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特低_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dc33d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7.png)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Te c t o ni c Or i g i n Ty p e o f t he Lo w Am pl i t ud e Up l i f t e d S t r uc t ur e a n d I t s Ro l e i n t he Co n t r o l o f t h e Di s t r i b ut i o n o f Oi l a n d Ga s i n Me s o z o i c,t h e Or d o s Ba s i n
( 1 .中 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 分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2 .中国石油长庆油 田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 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1 8 )
摘要 :以往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 油气 勘探 主要强 调在 烃源 岩范 围之 内寻找 主砂 带 ,很 少注意 构造对 油藏 的控制 作用 ,
第2 7卷
第 4期
现
代
地
质
Hale Waihona Puke V0 1 . 2 7 No . 4 Au g . 2 01 3
2 0 1 3年 8月
GEOSCI ENCE
鄂 尔 多斯 盆 地 中生界 低 幅 度 隆起 构 造成 因类型 及 其对 油气 分 布 的控 制 作 用
李相博 , 姚 泾利 ,刘化清 ,刘显 阳 ,魏立花 , 冯 明 ,王 菁 ,李智勇
L I Xi a n g . b o , YAO J i n . 1 i ,L I U Hu a . q i n g ,L I U Xi a n — y a n g ,WE I L i — h u a , F E NG Mi n g ,W ANG J i n g ,L I Z h i — y o n g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湖盆中部长6油层组致密油藏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

[ 5 ] 李 树 同 ,王 多 云 ,王 彬 ,等 .坳 陷 型湖 盆 缓 坡 边 缘 沉 积 坡 折 带 的 识 别 —— 以 鄂 尔 多 斯 盆地 三叠 纪 延 长 期 沉 积 坡 折 带 为 例 [ J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2 0 0 8 ,1 9( 1 ) :8 3 ~8 8 . [ 6 ] 邹 才 能 ,赵 政 璋 ,杨 华 ,等 .陆相 湖盆 深 水 砂 质 碎 屑 流 成 因 机 制 与 分 布 特 征 — — 以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为 例 E J ] .沉 积 学 报 , 2 0 0 9 ,2 7
绿 泥石 、伊利 石包 壳发 育 ,包裹 原 生孔 隙 ,使 之在 成 岩作用 后期 得 以保存 。
3 )受沉 积 、成岩 作用 共 同控制 ,湖 盆 中部长 6油 层组 优 质储 层 在 平 面上 主要 分 布 于三 角 洲 前缘 砂 体 和砂 质碎 屑流砂 体部 位 。 [ 参 考 文献]
5 结 论 1 )形成来自低孔一 超低 渗致 密储 层 的主要 原 因为 :研 究 区砂 岩储层 粒度 细 ,原生 粒 问孑 L 相对 不发 育 ;较 高含 量 的云母 、千枚 岩 、泥板岩 等 塑性组 分 的存在 ,在 地层 压力 作用 下发 生压 实变形 ,充 填孑 L 隙 ,使 储 层致 密 ;后期 铁方 解石 、铁 白云石 等碳 酸盐发 生较 强 的胶 结 作用 使储 层进 一步 致密 。 2 )形成 相对 高孔 一 高渗优 质 储 层 的原 因 为 :研 究 区单 砂 体 相 对 较 厚 的相 带 ,其 孔 隙度 和 渗透 率 较 高 ,物性 较好 ;成岩作 用早 中期 ,酸性 流体溶 蚀 易容成 分 ,形成 大量 次生 孔 隙 ,扩 大孔 隙喉道 ;早期 的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贾敏效应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贾敏效应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王瑞飞;陈军斌;孙卫【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08(27)5【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储层是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属于细孔微喉型,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中贾敏效应异常强烈。
通过微观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贾敏效应是油田注水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阻力。
实验中贾敏效应主要表现为:①水驱油过程中注水压力不断变化;②贾敏效应的循环作用;③油滴受贾敏效应作用无法运移;④贾敏效应致使水驱中油相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渗透率缓慢上升。
通过注采系统提高注水压力无法消除贾敏效应,因此在注水开发中要以预防贾敏效应为主。
【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田开发;贾敏效应;相对渗透率【作者】王瑞飞;陈军斌;孙卫【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西安710065;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8【相关文献】1.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敏实验及损害机理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第8油层为例 [J], 廖纪佳;唐洪明;朱筱敏;任明月;孙振;林丹2.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水微观渗流通道与驱替特征实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J], 高辉;孙卫;路勇;田育红;任国富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成藏动力学特征 [J], 吴凯;罗丽荣;孔庆芬;李善鹏4.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变化特征与差异性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J], 高辉;孙卫5.特低渗透砂岩的核磁共振水驱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油藏注水时机对开发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油藏注水时机对开发的影响柳林旺【摘要】不同注水时机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规律表现不同的响应特征,研究确定注水时机,对延长组油藏延长高产稳产时间以及提高油藏采收率都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利用矿场资料统计的方法,对已开发不同类型油藏的注水时机与产量变化关系、采出程度和含水关系、地层压力和产液量关系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该类油藏不同注水时机下的开发特征,同时简单分析了其机理.通过研究发现,安塞油田超前、同期、滞后和未受效四种情况,初期稳产阶段产量比例为4.27:2.3:1.87:1,因此,尽可能实施早期注水,改善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0(036)008【总页数】3页(P228-230)【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时机;开发特征【作者】柳林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6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长6油层,具有低孔隙度11.30~12.30%、特低渗透率1.18~2.20×10-3μm2的特低渗透油藏。
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
地层原油密度0.75 g/cm3,粘度2.20~2.24mPa·s,体积系数1.18~1.19,饱和压力低6.00~ 6.44M Pa,原始油气比为59.2~ 71.00m3/t。
原始地层压力系数0.72~0.96。
地层水型为CaCl2。
特低渗油田具有独特的开发特征,与中高渗油田的开发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认识和掌握特低渗油藏的开发特点,对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制订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十分重要。
1.1 没有无水采油期根据对镇泾油田长62油藏的已投产的98口井统计,投产初期含水范围为9.28%~96.58%,综合含水为42.78%。
含水高低与油井的储层物性有直接关系,渗透率越高,含水越低,渗透率越低,则含水越高。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_罗建强

二段
延 8 30 ~40 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 顶部发育薄煤层或炭质泥岩 中
延 9 20 ~40 湖沼相泥岩发育, 夹多层薄砂层与煤层
一段
生
延 10 30 ~45 以河流相厚层砂岩为主, 顶部常见薄煤层
富县组
0 ~190 灰色砂岩夹薄层泥岩
界
五段 长 1 20 ~170 灰色厚层块状杂砂岩
四段
长 2 120 ~140 上部深灰色泥岩夹粉细砂岩, 下部灰色泥岩夹细砂岩 长 3 90 ~110 灰色砂岩夹薄层泥岩
长 4+5 100 ~110 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泥岩互层, 中部泥岩相对发育
上统 延长组 三段 长 6 100 ~120 浅灰色砂岩层夹深灰色薄层泥岩
晚三叠世盆地
三
长 7 100 ~110 深灰色页岩、灰黑色炭质泥岩夹薄层粉细砂岩
生油岩形成期
长8
深灰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
叠
二段
100 ~190
长9
灰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
138
地质与资源
2008 年
马家滩地区典型[ 3] . 晚侏罗世时燕山运动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
要的生烃事件, 也是重要的排烃、成藏事件. 侏罗纪末 到早白垩世, 由于盆地西缘构造应力推挤, 盆地整体快 速下沉, 沉积了巨厚的白垩系地层.此时, 盆地整体呈 西北低、东南高的的斜坡构造形态. 至早白垩世末期, 盆地内地层埋深达最大, 延长组地层埋深基本都在 2100 m 以上, 晚三叠世深湖相泥岩有机质 热 演 化 成 熟, 大量生烃[ 3] .
136
地质与资源
2008 年
图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图 ( 据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 2002) Fig. 1 Tectonic zonation of the Ordos basin
浅谈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低压成因

环 境 科 学在石油行业里,对于油气成藏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流体的压力变化,同时也是石油气勘探与开发的过程里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
有国外学者对于流体的压力变化提出看法认为,如果其产生负压、正常的压力或者是高压现象的成因是受到众多的条件因素影响,并主要由储层和围岩连通的情况所决定。
鄂尔多斯盆地的低压石油气藏在其被勘探之初,便被人们所注意。
其低压型油气藏与常规气藏相比,主要呈现出的特点有:成藏早,形成于150至120MPa;紧密的气藏物性,属于低渗透与特低渗透类储层;无持续气体进行后期充注;其后期的构造变化使得气藏的埋深增大;产生的新沉积物对于下成岩的变化并无影响。
1 埋深因素影响1.1流体压力此盆地在上古生界的天然油气藏自东往西依次分布有神木-米脂、榆林、乌神旗、苏里格油气田共四个,其主要分布在太原、山西、下石盒子、上石盒子各组里。
盆地储层的岩性主要是含烁粗砂、中砂以及细砂岩,受制于南北方向的河道砂坝与三角洲的前缘砂坝。
其孔隙在盆地中东部主要是原生粒、残留粒间孔,而在盆地中西部则主要是原生粒、溶蚀粒间孔。
在盆地上古生界的气藏里地层的流体压力呈15.98至36.32MPa,其梯度呈每百米0.65至1.09MPa,梯度平均值每百米0.89MPa。
在此区域的气藏绝大多数流体压力的梯度都小于每百米1.0MPa,显著呈现其低压特征。
流体的压力梯度表现出东高西低是该盆地上古生界的油气藏压力如今的特点。
石盒子组的油气藏流体的压力梯度在东部偏大,基本处于每百米1.0MPa以上,往西则越小,基本处于每百米0.9MPa以下。
如此的变化规律和该盆地如今的构造形态相吻合。
有两个方面影响着流体的压力梯度变化规律:(1)构造形态东高西低导致盆地东部的地表水在自然作用之下沿着古生界、中生界的不整合面通道等渗透进入地层里;(2)处于上古生界的砂体连通性能差、其储层岩性紧密、有限的地表水渗透范围只对盆地东部的较小区域产生影响,盆地中西部的广大区域里,流体的压力则受气层的充注作用,在它们中间为过渡带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异常低压成因定量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异常低压成因定量分析李士祥;施泽进;刘显阳;杨时雨;邓秀芹;刘广林;李继宏【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3(040)005【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具有明显的异常低压特征,根据其低压分布特征,从构造抬升、温度降低、溶蚀增孔作用等方面定量剖析了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中生界地层压力演化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的压力增大并达到最大阶段,以及早白垩世末以来的压力降低直至现今的异常低压阶段.早白垩世末以来,构造抬升引起的孔隙反弹、地层温度降低和溶蚀增孔作用共同造成的压力降低幅度达20~25 MPa,降低比例达54%~77%,这3者的共同作用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压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中温度降低是影响压力降低的最主要因素.上述3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地层压力逐渐降低,最终形成了现今地层压力为10~18 MPa的异常低压分布格局.【总页数】6页(P528-533)【作者】李士祥;施泽进;刘显阳;杨时雨;邓秀芹;刘广林;李继宏【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异常低压油藏成因及异常低压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J], 孙敏;樊平天;李新;曲建山;邵先杰;胥昊;董新秀2.新疆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异常低压成因及压力演化定量分析 [J], 康媛;孙卫;盛军;时建超;刘艳妮;赵婷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J], 李相博;姚泾利;刘化清;刘显阳;魏立花;冯明;王菁;李智勇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富集成因分析 [J], 王晓迪5.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异常低压成因机制研究 [J], 马德文;邱楠生;许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第2期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7No.2文章编号:0455-2059(2011)02-0044-06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王建民1,2,魏天存3,魏文科4,郭向东5,迟静6,杨杰6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2.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华北分公司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00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安710021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天然气开发部,陕西延安7160006.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永宁采油厂,陕西志丹717500摘要:密切结合油田开发实际,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典型曲线拟合以及公式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可大致划分为滚动建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缓慢衰减等四个阶段.滚动建产阶段持续时间很短,油藏投产后2个月内即可实现最大产能;随后开发进入一个漫长的递减历程.递减初期为快速递减阶段,亦称指数递减阶段,历时约5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5.8%;之后为减速递减阶段,亦称双曲递减阶段,历时约7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3.7%;再后为缓慢衰减阶段,亦称调和递减阶段,历时70个月以上,月均综合递减率0.92%,折合年递减率为11%.缓慢衰减阶段几乎贯穿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综合递减率.滚动建产和快速递减阶段该油藏以溶解气驱动为主,减速递减阶段以弹性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中生界;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Decline law of extra-low−ultra-low permeability of mesozoic reservoir in the Ordos basinWANG Jian-min1,2,WEI Tian-cun3,WEI Wen-ke4,GUO Xiang-dong5,CHI Jing6,YANG Jie61.Department of Ge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2.School of Petroeleum Resources,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3.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 Branch,Sinopec Group,Xianyang712000,Shaanxi,China4.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Xi’an710021,China5.Department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Yanchang Petroleum(Group)Co.Ltd,Yan’an716000,Shaanxi,China6.Yongning Oil Production Plant,Yanchang Oilfield Co.Ltd,Zhidan717500,Shaanxi,ChinaAbstract:Combined with actual oilfield development,the dynamic analysis method,typical curvefitting, the formula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were synthetically used to analyze in-depth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cline law of special extra-low−ultra-low permeability of mesozoic reservoir of Chang6in the Ordos basi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extra-low−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roughly four stages,i.e.,the production-building phase,fast decline phase,deceleration declinephase and slow decay decline phase.The duration of production-building phase was short and the reservoir production could achieve the maximum capacity within2months;then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entered a long degression process.Decreasing the initial stage for the rapid decline,also known as exponential decrease, which lasted about5months,the average monthly decline rate of the exponential declining stage(fast decline phase)was5.8%.Afterwards,for the deceleration decline phase,also known as hyperbolic decline phase,which lasted about7months,the average monthly decline rate of the hyperbolic decline stage(deceleration decline phase)were3.7%.After a further slow decay phase,also known as harmonic decrease,which lasted for more than70months,the average monthly decline rate of the harmonic decline stage(slow decay stage)were0.92%, equivalent to the average annual decline rate of11%.The slow decay(harmonic decline)phase became the major and mos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hase of extra-low−ultra-low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because it nearly went through the entire period of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The decline rate of this stage represented roughly a synthesized decreasing rate of extra-low−ultra-low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The reservoir was driven mainly by the dissolved gas in the production-building phase and fast decline phase,and driven mainly by a combination drive offlexible-dissolved gas in the deceleration decline phase and by an elastic drive in slow decay phase.Key words:extra-low−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decline law;mesozoic;Ordos basin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特低渗超低渗透油田[1−3].由于特低渗超低渗透油藏生产特征及递减规律,对预测其未来变化、评价其经济效益、编制合理开发方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低渗超低渗透油藏的动态资料,运用公式法及典型曲线拟合等方法对其自然产能及生产动态、递减规律、递减阶段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志丹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及陕北的腹地,构造上处于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伊陕斜坡中部(图1).区内地层平缓西倾,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倾角<1◦,千米坡降7∼10m.中生界地层埋深较浅,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为盆内油气勘探的重点.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发育大型内陆湖泊,长7沉积时该湖泊达到最大,形成了以张家滩油页岩为代表的区域性标志层及盆地主要的生油岩系.之后湖盆收缩,在湖盆北翼宽缓的浅水台地上发育了大型水退型三角洲建造,并以长6时期的三角洲建造为代表[3,7−8].长6沉积期志丹地区基本处于大型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区,相带展布异常宽阔.储层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砂体复合迭加程度高、厚度大、横向连续好,平面展布广,成为志丹油田的主力储产层[7].其下与长7优质生油岩系紧密接触,其上以长4+5较发育的“细脖子”泥质岩段构成区域性遮盖,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图1研究区位置示意图Figure1Location diagram of the research area油田中部某井区长6油藏平均埋深约1450m,主要储产层段为长62和长63亚油层组,岩性主要为细粒及粉平均渗透率0.48×10µm,属典型的低孔隙度、特低渗弹性驱和溶解气驱开采状态,尚未注水开发.目前有油井百余口,年产原油约3.5×104t.2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生产动态2.1单井试采成果特低超低渗油层试采成果,按照投产初期产量将其划分为相对的高产井(日产油量>4t/d,初月产量>100t/月)、中产井(日产油量2∼4t/d,初月产量50∼100t/月)、低产井(日产油量<2t/d,初月产量<50t/月)三种类型,并选择生产时间比较长久(80∼105个月)的油井50余口,逐月连续采集其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编制相应的采油曲线,分析其月度产量及递减率变化.动态分析结果(图2)表明:高、中、低产三类油井的产量都在投产后的2个月内达到最大(相应日产量分别为4.0∼13.2,2∼4,1.0∼2.5t/d,月度产量分别为100∼329,50∼98,25∼62t/月);随后转入快速递减,至第7个月时到达第一个低谷,此时各类油井产量分别相当于初产峰值的75%,62%, 57%,月均递减率分别为5.2%、5.5%、5.2%.该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产量呈近乎直线下滑,且产能越底,递减率越大,持续时间通常在5∼6个月;低产井持续时间更长,可达8个月之久.自第8个月开始油井产量出现反弹,递减速率明显减缓,持续6∼7个月,产量分别变化在1.8∼9.2t/d(45∼230t/月), 1.0∼2.8t/d(25∼70t/月), 0.6∼1.8t/d(15∼46t/月);月均递减率分别为3.4%, 3.7%,4.3%.低产井的递减幅度仍然较大,此阶段自第11月开始,持续时间约4个月.图2特低超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的基本规律性.3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3.1递减类型及初始递减率根据特低超低渗油藏递减类型进行分析判别.首先以油井动态数据分别计算和编制高、中、低产三类油井的(Q i/Q)-t 的散点图(图3),然后与图版典型曲线进行拟合,求得最佳拟合状态,进而确定递减指数N以及递减类型,划分递减阶段,确定各递减阶段的初始递减率D i (图4).拟合结果表明:不同产能的油井其递减历程均完整地包含了三个基本的递减阶段,即由最初的指数递减开始,很快转入双曲递减阶段,再转入漫长的调和递减阶段直至油藏开发结束(表1).在确定了各递减阶段递减类型、递减指数以及初始递减率后,利用公式法[10,12]对瞬时递减率D 进行了计算和预测.图3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递减类型典型曲线拟合状态Figure 4A typical curve fitting state diagram of thedecreasing type of extra-low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中产类油井递减及其演变与高产类油井基本相同,只是各阶段初始递减率相对偏高,双曲递减指数相对减小.指数递减阶段初始递减率为6.0%,双曲递减阶段下降为3.9%,递减指数为2.1,调和递减阶段下降为2.7%.低产类油井递减及其演变与中、高产类油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指数递减阶段延长到第10个月才结束,而双曲递减阶段则缩短为4个月,随后即进入漫长的调和递减阶段.指数递减阶段初始递减率为6.1%,双曲递减阶段下降为4.0%,递减指数为2.1,调和递减阶段下降为2.9%.表1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分析综合成果Table 1Consolidated results of decline law analysis of extra-low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t /月t /a 高产递减中产递减低产递减10.08 1.03 1.04 1.0920.17 1.11 1.141.2230.25 1.243−7指数5.2∞1.233−7指数6.0∞1.353−10指数6.1∞40.33 1.31 1.33 1.3350.42 1.381.381.4790.75 1.408−14双曲 3.6 2.5 1.348−14双曲 3.9 2.1 1.4011−14双曲4.02.1100.83 1.44 1.49 1.43110.92 1.53 1.46 1.4812 1.00 1.651.601.613.2开发阶段及综合递减率以前述实际生产动态及其递减规律分析为主要依据,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最具代表性的阶段,持续时间长久,递减率显著降低,生产状态稳定.实践证明该阶段持续时间达6年以上.月均综合递减率为0.92%,折合年均递减率为11%(表2).该递减率可作为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生产动态及递减规律的种种表现是其油藏地质特征的综合体现.特低渗超低渗透油藏采用弹性及溶解气驱为主的天然能图5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划分及综合递减率确定结果表Table 2Results table of dividing development phase and determining synthesis decline law开发阶段及滚动建产阶段快速递减阶段(指数递减阶段)指数递减阶段(双曲递减阶段)缓慢衰减阶段(调和递减阶段)综合递减特征t 1/个月t 1/个月t 2/(%)t 3/(%)t 1/个月t 2/(%)t 3/(%)t 1/个月t 2/(%)t 3/(%)中产井产量法 23−7 5.566.08−14 3.744.4>150.8510.2拟合法3−76.072.08−143.744.4>150.9211.0综合取值3−7 5.869.08−14 3.744.0>150.9211.0t 1为持续时间;t 2为月均递减率;t 3为年均递减率.量进行开发时,由于油层低压低渗和非达西渗流的影响,因此供液能力不足,井底附近地层脱气严重.在油井(藏)试采的初期,采油速度较大,溶解气的释放会随着试采的进行和压力的下降而加速,气驱能量迅速增强,油藏变成以溶解气驱动为主,原油产量快速上升,局部油井甚至会在试采初期发生短暂的井喷.当试采产量达到最大之后,由于溶解气的大量逸散,气油比急转直下,气驱能量随之降低,油井产量近乎直线递减.显然,溶解气驱及其能量变化构成了特低渗溶解气混合驱动为主,形成了比较短暂的减速递减(双曲递减)阶段.当溶解气驱能量被大量消耗至很弱之后,在仍然没有外界能量补充的情况下,特低渗超低渗透油藏来说,储油层物性越差,非达西渗流与供液能力不足的问题将会越发突出,地层脱气现象将会更严重,因而初产越低,递减越快.当对特低超低渗透的岩性油藏,基本无自然产能,压裂增产效果好.不同类油井的动态特征一致地反映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历程可大致划分为滚动建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缓慢衰减等四个阶段.滚动建产阶段通常历时约2个月,期末产量达到最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缓慢衰减三个阶段构成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最为主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开发阶段.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综合递减率.特低渗溶解气混合驱动为主;缓慢衰减(调和递减)阶段,弹性能量成为油藏开发的主要动力,并将长期发挥作用.参考文献[1]王道富.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2]赵文智.石油地质理论与方法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王建民.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大中型油田形成条件与勘探策略[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2): 145−149.[4]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李道品,罗迪强.低渗透油田开发的特殊规律[J].断块油气田,1994,1(4):30−35[6]严云奎,于波,崔智林.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4+5储层成岩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3):8−12.[7]王建民.陕北志丹地区长6−长2油层组水退型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 35(2):182−187.[8]杨克文,庞军刚,李文厚.坳陷湖盆湖岸线的确定方法——以志丹地区延长组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3):13−17.[9]胡文瑞,张世富,杨承宗,等.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实践[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4,9(1):15−21.[10]杨通佑,陈元千.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1]方凌云,万新德.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2]杨正明,刘先贵,孙长艳,等.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及水驱特征曲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 27(3):55−56,63.(责任编辑: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