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与路径区别

模式与路径区别
模式与路径区别

模式与路径区别

目录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词目:模式拼音:mó 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的标准样式。《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编辑本段设计模式 简介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设计模式 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

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框架 一、设计模式和框架现在,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现在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应用程序工具箱和框架(Framework),我们平时开发的具体软件都是应用程序;Java的API属于工具箱;而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的一组相互协作的类。EJB (EnterpriseJavaBeans)是Java应用于企业计算的框架. 框架通常定义了应用体系的整体结构类和对象的关系等等设计参数,以便于具体应用实现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的特定细节。框架主要记录软件应用中共同的设计决策,框架强调设计复用,因此框架设计中必然要使用设计模式. 模式 另外,设计模式有助于对框架结构的理解,成熟的框架通常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果你熟悉这些设计模式,毫无疑问,你将迅速掌握框架的结构,我们一般开发者如果突然接触EJBJ2EE等框架,会觉得特别难学,难掌握,那么转而先掌握设计模式,无疑是给了你剖析EJB或J2EE系统的一把利器。 原则 1、"开-闭"原则 2、里氏代换原则 3、合成复用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5 接口隔离原则 6 抽象类7 迪米特法则 要素 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模式名称(pattern name)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命名一个新的模式增加了我们的设计词汇。设计模式允许我们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设计。基于一个模式词汇表,我们自己以及同事之间就可以讨论模式并在编写文档时使用它们。模式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与其他人交流设计思想及设计结果。找到恰当的模式名也是我们设计模式编目工作的难点之一。问题(problem) 描述了应该在何时使用模式。它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它可能描述了特定的设计问题,如怎样用对象表示算法等。也可能描述了导致不灵活设计的类或对象结构。有时候,问题部分会包括使用模式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先决条件。解决方案(solution) 描述了设计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的抽象描述和怎样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元素组合(类或对象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的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尽管我们描述设计决策时,并不总提到模式效果,但它们对于评价设计选择和理解使用模式的代价及好处具有重要意义。软件效果大多关注对时间和空间的衡量,它们也表述了语言和实现问题。因为复用是面向对象设计的要素之一,所以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的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的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 模式

专论之2: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的选择

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的选择 2014年05月19日 09:50 来源:中国汽车报作者:李显君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 为何中国历经半个多世纪还没有实现创新的突破 中国汽车产业自创立以来走的基本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这是后发国家在成熟产业上实现追赶的基本创新模式和路径,当年的日本和韩国汽车产业亦如此。但是为什么日、韩经历不到30年就成功了,而中国历经半个多世纪还没有实现创新的突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创新差异?除了政府创新政策不同和我们在消化吸收环节投入较小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原因: 一是在技术引进方式上,我国汽车企业主要引进成套技术,而日、韩当年引进的是部件技术。成套技术,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以投入使用;但部件技术需要引进企业重新研究部件功能及联结机制,这一过程正是技术学习和培养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2000年以前,我国传统的大型汽车企业大多引进成套技术,并没有努力花时间对引进技术进行解构和分析,从而导致中国汽车企业缺乏匹配关键技术的过程,而这恰恰是技术学习和模仿不可或缺的过程。中国汽车产业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投入的比率非常低,仅为1:0.07,而韩国和日本汽车产

业发展初期这一比率为1:8。因此,大规模特别是无节制地引进成套技术,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面合资引入成套技术,是我国传统国有汽车集团的典型行为,这致使其在轿车研发体系和创新能力上迟迟难以突破。而新兴企业,例如奇瑞就不是靠引进成套技术起步发展的,第一辆旗云轿车综合了所购买的四个公司的五种技术。国外著名跨国汽车公司的能力演化也遵循这一逻辑。丰田公司从分解摩托车发动机开始了它的汽车创新历程;现代汽车从分解和再装配福特小旅行车起步。韩国著名学者金麟洙在系统研究现代汽车的技术学习过程后指出:“尽管缺乏技术能力,但现代集团仍然从一开始就决定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从多国、多个公司获得技术并进行整合,以保障发展的独立性。” 二是中国汽车企业过于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完成模仿任务,韩、日汽车企业则充分完成了模仿。技术追赶理论认为,后发国家企业的创新路径是从模仿到创新,在创新之前必须完成模仿过程,模仿又分为复制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前后两个阶段。韩国现代从1967年成立之初就开始模仿福特公司的小型旅行车,经过27年时间完成了从复制性模仿到创造性模仿的过程,最后实现了创新突破。丰田公司经过28年的模仿才走向创新:从1937年到1955年小皇冠的开发成功,完成了复制性模仿;到1965年卡罗拉轿车的问世,完成了创造性模仿,从而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1989年凌志轿车的推出,标志着自主创新进入高级阶段。我国大型汽车集团,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上,用于模仿的比例非常低。2011年,某大型汽车集团从事模仿的研发人员才9人。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不进行认真、深度、系统的模仿,特别是没有创造性模仿的过程,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只能是个梦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模仿不等于抄袭,不是侵犯知识产权的活动。因此,在模仿过程中开发和推出的产品一定要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法。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 内容速览] :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规模大而品种少、需求大而本土市场浅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等困境,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确保衍生品市场的稳健发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及主流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出在模式选择上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发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混合模式;在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性思路;而在监管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点。我国经济发展对衍生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衍生品市场高度繁荣造成的严峻态势,使得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核心命题,确立一种适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突围”的关键。因此,关于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从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国内学者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外汇衍生产品上,利率和债券衍 生品的相关 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权益类衍生品的相关研究则非常少。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条件,Fratzscher (2006)

指出,一国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么,标的资产的市场流动性, 稳健的会计、税收及监管标准,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指标。韩立岩、王允贵(2009)对Fratzscher 所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仍然不成熟,大多处于尚未开始或者是正在建设的过程中。张维、王平、熊熊(2007)从制 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海外股指期货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完善的市场交易与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陈晗(2008 )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演进模式: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法律常常成为衍生品发展的障碍。发达市场更倾向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美、英为代表,而新兴市场更偏向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代表。强制性变迁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印度都是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 市场则因为政府的介入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韩立岩、王允贵(2009)则将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模式归 结为三类:一是自然演进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外汇衍生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外汇避险保值需求自然产生的;二是被动发展模式,如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的外

现代化的模式和中国路径的选择

目录 总序 序 导言 一、现代化:全球性运动与中国的探索(一)作为一种全球性运动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理论视野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 二、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潮 (一)冲破藩篱: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潮头的涌动 (三)回潮还是前行: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三、中国现代化的新蓝图 (一)伟大的征程:现代化建设构想的提出(二)新的坐标: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三)“四位一体”:中国现代化的大格局 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经济成就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二)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的历史轨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探索 (四)走通“科学发展”之路 五、政治发展的制度化神髓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取向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逻辑 (四)民主政治:执政党的关键抉择

六、文化自觉:现代化的时代呼唤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意蕴 (二)文化现代化:世俗化及其边界 (三)多元力量交互作用下的文化发展 (四)铸造软实力: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七、社会空间的成长 (一)市场化改革与多元化社会的发育 (二)社会空间的多维面向 (三)“和谐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四)社会空间转型的现代化逻辑 八、国际战略的大智慧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韬光养晦:对外政策的大战略 (三)和平发展的中华复兴之路 九、渐进主义的改革之路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之谜 (二)渐进主义的政策理念 (三)休克疗法与渐进改革:道路与选择 十、新地平线: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一)通往现代化之路:世界的经验与模式(二)无形的力量:现代化的模式塑造 (三)呼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后记 ·收起全部<<

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

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 课程背景: 资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在中国经济进入到金融资本时代之时,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注册制的提出、新三板分层的推动……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运用资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动力。 然而,对于不了解资本逻辑的中小企业家而言,如何在资本时代之下实现企业的资本运作?企业融资究竟都有哪些方法与技巧?如何运用融资把企业价值最大化?面对中国金融结构化调整的历史机遇,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企业家如何有效掌握并熟练运用公司中的各项融资工具? ●企业怎样打造自己的股权融资系统? ●如何让企业登录资本市场,获得巨大的资本溢价? ●怎样把握住当前的并购浪潮,让企业迅速实现证券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该是今天的中小企业家认真学习并深度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课程《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中围绕传统企业如何进行有效融资和资本运作的转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课程收益: ●详细讲述融资理论和资本逻辑,让学员熟悉资本运作与传统产业转型的结合方式; ●熟练掌握中小企业融资的方法与技巧,确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策略; ●了解IPO、新三板、并购重组等证券化的标准和条件,确定企业自身资本运作路径; ●完成从股权设计、企业估值、商业计划书、融资路演等全套融资工具的完美打造。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 课程大纲 第一讲:当前中国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一、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传统企业转型之路 1.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双创”、“供给侧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核心政策对于产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2. 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和营销方式的巨变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的企业投融资环境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农户小额信贷不能完全适应农户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等方面 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和改革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瓶颈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传统客户的流失。在许多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企业的挑战,生存空间在骤然缩减。有许多由农村商业银行扶持成长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受规模限制,农商行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尽管这些企业仍然与农村商业银行保持着一定的业务联系,但是更多地求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很多地方的农商行因此失去了跟随发展的机会。 (二)政策负担与权利缺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国家支农、扶农的义务,但国家至今并没有按照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和支农份额的多少制订出相关扶持政策,农村商业银行更是失去了农村信用社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政策优惠。在监管政策上,农村商业银行又因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各项准备

等计提必须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执行,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两者监管指标之间,始终依照从紧、从高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在跨区机构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县域以下,而对于县级以上的城市,则基本将原先的农村金融机构排除在外。这种政策安排,使得像原本有很强生机活力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使得其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应该享受的权利两头落空。 (三)法人治理结构虚化。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按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现代银行治理体系,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例如,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原则,银行的管理者应当由股东任命,然而目前农商行高管的任命权有相当部分掌握在省联社手中。董事长候选人产生方式按《公司法》规定由董事会提名,但省联社拥有提名权;董事长和行长可以由省联社提名,而且即使按章程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也需报省联社核准同意。这种安排与真正的现代银行法人治理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它这不仅导致了农商行经营自主权的缺损,也不利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安排。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方面,目前更多地是依据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于农商行的特殊性考虑不足。例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主要以传统信贷业务为盈利途径,盈余公积的增长始终没有信贷规模的增长来得快,而目前监管当局为推进巴塞尔协议Ⅱ监管指标,明确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10%以上,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受到的资本监管约束越来越严重。 二、期待“给力”:农村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

案例教学法与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

案例教学法与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化以及法治理念的渗透交融,法学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形势下,案例教学法逐渐被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法学专业课程内容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过多,相关法律条例难以理解和掌握,法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问题。对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学职业技能。本文围绕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展开分析,进而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模式的选择进行探究。 标签:案例教学法;法学职业技能;路径;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势和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关系存在复杂多变的特性,所以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过程中应当克服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其能够将所学法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具体问题中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加以分析和研究来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实际案例的分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观能动的参与到案例分析中。 在应用案例分析法组织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也潜移默化的转变了课堂教学角色,由过去的知识讲解者变成了学生学习引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的吸收法学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不仅能够掌握法学专业课程知识,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继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为自身法律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色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法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新理念、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理念和思想得到创新。并且通过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氛围得以良好的营造,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学职业技能,促使其能够独立的分析案例中的问题,进而在分析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法学知识。另外,教育教学工作者负责讲解案例,学生分析并参与讨论,这个过程能够促进法学知识得到高效传递,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企业成长路径与发展方式选择

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指出:企业成长包括数量的增加、边界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亦提出大树原理,将“企业成长”的过程类比作一个生态过程,即一系列内部变化会导致成长体的个体发育及特征的变化。 诚然,企业成长既有质量的改善,也有量的增加。质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企业素质的提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组织结构改进,经营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塑造等。量的成长表现为企业规模与经营范围的扩大,包括生产结构专业化,经营业务多元化,组织结构集团化和市场结构国际化等。 企业成长的常见方式有三种:技术创新成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成长和多元化成长。 企业成长涉及自身能力、规模、业务范围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成长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三种经济的复合状态——“复合经济”构成企业成长理论的核心。其中,企业能力的成长是关键,也是企业其他两个成长方向(规模扩张与多元化经营)的依托。 (一)成长过程: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 归核化既回归核心业务,是哈佛商学院博士生马基兹于1990年在其博士论文《多元化、归核化与经营绩效》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出现了归核化的趋势,采取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比例明显下降,而实行归核化战略的企业比例显著上升,由50和60年代的1.3%和1.l%,上升到20.4%。以美国通用电气(GE)为例,1981年开始实行归核化战略,对旗下业务进行裁减,并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原则,即业务若达不到所在行业的前两名,就整顿、关闭或出售。经过多年努力,GE从原来的38个事业部合并为13个;从跨60多个行业调整为15个。 在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的提法上,有三元论和二元论两派观点: 1、“企业现模、业务结构与竞争能力”三元论。此种观点认为:竞争能力同企业规模的关系成“S”型曲线(如图1左所示),随着规模扩大,竞争力逐渐提高,超过最优规模后,竞争力就递减。竞争能力与业务的多元化程度呈“C”型关系(如图1右所示),随着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竞争能力会逐渐降低;但随着进一步多元化,竞争能力又会再度提高。

河湖运营管理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

河湖运营管理: 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 程卫国 (北京中水万源科技有限公司,10071)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在全面分析我国10个市大型河湖运营管理和对外开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部分省市座谈会调研内容和江苏省实地调研资料,以河湖运营管理为主线,分析河湖生态带现行的不同管理模式,提出模式、选择建议和路径设计对策。目的是在我国河湖运营管理改革实践中,深入剖析河湖运营与公益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引导河湖运营根据所处内环境选择适合的运营管理模式。结论: 各国河湖管理模式及特征为我国河湖运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 从是否具备事业单位属性,可将我国河湖管理模式分为: 事业单位型、国有企业型、公私合营和民营四类; 由于多数河湖管理模式属性不清,存在事业属性河湖体制依赖严重,企业属性河湖市场营销手段不足,乡镇河湖缺乏政府扶持等问题; 河湖管理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公益服务,拓展公共服务内涵,确保国有资产增值,打造河湖价值链,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以及不同河湖应分类改革; 同时,应积极构建河湖运营管理的体制保障路径、政策引导路径和组织协调路径。 关键词: 河湖生态带; 运营管理; 模式选择; 路径安排; 管理模式; 市场营销; 公共服务 我国河湖有着各式各样的运营管理模式。正是河湖既有经营又有公益的双重属性,使我国河湖改革方向出现分化: 强调经营职能的政

府大胆进行“事转企”和公私合营的改革,以企业化模式运营河湖; 强调公益活动的政府则坚持事业单位管理。由于我国在河湖经验管理模式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因而各有各的特色,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按照权变理论,河湖管理模式应根据河湖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因此,河湖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客观资源状况等密切相关,不存在绝对最优的模式,只存在最适当的模式。同时,作为政府,更应发挥职责,给予河湖相关运营政策的扶持与引导。 一、研究方法 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河湖运营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河湖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本文搜集、整理大量与河湖运营管理有关的期刊、文献、法规及工作总结、会议资料等,采用了大量河湖生态带提供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形成对河湖运营管理模式的深入认识。其中以篇名含“河湖运营管理模式”或“河湖运营管理模式”检索,在中国维普查询近十五年期刊文献47篇,本研究引用了其中9 篇文章。 分析归纳法: 主要对河湖运营管理现状及各地实际管理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重点分析河湖运营模式的现状、特征、面临挑战等; 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归纳法对河湖运营模式进行分类剖析。 实地调研法: 在全面分析我国 10个市大型河湖运营管理和对外

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

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慧刚 时间:2010-06-26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一个国家对居民和非居民的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的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允许把本国货币自由兑换成国际通用的货币。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在国际与贸易活动中履行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国际经贸活动中被广泛接受的一般等价物。货币国际化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国际化,它对于货币发行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1)铸币税收入。当一国货币国际化之后,其国际意义在于国际货币发行国实际上具有了一种获得国际资源的手段,一种变相负债的权利,同时,也对国际资源的配置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后,将会使我国每年获取相当一部分铸币税收益。如果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在长期能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2015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达到152.8亿美元,年约为224.6亿美元,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我国将因人民币的国际化获得的年均铸币税收入至少可稳定在25亿美元左右。 (2)降低汇率风险,扩大贸易和投资。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成员国之间贸易量增长以及国民收入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或取消各国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贸易与资本流动就会增加;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作为东亚地区的支点货币,将会在贸易对价上起到关键性作

用;当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后,相当部分贸易结算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或者部分用人民币结算,会大大降低结算风险,扩大国际贸易交易。 (3)节约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贸易结算都使用本国货币,不需要过多的外汇储备,而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本国制定,更减少了需要应对贸易赤字、货币投机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这种高国际储备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体现我国对外清偿能力有很重要作用,但相应储备成本也很高。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的清偿能力可以用人民币去实现,外汇储备将会大幅减少。目前的高外汇储备一方面对基础货币投放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政府公债,为美国经济做贡献,相反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和对外汇资源的持有和支配。 (4)优化外债规模和结构。当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后,大大增强我国的偿债能力和降低外债成本,优化外债结构。目前,我国的外债计价货币大都是美元和日元。由于美元和日元的剧烈波动使我国的外债负担不断加重,或者被动性加强,也不利于外债管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会提高我们的偿债能力。通过人民币的稳定来稳定国际市场,通过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欧元三者之间的交易转化化解外债风险。 (5)财富增长效应。人民币国际化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建立稳定汇率的“资产池”。资产池主要是政府发行的大量债券和金融产品,以供应广大投资者和持有人民币的外国居民和政府操作。为了实现资产组合,居民将会产生持有更多政府债券的偏好。人民币国际化后,资本项目必然会自由兑换,利率实现自由化,我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资金短缺现状将会改善;人民币国际化后,使我国居民持有的现金含金量和支付能力提升,在出境、对外支付等交易中,减少许多汇兑环节,直接被各国普遍接受,可降低文件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2、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1)人民币汇率风险。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其国内金融市场必定是自由开放的,由于货币壁垒的消失,游资流出与流入畅通无阻,这会对本国货币供给造成影响,货币供给的冲击又会对汇率乃至整个国内经济造成影响,投机冲击成本也就在所难免。以人民币结算、储备与标价的资产损失可能性加大,其交易风险、风险和企业的经济风险扩大。但这种风险又是外汇市场上固有的风险。任何进入外汇市场自由交易的货币都有这些风险存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这种风险,相对于在管制条件下不可自由兑换时风险大大加强。这种风险在交易过程中会以各种规避风险的方法以市场手段和各种金融工具去化解,这需要在人民币国际化后金融和金融结构相互配套,否则,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而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不相适应,那么金融风险会扩大。 (2)利率自由化成本。利率自由化后,国内大多数企业丧失了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低利率政策的收益,在浮动利率情况下,一旦利率上升,国内企业和经营者成本上升,最终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增长。利率自由浮动在资本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