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简介及作品

合集下载

语文《庐隐与“海滨故人“》中学段通用作家科普课教学讲稿

语文《庐隐与“海滨故人“》中学段通用作家科普课教学讲稿

庐隐与《海滨故人》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人),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在民国的文坛,她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笔名庐隐,取自古典诗词“庐山真面目,隐约未可睹”,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庐隐的人生并不长,她的创作量也并不是很丰富,但是,作品的个人风格很鲜明。

那么庐隐,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庐隐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她一出生外祖母便去世了,因此母亲视她为灾星,从未给予她一丝母爱的抚慰,稍大些寄居在舅父家,或许是从小缺少爱的关怀,又或许是新思潮促成的思想大解放,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庐隐始终忠于内心,在一生中三次婚姻的抉择上,庐隐都不顾现实和亲友的劝阻,固执地坚持自我,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她悲惨的命运。

庐隐生命里第一个男生叫林鸿俊,是庐隐的远房亲戚,她不顾母亲的反对和现实的窘迫,先是执意嫁给他,后又因无法接受林鸿俊的陈腐又执意与林解除了婚约。

遇到第二个男人的时候,庐隐已是文学研究会中唯一的女作家,她文学上的成就使得了北大才子郭梦良为之倾倒,庐隐也深深的爱上了郭梦良,但此时郭梦良已有了家室。

1923年庐隐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和郭梦良举行了婚礼。

不幸的是,郭梦良因肠胃病一病而逝,留下她和一个女儿在痛苦和悲哀中煎熬度日。

第三个男人是比庐隐小9岁的清华大学学生——青年诗人李唯建,他的出现,仿佛一束光照进了庐隐阴暗幽秘而又孤寂的内心。

他们合写的《云鸥情书集》写得情深意切,令人动容。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36岁的庐隐分娩在即,因为经济困难,她和丈夫没有选择去医院,而是请了助产士接生,却因助产士水平有限,导致难产而死。

庐隐的离世,是整个中国文坛的遗憾。

庐隐的写作,其实先走了一段“弯路”,她早期的小说以“问题小说”为主,但是,并不意味着她寻找到了一种适合自我的表述方式。

真正体现出她小说才华的是《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等感伤之作,表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对个性解放和幸福爱情的追求,她擅长用书信、日记等形式直接披露人物的思想和感情,风格自然流畅,文字清丽隽永,情绪较为伤感,带有“自叙传”的性质。

庐隐:我想游戏人间,反被人间游戏!

庐隐:我想游戏人间,反被人间游戏!

庐隐:我想游戏人间,反被人间游戏!小文:几乎每个民国女作家都很有个性,例如张爱玲清高冷傲、遗世独立,林徽因犀利敏捷、知性坚忍,冰心心高气傲、积极乐观。

才女们虽然个性各异,但都不可避免带一个“傲”字。

与林徽因、冰心齐名并称“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当然也不例外。

只不过庐隐的傲,是豪放不羁、光明磊落的傲,是激情澎湃、洒脱人间的傲。

“我想游戏人间,反被人间游戏!”这是庐隐的名言,也是她的人生写照。

下文作者江徐,原题《庐隐:我凭高兴处置自己的生命》,转自其个人公号“江徐的自留地”。

在民国的璀璨星光中,有一位薄命红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应了她蕴含“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的名字——庐隐。

事实上,在当时,她身上携带的光芒和话题,并不亚于萧红等民国才女。

她与冰心、林徽因被誉为福州三才女。

她不顾家人反对,一意孤行地与初恋订下婚约,又因志趣不投解除婚约;不顾社会舆论,公然与有妇之夫以“同室”之名结为伉俪;她游戏人间的过程中结识心仪之人,新寡不久便与小自己九岁的男子结为秦晋之好。

一路悲歌,一路折腾。

三十六岁那年,死于难产。

生命就此停歇。

庐隐,原名黄淑仪,生于南方,却谱写了一曲燕赵之气的慷慨悲歌。

她,一出生就被母亲视为灾星,不得所爱。

因为在同一天,她来到这世界,她的外祖母却离开这个世界。

从一开始,生命就被抹上灰暗悲苦的底色。

她像一只丑小鸭,一块顽石,童话故事中被厌弃的灰姑娘,兀自慢慢长大,孤独地,荒凉地,顽固地。

从童年到豆蔻到娉婷,爱和希望一直缺席,陪伴左右的只有怨恨,怨恨,怨恨。

这是庐隐自身命运和她作品人物一致的底色。

就像萧红的祖父为萧红祝祷的那般:孩子,快快长大,长大就好啦。

然而,站在庐隐人生尽头,回首望去,即便熬到成年,熬到而立,也没有好大哪里去。

庐隐(中)与友人首先是遇到从日本回来探亲的林鸿俊。

尽管庐隐长得并不美,但他欣赏她的才华和干练,更重要的是,他幼年丧母青年丧父的凄惨身世夺取了庐隐强烈的同情,恻隐之心泛滥成爱。

冰心与庐隐的总结

冰心与庐隐的总结

冰心与庐隐的总结引言冰心和庐隐都是中国文坛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冰心和庐隐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总结,并探讨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冰心(1900-1976)冰心(原名陈莹)是中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儿童文学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冰心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作品内容真实感人,深受读者喜爱。

冰心在1922年赴美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受到了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她开始尝试用现代写实的方式来创作小说。

她的代表作《雪》以及儿童文学作品《伊索寓言》等,成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冰心的笔名也很有意义,她认为自己的心要像冰一样纯净透明。

她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善恶,在揭示社会弊端的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

冰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儿童文学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庐隐(1910-1994)庐隐(原名刘和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庐隐的文学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艺术形式的巧妙融合结合在一起。

庐隐的作品范围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等。

他的小说《黑暗之河》和《秋毫无犯》等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探索了人性的善恶和道德观念的深层次。

庐隐的作品语言凝练优美,情节紧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庐隐的文学观点深入独到,他提出了“艺术无是非”的观点,主张艺术独立于道德判断,追求纯粹的美学价值。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文化理论与文化现实》被誉为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心与庐隐的共同之处冰心与庐隐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活动,但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冰心和庐隐都具有深刻的思考精神,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对人性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独到的解读。

庐隐《何处是归程》赏析

庐隐《何处是归程》赏析

在分歧的人生路上,我想不止是沙侣是一个怯生的旅行者,我也一样,或者更甚。

不停地徘徊歧路,她还能悄问何处是归程,而我连问的勇气都没有。

从知道有客人来开始,沙侣就开始想起了以前,种种事物开始浮现在眼前,不知现在的她们过得怎样,不知是否她们会看不起现在的自己,一个家庭主妇,为了丈夫和孩子忙得团团转的昔日好友兼姐妹,喜悦和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就这样充斥着沙侣的内心了。

一大早,忙着吩咐佣人打扫,接待事宜等,在客人到来之前的沙侣。

忙碌似乎也难以掩饰她的紧张,即使是很熟络的人来。

左顾右盼的终于来了,一阵惯有寒暄之后,竟各自不约而同的聊起了关于人生归宿话题的探讨。

认为学成归国的玲素姐就像是那光芒闪烁的北辰,为几乎处于黑暗沉沉夜里的我,放来了一丝的光明,为一切的迷路者指引前程。

在谈话中涉及到的三妹妹和姑姑,都和玲素姐一样,是新时代的女性,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即便说到姑姑因此没有结婚,不免有些遗憾,对之前不该如此轻易放弃结婚的机会多少的懊悔和惋惜。

但这并不影响这几个女性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而是更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生在世,拥有婚姻和事业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男为尊,女为卑”的年代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敢冒不韪,有着如此清晰且坚定地信念。

这与现代社会里的女人也是“半边天”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小说中的几个女性没有成为今日我们所说的女强人,但也正是在那样的时代一步步才发展之今日的。

在初步了解了庐隐的概况之后,我意识到这篇小说的写作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第一次短暂的婚姻生活让她一时绝望了,婚前婚后的反差之大,使她愕然了,促使她在今后的生活里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写作,尽管还是拿着微薄的工资和稿酬。

自由独立的思想使她又一次“重生”了,但这也并不是说庐隐就成了一个独身主义者,不要爱情和婚姻。

关于爱情,庐隐自己说:“我自然不会主张恋爱要以金钱地位年貌为条件,可是也不相信是绝对无条件的。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人,父亲是举人。

她出生时,恰逢外祖母去世,母亲从此视她为“不祥的小生物”。

父亲突然病故后,寡母带着庐隐兄妹五个来到北京,寄居在舅父的屋檐下。

家庭的歧视、冷落严重地伤害了庐隐幼小的心灵。

她在“没有爱,没有希望,只有怨恨”中度过了灰色的童年。

17岁的庐隐已出落成大姑娘了。

但她长相平平,她自嘲为“短小精悍”。

已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同住的姨母家来了位亲戚叫林鸿俊,林曾在日本留学,因父病回国,在北京逗留期间,与庐隐相识并订婚约。

展开剩余84%1919年秋庐隐报考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因错过考期在国文专修科旁听。

一学期后因成绩优异与同为旁听生的苏雪林一起转为正班生。

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十分活跃。

庐隐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福建同乡会代表,与学生会主席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三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

四个人自制统一服饰,上着灰线套衫,下穿花边黑绸裙,颇有游侠味。

四个人出入相随,形影不离。

一时,“四公子”雅号传遍校内外。

1919年初冬,庐隐在北京学界福建同乡会成立大会上,结识了郑振铎、郭梦良等人。

郭梦良时为北京大学哲学门的学生,在北京学联兼职。

这次同乡会上,大家决定创办《闽潮》杂志,由郭梦良任编辑部主任,庐隐是编辑。

他们由此相识、相知、相爱起来。

郭梦良(1897—1925)是个性格沉稳、有思想、有大志的青年。

在频繁的接触中,郭梦良向庐隐坦言,他是有家室的人,20岁时父母包办成婚,与妻子谈不上爱情。

他是新婚一月后才入北大的。

庐隐陷入两难的困境:一边是已订婚的林鸿俊,一边是有妇之夫郭梦良。

她小说《海滨故人》,以“四公子”为原型,尽情宣泄了她的彷徨、苦闷:“青年男女,好像一朵含苞未放的玫瑰花,美丽的颜色足以安慰自己,诱惑别人……但是等到花残了,叶枯了,人家弃置,自己憎厌,花木不能躲过时间空间的支配,人类也是如此……恋爱不也是一样吗?不是和演剧般,到结局无论悲喜,总是空的呀!并且爱恋的花,总是衬着苦恼的叶子,如何跳出这可怕的圈套,清静一辈子呢?”庐隐曾想离开郭梦良,可又禁不住他的一往情深。

庐隐

庐隐

• 泪,这样他们俩渐渐亲密起来。接着林鸿俊向她 这样他们俩渐渐亲密起来。 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 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 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 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当时庐隐正莫名其妙地 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但母 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 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一腔义愤, 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一腔义愤,她觉得自己 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 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于是给母亲写 了一封信: 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 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 都愿承受。 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 都愿承受。”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只好答 她签了字,接受母亲的条件: 应。她签了字,接受母亲的条件:大学毕业后才 能举行婚礼。 能举行婚礼。 •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但当时还没 年 她十八岁,中学毕业。 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 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 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徨着。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徨着。

在1917—1918年间,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 1917—1918年间, 年间 小当校长、 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 她要远走高飞了。这时她心里跳跃着活力, 请,她要远走高飞了。这时她心里跳跃着活力, 摆脱家庭,独立生活的理想兴奋着她, 摆脱家庭,独立生活的理想兴奋着她,在她回忆 起安庆任教时的心情时写道: ……到火车站 到火车站, 起安庆任教时的心情时写道:“……到火车站, 我匆匆的买好车票,心雄万夫似的跳上车子, 我匆匆的买好车票,心雄万夫似的跳上车子,当 车轮蠕蠕而动,我和表哥告别时, 车轮蠕蠕而动,我和表哥告别时,在 我心头没有离愁,没有别绪, 我心头没有离愁,没有别绪,只有 情绪, 一股洒然的 情绪,充塞着我的灵 宫。我觉得这十余年如笼中鸟般 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 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时时我 希望着离家,去过漂流的生活。 希望着离家,去过漂流的生活。”

卢隐

卢隐

卢隐庐隐与福州(无) (1)文学评价 (1)生平简介 (4)庐隐作品 (12)庐隐与福州(无)庐隐是福州人文学评价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

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

苏雪林说,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一文中说:“在庐隐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们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

……庐隐的苦闷,现代有几个人不曾感觉到?经验过?但别人讳莫如深,唯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自加暴露,又能从世俗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她苦闷的出路。

这就是她的天真可爱和过人处。

”冰心与庐隐,文学史家们把她们视为“人生派”中的一派。

虽然她们都关心现实生活,都主张在作品里表现时代色彩,但一旦这种思想和主张变成了果实——作品,她们的差别就显出来了。

冰心在作品里,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

庐隐的作品则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无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着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着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黄庐隐对社会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认,她深深的感受着孤独。

谢冰心主张则不然,她认为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样,黄庐隐便必然的用着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谢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

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庐隐作品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她的家庭、教育在她思想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世界观,这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二是她的生活环境是冷酷的,她几乎没有父母之爱,没有亲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毁;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亲人的相继死亡,这残酷的命运,使她悲痛欲绝。

庐隐《海滨故人》赏析

庐隐《海滨故人》赏析

庐隐《海滨故⼈》赏析发布时间:2016-6-26编辑:互联⽹关键词:海滨故⼈庐隐彷徨苦闷苏联⼼理学家维⼽茨基认为,既然社会⼈的⼼理被视为该时代的包括艺术在内的⼀切意识形态的共同的⼟,那也就是承认,艺术最直接地受社会⼈的⼼理的制约和规定。

作为“五四的产⼉”的⼥作家庐隐在其代表作《海滨故⼈》中记录了她的悲哀的⽣涯,同时也突出再现了她⾃⾝内在的情绪。

“鲁迅先⽣曾援引过匈⽛利诗⼈裴多菲题B.S.夫⼈相⽚的诗句:因为她是苦恼的夜莺。

同样,庐隐也是‘苦恼的夜莺’。

”①“五四”新⽂化运动⾼喊妇⼥解放、婚姻⾃由的⼝号,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势⼒顽固,使妇⼥解放步履维艰。

处于中西⽂化⼤碰撞的时代,庐隐要求妇⼥解放,渴望爱情⾃由,但她同时也是在中国传统⽂化的氛围中长⼤的,⾝上⼜刻着传统⽂化的烙印,使她的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相互交织,常使她陷⼊⼈⽣抉择的两难境地:⼀⽅⾯⽆法抗拒感情上的召唤,另⼀⽅⾯⼜带有⼀种负罪感。

这样的⼀种⽭盾⼼理,使她只能在两者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作为⼀只“苦恼的夜莺”,这些使她对⼥性⼈⽣的个体追求和不可知的前途充满了绝深的悲怨,也就是在这种⼼态的交织下使她对⼥性的命运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这种⼼态,在她的⼩说《海滨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海滨故⼈》是庐隐的成名之作和代表作,同时也是她作为“苦恼的夜莺”歌唱的结晶。

它清晰地勾勒出⼀批“五四”知识青年从追求到幻灭的⼼灵历程、作品的主⼈公露莎和她的同窗好友玲⽟、莲裳、云青、宗莹,这群在⼥⾼师范读书的青年本来“都是很有抱负的⼈,和那醉⽣梦死的不同”。

她们天真活泼,假期住在海边,“对着⽩浪低吟,对着激越⾼歌”,过着⽆忧⽆虑的⽇⼦。

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她们产⽣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妇⼥解放和爱情⾃由的强烈的愿望。

她们以“探索⼈⽣”为⼰任,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她们并不清楚。

她们抱着美妙的幻想⾛向⽣活,希望做⼀个“社会的⼈”,可是年青的⼼灵同旧的习俗观念⼜难以割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隐[女](1898.5.4—1934.5 .13)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与福建闽侯。

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

1909年入教会办的墓慕贞书院小学部。

信仰基督教。

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员,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

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内容大多反映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思想情绪。

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

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侵透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

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

婚后他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

此后的作品逐渐脱离了自身而注意到社会情绪也较以前乐观、开朗。

她的小说写的流利自然,多是日记或书信,带有自传性质。

她只是老老实实写下来,从不在形式上炫奇斗巧。

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著作书目]
海滨故人(小说集1925,商务
曼丽(小说集)1927,北平文化学社
归雁(小说)1930,神州
象牙戒指(小说)1930,商务
灵海潮汐(散文、小说集)开明
云欧情书集(书信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
庐隐短篇小说选1932,女子书局
玫瑰的刺(小说集)1933,中华
女人的心(专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庐隐自传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东京小品(散文、小说集)1936,北新
火焰(长篇小说)1936,北新
庐隐选集1936,中央书店
庐隐创作选1936(出版单位不详)
庐隐佳作选1947,上海新象书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