部分,因而被称为“城市国家”。

新加坡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独立后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作为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城市型国家,新加坡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构成国家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基础支撑已经由信息化所替代,宽带通信网络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知识和经济腾飞的最主要推动力,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甚至个人习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B、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智慧国2017”或称“iN2017”计划是新加坡于2006年推出的一个为期十年的资讯通信产业发展蓝图。它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及利用资讯通信产业进行经济部门转型等多方面的战略规划,意在达成新加坡成为一个由资讯通信所驱动的智慧国家与全球都市的未来愿景。该计划同时也描绘了资讯通信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与交流的方式。

“iN2017”蓝图拟订了资讯通信科技在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按照这个蓝图,到了2017年,新加坡将实现以下六大目标。iN2017的六大目标如下:

(1)90%的家庭将使用宽带网络。

(2)有学龄儿童的家庭100%拥有电脑。

(3)在利用资讯通信科技为经济和社会增值方面领先世界各国。

(4)资讯通信科技业将创造8万个就业机会,即5.5万个ICT 类工作和2.5万个附属类工作。

(5)资讯通信业的增值将增加一倍,达到260亿新元(超过人民币1300亿元)。

(6)资讯通信业出口的收入将翻两番,达到600亿新元(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