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一)

(2009-12-27 16:00:49)

转载▼

标签:

杂谈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

【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

【反义词】:坐享其成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

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

1画龙点睛 2 图穷匕见 3三顾茅庐 4 不耻下问 5举一反三 6任重道远 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 9纸上谈兵 10朝三暮四 11空中楼阁 12集思广益 13逃之夭夭 14 锦上添花

15想入非非 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 18可歌可泣 19天衣无缝 20百感交集 21 痛改前非

22画饼充饥 23哗众取宠 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 25孤芳自赏 26居心叵测 27放虎归山 28循规蹈矩

29恨铁不成钢 30自欺欺人 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 32 水深火热

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都)在。

注释:

张僧繇:南朝时梁人。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主人公简介】

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年-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故事】

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游人们觉得很奇怪,认为应该画上眼睛,就坚持让张僧繇画上龙的眼睛。张僧繇说画了龙的眼睛以后,那些龙会飞走。可人们不信,认为他在骗人。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画上了眼睛。只见他在眼白上轻轻一点,过了一会儿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飞上了天!……等天气变回原样后,人们发现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果然不见了!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张僧繇)

2图穷匕见(荆轲【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珂曰:“起,取武阳所持图。”珂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白热化阶段了。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3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9 纸上谈兵(赵括【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字词解释】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空头支票、夸夸其谈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3、文人作品:5举一反三(论语——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灯谜卅;带头;翻两番

典故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4不耻下问(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释义:耻:羞耻,耻辱。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

下:谦虚、虚心的意思。比喻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造句: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造句: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 )

6任重道远(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途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示例】:明·鹿善继《答范景龙书》:“惟是世变滔滔,党同伐异,任重道远,谨始虑终,往常书本生活,到此躬行实践,别有光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近义词】:全力以赴、负重致远

【反义词】: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7春风得意(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春天的和风。在春风轻拂中洋洋得意。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后形容官运亨通或事情办成的得意心情。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

8、一帆风顺(孟郊——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解释】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中进士至今,不上二三十年,就做到副宪,也算是一帆风顺了。”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2、集思广益(诸葛亮——?解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集:集中。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3逃之夭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解释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示例瞿秋白《乱弹·新英雄》:“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

近义词溜之大吉,无影无踪

反义词岿然不动)

14、锦上添花(黄庭坚——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解释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出处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示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步需要还不是'~',而是'雪中送炭'。” 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

近义词精益求精、如虎添翼

反义词雪上加霜)

“无时无刻”的语义商榷-最新资料

“无时无刻”的语义商榷 一、引言 围绕“无时无刻”这一成语的讨论一直都在持续,讨论的焦点在于该词使用中的意义差别问题及对该词的释义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无时无刻”的解释是:用在“不”前表示“时时刻刻都……”: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这里没有对该词直接进行解释,而从双重否定的角度来解释,原因在于《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该词的正确形式只见于双重否定句中。王楠(2010:502-511)曾对几部最具影响力的词典进行统计,这些词典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成语源流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和《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笔者发现这些词典无一例外地以“无时无刻不”为整体来举例佐证。这些词典的释义为后来“无时无刻”单独使用或者与“都”连用被认定为“误 用”提供了佐证。 二、“无时无刻”作为“每时每刻”使用 词典的释义并不统一,甚至出现了分歧,其中《中华成语规范词典》(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中华成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都把“无时无刻”释为“时时”或者“时时刻刻”。其他词典基本都把它与“不”放在一起解释,表示双重否定,即“无时无刻

不”相当于“时时刻刻”。我们暂且抛开词典的矛盾释义不谈,其实自古至今该词都是两种形式并存,单独使用及跟否定词一起使用,但是意义却始终都表示“时时刻刻”之义。这一点跟汉语中的“差点儿”与“差点儿没”表达“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一样,都表示“没有发生”。例如: (1)明?凌?鞒酢冻蹩膛陌妇?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飨,却象掉下了一件甚么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心上。” (2)《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尚且无时无刻没有横财到手,又不消去做得生意,两年之间,富得当不得。” (3)清?鄂尔泰、张廷玉奉敕纂辑《世宗宪皇帝?p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七:“故凡有关于吏治之事,无时无刻,莫不留心体察,惟以其人之贤否是凭。(转引自王楠,2010:504)(4)清高宗(乾隆)《御制文集》三集卷二:“为人君者,无时无刻,无不宜修德与修刑。”(转引自王楠,2010:504)上述“无时无刻不”与“无时无刻”均为“时时刻刻”义。王楠(2010:502-511)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进入现当代,二者并行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成了一种常态,关于“无时无刻不”这里不再举例,下面探讨“无时无刻”单独使用的情况: (5)因为我们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社会中还充满着许多矛盾,非无产阶级思想还无时无刻地影响和侵害着我们队伍中的每一个共产党员,只要受了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就

《词典的故事》阅读答案教学设计

《词典的故事》阅读答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answers in the sto ry of the dictionary

《词典的故事》阅读答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 读书,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用 精神食粮丰富自己。小泰在这里整理了《词典的故事》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词典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 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 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 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 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 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 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 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

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 照在头顶。 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 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 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 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 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 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 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 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 “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中文工具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文工具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判断(每小题2分,共20分) 1、所有工具书都没有政冶倾向性() 2、索引又称引得、通检,主要供检索文献篇名、文句、词语与专题论述出处。() 3、参见的运用,把分散于一部词典中的相关词条有机联系起来,拓展了知识范围,深化了 解字词意义。() 4、类书编辑经历了“事迹”类向“事文并重”的转变标志是唐朝《艺文类聚》开创的“事 文合编”的体制() 5、政书对具体典制的记述方法,一般依时代顺序,采用叙述、自注、论说三相结方法() 6、年鉴中的条目是词语解释,概念意义和知识介绍,而不是提供事实与资料。() 7、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按汉语拼音排检工具书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方法。() 8、《辞海》最早由中华出局出版,是我国本世纪初《辞源》问世前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词 典。() 9、查考古今汉语字词规模最大的工具书是《汉语大字典》,是我国辞典发展史上新的里程 碑。() 10、《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训释词义为主要内容的字书。() 二、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1、《四角号码新词典》是一部以收语文词为主,兼收();以收()为主, 兼收古词、兼释古义的中型词典。 2、年鉴的整体构成一般包括()、百科、()、文章、附录、目录与索引等几个部分。 3、中文工具书的主要排检方法有()、()和分类与主题排检法三类。 4、字典和词典的整体结构主要由前言、凡例、()、附录和()几部分组成。 5、古代文人学士不仅有(),而且还有()。 三、单选(每小题3分,共30分) 1、()是中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 A 、《说文解字》 B、《广韵》 C、《字源》 D、《国语》 2、()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巨型历史性详解字典。 A、《词源》 B 、《辞海》 C、《汉语大字典》 D、《常用大字典》

好成语词语大全范文

好成语词语大全范文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积累好的成语有利于语文的学习。 1.入不敷出: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2.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3.为虎作伥: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4.奇谈怪论: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5.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6.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7.顺理成章: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8.提纲挈领: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9.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10.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11.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12.天高地迥: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13.忸怩不安:忸怩:羞惭的样子。不好意思。心里慌乱。 14.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15.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16.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17.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18.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19.体无完肤: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20.天造地设:造:制作;设: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21.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22.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23.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24.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25.强人所难: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 26.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27.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比较无时无刻与无时无刻不

“无时无刻”与“无时无刻不” 提要本文对“无时无刻”从早期到现代的主要用法进行梳理,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无时无刻”和否定副词“不”组合,构成双重否定结构,表示语气比较强的肯定,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这种强势用法从早期延续至今。但是,“无时无刻”在现代还有功能多样的独立用法,在语义上,出现了“无时无刻”等同于“无时无刻不”的现象。目前的词典几乎只有“无时无刻”的传统用例,而对“无时无刻”的词义却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另外,我们发现,“无时无刻”的出处比学术界目前公认的最早出处早一百多年。关键词无时无刻无时无刻不持续性动词非持续性动词 1.问题的提出 1. 1 “无时无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成语,它多和否定副词“不”组合,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语气比较强的肯定,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 感动,无时无刻不在。(百度网)是说“感动,时时刻刻都存在。” 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剑波……。(曲波《林海雪原》)是说“她的心时时刻刻都在恋着剑波 但是,我们发现,现代有相当数量的“无时无刻”没有和“不”组合,同样也表示肯定的“时时刻刻(都)”的意思,如: 我们伟大的党啊,无时无刻都在关注他们。(《人民日报》1979年5月12日) 5. 12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教育重建工作无时无刻牵动着两岸华人的心。(人民网) 这两句话都是肯定的用法,都可以换成“无时无刻不”句式,意思不变: 我们伟大的党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

5. 12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教育重建工作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两岸华人的心。 也就是说,上面两个句子中,“无时无刻”后面是否和“不”组合,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令很多的读者产生了困惑和不解?。 1. 2读者这些“困惑不解”和相关辞书的释义不无关系,我们看到,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成语词典和其他语文辞书关于“无时无刻”的例句,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无时无刻不”的用法:【无时无刻】“无时无刻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我们?不在想念着你。(《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 【无时无刻】[成]无论哪个时刻;时时刻刻:她?不在搜集民歌民谚I?不想念着你。(《应用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应用》) 【无时无刻】时时;不间断。明张居正《谢遣中使趣召并赐银八宝等物疏》:“虽违远天颜,旷离官守,而犬马依恋之心,无时无刻不在皇上左右。”《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寝?,好像掉下了一件什么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心上。”巴金《把心交给读者》“我无时无刻不祝愿我的广大读者有着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前途。”(《汉语大词典》) 【无时无刻】即时时刻刻。《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飧,好像掉下了一件什么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心上。”(《中国成语大辞典》) 【无时无刻】没有哪一个时刻。用在副词“不”前,表示总是这样,不曾间断。《初刻拍案惊奇》六102 “滕生快快归来,整整想了一夜。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却像掉下了一件什么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心上”。(《成语源流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以下分别简称《源流》、《考释》和《大辞典》) 这些词典都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它们的规模、性质不同,但所举的例子无一例外,都是“无时无刻不......”,都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都做状语。

北大中文工具书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工具书的类型、结构和排检 第一节工具书的特征、类型及功用 工具书: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提供某方面的知识和资料,专供查阅的图书。 一、特征 1.编制目的上:查检性 2.内容材料上:概括性 3.材料编排上:易检性 二、类型 1.文种:中文、外文 2.学科内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3.编撰时代:古代、现代 4.刊印形式:书籍、期刊、单幅图片 5.功用: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 (1)字典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 《尔雅》第一部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要内容的训诂书{《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广韵》现存第一部完整的以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的韵书(宋) 《康熙字典》首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 (2)词典:语文字典和词典、学科(百科)词典、专名词典 《国语词典》黎锦熙1937 首次按注音字母排列 《辞海》《辞源》首次创立“词条” (3)百科全书 综合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专科性《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 (4)类书:辑录古籍片段、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的类似百科全书的大型工具书。但只罗列资料 (5)政书:记载典章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十通

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三通) 清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会典、会要 唐苏冕《会要》唐杨绍复《续会要》宋王溥《新编唐会要》(现存最早会要) 唐官修《唐六典》元《元典章》明《明会典》清《清会典》 (6)年鉴:汇集一年里重要的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 综合性《中国百科年鉴》 专科性《中国经济年鉴》 (7)手册:汇集某方面经常要查考的资料,放在手头随时备查 综合性《人民手册》 专业性《各国货币手册》 (8)书目: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记录书的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等情况,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收藏情况等 (9)索引(引得、通检):汇集书报、文集内容。 书籍索引《十三经索引》 报刊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10)文摘(论文摘要):简明摘录论文观点。 (11)表谱:以编年或表格形式记载事物发展。 记载人物生平《陆游年谱》、历史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职官《历代职官表》、地理《历代疆域表》、学术《先秦学术年表》 编年是表谱的主要形式。 (12)图录:以图像表示事物形象。包括地图和其他图录。 三、功用 1.解释词语 2.了解图书内容 3.提供文献线索 4.掌握学术信息 5.获取各科知识 第二节工具书发展简况 一、春秋战国:对工具书的需要不迫切。 二、汉:经济文化发展,为工具书发展奠定基础。工具书开始出现,【说文解字】 三、魏晋南北朝:工具书有一定发展。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探析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探析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关鍵词:成语理性义色彩义演变 一、引言 语言是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观念的改变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而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在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中体现出来。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 笔者通过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1989)中语义发生演变的成语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后发现,汉语成语语义演变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中语料及成语释义除特别说明的以外,均来自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一版)。 二、成语理性义的演变 汉语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可以分为理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一)理性义扩大 1.理性义泛化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城下之盟——原指敌国兵临城下,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后用来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2.义项增加

现代汉语词典E-F成语及解释大全

阿弥陀佛:佛教指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也译作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等意思。 峨冠博带:高高的帽子和宽大的衣带,指古时士大夫的装束 鹅行鸭步:像鹅和鸭子那样走路,形容行动迟缓,也叫鸭步鹅行 额手相庆:双手合掌,聚到额头,表示庆幸 恶贯满盈:作恶极多,已到末日 饿虎扑食:形容动作迅速而猛烈 饿虎扑羊:饿虎扑食 鳄鱼眼泪,鳄鱼吞噬人畜时,一边吃一边掉眼泪,比喻坏人的假慈悲 恩断义绝:感情破裂,情义断绝,多指夫妻离异 恩将仇报:用仇恨报答恩惠 恩同再造:形容恩惠极大,如同重新给予生命 尔虞我诈(尔诈我虞):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青梅竹马 耳聪目明: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的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觉很新鲜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软心活: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的说出来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的教导 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发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 发号施令:发布命令下达指示(贬义) 发聋振聩:振聋发聩 发扬绰厉:意气昂扬,精神奋发 发扬蹈厉:发扬绰厉 发扬光大:发展提倡,使日益盛大 发踪指示(发纵指示):放出猎狗指示方向。要他追捕野兽。泛指指挥调度 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法不责众:原指立法不是为了责罚大多数人,。现指众多人违法违规不会受到责罚 翻天覆地:1: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2:形容闹得很凶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查 翻箱倒箧:同上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烦琐哲学:指罗列表面现象,拼凑枯燥的条纹,使人不得要领的作文和文风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繁琐多余的事项, 繁文褥礼:同上 繁征博引:形容论证时大量引用材料 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讥讽对方 反戈一击L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 反躬自问:反过来问问自己,

汉语成语里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里的物理原理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 随波逐流

成语概述

成语概述 本文是关于成语概述,感谢您的阅读!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 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 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 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1.具有修辞作用。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若解释成“肚子里长着一根竹竿”就大错特错了。“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 2.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 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马首是瞻”; 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祸国殃民”(使动)、“不耻下问”(意动)、“虎踞龙盘”(名词作状语); C.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 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盲人瞎马”;

E.互文,如“善男信女”“拐弯抹角”。 4.语法结构多样。 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 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 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 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 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 《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中国古代文献200余种。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 《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收成语9400条,按内容分成50类,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学语文各类词语成语分类大全

小学语文各类词语、成语分类大全 1.表示“看”的字词: (单音节词)瞥、瞅、瞄、瞪、盯、瞟、瞧、睹、望、窥、 (双音节词)凝视、注视、扫视、环视、俯视 窥视、巡视、远望、眺望、瞭望、张望、探望 仰望、观察、瞻仰、鸟瞰、视察、欣赏、观赏、浏览 (成语)见多识广望而生畏察言观色一视同仁一览无余高瞻远瞩坐井观天举世瞩目管中窥豹左顾右盼 2.表示“说”的字词: 讲、曰、叫、喊、嚷、谈、问、议、诉、骂、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诉说、倾诉、告诉、谈话、叫嚷、责骂、质问 3.表示“叫”的字词: 吠、吼、嚎、啼、鸣、嘶、嗷、吟、啸 4.表示“第一”的字词: 首、元、甲、子、首先、冠军、魁首、首屈一指、名列前茅 5.表示春的成语: 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

6.表示夏的成语: 烈日当空、暑气逼人、大汗淋漓、挥汗如雨、乌云翻滚、热不可耐 7.表示秋的成语: 秋高气爽、五谷丰登、天高云淡、红叶似火、金风送爽、硕果累累 8.表示冬的成语: 三九严寒、天寒地冻、雪花飞舞、寒冬腊月、千里冰封、滴水成冰 9.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 头重脚轻、指手画脚、愁眉苦脸、心明眼亮、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交头接耳、眼疾手快、昂首挺胸、心灵手巧、摩肩接踵 10.数字开头的成语: 一开头:一去不返一蹶不振一言不发 一字不漏一文不值一毛不拔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一窍不通一丝不苟一病不起 一声不响一声不吭一丝不挂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日千里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两面三刀

三长两短三番五次三三两两 三头六臂三心二意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 五光十色五湖四海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七嘴八舌 八面玲珑 九死一生九牛一毛 十马九稳十全十美 百开头:百发百中百折不挠百废待兴百尺竿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废待兴百年大计百年好合百孔千疮百战百胜百依百顺 千开头:千辛万苦千军万马千变万化千丝万缕 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呼万唤千差万别 千真万确千叮万嘱千刀万剐千秋万代千家万户 千锤百炼千依百顺千峰百嶂千方百计千疮百孔千娇百媚千奇百怪千回百转千姿百态 万水千山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紫千红 万死一生万全之策万事如意万不得已万念俱灰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与第5版中某些四字成语的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与第5版中某些四字成语的变化 江苏省淮州中学齐东风 信息时代日新月异,语言也随之发展变化,《现代汉语词典》为适应这种变化也在不断地加以修订。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于2012年6月面世,它收录的成语词目及相关注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权威性和示范性,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将对高考语文字音、字形、成语的考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与第5版中某些四字成语在字音、字形和意义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探求。 ●字音变化 1.【臭味相投】“臭”,第6版读“chòu”,但加注“旧也读xiù”。 2.【箪食壶浆】“食”,第5版读“sì”,第6版读“shí”,并加注“旧读sì”。 3.【唯唯诺诺】“唯”,第5版注音“wěi”,第6版改注“wéi”,并注明“旧读wěi”(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wéi”的规定一致)。 4.【一本正经】【正儿八经】【正经八百】“经”,第6版读“jīng”,并加注“口语中也读jǐng”。 ●字形变化 1.【鬼哭狼嚎】(鬼哭狼嗥) 2.【神采奕奕】(神彩奕奕) 3.【五彩缤纷】(五采缤纷) 4.【再接再厉】(再接再砺) 5.【指手画脚】(指手划脚) 6.【百废俱兴】——第六版中取消“百废具兴” 7.【斫轮老手】——第6版中取消“斲轮老手”(备注:括号中为第6版新增加的异形词。) 意义变化 (一)扩大局部意义的成语 1.【急风暴雨】急剧而猛烈的风雨,多用来比喻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或激烈的斗争。 2.【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3.【绠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 4.【七窍生烟】形容气愤、焦急或干渴之极,好像耳目口鼻都冒火。 5.【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6.【行云流水】漂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二)替换局部意义的成语 1.【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第5版说“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半老徐娘】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第5版说“色衰”) 3.【登峰造极】登上顶峰,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第5版说“比喻达到顶峰”) 4.【断垣残壁】见【残垣断壁】,指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第5版说“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 5.【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第5版说“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6.【鸡犬升天】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亲戚朋友都跟着沾光。(第5版说“同他有关系的人”) 7.【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希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第5版说“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8.【云泥之别】相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形容极大的差别。(第5版说“比喻高低差别

也谈“臭味相投”的意义和读音

也谈“臭味相投”的意义和读音 关于“臭”在成语“臭味相投”中的读音以及对“臭味相投”的意义理解,近些年学术界讨论良多。不少学者寻根究底,立足于“臭味相投”的原初意义,坚决捍卫“臭”的“xiù”读“正统”,认为现时存在的“chòu”读是不规范的。然而,语言使用的事实和学者们的观点常常大相径庭。 《辞源》:“臭味(xiù wèi):气味。因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用以比喻同类的人或事物。”据此,“臭味相投(xiù wèi xiāng tóu)”就是“性格志趣、思想作风一致,十分合得来”的意思。唐·刘知几《史通·六家》:”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两汉以还,则全录当时记、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投。”“臭味相投”也作“臭味相与”、“臭味相同”、“臭味略同”、“气味相投”,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九回:“我同他一相识之后,便气味相投,彼此换了贴,无话不谈的。”“臭味相投”反意而用,即“臭味不投”,清·西泠词客《点金丹·上·郊游》:“此间有个楚公子,乃现任通政之令郎,乘他略分订交,虽然臭味不投,却也文酒常会。”由此可见,“臭味相投”表示“同类相好”,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不具备明显的情感色彩。刘洁修编著的《成语源流大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王涛主编的《精编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余灿英主编的《新编文言文词典》(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刘万国、侯文富主编的《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等成语工具书,在解释“臭味相投”时,都标注“臭”的读音为“xiù”,并且按照“志趣相投”的意义对其进行解释。 词语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产生非常微妙的语义变化,“臭味相投”就经历了这样的意义演变。“臭”也可读作“chòu”,做词根语素时,表示“秽恶难闻的气味”,受其影响,“臭味”表示“气味”的语义不断弱化,表“恶味”的语义进一步加强。再加上同类人或事物本身也有好坏之分,由“臭味(xiù wèi)”比喻引申而来的成语“臭味相投”不知不觉中就被注入了负面的情感因素,几乎用来专指思想作风不好的人沆瀣一气了。“臭味相投”指涉的语义范围逐渐缩小了,“臭”的读音也随之由“xiù”变成了“chòu”。列入新闻出版署“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第2961页:“臭味相投(chòu wèi xiāng tóu):指思想情趣相同的人彼此合得来。今多用于贬义。”毛学河、倪文杰主编的《现代成语巨典》(大连出版社,1993)、宋永培、端木黎明主编的《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朱显延主编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2002)等成语工具书,也都按照语义缩小后的注音和释义对“臭味相投”进行了注解。利用“读秀中文学术搜索”对2010年到今年以来的报纸题目进行搜索,“臭味相投”这个成语共有39条出现记录。在其中的35条报纸标题中,“臭味相投”明显含有贬义色彩,典型的如“三个小偷臭味相投”(2011.02.11《常州晚报》)、“臭味相投结

“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

“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 您可能更想看… "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 第八招: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的促销方略 综艺新面孔"暗度陈仓" 鲍尔默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 在一套高三模拟卷中发现一道判断词语正误的题目,其中“暗渡陈仓”是正确的,这和我印象中的“暗度陈仓”有出入,于是立即查阅工具书。这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发现了问题,不同版本的词典居然有不同答案。 综观查阅结果,目前工具书基本可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用“暗度陈仓”,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今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等,都只收“暗度陈仓”。一派主张用“暗渡陈仓”,如《中国成语大辞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以“暗渡陈仓”为主条,而以“暗度陈仓”为辅条。另外好几部工具书还存在矛盾现象:如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与《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前者收录为“暗度陈仓”,后者为“暗渡陈仓”;《中国成语大辞典》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词目中却用“暗度陈仓”,表现出该工具书也存在前后不一的矛盾之处。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哪个“度”呢?要知道学生考试可是来不得半点模糊的。 其实,“暗度陈仓”这一成语是有出典的。公元前206年,刘邦攻下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都南郑。他带着人马去南郑时,把经过的栈道都烧毁了,表示以后不打算再回关中,消除了项羽对他的疑忌。不久他带兵绕道北上,在陈仓(令陕西宝鸡市东)打败章邯的军队,又回到成阳。小说家把这段历史演义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暗度陈仓”比喻以假象作掩饰而暗中行动。也喻指男女私通。例如《元人杂剧钩沉·千里俐行》:“他更有韩信般暗度陈仓道,准备着大会垓十面将军吊。”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此是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按此观点该用“度”。 在现代汉语中,如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渡”的第1项释义是: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如飞渡太平洋。引申为由此及彼,有时还带点比喻意义。如渡过难关,比喻通过困难像通过江河一样艰险。“度”的第13项释义是:过,经历,指经过一段时间。跟通过江河没有直接关系,如欢度春节、度日如年。陈仓(又称故道)作为地名,跟江河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按此观点“度”字也更为贴切。 但在古汉语词典中又是另一番情形。如同样是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度”的释义第5项是:“渡过,越过。渡水的意义后来写作‘渡”’。按这种观点看“度”是越过的本字,后来才将过河的“度”加上三点水变成“渡”。可见古时“度”与“渡”在作“过”解时是相通的。而“暗度陈仓”或“暗渡陈仓”的“度”和“渡”都是作“过”解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暗度陈仓”和“暗渡陈仓”两者都没有错。

各种成语词语分类大全

一、鼠——鼠目寸光胆小如鼠 二、牛——牛刀小试牛鬼蛇神牛头马面九牛一毛对牛弹琴 九牛二虎之力 三、虎——虎踞龙盘虎口逃生虎视眈眈虎头蛇尾虎口拔牙 为虎作伥如虎添翼放虎归山谈虎色变骑虎难下 狼吞虎咽狐假虎威虎毒不食儿坐山观虎斗 四、兔——兔死狐悲狡兔三窟守株待兔 五、龙——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蛇混杂龙腾虎跃龙吟虎啸龙争虎斗 生龙活虎来龙去脉画龙点睛鱼龙混杂老态龙钟叶公好龙 望子成龙 六、蛇——画蛇添足惊蛇入草杯弓蛇影打草惊蛇 七、马——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马虎虎一马平川一马当先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汗马功劳走马观花兵强马壮 车水马龙兵荒马乱蛛丝马迹千军万马 八、羊——羊肠小道羊落虎口亡羊补牢顺手牵羊 九、猴——沐猴而冠尖嘴猴腮杀鸡吓猴 十、鸡——鸡飞蛋打鸡毛蒜皮呜鸣狗盗鸡犬不宁闻鸡起舞偷鸡摸狗小 肚鸡肠呆若木鸡杀鸡取卵 十一、狗——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拿耗子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狐朋狗友 十二、猪——猪朋狗友猪头三牲泥猪瓦狗泥猪疥狗泥猪癞狗 指猪骂狗 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好高骛远声东击西南征北战居安思危南辕北辙里应外合 化敌为友化险为夷好逸恶劳前赴后继深入浅出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转危为安求同存异左右开弓推陈出新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左邻右舍惊天动地开天辟地左顾右盼积少成多 欢天喜地承上启下南辕北辙人来人往承前启后反败为胜 前呼后拥东倒西歪阴差阳错虎头蛇尾天崩地裂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喜新厌旧口是心非头重脚轻七上八下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东张西望三长两短水深火热出生入死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大惊小怪大材小用九死一生异口同声柳暗花明 争先恐后大同小异 含数字的成语: 三心二意一干二净一穷二白一清二楚三长两短三言两语 一刀两断一举两得 含反义词的成语: 天南地北七上八下柳暗花明南辕北辙前俯后仰左顾右盼 里应外合东张西望小题大做出生入死 含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左顾右盼粉身碎骨狂风暴雨千辛万苦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胡言乱语无缘无故眼疾手快

【VIP专享】现代汉语词典成语集锦

现代汉语词典成语集锦 ●哀兵必败:《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对 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爱屋及乌:《尚书大传·大战篇》“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比喻 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爱惜羽毛:比喻珍重爱惜自己的声誉。 ●安步当(dàng)车:慢慢的步行,就当是坐车。 ●安家落户:在他乡安置家庭并定居。 ●安贫乐道:安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 伤。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安土重(zhòng)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 在意。 ●鞍马劳顿: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累。 ●鞍前马后:比喻跟随在别人身边,小心侍候。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 械、死板。

●暗度陈仓: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眉目传情,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事圆滑,不得罪任 何一方。 ●八面威风:形容神气十足。 ●跋前疐(zhì)后:比喻进退两难。也作跋前踬后。(疐:跌倒) ●白璧微瑕:洁白的预上面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有些小 缺点。 ●白璧无瑕:洁白的玉上面没有一点儿小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 缺。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白衣苍狗: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后来用“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也说白云苍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后仍 继续努力。 ●百川归海:条条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 许多分散的事物聚集到一个地方。 ●百废俱兴: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也说百废俱举。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百战不殆:每次打仗都不失败。(殆:危险)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作者:刘洁修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1卷 光盘数:0 定价:450元 优惠价:380元 详细介绍: 刘洁修的巨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简称《源流大辞典》),将按作者手书近700万字正文原稿重排出版。我们两个作为他20余年的老友,亦为之振奋。这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大事,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一件幸事。 我们两个与洁修先生虽同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但分属三个不同的研究所,彼此原不相识。后来,三家先后搬进同一宿舍大院,结为近邻,朝夕相见,散步聊天,渐渐熟悉,加以我们两个都受洁修先生《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简称《考释词典》)教益,对其坚毅博雅,十分钦佩,于是友谊日笃,成为知交。 说到《考释词典》(199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实为今《源流大辞典》的雏形。《源流大辞典》的选目、写作、编辑诸原则和方法,内容的主要方面即条目取舍、溯源、释义、形态,甚至书证、出处、写法等,在《考释词典》中都有科学的规定,经过实践已完全成熟。《源流大辞典》的宏大规模,也由《考释词典》奠定了基础。《源流大辞典》是循《考释词典》确定的道路进行的正常的、必要的补充。 《考释词典》的撰著,昉自1972年,积近20年的努力而成书。故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权威吕叔湘先生援笔作序,介绍作者说:“他做事认真,这是我早就知道的,可是他熟悉古书,却是后来才渐渐发现的。”

怎样发现的呢?吕先生没有说。后来,我们听说过一件事: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提出建设“精神文明”,胡乔木院长想知道这一词语最早的出处。这个问题难倒了许多博学鸿儒,语言研究所一名不起眼的助理研究员听说后,立即说:“梁启超。”他接着从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中查得出处。这位虽无高学历、高职称,却有真见识、真学问的学者,就是刘洁修。这件事无疑给吕叔湘留下了深刻印象。吕先生后来又知道他独立编撰汉语成语辞典,表示赞赏,称誉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并不那么轻而易举”,“是很愉快然而很不轻松的工作”。吕先生采取这种态度,不是偶然的。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刘洁修的巨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简称《源流大辞典》),将按作者手书近700万字正文原稿重排出版。我们两个作为他20余年的老友,亦为之振奋。这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大事,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一件幸事。 我们两个与洁修先生虽同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但分属三个不同的研究所,彼此原不相识。后来,三家先后搬进同一宿舍大院,结为近邻,朝夕相见,散步聊天,渐渐熟悉,加以我们两个都受洁修先生《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简称《考释词典》)教益,对其坚毅博雅,十分钦佩,于是友谊日笃,成为知交。 说到《考释词典》(199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实为今《源流大辞典》的雏形。《源流大辞典》的选目、写作、编辑诸原则和方法,内容的主要方面即条目取舍、溯源、释义、形态,甚至书证、出处、写法等,在《考释词典》中都有科学的规定,经过实践已完全成熟。《源流大辞典》的宏大规模,也由《考释词典》奠定了基础。《源流大辞典》是循《考释词典》确定的道路进行的正常的、必要的补充。 《考释词典》的撰著,昉自1972年,积近20年的努力而成书。故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权威吕叔湘先生援笔作序,介绍作者说:“他做事认真,这是我早就知道的,可是他熟悉古书,却是后来才渐渐发现的。”怎样发现的呢?吕先生没有说。后来,我们听说过一件事: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提出建设“精神文明”,胡乔木院长想知道这一词语最早的出处。这个问题难倒了许多博学鸿儒,语言研究所一名不起眼的助理研究员听说后,立即说:“梁启超。”他接着从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中查得出处。这位虽无高学历、高职称,却有真见识、真学问的学者,就是刘洁修。这件事无疑给吕叔湘留下了深刻印象。吕先生后来又知道他独立编撰汉语成语辞典,表示赞赏,称誉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并不那么轻而易举”,“是很愉快然而很不轻松的工作”。吕先生采取这种态度,不是偶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