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新闻工作者工作压力研究

和重 视 。同时 , 心理 学研究表 明 , 承 受 压 力 在 生 活 中是 不 可 避 免 的, 是人 类 生活 不可 缺 少 的一 部 分 。心理学 家进一步认 为压力 并 非全 部 是坏 事 , 适度 的压力 对 人 有益 。因为压力 反应使 个人一 旦 面 临 真 正 危 险 时 能做 出 适 当的 自卫 反 应 。正是 因为压 力 , 我 使 们尝 试 新事 物 , 唤醒 人 的斗 志 和 潜力 , 完成一 个个 目标 。因此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压 力 是 我 们 实 现 目标 的动力 。 新 闻 工 作 一 直 以来 被认 为 是 具有 高 压力 的职 业 , 由于新 闻
一
闻媒 体 大 都 采 用 末 位 淘 汰 制 和 业绩 考 核制 , 媒体 招 聘 的人 员 而 般 素 质都 较 高 ,不相 上 下 , 只 要有 所 懈 怠 ,就有 可 能被 淘 汰 。 此外 , 闻媒 体 职称 评 定 竞争 激 新 烈 。随 着 新 闻工 作 者 队 伍 的扩 大 ,需 要 晋 升 职称 的 人 越 来 越 多 , 多 粥 少 , 之 职 称 的评 定 僧 加 影 响工 资 的提 升 、 房 的 改善 等 住 切 身利 益 ,使 竞争 越来 越 激 烈 。 职 称 问题 成 为新 闻 工 作 者 竞 争 压力 的重要来 源之一 。 其 次 , 自社 会 的压 力 。在 来 计 划经 济 时代 , 闻 工作 者 只注 新 重新 闻的社 会效益 。市场 经济建 立 后 , 体 被 推 向市 场 , 闻 工 媒 新 作 者 既要 注重 社会 效 益 , 要顾 又 及 经 济效 益 , 心理 压力 相 对 加重 新 闻工作 者角色 的超载 。由于职 业 的需 要 , 闻工 作 者不 仅 要做 新 好 新 闻报 道工 作 , 还要 同时 扮演 多个 富有 挑 战性 的角 色 , 有 限 在 的时 间 内做 多种 不 同的 工作 , 就 会 发 生角 色超 载 , 它是 与 工 作压 力紧密相连的一个因素。 最后 , 自我期 望过 高 。许 多 人 遇 到 困 难 或 者 看 到 社 会 阴 暗 面时 , 喜欢 向媒 体 反 映 。新 闻工 作 者 又 普 遍 具 有 强 烈 的责 任 感 以及 追求 完美 的倾 向 , 当老 百姓 反 映 的 问题无 力解 决 时 , 内心 必 然 产 生 困惑 和沮 丧 , 造成 很 大 的 压力 。新 闻工作 对从业 人员 的综 合素 质要 求较 高 , 具 备扎 实 的 应 专 业 知 识 ,广 博 的科 学 技 术 知 识, 深厚 的业 务 知识 和 人文 关 怀 知识 , 原有 的知 识 结 构 、 备 以 储 和 思 维 模 式 在 飞速 发 展 的 新 闻 业面前 显得力 不从心 。 综 上所述 , 闻_ 者 压 力 新 丁作 的来 源 是多 元化 的 , 有 自身 的 既
Karasek工作压力模型的扩展_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控制匹配性模型的实证研究

学者 对 工 作 压 力 问 题 展 开 了 广 泛 研 究, 其 中
收稿日期 : 2008- 05- 19 修回日期 : 2008- 10- 16
作者简介 : 赵西萍 ( 1952- ) , 女 , 汉族 , 河南洛阳 ( 孟津 ) 人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导 , 硕士学位 , 研究 方向 : 组织行为学 与人力 资源管理。
109
中国软科学 2008 年第 10 期 格 ) [ 32- 35 ] 、 自尊 [ 36- 37 ] 、 目标 导向 [ 38] 、 能力 工作 匹 配
[ 12]
自己能够完成工作要求, 其 ! 完成工作的期望 ∀较 高, 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 , 综合运用 各种手段 , 去思考和行动。效能信念能增强或削弱与未来行 动相关的思考 , 在员工应对工作压 力的认知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高效能感的员工会想象成 功的场景 , 为后续行为提供积极指导 [ 46 ] 。他们想 象完成工作要 求所需要的决策自由和 技术自由 , 做出相应的计划安 排, 并在工作中 争取和运用这 些工作条件。研究表明 , 通过认知 模拟让员工想 象自己熟练完成活动, 可以改进后继行为 [ 44] 。
Jex 与 Beehr对该模型的心理学机理做了解释 : ! 工 作要求把员工置于一种被激发的状 态, 如果这 种 被激发状态与较低的工作自由度或工作控制相伴
表 1
文章作者及发表时间 Payne, & F letcher , 1983[ 14] Landsb erg is , 1988[ 15] Brom et , D ew, Park inson , & Schu llb erg, 1988[ 16] Perrew e, & G an ster , 1989[ 17] Dw yer , & G anster , 1991[ 18] A lb righ t , W ink leby, R agland , F isher , & Sym e , 1992[ 19] Fox, Dw yer , & G anster , 1993[ 20]
工作满意度量表研究分析文件综述

⼯作满意度量表研究分析⽂件综述2019-05-30摘要:员⼯⼯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作的满意程度,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深度和宽度都较为复杂,所以国内外学者在此⽅⾯有许多的研究和著作。
从提⾼企业管理⽔平的层⾯上来说,员⼯满意度调查是否科学严谨意义深远。
⽂章对员⼯满意度的来源、维度以及测量⽅法以及国内外著名量表进⾏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员⼯满意度;测量量表;企业发展;⼯作诊断⼀、有关⼯作满意度的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作满意度,通常是由⼀个⼈在⼯作的时候是否能对⼯作本⾝或者和⼯作环境、⼯作压⼒等产⽣良性感知的⼼态来决定的。
更受欢迎和⼴泛应⽤的是美国某著名的⼈⼒资源管理公司建议的六个⽅⾯:成功、⾝份、独⽴性、⼯作条件、⽀持、⼈际关系。
全⾯性定义:对⼯作满意的定义是单⼀的,是对⼯作本⾝及影响⼯作的要素或⼯作环境所持的⼀种态度或观点,是对其⼯作整体情绪反应,不涉及⼯作满意度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差距性质的定义:是指⼯作满意度作为个⼈认为必须⽀付给本⼈的报酬与实际获得报酬决定。
也就是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减去他们实际得到的差距。
差距的⽔平和满意的⽔平呈现反⽐的关系, “需求不⾜定义”是这个定义的另⼀种解释。
参考架构性定义:这种定义认为⼈们对于这些⽬标特征的态度及释义是影响⼈的态度及⾏为最重要因素,这种态度与感知则受个⼈⾃我参考架构的影响。
⼆、影响⼯作满意度的因素影响⼯作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也就是⼯作满意度的维度。
最早研究⼯作满意度的是霍波克,他认为⼯作单调、疲劳、领导⽅式和⼯作条件等都是影响⼯作满意度的重要性因素,他对员⼯⼯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定义更多的是从⼯作内容、⼯作环境等物质性⾓度出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此定义被发现有许多缺陷;后来,Friedlander从社会环境和⼯作⼈员的⼼理状态出发。
认为社会技术及环境因素、⾃我实现因素、希望被⼈承认的因素是⼯作满意度的组成因素;后来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和使⽤不同的研究⽅法多⾓度的研究了⼯作满意的组成维度,极⼤地丰富了⼯作满意的有关维度的理论。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而压力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是最为常见的两种。
本文将从定义、特征、影响等方面对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进行综述。
一、挑战性压力源1.定义挑战性压力源是指对个体产生一定压力,但同时又给个体带来较大的发展机会和提高能力的机会。
2.特征(1)具有积极性。
挑战性压力源能够调动个体积极的动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2)使个体感到有意义。
个体通过挑战性的工作或生活任务,感觉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从而感到自我价值和自豪。
(3)与个体自身意愿相符。
挑战性压力源是基于个体自身意愿的,个体有动力去面对这些压力源。
3.影响(1)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挑战性压力源可以帮助个体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
(3)降低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健康状况。
过于强烈的挑战性压力源可能会对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阻碍性压力源是指对个体产生一定压力,但意义不如挑战性压力源的压力源。
这种压力源通常让个体感到沮丧和无助。
(1)产生消极情绪。
阻碍性压力源会产生消极情绪,让个体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3)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
阻碍性压力源会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使个体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变得糟糕。
(1)增加个体的焦虑和抑郁。
阻碍性压力源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抑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降低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阻碍性压力源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使其难以完成任务。
(3)产生负面的人际关系。
阻碍性压力源可能会导致个体与同事、家人等产生负面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是两种不同的压力源,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同。
当工作和生活面临挑战性压力源时,个体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把握机会。
而在面对阻碍性压力源时,个体应该尽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对个体的负面影响。
员工离职倾向研究进展综述

5、加强员工沟通与反馈:企业应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需 求和反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这可 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
参考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员工离职倾向成为一个企业和组织必须的 重要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员工的离职不仅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造成 损失,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声誉。因此,对员工离职倾向的相关文献 进行综述研究,有助于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和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员 工的离职率。
四、结论
员工离职倾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和组织需要通 过对员工离职倾向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员工 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认同感,也是企业和组织进 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有助于为我们进 一步研究员工离职倾向提供参考和启示。
员工离职倾向研究进展综述
目录
01 一、员工离职倾向的 影响因素
03
三、员工离职倾向的 管理策略
02
二、员工离职倾向的 预测方法
04 参考内容
在当今的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员工离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 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稳定,也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产生深 远影响。因此,对员工离职倾向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的话题。这篇文章将综述 员工离职倾向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影响因素、预测方法和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进行 阐述。
2、职业发展:职业发展是员工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当企业不 能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时,员工可能会寻找其他能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企 业。因此,职业发展机会也是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外离职倾向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离职倾向的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渐统一,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内外离职倾向。
离职倾向是指员工对离开当前工作岗位或组织的倾向以及相关因素。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离职倾向的研究,以了解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离职倾向的原因离职倾向的原因可以从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两个层面分析。
个体因素包括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机会、领导支持等,而组织因素则包括工作环境、组织文化和薪酬福利等。
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
工作满意度低的员工更容易产生离职倾向。
此外,职业发展机会也是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
如果员工感到当前组织缺乏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他们更可能寻找其他机会。
领导支持也对员工的离职倾向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缺乏领导支持的员工更容易感到不满意,并有意愿离开组织。
此外,工作环境、组织文化和薪酬福利也是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工作环境和薪酬福利,以及与组织文化不匹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员工产生离职倾向。
二、影响离职倾向的因素离职倾向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原因,还需要了解影响离职倾向的因素。
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对离职倾向都有显著影响。
在个体因素方面,性别、年龄和工作经验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有所不同。
年轻人和有较少工作经验的员工更容易产生离职倾向,而性别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则不明确。
在组织因素方面,组织支持和组织公平对离职倾向有显著影响。
组织支持包括领导支持和同事支持,而组织公平则包括薪酬公平和晋升公平等。
研究表明,当员工感到组织提供的支持较多且公平时,他们更不容易产生离职倾向。
此外,角色冲突和工作压力也对离职倾向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当员工面临角色冲突和工作压力较大时,离职倾向更为明显。
三、离职倾向的后果离职倾向不仅对员工和组织本身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整个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员工来说,离职倾向可能带来职业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对于组织来说,员工离职会导致人才流失和组织学习能力的削弱。
国内外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现状的综述国内外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员工满意度是衡量员工对组织的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薪酬福利、领导风格等方面的整体满意程度。
一个高度满意的员工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更强的组织承诺和更好的绩效。
在国内,员工满意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和企业关注的重点。
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与员工的个人特质、工作环境、领导风格、职业发展机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个人特质对员工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能力、自我效能感、自主性等个人特质与员工满意度呈正相关。
例如,具有较强人际关系能力的员工更容易与同事、上级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工作环境对员工满意度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工作支持、工作压力、工作动机等因素与员工满意度呈正相关。
例如,良好的工作支持能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知,并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领导风格对员工满意度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合理的领导风格、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式的领导方式与员工满意度呈正相关。
例如,具有合理领导风格的领导者能够提供员工需要的资源和指导,从而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
职业发展机会对员工满意度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与员工满意度呈正相关。
例如,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的组织能够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持续学习和进步。
在国外,员工满意度研究同样备受关注。
国外研究主要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员工满意度与社会文化因素、组织文化、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关系。
社会文化因素对员工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差异对员工满意度产生影响。
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员工更注重个人成就和职业发展机会;而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员工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组织认同。
组织文化对员工满意度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积极的组织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
例如,注重员工参与决策的组织文化能够增加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提高满意度。
工作压力及其与自我效能、工作绩效的关系(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压力作为几乎在任何工作组织中和工作个体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种状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在高节奏、高负荷的社会、组织环境中,员工的工作压力问题日益严峻。
大量的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会导致很多疾病发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工作压力除了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还对组织的绩效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各种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逐渐增多,工作压力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工作压力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管理工效学和职业卫生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
一、工作压力相关理论研究(一工作压力研究理论模式工作压力(Job Stress,也可以说工作紧张或工作应激,主要是在工作环境中因为工作而造成的压力。
目前对工作压力研究比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式有以下几种。
1.个体—环境匹配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French、Caplan和Van Harrison(1982提出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认为,引起压力的因素不是单独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
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引起的。
只有当个体能力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强调个体的能力、个性等个体特征与工作活动环境的匹配程度最终决定了个体的工作压力高低,而不是只看工作环境或个体单个方面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全面准确揭示工作压力成因的理论.2。
基于交互作用模型的认知评价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Appraisal。
Lazarus 的基于交互作用模型的工作压力评价理论认为,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任务而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是动态关联的。
基于交互作用模型的压力评价理论认为,压力的产生取决于两次评价:在第一次评价中,个体考察所面临的情景对自己的重要性;在第二次评价中,个体考察的是自己所具有的应对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导报2010年第11期
企业工作压力研究综述黄国荣(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目前企业工作压力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企业工作压力进行了研究,综述了学者们的研究,包括工作压力的涵义、工作压力模型及其细化研究、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关键词】工作压力;压力源;压力管理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知识、技术的冲击波正把世界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科技发展迅速,竞争越演越烈,人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调查表明员工工作压力较大,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情绪衰竭的程度比较严重。据业内人士估算,工作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在亿元人民币以上。工作压力已经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一、工作压力的基本涵义国外学者关于工作压力的定义大致由基于反应、基于刺激和交互作用三种观点进行定义,交互作用的工作压力理论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基于交互作用的压力理论认为,压力是一种在个体和环境之间进行的交互作用关系,它包括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评估以及试图去应对由此而造成的后果。国内学者大多也同意这种观点,从交互作用方面进行研究。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解释了压力的含义,如张祥俊,曹新锋(2007)从经济学视角中研究了企业组织员工压力,他们把压力看作是员工获取需求满足的一种必要的支付。二、工作压力来源研究在学术界,关于压力源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之争。压力源“主观”说强调的是对于作为某种威胁的刺激或事件的感知,这种感知造成了压力的体验。压力源“客观”说认为特定的压力源可以超越个体的认知和属性,压力源是客观的,可以用某些独立的、客观的方式评估压力源。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企业工作压力源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抽象方面进行了归纳,如石林(2003)认为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影响因素主要有组织和工作特点、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陈捷(2005)对组织中的工作压力来源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个体层面因素包括知觉特征、过去的经历、社会支持以及个性差异,组织层面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工作量、工作条件、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职业发展、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与其他角色的冲突。张祥俊,曹新锋(2007)从经济学视角中阐述了员工工作压力来源,他们认为压力是一个从个体受到外部压力源的刺激到感受到压力再到个体产生一系列身心及行为反应的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产生压力的多种因素与个体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汤勇(2007)则对企业员工心理压力成因进行了经济学的解析。更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工作压力的来源。如陈志霞,廖建桥(2005)对武汉市17家企事业单位596名知识员工工作压力源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分析了知识员工工作压力源的主成分因素结构,研究结果发现,构成知识员工工作压力源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工作任务、职业生涯发展、组织管理、人际关系与能力、时间紧迫性和工作环境等,同时,工作压力源主要因素对工作压力感有显著影响。吴清津,张秀娟,李洪西(2006)对7家IT企业的383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工作任务负担和角色模糊是造成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上级的支持对缓解工作压力有重要的影响。梁镇,杜冰,刘非(2008)对天津地区IT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将IT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压力来源划分为工作负荷重、竞争激烈、裁员压力、职业成长压力、组织内部环境以及家庭社会等其他压力源及员工的个人特性差异。严颖颖,谢纲,张蕾(2005)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员工压力的六个主要因子:组织中的角色压力因子(贡献率为18.813%)、人际关系压力因子(贡献率为15.175%)、工作情景压力因子(贡献率为14.255%)、事业生涯开发压力因子(贡献率为11.527%)、家庭与工作冲突压力因子(贡献率为8.272%)、组织期望压力因子(贡献率为7.198%),这六个因子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影响员工压力的各个方面。国外学者也有很多研究,如AmatTaapManshor,RodrigueFontaine和ChongSiongChoy(2003)通过对跨国公司管理者的实证调查,得出了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源包括工作负担、工作条件和工作中的关系。大多数学者都是探索消极压力源,也有少数学者对积极压力源进行了分析,如闵锐,李磊(2008)探索了影响员工积极状态的因素,结果得出“工作意义”、“工作预知性”、“团队精神”、“与同事的交流”是对员工积极状态有显著影响的四因素。实证研究虽然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工作压力来源,但不具有普遍性,由于每个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研究的结果都不太一致,需要学者们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三、有工作压力变量的相关研究1.中介变量研究。国内外学者认为个体所具备的一些特性对压力具有一定的调解或缓冲作用,调节因素包括压力容忍
企业文化166企业导报2010年第11期
力、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坚强性格、控制感和人格等。除了个性的差异,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年龄等个人后天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工作压力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的不同,进而对工作压力过程产生不同的调解作用。组织中上级支持、组织结构等一些组织因素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员工工作压力。刘璞,谢家琳,井润田(2005)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如个人认知、性别、学历、职务等会影响到压力源导致压力感的形成,分类进行了研究得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男性和女性在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压力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梁镇,杜冰,刘非(2008)从人格特质、个人背景、性别、年龄、收入等方面对员工的压力差异进行了分析。张西超,杨六琴,徐晓锋,车宏生(2006)研究了负性情绪(NA)在工作压力作用中机制的作用,以“工作满意度”为压力反应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压力源情境下,负性情绪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吴清津,张秀娟,李洪西(2006)对广州和北京的7家IT企业的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上级支持对员工压力有调节作用。袁少锋,高英(2007)基于知识型员工样本,实证分析了组织支持对工作压力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组织支持在良性压力源(如任务要求、能力要求)与积极压力反应(如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感)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在负性压力源(如人际冲突、组织结构问题、时间冲突)与积极和消极压力反应(如消极工作情绪)之间都发挥显著的缓冲作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比我国的研究要早,研究的结果也多。如MatsuiandOnglatco(1992)研究了自我效能对压力的影响,处于当今时代背景和组织环境中的个体将何种因素体验为工作压力,部分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效能知觉的水平,较低自我效能知觉水平的个体承受沉重的角色责任的压力,较高自我效能知觉水平的个体则由于缺乏充分发挥天分的机会而感到挫折和压迫,DarwishA.Yousef(2002)实证研究了工作满意对角色压力与组织承诺的调节作用。Jui-ChenChen,ColinSilverthorne,Jung-YaoHung(2006)通过对台湾和美国会计人员的实证研究,发现了组织内沟通对工作压力的调节作用。Jui-ChenChen,ColinSilverthorne又在2008年通过调查研究了台湾地区员工控制力作为个性特征之一对压力的影响。2.结果变量研究。开始学者们对工作压力的影响研究,大都侧重于探讨员工生理、心理反应,工作压力会带来冠心病、某些类型的癌症、精神崩溃、沮丧消沉和焦虑的后果,进而导致病假、提前退休或早死,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包袱。B.D.Kirkcaldy,R.M.Trimpop,S.Williams(2002)研究了英国和德国管理人员的压力对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更多地重视研究工作压力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工作压力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企业归属感,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员工有离职意向,影响企业绩效,如刘璞,谢家琳,井润田(2005)对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蒋永宁,王香玲(2006)从正负面的压力影响进行了阐述。颜爱民,王维雅(2007)以中小民营企业基层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量表对其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和职能部门在工作压力上差异显著;职能部门在工作满意度上差异显著;角色认知压力、职业发展压力、组织因素和人际关系压力与整体工作满意度显著负相关;组织因素、人际关系压力、职业发展和社会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具有预测作用。闵锐,李磊(2008)对员工工作压力对心理契约管理的影响做了分析。对于工作压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很多,大多都认同Yerkes和Dodson在1908年提出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Alexander.T.Mohr,Jonas.F.Puck(2006)调查了德国与印度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发现:管理者的高压力与企业的低绩效有关,但管理人员的工作满意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关系。四、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针对目前工作压力日益严重的情况,学者们提出要进行压力管理。在工作压力产生的因素中既有组织环境的原因,也有员工个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工作压力是组织和员工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学者们提出的压力管理也主要从加强组织中工作压力的个体调控和加强组织层面的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个体层面主要包括降低员工的期望、提高员工的适应性、改变员工的认知等,组织层面主要包括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改变工作量和完成时间、避免超负荷工作、消除组织中不确定因素、加强沟通等。贺广明(2005)还针对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进一步提出对理论界、管理咨询中心以及社会的要求。员工援助计划(EAP)是目前在压力管理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国外很多企业都得到了有效地使用,国内学者也都研究其在我国的运用。EAP的主要措施包括为员工提供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的身心状态、给予正面支持、提供职业生涯指导、科学管理对员工的工作要求。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提出减轻员工工作压力的方法。王启发(2006)从心理学角度看企业压力管理之策略,要科学认识压力,运用心理学认知理论培养企业员工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还要转变压力方向,运用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把压力看成一种可以有效运用的企业资源。张笑秋(2007)从工作设计、招聘、绩效评价、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工作方面进行缓解员工工作压力。胡芳(2008)从战略人力资源的角度阐述了压力管理的策略,既要采用单向的以人本文化为主的企业制度,还要建立双向的、互动的组织心理契约。虽然国内外对企业工作压力研究比较多,针对我国企业目前工作压力的情况,学者们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以推进我国企业工作压力的缓解。参考文献[1]王世嫘.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王鲁捷,陈龙,崔蕾.企业高中级管理者压力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06[3]杨眉.领导方式与工作压力反应的关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张祥俊,曹新锋.经济学视角中的企业组织员工压力[J].商业现代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