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有关镁、铝和铁的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有关镁、铝和铁的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有关镁、铝和铁的计算题解题技巧

用守恒法解有关镁、铝和铁的计算题

有关金属的计算题,解题方法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守恒法,这种方法常常能快速,准确地解出较难的计算题!

一、得失电子守恒与终态法结合

例1:将5.1 g镁和铝投入500 ml 2 mol/L的盐酸中,生成氢气0.5 g,金属完全溶解:再加入4 mol/L的NaOH溶液,

(1)若要使生成的沉淀最多,则应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

A. 200 ml

B. 250 ml

C. 425 ml

D. 560 ml

(2) 生成沉淀的质量最多是()

A. 22.1 g

B. 8.5 g

C. 10.2 g

D. 13.6 g

解析:(1)要使生成的沉淀最多,Mg2+和Al3+全部生成Mg(OH)

2和Al(OH)

3

沉淀,溶液中溶

质只含NaCl,据Na+与Cl-守恒有500×2=4×V(NaOH),所以V(NaOH)=250 ml。

(2)从始态(金属镁和铝)到终态(Mg(OH)

2和Al(OH)

3

)沉淀,固体增加的质量为OH-

的质量,只要计算出OH-的物质的量即可,而OH-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因反应中生成氢气0.5 g,所以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氢气物质的量的2倍,即0.5 mol e,答案为 D。

例2:向100 ml水中投入K和Al共15 g,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为1.8 g

(1)计算放出H

2

多少升(标准状况下)?

(2)过滤出未反应的金属,向滤液中逐滴加入4 mol/L的H

2SO

4

溶液,生成沉淀的最大

值是多少,此时消耗H

2SO

4

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3)(3)生成沉淀后,再加入H

2SO

4

溶液,使沉淀刚好完全溶解,此时消耗H

2

SO

4

溶液

的体积是多少

解析:(1)剩余金属1.8 g只可能是Al(因钾要与水反应),钾与水反应生成KOH和H

2

,KOH再与Al反应(因金属Al有剩余,所以生成的KOH完全反应),

2K +2H

2O = 2KOH + H

2

↑①

2KOH + 2H

2O + 2Al = 2KAlO

2

+ 3 H

2

↑ ②

① + ②得:2K + 2Al+ 4H

2O = 2KAlO

2

+ 4H

2

有关系式金属质量~~~氢气体积(标准状况下) 66 g 44.8 L

V(H

2) V(H

2

)=8.96L

(2)据Al守恒有关系式:Al~~~~Al(OH)

3

可计算生成沉淀的质量。

要使生成的沉淀最多,Al3+全部生成Al(OH)

3沉淀,溶液中溶质只含K

2

SO

4

溶质,据K+

与SO

4

2-守恒有关系式

2 K~~~~~~~~~~~~H

2SO

4

2 mol 1 mol

0.2 mol 4×V(H

2SO

4

V(H2SO4)=25 ml

(3)沉淀刚好完全溶解时,溶液中只有K

2SO

4

和Al

2

(SO

4

)

3。

由电荷守恒有:

2n(SO42- )=3n(Al3+)+n(K+),所以有n(H2SO4)=3/2n(Al)+1/2n(K) 答案为100 ml。

二、电荷守恒的运用

例3:将K

2SO

4

和Al

2

(SO

4

)

3

和KAl(SO

4

)

2

三种混合溶液加H

2

SO

4

酸化。测得

C(SO42- )=0.105 mol/L,C(Al3+)=0.055 mol,pH=2.0(假设H2SO4完全电离为H+和SO42- ) 则C(K+)为:

A. 0.045 mol/L

B. 0.035 mol/L

C. 0.055 mol/L

D. 0.040 mol/L

解析:因pH=2.0 所以C(H+)= 0.01 mol/L,C(OH-)很小,忽略不计。根据电荷守恒有:C(K+)+ 3C(Al3+)+ C(H+)= 2C(SO42- ) 解之:C(K+)=0.035 mol/L

例4:现有 K

2SO

4

和Al

2

(SO

4

)

3

和KAl(SO

4

)

2

的混合溶液,其中n(SO

4

2-)=2 mol 向混合溶

液逐滴加入KOH,使生成的沉淀刚好完全溶解时,消耗2 mol KOH溶液,求原溶液中的K+的物质的量?

解析:生成的沉淀刚好完全溶解时,消耗2 mol KOH溶液,由反应

Al3+ + 4OH- = AlO2- + 2H

2

O n(Al3+)=n(OH-)/4=0.5 mol

设原溶液中的K+的物质的量为n(K+原),由电荷守恒,对原溶液有

n(K+原)+ 3n(Al3+) = 2n(SO42- ) ①

加入2 mol KOH溶液后,由电荷守恒有:

n(K+原)+ n(K+加入)= n(AlO2-) + 2n(SO42- ) ②

由Al元素守恒有:n(Al3+) = n(AlO2-) 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n(K+原)=2.5 mol

例 5: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一种无机高分子,化学式为[Al

2

( OH)n Cl m·yHO]x,式中m等于

A. 3-n

B. 6-n

C. 6+n

D. 3+n

解析:由电荷守恒有:3 n(Al3+)=n(OH-)+ m(Cl-)

即3×2 =n + m m = 6-n

例6:非整数比化合物Fe

0.95

O具有NaCl晶体结构,由于n(Fe):n(O)<1,所以晶体结构

存在缺陷,在Fe

0.95

O中,+3价的Fe占总铁量的()

A. 10.0%

B. 85.0%

C. 10.5%

D. 89.50%

解析:设+3价铁为x mol,依电荷守恒有:3n(Fe3+) + 2n(Fe2+) = 2n(O2-),即:3x + 2(0.95-x)= 2×1 x=0.1

+3价的Fe占总铁量的0.1/0.95×100% = 10.5%

三、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与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结合。

例7:常温下由HCl、MgCl

2、AlCl

3

组成的混合溶液1.0 L,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

mol/L、0.1 mol/L、1.2 mol/L

(1)已知溶液中的C(Mg2+)与溶液pH的关系为:lg C(Mg2+)=17-2pH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pH=9 能否析出Mg(OH)

2

沉淀?

(2)向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容液,溶液中AlO2-随pH 变化如下表:

试写出碱性条件下AlO2-与pH的关系式:

(3)向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容液,使溶液的pH=11,需要加入NaOH_____ g(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

解析:(1)将pH=9代入lg C(Mg2+)=17-2pH 计算出C(Mg2+)=0.1 mol/L

所以不能析出Mg(OH) 2沉淀。

(2)常温下pH=8时,C(H+)=10-8 mol/L C(OH-)=10-6 mol/L

C(AlO2-)=10-3 mol/L

pH=9时,C(H+)=10-9 mol/L C(OH-)=10-5 mol/L C(AlO2-)=10-2 mol/L

pH=10时,C(H+)=10-10 mol/L C(OH-)=10-4 mol/L C(AlO2-)=10-1 mol/L

pH=11时,C(H+)=10-11 mol/L C(OH-)=10-3 mol/L C(AlO2-)=100 =1 mol/L

不难发现 C(OH-)=10-3 C(AlO2-) ①

因为C(OH-)=Kw/ C(H+)=10-14/ C(H+)②

由pH= -lg C(H+)有C(H+)= 10-pH ③

联立①②③有:C(AlO2-) = 10pH-11(提示:关系式是否正确,可带入检验)

(3)(方法一) 中和盐酸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因pH=11,沉淀Mg2+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pH=11时,C(AlO2-) = 1 mol/L, n(AlO2-)=1 mol 因为溶液呈碱性,

所以Al3+不能大量共存,由Al元素质量守恒有:n Al(OH)3 = n(Al) - n(AlO2-)

n Al(OH)3 =0.2 mol 1mol Al3+转化为AlO2-需要4 mol OH-,0.2 mol Al3+转化为Al(OH)3需要0.6 mol OH-,所以需要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0.1+0.2+4+0.6=4.9 mol m(NaOH)=196 g 。

(方法二)pH=11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和NaAlO

2

溶液,由质量和电荷守恒有:n(Na+) = n(AlO2-) + n(Cl-) 而n(Cl-) = 0.1+0.1×2+1.2×3=3.9 mol

n(AlO2-) = 1 mol 所以n(NaOH)= n(Na+)=4.9 mol m(NaOH)=196 g

从这里读者不难发现用守恒法的好处!

练习题:

(1)将10.2 g的镁和铝投入1000 ml 2 mol/L的盐酸中,金属完全溶解:再加入4 mol/L 的NaOH溶液,若要使生成的沉淀最多,则应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

A 100 ml

B 700 ml

C 600 ml

D 500 ml

(2)一定量的Fe和Fe

2O

3

的混合物投入250 ml 2 mol/L的硝酸溶液,反应完全后,生

成1.12L NO气体(标准状况下),再加入1 mol/L的NaOH溶液,要使铁元素完全沉淀下来,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最少为()

A 450 ml

B 500 ml

C 400 ml

D 不能确定

(3)向一定量的Fe、FeO和Fe

2O

3

的混合物投入100 ml 1 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

完全溶解,放出224 ml(标准状况)的气体,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过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能得铁的质量为()

A 11.2 g

B 5.6 g

C 2.8 g

D 无法计算

(4)向一定量的Fe、Fe

2O

3

和CuO混合物投入100 ml 2.2 mol/L的硫酸溶液中,充分反

应后生成896 ml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得不溶物1.28 g,过滤后,溶液中阳离子只有Fe2+。向滤液中加入2 mol/L的NaOH溶液,加至40 ml时开始出现沉淀,则滤液中FeSO

4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滤液体积为100 ml) ( )

A 2 mol/L

B 1.8 mol/L

C 1.9 mol/L

D 无法计算

(5) 将4.6 g Cu和Mg完全溶于浓硝酸溶液中,反应中硝酸的还愿产物为4480 ml NO

2

气体和336 ml N

2O

4

气体(标准状况下),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沉

淀的质量为 ( )

A 9.02 g

B 8.51 g

C 8.26 g

D 7.04 g

参考答案:(1)提示:Mg2+和Al3+全部沉淀,,溶液中只含NaCl溶质,选D。

(2)提示:铁元素完全沉淀下来,溶液中溶质为 NaNO

3

,依据氮元素守恒计算,选 A。

(3)提示:反应后的溶液溶质只有FeCl

2

,所以n(Fe)= n(Fe2+)=1/2(Cl-) 选C。

(4) 加至40 ml时开始出现沉淀时,溶液中溶质只有FeSO

4和Na

2

SO

4

时,依据S元素守

恒有n(FeSO4)=n(H2SO4)-n(Na2SO4) 选 B。

(5) 提示:从始态(金属镁和铜)到终态(Mg(OH)

2

和Cu(OH)2)沉淀,固体增加的质量为OH-的质量,只要计算出OH-的物质的量即可,而OH-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氮元素得电子的物质的量,选 B。

高考化学专题 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

第一章 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 1.[2019新课标Ⅱ] 已知N 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3 g 3He 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 .1 L 0.1 mol·L ?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4PO -数目为0.1N A C .1 mol K 2Cr 2O 7被还原为Cr 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 .48 g 正丁烷和10 g 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2.[2019新课标Ⅲ]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关于常温下pH=2的H 3PO 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升溶液中的H +数目为0.02N A B .c (H +)= c (42H PO -)+2c (24HPO -)+3c (34PO - )+ c (OH ?) C .加水稀释使电离度增大,溶液pH 减小 D .加入NaH 2PO 4固体,溶液酸性增强 3.[2018新课标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4 g 镁与27 g 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 .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 .1 mol 重水与1 mol 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 .1 mol 乙烷和1 mol 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4.[2018新课标Ⅱ]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124 g P 4中所含P —P 键数目为4N A B .100 mL 1mol·L ?1FeCl 3溶液中所含Fe 3+的数目为0.1N A C .标准状况下,11.2 L 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 D .密闭容器中,2 mol SO 2和1 mol O 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 5.[2018新课标Ⅰ]N 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6.25 g FeCl 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 N A B .22.4 L (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 .92.0 g 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 .1.0 mol CH 4与Cl 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CH 3Cl 分子数为1.0N A 6.[2018海南]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2 g 金刚石中含有化学键的数目为4N A B .18 g 的D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 C .28 g 的乙烯和环已烷混合气体中所含原子总数为6N A D .1 L 1mol·Lˉ1的NH 4Cl 溶液中NH 4+和Cl ?的数目均为1N A 7.[2017浙江11月选考]设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含0.2 mol H 2SO 4 的浓硫酸和足量的镁反应,转移电子数大于0.2 N A B .25 ℃时,pH=3的醋酸溶液1L ,溶液中含H +的数目小于0.001 N A C .任意条件下,1 mol 苯中含有C —H 键的数目一定为6 N A D .a mol 的R 2+(R 的核内中子数为N ,质量数为A )的核外电子数为a (A-N-2)N A 8.[2017浙江4月选考]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4 L 乙醇中碳氢键的数目为0.5N A B .1 L 0.1 mol·L -1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4N A C .0.1 mol KI 与0.1 mol FeCl 3在溶液中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 D .0.1 mol 乙烯与乙醇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所消耗的氧分子数为0.3N A

2020年高考化学计算题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高考化学计算题专题复习 (精选高考真题+详细教案讲义,值得下载) 1.(2019·唐山一模)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 A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时,1 L pH=2的NH4Cl溶液中所含H+的数目为1×10-12N A B.1 mol LiAlH4在125 ℃时完全分解生成LiH、H2、Al,转移电子数为3N A C.1.7 g氨气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0.4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 NO2含有的原子数小于3N A 解析:选B A项,室温时,1 L pH=2的NH4Cl溶液中所含H+的数目为0.01N A;B项,1 mol LiAlH4在125 ℃时完全分解生成LiH、H2、Al,反应中Al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降低到0价,因此转移电子数为3N A;C项,1.7 g氨气的物质的量是0.1 mol,其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0.3N A;D项,标准状况下,NO2不是气体。 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30.0 g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 1.5N A B.标准状况下,33.6 L乙烯与乙炔的混合物中含有碳原子的数目为3N A 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3N A C.1 L 1 mol· D.某密闭容器中0.1 mol Na2O2和0.1 mol CO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N A mol-1=1.5 mol,含有 20 g· 解析:选C30.0 g氟化氢的物质的量为30.0 g÷ 氟原子的数目为 1.5N A,故A正确;标准状况下,33.6 L乙烯与乙炔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1.5 mol,它们分子中均含有2个碳原子,则混合物中含有碳原子

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总结及钠铝铁专题训练全解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钠铝铁专题训练一、金属的物理通性: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 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1、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注:观察钾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以便滤去杂质钠的黄光。 2、碳酸钠、碳酸氢钠:Na2CO3又叫纯碱,俗称苏打。无水碳酸钠是白色粉末。NaHCO3俗称小苏打,也叫酸式碳酸钠。它是白色粉末,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略小,水溶液呈微碱性,固体碳酸氢钠受热即分解。NaHCO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用于制灭火剂、焙粉或清凉饮料等方面的原料,在橡胶工业中作发泡剂。将碳酸钠溶液或结晶碳酸钠吸收CO2可制得碳酸氢钠。 3、氧化铝、氢氧化铝 (1)Al2O3俗名矾土,是一种难熔又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它的熔点、沸点都高于2000度。(2)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它既能溶于强酸生成铝盐溶液,又能溶于强碱生成偏铝酸盐溶液。氢氧化铝可用来制备铝盐,作吸附剂等的原料。氢氧化铝凝胶有中和胃酸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 10、合金:

钠及其化合物练习题 1、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B、金属钠着火可用水扑灭 C、少量的钠可保存在煤油中 D、钠的化学性质活泼,但不可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 Cu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金属钠会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花③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④燃烧火焰为黄色 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④⑤ 3、金属钠长期放置于空气中,最后应变为() A、Na2O B Na2O2 C NaOH D Na2CO3 4、为维持人体内体液浓度平衡,人在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的离子是() A. Mg2+ B. Ca2+ C. Na+ D. Fe3+ 5、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钠可以保存在少量水中 B、钠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 C、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 D、.Na、K合金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6、下列金属单质中,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的是() A、汞 B、银 C、钠 D、铁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向盛水的烧杯中投入黄豆粒大小的钠块,观察现象 B、将钠保存在汽油中 C、将一小块钠放在试管中加热,观察现象 D、用手掰开一块金属钠,观察钠的颜色。 8、将少量金属钠放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剧烈反应,有蓝色沉淀及无色气体产生。则烧杯中发生的反应是( ) ①2Na+CuSO4 = Na2SO4+Cu;②Cu+2H2O = Cu(OH)2↓+H2↑; ③2Na+H2O = 2NaOH+H2↑;④2NaOH+CuSO4 = Cu(OH)2↓+Na2SO4 A. ①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9、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产物是() A.NaOH和H2 B.Cu(OH)2、Na2SO4、 H2

(完整版)高中化学计算题

专题四:中学化学计算题常见方法及策略 二. 知识要点及例题: (一)化学计算中的转化策略 1. 由陌生转化为熟悉。 在解题过程中,当接触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陌生问题时,要以已有知识为依据,将所要求解的问题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1] 现有25℃的硫酸铜饱和溶液300克,加热蒸发掉80克水后,再冷却到原来的温度,求析出CuSO4·5H2O多少克(已知25℃时,CuSO4的溶解度为20克)。 [例2] 溶质质量分数为3x%和x%的两种硫酸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 2x% B. 大于2x% C. 小于2x% D. 无法计算 2. 由局部转化为整体。 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是由几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若将这些小问题孤立起来,逐个分析解决,不但耗时费力,且易出错。如能抓住实质,把所求问题转化为某一整体状态进行研究,则可简化思维程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3] 有一包FeSO4和Fe2(SO4)3的固体混合物,已测得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则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

[例4] 有一放置在空气中的KOH固体,经测定,其中含 KOH 84.9%,KHCO35.1%,K2CO32.38%,H2O 7.62%。将此样品若干克投入 98克10%的盐酸中,待反应完全后,再需加入20克10%的KOH溶液方能恰好中和。求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多少克。 3. 由复杂转化为简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各个击破,复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了。华罗庚教授所说的“退”,就是“转化”,这种“退”中求进的思维策略常被用于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例5] 向1000克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干燥后得到蓝色固体19.6克。在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足量盐酸,最后得到6.4克固体,求原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4. 由隐含转化为显露。 有些题目从表面看来似缺条件而无法求解,实际上解题条件就隐含在语言叙述、化学现象、化学原理之中。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化隐为显,架设由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例6] 将镁粉和碳酸镁的混合物置于氧气中灼烧,直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经测定,灼烧 后所得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同,求原混合物中镁粉和碳酸镁的质量比。

金属钠的性质

《金属钠》教学案例 一、知识背景 从知识的安排上,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钠的性质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通过钠的学习,可以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之间的反应,并为碱金属、卤素等元素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以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 课堂引入用金属钠的氧化物做了一个小实验“水能生火”。这时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讨论这个物质是什么,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钠”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我进行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并通过投影进行思考:1.观察钠的保存,为什么需要保存在煤油中?2.钠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3.用小刀能切动钠,这说明了钠的什么性质?4.描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从中反应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最后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 三、主要内容 一、金属钠(Na ) 1. 钠的物理性质: ①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新切的钠,观察颜色——银白色,带有金属光泽; ②用小刀可以切分钠,说明什么性质?——质地软;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 密度 熔点 硬度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 油的大 低于100℃ 质软 2.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2.钠的化学性质: (1)金属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现象:钠与氧气反应加热后,钠先熔成小 加热: 常温:

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2019-6-9 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 H++Cl?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 2A的K a1 =×10?3 , K a2 =×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 2 +2MV2+2H++2MV+ 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 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 3 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化学计算题专题复习_[苏教版].

高考化学计算题专题复习一、涉及化工生产流程的计算 题型特点:以常见化工生产流程图为背景,根据不同反应步骤中反应物的利用率计算反应物的投料比或产率。 解题方法: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应用守恒理论,对多个相关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简约(叠加,找出分散在不同化学反应中的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数关系,以此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1.(08南通一检某化肥厂以氨和空气(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0.2为原料生产硝酸铵过程如下: 其中反应①为4NH 3+5O 2 4NO +6H 2O ⑴步骤②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将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合并为一个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不考虑副反应且各步反应均完全,为使生产过程中不再补充空气,则原料气中氨(包括第③步被硝酸吸收的氨的体积分数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⑶假设实际生产中,反应①、②中含氮物质的利用率分别为a 、b ,反应③中氨的利用率为c 、硝酸的利用率为100%,则合成硝酸铵的整个流程中,氨的总利用率是多少? 解析:(14NO

+3O 2+2H 2O =4HNO 3 (2①、②、③步反应叠加 4NH 3+5O 4NO +6H 2O 4NO +3O 2+2H 2O =4HNO 3 4NH 3+4HNO 3=4NH 4NO 3 4NH 3+4O 2+H 2O=2NH 4NO 3+3H 2O NH 3%=4/(4+4/0.2=1/6(或16.7% (3解法一:假设消耗NH 3的总物质的量为1mol ,其中用于制取HNO 3的NH 3的物质的量为x mol ,被HNO 3吸收的NH 3的物质的量为y mol ,则有:x +y =1、abx =cy 。解得:x =c ab c + y = c ab ab + 氨的总利用率=(xab +yc /1= c ab abc +2 解法二:假设第①步参加反应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4mol ,则: 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4ab mol ; 第③步需要氨气的物质的量为 c

金属钠铝铁实验探究题1

有关金属钠、铝、铁的实验题 1.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下列实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填“大于”或“小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 (2)装置Ⅰ中的试剂是(填序号) 。 a. 稀盐酸 b.稀硫酸 c.小苏打 d.石灰石 (3)实验时,应先打开弹簧夹(填K1 或K2),观察到预期现象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 (4)实验过程中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 是;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参与了反应,原 因是。 (5)为进一步达到实验目的,应补充的实验是:取最终反应后Ⅲ中所得固体,。

2、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完成下列填空: 1)粗盐水加入沉淀剂A、B除杂质(沉淀剂A来源于石灰窑厂),写出A、B的化学式。 A B 2)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 取样、、沉淀、、、冷却结晶、、烘干。 3)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碳酸化时产生的现象是。碳酸化时没有析出碳酸钠晶体,其原因是。 4)碳酸化后过滤,滤液D最主要的成分是(填写化学式),检验这一成分的阴离子的具体方法是:。 5)氨碱法流程中氨是循环使用的,为此,滤液D加入石灰水产生氨。加石灰水后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滤液D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原因是。 6)产品纯碱中含有碳酸氢钠。如果用加热分解的方法测定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纯碱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 (注明你的表达式中所用的有关符号的含义)

(完整)2018高考化学计算题专项训练

化学二卷计算专项练习 1、[2011全国卷]为了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每千克食盐中应含有40~50毫克的碘酸钾(M=214g·mol-1)。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为加碘的合格食盐,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克,设法溶解出其中全部的碘酸钾。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有关反应如下: IO3-+5I-+6 H+=3I2+3H2O I2+2S2O32-=2I-+S4O62- 2、[2015·全国卷Ⅰ36]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准确称取所制备的氯化亚铜样品m g,将其置于过量的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入适量稀硫酸,用a mol·L-1的K2Cr2O7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K2Cr2O7溶液b mL,反应中Cr2O72—被还原为Cr3+。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__ __%。 3、[2017全国卷Ⅰ26]凯氏定氨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铵盐,然后通过滴定测量。已知:NH3+H3BO3=NH3·H3BO3;NH3·H3BO3+HCl= NH4Cl+ H3BO3。 取某甘氨酸(C2H5NO2)样品m 克进行测定,滴定g中吸收液时消耗浓度为cmol·L-1的盐酸V mL,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Ⅲ27]某工厂用m1kg铬铁矿粉(含Cr2O340%,M=152g·mol-1)制备K2Cr2O7(M=294g·mol-1),最终得到产品m2kg,产率为 5、[2017全国卷Ⅱ28]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 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 S2O32?+I2=2I?+ S4O62?)。 取100.00 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________mg·L?1。 6、[2017北京卷27]尿素[CO(NH2)2]溶液浓度影响NO2的转化,测定溶液中尿素(M=60g?mol-1)含量的方法如下:取a g尿素溶液,将所含氮完全转化为NH3,所得NH3用过量的v1mL c1mol·L ?1H SO4溶液吸收完全,剩余H2SO4用v2mL c2mol·L?1NaOH溶液恰好中和,则尿素溶液中2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 7、[2016全国卷Ⅱ26]联氨是一种常用的还原剂。向装有少量AgBr的试管中加入联氨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联氨可用于处理高压锅炉水中的氧,防止锅炉被腐蚀。理论上1kg的联

浙江新高考29题化学计算题试题练习

浙江新高考29题——化学计算 1. 将露置于空气中的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的CO2体积(标准状况)与加入的盐酸体积有如图关系(不考虑CO 2在水中的溶解)。 试计算:(无需书写计算步骤) (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2)该样品中NaOH与Na2CO3物质的量之比为。 2. 取1.19gK2CO3和KHCO3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25mL溶液,往溶液中加入25mLBa(OH)2溶液恰好使生成的 白色沉淀的量最多。反应后溶液的c(OH-)=0.3mol/L(混合溶液体积为50mL)。试计算: (1)反应后溶液中n(OH-)= mol。 (2)原混合物中n(K2CO3):n(KHCO3)= 。 3. 取2.74g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25mL溶液,往溶液中加入25mLHCl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672mL气体。反应后溶液的c(Cl-)=0.8mol/L(混合溶液体积为50mL)。试计算: (1)反应后溶液中n(Cl-)= mol。 (2)原混合物中n(Na2CO3):n(NaHCO3)= 。 5. 取14.3g Na2CO3·xH2O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直至没有气体放出为止,用去盐酸20.0mL,并收集到1.12LCO2(标准状况)。试计算: (1) 稀盐酸物质的量的浓度为mol/L。 (2) x值是。 6. 取NaHCO3和Na2CO3的混合物8.22g,加热到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测得其质量为6.36g。 (1)取等质量的原混合物溶于水,配成80mL溶液,则c(Na+)= mol/L (2)向(1)所配的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的稀盐酸至过量, 生成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与加入盐酸的体积有如右图所示 的关系(不考虑CO2的溶解),则a点消耗盐酸的体积为 mL。 7. 标准状况下,将7.84L HCl气体溶于水配得350mL 盐酸,然后与含17.9g Na2CO3和NaHCO3的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生成0.200mol CO2气体。 (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

金属钠铝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一、金属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①Na2O ④⑧NaCl ⑩ ③⑨⑾ Na NaOH ⑦Na2CO3NaHCO3 ②⑤⑥⑿ Na2O2 1、4 Na +O2 === 2 Na2O 2、2 Na +O2 △Na2O2 3、2 Na+2 H2O=2 NaOH+H2↑ (2 Na+2 H2O=2 Na++2 OH-+H2↑) 4、Na2O+H2O=2 NaOH (Na2O+H2O=2 Na++2 OH-) 5、2 Na2O2 +2 H2O =4 NaOH +O2↑ (2Na2O2+2 H2O=4Na++4OH-+O2↑) 6、2 Na2O2 +2 CO2 =2 Na2CO3+O2 7、2 NaOH+CO2 =Na2CO3+H2O (CO2+2 OH-=CO32-+H2O) 8、NaOH +HCl =NaCl +H2O(OH—+ H+=H2O) 9、Na2CO3+2HCl=2NaCl+CO2↑+H2O(CO-2 3 +2H+=CO2↑+H2O) 10、NaHCO3+HCl=NaCl+CO2↑+H2O(HCO- 3 +H+=CO2↑+H2O)11、Na2CO3+CO2+H2O= 2 NaHCO3 (CO32—+CO2+H2O= 2 HCO3—) 12、NaHCO3+NaOH=Na2CO3+H2O (HCO- 3+OH-=CO-2 3 +H2O) 2 NaHCO3△Na2CO3+CO2↑+H2O 二、金属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AlCl3 ⑦ ③⑤ Al ①Al2O3 ②Al(OH)3 ④⑥⑧ Na AlO2 1.4Al+3O2点燃2Al2O3 2.2 Al(OH)3△Al2O3+3H2O 3.2Al+6HCl==2AlCl3+3H2↑(2Al+6H+==2 Al3++3H2↑) 4.2Al+2NaOH+2H2O==2NaAlO2+3H2↑(2 Al+2OH-+2H2O=2AlO2-+3 H2↑) 5.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6H+=2Al3++3H2O) 6. Al2O3+2NaOH=2Na AlO2+H2O [ Al2O3+2OH-=2 AlO2-+H2O ]

高考全国卷1化学试题附答案-全国卷1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卷) 一、选择题: 7.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 C. 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8. 设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4g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A 2N B.?1mol 2N 与4mol 2H 反应生成的3NH 分子数为A 2N C. 1mol Fe 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A 2N ?D. 标准状况下,2.24L 4CCl 含有的共价键数为A 0.4N 9.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 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49C H Cl 有3种同分异构体 D. 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10.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 将2Cl 与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2Cl 11. 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24Na SO 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 b、cd 均为离子交 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24SO - 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 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电后中间隔室的24SO - 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 增大 ?B.?该法在处理含24Na SO 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 和24H SO 产品 ?C. 负极反应为+222H O 4O +4H e ===--,负极区溶液pH 降低 ?D.?当电路中通过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 的2O 生成 12. 298K 时,在20.0mL 10.10mol L -?氨水中滴入10.10mol L -?的盐酸。溶液的pH 与所加盐酸 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10.10mol L -?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M 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mL

2019年高考化学计算专题

化学计算定量探究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分) 1.为证明铝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实验装置可达到实验目的,且方案最佳的 是() A. B. C. D. (化学备课组整理)A (备课组长教学指导)解:A.铝与盐酸产生的氢气从试管中溢出,锥形瓶内的空气受热压强增大,U形管中左边红墨水低,右边红墨水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 正确; B.烧杯中产生气泡,反应完成并冷却后导管会产生液柱,也能说明放热,但分析太复杂,不直观,效果不理想,故B错误; C.装置未形成密闭体系,无现象,故C错误; D.铝与盐酸产生的氢气会使红墨水的液面变化,该装置不能说明反应时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铝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利用热胀冷缩可设计装置验证,但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装置内的压强同样会增大,须将这两个因素分开设计,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了实验方案评价,为高考常见题型,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实验装置来分析解答,答题时注意把握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把握实验的操作原理和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2.把下列四种X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m L2mol/L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 50mL,假设混合和稀释是瞬间完成的,则开始的瞬间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20mL3mol/L的X溶液 B.20mL2mol/L的X溶液 C.10mL4mol/L的X溶液 D.10mL2mol/L的X溶液 (化学备课组整理)A (备课组长教学指导)解:均加水稀释到50mL, A.n(X)=0.02L×3mol/L=0.06mol; B.n(X)=0.02L×2mol/L=0.04mol; C.n(X)=0.01L×4mol/L=0.04mol; D.n(X)=0.01L×2mol/L=0.02mol, 物质的量最大的是A,则A浓度最大,反应速率最大,故选A.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越大,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目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大,因溶液均加水稀释到50mL,则可计算X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越多,浓度越大.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注意从比较浓度的角度解答该题,难度不大. 3.常温下,用0.1mol/LNaOH溶液滴定10mL0.1mol/LH2X溶液,溶液的pH与NaOH 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1页,共15页

高中有机化学计算题方法总结(修正版)

方程式通式 CXHY +(x+ 4y )O2 →xCO2+ 2y H2O CXHYOz +(x+24z y -) O2 →xCO2+2 y H2O 注意 1、有机物的状态:一般地,常温C 1—C 4气态; C 5—C 8液态(新戊烷C 5常温气态, 标况液态); C 9以上固态(不严格) 1、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 【引例】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在相同条件下,需要O 2最多的是( B ) A. 乙酸乙酯 CH 3COOC 2H 5 B. 异丁烷 CH(CH 3)3 C. 乙醇 C 2H 5OH D. 葡萄糖 C 6H 12O 6 ①等物质的量的烃C X H Y 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决定于的x+ 4 y 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②等物质的量的烃的含氧衍生物C X H Y O Z 完全燃烧耗氧量决定于的x+24z y -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注】C X H Y 和C X H Y O Z 混搭比较——把衍生物C X H Y O Z 分子式写成残基·不耗氧的 CO 2 · H 2O 后,剩余残基再跟烃C X H Y 比较。如比较乙烯C 2H 4和乳酸C 3H 6O 3,后者就可写成 C 2H 4?1CO 2?1H 2O ,故等物质的量的二者耗氧量相同。 【练习】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各组物质,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B ) A .乙烷CH 3CH 3与丙酸C 2H 5COOH B .乙烯CH 2=CH 2与乙二醇CH 2OH CH 2OH C .乙炔HC ≡CH 与乙醛CH 3CHO D .乙炔HC ≡CH 与乙二醇CH 2OH CH 2OH 【引例】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时,耗氧量最多的是( A ) A .C 2H 6 B . C 3H 8 C .C 4H 10 D .C 5H 12 ③等质量的烃CxHy 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决定于x y 的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④等质量的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 完全燃烧时,先化成 Cx Hy ?mCO2?nH2O 的形式,耗 氧量决定于 ' 'x y 的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金属钠、铝、铁转化

金属钠、铝、铁转化练习题 1、利用下列装置进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装置B的作用是,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装置E的作用是。 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某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右图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了甲、乙两次实验: 实验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Na2O2,在通入CO2之前,关闭K1和K2。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打开K1和K2,通入CO2,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的液面上,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 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甲。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装入Na2O2后,通入CO2前,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________;在实验乙中,试剂Y是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CO2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________(填编号)。 A.大理石B.小苏打C.烧碱D.盐酸E.稀硫酸F.稀硝酸 答案:(1)防止Na2O2与水蒸气反应(2)浓硫酸饱和NaHCO3溶液或水(3)二氧化碳只有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4)BE

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2019-6-9 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垐? 噲?H++Cl?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 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 2+2MV2+2H++2MV+ 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 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

高考化学计算题精选精编(附答案与评分标准)

高考化学计算题精选精编(附答案及评分标准) 1、(12分)有三种质量比可能相同或不同的镁铝合金样品①、②、③。小明、小青、小红三同学各取一种样品,对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1)小明取样品①m 1 g 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过滤;再往滤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固体质量仍为m 1 g 。则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小青取样品②m 2 g 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发现固体完全溶解,标准状况下得到气体体积为V L ,则m 3的取值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小红取不同质量的样品③分别和30mL 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所取合金质量与产生气体体 (ⅱ)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2分) (ⅲ)在c 组实验后,还需向容器中加入1.0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毫升才能使剩余 合金中的铝恰好完全溶解?(2分) (12分)(1)47.06% (2分) (2) 0.80V

2017年全国卷1高考化学试题和答案

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A.尼龙绳 B.宣纸 C.羊绒衫 D.棉衬衣 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3.化合物(b)、(d)、(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4.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5.支撑海港码头基础的钢管柱,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6.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