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试论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试论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02009

在闽台文化漫长的交汇、融合、演化过程中,由于闽台之间有着独特的史缘、地缘、文缘和血缘关系,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的若干地域性文化差异,但总体上仍呈现出文化渊源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以福建民间传统建筑艺术对台湾民间建筑的影响为代表,透过这种活生生、可感观的建筑实体背后折射出其中蕴含着一种整体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流变形态。显然,凭借这种整体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流变形态得出闽台文化的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总是伴随着共同的习俗、语言、德范、审美情趣等因素。由此,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闽台两地民众整体的生活习惯和共同的民俗信念,从而揭示“自古闽台一家亲”的厚重历史和两岸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习俗相同、语言相通”的悠久文化。

一、闽台传统建筑概述

闽台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者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翻开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历史详细地记载着以文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建筑模式、以寺院为代表的反映“佛教文化”的建筑模式、以妈祖庙为代表的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筑模式、以关帝庙为代表的反映“民间信仰文化”的建筑模式、以民居、宗祠为代表的反映“血缘文化”的建筑模式和以会馆为代表的反映“地缘文化”的建筑模式等六种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这些风格独特、独具匠心的传统建筑,不仅凝聚着两岸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的结晶,更见证了古代闽台人民建筑艺术的精湛。本文拟从其中选取三种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论述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一)以关帝庙为代表的反映“民间信仰文化”的建筑模式

关帝庙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像宗教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也不像宗教信仰强调自我修行,而是一种自发、自然、自在的思想体现。关羽一生最主要的精神品格,是对君主尽忠,待挚友信义,是忠义仁勇的化身。关帝信仰始自宋代,但真正形成和传播是在明清时期。到光绪时关帝庙更被崇为武庙,与孔子并祀,关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相匹比的神祗,列入国家祀典。关帝信仰当年是通过移民传入台湾的,在台湾先民的心目中,关帝作为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护他们,还是他们心目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因此,台湾先民对关帝信仰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故乡文化的依恋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关帝信仰在台湾得到广泛传播、盛传不衰的原因。闽台两地民众有着共同的关帝信仰,海峡两岸人民都以“忠勇仁义”为其文化内涵,都以共尊关帝为“统一之神”,鲜明地体现出两岸同胞相通的精神追求及其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把握。不仅对闽台民众的行为规范具有独特的匡正和导向作用,在中华一统的文明盛世担当起联络同胞感情、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宗教文化大使之任,有效地密切了海峡两岸民众的骨肉亲情。在福建众多的关帝庙中,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铜陵关帝庙与泉州通淮关岳庙,成为台湾关帝庙进香“分灵”处和漳、泉籍移民的神灵寄托。铜陵关帝庙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三教合一”寺庙景观,正殿主祀关帝神像,两旁配祀在麦城殉难四员大将和历代忠武将士,中脊绘“先天八卦”,檐柱上“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的楹联真迹既揭示关帝一生忠义仁勇的品质,也表明闽台两地“神缘”的渊源关系。在台湾近千座关帝庙中有一级古迹16处,其中台湾祀典武庙中轴线上布置有山门、献殿(拜殿)、正殿、后殿,两旁的护室或围廊组成三进三院落平面形式,院落成为祭祀活动空间,其建筑造型都具有闽地建筑特色。

(二)以妈祖庙为代表的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筑模式

妈祖庙是反映“海洋文化”的建筑模式。妈祖本名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望族林氏后裔,因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而深得沿海渔民尊敬,并立庙奉祀,自宋朝下诏赐“顺济”匾额,到清朝颁诏天下行“春秋谕祭”,编入国家祀典,成为与祭孔、祭黄齐名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妈祖是随着福建民众开发台湾而传播至全台湾地区的。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澎湖最早建妈祖庙,这是泉州、漳州渔民最早带到台湾地区的神祗之一,也揭开了妈祖在台的传播历史。随着明末漳州龙海县人颜思齐、泉州南安人郑芝龙等招募福建沿海百姓数万人入台开垦,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掀起的又一次移民高潮,妈祖信仰开始在台湾本岛“落户”和传播。台湾本岛最早的妈祖庙即漳化鹿

试论闽台传统建筑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

洪荣文

摘要:闽台传统建筑作为闽台历史演进中的文化轨迹、标志和符号,既印证着“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的厚重历史,承载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习俗相同,语言相通的悠久文化,也凝聚着两地人民割舍不断的亲情、乡情和友情。关键词:闽台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0-0170-02

作者简介:洪荣文(1967-),男,福建泉州人,硕士,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09-04-2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闽台之间的历史建筑及其文化渊源比较研究”(项目编号:JA07152S)成果之一。

港天后宫便是这一时期建造的。至清朝时,台湾的妈祖信仰得到迅速发展,全岛各地妈祖庙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直到现在信仰妈祖的台湾人仍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岛现有大小妈祖庙1000多座,信众1500多万人。由于台湾的妈祖信仰来自福建不同的地方,分灵庙宇不同,称呼也不同。香火分自泉州的称“温陵妈”;香火分自同安的称“银同妈”;香火分自湄洲的称“湄洲妈”。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湄洲岛共接待台湾朝拜妈祖的台胞130余万人次。在闽台两岸的交流、互动中,“妈祖”文化、“妈祖”现象也备受尊重和关注。“虽然两岸至今尚未统一,但妈祖已经统一了两岸同胞。”这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因为在妈祖面前,两岸同胞无分彼此,真真正正完全是一家人。妈祖成为闽台子民走向海洋的保护神,心中的精神支柱,赴台众多移民在聚居地建祠奉祀,成为开发台湾最重要的神祗之一,这是闽台海洋文化造势的结果。在福建众多的妈祖庙中,莆田湄洲妈祖庙是妈祖祖庙,也是世界上所有妈祖庙的祖庙,正殿主祀妈祖,寝殿内两尊明朝的妈祖神像,前一尊称“巡天妈祖”,可起驾出游,后一尊为“镇殿妈祖”,不能起驾出殿。莆田湄洲妈祖庙与泉州天后宫,均建有梳妆楼,成为台湾最早出现的澎湖天后宫及其后建的妈祖庙进香“分灵”之庙宇,庙址几乎都靠近河流(或面海)布置,且方位直对码头,表达了与海洋的联系,而庙宇格局与祭祀方式都承袭祖庙的特性,更反映出闽台地域文化的相融性。在台湾已列入一级古迹的澎湖天后宫与北港朝天宫为佳,除主祭妈祖外,配祀神祗众多,呈现出多神共庙之格局与台湾庙宇之特色。

(三)以寺院为代表的反映“佛教文化”的建筑模式

佛教文化自汉朝传入中原,并向全国各地传播,大雄宝殿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神像,成为中轴线上的构图中心。佛教文化在闽台两地表现了与其他民间宗教信仰的融合,呈“三教合一”的多元文化现象。闽台两地人民崇尚佛祖的同时,更多是敬奉观世音菩萨,成为影响最大的神祗之一,尤其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倍受爱戴,还专为此建了“圆通宝殿”。在福建众多的寺院中,泉州开元寺泉州开元寺是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其特点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它是严格按照佛教密宗的规仪进行建筑与佛像的供列,大雄宝殿中平列五尊大佛,称“五方佛”,具有唐代风采,配祀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以及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和善才、龙女,与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这种佛教密宗的规仪,在国内亦很罕见。台湾寺庙因大多为福建移民所建,所以与福建关系很密切。安海龙山寺奉祀千手千眼观世音作为台湾龙山寺的祖庙,不管是寺院格局,还是祭祀方式都承袭祖庙的特性。福建泉州“开元寺”与安海“龙山寺”的命名在台湾都能找到同样的称呼,在台湾已列入一级古迹的台北艋舺龙山寺和鹿港龙山寺为例,说明闽台建筑具有悠久的渊源关系。

二、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闽台文化作为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闽台区域范围内的主要特色文化为框架,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涵盖闽台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宗教、民俗、文学、艺术、教育等文化元素。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传统建筑作为一种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文化,是闽台区域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闽台传统建筑在丰富和发展闽台文化,促进闽台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闽台传统建筑立面呈“三段式”的构图形式。台基部分一般以尺砖或板石铺地,柱础较高,常使用石条砌筑,表现出石雕方面精致的技艺水平,柱网布置出现中的“双槽”副阶周匝的传统做法;屋穿斗式,还有一种叠斗式;屋顶部分,寺庙建筑的正殿多用歇山顶或重檐歇山顶,山门的做法常用性组织应运而生社会的发展依靠血缘关系无法满足需要时,一向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移民聚落群体或同籍关系的地缘,其物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奉祀乡土神祗的庙宇与会馆建筑。寺院建筑是以大雄宝殿或圆通宝殿为中心随轴线而展开,妈祖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必须是祭祀妈祖之正殿,且有梳妆台。考古印证台湾岛与大陆之间,原来就有“陆桥”相连,人类可以通过福建东山与澎湖的联系,进而与台湾往来。而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沿海地区,尤其是闽南地区则是台湾的祖籍地,“地缘”关系十分密切。

(二)闽台传统建筑以其实用性、审美性、空间性和物质性来继承和发扬闽台文化

闽台传统建筑如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无论民居、宗祠,还是寺庙、会馆等,它们都是由“间”构成幢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形式简单且具有通用性。闽台同类宗教建筑布局基本上是一致的,选址都三川脊与燕尾脊,而马背脊一般使用在硬山顶的民宅或不很重要的庙宇中。闽台传统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梁柱结构,因而室内空间的分隔极为轻便而灵活。台湾汉族移民中80%属于福建闽南泉、漳人,早期传统建筑的营建工作多仰赖于闽南匠师和福建的建筑材料。由于大规模移民台湾,并带去了带着故土的习俗信仰的建筑方法和建筑艺术,并以其独特的实用性、审美性、空间性和物质性,成为台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信物,广泛地渗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这为以后铸成了同质化闽台区域性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见证了闽台两地的文化传承。

三、结语

闽台文化作为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福建人民和台湾同胞的精神纽带;闽台建筑艺术作为闽台文化传统中历久弥新的一条血脉,是凝聚福建人民和台湾同胞的智慧结晶和感情乳胶。自闽台建筑艺术诞生以来,它那无穷无尽的魅力、绚丽多姿的光彩,风靡了整整几百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民和台湾同胞的情操,也书写了海峡两岸黎民百姓的生活画卷。勿庸置疑,一部闽台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史、演化史、交融史,就是两岸人民的奋斗史、开发史,通过两者彼此间相互传承、融会贯通、共同缔造,它给予闽台人民的震动、满足是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也在闽台文化画卷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林从华.源与缘:闽台传统建筑历史与文化渊源[J].重庆建筑

大学学报,2005(2).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林国平.闽台区域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姓名:张思予学号:5203012090 [摘要] 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 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建筑是人 “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 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

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 和“石头的史书”。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3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2-03-02 黑老赵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五行思想”不仅指明 了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2011-12-21 学无止境65528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 四个思想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五行思想”不仅指明了宇 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第三个重要思想,“中和中庸”。“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2011-10-06 法童“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一)金开诚,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

学概论》、《屈原辞研究》、《谈艺综录》、《学术文化随笔》、《文化古今谈》等二十多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010-04-11 四海为家*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008-07-03 hongtao 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茶香飘万里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漫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图文]2012-03-21 雪峰读书漫画:传统

对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对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艺术和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其协调发展正是其核心内容,本文将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及文化保护现状,探析城市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城市化;传统建筑文化;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also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emerging gradu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ally profound, modern ar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ulture protection status, and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ty development 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Keywords: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 building culture; relationship 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从古代起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中国建筑的独有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城市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文化的交融影响也更加激烈,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建筑,比如上海就是一大典型,其部分建筑具有西欧国家建筑的特点。回顾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筑历史,有想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筑。 一、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符号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当前必须去做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是现代建筑无法取代的,比如我国古代的排水设计是采用向下渗水的方式进行的,从地表大范围的向下渗透排水。现代的下水道技术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后发展而来的,一旦有一个地方的下水道堵住了其他地方就会出现积水。许多类似这样花费较大精力设计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中国实际城市环境,最终制造出新的问题。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

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大致的差异,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儒家、道家、墨家等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宇宙及万物都是有情义的,它们有着至善至美的价值。人类对自然要寄予深切的关怀,不要试图去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要排除功利思想,通过道德修养去体会自然之美,自然之伟大与深邃。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资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屋顶类型和雕刻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对称分布,如宫殿,庙宇,陵墓和住宅;另一种是自由分布,如古典园林建筑。从商代早期的宫殿局部遗址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就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组合建筑都发展到了顶峰。宫殿的森严和威慑,寺庙的神圣和脱俗,陵墓的肃穆,园林的清新和典雅,都通过群组组织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所反映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宗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经脉。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礼乐制度上,礼制制度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上。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制度影响很深,体现在帝王宫殿建造的雄伟壮丽和气势恢宏,如汉代萧何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又如《易经》所说,宫室建筑的营造,取象于“大壮”卦。周易大壮卦,从其卦义上说,既强调建筑的雄大坚固,也隐含建筑应该符合礼制的规范。 受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尊卑等级观念的约束,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都是方正统一的。天地宇宙象征着王室,帝王的宫殿最高,因此,宫殿建筑更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思想。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从这种明显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明清故宫建筑群是对称分布的,故宫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座殿宇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处,供姨、妃居住。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在建筑实体中的延伸。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为自由分布。中国传统园林主要强调意境,要求心灵的归属和安慰。因此,传统园林要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秀丽的感觉。这种园林的意境不但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还和老庄的哲学意境有联系。 中国古人是爱山水的,《论语》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说。中国古代园林是善于用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水使封闭的园林有了自然的灵动,使人工的艺术有了生机,诚如《园冶》所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话说,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园林中对假山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山水相依,利用山水的围合,分割,疏通,连接,创造出充满变化,具有丰富形式和内容的空间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建筑与文化》期刊官网投稿

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 省级:主管单位是省一级机构主管的期刊; 国家级:主管单位是国家机构、或一级协会和学会主管的期刊; 科技核心: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核心目录的期刊; 中文核心: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目录的期刊 投稿方式QQ1422682932 《建筑与文化》杂志,中国第一份建筑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本刊对话政府高官、建筑大师、企业精英等权威人士,剖析国内外重要建筑文化现象与事件,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规划设计作品,传递业界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内涵,推介中外建筑文化的最新资讯等。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编辑出版:《建筑与文化》编辑部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 国际统一刊号:1672-4909 邮发代号:28-377 ■栏目介绍 材料技术城市居民建设道路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建筑规划与设计节能环保设备维护施工技术研究与探讨装饰装潢综合论坛建筑工程类论文。 ■投稿须知 ①稿件应具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②论文以3000字符数为一版,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本刊欢迎网上投稿。 ③论文基本要素齐全,文章标题、题目摘要、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结语、参考文献等 ④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这种人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还应遵循中国美的法则,要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如封建统治阶级建筑的气派、华丽和民间建筑的灵活、轻快、朴素等。这些美的法则就像不同载体文章中的不同核心思想一样贯穿于整座建筑或建筑群之中并统一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的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一个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的有机结合,既有时代的智能化和概念设计,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在当今杂乱无章的中国城市建筑以及千

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对于我们现当代及未来的设计师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们要着力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目前国内某些建筑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使用对传统建筑的整体形式或者局部构造的提取和创新的表现方式,将传统形式或结构经过选择和再加工.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使其符合现代的功能和要求.将传统建筑形式原型加以抽象和简化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采用片段的继承方式主张用“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或者“在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提出把传统建筑形式的原型给予概括、变形、逆转、错位提炼成具有表征性的符号。运用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上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即将屋顶、斗拱、花格、砖墙、装饰图案等一些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特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层次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尊重现实的技术和材料,又可以使传统建筑的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将传统建筑特征符号化的手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明显界限,寻找“既现代又传统”的模糊感。代表了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取和重构,是一种通过表象的模糊感实现传统建筑体验的手段。这种表现方法至今依然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一些大型商业街,像上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浅谈城市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的和谐

浅谈城市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的和谐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建设特别是建筑物的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诸多问题。城市建筑是设计者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特殊物质——精神活动。而历史文化本身就蕴含了一种精神文明,是美的一种体现,与文化的和谐显然成了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的和谐性。 关键字:建筑设计;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和谐 abstract: the city building designers to aesthetic grasping the world by means of special material -- mental activities. but history itself contains a kind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 is a kind of beauty embodied, and cultural harmony is a city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he history cultural harmony.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ity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harmoniou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今,历史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都迫使建筑设计朝向更加舒适、方便、充满人文气息的方向使文化和城市整体和谐。古今和谐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北川新县城建筑中的文化现象考察 当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总会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鲜别致事物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看看这里的山山水水,看看这里的生活习性,看看这里的服饰建筑,看看这里的社会风貌,从其外在所存在点点滴滴来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一个地方,若要能吸引人的目光,就必须要有其特色。能够以其出众不凡之处,来吸引人的眼球。 人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凡物事,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中,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其地域特色及其风貌气息。因此,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是能够反映一方水土的重要标志。 但是当我们走在大部分的中国城市中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地的风貌特色吗?事实上,很难。在十八世纪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支柱,当时的中国建筑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但是,现今代表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已经大大减弱了。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以为的追求现代性、先进性,没有确立自己的主体性,而是混入了世界建筑浑浊的气流中,城市风貌千篇一律,很少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看其外壳,而是看其建所筑适合的内容。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是否有其特色,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地域特色,就要看这些建筑是否贴近当地

的生活习性,是否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们去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新县城游览。 一、北川新县城的建设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重要的羌族聚居地,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更兼民风淳朴,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雅趣天成。羌族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其地域特色与山川美景相融,着实是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带给北川县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在地震中坍塌损毁,不复存在,造成极其严重的物质损失,财产损失和文化损失。 地震之后,北川县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十二字标准展开重建工作,要将将北川县建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标志、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标志和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标志”。 通过援建者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已建成,整洁美观,舒适宜居,更是融入了浓厚的羌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二、羌族与羌族文化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北川古羌族以游牧为主,畜牧以羊为主,久而久之,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因而以羊为其图腾。同时,羌族自称为白云上的民族,喜欢将白云图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智慧树20XX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5 ?总分数 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7 ?总分数 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色彩不绚丽 B.

色彩鲜丽 C. 气势恢宏 3 【多选题】(2分) 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 A. 10年 B. 清朝 C. 13年 D. 明朝 4 【多选题】(2分) 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 A. 考中状元 B. 皇后完婚 C. 出征武将 5 【单选题】(2分) 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国家长治久安 B. 国家统一 C.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2、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 (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