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_甾醇和脂肪酸的提取工艺研究_

合集下载

精炼过程中大豆油及其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的变化

精炼过程中大豆油及其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的变化

精炼过程中大豆油及其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的变化孙玉萍;胡金华;仇长璐;杨亚;周敏;詹亚名;姚永佳;刘祥【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24(49)5【摘要】旨在为大豆油的精准适度加工以保留微量营养成分提供参考,对巴西和美国大豆原油、中和油、脱色油、脱臭油、脱臭馏出物的生育酚含量及其异构体占比进行了分析,探讨和研究生育酚在精炼各工段的变化及生育酚异构体的占比规律。

结果表明:大豆油中生育酚在精炼各工段均有损失,脱臭工段损失最多,生育酚和α-、γ-、δ-生育酚异构体损失率分别为11.68%~19.37%、6.10%~17.64%、11.56%~19.68%、17.29%~25.51%,在脱臭和整个精炼过程中3种生育酚异构体的损失率均表现为δ-生育酚>γ-生育酚>α-生育酚;与原油相比较,精炼后大豆油中α-、γ-生育酚占比分别增加了0.4~2.1百分点和0.1~1.2百分点,δ-生育酚占比减少了1.3~2.7百分点,说明大豆油中的δ-生育酚更容易被高温分解或挥发而被汽提蒸汽夹带进脱臭馏出物中;美国大豆原油酸值(KOH)在1.5 mg/g以下,其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含量在97419~109123 mg/kg,为原油的80~89倍,巴西大豆原油酸值(KOH)在1.5~3.3 mg/g,其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含量在34678~83803 mg/kg,为原油的59~84倍,美国和巴西的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α-、γ-、δ-生育酚占比分别为6.5%~9.3%、61.0%~62.4%、26.7%~31.4%和8.4%~9.9%,58.0~61.8%,28.0%~30.4%,与对应脱臭油相比较,美国和巴西的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α-、γ-生育酚占比分别减少了0.1~2.5百分点、4.5~6.7百分点和0.5~2.9百分点、2.9~6.9百分点,δ-生育酚占比分别增加了5.5~8.2百分点和5.6~7.8百分点,说明脱臭工段生育酚因挥发而被汽提蒸汽夹带的速率大小为δ-生育酚>α-生育酚>γ-生育酚。

络合法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

络合法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

2006 年 8 月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ug. 2006文章编号:1003-9015(2006)04-0571-05络合法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杨亦文, 傅小峰, 魏作君, 苏宝根, 任其龙(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 浙江杭州 310027)摘要:以提取维生素E后的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的甲酯化物为原料,探索了用氯化钙络合法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

原料中存在的甾醇酯经过转酯化反应析出游离甾醇。

游离甾醇与氯化钙起络合反应,得到络合物。

分解该络合物得到甾醇。

对溶剂的种类,溶剂、氯化钙、甲醇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了优化的操作条件。

优化的工艺条件为:非质子溶剂为乙酸乙酯,质子溶剂为甲醇,乙酸乙酯与原料、甲醇与氯化钙的质量比分别为1:1、1:2,氯化钙与原料中甾醇的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 h。

在上述条件下,甾醇产品的含量达到96%以上,收率达到75%以上。

得到了一条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甾醇的新工艺路线。

关键词:植物甾醇; β-谷甾醇; 转酯化反应; 络合; 提取中图分类号:TQ645.98;TQ028.8 文献标识码:AExtraction of Phytosterols from Soybean Oil Deodorizer Distillatesby Adduct Formation with Calcium ChlorideYANG Yi-wen, FU Xiao-feng, WEI Zuo-jun, SU Bao-gen, REN Qi-long (National Laboratory of Secondary Resour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Abstract: A novel process of extracting the phytosterols from the soybean oil deodorizer distillates was proposed as follows. After extracting the vitamin E from the soybean oil deodorizer distillates, the free sterols will be released by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the sterol esters existed in the remained deodorizer distillates at first, and then the free sterols will be extracted by the adduct formation with calcium chloride. Finally, the adducts will be decomposed to obtain phytosterols. The optimal oper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process proposed were studied and were confirmed as follows. Using the ethyl acetate as aprotic solvent and the methanol as protic solvent, the mass ratio of ethyl acetate to the remained distillates is 1:1, and the methanol to calcium chloride is 1:2, the molar ratio of calcium chloride to phytosterol is 4:1, the adductiv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is 40℃ and the extraction time is 1 h, respectively. Under the abov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content of the phytosterols in the product can be more than 96% and the recovery can reach above 75%.Key words: phytosterol; β-sitosterol; transesterification; adduct formation; extraction1引言植物甾醇属于天然物质,本身无毒性,而且具有乳化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植物甾醇在甾体药物合成、化妆品、动物生长剂、植物生长激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

从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生育酚研究进展

从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生育酚研究进展
m e i a u c i n . h r s wi e d v l p n o e r u d a d ma k td ma d f rn t r l i m i d c lf n t s T e e i d e eo me tf r g o n n r e e n o au a t n E. o v a Th r s n t d e iwe em an c mp n n se ta t d fo t eb p o u t f ln i r c s i g ep e e t u y r v e d t i o o e t x r ce m y r d c s a t l p o e sn s h r h o p o s a db o ci i e fVi mi Th x r ci n me h d f a r l o o h r l fo d o o ie it lt n i a t t so t n E. e e ta to t o so t a c p e o s r m e d rs r si a e v i a nu t d l o a i u ln i r an y s e s d Th sr v e wi r v d e e e c o n a g n a fv ro sp a t l we e m i l t s e . i e i w l p o i e a r f r n e f re lr i g VE r w o s r l
Re e r h p o r s n e t a to f a u a o o h r l r m s a c r g e so x r c i n o t r l c p e o s o n t f d o o ie itl t e d rs rd si a e l
C e g j WANG Ho g y a C N Z i w i, AI h o p i, I i UI n -i , F e n - u n , HE h- e C a - e L N L n Z ( . c o l f o da dBoo ia E gn eig Ja guU ie s y Z eja g2 2 1 , in s , hn ; 1 S h o o n i gc l n ie r , in s nv ri , h n in 1 0 3 Ja gu C ia oF l n t 2 Jae gOiC .L d , fn 2 1 0 Ja g u C ia) . ifn l o , t.Dae g2 4 0 , in s , hn

利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酶法合成植物甾醇酯

利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酶法合成植物甾醇酯

利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酶法合成植物甾醇酯林惠颖;辛嘉英;么婷婷;韩雪;陈书明【摘要】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分别分离得到植物甾醇和脂肪酸,对植物甾醇的分离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甲醇-丙酮混合溶剂的比例为1∶2 (V/V),溶剂原料比为3∶1 (V/W),洗涤粗甾醇的溶剂为正己烷,分离出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物理吸附法固定CRL脂肪酶,考察不同载体固定脂肪酶的担载率和酶活力,确定大孔树脂HP20为最佳固定载体,酶活力最高且担载率最大.分离得到的植物甾醇和脂肪酸在固定化酶的催化作用下酯化合成植物甾醇酯,酯化率为45.11%,为日后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11【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植物甾醇;脂肪酸【作者】林惠颖;辛嘉英;么婷婷;韩雪;陈书明【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6;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2植物甾醇,是植物体中一种类环状醇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低机体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血管[1],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同时其较高的渗透性可保持皮肤水分,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抑制皮肤炎症等。

但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有限,反应活性较差,反应时需要大剂量进行,因而限制了其应用发展[2]。

与游离的植物甾醇相比,植物甾醇与脂肪酸酯化而成的植物甾醇酯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兼容性[3],因而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大豆植物甾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大豆植物甾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大豆植物甾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黄贤校;谷克仁;赵一凡;高文远
【期刊名称】《中国油脂》
【年(卷),期】2008(033)009
【摘要】以甲酯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经离子交换吸附维生素 E 后得到富含甾醇的过柱液为原料.以甲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粗甾醇,然后以丙酮为溶剂对粗甾醇进行重结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结晶工艺条件为:结晶时间18 h,结晶温度0 ℃,原料与甲醇比 1:2(m/V).在此条件下甾醇纯度为83.74%,再用丙酮重结晶得到甾醇产品纯度为92.87%,收率为60.14%.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黄贤校;谷克仁;赵一凡;高文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300072;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州,450001;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645.9
【相关文献】
1.响应面法优化大豆中植物甾醇的超声提取工艺 [J], 徐艳阳;蔡森森;吴海成;于静
2.大豆甾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J], 胡于鲁;杨晓虹
3.响应面法优化大豆豆荚甾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J], 诸爱士; 金志强; 潘明纬; 黄鑫磊;
李嘉雄; 石嫣雯
4.白果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释放研究 [J], 刘真阳;张碧霄;李非凡;梅晓宏
5.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高含量植物甾醇的提取工艺 [J], 甘欢华;李华;刘钟栋;魏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综合提取工艺研究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综合提取工艺研究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综合提取工艺研究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富含生育酚、甾醇和角鲨烯等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开展综合提取工艺研究旨在设想建立一种优势增强,方法新颖,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的工业化生产工艺。

同步检测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甾醇和和角鲨烯含量的HPLC-DAD方法的建立,既能满足同步检测生育酚、甾醇和和角鲨烯的需要,又能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另外,产品开发流程和质量标准的拟定,可以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和规定。

主要结论如下:1.同步检测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甾醇和和角鲨烯含量的HPLC-DAD方法的建立。

通过对预处理条件和液相条件(流速、流动相等)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同步检测条件为:色谱柱为C1s柱,流动相为甲醇-水(98:2,v/v)、异丙醇,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

优化后,精度(RSD<3.05%)、回收率(92.4-103.8%)、检测限(0.10-0.50μg/mL和定量限(0.50-2.50μg/mL良好,方法有效、精确,首次实现了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甾醇和角鲨烯含量的同步检测。

2.以提取率和产品纯度为考察指标,建立了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甾醇和角鲨烯的综合提取工艺。

在获得高纯生育酚(纯度>70%)的同时,兼得植物甾醇(纯度>90%)和角鲨烯(纯度>50%)。

工艺所得产品纯度高,提取率高,绿色环保,最大程度实现了脱臭馏出物的综合利用。

具体包括:1)改良皂化工艺:以生育酚提取率作为考察指标,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的加入量、氯化锌加入量、氯化锌加入时间、萃取溶剂进行优化,确定了改良皂化的最佳工艺:反应时间45 mmin,反应温度70℃,氢氧化钠(1.5mol/L)加入量0.020 Is mL/g (Is为皂化值),氯化锌(1.6mol/L)加入量0.010 Is mL/g,氯化锌加入时间15min,冷冻分离锌皂,之后用正己烷萃取。

大豆植物甾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6. 71
30
15. 558 4 0. 352 9 76. 02
6. 87
36
8. 789 5 0. 212 3 75. 13
7. 23
冷藏结束后 ,发现结晶出来的甾醇呈絮状 ,有分 层现象出现 ,这是因为脂肪酸甲酯不溶于甲醇 ,因此 用甲醇作提取溶剂对试验结果会有一定影响 。抽滤 干燥后结晶为片状且略带黄色 ,说明较多杂质与甾 醇一起结晶出来 ,用正己烷冲洗后 ,颜色变白 ,纯度 提高 。随着结晶时间的延长 ,越来越多的甾醇析出 , 但如果时间继续延长会有更多的杂质析出 ,影响产 品纯度 。另一方面 ,结晶出来的絮状甾醇也会吸附 溶剂中的杂质从而影响产品纯度 。选择 24 h作为 正交试验的中间水平 。
结晶时间 过柱液的 结晶质量 结晶甾醇
/h
质量 / g
/g
纯度 / %
收率 /%
6
10. 985 6 0. 210 0 65. 40
4. 98
12
9. 984 9 0. 188 2 72. 41
5. 44
18
9. 285 5 0. 179 5 76. 24
5. 87
24
8. 792 9 0. 184 0 80. 50
摘要 :以甲酯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经离子交换吸附维生素 E后得到富含甾醇的过柱液为原料 ,以 甲醇为提取溶剂 ,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粗甾醇 ,然后以丙酮为溶剂对粗甾醇进行重结晶 。通过 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结晶工艺条件为 : 结晶时间 18 h,结晶温度 0 ℃,原料与甲醇比 1 ∶2 (m /V ) 。在此条件下甾醇纯度为 83. 74% ,再用丙酮重结晶得到甾醇产品纯度为 92. 87% ,收率为 60114 % 。 关键词 :大豆油 ;脱臭馏出物 ;植物甾醇 ;结晶 ;重结晶 中图分类号 : TQ6451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7969 (2008) 09 - 0054 - 04

大豆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及甾醇单体的分离纯化

武汉工业学院硕 士 学 位 论 文大豆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及甾醇单体的分离纯化论文作者:万建春指导教师:张维农教授学科专业: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所在院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6月分类号 密 级 U D C 学校代码 10496武汉工业学院硕 士 学 位 论 文大豆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及甾醇单体的分离纯化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individual soybean tocopherols and phytosterols from soybean deodorizer distillates论文作者 万建春指导教师 张维农教授学科专业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2008年6月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武汉工业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工业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武汉工业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本和电子文件。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摘要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是制备天然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的主要原料。

大豆生育酚由α-,β-,γ-和δ-生育酚四种单体组成,其中α-生育酚生物活性最强,其研究报道最为广泛,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消炎、保护肺部、防辐射、保护神经系统、抗癌等作用。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_甾醇和脂肪酸的提取工艺研究酯交换_

蒸馏而无需进一步精制,过量甲醇经蒸馏出来重新使用[2]。

连续酯化法比间歇法优越,在同样获得高得率的情况下,滞留时间短得多,甲醇过量大为减少。

酯化法是从专用脂肪酸生产酯的较好方法。

为了防止反应物受到氧化,常通入惰性气体,使其覆盖于反应物表面。

1.3.4酯交换“酯交换”被广泛用来表示许多反应,其中一种脂肪酸酯可以与脂肪酸、醇或其它的脂肪酸酯反应产生另一种与原来酯组分不同的酯。

酯交换反应可分类为:醇解:一种酯的醇基被另外一种醇替代的反应。

甘油解:甘油三酯与超量的甘油反应生成甘油二酯、单甘酯或甘油和脂肪酸。

酸解:酯中的酸基被另外一种能够酸取代的反应。

酯基转移:这个反应包括两种酯之间的酰基交换。

这种交换也可以在甘油三酯之间进行。

酯基转移作用提供了一种改善许多应用有限的天然油脂性能(如熔点和结晶)的方法,该过程导致了甘油三酯脂肪酸的再分配。

油脂与甲醇的反应由通式表示:CH CH 2OOCR1OOCR22OOCR3+CH3OH3CATR1COOCH3R2COOCH3R3COOCH3+CHCHCH2OHOH2OH虽然上述反应式反映的是整个反应,反应通常是由一系列的连续可逆阶段组成的。

各个阶段的顺序是甘油三酯至甘油二酯至甘油一酯,并在每个分解阶段形成1mol甲酯。

酯交换过程通常是在常压、稍高温度下较长时间加热油脂或油脂混合物,或是在一碱金属(0.1~0.2%)或碱金属烷基化合物(0.2~0.4%)作催化剂时加热较短时间(少于1h)的条件下进行,颜色增深,反应完毕加水停止反应。

碱性催化剂虽然也使用KOH或NaOH,但一般使用甲醇钠[2]。

酯交换是一个平衡反应。

要使反应向右边进行,必须使用过量的甲醇或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一种反应产物。

根据此反应的化学计量,每摩尔甘油三酯需要3mol甲醇。

当使用100%过量甲醇时,转化速率最高。

在可能的场合,第二种选择是较好的,因为用这种方法,反应可趋向完全。

转化率也受反应温度的强烈影响。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同时提取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同时提取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代志凯;李祥清;马金萍;陈月英;陈子杰;许新德【摘要】采用酯化—高真空蒸馏工艺路线,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同时提取角鲨烯、生育酚及植物甾醇.考察酯化条件(甲醇、催化剂浓硫酸用量及反应时间)对酯化率、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的影响.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为:催化剂浓硫酸添加量0.5%,醇油摩尔比10∶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20 min,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酯化率达到98.2%,生育酚和角鲨烯保留率分别为97.7%和97.5%.酯化后的物料通过冷析结晶,抽滤得到植物甾醇粗品,滤液高真空蒸馏,初步分离得到脂肪酸甲酯、角鲨烯、生育酚等组分.各组分中角鲨烯富集到12.2%,生育酚富集到28.6%,植物甾醇富集到60%左右,初步实现了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的同时提取,为角鲨烯、生育酚及植物甾醇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参考依据.【期刊名称】《粮油食品科技》【年(卷),期】2018(026)002【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酯化;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作者】代志凯;李祥清;马金萍;陈月英;陈子杰;许新德【作者单位】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绍兴3125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绍兴3125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绍兴312500;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绍兴312500;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绍兴31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9植物油脱臭馏出物,俗称DD油(deodorization distillate),是从脱臭过程或物理精炼过程中水蒸气蒸馏植物油时收集到的馏出物,其得率约为脱臭油的0.3%~0.6%。

DD油是由生育酚、甾醇、甾醇酯、脂肪酸、甘油酯、烃类、少量色素及其它杂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是目前工业生产混合生育酚、植物甾醇、脂肪酸甲酯等植物营养素的主要原料[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中的混合生育酚。

当以二次甲酯化物为原料时,树脂的处理量为43mg生育酚/mL。

以二氧化碳作解析剂,产品中生育酚含量为90%以上,总收率可达90%以上[51]。

曹光明等将含量50~70%混合维生素E浓缩物其中的非维生素E类物质采用吸附分离柱吸附分离出去,用烷烃等非极性溶剂将混合维生素E溶解,溶解浓度为5~10%,再用乙醇等极性溶剂以0.2BV/h的流速进行解吸。

解吸下的混合维生素E含量达90~95%,收率为95%[15]。

姜洪峰等针对脂肪酸含量高的脱臭馏出物,2%碱水洗至酸价测不出,再用硅胶吸附法浓缩VE。

硅胶用量为原料的3倍,吸附溶剂6号溶剂油用量9L/kg 原料,在30℃下吸附1.25h,解吸溶剂石油醚/乙醇(1:4)用量7L/kg原料,于室温下解吸0.75h,VE提取率达65.02%,浓缩12.4倍。

在上述硅胶中用乙醇在室温下解吸0.75h,乙醇用量32L/kg原料,甾醇收率达73.46%,浓缩10.4倍[39]。

1.3.10提取工艺综合比较
皂化法除脂肪酸和甘油酯较彻底,其缺点为:皂化萃取法消耗溶剂较多,反应成本较高,并且由于加入较多的碱,对生育酚的破坏较大,而且用皂化萃取法不易除去甾醇,生成的肥皂必须用无机酸处理才能游离出脂肪酸,生产路线繁复冗长,有盐产生。

所以在确定脱臭馏出物前处理工艺时,尽量避免使用碱处理是正确选择。

简单蒸馏(包括高真空蒸馏和分子蒸馏)工艺由于只是单级过程,分离效率较低,一般只能得到50%左右的生育酚产品,不能得到高含量(90%以上)的生育酚产品,并且投资较大。

真空蒸馏的设备较分子蒸馏简单,操作费用也相对较低,但真空蒸馏不能将沸点与生育酚非常接近的组份分开,而且真空蒸馏通常在高温下进行,会破坏生育酚的结构。

因此,真空蒸馏法提取生育酚的收率和浓缩物的纯度都不够理想。

分子蒸馏法的浓缩比和收率较高,但由于其操作真空度很高,对设备的要求高,设备投资费用昂贵。

结晶法方法简单,设备投资小,粗甾醇纯度较高,缺点使用溶剂量大,且易燃或有毒,要进行溶剂回收和废水处理。

萃取法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但溶剂用量大(6~10倍于原料体积),浓缩比和收率较低,要求原料中甘油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低,且容易引起环境污染。

直接用多级逆流萃取工艺处理脱臭馏出物不能得到高含量的生育酚产品。

采用多级逆流萃取工艺处理经过加氢后的脱臭馏出物可以得到高含量的生育酚产品,但是增加了工序,并且要求的理论塔板数很多;
络合法提取脱臭馏出物中生育酚和甾醇,原料不必预处理,直接使用,操作
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反应成本低,对生育酚破坏小。

由于甾醇在醇中溶解度小,反应还能除去大部分甾醇,提取的生育酚可作为药用原料,脂肪酸仍可在工业上应用,其缺点为:尿素不易包合甘油酯,对脂肪酸的包合也不一定完全,消耗大量的尿素,所得甾醇纯度低,进一步精制麻烦,粗甾醇与生育酚混在一起,对于生育酚的分离浓缩不利。

吸附法要求的设备简单,浓缩比和收率较高,产物的纯度较高,生育酚的损失少,但要求原料中游离脂肪酸和甾醇的含量低,且吸附剂再生困难,难以重复利用,成本高,要用到多种溶剂,溶剂回收利用较困难,工业上较难实现,且生产能力较低。

离子交换法具有优异的分离选择性和很高的浓缩比,要求的设备比较简单,生育酚的损失也较小,且产物纯度高,产物中杂质成份较简单,且树脂可以通过再生后重复使用,溶剂体系不复杂,溶剂容易回收利用,工业上较容易实施。

但是原料中的游离脂肪酸有严重千扰,要求原料的脂肪酸含量几乎为零。

所以需要用中和等方法除去游离脂肪酸。

中和产生的肥皂对后续处理影响较大(如起泡、乳化等),使生育酚收率降低,且溶剂消耗量较大。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育酚的损失较少,生育酚与萃取剂超临界CO2的分离很容易。

但设备要求和操作费用均很高,且要求原料中甘油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低。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由于原料中的组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都较大,分离效率不高,并且投资较大,操作费用较大;
色谱工艺能够得到含量很高的产品,甚至可以得到各生育酚纯组分,但是处理量小,生产能力低,一般只适合于生育酚同系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从前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及综合评价来看,单独选用一种方法不能达到提取高纯度高收率生育酚和甾醇的目的。

因此,实际往往采用几种方法相结合的工艺。

上述基本处理方法的不同选取、不同组合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提取工艺。

其中,酯化、酯交换,蒸馏,结晶与萃取相结合的路线是一条能够廉价生产生育酚和甾醇的工艺路线。

第二章 分析方法
第二章分析方法
对脂肪酸、植物甾醇和生育酚的提取和分离的过程,必须要用到对上述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确定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性质、种类和类别等,而定量分析则是确定样品中各组分或某一类组分的含量、浓度或相对比例等。

对于准确地表示一个产品的有关性质来说,确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但可以准确地分析各步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性质和含量,客观地评价工艺过程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每种工艺所获产品的性质和含量的差别,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指导具体实验方案的选择,确立符合实际生产的工艺路线。

分析方法会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带来直接的影响,也关系到本身实验的工作量、效率和可靠程度。

能否采用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完成对产品的分析,指导工厂的原料分析和产品生产,已经成为许多药厂、化妆品公司共同面对的问题。

本章在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中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实验的分析方案,以提高分析准确度,节省分析时间,减少分析费用,提高分析效率。

2.1酸值和酸度的测定[52]
酸值是油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一种油的酸值越高,表明油脂因水解和酸败产生的游离脂肪酸越多。

所以可以采用酸值来衡量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以及甲酯化反应产物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本实验中酸值的测量根据国家标准(GB/T 5530-2005)的规定中的热乙醇测定法进行。

2.1.1定义
酸值指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用毫克每克表示。

酸度指油脂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用质量分数表示。

2.1.2方法
试样溶解在热乙醇中,用氢氧化钾水溶液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