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把握剧情,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以及强烈的反封

建意义。

提示与建议:

了解全剧剧情,揣摩人物语言,理解剧本主题。【互动探究】

§背景知识扫瞄

1.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剧情简介

《哈姆莱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王后误饮,雷欧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阿谀.()忏.()悔教诲.()破绽.()印玺.()枭.()雄宿.()怨赦.()免宽恕.()昭.告()蟊.贼()刹.()那

山鹬.()嗣.()位献媚.()2.根据注音写出字形

鲁mǎng qiāng 害cuàn 夺

编zuǎn 繁文rù节rù暑

kāi 油xié同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孟浪

②为非作恶

③扣人心弦

④自投罗网

⑤拾人牙慧

⑥前例可援

§文本精要探究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关系?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矛盾冲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的片段,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细读这一部分,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复杂关系,它又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4.有人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也是时代的悲剧。”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如何理解这句话。

5.课外拓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条件阅读全剧,加深对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理解。

[自我测评]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是 ( )

A.嗣(sì)位天谴(qiǎn)碉(diāo)堡

B.藩(fān)属国玺(xǐ)揩(kǎi)干

C.献媚(méi)忏悔(chàn) 棕榈(lǚ)D.山鹬(jú)昭(zhào)告教诲(huì)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无可置疑堂皇万恶不敕拘捕

B.阿谀奉承篡夺繁文褥节戕害

C.自投罗网枭雄震彻天地孟浪

D.拾人牙惠伦常发蓉繁茂淆乱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像我这样的家伙,甸甸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

处呢?

B.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

C.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

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D.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

说为了什么缘故?

4.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

逃不过谗人的诽谤。 (排比)

B.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

侣吗? (反问)

C.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对比) D.现在却跟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

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比喻)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要解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的问题,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改革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曹操高陵的发现,古代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③《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八年多的努力,这项工程终于于日前。

A.不利验证告成

B.不利印证告罄

C.不力验证告罄

D.不力印证告成

6.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莎士比亚与我国的关汉卿几乎同一时代,都是

世界上著名的戏剧家,为世界戏剧史增添了光

辉的一页。

B.“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说莎

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个性生动而复杂,不同

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C.《哈姆莱特》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有亲情,

有友情,有爱情,也有仇恨,使整部戏剧背景

充实、鲜活生动。

D.哈姆莱特为报仇而装疯,但狡猾的克劳狄斯很

快就发现了真相。

E.克劳狄斯在他的篡位娶嫂后有道德的自责,因

而在观看哈姆莱特设计的戏剧时脸色大变。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荚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荚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7.奥菲利娅在这段话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8.这段话对刻画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9.这段台词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哪些特点?

三、语言运用

10.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请把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为“人文主义”下一个定义。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

②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形成的。

③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身为本的旧观念,宣扬人是宇宙的主宰。

④人文主义反对封建思潮,提倡个性解放。

⑤人文主义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

11. 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字母的联想,请在“C”、“O”、“S”中任选两个字母,各仿写一句话。

A——为航船指引方向的灯塔。

B——不能只用一只耳朵听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迁移]

§荐读妙悟

拜谒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故居在英国的斯特拉斯福镇,这座小镇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莎士比亚使它变成了圣地。

莎士比亚在中国是读书人都知道的人物,他的那些不朽的剧作更是脍炙人口,那句“生存还是毁灭”也已流芳百世。我们是怀着敬仰之情来到这里的,古镇清秀干净,艾冯河在小镇的旁边静静地流淌,小镇在英国深秋难得的阳光里,如老美女焕发着光彩,对着我们这些东方来客绽开古典的微笑。

故居就在镇中心亨利街北侧,是一幢半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平凡中散着缕缕文气。据说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诞生在这里,二楼卧室里还放着摇篮。四百年来,无数热爱莎翁的人们来到这里,在墙上和窗户玻璃上落下自己的名字,后来专门放了留言簿,于是不管是伟人名人还是平凡人都可以在此留下大名,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花名册。

莎士比亚的童年是苦恼多于欢快的,父亲曾做过小镇市政官,但在小莎13岁时,父亲的政途和生意走到了终点,妹妹夭折,家道中落的莎家在泪水中挣熬。小莎辍学后进了父亲的店铺,终日劳作。18岁就与比他大8岁的赫舍薇结婚。婚后不久,镇上来了女王戏班,莎士比亚被戏班主人收留,于是他离开了故乡去了伦敦。初到伦敦,他是在歧视中活着的,被政府视为流民,同事当成打杂工。在逆境中,他发疯似地苦读苦学,写作成了照亮他黑暗生活的一抹阳光。剧本一部部送出去又一本本被退了回来,直到《亨利六世》问世,莎士比亚才终于开始走向成功和辉煌。从此,名声和创作像喷薄日出。一生中,他创作了37部剧本和大量优美动人的十四行诗;在历史剧、悲剧、喜剧、哲理剧领域树立了丰碑。莎士比亚是光照世人的大师,杰出贡献是让戏剧在世界上有了崭新的意义;让十四行诗歌在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讴歌着爱情;他把人文主义思想放入戏剧的大河,让大河自然地汇入人们精神的大海。莎士比亚用的是最纯粹的人类语言,但驾驭语言的能力却胜过神仙。

莎翁是幸福和幸运的,当功成名就后,48岁的他回到了故乡,6年后离开人世,也葬在故乡。莎士比亚在墓志铭上还不忘幽上一默: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动底下的这抔黄土!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移我尸骨者永有诅咒。他在这里曾买过一幢全镇最大的房子“新寓”,可在200年前一位买主不堪其莎迷们的整天叨扰,一气之下拆了房子,所以现在就只剩下这老宅了。1964年为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各国莎迷捐款修建了故居旁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心”大厦,如今参观故居者必经此楼从后院进入。每年到这里来的游客达150万人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莎学研究者和莎迷们。莎士比亚的创作像中国小说《红楼梦》一样,成为了文学研究的一大领域。莎学研究者和红学研究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研究对象热爱到几近痴狂。不过,让我们深感遗憾的是,莎士比亚有个故居人们可以去拜谒,寄托他们的景仰之情,而我们的曹雪芹故居在哪里呢?

§采英撷趣

莎士比亚名句集锦

1.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2.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4.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5.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豁达者长寿

6.不要给百合花镀金,画蛇添足

7.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

8.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9.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第三课哈姆莱特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积累

【友情提示】这部分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教师只需要求学生识记并拓展,检查课堂笔记即可。

1.yú chàn huì zhàn xǐ xiāo sù shè shù zhāo máo chà yù sì mèi

2.莽戕篡纂缛溽揩偕

3.①孟浪:鲁莽草率。②为非作恶:做各种坏事。

③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④自投罗网:⑤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⑥前例可援:

文本精要探究

1.【友情提示】此题是对全文的把握,让学生预习时使用,课上展示成果即可。

(1)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在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展开,另外几个人物中,霍拉旭属于哈姆莱特一方,雷欧提斯只是被克劳狄斯暂时利用,并不完全属于克劳狄斯阵营,王后则不属于任何一方,她还天真地希望双方能握手言欢,和睦相处。由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整个剧情波澜起伏,惊心动魄。(2)哈姆莱特追述脱险和将计就计的经过;奥斯里克替国王激将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道歉、比剑、中毒、复仇。

主要反映了人文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冲突。

2.【友情提示】注意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鉴赏戏剧冲突。

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王后和雷欧提斯则是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王后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但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王后、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他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这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想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忽然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不该参与诡计,就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3.【友情提示】分析人物形象时要辩证分析,能看到人物的两面性。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

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4.【友情提示】对于本题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从时代背景入手引导学生分析。

人文主义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不断地惊醒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

涉及到人的生存死亡,死后是否有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思想上的复杂性造成了其行为上的延宕,游离于复仇的主题之外而探讨本源性问题。

时代的悲剧:哈姆雷特是当时新型资产阶级的代表。作为新型资产阶级,力量还过于薄弱,无法承担重任,重整乾坤,对抗强大的社会恶势力(叔父)。

自我测评

一、1.A(B kāi C mèi lǘ D yù zhāo )2.C(A 敕—赦B褥—缛 D惠—慧蓉—荣) 3. D(将问号改为句号) 4.A 5.D 6..D、E(D没有发现真相;E没有自责。)

二、7.赞美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8.通过奥菲利娅的扼腕痛惜,从侧面描写中表明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

9.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奥菲利娅的这段台词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句,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10.

11.答案示例:C——打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O ——一切从零开始/圆满未必就好。S——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单词导学案(教师版)

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单词导学案 一、重点单词 1.mean v. (mean-- -- ) adj. mean to do mean doing 词汇变形:n. 意义意思-- adj. 有意义的 n. 方法手段(单复数同型) 练习:1> Do you mean (go) to his party without any gifts? 2>Doing nothing means (gain) nothing. 3>Every means (have) been tried by now. 2.celebrate v. -- n. in celebration of 辨析:celebrate / congratulate / anniversary 3.starve v. -- n. 饿死渴望做某事 渴望某事 4.origin n. -- adj. -- adv. 起源于 5.honor n. v. 为了纪念 翻译:和你共进晚餐,我深感荣幸。 6.belief n. -- v. 相信 7.arrival n. -- v. 常见的-al为名词后缀: 8.independence n. --adj. -- v. 依赖依赖依靠

It all depends. 练习:1>(2013全国卷)India (获得独立) in 1947,after a long struggle. 2>(2012福建卷)-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 . If time permits, I may go to Shanghai with my friends. A.Don’t mention it. B. It doesn’t matter C. Forget it. D. It depends. 9.award n. v. 辨析:award / reward 10.admire v. --n. -- adj. 因为某事羡慕某人翻译:我们都很钦佩那位音乐家的才华。 11.fool n. v. adj. make a fool of 欺骗某人做某事 12.permission n. --v. (-- -- ) 允许做某事允许某人做某事未经允许 练习:We are permitted (carry) only the basic necessities to the deserted island. 13.apologize v. -- n. 因某事向某人道歉 14.obvious -- adv. 翻译:显然,李方在借酒消愁。 15.remind v. -- n. 拓展:”V. + sb. +of + sth.”相关短语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及其基本主张 结合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 的经历,了解宋明理学家的主 张,指出儒学的发展状况 理解宋明理学的内涵,认识宋 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 启迪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告诉学生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 1. 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为什么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2. 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 新课导入●2 同学们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翁杨时就是无锡东林书院的创立者。杨时拜见程颐是求教什么学问呢?理学。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宋明理学。 基础达标 1.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B) 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因此具有“科学”之含义。 2.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说这段话的应该是(A) A. 朱熹 B. 孟子 C. 董仲舒 D. 荀子 解析根据材料中先有“理”后有“气”的观点,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宋代理学家的思想。

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宋明理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宋明理学:①“三教合一”的表现;②程朱理学的主张及评价;③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及对陆王心学的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1.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 原因: 结果:儒学吸收、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的理论。 (3)唐朝:奉行的政策,即、、,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程朱理学 (1)概念 宋明理学亦称“”。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基本流派:和 (3)兴起的背景 ①理学适应了的需要 ②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科学文化进步瞩目,引起了理学家对 和的思考 ③理学是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4)内容 二程观点朱熹观点 世界观(核心)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理之源在于 天理即 道德观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存灭人欲 方法论“”把握“理”“格物致知”明之善 (5)、实质是,是为辩护。 (6)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7)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地位:适应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②有力地维护了统治; ③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 ④《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依据的教科书; ⑤影响海外: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乃至 3.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心学集大成者 世界观“”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宣扬“”“心外无理”的命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第一课时导学案(二)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 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 3、了解《哈姆莱特》剧情 【学习重点】目标3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 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

人教版必修三unit1复习导学案和答案

Book3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期末复习 I. 单词拼写 1. The students have to be __________ (提醒) about their homework. 2. __________ (明显),the work is going to take some time. 3. You should __________ (道歉) to your brother for your behavior. 4. With your______________ (许可),I should like to visit Mrs. Thorne. 5. Lewis was much ____________(羡慕) for his work on cancer. 6. It is my ___________(相信) that we’ll find a cure at last. 7. Shortly after our ____________(到达) in London, Lisa was attacked. 8. _____________(农业) land is getting smaller, which demands government’s attention. 9. The guide offers information on local _____________(风俗)。 10. The heavy snow ended hopes of a good ___________ (收成)that year. 11. Do you know when India gained its _______________ (独立) from Britain. 12It is not his custom to ___________(淹没)sadness in wine. 13. I will never ___________(原谅) you for what you said to me last night. 14.The story has attracted ______________(世界性的) attention. 15.She was ______________(奖赏) medal for her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 II. 完成句子 1. Children’s Day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on June 1. 六一儿童节是在每年的六月一号。 2. Great changes have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in little Tom since his brother went to university.自从哥哥上了大学,小Tom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 A big earthquake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in Japan, in 2011. 2011年日本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4. A film will be made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those brave fire fighters. 为了纪念那些勇敢的消防战士,一部电影即将开拍。 5. They ____________ ______ and try to frighten people.他们乔装打扮去吓唬别人。 6. We ____________ ______ for the school ball on Christmas Day.我们为参加学校圣诞舞会盛装打扮。 7. He often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me in public, which makes me angry. 他经常在公共场合开我的玩笑,这使我很生气。 8. The fellows likes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their manager.这群年轻人爱捉弄他们经理。 9. I have been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to ____________ a chance to visit Huangshan. 我一直盼望有机会去黄山观光。 10. He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to seeing who was making a loud noise in the crowd. 他特想看看谁在人群里吵闹。 11. In order to finish the task on time, they worked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们日夜工作。 12. My teacher looked _________ _________ he had known about it completely. 老师好像已经知道了。 13. People love to get together to eat, drink and _________ _________ with each other. 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吃喝玩乐。 14. We were _________ _________ when you phoned me.你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们正玩得开心。 15. Why do they plan to meet at the _________ _________ at 8 o’clock? 他们为什么在停车场见面? 16. She promised to come, but so far hasn’t _________ _________.她答应来,但现在还没露面。 17. It is a great advantage to him that he always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他总是守信,这一点对他十分有利。 18. I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but he didn’t. 我守诺了,但他没有。 19. We all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till he landed safely. 我们屏住呼吸直到他安全落地。 20. We ________ ________ at 7:00, while the roads were empty.我们7点出发,趁那是路上没什么车。 21. We had planned to _________ _________ at 7:00, but something unexpected happened.我们本打算7点出发,但发生了没预料到的事。 22. The photo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the days we spent in the summer camp. 这张照片总让我想起在夏令营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23. My memory becomes worse; I have to be _________ _________ everything.我的记性越来越差,什么事都得提醒。 24.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the teacher has known about it.很明显老师已经知道这事儿了。 25. I’m not sure what I am doing this Saturday, but I _________ _________ to the Rolling Stones concert. 我不知道这周末做什么,可能我去听音乐会。III.句义,完成B 句, 使其句义相同或相近。 1. A: Do you know how the accident happened? B: Do you know how the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思维点拨 理解“三教合一” (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判断正误

(1)北宋时期开展的儒学复兴运动没有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 (2)理学吸收佛道、阴阳五行等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2.思想主张 思维点拨 “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3.影响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问题思考 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语录》思考材料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作用:为人们学习儒学指明了方向,具有精神鼓舞的作用。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1)哲学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 (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哈姆雷特》学案设计完美版

第一单元 3哈姆莱特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赏析人物语言,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的情感。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脚镣.()冥.冥()枭.雄()藩.属() 国玺.()嗣.位()戕.害()蟊.贼() 昭.告()宿.怨()万恶不赦.()繁文缛.节() 阿谀 ..献媚() 2.解释下列词语。 孟浪: 篡夺: 嗣位: 淆乱: 宿怨: 禀赋: 战栗: 觊觎: 繁文缛节: 拾人牙慧: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2.《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这一冲突的意义是什么?

3.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了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4.“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5.该剧中,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脚镣.(liáo)鲁莽.(mǎnɡ)冥.冥(mínɡ)诡.计(ɡuǐ) B.枭.雄(niǎo)藩.属(fān)棕榈.(lǘ)国玺.(xǐ) C.篡.改(cuàn)嗣.位(sì)戕.害(qiānɡ)蟊.贼(máo) D.淆.乱(xiáo)禀赋.(bǐn)辞藻.(zǎo)繁文缛.节(r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睡眠深谋密虑鲁莽冥冥之中 B.包裹严历命令序幕字迹清楚 C.藩属彼此沟通忏悔予先注定 D.印玺阿腴献媚嗣位戕害天性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时间虽然很局促,可是我已经抓住眼前这一刻。 ②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着场面的家伙,正是的世人所醉心的。 ③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他们的疑惑。 A.功夫愚妄解开 B.功夫愚昧解除 C.工夫愚昧解开 D.工夫愚妄解除 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 ②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③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 ④可是等一会儿他就会安静下来,正像母鸽孵育它那一双金羽的雏鸽的时候一样温和了。 A.①反问②借喻③设问④明喻 B.①设问②借喻③反问④暗喻 C.①反问②明喻③设问④暗喻 D.①设问②暗喻③反问④明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

必修3 语文学科课程纲要 第三模块(主题)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古代议论性及科普说明文。“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口语交际专题为讨论。“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口语应用,文学作品中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名著导读”介绍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一、课标要求 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具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实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5、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想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7、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8、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第3课宋明理学 导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 编写:阳冬云审核:童传荣终审:徐成志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华,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代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发展为新兴的儒学;陆九渊提出的“心”就是理,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能力培养: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理学与心学的历史地位并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它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 【自主学习】 一、三教合一 1.西汉:汉武帝以后,○1_______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2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3“”。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4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5。 2.主要思想: (1)程颢、程颐认为○6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7。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8“”。 3.方法论: (1)“二程”提出○9“”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则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10_________,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11________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着的○12《》,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难点重点 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 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二、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导学案

临颍第三高级中学高一英语导学案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Unit 1 Period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fore class(课前预习案)识记 1.beauty n._________(adj.) _______ 2. celebration n.________ (v.) __________ 3.hunter n._______ (v.) _________ 4.believe v._________ (n.) ___________ 5.arrive v._________(n.) _______ 6.independent adj._______ (n.) __________ 7.agriculture n._________(adj.) __________ 8.permission n._________(v.) ________ 9.sad adj.__________ (n.) ___________10.apologize v._________ (n.) _________ In class(课内自主探究案) 重点词汇: 1.starve vi & vt.(使)饿死;饿 1). The enemy is trying to starve us to death. 敌人正在企图饿死我们。 2). I’m starving; let’ s have a big dinner. 我饿得要死了,让我们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吧。 3). He said he would starve rather than beg for food. 他说他宁愿挨饿也不要饭吃 【现学现用】完成句子 ①他们宁愿饿死也不向敌人投降。 They would rather give in to the enemy. ②他们渴望获得那份工作。 They get that job. 2.gain vt.\n.获得;得到 Guests can gain free access to the swimming pool .客人们可以免费进入游泳池

《雷雨》《哈姆莱特》导学案 教师版

高考名著阅读之《雷雨》 知识链接: 【原作者】曹禺 【主要人物】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 周蘩漪——其妻,35岁 周萍——其前妻生子,28岁 周冲——蘩漪生子,17岁 鲁侍萍——朴园妻子,某校女佣,47岁 鲁贵——周宅仆人,48岁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女,18岁,周宅使女。 鲁大海——朴园与侍萍之子,煤矿工人,27岁。 部分人物形象解读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周冲的两面性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周朴园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贪婪、残忍。强迫蘩漪喝药:专制、冷酷。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虚伪、狡诈。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血肉联系。 【可能考到的问题】 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 答:怀念是真实的。要点:①两次婚姻都不如意,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 ②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想为侍萍修墓。怀念又是虚伪的。要点:①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想把好永远打发走;②维护家庭地位,保护“好父亲”的嘴脸。 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已经投河死去的侍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2.阅读剧本中周鲁重逢的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周鲁重逢时,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无锡“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时,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答:这是周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惠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这是周虚伪、圆滑的表现。 ⑵鲁侍萍在听到周朴园上述话后的反应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答:鲁侍萍立即详述了“梅小姐”(自己)在三十前的一个年三十夜里怀抱着刚生的孩子投河自尽的悲惨遭遇,目的是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⑶当周朴园得知姓“梅”的小姐(即鲁侍萍)还活着时,一脸“惊愕”,这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答:侍萍还活着,是他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对他构成威胁,影响他的名誉和地位。 ⑷当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表现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由前面的“惊愕”“惶恐”转为“忽然严厉地”盘问“谁指使你来的”,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需要到周家来”。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和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3.作品塑造周朴园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答: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血肉联系。 4.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答: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5.如何理解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 答: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出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6.繁漪是否是个坏女人? 答:她在道德上,是个有污点的女人。在精神上,她受到周朴园的禁锢,炽热的情感在这种文明而野蛮的统治下变得病态,这就造成了她近乎变态的反抗,她绝不因任何的条件而改变自己的情感寄托,她不把感情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相反地,她把与周萍的关系当作生命的全部。 7.“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⑴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⑵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⑶象征在半殖民

人教版B版高一数学必修三导学案

人教版B版高一数学必修三导学案 导学案:3.4概率的应用 一、【使用说明】 1、课前完成导学案,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题型;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二、【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的有关问题. 三、【学习目标】 1、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的有关问题,并用概率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自主学习 例:为了估计水库中的鱼的尾数,可以使用以下的 方法:先从水库中捕出一定数量的鱼,例如2000尾,给每尾鱼作上记号,不影响存活,然后放回水库,经过适 当的时间,让其和水库中其余的鱼充分混合,再从水库 中捕出一定数量的鱼,例如500尾,查看其中有记号的鱼,设有40尾,试根据上述数据,估计水库内鱼的尾数。 五、合作探究 1、李炎是一位喜欢调查研究的好学生,他对高三年级的

12个班(每班50人)同学的生日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每班都有三位同学的生日相同,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 2、你能设计一个摸奖方案吗? 某食品公司为新产品问世拟举办2004年国庆促销活动,方法是买一份糖果摸一次彩,摸彩的器具是黄、白 两色乒乓球,这些乒乓球的大小与质地完全相同。另有 一只棱长约为30厘米密封良好且不透光的长方体木箱(木箱上方可容一只手伸人)。该公司拟按中奖率1%设 大奖,其余99%则为小奖,大奖奖品的价值为400元,小奖奖品的价值为2元。请你按公司的要求设计一个摸彩 方案。 六、总结升华 1、知识与方法: 2、数学思想及方法: 七、当堂检测(见大屏幕) 导学案:章末复习 一、【使用说明】 1、课前完成导学案,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题型;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设计教师:潇潇夜雨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理学家的思想主张,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能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等方面掌握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理学和心学探究“理”的方法,体会古人的严谨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辨别理学和心学的主要观点以及求“理”方法。 【学习难点】理学概念的理解。 【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完成学案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带★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知识梳理】(阅读课文13~16页,完成以下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形成“三教并立”局面; 背景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士大夫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含义:把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创立周敦、邵雍——开辟理学建立的道路; 北宋五子过程张载开创了“气学”一派,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确立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其核心是“仁”。 本体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修养论:(方法论: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儒家具有天然干政的权利。 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成为理学经典。 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南宋,心学开创者 陆九渊 主张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 明朝,(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 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物事,心外无理;注重内心反省。 【概念释疑】 1、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2、知行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