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一、文言文的标点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

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文言文不使用

标点符号,说明文言文不太需要标点符号。那么,没有

标点符号,中国古人是怎么阅读的呢?他们是怎样断句

的呢?他们根据的是意义、句式、虚词和韵文当中的对

偶等,照样可以断句。当然,有了标点符号,阅读还是

要顺利一些;尤其是对文言文不太熟悉的人,更需要标

点,所以我们也要了解如何点标点的问题。

1、根据意义、语气断句

这是最根本的方法。一个意思完了,通常就要使

用句号;两个意思藕断丝连,中间往往使用分号。有了

疑问语气,后面就往往使用问号;有了感叹语气,后面

就往往使用叹号。例如: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

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是概括介绍,后面讲具体的口

技表演;"京中有善口技者"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者"后面使用句号。到"而已"那儿又是一个意思,讲的

是口技表演的设备,后面说的是口技表演的开始,因此"而已"后面应该是句号。再看下一个层次。 "会宾客大?quot;是一个意思,"大宴"后面要使用逗号。"于厅

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也是一个意思,主谓宾齐全,

后面当然应该使用逗号;至于"东北角"后面,用或者不用逗号都可以。"口技人坐屏障中"也是一个意思,后面也应该使用逗号。再看第三个层次。"桌、椅、扇、抚尺"是并列项,它们之间应该使用顿号。接下来,"少顷"后面应该有逗号,这是应该时间状语。"一下"和"寂然"后面也应该是逗号。整段话的标点应该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quot;

(2)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

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这是韵文,一读就知道是五言诗,"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后面是说的话,当然是冒号和前

引号。"之、烦"后面得使用逗号。"作计何不量"是责备的话,语气很强,后面得用叹号。"先嫁得府吏后嫁得

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是一组意思,完结之后应

该使用句号;里面的"吏、君、地"后面当然是逗号。"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句末是疑问语气,应该使用问

号和后引号;里面的"?quot;后头应该断句,使用逗号。于是整段话的标点是"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

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

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这就是利用意义和语气来决定标点符号。下面的

段落也可以这样确定标点符号。

(3)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

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

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

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

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

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

如果根据意义把对话确定下来,写出冒号和引号,那就将是:

(2)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

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quot;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要是根据"之乎者也"来断句,在"之乎者也"后面写出适当的标点符号,这段话就是:

(3)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大部分标点符号已经有了。仔细分析里面的话,根据意义把逗号等写出来,这段话就是:

(4)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quot;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quot;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 眨抗宋崮钪 壳刂 圆桓壹颖 谡哉撸

揭晕崃饺嗽谝病=窳交⒐捕罚 涫撇痪迳 N崴 晕

苏撸 韵裙 抑 倍 笏匠鹨病?quot;

下面的段落也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断句。

点;这里的"善哉"是倒装句中的谓语,所以使用了逗号。再把其余的标点加上,这段话就是:

(8)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君问可"后面都有逗号,是因为这是一个意思。"外举不避仇"和"内举不避子"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后面都使用了逗号。

3、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使用什么样的标点。如: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按照意思进行分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一个意思,就是对比了古今人民对待从师问题的态度。里面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显然讲的是两个方面;如果确定这是一个句群,这"古今"之间就应该使用分号。再往下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是一句话,"古之圣人"是主语,"其出人也远矣"是谓语,二者之间可以用,也可以不用逗号;不过,这里比较强?quot;古之圣人",加上后面还?quot;其",所以还是使用逗号好。"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内部的标点

就可以确定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之相应相对的"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内部的标点也可以确定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一个意思,前一个"圣"和前一个"愚"都是主语,

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下面的一段话就可以这样使用标点:

(5)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niu)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苏轼《晁错论》)

根据语法分析?quot;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是一个句子,主语是"天下之患" ,后面的谓语是主谓短语"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儿主谓短语的谓语又是一个并列的主谓短语"名为治平之世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大小主语后面都可以使用逗号,于是这句话的内部标点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当然也可以少用一个逗号,点成"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后面的"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是一个二重复句,讲了两件事,一件?quot;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一件是"起而强为之",两件事中间一个使用分号。主语后面使用逗号,这段话的标点是"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主语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比较长,后面一个点逗号;两个谓语"为能出身天下犯大难"(能够为天下的人挺身而出去承担大难)和"以求成大功"之间当然一个用逗号。"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是一个判断句,主语是"此",其他是谓语,意思是"这本来就不是在短期内由那些贪图名声的人所能做到的",状语比较长?quot;期月之间"后面可以使用逗号。整段话是标点应该是:

(6)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使用文言文的标

点。

4、根据修辞的要求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断句。如: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是对偶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中间可以使用逗号。两处"其实百倍"" 其实亦百倍"是对应的,两个"其实"之前可能使用相同的标点。"较秦之所得"和" 与战胜而得者"是互相比较的,也就是对应的,它们之间可以使用逗号。当然,"诸侯之所亡"和"与战败而亡者"也对应,中间也可能使用相同的标点。于是标点是: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下面是没有学过的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断句。

(3)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

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

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

"西"和"东"对应,前面肯定使用逗号,于是开头是"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于"一直管到"晋",所以后面的标点也就很清楚

了?quot;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到这儿说完了穆公,该使用句号了,下面便开始说"此五子"。"者"表示提顿,后面要用逗号。"不产于秦"" 而穆公用之"" 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都是完整的句子,所

断句标点的正确与否。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查标志

a、句首标志词: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故*弊在赂秦。

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b、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如: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

⑤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

c、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d、时间标志词: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等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④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

E、对话标志词:这常常作为断标记叙文中的人物对话、说明问题的常用语。如“*、言、道、云”等。例如:

①蜩与学鸠笑之*“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②《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当然,标志词毕竟只是从语言表面而言的,而语言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要准确断句和标点,必须紧密结合材料意思。

二、套结构

文言句式与现代文句式一般相同,大多是主谓结构而常常省略主语。查结构,重点是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前后分析出不不同的结构关系,确定其句子主干,从而断句和标点。如1998年高考题: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该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以动词为中心查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宾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句应带宾语及晋宣王战;遣的主语承前省(魏明帝),辛毗既是遣的宾语,又是军师的主语(兼语)故该句子可断为: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三、查语气

在了解了必要的句首句尾标志词以及结构的基础上,要想把标点标准确,还要仔细品味文句的语气,判断是陈述、疑问,还是判断;是推测、婉商、舒缓,还是祈使等。

四、查句式、看修辞

文言文里常见一些特有的惯用的句式和固定格式已成为断句的显性标志,而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对偶、排比、顶针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如《孟子·告子上》:“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有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

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本文中“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用浅显的对比说明“仁”和“义”,下面的对比都是由此延伸而论。

〔强化训练〕:给下面一段话种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第二节古文的标点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是古汉语学习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讲,能否正确地标点和翻译文言文,是一个人古汉语水平高低的标志。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本身虽然也有一些理论,但它们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偏重于用古汉语的理论(特别是词汇、语法、音韵理论)来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实践。因此,为了提高古文标点和翻译的水平,首先应当多读文言作品,要反复阅读、高声朗读,许多名篇还应熟读成诵,以增强“语感”。与此同时,要牢牢记住几百个常用实词和几十个常用虚词的含义,要切实搞懂古汉语特有的语法规律,正确地理解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此外,还要广泛地学习和掌握古代的文化、历史、地理知识等等。抓住了这几条,就抓住了根本。

在本节中,我们准备扼要地介绍一些古文标点的基本常识和主要方法。

一、句读与标点符号

1、什么是句读

“句读”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语词。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说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那么,究竟什么是“句读”呢?

“句读”是“句”和“读”的合称。古代的文章或书,是自上往下、从右向左排列汉字的,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一个紧挨一个。古人读书时,根据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如果一句话完了,古人就在这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右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如果一句话未完,但朗读时需要在某字后面停顿一下,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点,叫做“读”,读作“dòu”(即后来的“逗”);两者合称,叫做“句读”。可见,“句读”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断句。

断句对于理解文意十分重要。断句错误,肯定会曲解文意,甚至叫人无法理解。古人把这种将句子断得无法理解的现象,批评为“不辞”,意即“不成话”。

古人对句读训练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是读懂古书的起点。《礼记·学记》云:“一年视离经辨志。”意思是说,小孩子入学一年之后,就要考核他们“离经辨志”(断离经文,辨识文意)的水平。韩愈的《师说》也谈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说明唐代人也把句读训练当作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句读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例如,古代曾有“夔(kuí,人名,舜的乐官)一足”的传说,《吕氏春秋·察传》云: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一足,一只脚),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句读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什么是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开展,而在我国兴起并在实践中日益完善的、用来表示停顿、语气、语法关系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

我国现行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 。)、问号( ? )、感叹号( ! )、逗号( ,)、顿号( 、)、分号( ;)、冒号( :)、引号(“ ”、… ?)、括号([]、( )、〔〕、【】)、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 — )、间隔号( · )、书名号( 《》 、〈〉)、专名号( ),等等。

3、标点符号和句读之间的差别

标点符号和古代的句读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古人所说的“句”和“读”,其含义广泛,不同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古代的“句”,指一句话完了的停顿,这句话可以是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感叹句。因此,如果用今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可能用句号,也可能用问号、感叹号,等等。同样,古代的“读”,指句中的停顿,如果用今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可能用逗号,也可能用顿号、分号,等等。

第二,古代的句读一般只用两种符号:“。”和“、”(与今日之句号、顿号相同)。现代的标点符号体系完备,符号众多(将近二十个)。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句读只起断句的作用,只表停顿,它既不能表示句子的各种语气,也不能表示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句读正确(即断句无误)虽然是正确理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断句正确未必能保证理解正确。而标点符号则不仅表示停顿,也表示语气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其功能、作用是句读所不能比拟的。

下面,我们举两个断句正确但标点符号用得不当、曲解文意的例子:

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唐语林》卷一:“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这两个句子,断句完全正确,但标点符号并不完全正确,因而未能正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前例中,最后一个字“也”字之后,应当用问号,不应当用句号。因为最后两句话是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也”的用法与“邪”相同;用了句号,就改变了疑问语气,而变成叙述性的肯定判断语气了。后例中,“居径山”之后不应用句号,而应用逗号。因为用句号和用逗号,所表示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用了句号,连词“以”只管到“道高”为止;“以其道高”就成了“居径山”的原因和前提,而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用了逗号,“以”一直管到“居径山”;“以其道高,居径山”就成了“时人谓之径山长者”的原因,而这是符合逻辑的。原句“有僧曰法钦”后的逗号也应改为句号,因为这句话表意完整,句意已完。

二、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古文标点错误的类型很多,其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有四种,即:断句不合原文句意,话意不通;断句之后内容不合情理;断句不合古代文法;断句不合古代语音。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够讲通

标点古文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原文,真正读懂;加了标点之后,每句话一定要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标点错误的地方。例如: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上面这段短文,乍看起来似乎能明白,但仔细一推敲,问题就来了:“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究竟是

什么意思呢?“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怎么理解呢?这几句话,都很难讲通,而毛病也就出在这里。原来,这几句话断句不当。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又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这段话中,“顾藉谓功业可立就”十分费解。原来,“顾藉”是“顾惜”、“爱惜”之义,这个词应当属上句,不应属下句。正确的标点应当是:“……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对标点出来的古文,不但要看每个句子是否能讲通,而且要认真细致地推敲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

《资治通鉴》卷一四六:“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于情理有悖: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非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又如:《礼记·檀弓》:“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

按照这段话的标点,“谓之曰”的主语不明,“之”似乎指代“世子申生、公子重耳”,上下文意显得不连贯。问题出在第一句话点错了。正确的点法是:“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

3、文句必须合乎古代语法

古今语法不同。标点后的文句,必须合乎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的用法特点,否则就会曲解古文意思,或造成“不辞”现象。例如: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在古汉语中,疑问语气词“乎”后面从来不加“不”连用,因此,“伤人乎不”标点不合语法。正确的点法是:“……曰:…伤人乎??不问马。”

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在古汉语中,“所字结构”往往表示动作的对象,“所闻”即“所听到的(情况)”,“所闻”不可能“皆叹惋”。应当把“所闻”属前,作“具言”的宾语。正确的点法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者)皆叹惋。”省略了的“闻者”,指桃花源中听渔人介绍外界情况的人。

再如:《左传·襄公三年》:“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在古汉语中,句末语气词“也”、“夫”有时连用,表示感叹语气,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但上面这个例句中的“能举善”,是说明“建一官而三物成”的原因的,后面没有必要以“也夫”连用强烈感叹。古汉语中,“夫”常与“唯”连用,置于句首,如《老子》:“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因此,正确的点法是:“……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左传·哀公十七年》:“侨(人名,即子产自称)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这个例句的标点也不合语法,应将“事大”后面的逗号去掉。“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都用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可理解为“为国非难不能事大字小,患无礼以定其位”,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国、字(养)小国,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

4、文句必须合乎古代音韵

古人作文,常用韵语。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古代押韵的字,今天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这也是造成标点错误的一个原因。标点古文时,也必须注意这个问题。例如:

《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曰:………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这几句话,虽然字句似乎都能讲通,但没有正确地揭示出原文的韵语及其神情语态。“时乎时不再来”

六字,应分成两个押韵的三字句,即“时乎时,不再来”,“时”、“来”二字押韵。又如:《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繇,音zhòu,是卦兆的占辞。竀,音chēnɡ,通“赪”,赤色,古人以为“鱼劳则尾赤”。方羊,徘徊、游荡,“方”音pánɡ。)

古代的繇辞一般是押韵的,这个例句没有正确地揭示这一点。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裔”的本义是“衣边”,引申为边界,“裔焉大国”意即“介于大国”(夹在大国之间)。

三、标点古文的具体方法

标点古文的操作步骤是: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仔细阅读,基本上读懂其意思;然后,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句读”或断句),逐渐缩小范围;第三步,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认真推敲每个词的含义和可能的用法,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和句式的特点,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最后,再根据语意、语气等情况,在断句的地方,加上相应的标点符号。

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

1、注意虚词(特别是连词、语气词)和一些凝固结构的用法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连词经常起联接词组和分句的作用,句尾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叹词一般单用,代词常在句末,等等。它们的位置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有些凝固结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然则”、“虽然”、“然而”等,中间是不能断开的;有些凝固结构,如“不 亦…… 乎”、“无乃……乎”、“何以……为”等,是单句形式,必须根据情况断开。抓住了虚词和凝固结构,就能把一些“面上”的句子大致断开。

例如,下面这段文字,选自清人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四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为情态副词)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语气词“也”虽然大量用于句末,但有时也用于句中,不能一看到“也”字就断句。例如: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上述例句中的三个“也”字,应当看成句中语气词,不能点断。又如:

《淮南子·主术训》:“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

例句中加点的两个“也”字,也不能点断。

2、注意句式的对偶和排比

古人作文,好用对偶句式和排比句式,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例如: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jī)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苏轼《喜雨亭记》:“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担)石(shí)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chài)之致螫(shì);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孤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上述几个例句,都是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句式的文言文;掌握了其规律,断句并不很难。

3、注意两个相同词语的连用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juàn)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又如:

《山海径·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注意人物对话的起点

古文中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字,“曰”下通常是所讲的话。这对于正确断句,提供了标志。但要正确判断引言的起止,分清对话内容和叙述话语。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又如: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上述三段短文中,用了大量“曰”字。由“曰”字入手,可以断开不少句子。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高一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抓实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其后往往能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10.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文言文断句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断句训练(附答案) 1、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译文】宣和末年,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在蕲qí州。 2、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 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 焉 【答案】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yì/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xīn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译文】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 3、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译文】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4、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答案】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译文】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5、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

《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 教学重难点:1、知道古人句读的重要性 2、掌握高考对断句的要求和断句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断句的基本方法进行准确的断句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举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 1、据说旧时有一个老头儿,只有一女。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那么,女婿和县官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呢?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因为照女婿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县官的读法: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是: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 2、◇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如果你是友人怎么加标点? 断句比较: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如果是你,会这样添加?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摘要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涉及文言断句与标点的不多。随着高考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文言文的考查会不会增加断句与标点呢?为了帮助学生们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现将我多年来对文言文断句与标点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句读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都是不加标点的。现在新出版的文言读物,大都是后来加上去的。现在还有大量作品仍无标点,一旦我们要阅读原著,仍属困难,因此学习断句与标点不光是为了高考,更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怎样才能断开文言文的句读,进而给它点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呢? 第一,要统观全局。 拿到一篇古文,首先要求反复阅读全文。从段到篇,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了解结构,揣摩语气,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事情、所表达的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切不可看一句点一点。 第二,要先断后点。 在基本了解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之后,便可按文章的文意和结构先用顿号断开,然后考虑该用什么标点符号。点标点时,可按先难后易的原则,先点容易的,然后逐步缩小范围,难点的地方要经推敲后再确定。 第三,要善于借助词、句、结构关系等断句。 在具体断句与标点时,要运用初、高中时学到的有关字、词义、句式等知识,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一)可以借助辨识句子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要从文中辨识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有时是代词)充当。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文言文的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的名称中找准主语,然后由主语确定谓语,以及宾语。如有省略,要认准省略的是什么。还要注意倒装句中谓语、定语、宾语及介词结构的位置。例如: 管宁割席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了晋期,已经占据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言论,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个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

文言文断句练习

文言文断句练习 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 1、子罕弗受玉(《左传》)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2、弈秋诲弈(《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黔驴技穷(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inyin)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inyin)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考点概述】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近几年,各地高考加强了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如北京卷历年都在考;辽宁卷、广东卷也都曾多次考查。全国新课标卷从今年起开始考查。 【突破策略】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学习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这类断句题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许多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这种企图“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例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3.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完整word版)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一、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译文)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 (译文)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译文)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文) 6.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 8.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译文) 9.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译文) 10.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1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12.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ī)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译文) 1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文) 14.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liě)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y uān)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zhé)腹而死可悲也夫 (译文) 15.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6.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

断句练习 (朝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崇一)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 (东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诗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作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 (取材于苏轼《东坡志林》)(丰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郁离子·九头鸟》 (海一)11.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5分) 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取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 (西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蜊 (宣一)11.用斜线(/)给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朝二)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崇二)11.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东二)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取材自清姚鼐《游媚笔泉记》)(丰二)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诗人多用野老字不过谓田野老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又把几年前曾一度考查过的文言文断句列入今年的考查范围。题例: (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其实,断句标点是最能体现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正确断句和标点的前提是对文意的理解,其次是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二者要相辅相成。断句的一般步骤是:①.先通读文意,理解材料大意;②.先易后难,先断后标,先大后小;③.进一步理解文意,检验断句标点的正确与否。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查标志 a、句首标志词: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少卿书》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③故曰弊在赂秦。《六国论》 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如: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⑤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伶官传序》 c、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d、时间标志词: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等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促织》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柳毅传》 E、对话标志词:这常常作为断标记叙文中的人物对话、说明问题的常用语。如“曰、言、道、云”等。例如: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逍遥游》 ②《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当然,标志词毕竟只是从语言表面而言的,而语言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所

专项强化练(十七) 文言文断句

专项强化练(十七)文言文断句 (时间:40分钟满分:45分)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18分)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

文言文断句练习50句

文言文断句练习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 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

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1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练习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 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练习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 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练习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练习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练习5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练习6、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练习7 8、依对称,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更新时间2006-3-7 文言文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 1.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尝之田/ 曝麦于庭/ 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 凤持竿诵经/ 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 乃省。 3.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叶廷珪云: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 无不借/ 借无不读/ 读无不终篇而后止/ 常恨无资/ 不能尽传写/ 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4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 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 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 题其衣裳/ 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常游洛阳市肆/ 阅所卖书/ 一见辄能诵忆/ 日久/ 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 屏居教授。 6.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 尝语僚属/ 言平生惟好读书/ 坐则读经史/ 卧则读小说/ 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7.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6处。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 又辩诸友/ 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人也/ 问以问所学也/ 既为人则不得不学/ 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8.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 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以为器/ 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 因物则迁/ 不学/ 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可不念哉? 9.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李存审出于寒微/ 常戒诸子曰/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四十年间/ 位及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破骨出镞①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②生于膏粱③,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 注释:①镞:箭头②尔曹:你们③膏粱:精美的食物,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 10.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陶公少时/ 作鱼梁吏/ 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封鲊付吏/ 反书责侃曰/ 汝为吏/ 以官物见饷/ 非唯不益/ 乃增吾忧也。” 11.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

文言文断句练习100句附答案的

文言文小故事断句练习100句附答案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