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必修3)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 (1)佛教和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 了危机。

(2)“三教合一”的潮流:

到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3)儒学家的努力: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探索宇宙的本原 问题,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2.思想内容

错误!

整体把握

宋明理学

3.影响 ????? (1)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 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 积极作用。

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

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 烈冲击。(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3.三大进步思想家 ?????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等设想。(3)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经世致用”。

史论共识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

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整体把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基准考点一宋明理学

主题一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视角1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道家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视角2宋代理学出现的社会条件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

究成为时尚。

主题二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实质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③“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进一步认识到,程朱理学所谓“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理学实质上是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维护专制统治。

主题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史料一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

史料二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史料三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信息解读]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主要思想是:①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方法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②王守仁:世界观:核心“致良知”、本心是良知,良知就是理。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树立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主题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主题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国文化概论》

[信息解读]据史料可知:(1)宋明理学主要的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

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以

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2)我们对宋明理学

应采

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基准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主题一李贽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史料“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信息解读]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具有以下“异端”思想: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探讨世界本原,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评价: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史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由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信息解读]史料主要反映了:①批判揭露君主专制,君主为天下大害。②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题四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由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与“经世致用”之学是分不开的。

主题五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专制,倡民主。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并未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起到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的原因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

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③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未能彻底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遭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给传统思想注入时代气息。

探究思考:你认为当商场着火的时候,上面两个人物各有何反映?提示(1)程朱理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2)陆王心学代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例1 (2012·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审题突破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属于封建纲常伦理思想,魏晋时期对佛教的斥责说明佛教的某些教义触犯了儒家伦理。

答案 D

例2 (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审题突破审题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含义。材料突出士、农、工、商四民都是“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心与道是核心,致良知是目的。A项的表述与材料突出的四民并举相矛盾;材料不涉及对四民的整合,所以B项不正确;C项错误在于误解了“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其强调的不是民生内容,而是强调关系人们生存的方法。

答案 D

例3 (2012·浙江高考,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审题突破解题主要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根据材料”提醒了不要脱离材料而直接回答课本所学知识,否则会容易造成所答非所问的状况。“分别”要求从三个层次上回答。

答案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非选择题得高分的诀窍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

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

论和解答。

(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

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4)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

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解答注意事项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

答案;系统化是指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

化,避免重复或者遗漏现象的发生。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简单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量

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专业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

语言作答。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社会遗存:贞节牌坊)说到徽州,我们马上就想起了徽商……徽州又以牌坊闻名。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仅一个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1905年,古徽州最后一座牌坊“贞孝节烈坊”在徽州知府主持下建成。镌有“徽州府属贞孝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逐步得到提高B.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严重C.徽州商品经济发达,大兴土木工程D.中国古代对妇女极其尊重

答案 B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理学的消极作用,理学的消极作用是压抑人性,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贞节牌坊的数量增多实质上反映了理学对妇女的思想束缚越来越严重。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宋明理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C

解析A项错在“统治地位丧失”;B项错在“彻底否定”;D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揭示了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本质。

3.(立意——核心概念:理学求理的方法)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 A

解析“理以应事”与“格物致知”思想一致;B项强调等级秩序;C项强调自修自省;

D项突出立志。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 A

解析题中所述黄宗羲等人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局限性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局限性,即A 项。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认为儒、道、佛三教缺一不可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答案 A

解析认真读题,明确德清禅师主张儒(知《春秋》)、道(精《老》《庄》)、佛(参禅)三者不能缺一。

6.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

C.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 A

解析黄宗羲强调“天下之法”、“治法”(完善制度建设),即强调法治要体现民众意志和利益。

对点训练

考点一宋明理学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

A.程颐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

答案 B

解析王阳明有“知行合一”的观点。

2.“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

A.朱熹B.程颐C.李贽D.陆九渊

答案 A

解析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3.《清史稿·烈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

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说明李贽

()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C.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D.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

答案 D

解析“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的意思是都是以孔子认为的对错为对错,所以从来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干。

5.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贾宝玉思想与现实的思想格格不入。这与李贽的思想极其相似。

6.南宋学者金履祥说:“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以专其利以自私哉?”以下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陆九渊B.顾炎武C.王守仁D.黄宗羲

答案 D

解析材料观点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相似,而此观点是黄宗羲的观点。7.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张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所指时间可以推断该理论出现在明末清初,由此排除南宋朱熹、明代李贽和王阳明。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8.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家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D项是错误的,顾炎武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他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9.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工商皆本”

C.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制度

答案 D

解析由“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得出王夫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深化训练

1.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对儒家思想的崇拜。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西汉,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唐宋。

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宋代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主要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

3.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下列不属于历史观的是()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C.“太极生阴阳,理生气”

D.“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答案 C

解析“太极生阴阳,理生气”这是属于哲学的观点,和历史观没有关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近思录》

材料二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南宋学者和思想家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

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会上,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双方争议了三天,最终不欢而散。

如今,这座古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鹅湖书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扼要归纳朱熹思想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就“教人之法”方面对读书与明理成为

圣贤方面会如何各执一词?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朱熹与陆九渊对世界本原认识上的不同和思想属性方面的相同。

答案(1)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

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2)朱熹:①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

结论。②强调“格物致知”。

陆九渊:①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②从“心即理”出发,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

(3)①对世界本原认识的不同: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②思想属性的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天理流行,处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

类》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不遂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答案(1)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3)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学校。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并焕发新的生机。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与练 (1)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与练 江西王笑开 重点讲解 浅谈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说法的由来: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2)理学产生的条件: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注意力于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消除地方潜在的割据势力对于民间文化发展未予以更多的干预;宋朝很少有人因为议论而获重罪,因此宋代的士大夫群体有很高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因科举走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对经典文本不断探讨、寻求终极的、总体的根本解释。理学由此而生。 (3)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A、“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B、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C、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理学的社会影响: 南宋末年,朱熹的学说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元朝时,理学被确定为官学。到明代,理学则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及其思想: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之说。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他还认为,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王守仁及其思想: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1.(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思想主张 【解析】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正确;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

第3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挑战:1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2道教: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3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⑵新发展:1内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2传播范围: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 3影响: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 ⑴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⑵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⑴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挑战。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先声。 ⑵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⑶宋代“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程朱理学——理学形成与繁荣:

⑴理学概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⑵理学代表及主张: 3、程朱理学的影响 ⑴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特点: ⑴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⑵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三、陆王心学——理学新阶段: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

《宋明理学》培优练习 1.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B.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D.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2.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 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3.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 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 ——摘编自《程朱理学对宋元科技发展的影响》材料二李约瑟曾经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提炼正确,限180字以内)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宋明理学的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与致命缺陷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观点成为定论,故B项错误;C项宋明理学解决世界本源,因此哲学化倾向明显,与材料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宋明理学的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推动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算作正确的理论,故A项错误;“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不能说明是唯物主义,故B项错误;“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可得出理学里有自然科学的理念存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理学为唯心主义哲学,与西方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3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4讲宋明理学课后练习

第34讲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不断相互斗争,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 B.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C.道教受各个统治者推崇 D.儒学不再居于正统地位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佛道两家不断争论,玄学盛行,反映出社会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正确。各家学说竞相发展,虽然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学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受统治者推崇,仍处于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最大的,排除A、C、D项。 2.(2019·石家庄二中期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019·林州一中调研)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解析:选C。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 4.(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 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 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 解析:选D。“求之性情”是心学的主张,与程颐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故B项错误;“内积忠信”是程颢的思想,故C 项错误;程颐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故D项正确。 5.(2019·黄石高三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存天理,灭人欲”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解析:选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检测)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方案:《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方案:《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方案:《宋明理学》 平时测验的目的主要看你掌握功课程度如何,所以你不要弄虚作假,而应心平气和地对待它。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一】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错误! 2.思想内容 错误! 整体把握 宋明理学 3.影响 错误! 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 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 烈冲击。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3.三大进步思想家

?????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等设想。3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经世致用”。 史论共识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

《宋明理学》基础练习 1.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2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 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3 .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明代王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 知” A .道德修养 B .君主专制 C .科学真理D.经世致用 4 .宋代理学兴起.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了新高度。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 C .朱熹 D .陆九渊 5.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 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经世致用 6. 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 物致知” 的宋代思想家是 A .韩愈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7 .在宋明儒家的眼中,“天理”是() ①宇宙本源②儒家典籍③君王圣谕④伦理纲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A .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 .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 .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9 .江西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的美誉,其教规一一《朱子白鹿洞教条》由宋代 某著名理学家制定。这位理学家应该是() A .程颐 B .程颢 C .陆九渊 D .朱熹 10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 D .知行合一 11 .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 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 .孔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12 .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 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 .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B .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13 .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的是什么时期哪位儒者() A .北宋朱熹 B .南宋朱熹 C .春秋孔子 D .战国孟子 14 .阅读下列材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教案 岳麓版

考点44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佛教和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的潮流:到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易错提醒] “三教合一”≠“三教合并” “三教合一”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而是佛、道、儒的融合、渗透,为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儒学家的努力: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探索宇宙的本原问题,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宋明理学的思想内容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二程”北宋和朱熹南宋。2基本主张:天地万物的始源:“理”;求理方 法:格物致知;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 人欲”。 2.陆王心学??? ? ? 陆九渊南宋????? 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②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王守仁明中期????? ①思想核心:“致良知”;②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 复良知。 [思维导图]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的重大影响 1.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1.“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2.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4.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即是“理”。 5.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6.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主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史料证史——朱熹对“二程”思想的发展 史料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论从史出史料反映了朱熹的天理论承袭程颐,但有所发展,变得更严密、更精致、更深刻了。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而理是本,是万物的本原,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材料,必须依傍理而运行。 2.史料探史——鹅湖之会的分歧: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王阳明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 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 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探究史料体现了王阳明怎样的思想主张?与程朱理学的主要不同点是 什么? 答案主张: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不同: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现“天理”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同点理学 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 论 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 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 省达到良知 哲学 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相同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把握要点: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点出本课要点:唐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学生回答 把握本节课重点内容(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三教合一 【合作探究】 1.提问:何为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课件简要展示三教合一的典型图片)。 2.提问: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归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4.提问:为何儒学家提出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的“三教合一”,而不是要求统治者打压道教、佛教等? (教师引导)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等。 (举例启迪)基督教能在今天依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不断反省;禅宗在中国的繁盛的原因亦在于其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艰难修炼才能成佛到后来解释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学生回答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3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高考历史宋明理学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宋明理学知识总结 宋明理学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 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 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 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高考历史的这一部 分内容。 宋明理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 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宋明理学代 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宋明理学 内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 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 复兴儒学。二、程朱理学: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1)统治者支持: 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2)儒 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 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3)代表人物:北宋时 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2、程朱理学的内涵:(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导入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7.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人。 讲授新课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问题:何谓“道统”?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主张: 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2)影响: 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十佛教思想十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