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别人看重,它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李广难封
【同韵词】正正经经、知出乎争、板上钉钉、遣将调兵、一路福星、阒无人声、寂然无声、一口一声、江湖医生、寥若晨星、......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
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冯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关注4关注·客座总编辑冯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医生好像很容易转型为作家”《检察风云》:你原名张海鹏,怎么会用“冯唐”来做笔名,有什么寓意?冯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人生总是短暂的。
所谓人生,就是从出生开始就走向死亡的一个过程。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点,而在短暂的人生里,我又想做许多事情,比较贪心。
冯唐这个笔名是2000年底,当时要出第一本书,就是《万物生长》。
那个时候我的书商对我说,你有一个选择,用笔名还是用真名?我说用真名有什么好处与坏处?他说坏处就跟你实际生活连得特别紧,好处就是你不用再想笔名了。
我说那还是用笔名吧,因为我不想生活跟商业活动连得那么紧,然后写本书,写完了就完了,因为我看过很多一本书作家。
《检察风云》:你学的是医科。
我们知道鲁迅、余华都是学医出身的,学医对你的文学创作有怎样的影响?最初学医是什么样的契机?冯唐:医生好像很容易转型为作家,契诃夫和毛姆也是医生,写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也是。
我觉得,这两个职业有着共同点,他们都直接面对人,面对人的病痛。
医生,面对肉体的病痛;作家,面对人性的病痛。
另一方面,面对病痛,医生和作家其实都是无力的,没有根除的良方,没有十全大补丸。
学医的经历让我了解了人的病痛以及人的无力。
这也是我的写作主题。
学医的选择就是高考完填志愿,我妈想家里要有个医生,看病方便,于是给我填了“协和”。
《检察风云》:从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到中信资本,要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应该是很忙的,你怎么安排时间来写作?冯唐:都是零碎时间,在机场候机,在飞机上,在会议间隙,有想法就写一点。
唯一的整块时间,就是每年的年假,找个酒店不出门,闷头写。
《搜神记》就是用这些零碎时间和春节的年假写出来的。
冯唐,著名作家,出版作品有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等。
本期客座总编辑我觉得,这两个职业有着共同点,他们都直接面对人,面对人的病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https://img.taocdn.com/s3/m/b5f9b40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6.png)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一:[冯唐易老]带有冯字的成语及解释大全带有冯字的成语及解释大全以“冯”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冯唐易老]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冯唐已老]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同“冯唐易老”。
[冯唐头白]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同“冯唐易老”。
[冯唐白首]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同“冯唐易老”。
[冯生弹铗] 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冯二:[冯唐易老]带有唐字的成语及解释带有唐字的成语及解释[唐哉皇哉] 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
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唐虞之治]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
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唐突西子] 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美女。
冒犯了西施。
比喻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
[唐突西施] 唐突:冒犯。
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
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
亦作“唐突西子”。
[唐临晋帖] 临:摹仿字画;帖:书法、绘画的范本。
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脱胎变化而成。
比喻善临摹,少独创。
“唐”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荒唐无稽] 稽:考查。
十分荒唐,不可凭信。
[冯唐易老]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冯唐已老]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同“冯唐易老”。
[冯唐头白]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同“冯唐易老”。
[冯唐白首]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滕王阁序》内容赏析及结构分析

《滕王阁序》内容赏析及结构分析《滕王阁序》内容赏析及结构分析导语:《滕王阁序》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
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
结构分析全文共四个段落:第一段叙事,是个引子;第二段基本上是写景;第三段基本上是抒情;第四段叙事,照应开头。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滕王阁宴会,作者用略写的方法,分散在各个段落之中,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饯宴,而是以写景为铺垫的抒情。
全文由地理人文的叙述到良辰美景的描绘,再由美景转到抒情,紧密联系,转换自然。
展开来看,作者从叙写洪州的形胜入手,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把宴会盛况,滕王阁内外上下的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
然而王勃并非为游山玩水而来,他只是路过此地,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触景生情,从宴游盛会的聚散联想到人生的穷通离合,禁不住“兴尽悲来”,自会有一番感概要抒发的。
也就是说,在良辰美景、贤主嘉宾都齐备的情况下,作者举目远眺,尽情嬉游,可是天高地远,宇宙无垠,他忽然觉得人生短促,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定数,感慨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第二段写景时,巧妙地把叙事穿播在其中,如“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它既是对前文的承接和归结,又自然转入对“宾主尽东南之美”的称赞,由远而近,顺畅自然。
第二段的关键句是“披绣闼,俯雕甍”,作者在它出现之后,即一反前面对高阁的仰视,转而由近到远,自上而下地俯视周围的万千气象。
收得拢,撤得开。
第三段的关键句分散在两处。
作者先用“天高地迥”、“兴尽悲来”,把叙事、写景转向抒情,议论。
其中“觉宇宙之无穷”是观看天上地下美景后发出的赞叹,是承接上文;而“识盈虚之有数”则是乐极生悲后对个人不幸命运的感慨,是开启下文。
但是,当此段又一关键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一出,文章便转入表达自己虽遭挫折而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从而使感情表达得十分委婉,真切动人。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中写有这么几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现在“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物。
那么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人。
那里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传说女娲伏羲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唐皇室李氏一脉均出自那里。
李广的祖上李信在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的名将,后来生擒太子丹,立下功勋,所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学习一个本领——射箭技术,他们家的箭法可以说举世无双。
传至李广,其箭法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我们下面可以看到。
以至于在《水浒传》中有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花荣,人送外号就叫“小李广”,可见一斑。
那么说了半天,李广的骑射技术真有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被夸大的意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说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忽听得草丛中有声音,以为是猛虎,于是搭弓上箭,只见在分秒之间一支箭如闪电般直蹿草丛,众人扒开茂盛的荒草,哪里有什么猛虎,原来只不过是一块顽石。
但是让手下感到震惊的是,那只箭的箭头竟然已经射进了顽石之中,不能拔出。
这样的神力和手法世上能有几人?李广只要听说自己所居住的郡县有猛虎出没,都亲自前去射杀。
有一次在射杀猛虎的过程中,那老虎肯定没有死透,竟然站起来还把李广抓伤,在这种情况下李广依然将老虎射杀。
还有一次,汉景帝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太监前往李广的军营监军,那帮监军尤其是太监监军是非常容易惹事生非的,这不一天这位太监就带着人马去散步去了,途中遇到三个匈奴人,这位太监大人自不量力,觉得我手下这么多人马他们就三人,于是下令攻击。
谁知那三人都是匈奴有名的射雕手,三下五除二,将这位中贵人所带领的人马全部射杀,中贵人自己溜得快,逃回帐中,向李广求救。
李广马上意识到这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他点了百骑,亲自出马,因为匈奴人没有骑马,所以很快李广就追上他们,李广叫手下从两面包抄,将三人团团围住,自己又拿出看家本领,搭弓上箭,射死两人,生擒一人。
李广难封 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广难封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别人看重,它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李广为何“难封]李广难封之我见
![[李广为何“难封]李广难封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33f6a0f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42.png)
[李广为何“难封]李广难封之我见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纵横沙场约40年,最终不但没有封侯,反而含恨自杀。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就连王勃在他的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中也慨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 平心而论,李广确有封侯拜将的实力。
他骁勇善战,箭法尤其出众,有著名的射箭入石故事和战斗实例为证。
一次,他率领四千骑兵出战,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毫无惧色,以大黄连弩射死好几个匈奴将军,使敌军不敢近前。
大黄连弩是一种需要很大力量才可扳动的强弓……然而,李广虽身经百战,却并不曾取得过什么决定性或者说是关键性的胜利,这恐怕是他没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不妨看看《史记》、《汉书》所载车广几次主要的作战记录。
一次。
他带百骑去追3个匈奴神射手,凭一己之力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但随后落入匈奴数千骑包围圈中。
李广使出险着,令部下下马解鞍,胡兵疑心有伏军,解围而去。
这只是侥幸脱险,并未建功。
以四千骑对抗四万骑那一次,几乎全军覆没,虽然没有获罪,也未赢得封赏。
另一次更悬,他率军出雁门关击匈奴,大败。
后因匈奴单干赏识他的才能和神勇,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才没有被杀死,而是被活捉。
李广乘其不备夺马而逃,匈奴人追来,被他连连射杀,以此脱困。
显然,这一恶战过大于功,部下伤亡惨重,李广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斩,贬为庶人。
西汉是一个执法很严的朝代,如果没有立下突出的战功或者功过相抵,是不可能封侯的。
骁勇如李广,率领的军队为何会“无功”呢?唐代诗人王维感叹“李广无功缘数奇”,认为他未能成就大功乃是命运不好。
这话有个典故。
李广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已经60多岁,汉武帝本不打算派他,李广几次主动请战,最终才获准许,但武帝私下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大,运气也不好,几次关键机会都没能把握住,别让他直接迎战单于。
卫青便让李广与另一将军赵食其绕远路出东道。
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
【注音】féngtángyìlǎo
【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解释】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人生
【相近词】冯唐已老
【押韵词】犂牛骍角、露出马脚、前脚后脚、风行电扫、贼头鼠脑、生手生脚、熟能生巧、稀世之宝、天涯地角、肤皮潦草、......
【教学同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典故】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
难封。
【成语示例】冯唐易老双蓬鬓,殷浩难投一纸书。
元·吴景奎《寄苏伯夔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 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 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 “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
大有人在。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史记》),所谓“以孝著”,即“以至孝闻也”,那是当时因为最孝顺而闻名的。这“举孝廉”若是“假孝廉”,若是因为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豪门世族之后而举出来,也许十多岁二十几岁就行了。若是真孝廉,而且以“至孝”而闻名,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名的吧?可以想想,因孝顺父母而出名,一般要等到父母年长,而要熬出个全国第一这样的名声,应该要三、二十载吧?冯唐出生不在达官贵人名门望族,不会有人给他“假孝廉”的机会,应该是个“真孝廉”。所以,我们估计冯唐被举孝廉时年龄就比较大了。司马迁没有去考证,也没有记载,后来的班固和司马光就更无从查考。其它的不说,汉文帝跟他聊天的那天,他的年龄就比较大了,估计65岁以上了吧?因为据《资治通鉴》,此事发生在孝文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而“武帝立(前141),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这一估算, 冯唐老先生第一次出场,已经65岁以上了。怪不得汉文帝都惊诧,这么老了还只做个“郎”(掌管宫门,皇帝出行时随驾充任车骑官)的官职!至于他这个“郎”官做了多少年,多大年龄开始做的,这就无从考证了。 这么老了才做官,当然“易老”了。 其次,冯唐易老还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冯唐的才能不用说,堪称一流。他对将帅之才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意识独特,“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司马迁之所以为冯唐作传,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味,值得品味,值得深思。李牧和魏尚是冯唐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将帅,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不贪财,“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有主见,“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善征战,“西抑彊秦,南支韩魏”,“是以匈奴远避”。兼之还有爱士卒,有胆识,善谋略等等。冯唐还特别地认为,不能因为将帅有小过失而掩大功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客观公正的。 冯唐的才能还表现出他独特的口才。一个“中郎署长”,也就是正科级干部吧,能见着皇帝的面,而且还能聊上天,实是千载难逢。机会是难得的,冯唐把握得很好。而且,他的口才为展示他的才华提供了条件。也因此,他才青史留名。“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文帝一时好奇,这么个老头,不在家抱孙子,干嘛还在这做这么个小官? 当时,文帝是“辇过”,坐着辇车从那儿经过。的的确确的一面之缘,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机会永远不会再有。“家安在”三字让冯唐有了跟文帝套近乎的机会。“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冯唐以此为契机,用“代人”的资格跟曾经的“代王”攀上了同乡;其次,文帝赞李齐之贤,冯唐又以父亲与李齐交往甚密拉关系;再次,冯唐揣测到文帝渴望贤能的武将的心理,又用廉颇、李牧之流来吊文帝的胃口。由此可见,冯唐确实是难得的辩才。 而这样的才华,却被自身的性格缺陷毁了。 “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这是当面批评文帝了。你口口声声说希望得到贤才,而你却是一个即使得到贤才也不会用的人。不会用人的皇帝是什么皇帝?昏君!这无异于当面骂文帝是昏君!所以文帝“上怒,起入禁中”。在历史上,怎么说文帝也算不上是个昏君,所以他勃然大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冯唐的缺陷是,太不给人面子。 幸好文帝是个明君,对这个当众“辱”他的人不怪罪,反而召见他,让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机会为魏尚辩冤。 再次,与景帝重武轻文思想有关。 冯唐在文帝朝是比较受重用的,在景帝朝,被任为楚相,不久被免。在景帝16年中,无所事事。 景帝朝国力逐渐恢复,但内忧外患不绝,内有七国之乱,外有匈奴边患,使景帝更加重视能立马横戈为他分忧的武将。像冯唐之流的文臣,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自然被晾在一边了。 最后,当然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官场了。 在封建社会,官官相卫,互相捧场,结党营私。官员之间的关系为互相利用的关系,像冯唐之流,皇帝面前尚敢当面“辱”之,如此耿介的个性,眼里怎能装得下沙子?可想而知,这种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的人,肯定时时遭打压、处处受排挤。所以,他的下场只能是被排挤出局。提拔重用,做梦吧! 再说李广难封。 李广名气很大,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戎马一生,跟匈奴人血战四十多年,战功卓著,可是,一生未得封侯。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时代的原因。李广可谓“生不逢时”。最早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这类人,出身将门、武艺高强,却又不是皇亲国戚、不是功臣后嗣,只能企求以军功换爵位,当然渴求生活在刘邦打天下的时代,积累军功求得爵位。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 李广出生在汉初,天下初定,国力衰微,西汉政权不足与匈奴抗衡。所以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对外采用和亲政策,笼络匈奴人以安边。遇到匈奴人攻击,也仅仅是防御为主,不敢进行反击,更不用说发动大规模的决战。这样,李广建功立业就难了,想得到皇帝的侯爵谈何容易。 于是,在文帝、景帝两朝,近三十年的时间,李广青壮年时代的美好时光,湮没在守御匈奴人进攻的小打小闹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也就没有凑足封侯的功绩。 当然,文帝、景帝两朝也并非没有封侯事。那么,他们都封了哪些人为侯呢?文帝朝有28人被封为侯,统计如下: 皇亲13人:管侯刘罢军、瓜丘侯刘宁国、营侯刘信都、杨虚侯刘将庐、朸侯刘辟光、安都侯刘志、平昌侯刘卬、武城侯刘贤、白石侯刘雄渠、阜陵侯刘安、安阳侯刘勃、阳周侯刘赐、东城侯刘良。 国戚5人:轵侯薄昭、章武侯窦广国、南皮侯窦彭祖、清都侯驷钧、周阳侯赵兼。 刘邦时代或拥立文帝的功臣4人:故安侯申屠嘉、樊侯蔡兼、阳信侯刘揭、壮武侯宋昌。 功臣子孙4人:犂侯召奴、缾侯孙单、弓高侯韩颓当(匈奴降将)、襄成侯韩婴(匈奴降将)。 显赫世家,今不可考其贡献的2人:波陵侯魏驷、南X(貞阝)侯X起。 景帝朝有31人封侯,统计如下:皇亲10人,国戚3人,平定“七国之乱”功臣(或其子孙)10人,匈奴降将8人。 可见,文、景二朝,李广之流的企图以军功封侯的人,唯一的机会是平定“七国之乱”。 可惜,李广没有把握好这唯一的机会(后文详述),封侯榜上无名 。 武帝继位后,国力强盛起来,西汉政府开始着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先后发动几次大战,军人建功立业的时代到来。武帝朝一共封侯239人,似乎封侯的黄金时代到来。统计如下: 皇亲162人,国戚3人(也有军功),少数民族降将41人,建功军人23人,功臣后人5人,功劳显赫的文官(恩泽侯)3人,周朝后人1人,方术1人。 可是,不难看出,李广之流欲建功以封侯的想法不易实现,军功侯23人的名额,不足封侯总数的10%。况且李广已经过了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四十多岁了,希望通过建立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就更难了。 其二,皇帝“任人唯亲”。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皇帝对军权是非常非常在意的,因为这关系到他的江山社稷甚至身家性命。因此,选择将领时,首先考虑的是“忠”,其次才是“才”。相比之下,跟他有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的人,忠诚度要高一些。当然,这只是皇帝们一厢情愿的逻辑。事实上,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夺江山的何其多!甚至比没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还多!但是,皇帝还是常常会犯任人唯亲的错误。 从表面上看,从汉文帝、汉景帝至汉武帝,对将领都同等地重用和信任,赏罚公平。但是,“平等”中有不平等。 众所周知,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不仅仅是将领的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军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