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文化记事初稿-中国傩文化

合集下载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傩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各种瑰奇的文化竞相绽放共同组成演绎了美丽的中华文化。

其中,神秘悠远的傩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人存在于世界上,必定会在心里有一些寄托心灵的崇拜,或是图腾,或是宗教等等。

而傩文化也属于我国的一种精神崇拜,它是我国远古先民为了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而运用浪漫主义心性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正因为它的神秘原始并且极具原生态文化价值,所以它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了我国保护的对象。

傩文化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文化记忆,它的每一寸都暗藏古时的气息,它所记载的不仅是当时的文化概念,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年复一年默默诉说着当年的神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而傩文化则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傩文化的传承必须依赖人们的口耳相传。

如今的傩文化最突出的省份应当是江西。

赣傩,不仅比周边省份的傩文化更古老,更具原生态文化价值,而且江西还是傩文化重要输出地之一,国内一些著名的傩舞、傩戏,都与赣傩有一定的亲缘。

傩文化包容了乡村祭祀仪式,民间信仰习俗,以及舞蹈、音乐、器乐、咒语、卜辞、面具等方面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空间,属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所以,傩文化属于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破坏与流失的尴尬境地当中,傩文化也在所难免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应该动员大家一起保护傩文化。

傩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独立的文化,而是丰富饱满的多元文化,它贯穿当地人民的方方面面面,戏剧、面具、服装、舞蹈和传说,每一项都如此打动人心。

土家傩戏作文500字

土家傩戏作文500字

土家傩戏作文500字
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锣鼓喧天,村里的傩戏班子正在为村民们表演傩舞。

傩戏班子的演员身穿红色花褂,脸戴各色面具,手持刀枪棍棒,翩翩起舞,惟妙惟肖。

演员彭春根:反正一天要跳几十场,二三十场,跳一场完整的要将近五十多分钟。

寓意就是在祝福大家在新年发财、身体健康嘛。

南丰傩舞起源于西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一种祭祀仪式,后来慢慢地演变为一种庆祝节日的民间舞蹈,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研究傩舞有二十多年的季师傅告诉记者,每年一到正月,各个村庄的傩戏班子就开始为每家每户跳傩舞,消灾祈福。

傩戏演员彭春根:它的节目都带有神话色彩在里面,主要是人与神同乐,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比较古老。

节目分八个,一个是开山,开山过了是纸钱,纸钱过了是雷公,雷公过了是傩公傩婆,然后再是双伯郎,钟馗醉酒,关公祭刀,就是这八个,多一个都没有。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观赏傩舞的观众把小小的傩戏舞台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甚至还有不少观众跑到房顶上去观看。

在村民中还
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手持“长枪短炮”不停拍照。

从湖北赶来的李先生说,傩舞正在从一种传统的舞蹈文化演变为时尚的节庆活动,活力十足。

李先生:他们的服装非常鲜艳,面具的表情很生动,每个动作间又有很多讲究和典故,周围的老百姓也都会来看,人很多,节日气氛非常浓,是很不错的摄影题材,所以我专程从武汉赶来看、还有拍照。

傩文化的历史故事

傩文化的历史故事

傩文化的历史故事傩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文化,起源于古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一文化源于远古时代,相传古人为了驱邪除魔,保佑平安,创造了傩仪式。

据传,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各种恶魔邪灵,它们时常给人们带来困扰和灾害。

为了驱逐这些恶灵,人们开始举行傩仪式。

傩仪式一般在农历腊月举行,历时数天。

傩仪式在每个农户家门前搭建一个特殊的场所,叫做"傩台"。

在这个场所上,一些特殊的仪式和祭祀会进行。

在傩仪式开始之前,人们会先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被称为"傩师",他负责指导仪式的进行。

傩师傩衣打扮,身上挂满了神符护身,手持驱魔的法器。

在仪式开始时,傩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驱魔者、祭祀者等,通过特殊的动作、舞蹈和音乐来祈祷、驱逐邪灵。

仪式中最特别的一环是傩师表演傩舞。

傩舞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姿态优美,动作矫捷。

傩师会身着华丽的服装,戴上华丽的面具,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展示各种传说中的神祇形象。

通过舞蹈,傩师们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向神灵祈求保佑家族和社区的平安幸福。

在傩仪式结束后,人们相信各种邪灵都已被镇压,社区将会得到保佑,人们的生活将会平安顺遂。

傩仪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傩文化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一些地方仍会继续保持这一传统,举行傩仪式,为人们祈福祝福。

傩文化的历史故事中包含了人们对灵界的敬畏和渴望平安的向往,它不仅是一种祭祀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江西南丰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江西南丰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江西南丰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者:宁波来源:《卷宗》2017年第24期摘要:傩文化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美学精神和游戏性,用来聚众祭祀和主仪的历史文化。

本文通过分析傩文化的涵义,分类及特点,以江西省南丰傩文化为例,对南丰傩文化应如何发展与传承的原则及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傩文化;南丰傩文化;傩舞;传承与发展1 傩文化的特点1.1 音乐特色傩戏音乐使傩文化事象在各自土地上纵向延续发展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及个性,受当地群众的钟爱。

从唱腔的结构形态看,傩戏吸收了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音乐成分。

从节拍、旋律看,傩戏由三部分组成(傩仪、正戏、插戏),各部分的音乐节拍旋律明显不同;从音乐的曲式结构看,傩腔是傩戏音乐具有代表性,个性特色的唱腔。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贵州地戏是一种带人声唱的傩戏,其更有戏曲的特性,而南丰石邮傩则是口哑傩,不带任何人声,只要戴上傩面具就不能发声,这也是各地傩戏的不同的音乐特色。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

1.2 面具特色傩戏的美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千奇百态的面具上,面具是傩戏最为夺目的部分,是匠心独运精雕细刻的艺术品,是积淀着人类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在傩戏中,面具的造型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表现特征,也是傩戏区别于其它戏曲戏剧的重要性标志。

每一个傩面具刻画的人物是不一样的,他们跟人类社会一样,分为善良、凶恶、温柔、严肃、热情、活泼......每一种人物特征也会通过其舞蹈或语言表达形象,他们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每个故事后面会揭示每一个人物的心理特性,通过他们的表达,来体现傩戏它本省的内在涵义。

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材选择、雕刻风格形象在每一个地区都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彩纷呈。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南丰傩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南丰县。

这种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傩舞起源于驱除灾祸、祈求平安的古老仪式。

舞者身穿彩色绸面具和华丽服装,伴随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舞姿威武神奇,令人赞叹。

舞蹈动作刚柔并济,既有阳刚之气,又不失柔美婉约。

舞蹈中蕴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

傩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南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农历正月,南丰各乡村都会举办盛大的傩舞庆典,热闹非凡。

群众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展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

如今,南丰傩舞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每年都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感受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

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使之永续流传,熠熠生辉。

傩文化介绍

傩文化介绍

傩文化南丰傩文化经千年传承,虽不断有新的文化艺术甚至是观念意识上的渗透,但至今仍保存了古代傩祭仪式中程序法则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已被文化部授予“傩舞之乡”,全县共有173个傩班。

整个傩祭活动,有如一部庞大的古舞活动。

在这主要说的是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石邮村是个以吴姓为主的古村落。

石邮村傩舞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傩舞有着显著的区别。

如江西德安的傩戏,除了戴傩面具跳之外,甚至还有7个小木偶做道具,“戏”的成分更多一些。

石邮傩只有肢体动作,是典型的“哑傩”。

石邮傩保持着强烈的仪式和宗教色彩,他的傩舞还被称为“老傩”,因为它保留了绝大多数汉族先民自身的信仰和崇拜取向,较少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具有更丰富的原生意识表征。

与其他傩班不同,石邮村傩班是村中吴氏家族的“私有财产”六个世纪以来,石邮村傩班一直是八位“伯”,且具有严格的辈分排列,按资论辈是惟一的也是权威的法则。

从大伯到八伯,跳傩是终身制的,只有一位去世了,下面的各位“伯”才能递补上来,最小的八伯由“头人”从村中的杂姓中挑选一位补足空缺,但傩班人员的总数必须是八位。

村中吴姓家族的成员是绝对不能去跳傩舞的,因为相传石邮村的傩舞是吴氏先祖——永乐年间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令的太尹公吴朝宗告老还乡时带回的,当时是由八位仆人跳傩给吴家人欣赏。

仆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吴氏家族绝不自己跳傩,也不允许族中的其他子弟跳。

石邮村傩祭过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进行,活动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圆傩一套完整而又丰厚的古老仪式,统称为“跳傩”。

起傩就是在傩神庙中请神,请神之后便是傩班经过村中每户时家家必须鸣鞭炮迎接拜年,即所谓“参神”。

“参神”完毕后开始“跳傩”仪式,傩班人戴上面具,身着朱衣,在村中公祭场所随锣鼓声起舞。

并且家家户户的人都拿着祭品去傩圣庙参拜,村中“跳傩”的前后回程路线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独特的古舞风貌一一呈现。

及至正月十六下午,在傩神庙前举行“搜傩”仪式,由三人分饰钟馗、开山、大神,以示捉鬼成功,预示着一年平安大吉。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始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中国南方地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傩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文化以其神秘、精彩的表演形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外的研究者和游客的关注。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祭祀阶段、传统傩舞阶段和现代傩节阶段。

在早期的祭祀阶段,傩神活动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少年壮年平安健康等目的而进行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遮面跳欢舞和踩陈芝麻。

在传统傩舞阶段,傩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此时,傩文化开始加入了更多的宗教元素和民间传说,如猪头、大鹏鸟、龙太子、奶奶等等。

另外,在傩文化的传承中,也有更加严密的规范和组织,如按辈分世系分工、传授法术、祭祀制度等等。

而在现代傩节阶段,傩文化开始向社会各个方面深入发展,更多地呈现出文化营销化、艺术化和时尚化的特色。

如今,傩节和孔明灯节齐名,成为了中国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一大瑰宝。

传承保护傩文化是当前傩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成立傩文化协会、傩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傩文化的传承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加强学校傩文化教育、鼓励地方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设置傩文化博物馆等等。

总之,傩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它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祭祀、传统傩舞到现代傩节。

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应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加强傩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发展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等手段,促进傩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文化多元的交流。

傩文化——精选推荐

傩文化——精选推荐

傩⽂化简介傩⽂化是⼀种远古的原始⽂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然中获得⽣息,繁衍后代,⽣存的欲望需要宗教(⾃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我,龙的传⼈以伟⼤的浪漫主义⼼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化。

“傩”乃⼈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

巫傩活动在⽣命意识上满⾜了⼴⼤信仰者的⼼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化定义傩戏巫傩活动在赣鄱⼤地可上溯到殷商。

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化遗存众多、⽂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傩⽂化⼴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直延续⾄今,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 247 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化的“活化⽯”,倍受瞩⽬,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了⼀定的影响。

诞⽣地世界上的⽂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

中国的⽂明是农业⽂明,中国农业⽂明的核⼼⽂化是⽔稻⽂化。

⽔稻是⼀种喜暖畏寒、宜⽔忌旱的农作物。

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稻的⽣长。

中国南⽅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积⽔域和它的⽔源地都有可能是⽔稻⽂化的发祥地。

由于“傩⽂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化才能⽣存。

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

考古发现,中国⽔稻⽂化的发祥地,应以中国第⼀⼤湖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流域为⾸选。

洞庭湖地区正处于北纬30度的锦绣江南,延绵⼋百⾥的⽔域处处都有⼴⼤的沼泽地,是⽣长野⽣稻的理想环境,有发展农耕的最佳条件。

⽔稻⽂化的发祥地应该是具有万古粮仓实⼒的湖湘地区。

作为⽔稻⽂化的意识形态,傩⽂化当然也应产⽣在这⼀地区。

洞庭湖地区不但出现了9000年以前的彭头⼭遗址,⽽且还有⼤批时代相近的⽂化遗址,犹如众星拱⽉似的环绕着彭头⼭遗址,连绵千余⾥,持续数千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丰傩文化大事记(初稿)(1953年——2014年)曾志巩1953年2月,南丰廓背园《文王访贤》和水北村《和合》舞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获省古典艺术奖旗两面。

《文王访贤》并选拔参加中南区民间文艺会演,艺人李水生后又参加了中南区的民间文艺巡回演出活动。

1954年春节期间,在县人民会场举行傩舞会演,26个傩班分别在两个舞台上表演。

1955年?月,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黄芝冈到南丰考察傩舞。

1956年春,中国舞蹈研究会调查小组盛婕一行7人,于3月30日至4月28日先后到江西婺源、乐安、南丰、黎川、遂川5县调查傩舞,10月在《舞蹈学习资料》发表《江西省“傩舞”调查介绍》,并将各类跳傩、跳鬼、玩喜等多种形态的面具舞统称为傩舞。

1957年3 月,石邮傩舞《判官醉酒》(2人)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行前在省内各专区巡回演出。

?月,抚州专区举行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县工会和县文化馆合作选送的傩舞《和合》获节目奖和演出奖。

同年,中央实验歌剧院、广州军区歌舞团、空军歌舞团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来丰采风。

(?)1958年1月10 日,抚州专区举行首届农村文艺会演,县文化馆选送的《傩公傩婆》获创作奖和节目奖。

5月,石邮傩班9人赴南昌,江西电影制片厂《江西新闻》摄制组为其拍摄新闻专题片。

同年,文化馆文艺工作者与廓背园艺人合作,编创的新傩舞《蜜桔大王》参加了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会演。

1959年?月,江西省歌舞团以南丰《和合》为素材创作的《丰收乐》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文艺会演。

1960年元月,南丰文艺学校学习演出的《丰收乐》在专区农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演出,获奖旗和奖金。

2月,正月初一至初三,县文化馆在人民会场举行文艺演出,白天为傩舞表演,廓背园、周家堡等傩班演出28套节目。

晚上举行灯彩晚会和文艺节目表演。

春节期间农村有32个傩班活动。

1962年?月,中共南丰县委文教小组工作意见指出:文化馆“对民间传统性文艺要挖掘。

已挖掘的要进行抢救,特别是抢救南丰傩舞、竹马,否则会影响迷信传播。

”5月底,专署文教处召开全区音乐工作会议,研究收集民歌,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

会上要求南丰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傩舞音乐。

1963年?月,廓背园李水生出席江西省第三次文代会,并当选区为省舞协理事。

同年,江西省歌舞团和全国总工会煤矿歌舞团的编导来南丰学习傩舞。

12 月24~26日,文教局召开部分业余剧团团长和老艺人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24个业余剧团代表和8位老艺人。

其中业余傩舞(竹马、八仙)剧团有5个:军峰公社业余傩舞剧团、中和公社石浒八仙舞剧团、池渡公社甘坊业余傩舞剧团、莱溪公社赓溪竹马舞剧团、古城公社周家堡业余傩舞剧团,傩舞艺人2人:石邮村李长仙、果园村李水生。

1965年7月,抚州专区举行全区工农兵文艺观摩演出大会,南丰新编傩舞《这是队里的谷子》和《界碑》获创作奖。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之风蔓延到农村,全县有80多个傩班约2000多枚面具被烧毁。

有的艺人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几个较少跳的面具和木柴混在一起烧毁,将大多数面具藏于山洞或埋于地下。

1972年冬,莱溪公社危家大队请谢凤孙偷刻面具,准备跳傩。

1977年冬,太和乡里源等村偷刻面具,恢复傩班,但活动还处于半公开状态。

1978年8月,县革委政治部文化组工作人员(曾志巩)下乡调查了7个傩班情况,向政治部提交了《关于我县自发组织傩舞队的一事调查》报告。

10月21日~23日,县革委政治部宣传组和文化组联合召开全县民间傩舞座谈会,邀请9 个公社31个傩班的45名艺人及省舞协、省歌舞团、地区群艺馆有关同志参加。

会议期间进行了傩舞内部观摩表演,讨论了傩舞演出和改革问题。

会后,县革委政治部批转了关于恢复傩舞活动的会议纪要,并下发到各公社(场)。

年底,《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作了采访报导。

1979年春节期间,全县已恢复傩班70多个,新建傩班30多个。

至1983年底,全县有傩班139个。

1982年6月,南丰县文联、南丰县文化馆、抚州地区群众艺术馆联合成立“南丰傩舞采编小组”,县文联刘之凡、县文化馆邓文谟、地区群艺馆饶晋国参加采编工作。

1983年5月18日~6月12 日,刘之凡、邓文谟参加地县组织的“南丰傩舞资料采编小组”,赴闽、粤、桂考察傩舞。

10月11日,刘之凡、邓文谟率石邮大傩班赴南昌录像。

1984年2月,春节期间,文广局组织水南、水北、中和、赓溪、甘泉等傩班来县城街头演出傩舞14场。

12月21日~24日,县文联刘之凡、县文化馆王惠云参加“1984年江西省《民舞集成》工作会”。

1985年3月4日~9日,江西省民舞集成编辑部和文化厅录像队来南丰进行傩舞录像,拍摄37个傩班113个傩节目,中国民舞集成总部陈冲、周元、梁力生、康玉岩、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坚和艺术处魏新、解策励等专程来丰指导,县文广局、县文联和县文化馆同志协助。

5月5日~23日,刘之凡参加地区民舞集成编辑部组织的赴湖南考察学习活动。

9月5日~12日,刘之凡赴地区参加南丰傩舞资料整理工作。

1986年2 月7 日,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坚等到石邮村观看“搜傩”仪式。

次日凌晨石邮村傩神庙失火,庙内木结构全被烧毁,幸存门墙四壁。

当年村民集资,文化厅拨款资助,按原貌修复。

4月17日,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制订《“傩舞之乡”工作方案》,设想成立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傩舞工作小组,组建“南丰傩舞艺术团”,摄制录像,开辟陈列室,建立档案,培训队伍。

12月,完成16个南丰傩舞节目的采编工作。

1987年2月8日~10日,刘之凡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原安庆地区文化局和贵池县人民政府主办、在安徽贵池召开的“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提交论文《从南丰傩舞看傩的演变轨迹》。

6月中旬,省外事办来丰拍摄水南和周家堡大傩班傩舞。

(“拍摄南丰傩舞风姿香港展播”)?1988年2月28日~3月1日,抚州地区文化局和南丰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南丰首届舞调演”,水南、廓背园、石邮、周家堡、赓溪、贯巢、甘坊、肖坊、徐家边、杨梅、水北、樟潭等12个班队表演了三台39个傩舞节目,刘求孙、李长仙、周禾仂3人获荣誉奖,吴众家等30人获表演奖。

9月20日—27日,县文联曾志巩携带南丰部分傩面具赴京,参加北京市文联举办的“首届长城民间文化艺术节”。

1989年4月,由蔡森荣、朱道平、龙雪翔等创作的革命历史剧《搜傩》参加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演出,获演出三等奖。

6月,水南村成立农民傩舞艺术团,破例吸收女青年参加,同时对傩舞的编排、演出和组织形式作了有益探索。

水南村的《傩舞集锦》在中央电视台播送。

12 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省卷》编辑完成。

刘之凡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文艺集成、志书省卷和资料整理工作”纪念奖;季赞平、刘慧民、蔡森荣、季英、揭小华、王伟东获江西省文化厅、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全省文艺集成、志书收集、整理、编纂工作”纪念奖。

1990年2月9日~11日,省文化厅、省摄影家协会、省舞蹈家协会联合举办《江西“傩乡杯”摄影艺术、傩面具制作大奖赛》活动在南丰揭幕。

省文化厅艺术处、省摄协、省舞协和地区文联负责人及全省各地近百名文艺工作者来南丰观傩.。

10月1日,《江西“傩乡杯”摄影艺术和傩面具制作展览》在南昌展出,南丰县文广局和县文联选送的200多件作品中,有91件作品(老面具18枚、新面具及工艺品48件,照片25幅)参展,有18名作者20件作品获奖,其中张宜祥的木雕面具《开山》和《弥勒佛》、邓水亮的木雕面具《开山》和《蜜橘大王》、王伟东的摄影作品《走村串户》同获一等奖。

另获二等奖5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5个。

参展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列全省首位。

11月16日~19日,“南丰县首届蜜橘节”举行,县文广局和县文联联合举办“南丰傩舞艺术展览”,展出古傩面具41枚、新面具及工艺品60多件、摄影作品110多幅。

1991年9月1至2 日,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文学博士田仲一诚和副教授大木冈由省文化厅邀请来南丰考察傩舞,并与南丰傩文化学者座谈。

9月26日~10月6日,由县文联推荐的青年雕刻艺人邓作礼师徒二人携带面具60多枚参加省民协在南昌滕王阁举办的“江西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

1992年3月29日~4月1日,江西省舞协、南丰县文联、三溪乡政府与联合组织石邮傩队赴桂林,为“中国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进行专场演出,获得成功。

与会100多名中外傩学专家对南丰傩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薛若琳先生说:“南丰傩队的演出,令中外学者专家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对研究江西傩艺术及我国傩艺术,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说:“看了南丰傩舞,兴奋不已,夜不能寐。

我认为它比周边省份的傩文化更古老稚拙,更粗犷豪放,更具原生形态特征,因而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戏剧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会议期间,县文联举办了“南丰傩掠影展”。

(此次余大喜参与)10月,江西省文化厅命名南丰县为“傩舞艺术之乡”。

1993年1月23日~27日,省舞协余大喜与县文联曾志巩、刘之凡同赴石邮村考察傩舞。

2月4日~8日,应省舞协邀请,日本神奈川大学讲师广田律子女士由余大喜陪同来南丰考察傩舞,县文联出面接待,并与日本学者一起考察石邮傩舞,同时观看了瑶埔傩舞和赓溪竹马,商定联合撰写考察报告。

3月,县文联完成6万余字的石邮乡傩的采访资料整理工。

由刘之凡撰写村落基本资料和信仰概述,曾志巩撰写仪式基本资料和仪式过程,余大喜撰写结语。

后余大喜、刘之凡合著《江西省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跳傩》,编入台湾民俗曲艺丛书,由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曾志巩撰写《南丰县石邮村乡傩仪式》,译成日文,收入广田律子、余大喜合编的《中国汉民族的假面剧》一书,由日本木耳社出版。

同月,县文联曾志巩和刘之凡同时被吸收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

5月4日~14日,曾志巩携带南丰傩面具50多枚赴上海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

同时,县文联选送20多枚傩面具参加在南载河举办的《’98中国民间艺术大展》。

6月24日~8月30日,在县博物馆筹备“南丰傩文化展览馆”展览工作,曾志巩负责编撰大纲、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和指导制作等工作,苦战两月,如期完成。

展出资料、照片、实物320件。

薛若琳先生及省文联、省文化厅领导题了词,曲六乙先生发来贺信。

9月1日~6日,曾志巩陪同日本学者广田律子及其学生平石宣博以及余大喜再次考察石邮傩舞,并赴上甘考察傩舞。

9月24日,“南丰傩舞研究会成立暨南丰傩文化展览馆揭幕仪式”在县博物馆举行。

省文联党组书记帅焕文、省舞协秘书长余大喜、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江晓初、孙云光、地区文联主席吴林抒、副主席苏辑黎、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李茂林、县长孙谦县委副书记刘长荣、县人武部部长王应根、县委宣传部部长刘绍宽及地县文化、文艺界人士40余人参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