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三、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1、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

2、顾:瞻前顾后(回头看)、顾此失彼(照管)、奋不顾身(注意)、三顾茅庐(拜访)。

四、成语中的通假字

信口开河(通合),厝火积薪(通措),秣马厉兵(通砺),一暴十寒(通曝),疾恶如仇(通嫉),拨乱反正(通返),秀外惠中(通慧),受益匪浅(通非),余勇可贾(通沽),图穷匕见(通现),被坚执锐(通披)等。

五、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如:草木皆兵(草木都是士兵)等。

2、被动句。如:见笑大方(被大方笑),古为今用(古代的东西被现在所用)等。

3、省略句。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等。

4、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如:人莫予毒(人莫毒予,没有人怨恨我),时不我待(时不待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唯利是图(唯图利),夜以继日(以夜继日)等。

②状语后置。如:持之以恒(以恒持之),重于泰山(于泰山重)等。

六、成语中的修辞

1、明喻。如:挥金如土、门庭若市、归心似箭等。

2、暗喻。如:草木皆兵、抱头鼠窜、字字珠玑等。

3、借喻。如:土崩瓦解、瓜剖豆分、旧瓶新酒等。

4、反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亦乐乎等。

5、对比。如:口蜜腹剑、面善心恶、人面兽心等。

6、拟人。如:天诛地灭、顽石点头、天从人愿等。

7、反复。如:赤县神州、鸿篇巨制、抛头露面等。

8、夸张。如:怒发冲冠、垂涎三尺、气冲斗牛等。

9、借代。如:行将就木、一丝不挂、乘坚策肥等。

10、顶真。如:“言必行,行必果”、“一而再,再而三”等。

11、对偶。如:花好月圆、落花流水、高瞻远瞩等。

下面成语中的加点词,均为古今异义词。

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今义为“讨厌、厌恶”;

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

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

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

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而是“依靠”的意思,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

形影相吊,“吊”是“慰问”,不是“凭吊”,意思是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比喻孤单。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017年7月28日 教学课题:一、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教学时间:2017年7月28日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古今异义。 2.掌握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3.当堂巩固。 重难点:掌握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3 古今异义 一、知识梳理 许多词语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古今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这里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词义缩小:如“国”,古义“国家”或“京城”,含义只指“国家” B.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指“所有的江河流水” C.词义转移:如“走”,古义一般是“跑”的意思,今义主要指“行走” D.褒贬色彩的转换: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古义指“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今义主要指“诽谤,中伤”,为贬义词。 E.区别单音词和又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很少,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浅陋”。瑞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或行为恶劣,不道德” 二、方法点拨 解释此类词语,一般要解释这类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今义,即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古义,即这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义。解释其古义,首先看该词语在现代语境中意思是变大还是变小,还是词义发生了转移,根据这些情况将其还原。例如:“江”“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而古代,则专指“长江”“黄河”。 解释这类词语,还要根据自己准确的记忆来解释。如“造饮辄尽”中的“造”,意思为“往、到‘,记住即可。 当堂巩固: 第二教时: 知识点4 词类活用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的实词,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偶尔具有另一类词性的语言特点,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情况,词类活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劳,使……感到劳累; 2.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3.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4.形容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二、方法点拨 在汉语中,句子的某个语法位置上总是由某几类词语充当,某个句子若不是这样,就必然发生词类活用。可以这样去识别: (1)一个句子,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不是动词,而是其他词性的词,这个其他词性的词一定活用为动词。如“一狼洞其中”(《狼》),“洞”是名词但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动词,是“打洞”的意思。 (2)一个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不是名词、代词,而是其他词性的词,这个其他词性的词一定活用为名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是形容词,但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译为“险峻的大山”。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上)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动用规律: ①名词+名词(非主谓、偏正关系) ②所+名词 ③副词+名词 ④名词+代词 ⑤能愿动词+名词 ⑥名词+介词结构] ⑦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或名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⑧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2)例词分析 1、百年树.人名词+名词(下同)培育 2、春花.秋实.开花、结果实 3、名缰.利锁.像缰绳、像枷锁 4、声东 ..击西.在东面、在西面 5、师心自用把……当成老师 6、天罗地网.像罗、像网 7、幕.天席.地把……当作幕,把……当作席 8、宵衣.旰食.穿衣、吃饭 9、腰.金衣.紫腰挂(金印)、佩系(紫绶带) 10、草菅 ..人命草、菅:草。把……当作草 11、汗.牛充栋使出汗 12、不胫.而走副词+名词(下同)长小腿 13、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14、不毛.之地长草木 15、不期.而遇约定日期 16、不情.之请合乎情理 17、不衫.不履.穿衫履 18、不翼.而飞长翅膀 19、莫名.其妙说明白 20、大书.特书.写 21、涅.而不缁.用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染、缁(黑色),变成黑色 22、人心不古.像古人 23、未风.先雨.刮风、下雨 24、未雨.绸缪下雨 25、华.而不实.名词+而+动词短语(下同)开花、结果实 26、秀而不实.结果实

27、础润而雨.下雨 28、出将.入相.在谓语的位置上作将、作相 29、飘飘欲仙.能愿动词+名词成仙 二、名词作状语 (1)规律: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而不是主谓关系 (2)类型: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②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③表示动作的工具 ④表示动作的方向 ⑤表示动作的态度、方式 ⑥表示动作的特征(表比喻) (3)例词分析: 1、冰.消瓦.解表示特征(下同)像冰一样,像瓦片一样 2、蚕.食鲸.吞像蚕一样、像鲸鱼一样 3、鹅.行鸭.步像鸭、鹅一样 4、抱头鼠.窜像老鼠一样 5、风.驰电.掣像风、电一样迅速 6、风.流云.散像风一样流动、像云一样飘散 7、蜂.目豺.声像蜂一样、像豺狼一样 8、蜂.拥而上像蜂一样 9、蜂.拥而至像蜂一样 10、凫.趋雀.跃像鸭子一样、像麻雀一样 11、瓜.分豆.剖像瓜、豆一样(分裂开) 12、哭狼.嚎像鬼、狼一样 13、龙.争虎.斗像龙虎一样 14、虎.踞龙.盘像虎一样、像龙一样 15、狼.吞虎.咽像狼、虎一样 16、欢呼雀.跃像麻雀一样 17、涣然冰.释像冰块一样消融 18、火.烧火.燎像火一样 19、鸡.争鹅.斗像鸡、鹅 20、狼.奔豕.突像狼、猪 21、鳞.次栉.比像鱼鳞一样、像梳子齿一样 22、龙.腾虎.跃像龙、虎一样 23、龙.骧虎.步像龙、虎一样 24、人声鼎.沸像锅里的开水 25、三足鼎.立像鼎一样 26、神.出鬼.没像神鬼一样 27、声名鹊.起像喜鹊一样 28、石.沉大海像石头一样 29、鼠.窃狗.偷像老鼠、狗一样 30、土.崩瓦.解像土块、瓦片一样 31、瓦.合之卒像瓦片一样 32、席.卷天下像席子一样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 4.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8.向之所欣古义:过去,从前。今义:对着 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句式 a)判断句 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其致一也 b) 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c)省略句 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⑨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初中95个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下面列出课文中出现的95个古今异义词。 1.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4.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5.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6.再:(古义:专指第二次。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7.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8.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9.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0.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的意思。) 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11.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12.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3.益:(古义:更、更加。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 2.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 2.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词的古今异义

词的古今异义 请按以下方式整理课本中四个单元常用词(一)、(二)、(三)、(四) 爱古有“吝啬”义。《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在今“爱财如命”中保留此义。 艾古有“停止、完结”义。《左传·哀公二年》:“忧未艾也。”今有成语“方兴未艾”。 案一种成放饭菜的木托盘。《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在今成语典故“举案齐眉”中保留此义。 岸古有高义。《汉书·江充传》:“充为人魁岸。”在今“伟岸、傲岸”和成语“道貌岸然”中保留此义。 败古有“腐烂”义。《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不食。”在今“腐败”一词中保留此义。 北古有“败逃”义。《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在今“败北”、“追亡逐北”中保留此义。 备古有“齐全”义。《论语·微子》:“无求备于一人。”在今“齐备”和成语“求全责备”、“德才兼备”中保留此义。 辈古代指成批或同类的人或物。《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荐宠下辈。”今有成语“人才辈出”、“英雄辈出”。 本原义是“树根”。《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在今“根本”、“木本水源”、“本末倒置”中保留此义。 比古义为“并立、并列”。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今有成语“鳞次栉比”、“比肩接踵”、“朋比为奸”、“比比皆是”等。 笔古有“文章”义。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今有“文笔”一词。 辟古可指君主、君位。《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为辟。”在今“复辟”一词中保留古义。 标本义是“树梢”。《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标。”今有成语“标本兼治”。 兵古义是“武器”。《说文解字》:“兵,械也。”今有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秣马厉兵”、“弃甲曳兵”等。 菜古指蔬菜,不包括肉蛋类食品。《说文解字》:“菜,草之可食者。”在今“菜羹”、“菜园”、“菜色”中保留古义。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多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文》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也有从古典的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代汉语特点,大多的短小易记的成语中仍有沿留。 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特别突出,而在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在理解成语时应注意区别,成语中的古今异义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 外延扩大。 如:江河日下古:江,长江;河,黄河。 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古:护城河。今:水池。 2、词义缩小。词义由古义演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如:待人接物,恐遭物议。物,古:事物、人。今:事物。古义大于今义。

3、词义转移。词义由古义演变到今义,由表示甲事物变到表 示乙事物。 如:“贻笑大方”中的“大方”古今均作为一个双音词,但古今词性词义大不一样,成语中用古义,意思是“有某种 专长的人”,属名词,今义“举止不拘谨,对于财物不吝 啬”,属形容词。 如:“赴汤蹈火”中“汤”古热水,开水;今为菜汤。 4、感情色彩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爱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 代风尚、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词义的 爱憎感情又随着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而变化,虽然古今词 义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色彩有了明 显的变化。如:和气吉祥:祥,古:吉凶的预兆,中 性词。今:吉祥,褒义词。 势均力敌:敌,古:对等,相当,也有仇敌之义是中性词。 今:只有敌人,敌军之义,是褒义词 明哲保身:古: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是褒义词。今:批评那些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 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今天已换成另 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和成语中还保留着,如“目 改称眼睛;“寡”改称少;成语“目不识丁”、“目无全牛”、“寡不敌众”中还沿用。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聂廷生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要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除了讲清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之外,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类活用。今将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作一归纳整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按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例如: 草行露宿(在野草里走路,在露天下睡觉。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风餐露宿 穴居野处(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2、表示工具或依据,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用”或“按”。例如: 口诛笔伐管窥蠡测不可言宣(指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只能意会。) 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神气。) 车载斗量头会箕赋(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指赋税苛刻繁重。) 3、表示状态或方式,可译为“像……一样”。例如: 蝇营狗苟蚕食鲸吞凫起雀跃狼奔豕突狼吞虎咽虎踞龙盘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兔起鹘落鼠窃狗盗抱头鼠窜不甘雌伏鬼哭狼嚎风流云散风驰电掣雷厉风行波诡云谲土崩瓦解鳞次栉比声誉鹊起川流不息烟消云散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珠圆玉润 4、时间名词“日、月、年、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仍,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例如: 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日消月朘岁朘月耗江河日下蒸蒸日上 日深月久日理万机 二、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和功能,如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或者受副词的修饰。翻译时要注意,

古今异义词在线翻译器

古今异义词 在线翻译器 举例 1基本信息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2词义差别 编辑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 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精编版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限。)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曲折,确实) 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4.下车引.之:(古义:来。今义:引导。)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引导。) 6.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今义:子女。)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今义:内心。)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今义:因果。)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今义:差别。) 10.不亦君子 ..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3.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今义:与湿相对。) 23.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27.是.非木柿:(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29.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当时,却。)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31.不筑.:(古义:修补。今义:建筑。) 32.居.数月:(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居住。) 33.人皆吊.之:(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34.胡人大.入塞:(古义:指大规模。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积等方面超过通常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重点古今异义词”归纳(答案版)(精)

“重点古今异义词”归纳(答案版 一、古今异义的概念: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5、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6、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三、请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汉语意思。 ai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今义】丈夫或妻子。【古义】爱护百姓。 bei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bei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今义】方位名词,北边。【古义】面向北,投降。 bian①数上书言便宜事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古义】对国家有利的。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一、文言实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1.通假字(2) 名词作动词。 (1)暴霜露(通“曝”,曝露)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以地事秦事:侍奉 2.古今异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今义:实际上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思厥先祖父 始速祸焉速:招致 古义:祖辈和父辈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义:父亲的父亲李牧连却之 使,, 退却,译为打退(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一词多义 (4)可谓智力孤危(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古义:智谋和力量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古义:先例,旧事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今义:又,又一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7)然后得一夕安寝(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古义:这样以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情始速祸焉(副词,才) (8)刺客不行(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古义:不去行刺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 今:吞咽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地) 今义: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9.始速祸焉: 二、文言虚词 古义:招致1.而 今义:速度(1) 连词,表承接。 3.词类活用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 例: 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绳”,原意指墨斗线。这里作纠正讲。用法令、法则纠正。《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衫:穿衣。履:

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8、有口皆碑意为人人称颂。碑,名词用如动词。 9、相形见绌互相比较就显出彼此的不足。形,形状。在成语里作动词,比较的意思。 10 、不甘后人不甘落在别人后面。后,方位词。成语中用如动词,落在........后面。《论语.先进》:“三子者出,曾晰后。”三个学生走出来,曾晰和孔子落在后面。” 怎样辨别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呢? (一)从整个成语的意思来考虑。如果按一般情况作名词解释不通,就要考虑它是否用如动词。如“有口皆碑”,若解释为“有口都是碑”显然不通。 (二)要分析它在成语与其他词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那么“不衫不履”中,“衫”和“履”就不能作名词,只能从动词、形容词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1666581.html,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作者:周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1期 摘要: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 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 一、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 (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① (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 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 (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 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②,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 (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知识讲解_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2

实词之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编稿:程彦芳审稿:王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本讲归类整理名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普通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舟中,名词作状语,在船里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固定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固定句式和通假字整理_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固定句式和通假字整理_.txt爱尔兰﹌一个不离婚的国家,一个一百年的约定。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不在乎。★真话假话都要猜,这就是现在的社会。一、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肉袒伏斧质。“质”通“锧”,铁砧。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赦臣(幸而)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三、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内亲外戚) 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⑨左右欲刃(左右,左右的侍从) ⑩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目光短浅)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请以 赵十 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其势不俱生(势,按……趋势)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③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词类活用: 从而师之。师,名词作作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耻 一词多义 1.“师”的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 学习 吾从而师之 以……为老师, 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对经书进行解说的著作3.“于”的用法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引进比较的对象)而耻学于师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不拘于时被(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4.“之”的用法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这类”、“这些” 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5.“其”的用法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或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或揣测) <寡> 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谨庠序之教 王无罪岁

【古代诗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古代诗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清单一常见古今异义词一览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丽。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②(按规定)处理。【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