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综述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节概述⼀、肠杆菌科细菌:是⼀群⽣物学特性相似,常寄居于⼈和动物肠道中的⾰兰阴性杆菌。
随⼈和动物粪便排出⽽⼴泛分布于⽔、⼟壤和腐物中。
⼤多数肠杆菌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低下或细菌侵⼊肠道以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可导致全⾝多处部位感染。
少数肠道杆菌为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肠埃希菌等均可使⼈患某些肠道传染病。
*、肠道菌科的种类繁多,依据⽣化反应、抗原构造及DNA同源性进⾏分类,⽬前⾄少有30个菌株、120多个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物学特性:①、形态与结构:肠杆菌均为⾰兰阴性菌,⼤⼩约(1—3)µm×(0.3—1)µm,多数有周⾝鞭⽑,能运动。
致病菌多有菌⽑,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
②、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培养温度为37℃。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良好,形成直径约2—3毫⽶中等⼤⼩、湿润、灰⽩⾊光滑性菌落。
③、抗原构造:主要有3种:⑴、菌体(O)抗原:为细胞壁的脂多糖,耐热,100℃数⼩时不被破坏,具有属、种特性,其特异性取决于脂多糖分⼦末端重复结构特异多糖链糖残基种类和排列。
长期⼈⼯培养后容易失去O抗原,菌落为粗糙型(R),因此菌落可发⽣S—R变异。
⑵、鞭⽑(H)变异:为鞭⽑蛋⽩质,不耐热,60℃30分⼦即可被破坏,其特异性取决于多台脸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造,失去鞭⽑后H抗原消失,O抗原外露,为H-O变异。
⑶、微荚膜或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可阻⽌O抗体与抗原结合,为多糖类物质,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去除,重要的有⼤肠埃希菌K抗原、克雷伯菌K抗原、沙门菌Vi抗原等。
④、抵抗⼒:肠杆菌科细菌在⾃然界中⽣存能⼒最强,在⽔、粪便中可⽣存较长时间,与疾病的流⾏有⼀定关系。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不强,60℃30分钟即可被杀死,易被⼀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氯消毒饮⽔。
第⼆节埃希菌属1、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肠道分离菌,影最长是有Escherichia 从⼈粪便中发现⽽得名,即⼤肠杆菌。
肠杆菌科概述范文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变形菌目,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50个属,600多种不同的肠杆菌。肠杆菌科菌株主要分布于土壤、水体、动物和人体的肠道中。
肠杆菌科菌株的形态特征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或椭圆形,有时可形成短链或链状结构。菌株的大小一般在1-5微米之间。这些菌株在革兰染色中染色负性,说明其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唾液酰胺和蛋白多糖组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致病菌。它通常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可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可以引发腹泻、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不同的疾病。
志贺菌(Shigella)是另一种肠杆菌科致病菌,可以引起志贺菌痢疾。这种感染通常通过口服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痛等。
肠杆菌科菌株是一类厌氧和兼性厌氧菌株,能够利用多种碳源进行代谢。它们通常具有发酵代谢过程,可以产生乳酸、醋酸、乙醇和气体等代谢产物。此外,一些肠杆菌也具有厌氧呼吸代谢能力,可以利用硝酸盐等作为电子受体。
肠杆菌科菌株在病原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有些菌株是正常人体肠道中的共生菌,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危害,并且还可以发挥一定的生理功能。但是也有一些肠杆菌科菌株可以成为人和动物的致病菌,引发各种感染和疾病。常见的肠杆菌科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志贺菌、克雷伯菌等。
克雷伯菌(Klebsiella)也是一种常见的肠杆菌科致病菌,可以引起泌尿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克雷伯菌感染通常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进食受污染的食物引起。
肠杆菌科致病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细菌通过感染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疾病。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肠杆菌科致病菌的感染风险更高。
肠杆菌科细菌

20
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埃 希 菌 属
E.coli以肠道外感染多见,主要有泌尿系统感染 以肠道外感染多见, 以肠道外感染多见 E.coli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腹泻,根 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腹泻, 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腹泻 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 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毒力和临床症状 致泻性E.coli分为 类: 分为5类 致泻性 分为 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 (ETEC)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EIEC)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HEC) 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 (EAggEC)
Enterobacteriaceae
17
Contents
1 2 3
Escherichia Shigella Salmonella
Escherichia, Shigella, and Salmonella are classified in the 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Species in these three genera are gram-negative rods that grow well on MacConkey agar.
Enterobacteriaceae
26
形态结构
埃 希 菌 属
形态:革兰阴性短杆菌 形态: 特殊结构: 特殊结构: 有鞭毛 无芽胞 少数有荚膜
Enterobacteriaceae
27
培养特性
埃 希 菌 属
对氧需求: 对氧需求: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 营养要求 不高 菌落: 圆形、扁平、 菌落 圆形、扁平、灰白色 血平板: 可有β-溶血环 血平板 可有β 溶血环 肠道鉴别培养基: 肠道鉴别培养基 可形成乳糖 发酵型菌落
简述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点

简述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点<ul><li>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点<ul><li>形态特征:肠杆菌属细菌一般呈杆状,但也有棒状、梭形、板片形等,大小变化较大,临界长度为2.0~4.0μm。
</li><li>生长条件:肠杆菌属细菌需求的环境都较苛刻,多数对温度范围要求比较大,最高可达50°C,而最低仅为-20°C。
常见的肠杆菌需要水活性较低的乙醇、乙酸和羟乙醇等有机物,大多不需要有机氮和硝酸盐。
</li><li>代谢特点:肠杆菌属细菌是恒温节律性动物的杆状细菌,只能氧化脂体而不能氧化碳水化合物,可以利用品氨酸、亮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等氨基酸及有机酸、醇、酯等有机物发酵产生能量;细菌的废物气体为二氧化碳或氨气。
</li><li>相互关系:肠杆菌与植物共生依赖于营养配给,同时它也可以利用植物提供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和其他气体,来降低对光能源的需要。
</li><li>免疫学特性:肠杆菌科细菌免疫力减弱,易受外源抗原影响,整体免疫力差。
它们自身疾病比较少,有些可发生细菌自身免疫性疾病,故处于脆弱的地位。
</li><li>传播模式:肠杆菌属细菌的传播模式有连带性传播、人传人传播、空气传播等,其传播性较强,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
</li> </ul></li></ul>。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包括了许多与人类和动物相关的致病菌,同时也包括了许多与环境和食品卫生相关的菌株。
肠杆菌科细菌的特点是在普通培养基上能够产生气体,并且在革兰染色中呈现棒状。
1.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粪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黄色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等。
这些菌株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以及人及动物的肠道中,有些种类具备耐药性,并且可能引发医院感染。
2. 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它一般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此外,某些大肠杆菌菌株还产生毒素,如致命的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
3. 鲍曼不动杆菌属(Klebsiella)鲍曼不动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
这类菌株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可以引起肺炎、尿路感染以及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而产超强粘多糖的黏质性肺炎克雷伯菌更是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医疗环境中的重要威胁之一。
4.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类重要致病菌,它包括众多血清型,其中一些血清型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沙门氏菌感染。
这些菌株主要存在于动物及其产品中,比如家禽、牛奶和蛋等。
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卫生状况,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引起胃肠炎等症状。
5. 艰难梭菌属(Clostridium)虽然肠杆菌科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菌属,但在其中也包括一些与人体肠道无关或者少数与肠道关联不紧密的菌株。
艰难梭菌属是其中之一,该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E.coli)是埃希菌属典型代表。 ➢ 分布: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即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是人体
肠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构成菌。 ➢ A:分解代谢产物,抑制痢疾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
B:合成 ViB、ViK等,供人体吸收利用。 C:天然抗原, ➢ 致病:正常菌群------------肠道外感染
小肠粘膜——以免被肠蠕动、肠分泌液所清除 释放 肠毒素 由细菌的质粒DNA编码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
65℃30分钟失去活性
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
.
100℃加热20分钟仍不被破坏
不耐热肠毒素(LT) B亚单位—— 受体:肠粘膜上皮细胞膜 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 A亚单位(毒性活性部分)
附于粘膜表面,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如:大肠杆菌的Ki抗 原和伤寒杆菌的Vi抗原。
.
易变异
通过 接合
转导
溶源性转换
自发突变
引起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性变异
.
肠杆菌科与其它革兰阴性杆菌区别
.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
致病物质
菌毛或菌毛样结构 荚膜或微荚膜 外膜蛋白 内毒素 外毒素
肠杆菌科细菌
主讲:戈红雨 2013-1-28
LOGO
.
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 。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 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 通常使用番红(safranin)),从而将所有的 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
1. 形态染色相似 革兰阴性杆菌 (两端钝圆,无芽胞。多数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鉴定

• 生长特性:
培养基,环境,染色,同肠杆菌科特点;
菌落形态:
BAP:圆,光,湿,灰白,某些菌株溶血;
选择培养基:通常,发酵乳糖,有色菌落,EMB 上有金属光泽。
• 实验室鉴定:
初步鉴定; KIA:A/A,产气,H2S(-); IMVC:+ + - -
特殊病程: 标本采集:未使用抗生素前提下 第一周分离阳性 血液90% 粪便10% 第三周分离阳性 血液50% 粪便85% 尿25%
使用抗生素后:骨髓,玫瑰疹
• 生长特性(growth characteristic)
染色:G-,直杆,较细长,周鞭毛
菌落形态:
普通培养基:光滑型,粗糙型
选择培养基:略小,乳糖不发酵, 多数可产H2S(SS上菌落中央黑色)
治疗用药:碳青酶烯、抑制剂复合类或头霉 素
AmpC -内酰胺酶:
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
特点:染色体、质粒编码,诱导酶,非边界 耐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1,2,3代,头霉素) 对抑制剂不敏感。
治疗用药:碳青酶烯,头孢4代
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 分类
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5个种,大肠埃希氏 (E.coli)最为常见,以下主要叙述。
• 重要性:
肠外感染: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病原菌,以及其他各类 感染包括菌血症、肺部感染、腹膜炎、腹部手术继 发感染等。
肠内感染: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质粒介导,LT、ST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O55、O111等血清 型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溶原噬菌体编码 Vero毒素(VT-1,VT-2),常致溶血尿毒综合症 (HUS)。代表菌O157:H7。
临床常见细菌 肠杆菌科

--
苯丙氨酸试验(+) 变形杆菌
摩根菌等
葡萄糖酸盐试验(+) 克雷伯菌 肠杆菌 沙雷菌等
埃希菌 沙门菌 志贺菌 耶尔森菌等
KIA、MIU、IMVC试验等 血清学试验分型
✓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
➢分离鉴定
✓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 定
、
沙门菌检验程序
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
➢ 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 的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集试验,测定待检血 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TO、TH、PA、PB)
➢抵抗力不强
✓ 耐受胆盐,抵抗多种染料的抑菌作用
➢易出现各种变异
✓ 耐药性 ✓ H-O变异 ✓ S-R变异 ✓ 毒力变异
一、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一)生物学特性
➢ 形态染色 ✓ 符合肠杆菌特点,周鞭毛菌,有菌毛
➢ 培养特性:符合肠杆菌特点 ✓EMB平板——紫黑色有金属光泽 ✓S-S平板——桃红色
➢培养特性
✓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的无色透明
➢生化反应
✓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甲基 红(+)、动力(-)
乳糖发酵试验
志贺菌KIA(K A--) MIU(---)
志贺菌IMViC试验(-+--)
➢抗原分类——根据O抗原分4群,40余型
✓A群——痢疾志贺菌(10) ✓B群——福氏志贺菌(13) ✓C群——鲍氏志贺菌(18) ✓D群——宋氏志贺菌(1)
、乙型伤寒沙门菌、丙型伤寒沙门菌 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最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杆菌科细菌综述作者:王晓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研究生学号:1080809089摘要:本文介绍了受到广泛关注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与人类相关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和慢性疾病,以及对于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意义。
没有哪一类微生物比肠杆菌科更多地受到医学和生物学界的关注。
自该科设立以来,肠杆菌就与人类和脊椎动物胃肠道的定居以及随后肠道感染继发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基于一些病人表现出种种胃肠道症状,包括痢疾(志贺菌),伤寒热(伤寒沙门菌)和婴儿夏季腹泻(各种病原体),并且从有症状病人粪便中分离到病原因子,早期先驱性的研究工作识别和鉴定了这类细菌的许多特征。
这些年来,肠杆菌在引起肠道外疾病(包括血源感染,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伤口和(或)手术部位的感染过程及眼,耳,鼻和喉疾病)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过去20年中,随着医学干预和治疗方式的相应改变,肠杆菌在肠道外感染中的作用逐步增大。
1. 肠杆菌科的分类:基于表型方法,分子方法,分子探针,多相分类学等方法将肠杆菌细分成40多个属。
到目前为止,这些类群的重点是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属,特别是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
其次是数量增长较快的类群,包括主要与植物有关或引起植物疾病(植物病原菌)的种和属。
此类群中最古老的属是欧文菌属,这一类群现在包括7个不同的属,其中有一些原先归于欧文菌属后转归于其他属,如泛菌属。
肠杆菌科中第三类主要是昆虫病原菌或昆虫,寄生虫的内共生体。
此类群中最为熟知的属是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和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
Buchnera aphidicola 是蚜虫的内共生体,与其宿主形成了极长期的稳定关系,以至于历经5000万年到7000万年该菌并没有发生遗传学重组或基因获取。
最后一类群包罗万象,包括水生微生物(布戴维氏采菌属和布拉格菌属),与酿酒有关的微生物(脂杆菌属)和与温泉相关的嗜盐菌和嗜热菌(Alterococcus)。
以下列举一些重要的肠杆菌属:1.1昆虫病原菌内共生体:杀雄菌属,Buchnera菌属,发光杆菌属,Sodalis菌属,魏格沃菌属,致病杆菌属1.2人类病原菌:荚膜菌属,西地西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爱德华菌属,肠杆菌属,埃希菌属,爱文菌属,哈夫尼亚菌属,克莱勃菌属,克吕沃尔菌属,勒克菌属,耶尔森菌属,勒米诺菌属,米勒菌属,摩根菌属,邻单胞菌属,变形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兰恩菌属,沙门菌属,沙雷菌属,志贺菌属,塔特姆菌属,约克菌属1.3环境/动物/工业相关菌交替球菌属,布戴约维采菌属,布丘菌属,肥杆菌属,布拉格菌属,特布尔西菌属1.4植物病原菌/植物相关菌属Brenneria菌属,Dickeya菌属,欧文菌属,泛菌属,果胶杆菌属,Phlomobacter菌属,糖杆菌属,Samsonia菌属2. 肠杆菌科相关的疾病:2.1胃肠炎腹泻病是人类的一大祸害。
仅在2001年一年中,估计超过200万人患腹泻病,使其成为全球因感染造成死亡的第三位因素。
直接地说,除霍乱弧菌外,绝大多数引起细菌性胃肠炎的病源因子及其不同表现形式(如肠炎或痢疾)来自肠杆菌科。
该类群在腹泻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总体重要性不应被低估。
在发展中国家,细菌性胃肠炎是提高社会经济状况的主要障碍,社会经济状况的提高可导致更好的卫生,生活水平和更高的平均寿命。
在对世界上不同地区(包括东南亚,中美洲,中东和非洲)腹泻病的大规模研究中,30%-70%有症状病人的粪便中不能鉴定出感染的病原因子,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发现很多引起感染性胃肠炎的病因。
病毒无疑是引起大多数未诊断病例的病因,同样细菌也很可能是引起很多这类感染的原因。
不断从大肠杆菌中获得的经验是,特定菌株可引起腹泻,其它菌株仅仅是共生微生物,但特定菌株很可能扩展到其他传统上认为只代表正常肠道菌的肠道菌属。
2.2 慢性疾病肠杆菌曾经被认为主要与短期腹泻发作相关的一个科,现在包括了一群可引起长期后遗症的感染因子。
慢性细菌性感染可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限制了他们工作的能力,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疾病对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工资损失,频繁求诊,长期治疗以及一些病例的频繁住院。
现在认识到,细菌在慢性感染或以前没有考虑到的感染原因中起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来自肠杆菌科最著名例子是伤寒的病原伤寒沙门菌,伤寒热是可导致骨髓或胆囊终生携带细菌的疾病。
病原的长期存在与细菌侵入骨髓免疫细胞和改变细胞表面受体以逃避宿主免疫防御的清除有关。
我们开始意识到,除伤寒外,肠杆菌科可在许多关节病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反应性和风湿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通常在肠道感染后4周内发作,主要以涉及下肢关节不对称的单侧关节炎为特征(如膝和踝关节)。
3个肠杆菌的属均与该症状及Reiter’s综合征相关,包括外周关节表现(如关节炎,尿道炎和宫颈炎)。
沙门菌病暴发时,6%-30%的肠道感染病人随后发展为反应性关节炎。
与反应性关节炎发生相关的危险因子包括长期的腹泻和具有主要组织相容性等位基因HLA-B27。
对反应性关节炎病人的实验室检测,显示血沉速度和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对肠杆菌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证实,依赖于免疫技术或在一些关节囊滑液病例中基因组DNA 的获得。
特异因子与反应性关节炎的联系可以通过这一事实被证明,即只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某些血清型可以引起这种慢性感染,志贺菌属中只有福氏志贺菌与反应性关节炎有关。
研究认为在该种和血清型相关疾病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因素包括具有特定的质粒和分子拟态,即与宿主组织或细胞具有相同或交叉反应抗原,可以帮助细菌躲避免疫系统的作用。
大多数反应关节炎病例在几个月内缓解,但是慢性反应的后遗症仍很明显。
其他一些慢性疾病也与肠杆菌相关。
除了反应性关节炎,肠杆菌科也与其他许多关节炎疾病有关,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脊柱炎。
慢性前列腺炎,通常与衣原体或寄生虫感染相关,也可由肠杆菌科成员引起,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确定的感染病源中,这些细菌引起的占2%-9%。
2.3 生物恐怖袭击每年,美国的食物相关疾病是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来源。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在1999年的一项研究中估计食源性疾病每年引起7600万人死亡,325000人住院,1400万例病原体与已知病原体直接相关。
已经确认的三个病原体(其中一个是沙门氏菌)可占每年直接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1800个死亡病例的75%。
持续确保全球食物和供水安全是最大的挑战。
由于生物恐怖作为一种日常的武器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应用消费品传播潜在致死性病原体被认为是真正的威胁。
肠杆菌科中的一些成员如果在食物和水中传播,将成为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些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痢疾志贺菌和大肠杆菌。
3. 肠杆菌科细菌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不可能用几句话就充分描述肠杆菌科成员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
但是,没有比食源性疾病中肠杆菌作为对公共健康重大影响更好的标识了。
最近的估测显示4种主要细菌食源性病原体在美国每年总共需要消耗大约6.9亿美元。
在这4种病原体中,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都为肠杆菌科成员。
在美国1996-1999年间,沙门菌病中的非伤寒沙门菌病例,每年共140万病例,每年168000人次求诊,大约400人死亡。
肠杆菌相关的食源性感染衍生的后果并不只限以上提到的病例,而且延伸到由于病死率,腹泻的亚急性或慢性发作而反复就医所造成的劳动力损失;由于产品的召回和检测,流行病学的定期调查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由于污染农产品,日用品或餐饮中即食食品的添加物引起的诉讼等。
当识别,控制和预防有肠杆菌引起的中等或大规模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成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时,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公共卫生功能死对风险因素及由肠杆菌科引起的局部或系统感染风险人员的鉴定。
以沙门菌感染为例,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包括新食品类(如鸡肉等),密切接触爬行和两栖动物,包括蛇,蜥蜴,乌龟;以及宠物食品等。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主要肠杆菌科病原体,包括志贺菌,大肠杆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4. 展望我们关于日益增加的肠杆菌种,属,新疾病和共生体(植物病原体和共生体)的新知识,以及正在增多的疾病表现(慢性疾病)预示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将面临以新方法认识和对待肠杆菌科的挑战。
主要涉及的是肠杆菌从异源分类单元获取有用基因或基因组件的固有能力,从而使物种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引起易感宿主疾病。
如果假设在古细菌和大肠杆菌之间发生了等位基因转移,那么微生物界确实没有限制遗传信息交换的界限。
因而,从医学的角度看,我们对肠杆菌科的认识将继续延伸,我们将发现这一有吸引力的科的新属性。
参考文献:1. V oetsch,AC.,T.J.VanGilder,F.J.Angulo,M.M.Farley,S.Shallow,R.Marcus,P.R.Cieslak,V.C.Denseen,and R.V. Tauxe.2004.Foodnet estimate of burden of illness caused by nontyphoidal Salmonella inf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Clin.Infect.Dis.38(Suppl.3):S127-S134.2. Tamas,I.,L.Klasson,B.Canback,A,K,Naslund,A.S.Eriksson,J.J.Wernegreen,J.P.Sandstrom,N.A.Moran,and S.G.E.Andersson.2002.50 million years ofgenomic stasis in endosymbioticbacteria.Science 296:2376-2379.3. Smolinski,M.S.,M.A.Hamburg,and J.Lederberg(ed.).2003.Microbial Threats to Health: Emergence,Detection, and Response,p.23-51.The National Academies,Washington,D.C.4. Mermin,J.,L.Hutwagner,D.Vugia,s.Shallow,P.Daily,J.Bender,J.Koehler,R.Marcus, and F.J.Angulo.2004. Reptiles,amphibians,and human Salmonella infection:a population based, case control study.Clin.Infect.Dis.38(Suppl.3):S253-S2615. Hill Gaston,J.S., and M.S.Lillicrap. 2003. Arthritis associated with enteric infection. Best Pract.Res.Clin.Rheumatol.17:219-239.6. Allos,B.M.,M.R.Moore,P.m.Griffin,and R.V. Tauxe. 2004. Surveillance for sporadic foodborne diseas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Foodnet perspective. Clin.Infect.Dis.38(Suppl.3):S115-S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