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第八章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第八章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第八章 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8.1概述

在已经介绍过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以及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等四种基本平差方法,其差别就在于函数模型不同。若将误差方程也视为参数形式的条件方程,以未知参数为纽带,可以对4种平差方法概括如下:

(1)、条件平差:0)?(=L F ,不选择未知参数,方程数等于多余观测数:c=t n r -= (2)、间接平差:)?(?X F L

=,选函数独立未知数t u =,方程数n t r u r c =+=+= (3)、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0)?,?(=X L

F ,选择t u <个函数独立参数,除应列出r 个条件方程外,还要附加u 个对未知参数的约束条件方程,所以必须列出u r c +=个条件方程。

(4)、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X F L =,0)?(=ΦX 。选择t u >个参数,参数间存在t u s -=个函数关系。所以除列出n 个误差方程)?(?X F L

=(也可视为特殊形式的条件方程-参数方程形式的条件方程),还要列出s 个限制条件方程0)?(=ΦX

。方程数c=n +s 。

由此可见,是否选择参数及如何选择参数决定着平差方法,即参数是联系各种平差

方法的纽带。另外可以看到,前三种函数模型中都含有观测量,或者同时包含观测量和未知参数,而后一种只含有未知参数而无观测量。为了便于区别,将前三种统称为一般条件方程,而后者称为限制条件方程,并统称为条件方程。

在任何几何模型中,函数独立参数个数总是介于下列范围之内: t u ≤≤0。也就是说,在任一平差问题中,最多只能列出t u =个函数独立的参数。在不选择参数时,一般条件方程数c 等于多余观测数t n r -=,若又选用了u 个函数独立参数,则总共应当列出u r c +=个一般条件方程。由于t u ≤,因此一般条件方程的个数总是介于n c r ≤≤范围,即一般条件方程总数不超过n 个。

注意:并非选u =t 或u >t 个参数,u 个参数间就一定彼此函数独立,选u ﹥t 个参数,也不一定包含t 个函数独立参数。

对于任意一个平差问题,若选用了u 个参数,不论t u <、t u =还是t u >,也不论参数是否函数独立,每增加1个参数则相应地增加1个方程,故方程总数为c=u r +。如果在u 个参数中存在有s 个函数不独立的参数,或者说,在这u 个参数(包括t u <、t u =以及t u >,但是其中没有t 个独立参数的情况)之间存在s 个函数关系式,则方程总数c 中除s u r -+个一般条件方程外,还包含s 个限制条件方程。若将一般条件方程与限制条件方程统称为条件方程(包括参数形式的条件方程-误差方程),方程数就是u r c +=,也就是条件方程数c 等于多余观测数r 与所选参数u 之和。

平差时必须正确列出足数并且函数独立的条件方程。少列不能消除所有不符值;足数但是函数不独立,则相当于不足数;多列并且函数独立条件方程足数,则能得出正确解,但增加了计算工作量。

§8.2 基础方程和它的解

将平差函数模型:0)?(=L

F ,)?(?X F L =视为0)?,?(=X L F 的特殊形式,则各种平差函数模型可统一表示为:

??

?

??=Φ=??????? 0)?(0)?,?( 1111111s u s c u n c X X L

F

线性化后表示为

??

?

??=+=++??????????1111111

00s s x u u s c c u u c n n c W x C W x B V A δδ(8-2-3)

而平差的随机模型是

1

2020-==P Q D σσ

在这一函数模型中,待求量是n 个观测值的改正数v 和u 个参数,而方程的个数是

u n s c +<+,所以有无穷多组解。为此,应当在无穷多组解中求出满足min =PV V T 的

特解。按照求条件极值的方法组成函数,设:

)()(X T

S T T W x C K W x B AV K PV V +-++-=Φδδ22

令:

022=-=?Φ?A K P V V

T T 022=--=?Φ?C K B K x T

S T δ,转置后得:

K QA V T =,0=+S T T K C K B

于是统一平差模型的基础方程为

?

?

??

?

??

??=+=-=+=++???????????1111

111111

111040 (3) 020 (1),,,,,,,,,)()(u s s s u T c c u T n c c n T

n n n s s X u u s c c u u c n n c K C K B K A V P W x C W x B V A δδ 其中方程数u n s c +++,未知数是n 个V 、u 个 未知参数、c 个对应于一般条件式的联系数K 、s 个对应于限制条件式的联系数s K ,方程数与未知数相等,方程取的唯一解。

解基础方程,由(3)得K QA V T

=带入(1)式得:0=++W x B K AQA T δ 则得统一模型的法方程

??

?

??

=+=+=++000X S T T T W x C K C K B W x B K AQA δδ (8-2-10)

或者

00

000

011

1111

=??????

?

??+??????? ???????? ?????????????????s X u c s S u c s s u

s c

s s u T u u c u T s c u c c c aa

W W K x K C

C B B N δ,其中T

c

c aa AQA N =? 由此可以得到:X cc T bb aa T bb cc T bb bb

W N C N W N B CN N C N N x 1

111111----------=)(δ 以上述统一函数模型进行平差的方法称为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法,第4-7章所介绍的4中平差方法均可看作这一平差方法的特例。例如:

(1)、若没有选未知数,即1

?u x δ=0,则函数模型变为AV +W=0,基础方程中(2)、(4)

不存在,平差方法为普通条件平差。

(2)、若所选未知数u =t 且函数独立,则条件方程取得特殊形式1

1

1

????+=c u u c n l x B V δ,基

础方程(2)、(3)不存在,(4)取得特殊形式0=PV B T ,这是间接平差法。

(3)、若选u

1

1

1

1

0??????=++c c u u c n n c W x B V A δ。这时基础方程(2)不存在,0=S k ,基础方程(4)变为1

1

,,,u c c u T K B =这是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

(4)、如果选t u >,且包含t 个函数独立的未知参数,则同样L ?可表示所有x δ的函数,)?(?X F L

=成立,条件方程取得特殊形式l x B V +=δ。同时由于t u >,存在s t u =-个多余参数,产生限制条件方程s 个,线性形式0W x =+x c δ。基础方程中(1)变为l x B V +=δ,(3)不存在,(4)取得特殊形式0=PV B T ,这是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法。

由此可见,四种平差的函数模型都可看作统一函数模型(8-2-3)的特殊形式,只有当选取未知数中存在函数关系,并且函数独立的数目不足t 时,平差方法取得(8-2-10)的形式,称为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法。显然,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概括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种平差方法的差异及其内在联系,其本身无实际应用的价值。

§8.3 精度评定

一、单位权方差的估计值公式

s

u c PV V s u c PV V r PV V T T T +-=--==)(?2

σ

其中,c 是一般条件方程数,为多余观测数加独立参数个数。

S

T X T aa T aa T S T X aa T aa T S

T

X T S

T T T T T T T T T T T K W x W N B W N W K W x B N W W N W K W K W K C x K W K B x K W K x B W K

AV K

PQA V PV V -+=-+=--=+-=--=--===----δδδδδ)()()(1111

二、协因素阵

统一将各基本向量W, x δ,K, S K ,V, L

?表示为L 的线性函数。已知1

-=P Q LL ,应用协因数传播律求各向量的自协因数阵和两两向量间互协因数阵,结果列于表8-1(P140)。

三、平差值函数的协因素

设有未知数向量函数并且线性化后得:x F f X X X f T u δ?+==0

21)?,,?,?( +…。则: F Q F p X X T ??1

=?

,?

?σσ

p 1??0= 四、概括平差的公式汇编

函数模型:1

1

1

1

0??????=++c c u u c n n c W x B V A δ ,),(0

X L F W =

1

1

1

0????=+s s x u u s W x C δ,)(0X W X Φ=

平差的随机模型是:1

2020-==P Q D σσ

法方程:??????

? ??=??????? ???????? ?????????????????1

1

1111

000

0s X u c s S u c s s u s c

s s u T u u c u T

s c u c c

c aa W W K x K C

C B B N δ 其中T

c

c aa AQA N =?,B N B N aa T

u

u bb 1

-?=,T

bb s

s cc C CN N 1

-?=

单位权方差:)

(?2

s u c PV V r PV V T T --==σ

[]

AQ N B BQ N N QA Q aa T X X aa aa T VV 1

??11----=

VV L L Q Q Q -=??

)(1111??-----=bb cc T bb bb X X CN N C N N Q 平差值函数的权倒数和中误差:X F T ?=?

F Q F p X X T ??1

=?

,?

?σσ

p 1??0= §8.4各种平差方法的共性和特性

迄今为止,已经介绍了5种不同的平差方法,不同的平差方法源于采用了不同的函数模型,但是对同一个平差问题而言,无论采用什么平差方法,平差后的结果是一致的 。

目前较多的使用的是间接平差法或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法。原因是 (1)、误差方程形式统一,规律性强,便于编程电算。

(2)、所选参数通常为平面控制网待定点坐标或高程控制网待定点高程,即控制测量工作所要得到的最终结果,另外法方程系数阵的逆阵本身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所选未知数的协因数阵,即X X Q N ??1=-,因此评定精度较简单。

条件平差法及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由于条件方程式不规范,不便于计算机编程,加之精度评定困难的缺点,目前应用较少,至于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法,在此仅仅是作为能概括上述4种平差方法的平差模型介绍,目的是帮助理解各种平差方法差异及内在联系,本身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8.5 平差结果的统计性质

参数估计最优性质具有三个判别标准: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1、θθ

=)?(E 2、1)?(lim =+-∞

→εθθ

εθ P n 3、min )?(=θ

D 本节证明:按最小二乘原理进行平差计算所求得结果具有上述最优性质。由于各种平差方法都是概括平差模型的特殊情况,所以仅就概括函数模型进行证明。

一、估计量L

?和X ?具有无偏估计 证:L L E ~)?(=,.~)(~)?(x x E X X

E =?=δ

根据概括平差的函数模型:

1

1

1

1

0??????=++c c u u c n n c W x B V A δ ,),(0X L F W =。对应1

1

1

1

0??????=++?c c u u c n n c W x B A ~(8-2-1)a

1

1

1

0????=+s s X u u s W x C δ, )(0X W X Φ= 。对应 1

1

1

0????=+s s x u u s W x C ~ (8-2-1)b

分别对(8-2-1)a ,(8-2-1)b 取期望,并顾及0)(=?E ,得:)(~W E x B =-,-

X X W W E x C ==-)(~, 其中)(0X W X Φ=,不是随机变量。

对X cc T bb aa T bb cc T bb bb

W N C N W N B CN N C N N x 1

111111----------=)(δ取期望,顾及到B N B N aa T bb =,得到:

x

x C N C N x C N C N x I x C N C N x B N B CN N C N N W E N C N W E N B CN N C N N x E cc

T bb

cc

T bb

cc T bb aa T bb cc T bb bb X cc T bb aa T bb cc T bb bb ~~~~~~)()

()()()(=+-=+-=-+-=------------------111111111111

111111δ 即x δ是x ~得无偏估计值。X x X x E X X

E ~~)()?(=+=+=00δ 对)(x B W N QA V aa

T δ+=-1

(8-2-19)取期望,得: []01

1=+-=+=--)~~()()()(x B x B N QA x BE W E N QA V E aa T aa T δ

故L V E L E L

E ~)()()?(=+=,由于?+=L L ~,而0)(=?E ,所以L L E ~

)?(=, 即证得L ?是L ~的无偏估计值。

二、估计量X

?具有最小方差(有效性) 证明一个向量具有最小方差性,即证明该向量的协因数阵迹为最小。参数估计量方差

阵X X X X Q D ??2

???σ=,要证最小方差性即要证明:min )()(????=≡X X X X

Q tr D tr ,由(8-2-18) X cc T bb aa T bb cc T bb bb W N C N W N B CN N C N N x 1

111111--------+-=)(δ知x δ是W ,x W 的线性函数,

即x δ是条件方程与限制条件方程中常数项l , x W 的线性函数。

(证明思路:设1H ,2H 是满足估值x

?无偏且方差最小的系数阵,由此产生一个无偏

条件,根据最小方差极值问题,又产生两个相关条件。根据三个条件求得1H ,2H ,回

代X W H W H x 21+=?,若能得到x x δ=?,即由此得证得x δ是无偏最小方差估值。)

设有W ,x W 的另一个参数估值向量X W H W H x 21+=?,现在问题是,其表达式中1H ,

2H 应等于什么,才能使x

?既无偏又方差最小?。首先令它满足无偏性:x x C H B H W E H W E H x E X ~~)()()()?(=+-=+=2121,则有:I

C H B H -=+21。因而问

题变为求满足条件:?

??=++=''021I C H B H Q tr X X min

)(??的系数阵1H ,2H 的问题。为此组成函数:

{}

T

X X K I C H B H tr Q tr )()(??+++=Φ''212,对X W H W H x 21+=?应用协因数传播律,并顾及到X W 是非随机量,得到:T

WW X X H Q H Q 11=??。

关于迹对矩阵的导数的补充材料:

已知矩阵A 和方阵F ,而F 是包括A 在内的几个矩阵的乘积,则F 的迹关于矩阵A 的偏导是个矩阵,这个矩阵的各个元素是F 的迹关于A 的对应元素的偏导。并有:

a 、T

ABA F =

)()

(T T B B A A

ABA tr +=?? b 、BA A F T

=

A B B A

BA A tr T T )()

(+=?? c 、AB F =

T B A

BA tr A AB tr =??=??)

()( d 、)()()(B tr A tr B A tr +=+ e 、)()(A ktr kA tr =,k 是常量。)

根据a :WW T

WW WW T WW Q H Q Q H H H Q H tr 111

112)()(=+=??

根据d ,e :)()()(])([T T T T IK t CK H tr BK H tr K I C H B H tr 22222121++=++

根据c : T

T T T KB BK H BK H tr ==??)()(11,T T T T KC CK H CK H tr ==??)()(2

2

( 8-5-11)

由表8-1知aa WW N Q =,所以由极值条件

01

=?Φ

?H 得: 02211

=+=?Φ?T aa KB N H H ?1

1--=aa T N KB H (8-5-12) 代入无偏条件式:I C H B H -=+21得:

I C H B N KB aa T -=+--)(21?1

2-+=bb N C H I K )(

根据极值条件

02

=?Φ?H 得;0=T KC ?012=+-T bb

C N C H I )(?1

12---=cc T bb N C N H (8-5-16)

回代1

2-+=bb N C H I K )(得:

1

11112-----+-=+=bb bb cc T bb bb N CN N C N N C H I K )( (8-5-17)

此时K 表达式中已经没有未知数,将其再代入(8-5-12)式:

1

111111------+-=-=aa T bb cc T bb bb aa T N B CN N C N N N KB H )( (8-5-18)

将(16)(18)两式代入X W H W H x

21+=?,得参数估值向量x ?的表达式是 X cc T bb aa T bb cc T bb bb W N C N W N B CN N C N N x 1111111--------+-=)(? (8-5-19)

与(8-2-18)式对比,知x x

δ=?。于是知最小二乘估值x δ具有无偏和最小方差性, 三、估计量L

?具有最小方差 ])[()(???X cc T bb aa T X

X aa T aa T W N C BN W N B BQ I N QA L x B W N QA L V L L 11111------+-=+-=+=δ(8-5-22)。即L ?是L ,W ,X W 的线性函数。设有另一个参数估值向量L '?是L ~

的无偏和最小方差估计量,令其表达式是:X

W G W G L L 21?++=' (8-5-23)

1G ,2G 是待定系数阵,对其取数学期望得:

x C G B G L x C G x B G L W G W E G L E L E X ~)(~~~~)()()?(212

121++=++=++=' 若L '?为无偏估计,必有02

1=+C G B G (8-5-24) 对X W G W G L L 21?++='应用协因数传播律,顾及到X

W 是非随机量,得L '?的方差阵是:

T

aa T T T WW WL T LW L L G GN AQ G G QA Q G Q G Q G G Q Q Q 1111111+--=+++=''??, 其中:LW Q =-T

QA ,aa WW N Q =

它满足最小方差性,即要求:min )(2)(2

1??=++=''T

L L K C G B G tr Q tr ?。求条件极值,得:

0222011

=++-?=??T aa T KB N G QA G ??1

1--=aa

T T N KB QA G )( 0202

=?=??T KC G ?

(8-5-28) 把最小方差性的第一个条件所得1G 表达式1

1--=aa T T N KB QA G )(代入到无偏性条件

式021=+C G B G 中得:

021

=+--C G B N KB QA aa T T )(?121)(--+=bb aa T N C G B N QA K (8-5-29)

再代入最小方差性的第二个条件02=T KC ,得到:

0)(121=+=--T bb aa T T C N C G B N QA KC ?1

112----=cc T bb aa T N C BN N QA G (8-5-30)

至此,已经求得第一个未知数向量2G 。再回代K 表达式,就得

X X aa T bb cc T bb bb aa T bb

cc T bb aa T bb aa T bb aa T BQ N QA CN N C N N B N QA CN N C BN N QA BN N QA N C G B N QA K ?

?)()(1

11111111111121--------------=-=-=+= (8-5-31) 再代入28式得:

)

()(????1

111111-------=-=-=aa T X X aa T aa T X X aa T aa T aa T T N B BQ I N QA N B BQ N QA N QA N KB QA G

这就又求得了第二个未知数向量1G ,将1G ,2G 表达式代入X

W G W G L L 21?++=' 就得到:

X cc T bb aa T aa T X

X aa T X W N C BN N QA W N B BQ I N QA L W G W G L L 1111121-------+=++=')(??? (8-5-33),对比(8-5-22)两式完全相同,由于L '?满足无偏和最小方差特性,由此证得L

?是最优估值。 四、单位权方差估值2

0?σ

是2

0σ的无偏估计量 单位权方差估计公式20

?σ=r

PV V T ,现要证明2

020)?(σσ=E

定理:若有服从任意分布的q 维随机向量Y ,其数学期望是η=)(Y E ,方差阵是q

q ,∑,

则n 维随机向量Y 的任一二次型的数学期望是

ηηB B tr BY Y E T T +∑=)()( η-艾塔 ∑-西格马

说明:含n 个未知量的二次齐次式:

2

2211222

22212211121122

11121n

nn n n n n n n n

n n x a x x a x x a x x a x a x x a x x a x x a x a x x x f ++++++++++=.........),...,,(

称为二次型,

设??????????=n x x x .1,???

??

??

??????

?=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B ..................2112222111211 二次型可写为矩阵式:Bx x x x x f T n =),...,,(21,其中B 是任一q 维对称可逆方阵,为非随机量。

证明:)()()(])()(([(T

T

T

Y E Y E YY E Y E Y Y E Y E -=--=∑

η

ηB B tr Y BE Y E B tr Y BE Y E tr B tr B Y E Y E tr B tr B Y E Y E tr B YY E tr B YY tr E BY Y tr E BY Y E T T T T T T T T T +∑=+∑=+∑=+∑=+∑====)()()()()]()([)(]

)()([)()]

)()([()]([)]([)]([)(

注意根据求迹的规则,)()(BA tr AB tr =,而对一阶矩阵,迹即其本身。 现在用V 代替Y ,P 代替B ,可得:)()()()(V PE V E PD tr PV V E T VV T +=

因为:AQ N B BQ N QA AQ N QA Q aa T X X aa T aa T VV 1

??11----= ()

()()

)

()

()()()(??1??1

??1

??11

1

??111??11bb X X aa T X X aa T X X c

c aa

T X X aa T aa

T

aa T X X aa T aa T aa T X X aa T aa T VV N Q tr c B N B Q tr c N B BQ tr I tr N B BQ N AQA N

AQA tr AQ

N B BQ N A AQ N A tr AQ

N B BQ N PQA AQ N PQA tr PQ tr -=-=-=-=-=-=--?---------

c

c I ?表示c 阶单位阵, c

c c I tr ?=)(,因为)(1

111??-----=bb cc T bb bb X X CN N C N N Q ,所以:

{}

s

u I tr u N N tr u C CN N tr u C N C N tr I tr N CN N C N N tr N Q tr s

s cc cc

T bb cc cc T bb u

u bb

bb cc T bb bb bb X X -=-=-=-=-=-=?-----?----)

()()

()

()()()(1

111

11

111??

这样最后有r s u c PQ tr VV =--=)()(,而0)(=V E ,那么

[]20

20

20

)()()(σσσr s u c PQ tr PD tr VV VV =--==;r

PV V E T )

(20

=σ,即20?σ

是20σ的无偏估计量。

由于证明一,二,三,四都是由概括平差模型(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推证,而其他模型可视为概括模型的特例,故上述结论使用于其他任一平差方法,从而知最小二乘平差所得估值具有优良统计性质。

测量平差知识大全

?绪论 ?测量平差理论 ?4种基本平差方法 ?讨论点位精度 ?统计假设检验的知识 ?近代平差概论 ?绪论 §1-1观测误差 测量数据(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它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信息和干扰(误差)两部分。 一、误差来源 观测值中包含有观测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测量仪器; 2. 观测者; 3. 外界条件。 二、观测误差分类 1. 偶然误差 定义,例如估读小数; 2. 系统误差 定义,例如用具有某一尺长误差的钢尺量距;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在观测过程中总是同时产生的。

3. 粗差 定义,例如观测时大数读错。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2-1 正态分布 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中随机变量的基本分布。 一、一维正态分布 §2-2偶然误差的规律性

2. 直方图 由表2-1、表2-2可以得到直方图2-1和图2-2(注意纵、横坐标各表示什么?),直方图形象地表示了误差分布情况。 3. 误差分布曲线(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得到一组独立的误差,对应着一种确定的误差分布。当观测值个数的情况下,频率稳定,误差区间间隔无限缩小,图2-1和图2-2中各长方条顶边所形成的折线将分别变成如图2-3所示的两条光滑的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随着n增大,以正态分布为其极限。因此,在以后的讨论中,都是以正态分布作为描述偶然误差分布的数学模型。

4. 偶然误差的特性 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在测量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量的大小并不是直接测定的,而是由观测值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显然,这些量是观测值的函数。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同精度观测了3个内角L1,L2和L3,其闭合差w和各角度的平差值分别 又如图3—1中用侧方交会求交会点的坐标等。 现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观测值函数的精度如何评定?其中误差与观测值的中误差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从后者得到前者?这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要内容,阐述这种关系的公式称为协方差传播律。 § 3—1 数学期望的传播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word文档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测绘工程专业) 2011年6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 学分数:1 学时数:1周 1.设计的目的 《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2.设计的任务 (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主要是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时间为一周。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3)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 3.1基本要求: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上交设计报告。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课程设计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3.2具体设计项目内容及要求: 3.2.1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 总体思路:现有等级水准网的全部观测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要求对该水准网,分别用条件、间接两种方法进行严密平差,并进行平差模型的正确性检验。 水准网的条件平差: ①列条件平差值方程、改正数条件方程、法方程; 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测值的平 差值、待定点的高程平差值; ③评定观测值平差值的精度和高程平差值的精度。 ④进行平差模型正确性的假设检验。 水准网的间接平差: ①列观测值平差值方程、误差方程、法方程; 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测值的平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授课教案 2006~2007第一学期 测绘工程系 2006年9月

课程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 总学时数: 56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56学时,实验教学学时 总学分:4学分 ◆内容简介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测量平差的任务是利用含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求得观测量及其函数的平差值,并评定其精度。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误差理论﹑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协方差传播律及权﹑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线性方程组解算方法﹑误差椭圆﹑平差系统的统计假设检验和近代平差概论等。 ◆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测绘生产打下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考试课。 本课程的内容将在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测量数据处理内容讲授中得到应用,所需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测量学》等。 ◆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考虑到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应掌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结合测绘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以最小二乘理论为基础,误差理论及其应用、平差基本方法与计算方法,以及平差程序设计及其应用为主线。 测量误差理论,以分析解决工程测量中精度分析和工程设计的技术问题为着眼点,在掌握适当深度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强基本理论,并与实践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 平差方法,以条件平差和参数平差的介绍为主,以适应电算平差的参数平差为重点。 计算方法,以介绍适应电子计算机计算的理论、方法为主,建立新的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过程相对照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格式。 平差程序设计及其应用,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和平差数学模型编制简单的平差程序,熟练掌握已有平差程序的使用方法。

测量平差中各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

第18卷第1期测绘学院学擐 v01.18No.1捌年3月蛔l丑l0fⅫ蛐dsL唰g“^.哪岵肚200l文章编号:1009-427X(2001)01.0001.03 测量平差中各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 周世健,减德彦,鲁铁定 (华东地质学院洲量系。江西临川344000) 摘要:基于测量平差中各种平差方法其函数模型的表达,文中重点论证了各种平差方法之闻的等价转换及箕相互关系,得到的结果有利于各种平差方法的理解与渗透,对测重教据处理理论曲分析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词:平差方法;函数模型;等价转换;关系 中图分类号:啪文献标识码:A 测量平差理论发展至今,其经典理论已趋于完善,特别是测量平差中各种平差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较为成熟。众所周知,平差方法的不同是因函数模型而异,即函数模型确定了平差方法的异同,但随机模型对同一平差问题总是一致的。目前对平差方法的研究,主要是概括平差模型的研究,用一概括模型从总体上来描述各种平差模型,各种平差方法的模型则为概括平差模型的特例,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文献[1,2],且主要体现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上,真正的平差计算仍按原有的平差方法进行,只是在公式的导出上可由概括平差模型简化导出。在测量乎差的参考书中,对各种平差方法均进行了详细的公式导出,并说明了概括平差模型与各种平差模型的一般与特殊关系,对各种平差模型之间的关系未能进行论述。这样在测量平差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各种平差方法显得孤立,对初涉此领域的人,仍觉模糊,易于混淆与不解。本文作者力求在各种平差方法(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未知数的条件平差和附有条件的间接平差)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上进行必要的推导与论证,以利于得到各种平羞方法的等价性以及各种平差方法的联系性。 1各种平差方法的等价转换关系 1.1条件平差与间接平差的关系 对同一平差问题,不管用何种平差方法进行解算,结果应为一致。考虑改正数向量的协因数矩阵,用条件平差解算为 Q。‘=QA’Ⅳ:A口(1) 式中,Q为观测值向量的协因数矩阵;A为条件平 差中条件方程的系数矩阵(r×n),R(A)=r;Ⅳ-=A舭1o 用间接平差进行解算,改正数向量的协因数 矩阵为 Q:=Q一捌‰。口7(2)式中,B为间接平差中误差方程的系数矩阵(n× #),R(口)=f;以=B’PB;P=口~。 对同一平差问题,上述的2个协因数矩阵应 相等,即Q,‘=Q。’,则有 舛7Ⅳ-一AQ=Q—J日批。一口7 上式两边右乘列满矩阵PB,有 QAlⅣ-_1AQ只8=QPB一丑Ⅳ-_181PB 故得 QA‘Ⅳ:A口=0 上式两边左乘行满矩阵A,有 ApA’^0一AB=0 由于A必’Ⅳ_~=I,所以 (盘㈨B。J=0(3)条件方程为 AV—W=0(4) 间接平差的误差方程为 ’,=风一f(5)将(5)代人(4)式,得 拙一AI—W=0 顾及(3)式,则有 收藕日期:2000.09.04;傣回日期:2000.10—10 基盒项目:国亲自端科学基盎赞琦顷目(硎lo“) 作者筒介:周世健(1966一),男,江西安梧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测量空『可数据赴毫与吏形监测舟析研究。

逆转点观测数据的平差模型

逆转点观测数据地平差模型 孙现申陈继华 <郑州测绘学院郑州市邮编:450052) 摘要:陀螺经纬仪地定向观测过程受到多种误差因素地复杂影响,因此依据陀螺轴进动地理论方程进行数据处理表现出很显著地模型误差?为此,应对平差处理中地随机模型和函数 模型同时进行修改?针对跟踪式定向观测中地逆转点数据,我们采用Schuler-Wolf模型替代传统地等权处理,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包括初始信号作为参数求解、关联系数r进行迭代 估计等;同时用多项式衰减替代理想情况下地指数衰减,作为平差处理地函数模型?实测数据 解算结果表明,由此所组成地逆转点平差模型具有解算精度高、残差为白噪声信号、参数求解比较稳定等优点.b5E2RGbCAP 关键词:陀螺经纬仪逆转点数据随机模型函数模型 提高定向精度和定向速度是陀螺经纬仪定向测量地发展方向.定向精度地提高主要依赖 于硬件性能地改善,另一方面也要求用严密地平差方法进行数据处理.p1EanqFDPw 陀螺经纬仪地定向观测过程受到多种误差因素地复杂影响,如读数误差、环境温度变化、电源电压地变化、悬挂带不稳定、转子轴转动频率不稳定、不规则地摆动衰减以及跟踪不规则对摆动地影响等,因此依据陀螺轴进动地理论方程进行数据处理表现出很显著地模型误差.DXDiTa9E3d 根据现代平差理论,模型误差地处理分为修正随机模型和修正函数模型两种途径.在陀螺经纬仪地定向观测数据处理中,随机模型地研究成果为M . Schuler和H . Wolf (1954>针对 跟踪逆转点观测数据提出地一个模型,以下称其为Schuler-Wolf模型,E. Grafarend<1980 )、 朱光<1988)对该模型进行了实测数据研究;在函数模型研究中丄.M . A . Jeudy和 P. Gag non <1982)采用不同摆幅、不同频率地谐波进行迭加来逼近不跟踪观测数据,郭金运和李成尧<1996 )根据庞卡莱<Poi ncare )地扰动理论导出了陀螺轴进动地双尺度解.RTCrpUDGiT 基于对以上模型地理论研究及对实测数据解算结果地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同时修正随机 模型和函数模型来综合研究跟踪逆转点观测数据地平差模型,以期得到更优地解算结 果.5PCzVD7HxA 一、逆转点数据处理地传统模型 由动力学理论可以推得,陀螺轴地进动规律为衰减地简谐摆动,可表示为 a=M n 牛(t—t0)(1> 其中,「为<进动中)陀螺轴所对应地经纬仪水平度盘读数;A为进动摆幅值;k为摆幅A

测量平差实验报告

实验一回归分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解算和回归假设检验; 2.提高编制程序、使用相关软件的能力; 3.熟练使用回归模型处理测量数据。 二、实验时间及地点 三、实验内容: 1.在对某大坝进行变形观测,选取坝体温度和水位压力作为自变量x1,x2,大坝水平位移值为观测量y,现取以往22次观测资料为样本,见下表: 12 1)求回归方程 自变量X X=[1 11.2 36.0;1 10.0 40.0;1 8.5 35.0;1 8.0 48.0;1 9.4 53.0;1 8.4 23.0;1 3.1 19.0;1 10.6 34.0;1 4.7 24.0;1 11.7 65.0;1 9.4 44.0;1 10.1 31.0;1 11.6 29.0;1 12.6 58.0;1 10.9 37.0;1 23.1 46.0;1 23.1 50.0;1 21.6 44.0;1 23.1 56.0;1 19.0 36.0;1 26.8 58.0;1 21.9 51.0] X = 1.0000 11.2000 36.0000 1.0000 10.0000 40.0000 1.0000 8.5000 35.0000 1.0000 8.0000 48.0000 1.0000 9.4000 53.0000 1.0000 8.4000 23.0000

1.0000 3.1000 19.0000 1.0000 10.6000 34.0000 1.0000 4.7000 24.0000 1.0000 11.7000 65.0000 1.0000 9.4000 44.0000 1.0000 10.1000 31.0000 1.0000 11.6000 29.0000 1.0000 1 2.6000 58.0000 1.0000 10.9000 37.0000 1.0000 23.1000 46.0000 1.0000 23.1000 50.0000 1.0000 21.6000 44.0000 1.0000 23.1000 56.0000 1.0000 19.0000 36.0000 1.0000 26.8000 58.0000 1.0000 21.9000 51.0000 X的转置 X T X1=[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1.2 10.0 8.5 8.0 9.4 8.4 3.1 10.6 4.7 11.7 9.4 10.1 11.6 12.6 10.9 23.1 23.1 21.6 23.1 19.0 26.8 21.9;36.0 40.0 35.0 48.0 53.0 23.0 19.0 34.0 24.0 65.0 44.0 31.0 29.0 58.0 37.0 46.0 50.0 44.0 56.0 36.0 58.0 51.0] 可计算得A=X T*X A=X'*X A = 1.0e+004 * 0.0022 0.0299 0.0917 0.0299 0.5030 1.3483 0.0917 1.3483 4.1501 因变量Y Y=[-5.0;-6.8;-4.0;-5.2;-6.4;-6.0;-7.1;-6.1;-5.4 ;7.7;-8.1;-9.3;-9.3;-5.1;-7 .6;-9.6;-7.7;-9.3;-9.5;-5.4;-16.8;-9.9]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专升本)阶段性作业4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专升本)阶段性作业4 试卷总分:100分 单选题 1. 某平差问题有17个同精度观测值,必要观测数等于9,现取8个参数,且参数之间有2个限制条件。若按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法进行平差,误差方程和限制条件方程的个数分别为_______。(4分) (A) 26,2 (B) 14,2 (C) 13,2 (D) 16,2 参考答案:B 2. 在间接平差中,平差值、观测值L以及改正数V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4分) (A) (B) (C) (D) 参考答案:C 3. 在利用间接平差法求解参数时,计算得到法方程为,则未知数的协因数为(4分) (A) 5 (B)

(C) (D) 4 参考答案:B 4. 下列对于概括平差模型计算出的估计量和的统计性质的有效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4分) (A) 满足有效性,不满足有效性 (B) 满足有效性,不满足有效性 (C) 不满足有效性,满足有效性 (D) 不满足有效性,不满足有效性 参考答案:B 5. 在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4分) (A) 任意选取个参数 (B) 参数的选取方法唯一 (C) 平差是可列出个方程和个限制方程 (D) 限制条件 参考答案:C 6. 若n代表观测值总数,代表必要观测数,再增选个参数且个参数中含有个独立参数,在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中,误差方程的个数为_______。(4分) (A) (B) (C) (D)

7. 在间接平差法中,对于平差值,闭合差,改正数与未知数的关系描述中,下列式子成立的是_______。(4分) (A) (B) (C) (D) 参考答案:B 8. 已知某平面控制网中待定点P的协因数阵为,并求得,则位差参数E和F的值分别为_______。(4分) (A) 1.24,0.95 (B) 1.24,0.92 (C) 1.29,0.95 (D) 0.95,,092 参考答案:A 9. 某三角网中有一待定点P,设其坐标参数为,经平差求得, ,则时的位差为_______。(4分) (A) (B) (C) (D)

08第八章 概括平差函数模型14页word文档

第八章 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8.1概述 在已经介绍过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以及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等四种基本平差方法,其差别就在于函数模型不同。若将误差方程也视为参数形式的条件方程,以未知参数为纽带,可以对4种平差方法概括如下: (1)、条件平差:0)?(=L F ,不选择未知参数,方程数等于多余观测数:c=t n r -= (2)、间接平差:)?(?X F L =,选函数独立未知数t u =,方程数n t r u r c =+=+= (3)、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0)?,?(=X L F ,选择t u <个函数独立参数, 除应列出r 个条件方程外,还要附加u 个对未知参数的约束条件方程,所以必须列出u r c +=个条件方程。 (4)、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X F L =,0)?(=ΦX 。选择t u >个参数,参数间存在t u s -=个函数关系。所以除列出n 个误差方程)?(?X F L =(也可视为特殊形式的条件方程-参数方程形式的条件方程),还要列出 s 个限制条件方程0)?(=ΦX 。方程数c=n +s 。 由此可见,是否选择参数及如何选择参数决定着平差方法,即参数是联系各种平差方法的纽带。另外可以看到,前三种函数模型中都含有

观测量,或者同时包含观测量和未知参数,而后一种只含有未知参数而无观测量。为了便于区别,将前三种统称为一般条件方程,而后者称为限制条件方程,并统称为条件方程。 在任何几何模型中,函数独立参数个数总是介于下列范围之内: t u ≤≤0。也就是说,在任一平差问题中,最多只能列出t u =个函数独立 的参数。在不选择参数时,一般条件方程数c 等于多余观测数t n r -=,若又选用了u 个函数独立参数,则总共应当列出u r c +=个一般条件方程。由于t u ≤,因此一般条件方程的个数总是介于n c r ≤≤范围,即一般条件方程总数不超过n 个。 注意:并非选u =t 或u >t 个参数,u 个参数间就一定彼此函数独立,选u ﹥t 个参数,也不一定包含t 个函数独立参数。 对于任意一个平差问题,若选用了u 个参数,不论t u <、t u =还是 t u >,也不论参数是否函数独立,每增加1个参数则相应地增加1个方 程,故方程总数为c=u r +。如果在u 个参数中存在有s 个函数不独立的参数,或者说,在这u 个参数(包括t u <、t u =以及t u >,但是其中没有t 个独立参数的情况)之间存在s 个函数关系式,则方程总数c 中除 s u r -+个一般条件方程外,还包含 s 个限制条件方程。若将一般条件方 程与限制条件方程统称为条件方程(包括参数形式的条件方程-误差方程),方程数就是u r c +=,也就是条件方程数c 等于多余观测数r 与所选参数u 之和。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实习报告汇总

河南城建学院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系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学生学号 061410203 学生班级 0614102 学生姓名豆婷婷 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梁玉保 时间 2012.12.24 至2012.12.28 2012年 12 月 28 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 (3) 2.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 (3) 2.1基本要求: (3) 2.2具体设计项目内容及要求: (3) 2.2.1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 (3) 2.2.2平面控制网(导线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 (4)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5) 3.1水准网的条件平差 (5) 3.1.2平差结果 (7) 3.1.3 精度评定 (8) 3.1.4模型正确性检验 (9) 3.2水准网的间接平差 (9) 3.2.2平差结果 (11) 3.2.3 精度评定 (12) 3.2.4模型正确性检验 (13) 3.3导线网的间接平差 (13) 3.3.1平差原理 (15) 3.3.2平差结果 (20) 3.3.3 精度评定 (21) 3.3.4误差椭圆 (23) 3.3.5模型正确性检验 (26) 4. 程序验证 (27) 5.总结 (28) 6.参考文献 (29)

1.课程设计的目的 《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我们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培养我们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2.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 2.1基本要求: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上交设计报告。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课程设计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2.2具体设计项目内容及要求: 2.2.1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 总体思路:现有等级水准网的全部观测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要求对该水准网,分别用条件、间接两种方法进行严密平差,并进行平差模型的正确性检验。 水准网的条件平差:

四种典范平差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3.四中经典平差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在生产实践中观测的数据可以通过以最小二乘原理为基本原理进行平差提高测量精度,但由于所设参数个数与观测个数和非必要观测个数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四种。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亦可为以后的某些理论推导作必要的准备。 3.1条件平差模型 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 AV+W=0 其中 A=? ? ??????????n n n r r r b b b a a a 2121 21 ,W=?????? ??????r b a w w w ,V=????? ???????n v v v 21 随机模型: D=Q 2 0δ 法方程: 0=+W K N aa 其中: T aa AQA N = 解之得 K=W N aa 1 -- 误差方程 : V=K QA T

观测量平差值: V L L += 平差值函数: )(21n L L L f +++=? 其权函数式为 ??? ? ????+++=i i n n L f f L d f L d f L d f d ,***2211 ? 单位权方差的估值: r PV V r PV V T T = =02 0,δδ 平差值函数? 的协因数阵: AQf N AQf Qf f Q aa T T 1 )(--=?? 条件平差的基本向量的协因数和互协因数 3.2附有限制参数的条件平差模型 在一个平差问题中,如果观测值个数为n ,必要观测数为t ,则多余观测数r=n-t 。若

不增选参数,只需列出r 个条件方程,这就是条件平差方法。如果又选了u 个独立量为参数(0

各类平差方法(打印)

各种平差方法的共性和特性 1学时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五种不同的平差方法,不同的平差方法对应着形式不同的函数模型。对一个平差问题,不论采用何种模型,都具备如下共同之处,即模型中待求量的个数都多于其方程的个数,它们都是具有无穷多组解的相容方程组;都采用最小二乘准则作为约束条件,来求唯一的一组最优解;对同一个平差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模型进行平差,其最后结果,包括任何一个量的平差值和精度都是相同的。 尽管如此,由于每种平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应综合考虑计算工作量的大小、方程列立的难易程度、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要求以及计算工具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为此,应了解各种平差方法的特点。 条件平差法是一种不选任何参数的平差方法,通过列立观测值的平差值之间满足r个条件方程来建立函数模型,方程的个数为c=r个,法方程的个数也为r个,通过平差可以直接求得观测值的平差值,是一种基本的平差方法。但该方法相对于间接平差而言,精度评定较为复杂,对于已知点较多的大型平面网,条件式较多而列立复杂、规律不明显。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需要选择u个参数,且ut,则采用间接平差,这样就可保证法方程的阶数较少。 附有条件的间接平差与间接平差类似,不同的是所选参数的个数u>t,但要求必须包含t个独立参数,不独立参数的个数为s=u-t个,因此,模型建立时,除按间接平差法对每一个观测值列立一个方程外,还要列出参数之间所满足的s个限制条件方程,方程的总数为c=r+u=n+s个,法方程的个数为u+s个。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习题01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习题编写葛永慧付培义胡海峰 太原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系

第一章 绪论习题..................................................... 2 第二章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习题............................... 3 第三章 条件平差习题................................................. 4 第四章 间接平差习题................................................. 7 第五章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习题.................................... 2 第六章 误差椭圆习题................................................. 4 第七章 误差分布与平差参数的统计假设检验习题......................... 6 第八章 近代平差理论习题 (7) 第一章 绪论习题 1.1 举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例子各5个。 1.2 已知独立观测值1L 、2L 的中误差分别为1m 、2m ,求下列函数的中误差: (1) 2132L L x -=; (2) 2 12 132 L L L x -= ; (3) )cos(sin 211 L L L x += 1.3 已知观测值L 及其协方差阵LL D ,组成函数AL X =和BX Y =,A 、B 为常数阵,求协方差阵XL D 、YL D 和XY D 。 1.4 若要在两坚强点间布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已知每公里观测中误差等于mm 0.5±,欲使平差后线路中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mm 0.10±,问该路线长度最多可达几公里? 1.5 有一角度测20测回,得中误差24.0''±,问再增加多少测回,其中误差为8 2.0''±? 1.6 设对某量进行了n 次独立观测,得观测值i L ,权为),,2,1(n i p i =,试求加权平均值

光束法平差模型

旋转矩阵四元素法和光束法平差模型 1. 旋转矩阵的四元素表示法: 由于利用传统旋转矩阵表示法解算时,旋转阵中的三角函数存在多值性和奇异性,经常导致迭代计算的次数增加,甚至会出现不收敛情况。Pope 从四维代数出发,提出用四个代数参数d, a, b, c 构成R 矩阵,Hinsken 导出了一整套公式,即pope-hinsken 算法(简称P-H 算法),使pope 参数在实际摄影测量中得到了应用。设四个参数d, a, b, c 服从下列条件(如式3-1): 12 222 =+++c b a d ………………(式3-1) 用这四个参数构造下列矩阵(如式3-2): ????????? ???------=d a b c a d c b b c d a c b a d P ????? ? ??????------=d a b c a d c b b c d a c b a d a Q …………(式3-2) 可以知道P,Q 矩阵都是正交矩阵,从而可知(式3-3): ???? ? ? ??????==0000001R PQ T …………(式3-3) 因 I P Q T X T T T PQ T 44==可知I R X T R 33=,R 为正交矩阵,其形式如(式3-4) : ……(式3-4) 上式就是旋转矩阵R 的四元素表示法,可以表示任何一种旋转状态。 2. 光束法平差模型: 在解析摄影测量中,将外方位元素和模型点坐标的计算放在一个整体内进行,此时称其为光束法。光束法平差是以共线方程式作为数学模型,像点的像平面坐标观测值是未知数的非线性函数,经过线性化后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计算。该计算也是在提供一个近似解的基础上,逐次迭代来达到趋近于最佳值的。 ①.共线方程式的表达: 设S 为摄影中心,在世界坐标系下的坐标为(S X ,S Y ,S Z );M 为空间一点,在世界坐标系下的坐标为(X,Y,Z ),m 是M 在影像上的构象,其像平面和像空间辅助坐标分别为(x ,y ,-f ),(m m m Z Y X ,,),此时可知S 、m 、M 三点共线。可得(式3-5) λ===---ZS Z Zm YS Y Ym XS X Xm ……(式3-5) 再根据像平面坐标和像空间辅助坐标的关系有(式3-6)

测量平差知识大全

绪论 测量平差理论 4种基本平差方法 讨论点位精度 统计假设检验的知识 近代平差概论 ?绪论 §1-1观测误差 测量数据(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它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信息和干扰(误差)两部分。 一、误差来源 观测值中包含有观测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测量仪器; 2. 观测者; 3. 外界条件。 二、观测误差分类 1. 偶然误差 定义,例如估读小数; 2. 系统误差 定义,例如用具有某一尺长误差的钢尺量距;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在观测过程中总是同时产生的。

3. 粗差 定义,例如观测时大数读错。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2-1 正态分布 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中随机变量的基本分布。 一、一维正态分布 §2-2偶然误差的规律性

2. 直方图 由表2-1、表2-2可以得到直方图2-1和图2-2(注意纵、横坐标各表示什么?),直方图形象地表示了误差分布情况。 3. 误差分布曲线(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得到一组独立的误差,对应着一种确定的误差分布。当观测值个数的情况下,频率稳定,误差区间间隔无限缩小,图2-1和图2-2中各长方条顶边所形成的折线将分别变成如图2-3所示的两条光滑的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随着n增大,以正态分布为其极限。因此,在以后的讨论中,都是以正态分布作为描述偶然误差分布的数学模型。

4. 偶然误差的特性 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在测量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量的大小并不是直接测定的,而是由观测值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显然,这些量是观测值的函数。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同精度观测了3个内角L1,L2和L3,其闭合差w和各角度的平差值分别 又如图3—1中用侧方交会求交会点的坐标等。 现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观测值函数的精度如何评定?其中误差与观测值的中误差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从后者得到前者?这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要内容,阐述这种关系的公式称为协方差传播律。 § 3—1 数学期望的传播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测绘基础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测绘基础》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二)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约10% 填空题与选择题约20% 简答题约10%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60% 二、考试性质 《测绘基础》是我校测绘工程(大地方向)专业领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综合考试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与技术及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考试要点 1、误差的基本理论 考试内容: 观测误差,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正态分布,偶然误差的规律性,衡量精度的指标,精度、准确度与精确度,测量不确定度;数学期望的传播,协方差传播律,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协因数与协因数传播律,由真误差计算中误差及其应用,系统误差的传播;测量平差概述,函数模型,函数模型的线性化,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原理。 考试要求: (1)了解测量平差研究的内容及发展简史 (2)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分类 (3)理解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 (4)理解测量平差为什么要遵循最小二乘原理

(5)掌握真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以及与概率误差、极限误差、或然误差、相对中误差等之间的关系

(6)掌握观测值定权的公式及定权的方法 (7)掌握协方差传播律及协因数传播律 (8)掌握函数模型的线性化、条件方程式的列法与线性化,平差值函数的中误差、协因数的计算等 (9)掌握协因数、协因数阵、权、权阵、方差、协方差、方差阵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计算等 2、经典平差理论 考试内容: 条件平差原理,条件方程,精度评定,条件平差公式汇编和水准网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原理,精度评定,公式汇编;间接平差原理,误差方程,精度评定,间接平差公式汇编,间接平差特例,三角网坐标平差,测边网坐标平差,导线网间接平差,GPS网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原理,精度评定,公式汇编;基本平差方法的概括函数模型,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原理,精度评定,各种平差方法的共性与特性,平差结果的统计性质;点位误差,误差曲线,误差椭圆,相对误差椭圆,点位落入误差椭圆的概率;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误差分布的假设检验,模型正确性的统计检验,参数的统计检验和区间估计,粗差检验的数据探测法等考试要求: (1)掌握必要观测数、多余观测数及其与四种平差模型之间的关系; (2)掌握四种模型列方程式、方程式线性化的方法以及计算等; (3)掌握四种模型的概念、分类、原理、相互关系、模型的判断、参数估计值和参数函数的精度评定及公式应用等 (4)掌握间接平差、条件平差、附有未知数条件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系列公式的推导及法方程解算 (5)误差椭圆长半轴、短半轴、点位中误差、误差椭圆参数、位差及其方位角等的概念、原理、计算 3、近代平差概论 考试内容: 序贯平差,附加系统参数的平差,秩亏自由网,最小二乘配置原理,抗差估计原理等

平差习题

注:第五小组 组长:李博文 组员:陈辉、严小光、张广省、贺磊、王志超 第四章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4-1 测量平差概述 4.1.01 误差发现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4.1.02 几何模型的必要元素与什么有关?必要元素就是必要观测数吗?为什么? 4.1.01 必要观测值的特性是什么?在进行平差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量?如何确定几何模型中的必要元素?试举例说明。 4-2 函数模型 4.2.04 四种基本平差方法的函数模型是按什么来区分的? 4.2.05 平差的函数模型中的未知量是什么?已知量是什么? 4.2.06 在那平差的函数模型中,n、y、r、u、s、c等字母各代表什么量?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4.2.07 试确定图4-1所示的图形中条件方程的个数。 (a)已知点:A、B (b)已知点:A、B、C 观测值:1h~8h观测值:1h~12h

(c )已知值:A X 、A Y B X 、B Y (d )已知值:A X 、A Y B X 、B Y 、AB α、BD α 观测值:1L ~ 19 L 观测值:1β~6β、1S ~5S 4.2.08 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图4-2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 (a )已知点:A 、B (b )已知点:A 、B 观测值:1h ~4h 观测值:1β~3β,1S ~2S

4.2.09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图4-3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 (a )已知点:A 、B (b )已知点:A 、B 观测值:1L ~6L 观测值:1L ~8L (方向) 4.2.10试按间接平差法列出图4-4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 (a )观测值:1L ~6L (a )已知点:A 、B 参数:AB 间距离X ~ 观测值:1h ~5h 参数:C 、D 两点间距离C H ~、D H ~

测量平差计算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测量平差计算课程代码:01552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误差理论、最小二乘原理对测量外业观测的数据作数学分析,并评定其精度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理论,研究数据处理理论在测量中的应用,了解测量数据处理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经典的误差理论和比较前沿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合理的平差解算,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误差理论和现代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解,增强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2、基本掌握测量误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3、掌握条件平差、间接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4、基本掌握各类平差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先修《实用测量技术》、《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树立学生在测量基础原理、方法技术以及数学计算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同时本课程也为后续课程《控制测量》、《测量程序应用》、《GPS定位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观测误差的基本概念;

2.了解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懂得观测误差在测量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事实; 3.掌握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及粗差的定义; 4.了解测量平差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误差的分类(重点) 识记: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特点 应用:辨别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二)误差产生的原因(次重点) 理解:误差产生的三大原因 (三)测量平差的任务和内容(一般) 识记:测量平差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性; (2)掌握衡量精度的指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偶然误差的规律性(重点) 识记:偶然误差的概念 理解:误差正态分布曲线 应用: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性 (二)衡量精度的指标(次重点) 识记:衡量精度指标的概念 理解:精度的含义 应用:计算中误差、相对中误差和限差 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协方差与协方差传播律; 2.掌握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

四种经典平差模型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文案

四种经典平差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3.四中经典平差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在生产实践中观测的数据可以通过以最小二乘原理为基本原理进行平差提高测量精度,但由于所设参数个数与观测个数和非必要观测个数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四种。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亦可为以后的某些理论推导作必要的准备。 3.1条件平差模型 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 AV+W=0 其中 A=? ? ??????????n n n r r r b b b a a a 21 21 21,W=?????? ??????r b a w w w ,V=????? ???????n v v v 21 随机模型: D=Q 20δ 法方程: 0=+W K N aa 其中: T aa AQA N = 解之得 K=W N aa 1 --

误差方程 : V=K QA T 观测量平差值: V L L += 平差值函数: )(21n L L L f +++=? 其权函数式为 ??? ? ????+++=i i n n L f f L d f L d f L d f d ,***2211 ? 单位权方差的估值: r PV V r PV V T T = =02 0,δδ 平差值函数? 的协因数阵: AQf N AQf Qf f Q aa T T 1 )(--=?? 条件平差的基本向量的协因数和互协因数

3.2附有限制参数的条件平差模型 在一个平差问题中,如果观测值个数为n ,必要观测数为t ,则多余观测数r=n-t 。若不增选参数,只需列出r 个条件方程,这就是条件平差方法。如果又选了u 个独立量为参数(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