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 论文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1. 引言1.1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同一颗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宝石,闪烁着远古的光芒。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习俗,被视为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傩戏的表演场景往往设在深山密林之中,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才会得以展现。
演员身穿古装,戴上面具,化身为神灵的使者,引领着观众进入神秘的仪式世界。
他们舞蹈起来,歌唱起来,仿佛是古代祭司在向神祇祈祷的场景再现。
2. 正文2.1 神秘的傩戏起源神秘的傩戏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说是由古代巫师为了祈祷丰收和驱除恶鬼而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傩戏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深处,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祭祀仪式的民间艺术形式。
传说中,傩戏表演者被认为是受神灵附体的特殊存在,他们可以借助傩戏表演来与神灵沟通和传递祈福之意。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由于其神秘和神圣色彩,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传统仪式和娱乐性质的表演形式。
傩戏的表演内容多是围绕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和歌舞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氛围。
2.2 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傩戏逐渐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方式。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内容、服饰和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傩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傩戏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专家学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傩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演出、展览和研讨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傩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3 傩戏表演的特色和意义傩戏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傩戏承载着丰富的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是人们表达敬畏和崇拜之情的一种方式。
傩戏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介绍一种风俗傩戏作文

介绍一种风俗傩戏作文
在咱们这乡村里,傩戏可是个宝啊!天一黑,村里的空地儿就
热闹起来,傩戏的舞台一搭起来,那气氛就瞬间上来了。
五颜六色
的戏服,脸上画得跟个啥似的,真是让人看了就想跟着节奏摇起来。
说起傩戏的音乐,哎呀,那叫一个震撼!鼓点敲得人心跳加速,笛子吹得悠扬婉转,还有那唢呐,深沉得让人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回音。
观众们一听到音乐,就跟着节奏摇啊摇,感觉自己都要飞起来了。
傩戏里那些面具啊,简直是神秘又有趣。
有的看着就吓人,有
的看着又特别亲切。
演员们戴上这些面具,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一下子就能进入角色。
观众们看着这些面具,就能感受到角色们的
喜怒哀乐,好像自己也成了戏里的一员。
傩戏对咱们村里人来说,可不仅仅是个表演。
它就像是个信仰,每次看傩戏,都像是跟神灵对话一样。
咱们村里人通过看傩戏,祈
求着平安、健康,希望日子能过得越来越好。
这傩戏啊,就是咱们
村里人生活的一部分,少了它可就不完整了。
德江傩戏推广研究

德江傩戏推广研究近年来,德江傩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傩戏是中国古老的祭祀活动,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傩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德江傩戏的历史、特点、价值及推广研究。
一、德江傩戏的历史德江傩戏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源于傩仙诞辰庆典,发展为傩仙街头巡游。
其演出形式主要分为大傩和小傩两种形式。
大傩就是全天候演出,演出时跳脚、飞跃、纵身腾空、大跪献瓦等,其舞蹈姿势奇特、幽默滑稽、紧扣情节剧情、形式生动逼真。
小傩则演出形式以马灯为主,通常在新春时节、传统节日等场合演出。
二、德江傩戏的特点1、衍生丰富:德江傩戏因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引发了地方性的演变和衍生,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子弟傩团。
2、演员多才多艺:德江傩戏演员多才多艺,他们通常能够同时拥有表演、唱歌、设计服饰、编织道具等技能。
3、音乐丰富:德江傩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包括民族乐器、锣鼓、葫芦丝、笛子等多种乐器,演奏既风趣幽默又庄重肃穆。
三、德江傩戏的价值1、历史价值:德江傩戏曾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传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2、艺术价值:德江傩戏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深入到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精髓,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3、社会价值:德江傩戏的演出形式生动、逼真、幽默,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文化修养,弘扬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伦关系。
四、德江傩戏的推广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德江傩戏的推广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可能的推广研究途径如下:1、加强传承:加强传承对于德江傩戏的发展非常重要。
传承中应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弘扬傩戏的艺术特点。
2、提高演员水平:加强培训,提高演员水平,让观众领略傩仙的神韵。
3、加强宣传:通过互联网技术、入驻各大媒体等方式加强傩戏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
4、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加强法律保护机制的建设,保障傩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傩戏传承状况论文

浅谈侗族傩戏的传承状况【摘要】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族习俗、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傩仪、傩俗、傩戏、傩艺。
其中,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流行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族傩戏是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侗族民族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
因此,对侗族傩戏的现状有一个深刻了解和认知是很有必要,更好地对侗族傩戏的继承更有必要。
【关键词】侗族;傩戏;传承状况一、侗族傩戏的传承现状及困境1、从事侗族傩戏表演的人员结构及其困境傩戏在当地是用侗语唱的,侗语台词贯穿于表演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与侵蚀,侗族人己基本上汉化,大部分居民现在都讲汉语,基本上没有人讲侗语,导致新一代对傩戏缺乏兴趣和深入了解。
傩戏一般只受到老人重视,其它年龄阶段的人则是从欣赏娱乐的角度看待傩戏。
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因缺失载体与媒介和一些保护措施而很难开展。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生存是人的最基本需求。
新晃地区封闭,经济比较落后,农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以改善经济状况。
傩戏的继承人是由艺人自己找的,傩戏的传承面临挑战。
2、对侗族傩戏的认知存在问题(1)对侗族傩戏的了解程度低很多居民对傩文化是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情况。
尽管当地居民知道傩文化的存在,却不甚了解,部分居民对傩戏与傩舞的特征和表现方式有所了解,却不知那就是傩戏傩舞。
他们对傩文化的了解仅局限于表面的认知而非全面的深层次上的。
(2)对侗族傩戏有误解傩戏很难靠着古朴的动作和唱腔够吸引观众。
很多人将傩舞傩戏简单得只认为是一种舞蹈和戏剧,却忽视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很多人认为傩戏不好看不好听。
同时,傩戏具有的佛、道、巫的神学文化,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认为是一种迷信的思想。
这种误解的产生会导致对傩戏的了解度不高,而了解度不高也会诱发对傩戏的误解。
论堂朗苗族傩戏的非遗属性

论堂朗苗族傩戏的非遗属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堂朗苗族傩戏的非遗属性傩戏是中国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其中的论堂朗苗族傩戏是苗族傩戏中的一种形式。
傩戏是中国非遗保护名录中的一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论堂朗苗族傩戏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非遗属性,本文将就论堂朗苗族傩戏的非遗属性进行讨论。
一、历史渊源论堂朗苗族傩戏作为苗族傩戏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苗族古老的传统。
据史料记载,苗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傩戏便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论堂朗苗族傩戏起源于苗族的宗教仪式,久已流传至今。
在演出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扮演各种色彩斑斓的角色,以祭祀神灵、驱鬼避邪为主题,通过舞蹈、歌唱、击鼓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苗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
二、文化内涵论堂朗苗族傩戏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在傩戏的演出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生动的形象塑造,将苗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等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
傩戏还承载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傩戏的表演,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了后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傩戏还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宇宙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他们的美好愿望和信仰。
三、艺术特色论堂朗苗族傩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也是其非遗属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表演形式上,傩戏采用了舞蹈、歌唱、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了舞台美术、服饰道具等多种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在表演内容上,傩戏叙事性强,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苗族的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社会风情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表演技巧上,傩戏要求演员们具有较高的舞蹈、音乐、表演等综合能力,所以对演员们提出了较高的技艺要求。
四、文化传承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论堂朗苗族傩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备受重视。
关于傩戏的作文

关于傩戏的作文
傩戏的历史源远流长
这是一种民间传统的舞蹈戏剧表演艺术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当时农民为了纪念死去的亲友和驱赶瘟疫
便自发地组织这种仪式性活动
傩戏内容丰富多彩
结合了舞蹈、戏剧、武术、民间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表演者扮演各种角色,如祥獚、判官、孝子等
通过动作、表情、对白来诠释不同的故事情节
营造热烈欢腾的氛围,寓教于乐
虽然时代不断变迁
但傩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屹立不倒
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原始面貌
在其他地方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不仅传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
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傩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发扬。
关于贵州特色艺术的作文

关于贵州特色艺术的作文篇一《贵州特色艺术之傩戏:一场神秘的面具狂欢》贵州的特色艺术就像一个大宝藏,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藏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
今天我要讲的是傩戏,这可是贵州特色艺术里相当神秘又有趣的一种。
傩戏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面具了。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小村子看傩戏表演,那个表演场地就在村子中间的一块空地上,周围挤着一堆人,老人小孩都有,大家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
表演还没开始呢,我就被放在一边桌子上的面具吸引住了。
那些面具真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
有的面具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要从眼眶里跳出来一样;有的嘴巴咧得老开,那笑容看起来有点诡异又有点滑稽。
我忍不住伸手想去摸一摸,这时候村里的一个大叔就笑着说:“哎,小伙子,这面具可不能随便摸咯,这可都是有讲究的。
”等表演开始,戴着面具的演员们一上场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他们的动作很奇特,有点像在跳一种古老的舞蹈,一步一顿的,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我看到一个戴着红色脸谱面具的演员,他一边跳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棍子,那棍子在空中划出道道弧线。
随着他的动作,周围的人群时不时发出惊叹声。
还有一个戴着白脸面具的演员,一出场就是小碎步走得飞快,好似幽灵在飘荡,那姿态把几个小孩子吓得直往大人身后躲,大人就一边笑一边安慰孩子这是在表演呢。
傩戏里讲的故事好多我都没太听懂,但是那种神秘的氛围和这些独特的面具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世界的门,通过这些面具和表演,能感受到先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傩戏就这么在贵州的土地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虽然现在懂的人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每一场傩戏表演的举行,都像是坚守着一份独特的贵州文化宝藏。
篇二《贵州蜡染:蓝白相间的艺术魔法》贵州蜡染那可是相当厉害的特色艺术。
它就像一个魔术师,把简单的白布变成了一幅幅充满故事的画卷。
有一回,我去贵州的一个小镇游玩,偶然走进了一家蜡染工坊。
一进门,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蜡香。
工坊里,几个阿姨正坐在小桌子前忙活着。
傩戏 论文

与神共舞——民间小戏之傩戏地方小戏即可划分到戏剧研究领域也可以划分到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其依据在于地方小戏不同于精英文学,它不是由当时知识分子所创造的,而是由民间无数艺人经过岁月和时代的积累沉淀而成。
由于地区和时代不同,创造出来的小戏也各式各样,而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其地位是不同小视的。
它从原始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不断的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发展而来,却又保留有原始文化的气息,很具有考究意味。
本文试图从傩戏之起源发展、傩戏之艺术形态、傩戏之文化内涵以及毛南族之傩戏入手,对傩戏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探讨。
一、傩戏之起源发展何谓傩?这是了解傩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按照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所说,傩这个名字的来由是驱鬼时要发出"傩傩傩"的声音,而这声音可能带有某种诅咒意味,就好比我们常常听到的类似于"天灵灵,地灵灵"之类的咒语。
而对于傩这个字究竟暗含什么样的意思也就无法推测了,因直接将其作为名称也是未尝不可的。
关于傩这种表演形态是包含两部分的,一个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另外一个就是单纯的从事于戏剧表演的。
在早期,它更加侧重于祭祀,但是它又具备戏剧的一些特色,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原始的祭祀已经转化为艺术的表演,占据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巫祭仪式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等。
而在周朝之时已相当的兴盛了,这可以从当时最早的戏剧作品《大武》中可见一斑。
《大武》由周文王主持编排演练,将阴阳八卦图谱内化于其中,无论是队形舞蹈都符合四面八方天地宇宙之奥妙。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由官方的祭祀仪式的兴盛,来反观当时的民间社会风气,可以肯定的是傩祭的旺盛。
实质上考古发现,奴隶等级社会的鼎盛朝代——周朝有三种主要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事丰稔的蜡祭、驱邪避疫的傩祭、和求雨的雩祭①。
而傩祭已经是一种正式列入国家祭典的仪礼活动。
而刚刚所说的都是从黄帝传袭下来的正统中原文化的风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神共舞——民间小戏之傩戏地方小戏即可划分到戏剧研究领域也可以划分到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其依据在于地方小戏不同于精英文学,它不是由当时知识分子所创造的,而是由民间无数艺人经过岁月和时代的积累沉淀而成。
由于地区和时代不同,创造出来的小戏也各式各样,而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其地位是不同小视的。
它从原始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不断的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发展而来,却又保留有原始文化的气息,很具有考究意味。
本文试图从傩戏之起源发展、傩戏之艺术形态、傩戏之文化内涵以及毛南族之傩戏入手,对傩戏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探讨。
一、傩戏之起源发展何谓傩?这是了解傩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按照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所说,傩这个名字的来由是驱鬼时要发出"傩傩傩"的声音,而这声音可能带有某种诅咒意味,就好比我们常常听到的类似于"天灵灵,地灵灵"之类的咒语。
而对于傩这个字究竟暗含什么样的意思也就无法推测了,因直接将其作为名称也是未尝不可的。
关于傩这种表演形态是包含两部分的,一个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另外一个就是单纯的从事于戏剧表演的。
在早期,它更加侧重于祭祀,但是它又具备戏剧的一些特色,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原始的祭祀已经转化为艺术的表演,占据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巫祭仪式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等。
而在周朝之时已相当的兴盛了,这可以从当时最早的戏剧作品《大武》中可见一斑。
《大武》由周文王主持编排演练,将阴阳八卦图谱内化于其中,无论是队形舞蹈都符合四面八方天地宇宙之奥妙。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由官方的祭祀仪式的兴盛,来反观当时的民间社会风气,可以肯定的是傩祭的旺盛。
实质上考古发现,奴隶等级社会的鼎盛朝代——周朝有三种主要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事丰稔的蜡祭、驱邪避疫的傩祭、和求雨的雩祭①。
而傩祭已经是一种正式列入国家祭典的仪礼活动。
而刚刚所说的都是从黄帝传袭下来的正统中原文化的风俗。
按廖奔的《中国戏剧史》所据,还是在春秋时期,这种仪式已经成为邻里乡亲的一种公共活动,相当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哭丧节等。
以后随着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杂化,傩祭结合其他习俗向着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向发展。
梁代民间的岁终逐除已经改为社火模样,并吸收了佛教神参加。
②其实,在现在的很多民俗中都还反应了傩戏的某些特有质素。
并且由于地区的不同,每一种傩戏的演变,其中都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在其彰显。
如湖南中部地区的岁末烧火趋祟的行为。
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用稻草扎成一小捆,然后点燃,在空中挥舞表示赶走脏秽蚊虫,迎接新生洁净。
个人认为,这些行为带有类似于傩戏的性质,但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考证。
随着中原文化中心的迁移,这种风俗自然也带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并且在各个民族的悉心培养和浇灌下,傩有了新的生机和特色,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新,艺术形态也有了新的发展。
如湖南丰富的祭祀歌舞传统为傩仪增添了表演的成分,而驱傩内容也在民俗影响下向祈神还愿转化。
③但南方地区的傩是土生土长还是由中原文化中心的迁移而来,在学术界还是存在争议的。
在清代关于傩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傩戏在湖南中部地区是相当的繁荣的。
《松桃厅志》载:"自城市迄乡村,皆有庙宇,士民祁襄,各因其事……乡村皆然。
"到了近现代,傩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艺术形式,基本上脱离了祭祀等原始民间活动,而成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流传于乡野剧团,成为草根文学中的一大代表。
最具有典型性的当数贵州的傩堂戏。
傩戏是广泛分布各个地区的,主要有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山西、内蒙古。
并且它的形态也是各异的,有傩戏、师道戏、师公戏、队戏等。
足可见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采,而这些都是我们民间文化的瑰宝,将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的见证。
二、傩戏之艺术形态由于傩最初是用来祭祀趋鬼求神之用,所以它和巫的表演形式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
巫是远古人民交感思维的产物,它作为沟通人和神的中介,借助于语言和某种神力同神达到交流,传递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待。
同样的傩亦是如此。
据《周礼。
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赏,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
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
"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测出如下几点。
首先,傩表演里有个重要的人物---方相氏。
他的形象就是,头戴着黄金四目假面,身穿黑色的衣服,披着熊皮,手拿着盾牌和刀戈。
形象自然是非常的凶狠吓人,经推测可能和原始的兽图腾崇拜有关。
而类似于这样的造型,在《大面》里也是有体现的,据说兰陵王过于貌美,为了吓唬到敌人,于是戴着一个非常可怕的面具,英勇无比,所向披靡。
从这些材料中都可以看出,原始人们的某些心理特征。
其次,方相氏身后跟着一百多人组成的傩队,在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中被称为"侲子"。
而它的目的也很显然,除了有驱逐疫病之外,在发丧的时候还有赶走邪恶鬼怪的作用。
到了汉代又增加了十二神。
这些神自然有其功用,可能和汉代流行的宗教有关。
无怪乎,在戏剧界把傩的表演作为宗教剧的雏形,可见其还是具有相通性的。
而在现代,傩的艺术形态又发生了改变。
可以说这一变更使得傩更接近于傩戏了。
按照周涛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一书,里面认为傩戏是面具戏的始祖。
并且对湖南的傩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湖南傩戏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傩戏中的“正本戏”,是巫师还有诺法事中的程序之一。
剧目有《发功曹》、《白旗仙娘》。
二是小型戏曲。
其剧本人物基本脱离还傩法事,有了一定的故事情节。
还有一类就是戏剧化程度很高的大型剧目,已没有了宗教仪式的明显痕迹。
湖南傩戏四大本分别是《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和《大盘洞》。
很显然这些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而发展起来的。
可能由于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傩戏的作用也会有所侧重。
三、傩戏之文化内涵关于傩戏中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而且众说纷纭目前也没有一个定论。
故在这里只选取其中两种说法,来略作讨论。
可以肯定的是,傩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根据已有的材料,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
史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远古时期,祭祀等仪式是非常兴盛的。
这是由于民众对整个世界不了解,一方面他们非常依赖自然界,可另外一方面却又十分畏惧。
这种心态下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如蒙古族的狼图腾,太阳图腾等。
人们依靠这种信仰来求的心神的安定和食物的富足。
有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起源于太阳神的,因为太阳神能带来光明赶走黑暗,这些在考古学中也是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的。
如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就有太阳神的图腾出现。
而太阳神又是由太阳鸟分不开的,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太阳鸟演变成一种鸾,而这个时候傩出现了,故有观点认为傩文化就是鸾文化。
还有观点认为傩是糯文化。
这也是有现实和理论依据的。
糯文化代表的是农耕文化,而人类的古文化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采集时代,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
而农业时代又是最伟大最先进的时代。
而考古学也认证了,南方人是农耕时代的首创者,而最早培养的又是糯米,而且傩与糯发音十分接近,并且农作民族也是崇拜神鸟的,这样一来这种观点把前面那种观点也包容进来了,故傩文化就是糯文化似乎顺理成章了。
当然学术界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个人更偏颇于第一种。
理由是,第二种在试图把第一种观点包容进去的时候却忽略了一点,虽然农耕文化是最发达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决定了傩的诞生,也许早在采集时代或者渔猎时代傩的表演形式已经出现了,只是还没有被发掘。
另外,太阳神崇拜在上古时期是非常普遍的,不仅是北方,南方也是如此,如广西花山壁画,其中的铜鼓上就有太阳崇拜的迹象。
也许傩与太阳神崇拜一起演变发展而来也未为不可。
这也像前面所说,傩到底是从北方发源而来还是从南部土生土长的。
因为种种考古成果表明,中原文化并不早于南方的文化。
并且很有趣的是,中国目前所知有凭有据的能证明傩文化的最早的"太阳鸟符号",却出土于湖南洪江市的高庙遗址。
④这一发现具有颠覆性作用,看来研究清楚湘楚文化对于摸清傩文化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毛南族之傩戏先介绍一下毛南族。
它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分布在领西地区,他们自称为"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而这一小节讨论的是位于广西环江附近的毛南族。
毛南族的傩艺术从形式上来说有说唱舞蹈戏剧音乐木刻剪纸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⑤而其代表作品是《三娘与土地》,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很显然这和当地的信仰有关。
关于土地神,很多地区都有信仰。
在湖南中部地区,有特定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生日,这天是作为祭祀来用的。
一般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会杀鸡,作为供品供奉土地,以求得土地保佑一方风水。
并且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都会烧纸钱,求土地公公婆婆趋走妖魔鬼怪。
至于毛南族关于土地神的认同就有待考察了,但是这可以说明一点的是,傩戏的发展和当地的信仰风俗是脱不了干系的。
毛南族的基本舞蹈动作有商羊腿、张臂平转、起伏碎步、扭胯、左右摆胯。
前后弹胯等。
⑥而关于毛南族的面具、服饰、民歌、器乐、道具等都是很有讲究的。
有意思的是,它的道具特别多,有簸箕、竹子、花枝、斧头、扫把等,都是拿来就用,而且都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有关,这是不是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傩戏脱离于日常生活,上升为一种娱乐呢?事实上,很多民间艺术都是如此的。
如苗族的竹竿舞、踩虫舞。
可以说,千姿百态的民间生活孕育了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学,使其在日常中得到滋润和丰富。
在陈跃红就徐新建的《中国傩文化》中,认为鬼神信仰是傩的文化内核。
而在毛南族中,他们信奉的是现世报的鬼神,他们相信通过这么一个仪式可以传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并且能够使得心愿得到实现。
这也就是为什么毛南族傩戏的主要作品是《三娘与土地》了吧?前面提到了傩作为一种交感的中介,传达了人的愿望,在毛南族中,他们认为傩舞就是与神共舞。
神的舞蹈显得凝重,而有神秘的气氛,对神的敬畏,又似对内心的渴望进行的祈求。
⑦傩戏的价值之大是不能形容的。
而今各界的学者都试图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可无论怎样,这都是从某个侧面接近傩戏的本质。
由于一些史料记载的缺陷,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但至少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何谓傩戏,傩戏有哪些特征,它又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注释:①《中国戏曲史》廖奔著第3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②《中国戏曲史》廖奔著第3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③《中国戏曲史》廖奔著第3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④《中国巫傩史》林河著第546页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⑤《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韩德明著第1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⑥《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韩德明著第2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⑦《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韩德明著第43页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参考书目:《中国戏剧史》叶长海张福海著2004年4月《中国戏曲史》廖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中国巫傩史》林河著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韩德明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周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