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04年第6期

双月刊

总第147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N9.6.2004

BimonthlyJOURNALOF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SerialN9.147

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汤为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拉姆齐在1928年所提出动态最优化模型(拉姆齐模型)及其重要思想湮没了30多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并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就理论分析框架而言,拉姆齐模型已经取代了IS--LM模型的位置,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文透过拉姆齐模型的略带喜剧意味的命运,追寻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拉姆齐;拉姆齐模型;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现代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04)06一0026一06

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FrankPlumptonRamsey,1903--1930)是凯恩斯的学生、剑桥大学博士,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他26岁英年早逝,一生中只写了三篇经济理论方面的论文,都是传世之作,对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拉姆齐的这三篇论文分别是讨论主观概率与效用的《真理与概率》(1926)、讨论最优税收问题的《对税收理论的一个贡献》(1927)和讨论动态最优化问题的《储蓄的数学理论》(1928)。

拉姆齐逝世两个月后,凯恩斯在《经济学杂志))1930年3月号上发布的讣告中,高度评价《储蓄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无论在主题本身的重要性及难度方面,运用技巧方法的力度和优美方面,还是在阐述主题的清晰、简洁,使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方面,都是对数理经济学所作过的最卓著的贡献之一。”尽管受到如此推崇,拉姆齐在这篇论文中所提出动态最优化模型(拉姆齐模型)及其重要思想仍然湮没了30多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并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就理论分析框架而言,拉姆齐模型已经取代了IS—LM模型的位置,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透过拉姆齐模型的略带喜剧意味的命运,我们可以追寻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轨迹。

一、拉姆齐模型的提出及其主要贡献

拉姆齐的《储蓄的数学理论》(1928)这篇论文的主旨是要研究一个国家应当储蓄多少才能

收稿日期:2004—09—07

作者简介:汤为本(1945一),男,浙江海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6

得到最大满足。他是这样设计这个最优化问题的:(1)假设一个只存在一种商品的世界,在这个

世界里,具有资本存量的劳动将带来一种产出流量,产出的一部分用于消费,余额部分用于储蓄,从而加入资本存量。(2)假定经济主体的目标是在所有时问内加总后取得的最大的实际效用即享乐程度,等于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效用U(C)减去工作的痛苦或负效用V(L)。(3)假定存在一个可得到的最大享乐率,称之为极乐(Bliss),用B表示,其含义为资本或消费的极度满足。此外,为了使问题简化,他还作了三个假定:没有人口增长,没有技术进步,不考虑效用的贴现。在这些假设前提下,拉姆齐论证说,“进行足够的储蓄以最终达到极乐或无限地近似达到极乐是人们所欲求的。”因此,这个最优化问题就是最小化“极乐”与“享乐”之差在整个时间内的

积分:

广∞

minI(B—U(C)+V(L))dt

J0

S.t.dK/dt+C—F(K,L)

这就是拉姆齐最初提出的模型。虽然这个模型形式简单,但是它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

第一,拉姆齐模型第一次从动态最优化角度探讨了“时际福利”最大化问题。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在跨时效用函数的处理上,拉姆齐模型以积分的形式来处理跨时效用函数,从而较为精辟地概括了经济主体在连续时问路径上对效用的评价。这一方法被以后的经济学家在处理连续时间上的效用函数的评价时所广为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

第二,拉姆齐模型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把宏观分析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拉姆齐模型首先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建立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讨论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其行为的最优化的过程当中,宏观经济的时间路径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说,在拉姆齐模型中,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在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选择过程中确定的。这一建模思想和研究方法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拉姆齐在对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长期动态分析中,率先采用了当时前沿的数学分析方法——变分法,得出了决定储蓄率的“凯恩斯一拉姆齐规则”a),从而奠定了研究最优积累和增长问题的基础。同时,拉姆齐为了更直观地将经济最优路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还采用了相位图来进行图形上的分析。相位图就是用坐标图形演示动态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可以将复杂的经济动态过程直观地在坐标图形上演示出来,从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复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更直观讨论动态经济变量的稳定性问题。拉姆齐综合运用的上述数理分析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之中广泛运用的基本方法。

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在“大萧条”时期,许多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在内,都把储蓄率倾向偏高意义上的“过剩储蓄”看作是“大萧条”的症结所在,因而不能接受拉姆齐对储蓄行为的长期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将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从研究宏观经济的长期动态问题转移到了明显更简单的问题上,即在将历史视为给定的情况下,研究产量在某一时点上的决定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愈来愈倾心于建立国民经济的产量决定模型。希克斯对凯恩斯《通论》作出的Is/i。M形式的表述的广泛采用,以及使之能够经受经济计量检验的努力,使经济研究离开了对长期动态问题的关注,转而关注如何应用各种政策去影响均衡产量水平。因此,尽管凯恩

27

斯对拉姆齐的论文作了极高的评价,但在其后近30年的时间里,拉姆齐在论文中提出的模型还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拉姆齐模型的“重新发现”及其改进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增长,寄希望于通过长期经济增长来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马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型,极大地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趣。鉴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得出的经济增长不稳定性的结论过于悲观,而且与二战后西方国家实际经济波动也不完全相符,因而许多经济学家尝试建立新的模型。索洛和斯旺在20世纪50年代运用新古典方法,利用资本与劳动可平滑替代的特性以及资本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有效地解决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不能自发相等的困难。这样,索洛一斯旺模型就得出了经济增长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但是,在索洛~斯旺模型中储蓄率是由外生给定的,而且模型只说明了人均资本积累的动态变动过程,并没有用于判断稳定状态的福利标准,因而不能说明稳定状态是否能够处于动态最优的路径上。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再一次回到拉姆齐曾经提出的问题上来。1965年,卡斯(Cass)和库普曼斯(Koopmans)“重新发现”了拉姆齐模型。他们分别沿用了拉姆齐的研究方法,并运用现代的规范术语表述了最优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储蓄率的决定问题,从而形成了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也简称为拉姆齐模型。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人口按固定的速率增长,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的简化形式可以表述如下:

maxU=IuEc(t)]e一肚dt(1)J0

S.t.R—f(k)一c~nk(2)k(to)一ko>0(3)其中,U为效用,c为人均消费,k为人均资本,R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变动量,f(k)为人均产出,n为人口增长率,p为时间偏好率。

显而易见,拉姆齐一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在拉姆齐最初提出的模型基础上有很大改进和发展。

第一,在跨时效用函数的处理上,卡斯和库普曼斯抛弃了拉姆齐模型最初的“无贴现求和”方法,采用了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

因为拉姆齐认为当代人对未来的人的效用函数进行贴现是不道义的,所以在拉姆齐最初提出的模型中没有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拉姆齐是通过最小化极乐和享乐之差在整个时间内的积分的方法来处理效用的潜无穷积分问题(在无限时间内进行无贴现求和)的。萨缪尔森和索洛在1956年也曾重新构造和扩展了拉姆齐分析,但是他们沿用了拉姆齐不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结果他们的最优经济增长分析没有获得成功。而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则采用了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即用下列方式来计算消费流量的社会价值:用某种社会时间偏好率将每一瞬时效用折算为现值。然后再将全部时间内的折算过的瞬时社会效用函数加总(积分),得到跨时社会效用函数:

ro。

U=IuEc(t)]e叫dt

J0

上式中,p为时间偏好率或称为时间贴现率,表示由于放弃当前消费所引致的效用损失率。有了以上的跨时效用函数,就可以确定一条最优的增长路径。确定最优增长路径的条件为28

跨时效用的最大化:

r∞

maxU=lu[c(t)]e叫dt

J0

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对指数贴现的时间偏好率的引入,使得抽象经济更多地符合实际经济的状况。后来的经济学家都广泛采用了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

第二,卡斯和库普曼斯放弃了拉姆齐模型对目标函数的规范解释,发展了宏观经济分析的“代表性主体分析模式”,把经济总量的动态学构筑于微观决策主体之上,使动态最优模型得以实证化。

经济增长分析原则上是实证性分析,它探讨的主要是经济社会的一种稳定状态。然而对于最优经济增长分析来说,因为要考虑经济社会的目标,就不免会具有“规范”的性质,因为判断一种状态优劣时就要涉及一个独立的福利判别标准。拉姆齐在他最初提出的模型中之所以没有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还与他对目标函数的规范性质的理解直接有关②。虽然拉姆齐最初提出的模型建立在微观主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显然还有一个独立于微观主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福利判断标准,即所谓“极乐”。对目标函数的规范性质的理解,使拉姆齐不可能将微观主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直接作为模型的目标函数,从而就不可能接受对效用进行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

卡斯和库普曼斯放弃了拉姆齐模型对目标函数的规范解释,强调目标函数来自单个行为人的偏好。在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中,发展了宏观经济分析的“代表性主体分析模式”,用典型的行为人代表整个经济,这个行为人既具有家庭的性质,也具有厂商的性质,行为人的最优选择等价于整个经济的最优选择。在该模型中,无论是在分散经济还是在统制经济的情况下,经济均会自动收敛到长期的最优增长路径上去,也即该模型所实现的均衡是一个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因此,在行为人的偏好和市场的生产技术满足一定假设的情况下,该模型的竞争均衡解与社会最优解是等价的。可见,由卡斯和库普曼斯改进了的拉姆齐模型(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经济社会的最优增长路径可以通过单个行为人在(2)式和(3)式的约束条件下实现(1)式的效用最大化目标的过程而达到,从而把经济总量的动态学构筑于微观决策主体之上,使动态最优模型实证化。

第三,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吸收了现代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动态最优化经济模型的基本研究方法。

20世纪50年代,以庞特里亚金为首的原苏联的一批数学家提供了一系列最优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用于求解动态最优化问题。1962年,庞特里亚金等人的论文被译成英文发表,引起了当时关注于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问题研究的西方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

一般来说,最优经济增长问题的通俗提法是,当社会目标已经确定时,经济社会从各种不同的可行的增长路径中挑选出一条路径,以使社会目标函数最大化。因此,最优经济增长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最优控制问题。卡斯和库普曼斯在吸收现代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最优控制原理建立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1)用来评价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目标函数;(2)依赖描述所考察的经济社会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运行的状态方程;(3)有关变量的初始约束条件以及最终的约束条件。在上述简化的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中,这三个要素依次排列具备,因而可以借助于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来求解模型的社会最优解并从而获得竞争均衡解和研究最优经济增长的条件。

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简称为拉姆齐模型)的基本框

29

架和研究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范式”,处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地位。

三、拉姆齐模型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结束了战后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衰退频率显著增加,衰退幅度不断加深,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破产和与之相联系的由卢卡斯和萨金特领导的“理性预期革命”,使得人们对经济周期这一特殊的研究领域又重新产生了兴趣,此后,经济周期理论又成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极其活跃的研究领域。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宏观经济分析被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个领域,宏观经济分析是在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这两种现象可以被分开来研究而不会带来严重错误的假设下进行的。人们采用了两种很不相同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总体经济活动:总体经济活动的“趋势分量”用“增长模型”来研究,强调三方面的来源:人口增长、生产率增长和资本形成;“周期分量”则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来研究,强调消费与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重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尽管宏观经济学家之间存在众多分歧,但在下面三个重要问题上基本能够达成共识。其一,总产量的波动可以看作是对增长率的某种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而这种长期趋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其二,对社会来说,经济周期所代表的总体变量不稳定性是不合意的,因为它们会降低经济福利,并且这种不稳定性能够并且应该由适当的政策加以纠正;其三,货币因素对于经济周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如何降低不稳定性以及货币与产量之问的传导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他们在原则上都同意上述观点。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式仍然是IS—LM模型。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崛起对这些传统观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与这些传统观点和研究范式相比,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范式,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完全描述经济主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的模型,将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统一在同一个模型中,并认为决定周期分量的因素与决定趋势分量的因素是相同的,从而不再存在对短期和长期的区分。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基德兰特(Kydland)、普雷斯克特(Prescott)、郎(Long)和普洛瑟(Plosser)等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十分推崇拉姆齐模型,强调拉姆齐模型是关于总量经济的自然的瓦尔拉斯基准模型,试图在拉姆齐模型基础之上来研究经济周期。他们对拉姆齐模型进行扩展并将意外的真实冲击引入模型之中@,据此对经济周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在拉姆齐模型中,~个真实冲击可以通过资本投人和劳动供给的内生变化来影响产出。如果假设真实冲击是一个一阶自回归过程,产出和消费将服从二阶自回归过程。消费和投资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而且消费和投资的波动幅度分别小于和大于产出的波动幅度,这些都符合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因此,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周期是由于随机的真实冲击和经济主体的时际最优化行为而产生的。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取得的成功使得普雷斯科特自信地认为:“我将增长模型视为宏观经济分析的范式——就像供给和需求构成了价格理论一样……这一范式是否能像我所预期的那样占据主导地位尚不可知。但早期的结果指出了它在组织我们知识方面的力量。当在增长模型中引入不确定的技术变化率时,它表现出了经济周期的现象,这一发现是重大的和未预见的。”

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实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带来了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拉姆齐模型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范式”,而且成为宏观经济30

分析的范式。现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就理论分析框架而言,以拉姆齐模型为基础的、以典型行为人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已经取代了IS—LM模型的位置,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当然,对于是否应当承认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命题,即经济周期是行为人对于真实冲击作出理性反应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们还在继续争论,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对于这一争论进行分析和评论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论题。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目前,宏观经济学中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其中大量采用了理性预期约束、动态跨时替代约束、动态跨时预算约束和动态优化约束等各种动态和静态兼顾、短期和长期结合、调整和均衡并重、确定性和随机性交融的分析方法,这些不仅已经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而且已经在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以及资产定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林林总总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背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看到拉姆齐模型的影子。可以说,如果不理解拉姆齐模型,就不可能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

注释:

①拉姆齐一凯恩斯规则是拉姆齐在其经典论文中提出来的。凯恩斯在其文中对这一规则作了详细解释,所以称为拉姆齐一凯恩斯规则。它是一条反映了典型行为人的理性决策的规则,即“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②拉姆齐在其经典论文中认为当代人对未来的人的效用进行贴现是不道义的,但在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曾经允许效用贴现存在。可见他在模型中坚持不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还与他对目标函数的规范性质的理解直接有关。

③真实冲击是指由真实变量异常变化而造成的供给冲击。概括起来,真实冲击大致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局动荡、政策转变、技术进步等。假设生产函数为:Y—F(A,K,L),其中A、K和L分别表示生产率、资本和劳动,则真实冲击对于产出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生产率A的变化,所以有时也称为生产率冲击。

参考文献:

[1]Ramsey,F.P.AMathematicalTheoryofSavingD].EconomicJournal,1928,(38)No.152.ReprintedinJosephE.StiglitzandHirofumiUzawa(eds.).ReadingsintheModernTheoryofEconomicGrowth,MITPress。1969.

[2]Cass,D.OptimumGrowthinanAggregativeModelofCapitalAccumulation[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5,(32):233—240.

[3]Koopmans,T.C.OntheConceptofOptimalEconomicGrowth[J].IntheEconometricApproachtoDevelopmentPlanning.Amsterdam:North--Holland,1965.

[4]罗伯特?J?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3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jE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责任编辑:靳香玲)

31

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作者:汤为本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刊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年,卷(期):2004,(6)

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8条)

1.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 1969

2.Cass D 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1965(32)

3.Koopmans T C 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1965

4.罗伯特·J·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1997

5.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1998

6.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 1999

7.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 2001

8.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 1999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王耀中.童文俊评拉姆齐模型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5)

拉姆齐模型在七十年代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中被重新发现,发挥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意义深远的影响;可从研究思路和数学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拉姆齐模型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并讨论该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借鉴作用.

2.期刊论文杜丽群.张营.DU Li-qun.ZHANG Ying政府支出与实际利率正相关:基于美国数据对拉姆齐模型的检验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2)

在经典的拉姆齐模型中,政府支出的暂时性增加会提高实际利率.利用1959~2002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和10年期固定债券利率的数据对政府支出和实际利率的正相关性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政府支出的暂时性增加的确会引起实际利率的上升.

3.期刊论文肖红叶.顾六宝.Xiao Hongye.Gu Liubao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中稳定状态推移的政策模拟——基于拉姆

齐模型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7,24(4)

本文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动态分析框架,借助于对其中若干重要参数的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稳定状态及其推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研究结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行了模拟.初步结论为:①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中存在稳定状态且随其参变量的变化而移动;②此稳定状态可以通过政策优化参数而向后推移;③可调控参数分别为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人均消费增长率、资本份额、技术进步速率、社会平均折旧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4.期刊论文顾六宝.Gu Liubao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与中国经济增长收敛速度的模拟--基于拉姆齐模型的中国经济增

长收敛性实证分析-开发研究2005(1)

论文基于拉姆齐模型分析框架,以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测算结果为依据,模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其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性,且逐年微降并趋于稳定.其数值可用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对资本路径与产出路径的模拟.

5.期刊论文牟敦国我国居民货币储蓄行为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10)

无论是拉姆齐模型、托宾模型,还是西德罗斯基模型,都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居民的货币储蓄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生产率变化的关系.本文以拉姆齐模型为框架,根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国情对拉姆齐模型的条件假定进行了修正,并将货币纳入效用函数中,对发展中国家居民的货币储蓄进行分析.证明了居民的储蓄与通货膨胀率成逆向关系,与通货紧缩率成正向关系,与生产率的提高成正向关系.

6.学位论文李伟文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2005

经济增长理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致力与回答与解决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原因与条件,以及解释经济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的差异。为了回答这些核心的问题,几代经济学家一直在不断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构造了许多的模型。本文对这些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些理论和模型对中国现实的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怎样?或者说哪一个理论和模型更适合用来描绘和刻画中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呢?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的数据对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找到最能拟合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言,首先阐述了选取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和本文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增长理论模型的简单回顾。首先是回顾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索罗模型和拉姆齐模型,因为索罗模型对增长理论的巨大影响,本文还对索罗模型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干中学”模型、AK模型、罗默的技术内生模型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进行了简单回顾。在介绍技术内生模型是对罗默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回顾模型的同时还对模型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和比较,指出了模型提出的动机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首先是对两篇论文的实证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评述。然后是用我国的数据对拉姆齐模型和AK模型进行检验。选择拉姆齐模型进行检验是因为这个模型自身的特点,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实证文献。所以本文希望能做一个大胆的尝试。而AK模型的检验尽管国内已经有许多相关的实证研究,但是本文提出用总投资率代替储蓄率来进行检验,则使得数据更能符合理论的要求。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指出了实证结果的理论含义和对我国经济现实意义。

7.期刊论文朱振.王行鹏论货币政策调控的分配效应——基于拉姆齐模型对我国居民财富运用策略的解释-金融

与经济2009(7)

基于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微观调节功能,分析我国居民将财富运用于消费用途与投资用途进而产生的分配效应,以此实现居民在财产运用方面的福利最大化目标,这种分配效应已对研究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微观功能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8.学位论文郝伟基于地区间替代弹性的产业集聚研究2007

当今世界,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无论是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我国国内看,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产业集聚研究也已经成为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产业集聚机理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建立空间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分析是进行产业集聚分析和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探索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地区间替代弹性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和集聚因素对集聚的影响程度问题。运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尝试将主流经济学中的拉姆齐模型应用于研究企业的区位选择,建立空间上的拉姆齐模型,将消费在时间上的替代性引申为企业区位选择在空间上的替代性,将企业的区位选择视为企业对于不同地区外部经济消费和运输消费的替代性选择。企业区位选择的最优决策为使不同地区消费的价值折算至集聚地区的价值和最大。同样地,地区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在不同地区选择权重的大小。由数学模型的分析,文章总结分析了产业集聚地区间替代弹性的影响因素,诸如决策企业的预期、风险规避程度,集聚中心的公共品提供,以及政策因素等等。另外,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利用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关数据,运用实证的方法来分析地区之间替代弹性的大小以及对地区之间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地区间替代弹性很小,这表明三个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都形成各自的集聚,共同发展,这符合三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一个方面是要使某一地区某个产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集聚效果,必须使这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集聚的替代弹性足够大。或者说,要使一个地区有明显的集聚效果,关键不在于该地区集聚优势到底有多大,在于它替代其他地区的能力,进一步说,是在于集聚的替代弹性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某个产业可以在不同地区同时形成集聚式的发展,产业集聚的同构现象是可能的,也是可能共同良好发展的。由此结论可知,促进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应倾向于增大该地区的替代弹性,提高集聚的效率,也就是说,当替代弹性很大时,一个地区用很少的集聚优势因素就能够形成很大的集聚效果,或者,要达到一定的集聚目标只要用很少的集聚优势因素来完成。

9.期刊论文尹音频.何辉.YIN Yin-pin.HE Hui调整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率对我国稳态人均消费的影响——基于拉

姆齐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论丛2009(3)

本文将利息税引入拉姆齐模型,求出稳态人均消费路径.利用经验数据动态模拟与实证分析,发现调整利息税率对我国人均消费的影响有两种效应:"从短期来看,降低利息税率将使人均消费减少;从长期来看,降低利息税率将提高我国稳态人均消费水平".因此,在当前急需拉动内需之时,我国不应降低而应提高利息税率.

引证文献(5条)

1.杜丽群.张营政府支出与实际利率正相关:基于美国数据对拉姆齐模型的检验[期刊论文]-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02)

2.汪浩瀚.李华微观基础问题:主流与非主流经济理论之争[期刊论文]-经济评论 2005(05)

3.汪浩瀚.李华微观基础问题:主流与非主流经济理论之争[期刊论文]-经济评论 2005(05)

4.汪浩瀚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本质[期刊论文]-财经研究 2005(10)

5.汪浩瀚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本质[期刊论文]-财经研究 2005(1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14833707.html,/Periodical_zncjzfdxxb200406005.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1月2日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 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 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 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 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第八章 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内容提要 宏观经济模型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行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可用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本章主要讨论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并对中西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综述。 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首先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可以按建模方法分类,分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优化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可以按建模目的分类,分为预测模型、决策模型、专门模型;可以建模范围分类,分为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国家间模型等;可以按时间长度分类,分为季度模型、年度模型和中长期模型等。其次讨论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问题,包括基本设定理论与模型设定方法,前者涉及到从经济理论的提出,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等方面的问题;后者主要讨论了从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一般到简单的两类建模方法。再次,从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方式、经济核算体系三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主要因素。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外生性程度的决定、分解性程度的决定以及建模的工作程序。 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是对中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综述。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型的发展历程、建立模型的经济理论、模型的规模、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后,着重介绍了美国的一个小型宏观模型——Klein战争间模型与一个中型模型——Klein-Goldberger模型。对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主要讲述了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并以两个中国不同时期的宏观计量模型为例,描述了模型的总体结构、主要模块的设立以及主要方程的建立及其特征。 二、习题 8-1.解释下列概念: 1)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2)外生性程度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等于本期产出的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出中未作消费的那部分产出的价值,通过公式来看: Y=C+I, S=Y-C 可以得出S=I 国民收入是因变数,决定它的是作为自变数的前期消费和投资或可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等三个因素。以后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分析都是以此为基础 C=a + c Y ,I = x- yr 我的学习思路是模型分析。其实宏观经济的各种模型是具有历史性的,即建立一种模型是为了解释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模型与建立模型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学习。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构建动态AD AS -模型 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出和通货膨胀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对经济环境的外生变化作出反应的模型,强调变量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程: ()t t t t Y Y r αρε=--+ 其中,t Y 表示总产出,t Y 表示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t r 表示实际利率,t ε表示随机的需求冲击,α和ρ为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实际利率t r 越大,总产出就越小;自然产出水平越大,总产出就越大。 (2)实际利率和费雪方程式 实际利率的决定方程由费雪方程式得到: 1t t t t r i E π+=- 其中,1t t E π+表示时期t 形成的对时期1t +的通货膨胀的预期,这里的实际利率是事前实际利率。 (3)菲利普斯曲线 在动态模型中,通货膨胀由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扩充而得: () 1t t t t t t E Y Y v ππφ-=+-+ 其中, 1t t E π-表示前一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t v 表示外部供给冲击,φ是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通货膨胀率t π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产出对自然水平的偏离以及外部供给冲击。 (4)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基于他们近来观察到的通货膨胀形成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个假设可以简化分析。适应性预期可以写成: 1t t t E ππ+= 也就是说,人们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和本期相等。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测未来时会最优的使用所有可得的信息,包括过去所有的预期。 (5)货币政策规则 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方程来确定名义利率目标: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3几个重要恒等式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 第二章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 第二节几个重要恒等式(重点) 一、最终产品的去向:分成四类(即,从需求角度来看,或叫“支出法”) (一)最终产品的去向:分成四类 一般地,我们可把最终产品按不同需求者(购买者)分成四类:普通消费者所需的,称为消费品; 企业所需的,称为投资品; 政府所需的,称为政府购买品; 外国所需的,称为出口品。 最新数据: 1、2003年数据 市场总规模,13.3万亿元。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万亿元;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8.7万亿元;

进出口总额8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 2、2004年数据 中国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总规模将达15万亿;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5万亿元,增长10%;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0万亿元; 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二)GNP的四项 上述“四类”被购的产品量乘上相应价格,被分别称为:消费,记作C; 投资,记作I; 政府购买,记作G; 出口,记作X。 二、投资品inv + = I? I 最需说明的是投资品,它包含两项。 (一)资本物品I

所谓资本物品,是指能长期使用的制造或建造的物体,它们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物体,但不构成其他物体的一部分,如机器、设备、仪表、工具和厂房等。 问:资本物品是否为“最终产品”? 答:这里的资本物品,显然为最终产品。因为企业是购买它们的最后使用者。 (二)存货物品inv 所谓存货物品,是指企业购买的,但还未投入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品、半制品以及尚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制成品。 注意两点: 1、这里所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是还未投入生产的部分。 它们应属于这一年的最终产品。 因为企业是作为这一年的最后使用者来购买它们的。 2、库存制成品为什么也作为投资品? 可以这样理解:库存制成品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它还未被卖给消费者;我们不妨把它看成被企业自己购买了,否则这种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被国民生产总值所漏计。 总之,未能被需求者真正购买去的最终产品都归入存货物品。

宏观经济学公式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 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 ([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 ?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 10 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 11 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 11 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 β -?- =--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 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1: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 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 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 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 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 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 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如何实现物价稳定资源利用问题 如何实现长期增长

三、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内容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 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 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重点 1、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提出三个模型 第一、收入─支出模型(或曰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第二、IS─LM模型 第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经济波动) 2、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三大理论 第一、通货膨胀理论 第二、就业理论(失业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 3、针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重点探讨两大政策 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4、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均衡 (注:课堂上不作统一讲解。) 五、GDP的概念及其理解 1、什么是GDP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二、熟悉GDP的其他可替代概念: 在涉及到一国每年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时,经济学家和媒体还用了除GDP以外的许多名称,如:产出、总产出、国民产出、收入、总收入、国民收入以及总供给、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新创造的价值。 2、对GDP的内容的分析 第一、市场价值 第二、统计的对象是最终产品 第三、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 第四、时间和地域限制 3、与GDP有关的其他概念 第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是以基年(如某一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来计算的某一时期的GDP。 二者的关系:其差异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没有价格的变动则二者相等。 第二、潜在GDP和实际GDP

宏观经济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 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等于本期产出的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出中未作消费的那部分产出的价值,通过公式来看: Y=C+I, S=Y-C 可以得出S=I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word版本

精品文档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三、货币市场 投资函数:i=e-dr e:自主投资,-dr,投资需求与利率有关,r,利率货币需求 两部门经济中: 1、货币需求 Y=(α+i)/(1-β)= (α+e-dr)/(1-β) r=(α+e)/d-(1-β)y/d IS曲线 2、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量L=(ky-hr)P P为价格指数m=ky-hr实际货币量 则有y=hr/k+m/k R=ky/h-m/h LM曲线 精品文档

宏观经济学 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 P21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 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 P22 国内生产净值NNP 。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公式为 NNP=GNP-D 3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 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 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 p23 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 量值/实际变量值 7 p25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 支出法 GDP=C+I+G+NX (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 p26 收入法 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 增值法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 p29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 或 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作用 I+G=S+T 即I=S+T-G。其中T-G是 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 T1)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d 14平均储蓄倾向APS=S/Yd 边际储蓄倾向 MPS=ΔS/ΔYd =1-b 储蓄函数:S=Yd-C=-a+(1-b) Yd 15 p42 APC+ APS=S/Yd +C/Yd=1 MPS+MPC=ΔC/ΔYd+ΔS/ΔYd=1 16 p47使用消费函数Y=a+I/1-b 17储蓄函数Y=1/S(I-So)=(1/1-b)/(a+I) 18 p30投资乘数K=ΔY/ΔI=1/1-b 19 p31 Yd=Y-T+Tr 其中T表示税收,Tr转移支付 20 p52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 A定量税收:T=To B.比例税T=To+tY 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的购买支出G和 转移支付T. 21p52(1三部门的国民收入均衡收入: Y=C+I+G I+G=S+T 得:C=a+bY=a+b(Y-T) 2)三部门收入决定模型: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讲解学习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 GDP=C+I+G+(X-M), 即: GDP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 ——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 -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 和GNP 差值增大) 2、NDP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 3、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 4、PI -个人所得税=DPI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Y C I Y C S C I C I S G D Y P S =+?? =+??+==+===?-从支出的角度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总支出总产出度: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 :)Y C I G Y C S T T C I I G G S T I S T G T G S Y C T =++??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表示政府净收入即表示政储蓄投资等府储蓄恒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r r r r Y C I G X M Y C S T K C I G X M I G X M S T K I S T G M C S T X K K Y =+++-?? =+++??+++-==++-=++=+--+?-++++即从支出的角度从收入的角度:储蓄投资恒等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GDP=NDP=NI=PI ) 一、均衡产出 y E y c i E c i =??=+? =+? 以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的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 UI-Unintended investment )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二、投资等于储蓄 :,E c i y c i y i s =+?? =+??=? 1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 2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3 均衡条件:E=或 注意:与国民收入核算I=S 的不同 此处的i=s 中,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这是一种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两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宏观经济学计算公式-考研必备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10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11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11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β-?=-?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β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国在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国内生产净值NNP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 公式为NNP=GNP-D 3.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量值/实际变量值 7.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支出法GDP=C+I+G+NX(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收入法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增值法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 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或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作用I+G=S+T即I=S+T-G。 其中T-G是政府的储蓄 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

宏观经济学常用公式

宏观经济学常用公式 公式名称 两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 四部门经济 无税收 固定税 比例税 无税收 固定税 比例税 各参数的含义 :均衡国民收入; :潜在的国民收入;:工资率;业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充分就:实际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程度;: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折旧;:国外要素支出净额 :均衡国民收入;进口乘数;:出口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消费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投资乘数;; :价格,或称价格指数利率变化的敏感系数;: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重;:交易动机货币需求占:利率;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边际投资倾向,或称:自主投资; :国民收入;:税率;支付;:本国居民对外国转移:政府转移支付;;:自主税收,或固定税: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自主消费;e f f I P e X R T C G I d Y Y w U U R D NFP M K K K K K K K P h k r d e y t K Tr T Y εβαm 0r 国民生产总值 ①各部门增加值合计 折旧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租金利息工资=-+++=+++++=)(M X G I C GDP ; ②NFP GDP GNP +=; ③P D GDP NDP -=;④P D GNP NNP -=; ⑤政府补助金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NNP NI ;⑥利息收入移支付政府及企业给个人的转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NI PI ;⑦非税支付个人所得税--=PI PDI 奥肯定律 )(U U Y Y Y f f --=-σ , :奥肯系数)(σ 国民经济均衡条件 S I I C Y I C S C S C I C ==+==+=+=+=+++=+=储蓄:投资总支出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利润租金利息工资国民收入国民产出:: ) (G T S I G I C Y G I C T S C T S C G I C r -+=+=++==++=++=++=++=政府储蓄):储蓄(私人储蓄投资总支出: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国民产出 ) ()() ()(r r r K X M G T S I M X G I C Y M X G I C K T S C K T S C M X G I C +-+-+=++=-+++==-+++=+++=+++=-+++=外国对本国储蓄:政府储蓄储蓄(私人储蓄投资总支出: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国民产出 消费函数 Y C βα+= )100(<<>βα, ) (T Y Y C d -+=+=βαβα tY T Y Y C d --+=+=0(βαβα 储蓄函数 Y C Y S )1(βα-+-=-= 投资函数 dr e I -= )00(>>d e , 进口函数 mY M M +=0 出口函数 0X X = 边际消费倾向 β=??= Y C MPC 1=+MPS MPC 边际储蓄倾向 β-=-=??= 11MPC Y S MPS 1=+MPS MPC 平均消费 βαβα+=+== Y Y Y Y C APC 1=+APS APC 平均储蓄 APC Y S APS -== 1 1=+APS APC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