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中信任因素的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
要研究课题之一。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原因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 的到来,知识性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因 此,企业在竞争中能否赢得优势就在于如何建立一套健全的,有效的能够选、 留、用、育知识型员工的人才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由于知识型员工追求的并 非只是金钱,而是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回报,劳动契约就显得愈发脆弱和不稳 定了。因此,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 称为新趋势。知识型员工寻求的组织是能和他们一道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在 对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认知上能够达成共识的,并且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真正给予他们信任、尊重、认可和关心的组织。在和谐友好的人文环境中,知 识型员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专业性强、创造性强的特点,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 价值,从而形成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双赢局面。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心理契约以及知识型员工研究的成果与结论,包 括心理契约的概念发展与表现形式、知识型员工的界定与特点、研究趋势及相 关内容。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员工层面展开了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维度 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其中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单 因素方差检验、比较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 约可以从两个层面三个维度来进行解释,即组织责任层面和员工责任层面。这 两个层面均是由关系责任、交易责任、团队成员责任这三个维度构成。 文章的末尾,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所得,本文从心理契约角度提出了知识型 员工管理的对策,即不仅要在员工招募、培训、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等方面加以重视和考虑,同时还应关注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人文环境、企业 文化等方面,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方高投入的心理契约履行效果和利益共同体

knowledge

关于知识管理理论解读

关于知识管理理论解读

关于知识管理理论解读一、知识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知识进行有意识地管理,促使知识价值最大化,以到达运用集体的智慧不断地创新,并尽可能地提升组织绩效的目的[1]。

知识管理理论的核心及重点是创造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和平台,通过隐性知识的表述转化成不断积累和共享的知识库,机构的每个成员通过共享这个知识库不断学习和成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根底上,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与环境分析,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不断实践和探索,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

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方案经济时代的学生就业模式难以满足其主观意愿;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理念表现为强调自身权益最大化;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大学生开始寻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开展。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是:①谋生不再是唯一动机,他们寻求在工作中获得更多满足;②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增强,对职业成功寄以厚望;③随着法制的完善,他们为实现职业目标会同时从事多种职业;④求职者不再是被选择对象,是个人与单位相互选择的过程;⑤为了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谋求最大利益与利益均衡,社会开始寻求整体人力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对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引导[3]。

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无限的知识资源成为巨大的知识库,知识管理理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规划策略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

其应用的目的就是着重于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学校对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持续培养,增加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同时,通过知识管理的沟通分享机制,建立开放和信任的组织内部运行环境,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内部软环境。

二、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模型1.应用模型设计本文借鉴左美云等人的“企业知识管理的框架模型”[4],构建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框架模型(见图1):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体系被描述为一个灯笼模型。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框架PPT课件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框架PPT课件
在此观点之下,知识管理的导入被视为是一个客观的外部 力量,只要能适当地导入,就能直接、确定的对组织结构 产生影响
研究重点:通过实证分析设计出一套规划和实施知识管理 的最佳方法
.
4
古典理性理论的知识管理因果关系模式
影响
影响
知识管理策略
组织知识管理绩效
组织绩效
任一组织如果引用好的知识管理策略,就会提升知识管理的绩 效,进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
13
2.2 知识管理的主要学派
5、知识资产学派:
知识资产、知识资本 OECD(1999):知识资产就是一个公司内部最重要的
两种无形资产,即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其他学派 如战略学派等
.
14
技术导向
重点
系统 学派
信息技术
制图 学派
知识地图
目标
知识库的 知识目录
建立
的建立
单位
特殊领域 企业集体 的知识 的知识
在知识的转换流程方面
能将知识转化成新产品/服务的设计能力、将知识转化成对外的 有效竞争策略与行动、或将组织的知识传递给所有相关的员工, 以及能有效地归纳、整合、转化、组织、更新各种来源的知识等。
.
20
知识管理的流程能力(续)
在知识的利用流程方面
有效利用学习到的经验(Experience)及教训学习(Lesson Learned),来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或不再重复犯错、能有效快速 地将知识运用及发挥在新产品创新、问题解决、工作效率的提升 上、能有效快速地将知识利用发挥于可以侦测到环境的变化,以 及指导竞争策略上等。
评估
组织应设法衡量知识管理与财务绩效间的因果,发展 出作为衡量知识管理绩效的特定及明确的指标,让执 行知识管理绩效表现较佳的单位,配置更多的资源等 鼓励行为。

不信任与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关联性研究

不信任与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关联性研究

在 当今 E益激 烈 的 市 场竞 争 中 , 业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引 起 经 验 。 企 业 内部 环 境 因 素 的 三 级 指 标 包 括 识 别 知 识 的 能 t 企 应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现 代 企 业 管 理 理 论 认 为 , 业 的 竞 争 优 势 力 、理解 知 识 的 能 力 、学 习 知识 的 能 力 、 用 知 识 的 能 力 和 企
源 自企 业 所 拥 有 的 资 源 , 知 识 已 经 被 普 遍 认 为 是 企 业 最 具 而
企 业 的 学 习 意 愿 。知 识 特 性 因 素 的 三 级 指 标 包 括 知 识 的 内 隐 性 、复 杂 性 、累 积 性 和 不 确 定 性 。 企 业 合 作 双 方 情 景 因 素 的 三 级 指 标 包 括 文 化 差 异 、 识 差 异 、地 理 位 置 差 异 、信 知 任和不信 任 。
它 综 好 发 展 提 供 了一 定 的 指 导 。 有 关 知 识 转 移 绩 效 的 研 究 中 信 关 系 上 , 突 出 了不 同 模 式 下 各 企 业 都 较 关 心 的 因 素 , 合 了群 体 的 不 同 意 见 , 好 地 反 映 了 各 指 标 的 权 重 , 一 种 集 较 是 任 常 常 被 认 为 是 知 识 转 移 成 功 的 重 要 因 素 或 者 种 子 , 内 外 国
知 识 以不 同 的方 式 在 组 织 、群 体 或 个 体 之 问 的 转 移 或 传 播 ,
式 , 于 在 不 同 的 模 式 下 对 评 价 知 识 转 移 绩 效 的 同 一 指 标 由
所 知识 转移的 目的是 吸收 新知 识和 有效 地 利用新 知 识 。知 识 重 要 性 判 断 差 别 会 很 大 , 以 本 文 在 权 重 的 确 定 上 采 用 了 转 移绩效的好坏直接影 响着企业 的发展 , 目前 国 内外 有很 多 格 栅 获 取 法 。 这 种 方 法 通 过 强 调 各 指 标 在 不 同 模 式 下 的 排 使 有 关 知 识 转 移 的 文 献 , 且 取 得 很 多 理 论 成 果 , 企 业 的 更 序 , 各 权 重 值 的 确 定 建 立 在 各 种 不 同 模 式 下 判 断 的 优 序 并 为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一章:引言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和应用的管理方法,正逐渐成为企业和组织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章将介绍知识管理的概念、意义和目标,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1.1 知识管理的概念和意义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有效获取、创建、组织和共享知识来提高企业绩效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实践。

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知识管理则是对这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1.2 知识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通过建立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从而实现持续创新和提高绩效。

第二章: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本章将介绍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知识的概念与分类、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以及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机制等内容。

2.1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知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和现象的理解、经验和技能,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形式化、表达和传播的知识,如文档、报告等;而隐性知识是个体内部的经验、直觉和技能,通常很难形式化和传授。

2.2 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创建、知识组织、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播与共享等环节。

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和机制,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2.3 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机制知识传播与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

常用的知识传播与共享机制包括社交网络、协同工具、专家系统等,通过这些机制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第三章: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本章将介绍知识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探讨如何提高知识管理的效果和价值。

3.1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包括知识库的建设、专家系统的构建、团队协作的改进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和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源,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基于信任调节机制的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信任调节机制的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
法 中进 行 研究 。有 些学 者倾 向于从实 证 的方面 进行
l 文 献 综 述
绿 色供应 链是 在激 烈竞 争 和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 护要求 的条
研究 , 如文 献 [ ] 对我 国 台湾地 区 2 8家 绿色 企业 3就 8 进 行 了调查 , 此基 础上 , 出 了信任 与知 识共 享 的 在 提
行研究。
在 绿 色制 造 理 论 和供 应 链 管理 技 术 的基 础 上 ,
由于供应链 成 员企业 之 间具有 高 度 的业 务 互补 性和
知识 异质性 , 同时绿 色 产 品本 身 具 有 的“ 色度 ” 绿 可 传 导性 , 因此 , 过彼 此之 间 的知识 共享 可 以整合 绿 通
管理 的基础 上 , 化 知识管 理 和环境 保 护 , 为企 业 强 成 供 应链 管理 发展 的必 然趋 势 。
多 , 是将 信 任与 知 识 管 理结 合 起 来 进 行 研 究 的 并 但
不是很 多 , 尤其 是 国 内的研 究较 少 。最 近几年 , 国外 在这方 面 的研 究逐 步增 多 , 主要 也 是 从 两 大类 方 其
第 2 8卷 第 3 期 2O O 9年 3月
V oI 8,N 0 .2 .3 M a .,2。 r 09
基 于信 任 调 节 机 制 的绿 色 供 应 链 知 识 共 享研 究
徐 莉 , 陶 菲 , 同斌 库 朱
( 汉 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 汉 4 O 7 ) 武 武 3O 2
关 系 ; 献 [ ] 是 通 过 1 5份 企业 的 问卷 调 查 , 文 4也 5 证
实 了信 任度 、 险 以及 知识 共享 之 间关 系 的假 设 。 风

过度信任对个体间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

过度信任对个体间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
方 判 断 知 识 接 受 方 的 吸 收 能 力 越 强 . 认 为 自己 的 知 识 共 他
这 种基 于互 惠心 理 的反 应与 纯粹 的理 性行 为不 同。它 并不 仅 仅 只追求 自身 利益 的 最大 化 . 且 努力 通过 回报 的方 式 而
提 高对 方 的利 益 获得 . 即使 这 种 回报 可能 与 自身 的利益 相 违 背 。 而 。 然互 惠性 偏 好普 遍存 在 , 在个体 上所 表现 然 虽 它 出的偏 好水 平 却有 所 差 异 。这意 味 着 。 对 同样 的善 意行 面 为 . 同 的个体 给予 的 回报 却 可能有 所 不 同。 不 互惠 偏好 对 知识 共享 双方 都有 重要 的心 理影 响 如果 知 识 提供 方 高 估 了 知识 接 受 方 的 善 意程 度 . 么 , - N 那 这
受 方 的能力 越是信 任 . 就越 是 趋 向于 共享 复 杂程 度较 高 他
的 知 识 。 C o d r 实 证 研 究 也 验 证 了 这 一 观 点 h w uy的
度 与他 的互 惠偏 好 水 平呈 正 相关 。同时 。 观 察 到的过 度 被 努力 将 提高 接受 方对 提供 方 善意 程度 的评 估 同样 由于互 惠心 理 的作 用 . 受 方也 趋 向 于提 供 比正 常水 平更 高 的投 接
关键词: 知识共享效果; 过度信任 ; 能力信任; 善意信任


过 度 信 任 及 其 维 度 界 定
1 .知识共 享效 果 的衡 量 管 已经 有部 分研 究开始 关 尽 致 。一些 学 者认 为 , 识共 享 的效 果应 当 主要体 现在 知 知
1 过度 信 任 的定 义 。虽然 学 者们 对 信 任 的定 义 各有 注知识共享 的效果 , . 但是 。 如何对它进行衡量却并未达成

组织信任与新产品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组织信任与新产品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Emp rc lS u y o h l to s i t e g n z t n lTr s n w iia t d n t eRea in h p Be we n or a ia i a u ta d Ne 0
Pr duc r o m a c o tPe f r n e
基 金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项 目 “ 国 公 司治 理 中控 制 性 股 东 、 事 会 及 经 理 层 关 系 的行 为实 验 研 究 ”项 目编 号 :0 7 09资 助 。 中 董 ( 7523) 收 稿 日期 :20 - 8 2 0 9 0 —1 作 者 简介 :万 迪 唠 (9 3 , , 海 人 , 安交 通大 学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公 司 金 融 15 一)男 上 西 博

l2 3一
中 国科 技 论坛
( 1 年 2月) 第 2 2 0 0 期
组织信任与新产品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
中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万迪 日 蔡 方, 地
704 ) 10 9 ( 西安 交通 大 学 管理 学 院 ,陕西 西安
摘 要 :以 高科 技公 司中层 管理者 为调 查对 象 , 究 了组织信 任 、 研 知识 共 享与新产 品 绩效三 者之 间的关
c n l o i v mp c n n w r d c e o ma c wh c sme i td b n wld es a n fmi d e ma a e n . a t p st e i a to e p o u t r r n e, i h i y i pf d ae y k o e g h r g o d l n g me t i Ke r s ra iain ltu t k o e g h r g n w p o u tp r r n e y wo d :o g nz t a s; n wld es a n ; e rd c e o ma c o r i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管理中信任因素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在回顾和综述对信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信任的定义和分类做出总结,按照信任产生的不同心理过程,信任可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按照信任的不同对象和基础,信任可分为:组织制度信任和人际关系信任。基于以上两种分类分别分析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对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两种知识共享行为的不同影响,与组织制度信任和人际关系信任对知识管理各过程之间的关系作一些理论探讨,并提出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模型和信任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关系模型,以期为组织知识管理的实践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任;情感信任;认知信任;组织制度信任;人际关系信任;知识转移;知识管理

1 引言

知识管理实践和知识共享在员工的培训与发展,团队工作,尤其是研发团队,核心制造技术的扩散,最佳实践的转移,跨部门、事业部的合作,企业间的合资、并购与战略联盟,以及连锁经营等诸多管理背景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过去诸多研究都证实:那些能够在组织内部有效地转移和运用知识,并且有效地防止核心知识外溢给竞争对手的知识管理活动,将更有效率,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更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地生存并发展起来。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已成为众多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中信任被普遍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灵魂(Diane Ford 2001)。但是信任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它包括许多不同的基础、类型和影响因素。尽管信任对人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至今,关于信任的定义,众说纷纭,研究者们对信任本质的认识仍没有达成共识。关于信任及其类型与知识管理各过程之间的关系更是有待于深人研究的问题。

2. 研究信任的理论基础

2.1信任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现象 人们一直在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开展信任研究,在个人层面上研究信任的学者,将信任理解为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它不管信任的对象是谁以及情境如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哈耐特(Harnett)、卡明(Cumming)、罗特(Rotter)、怀特曼(Wrightsman)等,他们认为,信任是个人的纯心理属性,是基于一个人的生话经历和人性认识而形成的对他人值得信赖的总体期望。有的人倾向于信任别人,有的人则倾向于不信任别人。对于人格特质信任,研究者们认为有两种情形.一是一个人认为他人总体是值得信任的,因而总是信任他们;二是一个人认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信任总能获得更好结果,因而总是信任他们。 2.1.1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信任 心理学视角的信任被理解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反应或形成的心理特质,是环境决定下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早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将信任定义为个体对某事件后果的乐观期望。Deutsch(1958)他将信任定义为:期望某件事的出现,并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它的预期相反时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要大于其结果与预期相符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霍斯莫尔(Hosmer,1995)归纳了不同领域有关“信任”研究的相关定义,提出信任是个体或组织对于另一方会尊重和保护所有参与者或经济交易各方利益的一种信心。后期的心理学、研究学者将信任从对情景和个体的信任转向特定交往下的人际信任。进一步强调了信任的风险性和脆弱性。 在心理学领域的定义中,信任包括以下三点:首先,信任是一种预期,预期的正确与否是存在风险的,预期要通过最终行为的选择来反映;其次,信任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风险的存在和合作双方的相互依赖;最后,信任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不会因为一时的获利去攻击对方的弱点,同时愿意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另一方的面前。

2.2信任是基于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而产生 在人际关系层面上研究信任的学者,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它是基于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而产生的信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家刘易斯(Lewis)和威格特(Weigert)等人。他们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人际关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信任。卡里和威廉(Kari chopre和William A. Aallce)将人际与关系分开来思考,他们认为人际信任是人们联系的一个社会纽带,它是针对特定的信任客体。它是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的一种态度,是对信任客体具有能力、善良、诚实和行为可预见的期望。它常常是基于信任主体对客体属性的认知或者说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信任;而关系信任被认为相互关系的一个必然特性,它发生在特定的人们之间。它是在角色期望缺失条件下维持互动的社会粘胶。关系的信任是相互的。它常常是基于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 2.2.1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信任 经济学视角的信任研究,总是倾向于认为信任是计算的(Williamson,1993)或制度的(North,1990)。主要关注:信任的功能、对信任功能的规制、信任机制的构建和维持(张缨,2004)。比较突出的学者是科尔曼((Colemna,1990)对于信任的研究,认为信任是一种基于计算的理性行为,即信任行为的可能获利要大于可能损失,这一点和心理学家认为信任是一种非理性行为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

2.3信任是作为一个群体共有的特性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所有人都信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曼(Luhmam)、巴伯(Barber)、祖克尔(Zucker)和福山(Fukuyama),他们认为信任是一个社会制度和系统程序的产物,是建立在理性的法规制度和科学程序、步骤上的一种现象。人们之所以讲信任,是因为如果不讲信任会受到有关社会和组织法规制度的惩罚并相信这些社会和系统机制运行是有效的,功能发挥是正常的;或者理解为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道德和习俗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之所以守信或信任他人,是因为社会和组织中文化中含有倡导诚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内化。社会信任不但包括宏观层次上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系统与制度的信任,还包括中观和微观层次上的各类群体和组织机构(如社区、组织、银行等)以及人造技术系统(如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的制度结构和功能的信任。 2.3.1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信任 社会学视角对信任的研究始于卢曼,Luhmann(1979)认为,信任是广义上的期望,即期望他人会保持他的人格,或者说保持他己显露出的、为社会看到的人格,因而控制他的自有、控制他的欲望非分之举的内心。社会学角度研究信任的另一学者巴伯,在吸收了前辈的研究思想后,提出信任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理解(张缨,2004),他将信任分为三个层面:其一,相信道德等社会秩序会得到自觉尊重和实现:其二,相信人有能力胜任其角色;其三,相信相互合作的另一方,会履行其信用义务和责任。 另外,为了本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信任与不信任做出区别。对于不信任,目前的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不信任与信任是bd一结构。因此不信任就是人的关系中缺乏信任(Jones&George1998);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信任与信任不是同一结构。不信任的主要特征是:恐惧、怀疑、冷嘲热讽、警戒等(Lewichi1998)。 总之,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它涉及许多不同的对象和基础。本研究需要重点理解的是信任的不同类型即是以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信任还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等关键问题。理解这些不同的类型与知识管理各过程的关系是重要的,这有利于管理者们根据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的不同类型的信任采取不同的策略。

3.人际信任的定义及其分类

3.1人际信任的定义 在研究人际信任的问题时,赋予其明确清晰的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避免诸多不必要的争论,然而研究人员们至今对于如何定义信任这一概念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信任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就组织研究而言,学者们就以下两点已基本达成共识: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风险和相互依赖性是信任产生的必要条件。Mayer的定义很好地包含了以上两点,并且能够体现出信任的内涵,因此本文沿用的定义。其定义如下: 信任是指不管一方对于另一方的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强弱如何,该方都愿意使自己变得容易受到另一方行为的伤害的一种意愿,这种意愿是建立在该方对另一方将履行某种特定的且对己方而言非常重要的行为的预期之上的。[1]

3.2人际信任的类型 3.2.1基于认知的信任与基于情感的信任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的维度做了不同的区分[1,2]。McAllister[1]是按照信任产生的不同心理过程,将人际信任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Cognition-Based Trust)和基于情感的信任(Affect-Based Trust)。基于认知的信任的前提条件是绩效可靠性和技术可信性,是由于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对对方的可信性做出推断,从而给予的信任;基于情感的信任的前提条件是公民行为水平和非正式交往的频度,是由于双方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因而相信对方的行为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从而给予的信任[7]。由于本文在分析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关系时关注的是人际信任如何影响知识转移双方的心理过程,而正是按照信任产生的不同心理过程,将人际信任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 3.2.2组织制度信任与人际关系信任 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信任是建立在理性的法规制度和科学程序、步骤上的一种现象。人们之所以讲信任,是因为如果不讲信任会受到有关社会和组织法规制度的惩罚并相信这些社会和系统机制运行是有效的,功能发挥是正常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曼(Luhmam)、巴伯(Barber)、祖克尔(Zucker)和福山(Fukuyama);人际关系信任是基于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而产生的信任。其主要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