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 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
创新防控技术
积极引进和创新防控技术手段,提 高防控效果和降低成本。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
强化部门协作
加强卫生、农业、水利、教育等部 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血吸虫病 防控工作。
01
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控机制,完善防控体系,加强防控工作的 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
02
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制
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从源头上
03
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01
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 力。
02
指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疫水、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 鱼虾等,以减少感染风险。
0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共同抵御 血吸虫病的危害。
THANKS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患者应给予支持治疗,如纠正水、电 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病原治疗
3
使用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如吡喹酮等。
康复和预后
康复时间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一般需要23周的药物治疗时间,而慢性 患者则需要反复治疗直至痊愈

预防复发
患者治愈后仍需注意卫生习惯, 避免再次感染。
预后良好
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急性患者, 预后一般良好;慢性患者若反复治 疗也会逐渐康复。
流行特点
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呈现周期 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2.检疫方法
(1)皮内试验: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
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 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 性反应。 igm、igg、ige等,可采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 集试验等方法检测。 等。
1.急性吸血虫病症状: 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 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 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 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 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 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 肿等。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 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为多,种植水稻地区人群比种植 干旱性农作物人群易感,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群比高纬度 高海拔地区人群易感;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 童在水中游泳均易感染。 (2)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狒狒与猩猩虽有自 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染不起作用。 (3)传播途径 患者尿液与粪便中虫卵污染合流、池塘 等水源,螺蛳感染后释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与) 粘膜侵入。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部 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蔓延扩散,表现为:
(1)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 (2)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 螺分布范围扩大 (3)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 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 加
四、临床症状
根据初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 的不同,临床上分为: 1.急性(Acute) 2.慢性(Chronic) 3.晚期(Advanced Stage) 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

血吸虫

血吸虫

3. 免疫学诊断
• 皮试(IDT) • 环卵沉淀试验(COPT) • 尾蚴膜反应(CHR) • 间接血凝(IHA)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 B超
90年WHO颁布标准化草案 92年正式试行方法 96年我国卫生部试行 关键是:严格放臵探头, 在限定切面中测量
5. 综合查病
六、流行
1. 地理分布:东亚
管粪、管水 保护易感人群
防护剂、青蒿素、疫苗等
思考题:
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血吸虫病为一 种免疫性疾病?
为什么血吸虫病不易被消灭?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寄生虫学及流行病 学知识,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来证实日本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宿主、各发育阶段 及其寄生环境、寄生部位)。
谢 谢!
据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 古尸中检获的血吸虫卵证实,血吸虫 病在我省流行至少有2160多年历史。

中间宿主
子胞蚴
(钉螺)
毛蚴
母胞蚴
1.成虫寄生、产卵
2.虫卵发育和排出
发育:初产期、空泡期 、胚胎期、
成熟期 沉积:主要在肠壁、肝内门静脉分支 排出:沉积在肠壁中的虫卵可落入 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排出机理 :
卵内毛蚴分泌溶组织酶 破坏血管壁和肠壁
肠粘膜炎性坏死、破溃
• 血管内压(挤) • 腹内压(压) • 肠蠕动(推)
• 晚期:90mg/kg, 6天分服。
控制和消灭易感地带 钉螺: 因地制宜
综合防制
• 杀虫丁 • 氯硝柳胺 • 烟酰苯胺
有计划地硬化排灌水系渠道,大面积减 少钉螺孳生地,灭一块巩固一块。
硬化排灌水系渠道
针对垸内外水网密布、钉螺易漂移扩散的难题,大力推 广应用“江河水系灌溉系统防螺扩散技术”、“压力水道无 螺取水技术”等防螺扩散新技术,投资兴建或改造防螺涵闸, 有效地减少钉螺飘移和扩散。

血吸虫病PPT演示课件PPT30页

血吸虫病PPT演示课件PPT30页

8
第9页,共30页。
病理解剖
▪ 结肠病变
▪ 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右侧结肠及阑尾也常累 及。
▪ 急性期病变为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层有堆积的虫卵结节, 溃破后形成浅表溃疡,排出脓血便;
▪ 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可引起息肉样增 生与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大网膜缠结成团等 病变。
26
第27页,共30页。
▪ 对症治疗
治疗
▪ 急性血吸虫病:高营养,易消化软食,补充维生素,适 当补液, 高热、中毒症状重,可用下剂量肾上腺皮质激 素。
▪ 晚期血吸虫病:按肝硬化治疗。巨脾型患者可作脾切除 加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对食道静脉曲张并发上消化道 大出血患者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或静脉断流术。腹水 型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饮食、间歇应用利尿剂等治疗。对 顽固性腹水可用腹水浓缩回输术。
临床表现
▪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且多样性。
12
第13页,共30页。
临床表现
▪ 急性血吸虫病
▪ 发生于夏秋季,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
▪ 患者有明确疫水接触史。 ▪ 约50%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2~3天
自行消退。 ▪ 潜伏期长短不一(30~60天),但以1个月左右居多。起病
较急。
▪ 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由含有毛蚴的虫卵, 通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
放各种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大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形成虫 卵性肉芽肿。
▪ 血吸虫病引起肝纤维化是在肉芽肿基础上产生的。
7
第8页,共30页。
病理解剖
▪ 基本的病理改变:虫卵肉芽肿反应 ▪ 但每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 ▪ 病变部位:以肝脏和结肠最显著

日本血吸虫病,谌辉

日本血吸虫病,谌辉
2、慢性:①肝肿大及消化道刺激症状;②粪检(+) 是 诊断主要依据,常需反复多次检查。可疑对象作直肠粘 膜活检,检出率可达90%以上,血清免疫反应有主要辅 助诊断价值。
3、晚期:①流行区长期疫水接触史;②门脉高压症状, 体征或生长发育障碍;③粪检,直肠粘膜活检或血清免 疫反应有血吸虫感染的症据。
九、鉴别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一、前言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 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 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 的肉芽肿。
急性期: 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或 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 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为主。
光照和温度
虫卵 入水
毛蚴
侵入钉螺 母胞蚴 子孢蚴
7-8w
尾蚴 进入宿主的皮肤
或黏膜
进入人体
静脉或淋巴系统
尾蚴
幼虫
右心
15-16日
肺循环 肝脏门静脉
成虫(雌
雄合抱一个月) 逆血流肠系膜下静脉
产卵


——


毛 蚴

血 虫
母 胞 蚴







尾 蚴
Morphology 形态学
成虫:似线虫,雌雄 异体。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1、潜伏期:30-60天,平均40天。
2、发热:间歇型、 弛张型、少寒颤, 中毒症状轻。 3、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消化道症状:腹痛(50%)、腹泻(10%)。

《血吸虫病防治基本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基本知识》

尾蚴钻入皮肤,脱掉尾部变成童虫。童虫进入静 脉务管,在血管内移行,经过心脏、肺部,最后 到达肝门静脉系统内寄生,童虫第22天后发育 为成虫。成虫吞噬红血球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 与雄虫合胞的雌虫第24天开始产卵。,每条雌 虫每天产卵1000~3000。自感染尾蚴至粪检虫 卵阳性需时约1月以上。日本血吸虫成虫平均寿 命约4-5年,最长可达40年之久。
牛、羊、马、驴、猪、狗、猫、等多种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不 受皮肤厚薄或部位的影响,尾蚴均可钻入皮肤,并在其体内发育 为成虫产卵。黄牛和羊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症状明显,拉稀和便血 ,消瘦,甚至死亡。水牛和猪感染后的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 牛感染日本血吸虫病与年龄有关,3岁以下感染率最高。感染了日 本血吸病的牛、猪、羊等家畜在孳生钉螺的湖洲或沟渠地带排排 泄粪便,扩散虫卵,这是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异位血吸虫病 在偶然的情况下,成虫或虫卵可超 出其正常寄生的门静脉系统,而在异常部位造成 病变称之。主要有脑型血和肺型血吸虫病。
凡是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生产、生活或到流行区参 加过抗洪抢险、旅游的人,无论何种民族、性别 与年龄,只要接触过疫水(有尾蚴的水域),并出 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身体消瘦、四肢无 力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到当地血防专业机构 ,进行全面查治。没有明显症状的人,也应进行 血吸虫病排查。如果感染了血吸虫病, 不要担心 害怕, 只要一发现症状就去医院检查, 服从医生的 治疗, 是完全可以治的;但是自己不要随便乱吃 药。
血吸虫病牛 是主要传染 源
感染途径
人们在捕鱼、捞虾、防汛、排洪、砍芦苇、打湖草 、洗衣物、洗手脚、游泳等活动中接触疫水,都会 感染日本血吸虫病。每年的4-10月均适宜感染性 钉螺逸放尾蚴,以有大批人群下水从事生产、防汛 等活动,极易造成人畜感染。这是日本血吸虫病的 易感季节。

血吸虫病科普及防控措施

即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去检查,常用的有粪便检查、血液化验和直肠活 组织检查等方法;
• 急性血吸虫病人必须住院治疗,采取对症处理和口服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6日疗 法,进行病源治疗,一般可较快恢复健康,吡喹酮具有毒副作用小、高效,安全, 成本低廉等特点。
七、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1.不要接触疫水,不要到有钉螺的地区或疫水中游泳、嬉水、洗手、洗脚、洗衣物、 打湖草、捕鱼捞虾等,以防止感染血吸虫; 2.必须接触不明卫生情况水体时,确保事先做好个人防护,采取戴手套、面罩、穿水 鞋并扎紧接口等措施; 3.不接触人畜粪便,做好日常卫生管理,重点做好防范粪便等排泄物的清理、防渗漏、 防水源污染工作; 4. 保证日常生活用水的安全卫生,使用可靠的地方公共供水部门提供自来水,饮用水 确保事先经过高温煮沸消毒; 5.积极参加血吸虫病预防查病,认真配合接受预防性治疗; 6.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增强防病意识,积极参与消灭钉螺活动.
血吸虫病
科普及防控指引
一、血吸虫防控形势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2020年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通 知》 ,当前华南地区已进入主汛期,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出现泥石流、洪 涝等灾害,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为做好华南分公司汛期血吸虫病防 控工作,特制定本指引!
二、什么是血吸虫病?
• 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感染的机会就越大,感染的程度就愈 严重
五、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人们接触疫水40天左右,就会出现畏寒、高烧、出汗、腹 胀、腹泻、肝脾肿大,大便带脓血,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这就是急性血吸 虫病
• 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次接触疫水或急性血吸虫病没有完全治愈,可转为慢性血 吸虫病,所表现的症状轻微,常被忽视

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asis japonicum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No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一、概 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 所引起的疾病。 人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肝与肠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和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发生。
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巨脾型、 腹水型和侏儒型。
临床表现
1.巨脾型:最为常见,均伴有脾功 能亢进。
2.腹水型: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失 代偿的表现。腹水形成与门 静脉阻塞,低白蛋白血症及 继发性醛固醇增多引起水、 钠潴留有关。腹胀、浮肿和 尿少。
临床表现
3.侏儒型:现已少见。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以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 静脉高压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巨脾与腹水)。
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 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三、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接触疫水。 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粪便入水-病人粪便、河边厕所、 粪船、施肥、牛粪 2.钉螺孳生-唯一中间宿主 3.接触疫水-河水、饮用水、露水
三、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 患者以农民、渔民为多。 男比女多。 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低。感染率随年龄增 加而升高,10—20岁组为最高。 夏秋季为感染高峰。

血吸虫


致病机理
童虫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肺) 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 浸润和点状出血
致病机理
成虫 成虫可引起的损害 静脉内膜炎等 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 更新脱落物等,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 补体,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吞噬了复合物的中 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
•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是由日本学者于1904年首先 鉴定、命名。


寄生部位
膀胱V丛 肠系膜V 肠系膜V及门V 肠系膜V及门V
主要流行地区
埃及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湄公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
非洲 拉丁美洲
湄公河流域(泰国 老挝 柬埔寨)
非洲(扎伊尔、加蓬 等)
日本血吸虫
肠系膜V
亚洲
血吸虫病是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 拉美的76个国家。 动物宿主有牛、猪、羊等多种哺乳动物。
急、慢性血吸虫病没有及时彻底治疗,可发展成 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有的表现为肝硬化 ,出现腹水,成为大肚子。有的脾脏肿大,成为 巨脾;有的影响生长发育,成为侏儒症;严重者 发生呕血、便血(解黑色大便)、肝性昏迷,以 至死亡。
异位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血吸虫寄居或虫卵肉芽肿病变成生于门静脉系统以外. 异位损害常见于急性期和重度感染的患者。 比较常见的异位损害是肺与脑,其次为皮肤、肾、胃 和阑尾炎等。 •肺部血管内可有成虫寄生并产卵,大量虫卵沉积,使 患者有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 •大脑血管可有虫卵沉积,致使脑组织软化、水肿,虫 卵阻塞脑动脉也可引起周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急性 期表现为脑膜炎症状,慢性期症状为癫痫发作。

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治疗与防控措施「图」

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治疗与防控措施「图」

一、血吸虫病概况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根据患者病程、损伤程度、损害部位不同可将血吸虫病分为四类,即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类型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血吸虫病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 2020年1-8月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为44例,死亡人数为1人;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为113例,死亡人数为0人。 2010-2020年8月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统计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2020年8月中国血吸虫病死亡人数统计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为0.0081/10万;2018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为0.0104/10万。 2015-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5-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死亡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传染病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血吸虫病防控措施 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此,与其他的疾病防控工作相比,血防工作必须强调多部门合作、综合防治。 血吸虫病的防控措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血吸虫病治疗措施 1.支持与对症疗法 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患有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者应驱虫治疗。 2.病原治疗 (1)吡喹酮本药目前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口服、疗程短等优点。对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治愈率很高。副作用少而轻,可有头昏、乏力、出汗、轻度腹疼等。 (2)蒿甲醚和青蒿琥酯也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